張貼日期:Mar 14, 2011 3:46:35 AM
本文摘自國語日報---2011/3/13趙瑜婷/報導
「吼!吼!吼!」廣場上,戰鼓越敲越急,三十六名宋江陣隊員圍成一個圓圈,並發出三聲吶喊,情緒激昂、氣勢澎湃。這是宋江陣中著名的陣式「黃蜂結巢」,隊員自比為蜜蜂,作戰前先團結起來,嗡嗡叫後才準備開始攻擊。
但他們沒有馬上傾巢而出,幾個隊員持盾牌蹲下,象徵城池。突然間,有個人從他們頭頂上殺出,他手持關刀,揮舞耍弄的同時,也觀察周遭動靜,大家則屏氣凝神,因為他正是打聽敵情的探子,知己知彼後,就等首領宋江下令進攻了。
「這招『關刀破城』,呈現兩方對峙的緊張,另一方面,也真實體現先民為保衛鄉里而抵抗盜匪的決心和勇氣。」長期研究宋江陣的高雄市內門國小總務主任林義安說,這正是宋江陣的由來。
林義安說,內門是被山包圍的盆地,地質是長不出作物的石灰岩,窮山惡水下生活艱辛,加上明清時代,位於縣界邊緣的三不管地帶,官府管理不易,治安更差,也 是盜匪藏匿的最佳場域,村莊子弟於是聚集練武,保衛家園。後來,為參加廟會活動,將武術融入陣頭表演,由於行進中只有打拳耍槍,不夠好看,村民加入戲劇成 分,梁山泊好漢就出現了。
「先民會選宋江陣,也是對於英雄豪傑的嚮往和投射。」林義安說,大家期許自己在惡劣環境下能主持正義,替天行道。扮演時,也儘量符合小說人物的個性和外形,例如:拿頭旗的宋江,高大具有領袖氣質;一旁拿雙斧護駕的黑旋風李逵,則是做事粗莽卻講義氣的漢子。
有趣的是,宋江陣是農村團練,使用的兵器除了小說中的刀槍之外,還有很多「農具」,例如:砍柴的斧頭、翻稻穀的耙、趕雞鴨的棍子,甚至掃帚、雨傘都派上用場。
宋江陣一上場,會先「打圈」,畫出一塊空地,代表這是自己的村莊,不許壞人侵門踏戶,接著象徵性「開城門」,巡視城外並展示武功。不過,宋江陣最特別的卻 是「巡中城」,但隊員巡視城內,是要察看奸細嗎?林義安說,其實這是讓隊員反省自我的時刻,練習武術陣仗,並非逞兇鬥狠、挑起戰端,而是提升保衛能力,以 及忍耐的修養;巡視城內,有如巡視自己的內心,靜下心才能有智慧解決問題。
宋江陣中的「龍捲水」,也是為村莊祈福。隊員排成一長列跑動,猶如海龍王捲起浪花降下甘霖。林義安說,臺灣南部經過三四個月的旱冬,此時正是播種的最好時期,扮演龍王能祈求風調雨順,農作有好收成。
內門區有二十多個宋江陣,都各有特色,其中「平埔宋江陣」最稀有。林義安說,內門有少數平埔族居住,他們也演練防衛性陣頭,然而,和高亢激昂、準備開戰的 漢人宋江陣不同,平埔族更為低調、緩慢,除了因文化弱勢而不喜歡表現外,也和原住民狩獵文化有關,狩獵時身體要壓低,不能驚動獵物,展現謹慎小心的襲擊風 格。
內門熱鬧的陣頭演出,也帶動獨特的「總鋪師」辦桌文化。林義安說,陣頭團練結束,大家餓了,當地人會煮點心吃,培養出好手藝。後來面對貧困的家鄉環境,有人想出可做廚藝「宅急便」,帶著鍋碗到府做菜,物美價廉,內門總鋪師因此名聞全國。
林義安說,以前出外求學,都會說自己是旗山人,因為內門無人知曉,但現在內門人在宋江陣中建立起文化自信,儘管人口外流嚴重,在外遊子都會引以為榮的說:「我是打宋江陣的!」每年觀音誕辰也會請假回鄉,參加陣頭演出,不管身在多遠,守護家鄉的心永遠不會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