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Feb 16, 2011 7:19:52 AM
本文摘自國語日報2011/1/20 文/果子離
有句話說:「良藥苦口,忠言逆耳。」意思是能治病的好藥往往味道苦澀,很難吃;誠懇正直的規勸往往刺耳,很難聽。
良藥和忠言雖然都是好東西,但一般人不大能接受。而聽進逆耳的忠告,要比吞進苦藥更不容易。每個人都不喜歡聽勸,尤其輩分、階級較高的人聽到下屬、晚輩進言,會覺得被冒犯了,面子掛不住。
所以說,勸人難,勸長輩、長官更難。而最難的,莫過於古代的將相勸諫皇帝,一不小心,惹毛了皇上,輕則貶官、坐牢、流放,重則腦袋搬家。翻開史書,這類例子太多太多了。
儘管處境艱難,很多知識分子在朝廷當官,發現皇帝做錯事、說錯話,還是會抱著「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信念,勇敢說真話。好一點的皇帝,從善如流,勇於改過;壞一點的,大發雷霆,大開殺戒。
為了敢言而犧牲性命的人,雖然下場不好,卻贏得千秋萬世好名聲。例如夏朝最後一任君王桀,暴虐無道,忠臣關龍逄(一作「逢」)苦苦相勸,說這樣下去國家會滅亡。桀笑說:「你說我會滅亡,卻不知你現在就要滅亡嗎?」關龍逄遭到酷刑而死。後人為他立碑,讚許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因諍言而壯烈成仁的忠臣。
但是我們發現,直言的忠臣,氣節令人尊敬,可惜很少能讓主子改變主意,即使採取死諫的極端手段,也無濟於事。反而有些人不是那麼一本正經或正氣凜然,卻擁有過人的智慧、口才,有時候懂得善用時機,活用譬喻,以三言兩語,或暗諷,或明示,或拐彎抹角,甚至於像丑角似的耍寶,嘻笑怒罵,裝瘋賣傻,反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晏子使楚」故事裡的晏子(晏嬰),就常用簡單的行動和言語,解決問題,化解衝突。他是春秋時代齊景公的宰相。齊景公的法令嚴苛,許多人犯了罪過就被砍腳。晏子覺得很不好,卻不敢直接反對。
有一天,齊景公問晏子:「你知道市面上什麼東西貴,什麼東西便宜嗎?」晏子說:「當然知道。假腳貴,而鞋子便宜。」
「咦!為什麼?」齊景公很好奇。
晏子答說:「因為好多老百姓犯了錯,腳被砍斷。腳都沒了,鞋子用不上,價格就下跌;相對的,假腳就變成搶手貨。」齊景公聽完恍然大悟,不久就減輕刑罰。
再舉一個例子。漢武帝時的臣子東方朔,既聰明又幽默,很會運用幽默,一語驚醒夢中人。
有一天,漢武帝聽說某座山上有一種仙酒,喝了可以長生不老,便派人上山取酒過來。漢武帝選定黃道吉日,準備好好飲用。東方朔認為這是迷信,卻不好明講,於是偷偷喝了一口酒。漢武帝知道後,氣得要殺東方朔。東方朔說:「如果喝了仙酒可以不死,那皇上就算想殺臣,臣也不會死;反之,若臣會被殺死,那仙酒又有什麼用?」漢武帝一聽,頓然醒悟,知道東方朔故意利用這個方法提醒他,不要沉迷於長生不老的法術,因而一笑置之,不予追究。
歷史教訓告訴我們,勸諫是一門很大的學問。獨裁自大、剛愎自用的人不好規勸,若對方在氣頭上時,強行勸阻,硬碰硬,像在虎口拔牙,只會傷了自己;但沉默不發表意見,又顯得很沒有正義感,這時還真得用點頭腦,想點辦法。
勸諫是藝術,不是血氣之勇,要能不得罪人,又能說動對方,這才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