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Apr 22, 2011 4:22:13 PM
摘自國語日報「社論日日談」---2011/4/20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董籓在部落格中寫道:「當你四十歲時,沒有四千萬身價,不要來見我,也別說是我的學生。」他認為:「自己富了,意味著創造了很多GDP、稅收、就業崗位,社會貢獻大,也幫助了低收入者,並避免自己、家屬及親屬成為社會負擔。對高學歷者來說,貧窮意味著恥辱和失敗。」這一論調,在網路上引起熱烈的回應和辯論。
曾有廣州小一學生立志當貪官的表白,是來自家長和社會過度強化致富成功論,不義之財何妨的觀念,令人驚愕。
同一時間,臺灣媒體報導家長送小孩參加「投資理財班」,當記者問到:「目前最佳的投資是什麼?」小學生如股票分析師一般,頭頭是道的說:「黃金雖在高檔,但未來還是看漲,糧食和能源期貨是現階段最佳投資標的。」讓人讚佩又傻眼,致富價值觀凌駕一切,不免使人擔憂。
學校和家庭教育,首重人格養成,如果把聚財當作人生成功的唯一或最重要的價值,將嚴重扭曲教育的本質。為了致富,可不擇手段的炒高房價、油價和糧價,使貧困者生活更加艱難;若又毫無惻隱之心,一味掠奪,恐將造成社會的對立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