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Mar 24, 2011 3:24:16 AM
摘自國語日報「社論日日談」---2011/3/24
宋代大文豪蘇軾在被貶謫黃州時,曾經為成都的「大聖慈寺勝相院」寫了一篇〈經藏記〉,說到自己了無一物可以施捨,只有所寫「妄言綺語,論說古今是非成敗」的文章,似乎還可取悅耳目,也自以為巧妙,卻是自己的「業障」。然後用「如人善博,日勝日負」的話自解。據說,當時已經隱居鍾山的王安石,在讀蘇軾這篇文章時,「喜見鬚眉」的讚嘆說:「子瞻真是人中龍,只有一個字用得不穩。」王安石認為應該要說「日勝日貧」。
蘇軾的比喻自有意蘊。人生一世,能有像蘇軾那樣的文采性情,能有王安石那樣的事功成就,應該也值得安慰了;蘇軾卻覺得自己是「日勝日負」,而王安石在讚嘆之餘,又把比較含蓄的「負」改成直截了當的「貧」,可以想見曾經兩度擔任宰相、權傾天下的王安石,晚年隱退的心境。蘇、王都是了不起的人物,仍然無法迴避歷史的嚴格檢驗;南宋朱熹站在儒家的立場,就批評蘇、王兩人「不知道而自以為是」。
能夠思索「日勝日負」的深意,則無論是「自己頓悟」或是「上天啟示」,讓自己有一個無限的空間,或許才是真正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