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Feb 20, 2011 12:43:25 AM
本文摘自國語日報2011/2/20社論
第十九屆臺北國際書展日前落幕,參觀人數創歷屆新高,版權交易與銷售總額也有成長,顯示書展的效益頗佳。當然,還有好些觀察效益的非量化指標,包括:有無令人耳目一新的產業發展趨勢介紹,有無充分的專業觀摩交流,有無豐富多元的文化軟實力展現,有無營造書香文化的多元活動與效果。
假使國際書展只是與大眾無關的版權交易大會,將失去讓大眾認識新書、親近好書的機會。假使書展淪為大賣場,又破壞專業觀摩、文化饗宴的氣氛與環境。因此,多年來,臺北國際書展一直在「專業展場」和「賣場」之間,努力尋求平衡。
這次書展,往年備受詬病的叫賣、推銷情形改善不少。大會安排了七百場閱讀活動,透過作品的力量吸引、感動讀者,而非只用折扣刺激消費。這都是好的轉變。洪範、爾雅兩家老字號的出版前輩,親自站在攤位前與讀者交流,展現出版人的文化理念與堅持,更令人動容。
這些現象傳遞一個重要的訊息:「書」本身的內涵與價值,才是書展的主訴求,才是目的。希望明年第二十屆臺北國際書展,書展的表現與效益,還能更上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