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Feb 01, 2011 9:38:25 AM
摘自國語日報「少年文藝」專欄 100/01/17‧文/王傑
迪化街是一條想忘也忘不掉的老街,每年一到年終,電視新聞報導採買年貨時,一定又會再一次將迪化街人山人海的影像在螢光幕上重複播映好些天。
是的,每一年,我們至少都會被提醒一次,迪化街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但如果不是真的有十足的熱情,對於生活在臺灣其他地區的人來說,可能一輩子也很難得有一次機會能夠親身去體驗這盛況。我是去過幾回,那人擠人的年貨街,可真不是一般人能夠消受的。
這條老街,如果不說明,我們可能也不知道它就位在淡水河邊。現在高高築起的河堤,就像是一片水泥牆似的,不遠不近的將淡水河與迪化街隔開。
將歷史往回推到一八五三年的清末,當時,淡水河邊最繁華的商業中心艋舺,爆發了嚴重的漳泉械鬥,也就是著名的「頂下郊拚」,敗下陣來的泉州同安人全數遷移到下游數公里處的一片河邊泥灘地,重建家園。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戰敗的泉州人在遷入不到半個世紀後,整個臺北盆地,或者可以大膽的說,整個北臺灣的貿易中心便移轉到了這個新興的泉州人商圈,舉凡臺灣茶葉水果的輸出、國外原料、南北貨的輸入,都須經過這個貿易中心;而原來淡水河流域的商業貿易中心艋舺則式微、沒落,成為一個傳統古老的閩南聚落。這滄海桑田的變化,料想當初拚鬥個你死我活的漳州人、泉州人都無法想像的吧!
日治時代的這條老街,有一個很日本式的名字──「永樂町」,這也是現在我們一進入迪化街,就會看到一個「永樂市場」的名稱由來。由於這條街的歷史悠久,再加上居民都是富商巨賈,且每一家發達致富的年代不同,他們建造的大房子也就這樣五花八門的,呈現出各個年代所流行的樣式與風格。
對我來說,這條老街就是個臺灣早期古老建築的露天博物館,真的是十分珍貴。而且,也真的是年代久遠的關係,我們還可以在迪化街看到某一個很流行的藥妝店在二十世紀初的古老招牌;不僅如此,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多習以為常的食品、零嘴,它們的總店就都隱身在迪化街某幾棟古典華麗的樓房中呢!
還記得大學時,為了買畫布,我曾經來到永樂市場的布行好幾回。但是當時年輕氣盛、玩心重,入寶山空手而回,直到十幾年後,年近四十的我才抱著戒慎恐懼的心情再度回到這條老街,了解老街歷史,並且由衷感謝樂山文教基金會以及臺大城鄉所等曾經為了保存老街而付出努力的各單位,感謝他們幫我們將迪化街好好的規畫、保留了下來,讓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們,仍然可以親身體會在老畫家郭雪湖筆下(註),舊時代迪化街的風華熱鬧。
舊地重遊的我,目光被一條古舊的小巷吸引,我在冬天的暖陽下,舒服的畫著這條小巷的優閒。這是個被遺忘的角落,而這裡就在迪化街。
●註:〈南街殷賑〉/1930,郭雪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