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懷普澤

張貼日期:Apr 10, 2015 3:31:7 AM

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降

激濁揚清勸世人。真章寶筏蓋因陳。

排除左道澆漓遠。復古中庸福滿臻。

鳳邑鎮南宮儒壇五科金箴慈懷普澤發表。神人志心禮讚本科金箴。奉旨邀請諸大羅仙真佛聖。以至伭之寶籙。至實之真文。以垂護蒼黎之仁心。以慈心濟古之所得。以萬世之功。著述先聖古賢心詣行誼。以淺示深今之徹理。論述宇宙萬物之變化。期以忠恕之行誼。中庸之大道規範。兄友弟恭汎愛眾而親仁。作為傭示蒼黎行為處事之範疇。並為朝善之方針。期止息混濁泯滅社稷之良知。亦期能挽隨波逐流之橫欲惡孽侵襲。是乃本科金箴再表之詣旨。惟古聖先賢行誼之再闡化。則賴蒼黎之悟徹與履踐。期挽轉社稷之頹化風俗。盼藉先賢之古德而抒揚正道與古風。將良知導入正行而立己。是而能順而正。自能循規蹈矩。是而社稷不亂。盜賊不作。夜不閉戶。而進大同。此乃中庸大道之所期。特爰立是序。期勉蒼黎。

南天主宰文衡聖帝關 降

神道設教者。乃補正法之不足。參贊化育之功。立法則以教人警惕速省。探元黽進。道者天地之根。萬物之母。浩浩 蕩蕩。化有形於無形。臻達禎祥。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藏於密。然道也者。德之本。德也者。道之用。故儒道釋三教歸一理。儒教以仁為義。道教以玄為妙。釋教以慈言悲。是故儒道釋三教言殊而理同也。儒有儒章玉典。匡扶世俗。道有道經妙符。濟世救人。佛有經懺咒語。拔渡生靈。如今上蒼開恩。儒宗神教應運降世。大道普傳。有緣者。得聞上乘大法。真修者。能明心見性。明心乃知命。見性則立命。只知天命而不立命者。枉費空降一生。似入寶山空手而回。惜哉。今爾鳳邑鎮南宮儒壇。有道君子。敬仰於天。肩聖人之大德。樂善好施。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懷。今受命請旨著造「慈康普澤」新書。使人人良性自啟。猶如暗室而見光明。誠為渡人之寶筏。文雖淺其意殊深。乃真道之精華。非潛心精研。難得其明。無以得其悟。欲知奧理須篤行方可。爰此為序

太上道祖降

奉旨南宮參五料。良言醒世柳枝和。

綸音頒佈應天命。著造新書敲善鑼。

又詩

慈懷普澤敢洪鈞。繼賜五科渡岸津。

天道似今頹弱日。誰能深識善明親。

良言醒世箴言

安身立命。道在心誠。正邪分別。事理叡明。惟精惟一。聖訓雅銘。致知格物。絕慾棄情。如斯淨盡。天理流行。中庸天學。聖以傳燈。樂天知命。君子堪稱。修身養性。激濁揚清。婦言恬靜。宜節宜貞。西京雅訓。東魯明經。國基綱紀。家道典型。道心只在。修齊治平。靜觀其竅。默聽心聲。儒林彤菅。道經黃庭。憑何有悟。道證上乘。物有本末。數有虛盈。隨緣惜福。盛衰同亨。窮通聖理。歲月輒更。君宜候命。居易待查。時來運轉。丹階高昇。希賢希聖。道德乃精。身臨福境。同享遐齡。欣然受命。天以同靈。道祖臨壇。萬事長興。

武當山北極玄天上帝降

致誠參悟聖賢書。學而不思罔有餘。

真諦人生勤守約。遵行天理靜安居。

性如出水芙蓉潔。心若搖風節竹虛。

善養浩然修正氣。等於唸經打紅魚。

談人生真諦

人生於天地之中。性命乃為至善之至寶。大地之造化無微不至。人為三才之一。為萬物之靈。稟太太虛之氣。凝而為寰為光。現今世道。人心日趨之下。天真迷昧。寰光污濁矣。人性自出生以來。容易妄念用事。其實在無極之時。一性圓明。渾然天地。無思無慾。無聲無臭。墮於後天。元神自極分下而變識神。後天陰陽二氣。隨吸而入。與元神合為一體。共處於心。而後元神失位。被識神當權。致使七情六慾而生。元神耗散。不能見其真本靈。故元神若要永固。人不可離於道。如魚不可脫於淵也。魚之在水。所以魚之生也。若脫淵者必死。人之在道者。人之生也。若棄道豈宜生也。魚不脫淵。尚且無害。人不離道。豈有害乎。若不然。炫露才智。起釁招尤。其將來之患。將不能免矣。修道若以識神用事。縱然能壽高百歲。難免大夢一場也。順治皇帝云。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後我是誰。長大成人方知我。合眼矇矓又是誰。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人間走一回。不如不來亦不去。亦無煩惱亦無悲。孟子曰。行不若焉。食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道者眾矣。故道生天地。道為天地之本。人在天地之間。身配天地。性參太虛。與萬物同乎一德。同乎一道也。是故聖人。以大同之道盡於己。而盡於人。以大同之德應乎人。而順乎天。無親疏。無遠近。其道也。流行其間。而貫乎古今。其德也。總之修道。一心不生謂之靜。覺而成者謂之法。依法謂之修。所以人修世之果。不外積德順理。欲修佛道者。必無心無我也。聖凡兩途。人自為之。

麥寮拱範宮天上聖母 降

綱常倫理繫天秤。八德四維道應清。

萬古磐基非一日。修真覺得志華昇。

述天倫

古云。煦之。嫗之。生之。育之。春夏得以有所生。霜之。雪之。秋冬養之。琢之。所以有所收成。再云。倫理綱常是國之根本。其天倫者出乎君臣。父子。朋友。均得以忠臣。孝子。朋友。信者社稷安。民族和。國家昌也。古述其天倫。則引喻佛聖所言。人之應報四恩者。一報佛聖攝受正法導入正道恩。二報父母注養教育恩。三報師長啟發無知懵懂恩。四報朋友相互砥礪供養色身恩。而知四者。方能明辨其四報恩。而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君有情。臣有義。朋友信。父子有尊有孝者。可謂天倫。今滄桑社稷以此為準繩。何來欺惡橫流。何來殺燒劫擄。何能不祥和。更無戾氣。故知修身必知修正果。而聽經聞法乃在提昇品德修為。而其真正永固磐石。乃在於知天倫。識綱常。循四維。遵八德。如此鸞門興。社稷和。其國也興。然語云。倫理綱常簡單無比。而身體力行者少。莫怪乎凡塵與天堂淨土天秤始未能有。所天秤。而究其因者。在於無法將天倫繫在天秤。其實也非然。自古倫理道德流傳於今者。證明其正理之綿延。乃是所謂天倫之道。而吾初學善道者。何不深以琢磨。以勵行而淨土天秤是爾吾之所必繫者。

九天真命天君 降

大道珍新佈四方。善刊應世不驚霜。

儒壇諸子同勤勉。堅志併肩會帝王。

又詩

讚仰遠迢共著篇。慈懷普澤醒迷顛。

修真學道登天界。不為利名化大千。

述修道不為名利

凡修身學道之人。欲求得真理。須努力徹悟靜修。虔誠以赴。能捨己為人。三施並行。默默行善。不求回饋。修得陰德滿盈。乃登天有望。反之為爭名奪利。何必入鸞門乎。不如在社會追求乃有成效。常言之。修身勿為名。為名道難成。此為名者。若修也難以成道。妨修無益。在鸞門中。受命職之諸生者。應知分工合作。共做善業。應在鸞壇鸞務盡力效勞。受天命而普化世人。或能使入聖門之人。能安心修道參鸞。獲得妥善照顧。爭名爭利。乃商場中之利弊。商賈勢在必爭之利益。而在鸞壇是修子共同參研。修身莊嚴神聖之地。不比為名為利。種惡業之政客所。鸞門中未能 同與此評論。在鸞門中各神聖指引下。應須遵守規律。盡心學道。步上前賢所行康莊大道。勿為名利引誘。才能修 成功滿登昇果位。而受上天體恤。慈懷普澤。隆情號角。

司馬公夫子降 詩

奉命斯文著聖篇。儒壇諸子任雙肩。

揚清濁世胸懷壯。倒挽狂瀾意志堅。

又詩

一日修身一日新。紅塵早脫忍艱辛。

須知善德終堅志。實煉真修感聖恩。

述真修實煉

孔子曰。吾非生而知之者。又說。學而時習之。孔聖人有過人之處全在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以中庸說。修道之謂教。又說。修道以仁。仁為為孔門之重心及中心。關於具體之修養功夫。孔夫子有四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顏子之四非。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動。曾子之三省吾身。大學誠意。正心。及中庸之慎獨等。孟夫子之養浩然之氣。要全配義與道。集義所生。持其志無暴其氣。而最重要是先立乎其大。孟子所謂。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大就是吾人內在的主宰。大乘佛法直指人心。見性戌佛。心淨佛土淨。六祖大師名言。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而工夫直截簡易。壇經云。欲求見佛。但識眾生。心中眾生。所謂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眾生。各須自性自渡。是名真渡。使般若智。打破愚癡迷妄眾生。道德經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聖人修道修身。輕視外物。獨守內寶。迷人玩物喪志。利令智昏。而天下最大敵人在己不在他。但能忘己。才有真己也。

西方如來佛祖 降

明心見性啟矇矓。求道問真緣自融。

束縛因由皆自惹。實如法界滿虛空。

又詩

不出空門時。何須窗靠痴。

千年鑽故紙。那有出頭天。

談因緣

凡事有因就有緣。無因無緣。事無所成。其因歸於佛之真如本性。真如本性者。乃是真如圓成實性也。無虛。無痴。無惑。乃至無意識。金剛經云。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此乃善男子善女人。是般若發菩提心。用於施者。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者。其福勝彼。不為意識界所云。人生本性從有因而有。從無因而無。有因必有緣。而因緣勝會在於清淨。在於淨土。此乃求真問道之所盼。而真如實性。乃是虛無飄渺然。真如本性充滿虛空。適滿法界。與時間同長。與時空同寬。而其功在於明心見性。其了悟者得。不了悟者必受魔障之束縛。有魔障者必有所阻礙。有阻礙必不能明心見性。更難了悟。自然更難解脫思想纏縛。故因緣是為真理。虛空者修道問真之至境。虛空者事理無所阻礙也。乃可稱為空。故求真學道之人。必從究探因緣而昇華。所謂因者。在於事務之源與共同配屬。與因緣和合。而成生生不息之關連。以桃枝鸞筆而言。其鸞筆原為桃枝。然引伸者。可藉佛聖闡化返真。而在鸞筆之前為桃枝。為桃仁桃核。而在桃核之前為播種者。並接受陽光。土壤。水份。施肥之因由。經雕塑雕刻成筆。其過程成緣。故萬事皆有因。成有緣即果。所謂果者。乃是緣也。故凡事能究其因。必能圓其緣。故因緣乃是吾學道問真之指針。何能究因緣。何能出頭天。不必鑽故紙。亦不必靠窗癡。也非一定入空門。只要熟得青青翠竹皆妙理。鬱鬱黃花是真諦。如此成真成佛可也。

西湖靈隱寺濟公禪師降

慈懷渡眾醉顛顛。學道勸君心志堅。

普澤奉天留善語。吟詩作句我修緣。

又詩

濟渡鸞盤桃柳開。公平正理著書來。

活靈無體身何處。佛侮毫光普善台。

述性命雙修

淺論性命雙修實義。乃言內外合併。若缺外功則德行不全。若缺內果乃本源不清。而說外功乃由心生。內果使性 命無虧。倘能知。口出一言之謹。乃言之有功乎。若行者。行之必慎。則行之有功。所以身心在一念之間。確有學問存在。故在人之間。擁有天賦之靈。天賦於我。我賦秉於天。所謂盡人事。心合於天矣。雖日月之間。乃有切實功行。常言之。因登高而自卑。行遠乃自邇。乃身體用功。而皆上中下如一。三品一理。若未依性命圓通。而證道參真乃難。古人有曰。仰箭射空。力竭立墜。乃言體肢不良而虛。身無作主先後天不齊。佛經云。欲問前世因。今生受者

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而繩之恆而好善。乃為好人。如未經點化而脫出輪迴。未得返本還元。欲證道成佛也難。欲達返本還元。悉行外功而兼修內果。必由心定。定而能靜。定靜之時。無妄執著。而四大皆空。辟開四大苦海。而酒色財氣具空。靜定此景。虛幻若無。言空而無所空。棄了人心。存得道心。歷久志永不遷移。運三元之氣。而復明心見性之悟覺。使人人啟發道心。候用靜定之功。而能使性命雙修。修成證果所欲盼矣。

雲夢山王禪老祖 降

太極為中一氣旋。兩儀四象五行全。

三才六合排八卦。萬物歸元氣轉圓。

其二

東來寶島力加鞭。先會諸生著一篇。

遍地蒼蒼青似海。周圍渺渺水如天。

三才並立精神足。四象純清性命全。

學得玄中之妙奧。陰陽善攝即金仙。

論三才與四象

大地萬物與萬事。莫不是陰陽循環之理。循環之氣而化。萬物負陰抱陽育生。造成因果循環。有果則有因。是以因果律屬於陰陽循環之理。即質變化能。能變為質。質能夕換。則陰陽循環之氣而互惠。賦氣於旋。則日月照射。風雲雨露旋化。萬物叢生。而人物始現。則天屬陽。地屬陰。人受陰陽之變化。生於天地之間。謂之半陰半陽之軀體。則集萬物之靈。成為天地之全。與天地並立為三才。故謂天地人三才也。三才者。在天為為日月星。在地為風火水。在於人醫道曰。上中下三焦。在於道曰。精氣神為三花。上中下三尸。上中下三魂。上中下三品。在於佛曰。法身。報身。化身。三合一體。凡此皆是以三才之演變為原理也。何謂四象。則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中之陽。謂之少陽。陽中之陰謂之少陰。老陰老陽。少陰少陽。謂之四象。古原於混元一氣。天地未分。日月未光。渾沌太無。無象無名。無聲無臭。天得之而為天。四時行寒暑。運日以之升。月以之恆。雲霞雨露。風雷電雹。皆一氣循環。畫夜無停。地得之而為地。山以之峙。水以之流。載嶽不重。容海不洩。非斯一氣。故天地變化。自太極產生兩儀四象。顯化千頭萬緒。合則可以同體。分為順合與逆分。逆分可分東西南北之正。又以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之陽。亦以春夏秋冬為四季。亦以子午卯酉之候。凡此皆是以四象之理也。故曰。日月星辰。山河草木。亦以陰陽合乎四象也。故天地與人同體。若人心和善。四季順播五穀豐收六畜興旺。若人心險詐。道德不守。天以刀兵水火瘟疾。四季不順。天災地變之罰也。願世人修身養性。要有堅心。處以仁慈善心。自然有一朝功圓果滿。登上極樂。會晤吾者也。

全真教主邱真人 降

安身獨善待機緣。立命從今脫罪愆。

社稷祥和惟認識。當知法古效先賢。

安身立命說

楞嚴經云。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人生在世。必需安身又立命。始能稱之為人生。而安身容易。立命難。說安身容易也非如此。其身可安者。必從淡泊明志做起。不為興衰譽利苦樂譏燬所動。始能安身。再者還需要有未來。而未來則是希望。沒有未來則無希望。如此安身難矣。而立命者。必從公從大而立志。而從獨善其身。急公好義者。始能立命。故必從大眾重於個人。公理重於親情。為教重理於自己著手。如此方能稱為立命。故人生三十而立。七十而不惑。皆含有立命身修之開始。如此由身修者。脫橫流之罪淵。進而能帶動社稷之祥和。方能進一步而探機緣。而機緣將隨修道之功勳而開花成果。所謂春色無高低。花枝自短長。乃在描述修身在個人之寫照。故能安身者。是否能立命。乃在於有否能淡泊明志。若能急公而好義者。其立命想當然必能安身。故欲安身而立命。乃在於修身者是否能認識從公而私。從大而小。從為教理而為自己。能反省與惕悟者。想當然是安身立命者。

文天祥夫子降

道在自身莫遠求。離宗妄執更難修。

千江雖有千江月。一本終歸一本疇。

意馬心猿常起動。邪思幻想總生憂。

甘霖不潤無根草。世眾明機了劫愁。

述士尚品節

讀書之士。禮義克敦。躬行聖教。以德化人。身持木鐸。以道濟眾。博學以知服。慎靜以尚覺。見利不虧其義。臨財不傷其廉。貪夫見之。便知省身。儒夫聞之。俞覺立志。藉以移風易俗。並可覺世牖民矣。嗟哉。世道陵夷。文明極至。不以廉節為重。不以忠恕為宗。略讀經書。居然自矜才智。稍得地位。依舊徒詡事功。公廷出入。更弄筆鋒之尖。仕紳往事。並炫交遊之廣。縱貪戈利。肆其所為。不知反省。深可哀憫。再者人身之至寶。自然之氣。氣在體內配合血液循環。流動身體各經脈而產生力量。人才能行走自如。故命者氣也。性者神也。神為本。氣附之。氣時有離神者。心有滯也。心虛則神凝。神凝則氣聚。失則人虛。神凝氣聚。命自固矣。欲氣常聚不散者。總要爐火勿失。溫養其元。使神氣如子母不相離。左慈云。子午護關元。元者命之蒂也。若失溫養之火則散。久之命亡矣。黃帝云。存心於內。神氣自然磅礡。沖和不分。神氣不可須臾離也。然十二時中。意所到皆可為。念茲在茲。常惺惺而不動心。動念則生火。念息而溫存。神則火。氣則藥。以神馭氣。而神道猶似以火煉藥而成丹。有藥無火。則水冷而氣不生。火煉鍋底。則水沸而氣自騰矣。勸勸蒼生聞道修。趁此寶貴人生之境。充實自己修本身。學知人生真究意。一心虛幻莫著心。一切外緣勿干擾。定下心來不動搖。此種工夫難得乎。平常多練誠爾心。大學云。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達摩寶傳云。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工夫。如今世事多變。人心造孽。天心風雲亦變化莫測。疾病奇災橫禍層出不窮。故欲調和天地祥氣。心清意靜。如如不動。則可突破一切困境。學適修身不怕考驗。經得考中考。 才為人上人。考則考爾道心。考爾智慧。行道無考驗。秦樓楚館盡成仙矣。

霧峰進南宮孚佑帝君降

血氣方剛實枉然。屠刀放下效先賢。

回頭浪子金難換。宥罪寬宏免苦煎。

闡道

明師劉基云。求道問卜以行明路。而道何以問。當必問真。故必徹理。始以行道。語云。久臥則思起。久蟄則思啟。久懣則嚏。又云。藏極則洩。悶極則通。熱極則風。壅極則暢。故云。物極則反。是故而新。是為大自然道理。何以問道。明師云。夫耆者。草也。龜枯骨也。物也。何以問道乎。然夫者何道之親也。云。德乃道之親也。何以靈也。鬼神近於人而靈也。故人之靈。用於問道。行道。必駕於草木枯骨之卜也。然其奧理乃在於思。昔日之所有。今日之所無。而昔日之歌樓舞館。今之頹垣殘牆。昔日之瓊蕤玉樹。今之斷梗荒榛。昔日紅燭華缸者。今日之鬼火螢燐。昔日所有。今日所無者。是為正理。昔日所無者。今之所有。可謂不是不足。故一草一木。一春一冬。不因靡屈而不伸也。不因一春一秋而發華也。不因一日一夜。華開華謝而沒真道。故問道者。在於行大自然時序而不返。天道不違。真理者。乃是問道。求道之人。時序自然則無污返。則無歪理。社稷自然祥和。無浪子漂客。更無惡孽之徒。而正道可因屠刀放下而興昌。社稷便無血氣刀光劍影之所罩。故蒼生全來問道。道可行也。今之行。昔日之因。來世之果。蒼生何以有道而不問矣。

子路夫子降

論誠憂道不憂貧。率性中庸化萬民。

力瘁匡扶修正氣。協天讚地盡於人。

損由持滿須知戒。益仍從謙要自珍。

順物而行同進德。逞強殘虐是違人。

述至誠之道

大哉。至誠之道。惟能效天地之至誠。以覺自性於圓明者。則能益性中之能事。然性中有何能事。曰五常。率自性之五常。外推親民之用。此謂自性之能事也。故自覺而後覺人者。惟能覺自性。所以能覺群性。以盡人自性之能事。是以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物者有生息之萬物也。萬物形形色色與我懸殊。而其性理則一也。所謂盡物之性者。即順物之性。以盡其所能也。如是者即天地得其位。萬物咸得其育。人物各盡其性矣。然何謂順物之性。又何謂強物之性。如駝負百斤之重。蟻負一粒。駝與蟻之所負。雖懸殊而其盡性之所能則一也。順物性以盡其能者。曰文化之道。強物性以作口服之物者。曰以強欺弱。殘虐無道之昭著。願世人宜注意此點為要。是以覺自泣性。盡自性之能事。而外推親民。以覺人人之自性。使人人盡其自性之能事矣。如是則如春風化雨之大化。萬物各得其性。而共榮並茂。此大地之中和正義也。致天地之中和。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不負位列三才之一。行大化之德。則可以配天地。亦可以與天地同齊。日月同明。四時同序。鬼神同吉凶。如此者。雖天地傾陷。而我自性亦常存而不歿。此謂與無極其理合而為一矣。

木柵指南宮孚佑帝君降

千鎚百鍊出深山。烈火焚燒莫等閒。

碎骨粉身無怨嘆。留傳青史在人間。

學道

繼問道一文。今繼進南宮孚佑帝君大作以後。淺談學道。問道。知道。始能學道。而學道之要。在於必需持有堅韌毅力。不因環境之變化而變化。更應能處於逆境還能安於逆境而學道。故在逆境中學道。必更能謹慎而全修。而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其逆境所學之道。所得之果。其功遠勝於順境之所學。然逆境雖然難處。而順境學道亦非易。其因緣在於逆境會折煞學道之志。而順境則容易腐蝕學逍者之戒心。故學道皆不因環境因素之變遷而變。而其重要之心境。必要有所行到水窮處。坐起看雲天。藉以調適學之境。所謂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乃指學道之途。必是需堅澀難行。然為爾等未來可登法船仍需挺進。明知急湍之下必有深潭。高山之下必有峻谷。還是為道而行。不因山高水深而有所折衷。更必因逆境而任吾而行。如此學道終必有所成。並能因學道而得道。如此方能登彼岸淨而昇淨土。

宗聖夫子曾降

經書傳世教為先。妙奧玄機渡有緣。

希聖希賢憑造就。慧靈心悟享瑤天。

又詩

紛紛學說亂如蘿。大道無雙萬法和。

三教真常歸本性。百流清濁納澄河。

述三教一理

孟子曰。君子之學。反經而已矣。返回經常不變之真心。此乃是聖人救人濟世不二法門。經有二義。一是路徑。乃人生之方向。二是常而不變之真理。因世人在生滅無常中。一日一醒悟。體行無生。恢復本來。此為回天之正路。是以三教聖人之真傳。乃生命的學門。非智識記問之學矣。然吾人修道。不可盲從。允宜堅定自心之主宰。聽其言而觀其行。以真智慧洞悉十方。察其真假。凡其所作所為。是合乎三教經典之真理者是。否則為非。而吾人讀經亦非光讀文字經。而是要以聖人之心印我之心。以天心來修我心。不在枝葉知解上玩弄文字遊戲。而要體會經義。身心力行。陸象山三大儒說。東海有聖人。西海有聖人。北海有聖人。南海有聖人。千百世以上有聖人。千百世以後有聖人。此心同。此理同。然孔叢子有云。太宰蓓問於孔子曰。天下孰為聖人。而孔子對曰。西方有聖人。名曰佛。其地不治亦不亂。足見聖人與我同類。只真理超越時空。而賦內在於吾心。聖人真理在天為理。在人為性。發於事曰德。率而行曰道。天無理不立。地無理不長。人無理不生。三教傳心唯以一。孔子執中貫一。老子抱元守一。佛家萬法歸一。此一理之心。乃天地之心。故心同而理同。而大同之世即在此同。三教同願。聖賢仙佛與眾生共一日月。同一天地。可謂息息相通。心心相印。六祖惠能大師曰。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乃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所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誠然聖凡之別。惟在修與否。溯審後之學者。未窺三聖之大源。徒執各家粗跡。分門別戶。互相抵牾。梧雖曰各為其道。豈知愈辯愈多。而理愈晦。則離道愈遠矣。堂堂大道。三教合轍。奈因心法不傳。正宗失授。學者各執一隅。自生蓁蕪。三千年來。茅塞益深。天為之乎。仰人為之乎。

王陽明夫子降

陽明應邀著金章。奉旨五科把筆揚。

夫子勸生存正氣。參功造化史流長。

又詩

驅人離慾古猶今。蓋世英雄謂此沉。

應曉持緣當植福。遵行立志謹修身。

闡談立志

人稟天地之氣而生。受父母造化養育而成。既成人。但願須知為人處世之大綱。應存心人情事理而行事。遵守仁義道德。平生所為。彥語云。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方不負做人之一生也。所以男子立志必效法於古聖良才。婦女堅持。宜羨慕忠貞烈女。平時須知切磋琢磨。餓其體膚。勞其筋骨。苦其心志。不易其心。不變其節。聽天由命。遵道而行。若根器淺薄者。如經挫折則亂其所為。誤了一生大事。甚為惜矣。凡在少時一舉一動。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常言。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勇。故孔子曰。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所以古之先賢先聖乃從其學問著手。依三字經曰。人不學。不知義之理。誠哉斯言耳。最可惜者。人雖盡其一生。未積半點功德。虛做一世人身。所以君子志在修身立德。小人其志在名利雙羸。君子之好德。乃能忠孝傳家。存仁道義。救難濟急。憐孤恤寡。而又善言勸人行善。並且喜好集書傳世。願其作為能有益於世矣。君子心誠莫可逆罪於天。而常近聖賢。堅望有日同登彼岸。養抱慈懷之心。志學聖賢之大願。普澤濟人而渡化。方不負此生作為人身也。

玄虛順化真君孫真人 降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靈心直指清明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悟道

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其心者是為道。如何悟之。六祖云。迷時師渡。悟時自渡。而滄桑社稷悟道者鮮矣。致而遮野哀嚎。亂象叢生。是而有何不亂。而古德念念皆在定慧。死後不見其亂。其定慧者道也。其亂者非道也。而當今世人念念皆在其亂。臨終那能有定慧。故悟道之要不可不急。不可不真。不因不求真而膚淺。不因不認識而幻想。不因不行慈而生非。不因不忍而錯亂。不因不讀書而生痴。不因不行誓願而無志。亦不因不學而不悟道。知悟道者必知身修。必知綱常禮義。更能識透人生真諦而無是非之爭。而其道亦能順暢其行。當無社稷之亂象也。故悟道不能無恆。不能無心。不能有所不耐其煩。更不能自大與自狂。亦不能不小心求證而失其真。亦不能痴頑不化。故應持奉獻精神求道而分享快樂。更須在勤奮努力之環境問道而提升身修素養。並在苦行中問道而鍛鍊品德。在大環境修為中履道而創新社稷風範。而最終則在全真道場之明心見性。求得真理而得道。此乃從問道。悟道。履道。而得道。而悟道則居住其中不可免。不可不悟。若無。道難行矣。

述聖子思夫子 降

伏羲卦爻啟迷矇。宇宙洪荒合大沖。

日月轉輪生造化。乾坤旋斡發雷風。

神歸微妙虛形外。道蘊氤氳有象中。

萬物從茲初孕育。人為靈長肇其功。

述天人之學

古聖王伏羲帝。畫八卦有三大特點。一是取奇畫為陽。偶畫為陰。二是取三畫為一基本卦。三是八卦成列。以天地定為中心。自伏羲帝一畫開天。在天成象。下一畫為地。在地成形。中間一畫為人。人為萬物之靈。足以代表群物。故天有天道。觀天文以察時變。俗稱天時。地有地道。萬物之滋生。德合氣疆。俗稱地為利。人有人道。俯仰於天地之間。要做個頂天立地之人物。當然以天地之心為心。因時因地而制。宜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俗稱人和。孔子曰。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凶。王船山周易外傳謂。天地人三始者也。然無有天而無地。無有天地而無人。人之於天地。又其大成者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謂。為生不能為人。為人者。天地人之為本於天。人之形體。化天數而成。人之血氣。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義。人之好惡。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時。人生有喜怒哀樂之容。春秋冬夏之類也。故天之賦在乎人。人之性情由天者也。又謂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無殊。聖人法天而立道。亦博愛而無私。博愛之謂仁。去私便為公。乃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陸九淵象山語錄。說得最直截了當。人生天地間。為人自當盡人道。學者所以為學。學為人而己矣。易教除立人道。盡仁義之外。教人知天道。人事之常與變。立身處世之順與逆。從而繼往開來。開物成務。發揮天地化育之功能。創造宇宙繼往之生命也。故學道立德。以弭災化業。方得脫離苦淵。安立人間。遙行康莊大道。業輕者。亦順精誠勤修。力勉慎行。日積寸功。但求無過。慈懷普澤頒世。則增慧進果。超登極樂。勢在無難矣。

倉頡先師降

真察甲文吾自居。靜觀鳥蹟至玄微。

依形制字傳今古。睿智通神格外奇。

又詩

儒修正己動心靈。學士焚膏繼晷銘。

倫類同人通義理。諷詩作禮合科榮 。

淺說儒修勤學正己

夫儒子受教。乃知書識禮之始。知書應重聖蹟。則能遵古而思賢。言書有好醜之別。好書可開悟增長善智識。儒乃教學而啟明。習而知其理。自然智足慧明。政者知書而識禮。親政而思愛民。乃家國有幸。醜書可使社會教化有不良影響。容易使世遺加速遷變。而人心越道。而行奸貪取詐。橫行霸道。不近情理。以名利為重。名利重。萌則亂。視經書為異說。輕道德而作閒談。嗚乎。人心反古。世態炎涼。大道窮源。莫怪天災疊降。劫運叢生。而聖教淪胥。頹風日見囂張。聖蹟沿街無市。中庸倫理道德廢棄無珍。乃聖理何時展目自悟。處世科技日益昌明。乃聖道旋塞未見光顯。又師道無廉。為財為利。難怪尊師重道渺茫。今乃持聖賢學說。整頓儒家修身詩禮風範。繼而流傳教化發揚。希修身儒士。應知刻苦自勵。正己達人。而吾人則能自愛而後愛人。故勤讀聖賢書。如築百福之基。祗一念慈祥。則開萬善之門。能繼道德淵源。啟迪愚昧之鎖。仿效聖人之道。異虎榜標明。仰扶天理社稷。乃擘登天之路。要千秋俎豆馨香。及萬世芳名赫奕。應力行儒家修身綱紀。而篤志有恆。儒士修身乃有天職。能於焚膏繼晷相應。言九流首為舉子文人芳銘。希爾修學儒士。肯學肯研。青雲指路。可登天梯矣。

郝真人降

躬親事主勵勤修。因果循環何所憂。

履道身光無恐惑。功圓德就註消尤。

履道

金剛經云。無相布施。無住生心。無證而修。是云其道之履行。然在現實五欲塵勞世界。人我紛爭世界。重重災難世界。如何能在奉獻中求快樂。如何在苦行中培養道德。如何在勤勵修持中增進精神。如何在發願中取得功德。均乃是履道必修之課程。所謂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眾其德。故云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而其一切外來事境之變化與榮辱。皆應視其逆增上緣之道。然如何履道。當必有以下行誼。一者。必有清高樸素行誼。二者。必有忍讓謙恭之行誼。三者。必有忠孝勇敢之行誼。四者。必有無私無我之行誼。故遵其行誼而履道。其道雖邇。其求也近。而成佛成道近矣。而履道之心必無疑惑。更無其所礙。經得狂雨暴風之吹打。更能經得 起魔障之攻擊與考驗。更能身先士卒。不為艱辛而退道始能有所成。而其因果之循環。亦因履道之深淺而設防。不墜六道惡趣。則必勤勵履道始能功圓德就矣。

崇玄明德真君覃真人降

人間淨土羨神仙。法樂聞經享萬年。

束縛刺傷如地獄。知修鍊德步瑤天。

談人間淨土

東方世界有大乘淨土。佛家有西方淨土。而人間有人間淨土。何謂人間淨土者。則是樓閣飛行。飛鳥說法。地平水淨。聞經聽法。是為人間淨土。而人間淨土又是何也。其實是為人間天堂矣。人間天堂又在何處。其說如下之所。云人間天堂在天堂處。有天堂即有地獄。地獄又在何處。又云地獄在地獄之處。而天堂地獄又在吾之心。世人因福德之因由。在人間無所憂慮。又受其福德之蔭。不知其所不足。更難有其障礙。是為人間天堂。而因未能受其福德之因由者。此乃心被刺傷。而受束縛。更遭受病魔之侵也。不知生活之真諦者。是為人間地獄。又云天堂地獄在吾心者。能知修真鍊德。事無爭端計較。人能圓和而快樂。聞經聽法者。是為天堂。而常以憤忿之心。有貪有嗔有痴之人為地獄。故人間天堂者。是為人間淨土。常以慈心待人。發心布施。無憤忿待人。無怨天也無尤人。並能急公而好義者。人間淨土始有方便之門。而其人間因黑暗需要光明。而因短暫而需要永恆。而因苦難而需要解脫。因障礙而需要扶持。均應以從淨環境。淨心境。淨人格。淨道德。而登人間淨土。而人間淨土必要之條件者。

一。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知綱常而就道德者。

二。發心扶持。

三皈戒定律。而發心菩提之願。行慈悲心而布施者。

三無私而秉公。護教而忠。闡悟而不畏修道之苦者。其人間淨土之所要也。而人間淨土更需法樂享萬年。而登淨土人之所望。更無華華世界之不正當之名利計較。以譁眾取寵之歪風邪理。更無鉤心鬥角之不正常心態。故人間淨土是一片祥和歡樂之土。淨土之人。無憂無煩。聞經聽法可飽。行樹可奏天樂而禦寒。金磚琉璃樓閣。可因理想前往而飛行。如此人間淨土諸位欣羨嗎。

復聖夫子顏 降

日月雙輪轉不停。人間歲景幾遷更。

五科進化綱常昧。三易沉淪物慾橫。

瀝血嘔心君子德。曲謨訓誥聖賢情。

慈懷普澤留遺缽。一本淵源莫視輕。

論帝王之學

世人最早認定。易乃帝王之學。因為陰陽八卦原始創造人。是上古時代一位君王伏羲帝。自當洪荒初期穴居野處。茹毛飲血。過著原始生活。身為君王的伏羲帝。想改變野蠻生活。向文明發展。於是殫心竭慮。仰觀俯察。遠擘近取。始作八卦刻劃符號。所取乃自然現象中之物體。為天地日月山澤風雷等等。非人所共見共知。但最難得者。是往此物體群性中去領悟。個別性質形態及功能效用。以具體代表性。所謂物以類聚。事以群分。必須用卦一以類屬之方法。才能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書經猶言。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伏羲帝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從野蠻進入文明。從遊牧進入農商。即是根據八卦列象變化。求得其功能效用作演進。所以易在古代便成為政教之書。帝王之學。如孔夫子所言。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非百世可知也。易傳有言。作易者。有憂患乎。而是憂患於天下後世。既深既遠矣。但自孔子發揚易道。由形下而形上。俾道器相貫。由性物而唯心。由下學而上達。使帝王之學成為聖人之學。人人可以為堯舜。亦教人學易用易。繼往開來。開物成務。語曰。一橫真理造天經。一則一律化萬能。由一成類太極振。萬法由此而化生。不管文明科技進步何程度。而生活增進足滿全人類福祉。是求宇宙之永恆。是故生生之謂易。

本壇功過司 降

學道只為徹理因。致知格物可明真。

人能了悟修心地。仰不愧天自在身。

理在天謂天理。在地謂之地理。在人謂之性理。在物謂之物理。在事謂之事理。殊途而同歸一本矣。是以萬象皆有道。萬物皆有理。故窮理然後徹中。蓋天失理則星斗亂度。四時無序。日月無光。萬物不生。地失理則山崩穿隘。飛沙走石。能失泉涸。動植物難存。物失理則本末倒置。天物暴殄。未能濟生反而害命。人失理倫常乖舛。道德不顧。福慧不修。無惡不作。事失理則始終失序。黑白不分。世無寧日。永絕祥和。故普天之下。萬物萬事得理則善。失理則惡。順理則生。悖理必亡也。世人頂天立地。一氣同生。當徹一理之明。豈不黽守也。

東華帝君降

戊寅新書大雅篇。儒壇煥發仰青年。

弘揚聖教逢今日。錦繡長程邁向前。

其二

今宵步入鸞壇門。教授人寰樹福根。

灌溉花開成果日。仙班定位受天恩。

談道與德之概論

夫老子云。道乃生萬物之母。惟一無極之理也。道之所生者。一生二。二生三。三化萬物。萬物皆由一理而生之者也。故老子之言。上德下德者。後天太極之理也。則由天地陰陽之變化。而有善惡之分焉。而孔夫子云。德者本也。天命惟一。而言先天之至德也。明明德而親民。而止於至善者。後天之道也。由格物致知。而明其所乎天。使其虛靈不昧。以其眾理而應萬物。其行且無絲毫人欲之私。是故地者。修身也。故其所行。應有仁與不仁之分。此乃老孔之說。易與理之所合也。學者若不明先後天均有道與德之所說。則不明孔老兩聖所言。道與德之所說有相異。更不明老子何以言道為先天。德為後天。孔子何以言德為先天。道為後天之者也。蓋老之言道與道者。以天道之理而言之者也。乃勸人出世之法也。孔之言道與德者。乃以人道之理而言之者也。乃教人入世之法也。兩聖所述之道。苟有不同。其法亦隨之而異。後學應宜審之。故先聖後聖其揆一也。一者乃先天之理。然先天之理者天道也。不變。不易。不立。不倚。乃無極至德之常道。二者後天之人道也。變易交易。太極陰陽變化。故老子所云。道為天地萬物之母。指先天無極之常道。非言後天事物之人道也。言德有分上下者。乃判世人在後天行事之善與惡而分別也。人在後天處世。或善或惡。所成之積行。常有上下之分。所謂後天之積德者也。孔子所謂德者。乃言先天之德。德者得也。力勸世人得歸先天本來之至德。覺後天事物陰陽善惡之道理。窮理盡性。分別其歸本知行途徑。故兩聖之言。雖有不同。其寓意則一也。大學云。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而老子乃言。唯一先天之天道而為道。孔子則以格眾理而應事之人道以為道。亦同言道。至於先後之說。老子但言。以後天善惡之積而為果。孔子則言。依先天之至德而行。為後天之德。同言之德。亦有先後之異耳。是故後學者不可以字害文。應隨地制宜而解之。若不執著。審較其所理者。則恍然洞徹其蘊矣。特藉此而明焉。

陸九淵夫子 降

人世榮枯本弗窮。桑田滄海瞬時中。

一瞑風雨吹窗戶。滿地草花變亂叢。

自古興衰原有數。於今成敗本無同。

豁然覺破黃梁夢。見景更添感慨忡。

述人道

人道由來甚深。而世人孰無良知。孰無天性。世人在社會與人相處間。由天性之流露。天德之同情。於是乎父於子則曰慈。弟於兄則曰恭。子於父則曰孝。兄於弟則曰友。待人接物則曰禮。而三綱五常。三從四德。九經三垂。十全八德。由是而生。故人在赤子時代。即知孝親。此時不待學而問之。正謂良知更何待學者達至。而靜坐枯思居於一面者。在然一先知先覺察於人群。明於庶物。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故伏羲明易。黃帝製物。堯舜仁政。夏禹治水。周公制禮。仲尼春秋。孟軻仁道。朱泗性理。陽明良知。然而謂之。知善知惡是良知。又謂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人世間萬事萬變。萬理萬物。萬古甚同。則萬古之理同。所以聖人先後發明。以覺下民矣。孔夫子何謂春秋也乎。是感當時政象不良。人心不古。人道不能見行於時。三綱紊亂。五常沉淪。為拯救世道人心。存續前聖之聖教。胚成後代而作者也。而後謂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仲尼欲存前聖之業。乃稱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史記年表上說。孔子明王道。共七十餘君莫能用。故觀周室舊聞。興以魯而次春秋。觀上所述可知孔子作春秋。是感時代政象不良。人道其德不能見行於時。所以發奮而作者也。此人道應千秋萬古。賴大聖人以維持。可以為一切原理。在人寰。正如神經系統之於人身。其價值何等偉大。尊重其產生何等美妙自然。其他學者見一事明一物。造一學識。動一聽聞。流傳已久。流弊百生。正如耳目口鼻各自所能。而不能通用也。其與人道相當。則天地淵也。不可同日而語明。人道水火難復。兵戈難息。與時俱在。經久彌新。此人道所為。天經地義所為。人倫為民命也。

幽冥教主降

濕生胎卵共輪迴。死卻重來六道隨。

國戚皇親難倖免。知時已晚淚雙垂。

談輪迴

嗚呼。五代之極者云謂。天地閉。賢人隱。時歟。而此其時。臣弒君。子弒父。而學校道廢德衰。其賢者及聞道者何其少。然縉紳之士在其位而享其樂。而立於朝者無復於誨辱之色者。何其多也。而觀其今與五代之惡極者有何異也。今之社稷道德淪胥。無仁無義。無廉又無恥。更無倫理綱常者。其社稷有何不亂。其天災地變。瘟疫狂情。何以能止息者。然古常云。亂世忠臣義士出。然忠臣義士何從去。孝子寒門出。社稷富裕之假象。孝子那裡來。然修身學道之人。何以坐視洪流斥充之華華世界。而蝕骨髓而終其本。而污濁純淨之淨土乎。而蒼生而難能信乎六道之輪迴否。然眾所皆知。濕生。化生。卵生。胎生。均將隨死卻論功果。而受六道判定之輪迴乎。而六道輪迴。無分皇親國戚。無分貧富貴賤。只品量有否道德身修之標準者。故常有人言。一樣生卻有百樣死。何以有如此云者。觀其當今之社稷。其有百種死者。甚而有千種死者。觀其死者。卻是有如其多者。其死者。有車禍。病死。摔死。自縊而死。有暴斃死者。有如其突然壽終正寢者。有橫禍惹身而死者。有口角而動刀殺死者。等等死法及死樣者。實難計其數也。既死者有千百樣。而生只一樣者。當有其因果者。歸其因果者。是在於前世。今生。來世。有無學聖賢之道。行聖賢之理。有無秉綱常以倫理而作忠義之士。更作孝門之子。如此方不墮六道惡趣而遭受無情輪迴者。然死生乃是蒼生之所難免。然蒼生必生得有意義。死得能有善終者。方為上人。而幽冥地獄之苦處。無身修善德蒼生之份者。吾如能出離地獄是蒼生之福。亦是吾幽冥教主之德也。

新港玄天宮玄天上帝降

時殊風異亂人心。設教行鸞拯苦沉。

道佈真言開妙理。澡身浴德悟天音。

其二

性原本體皆慈善。旋轉陰陽揮動篇。

常靜常清歸悉道。功成來日返瑤天。

清靜之概論

清靜經曰。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天地何以常清常靜。常者真常。永久不變之謂也。清靜者。清心寡慾以靜其神。常清常靜者。元神可事。體之於道。用之於理。真常得性之境界也。然天得純陽。故輕清而浮上。因其清虛。故能靈感玄通。神妙無比。故運行日月。普施甘露。而化育大地眾生。澤及萬物。皆因其清虛之妙用也。然地得純陰。故重濁而下凝。因其重濁。故能博厚載物。寧靜致遠。載華嶽而不重。震河海而不洩。蓄萬物滋生。群庶皆因其寧靜而妙用也。故清靜經云。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無。唯見於空。但老子恐後人泥於頑空。而不知真空妙有之意。故又云。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無所寂。慾豈能生。慾既不生。即是真靜。六祖惠能祖師曰。不應住於色。不應住於空。不應住於法。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又曰。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世間一切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皆是性法皆空。妙行無住之境。不為色聲所奪。情慾所牽。故人能常清靜。天她悉皆歸。由後天返先天。天地定位。乾坤復元。如是能天地常清常靜。而參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同參矣。故曰清靜為天下正。天下之人皆因不能清靜。所以不得其正。學道之人果能一塵不染。萬緣放下。去其驕態之心。守其清靜之正。充塞於天地之間。無處不是聖人之道。無處不是聖人之德者也。

玄淨溫德真君劉真人降

虛懷若谷領真情。悲願慈心風浪平。

圖報知恩求務實。坦誠正見事功成。

談立足

人生在世。待人處事。能得以圓融功成者。是謂立足。而能立足人生者。必具下列修為。一者坦誠大方。凡事適度。大方處事。所謂得心則是道場。是在言人與人相處之間。必存坦誠。始不會存著隔閡。無隔閡者。人與人相處。始能坦誠大方而能圓融。二者虛心下問。是謂學道之人。均持虛懷若谷之真情。無自滿。無自傲之心。真情學道。而能求得真情與真道。三者改變氣質。修道之人不為塵欲五勞之所出。必能得離凡情出苦慾。而真修向善而行。而氣質可變。所謂沐得春風得意在。乃言修道者。受佛聖仙真之薰陶者果也。四者改過遷善。語云。孰能無過。過者能改。善莫大焉。又云。過者往以。不可諫也。來者猶可追也。人生歷經大錯小過。不勝枚舉。但必知能遷善。於後者。可言無過也。又能終生向善。必能無所罣礙。五者虔誠禮誦。凡事虔誠。事事禮讓。蒞道場而感真誠。對焚香處以真誠。誦經禮佛無他心。則修得能真能誠。六者知恩感恩。人讓吾一尺。吾敬人三尺。人施吾小恩。吾圖報以大德。能知恩圖報。必能與人相處無怨。亦能相處無爭。更能立足於群眾也。七者勇猛正見。為人無私。凡事秉持正見。能破除社稷不當之惡念。能掃除社稷不淨之世俗。之風情。如此社稷方能清淨。八者上真上誠來圓融待人。不以投機取巧與人相處。更不以惡言傷人。所謂惡言傷人六月寒。一句好語三冬暖。故真誠要用。以上真上誠之心處事待人者。其立足於人生者。無所可疑。無所可慮。故能秉持立足原則。人生風平浪靜。而能證道。得道是也。

無為普化真君馬真人 降

宏觀淡泊戲人生。啟發良知挽世情。寧靜無憂修品德。昇華明志路鵬程。

談人生之昇華

人生最痛苦之事。乃是身心無法得以安住。而寧靜則可以使身心有所安置。故言。人生之生活若欲昇華。必得以寧靜。故言曰。寧靜可以廣闊。可以富有。也可以平安。足觀寧靜之要。又云。寧靜可以致遠。身心而能得以寧靜。則其品德修為必無所爭。亦無所懷。其為人處事必與世無所爭。定必無所作孽造惡。其人生必是圓滿。必是快樂。若更加以明志。以淡泊。則所以陶氏淵明先生所云。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其心境與世無爭。與人無怨。其生活終將是昇華之淨土。其品德之崇高。亦將是人欲之罄盡。其天理將暢其行。故又言。人無所求品自高。其社稷之是非流漓。冤愆罪孽何其來。蒼生若生活於其中。何有勾心鬥角。何有橫禍而侵襲者。其生活之環境不是乎昇平而歡樂。故若欲昇華生活之環境。爾等必當知啟發良知。淡泊名利。不爭名亦不爭利。所謂無欲則剛。能無欲則處事祥和。亦無弊端而處得真理。其品德與未來道路必是鵬程。故人生生活之提昇。不在於物流與資財之無慮供應。而是在昇華生活理念之品行。當然要懂得明志以淡泊。寧靜而致遠。其生活乃能昇華也。

朱熹夫子 降

桃柳成書演渡舟。浩然正氣志心求。由仁取義知天命。可謂賢豪為首流。

演述義

夫乎義乃有仁之理。以仁義常仕志德。孔子曰成仁。孟子曰取義。故忠臣仕君。謂之忠義。兒女孝親。謂之孝義。夫妻恩愛。和藹兄弟手足。乃謂情義。如商賈市井交易。乃商信義。又謂市義。春秋齊相孟嘗君為人慷慨慈懷。盛名天下。養有三千食客。乃客下有一寒士名曰馮諼。君留為三級食客。每日粗菜淡飯。本馮諼日無三餐可飢。而君問無一技之長。有日馮諼飽後起出劍鋏。指彈劍鋏。吟了一曲。長劍歸來兮。食無魚。而君知悉。就邀請二級食客。可是有日馮諼又彈起劍鋏。又吟一曲。長劍歸來兮。行無車。而君悉又請為一級食客。但馮諼心尚不為足。又彈起劍鋏。又吟長劍歸來兮。無以為家。君悉知問其原由。乃家有老母。君又使人帶糧食及費用前往解其所難。乃是有意助養其家。而孟嘗君在薛城擁有甚多產業。欲派手下收租。而馮諼自告奮勇欲前往。而君安排行裝及債條。令其前往薛城。諼問君收債後要買得什麼回來。君曰。我家有欠什麼就買什麼回來。而諼到薛城招集所欠債之戶。揚言君此後免還其債。只要薛城之人能安居樂業。就把債條當眾焚化。而薛城眾債戶歡天喜地。稱揚君之大仁大德。諼就此整裝回齊。君非常詫異為何那麼快回。諼言債收備所以快回。君又問那爾買了什麼回來。諼曰。我看爾家金銀財寶甚麼都有。只欠義還不足。我當眾將狀化去債條買義。此後君甚不悅。疏了馮諼。隔上一年君因盛名震主。不被齊王賞識。君無可奈何。帶了三千食客回薛城。而薛城百姓聽其君回薛城。扶老攜幼往百里之外迎接孟嘗君。君始知諼代做了市義之一大功德。而諼又上言。仁義者必有三窟。就當說客往梁國。向梁惠王言。今君被齊王貶斥。以薛為諸侯之內。惠王能邀請到梁。可富國強兵。惠王早知孟嘗君之盛名。聽諼之言。遣使者以黃金千斤。馬匹數百。邀其入相。諼又向孟嘗君進諫。不可受邀。此乃忠心不扶二主。是要使齊王識知賢能。而齊王曉知此情。即修書邀請拜相。諼又言。二窟既成。還有三窟。應迎請先王祭器諸具。立宗廟於薛城。宗廟既成。我之市義。配上君之仁慈。終可高枕無憂矣。君始知市義之功力也。昔武聖擇王。捨身取義。而周公大義滅親。孔子曾言。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聖人循天至道。如履薄冰。不違不悖。況庸夫俗子者。如今世境仁慈義氣消沉。酒肉血腥騰沸。徒逞勢奸偽趨利。素言義字懸口。一朝困臨。不見頭影。只顧其利。豈能念及仁義之情與道德乎。今取義字參附金篇。盼能重振綱常之美。願世人同鑒而勉之。

五塊厝關聖帝君 降

寬心學道定成功。志立修勤自始終。

直到理明通大道。乾坤萬象在胸中。

其二

人修在世似河沙。究竟能成有幾家。

立說著書欣結果。慈懷普澤盛開花。

述養性之論

性者在先天本平至靜。故曰。恍兮惚兮。但一落後天。意識漸開。再受種種之外誘。又被氣稟所拘。物慾所蔽。而道心日離。如是之誘惑。致此欲念叢生。漸逞技巧。遂知名利之可欲。而發生種種巧取爭奪之事。所謂罪惡之基。因吾有利慾之心。而慾念之發生。則與吾人有關係。故老子曰。善愛此身。吾患此身。修身養性。能宜心靜。金剛經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故人有肉體。求利益而不知足。於是田獵。飲食。聲色。貨利。欲求種種滿足其慾。遂背大道而不能歸本矣。因人有心。心有人心。道心之異。人心者危殆而不安。道心者微妙而難見。人雖上智。亦不能無人。心雖然下愚。亦不能無道心。二者僅差於方寸之間。順此人心則危者愈危。不可收拾。微者愈微。而天理雖公。亦無以制勝人慾之私。太上道祖曰。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又先哲淮南子曰。日月欲明。浮雲蓋之。河水欲清。沙石穢之。人性欲平。嗜慾害之。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惑而後動。性之害也。孟子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放心者。即吾修之心退藏於密。否則一遇外誘。則被引而外馳。故蔽於物慾。如明月蔽於浮雲。本性之道心則日暗。忘其大德。故須用功修養。使本性復明。便所於之心歸元。所謂明性復初也。故人能無欲。其阻自靜。人能性靜。其性自正。性正則無所不正矣。是以聖人也。欲使天下之正者。先以正人之性為急務也。人之性既正。則善惡真偽之情。性中不有造作。有為之事。心上不生。性之所具者。無不是道心之所蘊也。無不是理。天理既明。天性既復。天道既得。三者合而為一矣。返先天之路者也。

廣慈普渡真君王真人 降

輪迴世代有依憑。佛道仙真拔聖仁。

認識人生非苦海。無憂解脫自清神。

談解脫之道

人生在無法預知之情況下接受生命。是在無可婉轉條件下生活。是在無法抗拒忍耐下交還生命。爾等是屬何種生命與生活。亦是三種生活均是。而生命是流轉中無始無終之綿延交替。而生命之生活方式乃在於認識生命生存之因由。以體認生活之意義。更必需能把握生命生死之重要。方才所言。生死乃是在無法抗拒與忍耐下交還生命。但生命之重要並非生死。而是在於開創與繼起。故能體認生死之重要者。則能與萬有諸法互相成緣而受惠。如此既能認識人生生活之意義。亦能解脫生命之束縛。而雖然人生幾何。有十年死。有百年死。有聖賢死。有凶惡死。雖齊生。齊死。齊貴。齊賤。齊富。齊貧。又云。荒郊孤墳皆少年。亦云。堯舜死。枯骨腐。紂王死。枯骨腐。而枯骨腐矣則有何異。其論則可茲證無道。步上道途之說。亦可謂無認識生命生活生死之真諦。更無解脫之道。所言何。又是所謂解脫之道。當然方才所云。認識生命生活生死之真諦以外。更必需是學道。求真存仁啟法。更必需是開創生活繼起生命。為真理正道之推行者。更必能不存乎見賢思齊是不肖之舉。試問堯舜商紂豈可論為一堆枯骨。試想兩者其生平事蹟言論。對當今之影響差距何其之大。而吾等今日入善門。步善道。其意要乃在希能在出世入世之言行中。能有所立德。而能立德者。必需是超然。如何超然。那必將是解脫七情六欲。解脫真理正道以外之任何瑕疵。更必需能解脫對哇奇生活生死之任何精神藉口與寄託。方能為聖。

孫臏真人 降

人生此世若晨霜。日出消溶未久長。

片刻紅顏終易老。今朝白髮翌朝亡。

光陰剎那偏行惡。寸隙難留學作良。

假使醉生兼夢死。無邊苦海會閻王。

述苦海無邊

世人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乃隨己心善惡而行之。也可由周邊環境塑造而成。故聖人曰。吾心深信其有可行。雖移山填海者艱難。而聖心堅毅處。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亦可成就指日可待。若吾心其慾。信不可行。事有反掌折枝之易。而心不堅定。事有事無之意者。何見成就可期。言仁心求存善擁在。所結善果存在。若心積惡念。惡意周旋。乃萌惡之纏綿不絕。俗語有云。雙叉路口任君擇。天堂地獄任君修。修身學道要旨。希能避苦海深淵。攀登彼岸離生死輪迴。有者專擇名利權勢同謀。常言登天大道爾不去。偏尋地獄闖進來。懸崖勒馬問幾有。地獄深淵拔腿難。致命者。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仿求財保財。貪慾者來說。本命註定身旺財旺。可算財帛有格。向神佛祈福保財。而神佛乃照其所求。願能論財合德。使取之社會。用之社會。多造善德。多積功德。代天普澤善心濟世。最可畏者。以金牌酬謝神祇。無異向神賄賂。反造成社會不良風俗。使賄賂社會常存。何故而苦海深淵拔渡無期矣。而有盼得橫財。投機取巧。偏走邪路。盜劫行搶。無所不為。終告天理難容。世作世報。奉勸世人須知善行。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拂棄惡習。專心行修。今奉玉旨 召示。蒞臨鎮南宮。五科新書闡著一章。盼世人不染頹風陋俗。恭顧美鄉仁里。共榮德業也。

玉虛宮元始天尊 降

道無可道理常真。名又難名巧絕塵。

妙法靈心能體會。玄機覺性可相親。

經書已著金丹煉。聖典披吟玉液縕。

五氣朝元邪不入。三華聚頂百年身。

談無極聖理

無極乃混沌世道之始。在未開天地之前。渾渾茫茫。名曰無極。斯時無有日月星辰。風雲雷電。飛禽走獸。山川河嶽。陰陽未別。天地之原。合體為一。清濁未分。謂之混沌。至無極而生太極之前。天地未開。斯時形象未分。有理無氣。曰太易。元氣復明。有氣無形。曰太初。氣形端生。有形無質。曰太始。形化有質無體。曰太來。理氣形。質體俱。有五氣。謂之太極。五氣運轉太極形象。後生端而不息也。混沌之開闢。輕隨氣上浮者為天。重濁下凝者為地。斯時太極為先。兩儀之定。四象之形。故虛化者。形氣有質。而上為日月星辰。風雲雨露。光輝照世。畫夜分時。五行七政。無不備全。玄元之氣。有象有形。質為精氣。下濁為山川河嶽。精氣之畜。怪異走獸。珍奇飛禽。屬物繁殖。在天地之精氣以無窮無盡。日月繫於天。萬類生於地。風雲起於氣。各寓其異者。各從其道。故天地為萬物之母。性理者本身天賦之善。長大而受環境所擾。受物慾之蔽。善惡由此自生。故性即分為理性。氣性。質性也。性得於天。謂之理性。得於氣天。謂之氣性。得於無為天。謂之質性也。理性者。純善無惡。氣性者。有善有惡。質性者。純惡無善。孟子曰。性者善也。謂之理性。告子曰。有善有惡。此乃氣性。荀子曰。性惡也。此乃三子論性。各有其道。此乃其性不同也。故各論其異。蓋至虛之佈日月。至空之起風雲。至實之生物類。推之所由一。化之則萬殊。其功歸於天地。實氣。納於陰陽。凡所有動靜之生機。萬化之生潛。皆不出大道。包之含之。故道包含萬物。而生生不息焉。無極性理如此。故君子慎之。莫踏入歧途。及早修身學道。復歸本位。返本初始終貫一。達到無極彌天也乎。

普陀山南海觀世音菩薩 降

來時渺蹟亦無蹤。此路往迴總一同。

若問紅塵今世事。浮生就生夢鄉中。

說邏輯

思維精密之程度。與履行之排列是對稱。思維之組合愈精密。其履行之排列愈有秩序。而萬物之靈。人是如此。獸生卵生亦是如此。而思維在主控履行之方針。是是。是非。則因履行排列有無秩序。正常人。正當人。有正確之組合與排列。非者亦非。爾等是何種之思維與排列組合。依正常云。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而邏輯改變依思維組合。看山非山。看水非水。其邏輯則在於其思維組合之變化。其履行排列秩序亦在變化。究其因。是環境因素使其變化。可能因修為之認識與悟徹之思維組合變化。而履行排列亦跟著變化。日後思維組合重新整合組合。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其履行排列秩序。又受悟徹環境因素之變化。又回歸排列秩序。所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矛盾乎。非也。是邏輯也。金剛經云。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國大城中乞食。次第乞食已。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座。爾時。世尊何以食飯。仍使著衣持缽。而經云。著衣持缽洗足。皆是放大光芒。是而敷座。亦是全身光芒。其光芒以及舍衛國中行之所處。皆放大光芒者。在於那時是真正渡塵緣。救劫萬世。而今佛陀流傳於今。而其思維行誼。無所可訛。而其邏輯之演化。無所可媲。故欲修得正果。必需好好學習。認識邏輯。而學習認識邏輯可能困難。以下有一邏輯問題。爾等會了。則可學習邏輯。問題曰。凡人蒼生有事無事。常唸南無觀世音菩薩。佛家又常唸南無阿彌陀佛。而佛陀亦有口唸佛號。手持唸珠。吾南海觀世音菩薩。手亦有持唸珠。口亦要唸佛號。試問佛陀與吾南海觀世音菩薩唸什麼佛號。又是為什麼要唸佛號。這是問題。亦就是邏輯。

湄洲天后宮三聖母降

廣開覺路指迷津。不厭奔波渡世人。

親駕慈航吳息日。茫茫四海起沈淪。

又詩

為有婆心未得安。終年濟溺挽狂瀾。

所期天下風雲靜。海不揚波意始寬。

湄洲天后宮天上聖母降

湄雲深處隔塵埃。洲水澄清似鏡台。

聖地風光無限好。母懷諸子未歸來。

又詩

祥雲瑞靄現榮陞。道氣芳馨佈滿程。

善陸普開勤德積。天書著造應遵行。

述立身高於人 處世知退讓

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塵裡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達。處世不退一步想。如飛蛾投火。羝羊觸藩。如何安樂也。故學倒立身於世間。如果想免除世俗之污染。就要有高於別人之見識及智慧。否則如同在滿天塵土中拂衣。在泥水中濯足。如何能得到超脫。如何能行功立德也。其次為人處世。應退一步看。以免如飛蛾撲火。羝羊觸藩。為自己引來災禍也。故世間人。多半為追求名利而奔忙。具有真知卓見者。則能保持超然態度。以行到為己任。所謂立身。並非指獲取財富地位。而是堅守做人原則。若有此種認知。則能超越世俗而得道。故史記項羽本紀有云:吾聞先則制人。後則為人所制。然而爭強之結果。很可能危及自身。猶如夏蟲投火般。毀滅了自己。梁書溉傳:傳有一段話。如飛蛾之赴火。豈焚身之可。至於羝羊觸藩。則出自易經大壯卦。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就是進退兩難之志息。唐詩人白居易。則於中央政爭而被流放為江州司馬時。曾賦:「香爐峰下新卜山居卓初成」偶提東壁乙詩:自高睡足猶慵起。小閣重衾不怕寒。遺愛壽鐘歌枕聽。香爐峰雪撥簾看。匡廬便是逃名地。司馬乃為送老官。心泰身寧歸是處。故鄉何獨在長安。白居易自謂:此乃真正修身養性好去處。能擺脫人間名利束縛。方能修心煉性。故欲修身立道者。必修明其心、見其性。佛語云:性即圓明之真心。修此真心見本性。由此發仁心而行仁親。大孝積德。種福於天下者。即真修也。真修則能立身高於人。其功德始能處世知退讓。願後學者深思之。

梓潼帝君降

君子能仁道德風。行誼正理禮謙恭。

循規蹈矩無偏袒。克己利人佈大同。

述君子之要件

爾等是小人嗎。答案是否定的。爾等是君子嗎。答案是有定的。而君子之標準。亦就是所謂要件。爾等是否瞭解與履行。而君子要件有四。一者、謙恭禮讓。二者、克己利人。三者、和氣致祥。四者、循規蹈矩。今述於后。爾等是君子。請衡量爾等是否有標準與履行。首先以謙恭禮讓而言。能孚眾望之人。皆因謙卑恭誠。能謙卑恭誠方能納眾。似如江海能納百川。乃是江海位卑下處。而君子亦是時以位卑下處而納眾。有無識之士才會趾高氣昂。故君子之第一要件。乃在謙恭禮讓。在言:克己利人。所謂克己利人。乃是在克制自己之慾望。人之慾望是本性。而能克制慾望。亦是人之本能。而能克制自己之慾望而從公從義。則所謂利人。而無法克制自己慾望。其慾念必勝於公親、公義、公理、那當然亦是道德之失敗者。當然與君子無緣。三者言:和氣能致祥。和氣則是圓融。自是與世無爭。自然能平和處世為人。更能和樂無憂。其君子之第三要件是也。而循規蹈矩者。乃在啟示。為人處世。不逾方圓。不旁門左道。不假公濟私。凡事有所為。有所不為。而上述君子之認識。諸子是否均瞭解。是否合乎上述之要件。若是者。方為君子也。而最好之君子。還必須有悲天憫人之心懷。急公好義之精神。與三旬九遇食。十載著一冠之情操者。乃是真君子矣。

修善所主教歐陽夫子降

奉召南宮著一章。流連執友善顏揚。

勤修攀上鸞壇路。主政教鞭步聖鄉。

闡述 忮與求

此生能略涉先儒之書者。悼念聖賢育人修身之大義。千言萬語。不忮不求為重。忮者、嫉賢害能。妒功而爭寵。所謂怠者不能修。忌者畏人修。將欲造福先棄忮心。所以人能充無害人之心。而仁無可聖用。將欲立品先棄求心。人能充無穿窬之心。而義不可用。。若忮求不棄。滿懷該是荊棘。而求心若不棄。滿腔則是卑污。俱兩者常加克治。恨尚未能消除淨盡。何得欲心清靜矣。宜二者應知疾痛下定工夫。今付忮求兩賦。以資加解悟而化更甚也。

忮者

善莫大於恕。得莫凶於妒。妒者妾婦行。鎖鎖奚此數。以拙忌人能。己塞忌人遇。己若無事功。忌人得成務。己若無黨援。忌人得多助。執位旬相敵。畏偪反相惡。己無好聞望。忌人聞名著。己無賢子孫。忌人後嗣欲。爭名日夜奔。爭利東西霧。自求一身榮。不惜他人污。聞災或欣幸。聞禍或悅豫。聞渠河以然。不自知其故。爾室神來格。高明鬼所顧。天道常好還。嫉人還自誤。幽明叢詬詈。乖氣相迴互。我今告眾生。悚然大覺悟。重者疾汝躬。輕者滅汝祥。終身讓人路。曾不失寸步。終身祝人善。曾不損尺布。清除嫉妒心。普天是甘露。家家獲吉祥。我亦無恐怖。

求者

知足天地寬。貪得宇宙隘。豈無過人資。多欲為患害。在約每思豐。居困常求泰。富求千乘車。貴求萬釘帶。未得求速償。既得求勿壞。芳馨比椒蘭。磐固若泰岱。求榮不知饜。志亢神愈忕。時懊有時寒。月明有時晦。時來多善緣。運去多災怪。諸幅不可期。百殃紛來會。片言動招尤。舉足便有礙。戚戚抱殷憂。精爽日凋瘵。矯首望八方。乾坤何一大。安泰無遽欣。患難無遞憝。君看幾人中。八九無依賴。人窮多於我。我窮猶可耐。而況處夷塗。奚事生嗟概。此世少取求。俯仰有愉快。俟命堪終古。曾不願乎外。

精忠武穆王岳降

吾來致意各鸞生。克己為人得好評。

同一步調心合結。遇難無事可完成。

又詩

聖道無偏允執中。至誠浩氣凜蒼穹。

桃枝柳筆天真寫。一字褒揚亦表忠。

述忠之真義

天上沒有無功德之神。人間無不忠之聖也。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此乃赤膽忠心。萬古流芳之士也。忠乃心中之神不愧於心。不愧於神。不愧於天地。心正是神。是天心萬相之大樞紐扼要之處。總之。是萬象萬法之小機關。上通下達。心地明徹心法之處。自性之流露。而自性出之於天。故孔聖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故忠者天性也。乃是忠於國家。赤心中良。護國安民。臨危不變。遇難不辭。威武不屈。忠心愛國。遇敵不逃。敵前不畏。勇敢保國衛民。盡職盡責。精忠貫日。報效國家忠精也。故忠者正道無私。作事存誠不隱瞞。逢人不顛倒。真實不虛。不違於天。不悖於理。不拘於物。不逆於人。不偷不取。不犯法。精忠為國效勞。是個頂天立地之君子。故君要臣死。而臣不死不忠。如商紂無道。其臣箕子被囚。比干被殺。忠臣之君。永世不朽。然代父從軍、忠孝兩全的花木蘭。又三國時而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忠臣不二。其雄護主。協助劉備的諸葛孔明。而漢朝時。匈奴侵犯邊界。出錢出力。精忠為國。後被漢武帝褒獎的卜式。出使匈奴。被拘禁十九年。放牧公羊。不願投降的蘇武。三國時代趙子龍。為劉備之子阿斗之忠義。以上皆為大忠大勇之典型人物。古經云:自古忠臣出孝門。精忠報國史長存。總之。忠是教人以善。代天宣化。任重道遠。成己成人。捨身實幹。視死如歸。以心對天盡義務。如日月普照。永不止息之奉獻心也。故天子忠於道。四海可保。諸侯忠於道。則保社稷。卿大夫忠於道。則保宗廟。故忠正臣之大本也。士庶忠於道。則保四體。所以忠者。動而世、為天下道。言而世、為天下則。行而世、為天下法也。故儒壇著作慈懷普澤。乃集聖佛仙真之錦心繡口之珠璣。為闡證大道真理。引導世人脫出迷路。追回逸性。反本歸元之真詮。可代明師之指點。願後學者精讀。以明道源德本是囑。

普賢菩薩降

登鸞執筆道先知。善果秦修志不移。

誠實效勞當勉勵。金篇著造醒迷痴。

其二

儒子修心志可揚。迷人立慾蔽靈光。

歲齡暫短需珍惜。莫作浮生夢一場。

闡談覺迷自悟

常言:不知就不覺。能之者覺。覺乃知悟矣。何況迷乃樂境之苦海。如水凝為冰。有覺者徹悟。由苦海認同樂境。猶冰渙為水。可見苦樂無二境。覺迷非二心。祇在轉念之間耳。處苦樂由人。覺迷乃輕撥移之間。言迷者有所好。其能不克自拔。如夢一覺。知覺苦海無邊。而能有所覺悟。回頭是岸。樂境至矣。而處於世間。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只是春夢一場。而貧富皆有。貧者勿憂愁。富貴勿誇張。而存心正不偏。虧心事勿作。盡守斯職。若貧者能勤儉持家。不奢華。良心處世。乃可由貧而富。縱富貴而不知惜福。不知惜物。不知修身。而奢華無度。乃想富貴一時。可由富轉作貧賤。此乃自作因果。至公至理。不偏不私天地循環之理。乃光陰易催人老。何言有恩。利慾總是引人誤入迷途。又不德之魔。惟善覺知悟者。識知修身養性。向道而行。看透世間。脫出苦海寰外。修行悟性獲得善果奇珍。若是凡夫沈迷苦海塵世。未能拋開。故墬深淵。乃是永無自拔餘地。自覺者乃知惜光陰。不敢虛度。迷戀者貪、貪圖利慾。為惜光陰。修身良機放棄。所覺迷二者。覺可登上天堂之路。迷行地獄之門。由人自擇。善智覺性珍修。自有靈光顯現。五官清淨。道性圓明。證菩提果業。永離生離死別輪迴。往極樂世界。永自清平。

摩訶尊者降

清高樸素履人生。入世因緣重感情。

悟得超然能離出。真誠法界放光明。

述入世與出世之比較

出世之生活重精神之享樂。重物質之攝取。重因緣之感情。重群眾之才根。其生活之世界。以清高樸素為行誼之目標。以謙虛禮讓之行誼為手段。以處事泰然之行誼為行徑。以忠孝勇敢之行誼為目標之最後目的。而其生活之世界。則是在人群中求表現。而無法離出。而入世之生活。則在於朝向修道之生活。進而向悟道之生活學習。進而能將生活之自然容入行道。最後有道之基礎以後。始以證道之生活而生活。而其入世之世界。則是心淨土淨之世界。是不二法門之世界。是法樂之世界。是無憂無慮之世界。故出世入世之世界。是因心之境界而分別。所謂:在家容易出家難。出家容易出世難。出世容易入世難。能離得人間因緣。又能無藉人間感情而能修持。修道、物道、行道、證道。則能由出世而入世。故人與神佛之間。其分別亦在出世與入世之分野而已。視為修真之人。能有所了悟。而能先離出。而入世共享證道之後。步入法界佛聖仙真之真諦與因由。是為比較之目的。蒼生若能都有所了悟。則凡塵少一份污濁。宇宙則多一份淨土。其佛聖仙真亦自然功成果就者眾。是今述出世、入世之最主要目的。

孔融夫子降

聖教匡扶感化民。儒壇醒世駕雲臨。

慈懷普澤宜遵守。榮者寶箋耀古今。

述把握人生

天地有萬古。此生不再得。人生只有百年。此身最易過。幸生其間者。不可不知有生之樂乎。亦不可不懷虛心之憂。因天地乃萬古長存。但人活在世上機會。卻只有一次。即有高壽之齡。亦只不過百歲而已矣。何況日子一天天非逝。一轉眼大限便來臨。因此有幸生存在世上。得要體認生命之意義。切勿虛渡這知智寶貴之一生也。故晉朝陶淵明有乙首雜詩曰: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由於當時時局動盪不安。遂使老莊招學得以普及。一般人有感於人生無常。在思想上。具有強烈浪漫之色彩。從陶淵明乙詩。即可表現一端。感嘆人生如路邊塵土般隨風飄浮不定。既然眾生同降生於此無常之世上。就應珍惜人生之可貴。及手足之情。朋友相親相愛。亦如論語中所謂:四海之內皆兄弟。故君子何患乎無朋友也。因此世人應有樂同享。只要我有一斗酒。既呼朋喚友。共飲一番。年輕活力充沛。一生出現一次機會。同樣之。在一天當中。寶貴早晨也只有一個。所以人不能坐待光陰流逝。要及時努力。在此變化無常之人生中打拼。共同修持。而代天宣化。替天行道矣。故孔夫子云: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命也。諸葛上相云: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是言事盡人謀。成語不成。則聽天由命。是故君子凡事先期合乎天。而後再盡乎人。茍能盡人合天者。則上律天時。下順水土。故其所行。必無違天背理之咎。能如是者。即謂顧諟天之明命也。惟人不知天之明命。妄求私慾。得寸進尺。得隴望蜀。不修己德。不量自力。不撥其時。不審趨勢。任縱貪慾。輕舉妄動。不知所止。而自招其咎者。古今皆然。此皆不識天之有所命。絲毫不許私自妄動之定理也。反之怨天尤人。眾生要知省悟之。凡事皆是命。好好把握有生之年者也。

南宮孚佑帝君降

仙真佛聖惠蒼生。善誘諄諄挽世情。

詮釋朱璣開哲理。今朝受用路光明。

談著書立說之意義

當今眾生。背逆君王。欺凌父母。染貪塵慾。婪酷利名。欺壓善良。穢污濁道。奸淫邪道。不遵三綱。不履五常。更無四維。何談八德。免說禮儀。廉恥無形。更難循規正理。其天地之所怨尤。何有蒼天憐憫之處。何怪乎橫禍劫掠頻生。災變連綿。上蒼本有好生之德。天尊遂敕命三界佛聖仙真。四處開壇設教。闡化群黎。期啟聵振聾。以挽迷顛。而救末劫。止洪流而息災殃。遂有鸞門著書立說之期。然佛聖仙真憫蒼生。用心闡化珠璣妙理。開徹為人處事哲理。此期間。凡塵鸞文難計其數。其中蘊含美妙經典寶誥。蘊藏人生妙理。更記有無限玄機。有淺顯易知之珠璣章句。有需細嚼溫文之深奧禪理。故雖言著書。其實可言立說。其說乃是當今眾生必需依循之典故與行事之準繩。期能改造社稷。挽轉頹廢之風情。期能社稷安和樂利與禎祥淨土。是為著書立說之意義。

二郎神楊戩 降

宣揚聖德走西東。萬里動搖布惠風。

養性修身神在內。敦倫飭紀道歸中。

民心處處皆無異。世運方方進大同。

幸甚儒壇開著契。一輪化日掛當空。

論苟無至德至道不凝焉

古之聖君。繼天立極者。莫非道也。代天宣化者。莫非德也。有道必有理。有德必有善。德者。道德性善。是由心發出善心、善念。及無私之奉獻為實際之行動。如修補路。布施濟眾。捨精神、體力、金錢、行善渡人。發揮菩薩之心腸。堅定修行。德化眾生之大願。恩澤布施。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也。德能培道。故有德無道。道之妖。有道無德。道之賊。道德兩全。是聖賢之根苗。成道之基礎。德更是道之表徵。道依德而顯。經有云:無名天地之始。無名是道。有名為萬物之母。故有名是德也。德乃平等心、無怨心。內心深下。應用無染。聽道、護道、行道、應不離道。行無量功德無須住相。布施、行善、渡人、穩掌法船。以日月為導航。而達光明彼岸。但聖人仁愛之心。誓渡眾生。無覺無偏。三界六道眾生。莫無不蒙其恩德。有利他之悲德。自利而透明一切事理之智德。能斷除一切妄惑、煩惱。清淨無為。解脫自在之斷德。而俱本有之性德。兼俱修來之修德。而俱法身般若解脫等。三德之果位。上德為成聖成賢之要件。有經云:德輶如毛。毛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矣。總之。德者俱竹之四德。勁本堅節。不受霜雪之剛。綠葉萎萎翠蔭浮浮之柔。虛心而無所隱病之中心。不孤根以挺聳。必相依以擢秀。以救世為懷。廣施仁義。替天行道。開普善之法門。修道是德之心。其紅光起。一片祥和而地鍾靈。人意惡而氣生。遍佈因煞而鬼神愁。紅光是禎祥。黑氣乃禍災。非天之降來。乃人之造就也。觀塵煙滾滾。黑氣漫漫。嘆世人孽重多災。人道頹崩。倫常敗壞。正義搖盪。紫氣摧殘。大劫指日。胡不善圖哉。眾生之內。有善有惡。一氣之中。分濁分清。惡則感濁而災殃受。善乃召清而福緣來。修道人頭上靈光華。百邪見之而遠避。俗子頂中蒙黑暗。五鬼見之而相侵。積善之餘慶。天地所擁護。為惡之餘殃。鬼神之使行。道德兩途。感召禍福。故事非之心智德。惻隱之心仁德。辭讓之心獨德。羞惡之心義德。君子有懷德之心。道可成也矣。

韓湘子仙翁降

集造新書奉旨行。乾坤木筆託精英。

金篇參著添功果。薦祖拔宗祿位榮。

又詩

專心學道理光明。有志修身應力行。

歲月無情轉眼過。時光易逝秒分爭。

少年體壯能求進。老態龍鍾足不前。

洞悉吾言皆得省。神舟寶筏手牽登。

淡人立志。本原靈氣。前生受果。皆有利。

此生不應。利慾放棄。遵聖妙言。當致意。

浮生如夢。大限難避。貪戀紅塵。又何必。

倘能富貴。無施粒米。死了田財。帶不去。

好造功德。品行加持。護養後世。曾善智。

大同經理。懺悔過去。捨了罪業。百殃除。

人生一世。草木春味。萬紫千紅。何憂偈。

今歌一曲。勸生修矣。彼岸仙境。該銘志。

張老果仙翁降

欣馮繼五著金篇。集八聯誼出洞天。

託我今宵登上筆。慈懷普澤納欣緣。

又詩

徒步無河免用舟。三山五嶽任吾遊。

清風引袖飄飄晃。道氣迎歆滾滾流。

談說詩中茶有酒。暢言詞句悟無愁。

悠原沾足遍天下。願渡蒼生解逆尤。

張果倒驢。誰知小前。老翁好酒。賞香煙。

只煩俗事。人心頹變。不怕滿天。多是仙。

正道不修。歪行曲徑。峰高怎染。世塵緣。

鎮南奉旨。參揮闡著。普化代天。繼玉篇。

篇篇聖音。哀腸腹語。籍籍珠璣。且湧泉。

婆心吐愧。頓足搥胸。眾生何肯。造福田。

孝友無幾。忠義少見。污利貪圖。乃續延。

空間最好。勿貪虛度。光陰荏苒。悉加鞭。

果滿三千。皆是樂境。意長語短。吐紅蓮。

詞情淺陋。盼齊銘。盼齊名。

李鐵拐仙翁降

有詩有酒意成篇。赤足凌空覓世緣。

鐵拐擘開修繕路。箇中繆理自旋舷。

又詩

信筆揮章夾聖歌。勤杯斗酒演華陀。

壇鍾善志持經課。盤上仙靈桃柳磨。

鐵拐棲身施化劫。爐丹治世拔塵痾。

慈懷濟渡無前後。普澤蒼生續五科。

論世緣兮。桃柳青。塵勞誰了草中瞑。

臭皮囊兮。白骨腥。荒野顯考冥紙翎。

官中貴兮。失德行。使人入罪有報應。

官中妃兮。妒春情。一年難見絕君憐。

布衣女兮。合賢能。三從四德家教明。

自求容兮。污人名。不訾手段使人憎。

仕君子兮。該準繩。處世為仁實作誠。

能知惜兮。今人形。快快修身候蒂京。

參五科兮。功果增。拔宗耀祖揚孝亭。

漢鍾離仙翁降

鎮南奉旨五科書。仙佛嘔詩鼎力胥。

佐國佑民參善理。慈懷普澤現真如。

其二

正陽單理悟禪基。本器修功庚出奇。

提煉真源成大藥。汞中取火勝求醫。

其三

輕搖寶扇上鸞台。邀集仙翁闡理開。

協著金篇垂百世。同探玉典論三才。

慈懷領略玄中味。普澤空存物外災。

我喚諸生加勉志。新書耀眼滿蓬萊。

嗜善果。酒上好。千壺飲盡吾不倒。世人修身免煩惱。若守五常神明保。善惡由汝造。唯善皆是寶。惡者易惹禍。百善唯一孝最高。吾勸蒼生快修好。南柯一孟如春草。光陰莫使悠悠過。機緣勿失快修好。快修好。

南天靈侯太子關平 降

宗教人生覺開路。入門求道莫疑猜。

脫胎換骨由今始。學得真詮善果來。

談宗教之意義

宗教。分五教九流。自古。起源於儒、道、釋、三教。後分九流。至今演化五教多流。其中。以西洋派別分支更為複雜。耶穌、天主、亦另立教別。而儒、道、釋、始至今。仍脈脈相連。而所謂萬教歸宗。乃在言。其目的在於啟發向善。至後歸依淨土。其中。雖各教信仰傳承之方式。分別各有其異。而其信仰之意義。求其根本完全相同。儒家提倡忠恕之道。道家主張仁義之道。佛家則言慈悲之心。相較之下。三者並無差異。故不論信仰任何宗教。必需永遠要一顆不變的信心。永遠不退的道心。永遠不息滅的慧心。永遠不冷卻的熱心。永遠不失望的悲心。故擁有。則吾一顆永遠的心。在任何宗教。求師學道。均能有所始、有所終。亦能有所悟。亦有所得。更能得真詮而出塵埃。若在修道過程中。更能排列候班待命。封真、封神。若在儒家門下。則是述聖、亞聖、至聖、得以傳人。故宗教之意義。在於大愛。與耶穌、天主、之博愛並無分別。而在南贍部洲之範圍。其宗教之信仰。幸賴三聖恩主之努力。不至於五教亂華。蒼生尚可有所適從。若退卻入門求道之善心。其社稷之紛爭何止於此。與西牛賀洲來比。以其人心之換轉。何能有所依歸。比較之下。儒、道、釋、與上序較為慈懷廣大。不與他教爭論何是正教。何是何非。爾等是信仰何種教派。或是不分五教。其實信仰只要真誠。並擁有一顆永遠的心。只要信一教。則可脫胎換骨。並能功成果就。

西方燃燈古佛 降

儒壇書著轉乾坤。善惡終頭總有分。

佛示慈懷資點化。聖言普澤指迷文。

人身難得修須早。色相空無意勿紛。

悟證真如超界外。西方正是永生門。

述道與劫之行說

夫、聞道以化迷。劫以警世。皆古來上天警世之大法。亦是暗渡良賢也。然上股教世以道。中古勸世以德。下古度世以行。此無非是勸世人種妙因、修慧果之道也。溯自三期普渡之初。九六原人下生。其中已在龍漢、赤明、兩其中。曾承定光佛、釋迦文佛、濟化渡世。登舟者賸殘靈九二。渺茫於人海塵寰。沈迷而不知返。慘受六道轉輪。往來四生分形變類之慘。不能上生。知之者莫不為之哀矣。蓋、上古之生靈。本性為泯。天命彰明。各知性源。故無地獄。集至中古。人慾濃罩。生靈之本性逐漸昏迷。妄念、惡意、漸萌。刁奸、惡行、日盛。是故天心為褒貶其天命之遵逆。懲其邪惡。導其向善。使之自明天命。促使其回頭返源。欲示警善惡之果報。故不得不設天堂、地獄、之別。以揚善罰惡之報也。近茲叔季之秋。人情劇變。罪惡翻新趨極。陰律不得不加其刑具之殘酷也。經云:五百年而聖賢誕生。處末劫之期。三曹整備之日。而人心惶惶蕩蕩。幾不自知改惡遷善。聞聖道而知悟。啟善言而不自更其心、尚其心。沈淪於九淵之底者。嗚呼焉。不得登三界之望乎。故仙佛聖真不忍同源分支。萍飄東西淮。相隔遼遠。容易忘卻本源。然天稟本性未盡分失。及時亦有追朔之念。總是亡羊不知所返。遂作進雲城永禁。入生死之韶關。是以道化迷。以劫警世也。地藏菩薩之宏願云:眾生渡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萬聖仙佛無不同願如誓。日夜垂緣點化。到處登鸞台示警。此皆救世之衷情也。願世人早日醒悟。遠惡趨善。斯道是求。修持勿怠。雖逢世劫。運際延康。亦難消我魂。霾霧妖雲。亦難迷住我魄矣。

東港靈帝殿何府千歲降

含沙射影勉崢嶸。竭盡心思起眾生。

彙集瓊漿玉液寶。修來哲理悟真經。

談文學與修道人生之寫照

古人云:竹影掃階塵不動。月輪穿沼水無痕。水流任急境自淨。落葉雖頻意自閒。在人生之生活情境。與修道生活之情境。若能持如此心胸。則事能至理。人能臻圓。故則能無紛爭之因。更無惡孽之果。雖然簡單幾句文句。而其隱含無盡之意境。更顯露人生無線之哲理。故在人生之生活與修道之生活中。能時以為鏡。時以自勉。則生活更能無憂。更能順暢。若以文學之觀點而言。更可窺出意境之幽美。亦可品味其文詞之詞藻華美。更可欣賞其章典組合之妙品。故人生生活與修道生活。若能融合文學之修養與品味。則在生活之過程中。必是悠遊漫妙。與充滿人生美麗之真諦。何其來人生枯乏無味之說。而在生活中能有文學之陶冶。其人生將更意絢。而其行事作風。方不與行屍走肉無異。故人生生活與修道生活之真諦。能有所悟徹。並能有所發揮真理。始不復至樹木歸根。而後知華萼枝葉之徒榮。人事至蓋棺後。而子女知玉帛之無用。故趁早修習文學。趁早充實人生生活。趁早修鍊修道人生。闡哲理而悟真經。則人生充滿希望與快樂。

南宮太乙柳星君 降

風雨無休事竟成。精神團結喜諸生。

始終一貫書編就。繳旨褒功各有榮。

其二

李桃季節結花香。橙桔金黃酸汁濃。

柑橘雖甜甘苦澀。杏梨蜜餞味珍芳。

述大器晚成勿操過急

菜根譚有云:桃李雖豔。何如松蒼柏翠之堅貞。梨杏雖甘。何如橙黃橘綠之馨冽。信乎濃夭不如淡久。早秀不如晚成。桃李之花朵雖然豔麗奪目。但不如松樹知青蒼。及柏樹之翠碧。松柏秉性剛強堅貞。而梨杏之味道雖鮮美甜蜜。卻不如橙桔之金黃。及柑橘知碧綠。故橙桔和柑橘。味道芬芳且香冽。色彩濃豔。而生命短暫者。不及色彩清淡。而持久不變也。故早秀不如晚成。此皆屬不爭之事實。然世人常以桃李豔麗之色彩。和松柏堅貞之節操為對稱。且常以松柏枝節操作比喻堅貞之德操。故梨杏之果實味道鮮美甜蜜。適合眾人口味。卻不如秋末初冬所產之橙橘。味道芬芳而香冽。令人回味無窮也。故橙黃橘綠。出自於宋詩人蘇東坡在初冬贈于劉景人詩之詩句。此為:荷盡於無擎而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燃荷葉碩大如傘。如今皆以散盡。再也無法遮擋雨水。故菊花在飄霜之際。雖已凋零落盡。然其殘枝卻仍帶著孤風傲骨。挺立於霜雪中。一年當中景色最美時刻。莫過於秋末初冬。橙橘成熟。把大地映成一片黃金。其果十分方香冽。則飄滿於天地之間。能應時刻記取這美麗動人之畫面。此詩表面看來是吟頌風景之好詩。但如斟酌其內涵。便可悟出蘇東坡誇讚劉景人。具有如挺立於霜雪中。如菊花殘枝之孤風傲骨。並勉勵他時時刻刻保住其堅貞之節操。猶如挺立於秋末初冬之清風中的橙橘般。散發本身高超之德性。故今世道日便萬千。利鎖名韁。人接貪生而不知養生。愛福而不知修福。迷心惑志。窮追蝕骨之花香。不能真心實煉。只得意妄行。貪慾無際。神昏氣晦。終日苦呻。命既難保。何以長生哉。怎奈其何焉。

何仙姑師 降

執搖桃柳作詩篇。瑞氣靈山則洞天。

聘邀神仙臨鳳邑。慈懷普澤譚貞詮。

其二

何說女流難作仙。仙姑宿世玉嬋娟。

修身煉道離生死。養性諦真脫凡緣。

其三

證位大羅中洞列。果成帝闕上賓筵。

俗人曉得將功積。樂境逍遙伴聖賢。

女紅粧呀女紅粧。騰雲駕霧鎮南宮。拜旨揮鸞援世叢。苦海多夭孽。神仙築慈帆。聖佛柔腸渡迷濛。慈懷引導善者通。能修德。積善功。莫待燃眉佛腳空。仙姑拂柳穿金章。保筏欣成就。頒佈史流芳。博業功非少。丹心答上蒼。答上蒼

藍采和仙翁 降

上蒼賜品證神仙。福地洞天享道緣。

三界撥開生死簿。冥王揖拱禮頻頻。

其二

藍間勝景乃仙居。采色雲霞樣寫詩。

和協南宮書著造。頹風謝絕見良知。

其三

要覓長生道遠遙。除非確定本源調。

遇來一味天仙藥。得免千般獄罰條。

天鼎烹成真汞液。地爐煉就正鉛苗。

依時服用降龍果。百日流泉伏虎漿。

彩雲間離天藍。有約鎮南落書刊。頻酒謳詩讚。個個知職守。期期候沙盤。玉敕金篇施化育。慈懷普澤作搖籃。神仙多善語。聖佛惠福田。滄桑渡盡迷途客。恆河沙樹何是緣。緣緣緣。有德無錢是吾友。今宵一曲化良賢。鸞務須勉力。金科早完篇。一品修為登樂境。三千果滿會神仙。會神仙。

花蓮慈惠總堂瑤池金母娘娘 降

逆境來纏事不成。當思修德福緣增。

閒來枝節化烏有。大道康莊風浪平。

談如何在逆境中處事

楞嚴經云: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然聖真佛神均已超然入化。而凡塵蒼生何來本性之超凡。故若遇逢逆境那才不方便。故逆境之所以來纏。凡事不順無成。然逆境之中可以增上緣。可以因修德而超凡入聖。而蒼生必需持。在逆境中不委靡。還須持三大福行。何者為三大福行。一者是布施。布施能增加布施者之福慧與財富。二者是持戒。持戒者鍊就道德。增加福緣。三者是禪定。禪定能鍊就禪定者方亂之心。而不為動亂。而修福慧之果。故逆境並非困境。能在逆境中求平衡。求進步。則是為上者。而能在逆境中處事者。必需從信仰中發掘能源。在人群中修鍊人緣。在寧靜中奮勉學習。如此則能在逆境中平實度過安危。而一般蒼生遭逢逆境。則哀聲嘆氣。怨天尤人。如此均屬不智。必需勇敢面對逆境。並當惦記真金還需紅爐燒。白玉還藉妙手磨。能有成就甚深平等忍。佛法有成。大悲心不畏風浪。不畏崎嶇坎坷人生。吾先嘗驟雨暴風。吾先臨大障礙。因吾之修德與福緣之上增而無所有難。其逆境也順。此可證為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之理。故在逆境中處事。第一要件乃是由修德開始。因修德而福緣能增。則能福慧增。有德則無魔。有緣則人和。有慧則無障礙。如此處事必能順、必能和、必能成。自然稱不是逆境。而是順境。

曹國舅仙翁 降

奉旨蒞臨鳳鎮南。金章闡說普修參。

珍身寡慾淫須斷。養性歸真樂耳眈。

其二

大德千祥萬事昌。修身百福可悠長。

人心正值無邪念。問道端行獲聖彰。

其三

雖住蓬萊世外仙。知天常理覓良緣。

餘閒石上觀棋局。靜裡林中看鳥喧。

睡夢何知天地老。醒眠這覺歲華延。

瑤池賀壽如前日。曉得人間數百年。

睡鼾鼾、鼾鼾睡。塵世之中多醉痴。

醉裡何知天地闊。昏昏不醒惹來危。

黃金疊疊繫腰緊。猶說當前意不遂。

奪利爭名何日了。修身勞碌怨言虧。

深山幽谷無煩惱。那管人間爭鬥詞。

無強求、不越位。天翻地覆由他為。

閭閻內外奚消息。地北天南搬絕技。

識破真情悟此義。東山高臥免憂疑。

歸至終南怎落累。任爾睡、任爾睡。

孟浩然仙翁 降

身份安居命聽天。蠻夷素位自悠然。

不驕富滿謙恭守。無諂貧窮樂若仙。

勿遠道心隨適化。堅持仁教意毋遷。

遠觀萬事非由己。了悟前因覺太玄。

述隨緣素位而行

釋氏隨緣。吾儒素位。四字乃渡海之浮囊。蓋世路茫茫。一念求全。則萬緒紛起。隨遇而安。則無入不自得矣。故佛家語隨緣。及儒教之素位。此乃吾人賴以依渡人生之浮囊。人海龐雜。世路多歧。茫然無盡頭。若想成全某一慾念。則諸般慾念必沓然而至。如能安於現狀。不作非份之想。隨遇而安。則可無往而不自得。蓋知足常樂。是故如此。故隨緣乃順從己身之因緣。外界事物觸動身心是謂緣。所以順此緣。謂之隨緣。故佛即是應眾生之緣。施以教化。以淨凡心。然素位語出儒家經典。中庸曰: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故鄭玄註解『素』。就是居處置身之意。意為有德有識之君子。樂天知命。隨遇而安。不作份外之妄想。如處富貴則行道於富貴中。不驕不淫。居貧賤則行道於貧賤中。不諂不懼。如居夷狄則行夷狄之道。雖入境隨俗。但乃守君子之道。身處亂世。則行道於患亂中。臨危不傾。為保善道而死。素位即是如此。順應環境。堂而皇之活下去。所以說隨緣素位。乃人生處世之浮囊。故老子曰:吾之所以有大患者。惟有吾身。乃無吾身。吾有何患乎。君子盡性知天。將身寄託天地。惟有立身行道。盡性中之能事為重。以群性之迷為憂。以道之不行、道之不明為慮。故君子不問乎富貴。只憂德不高。道之不行也。君子視貧賤。當以道之不行、道之不明為貧賤也。素夷狄而不為夷狄者。心存禮儀。教夷狄知禮儀。猶如華夏之佈道也。夫子周遊列國。乃為拯救道德仁義之患難。何行之仁行也。故不以難為難。而為自得者也。

呂純陽仙翁 降

參同寶典早編行。誰得真修仿效經。

有者全書能熟讀。未明經義枉徒程。

其二

祀我南宮續五科。金篇應渡眾娑婆。

仁風送暖書傳世。細雨為增功德河。

其三

淨几明窗勿使虛。莫貪幃薄失居諸。

宜將經史三冬足。定教鬚眉一旦舒。

彩筆豈緣枯坐援。硯田當用苦工鋤。

仙人於子無他贈。五夜黎光好卷書。

人事幾回擾攘兮。世情傾數糾纏。

看來俗事許多般兮。總使心猿羈絆。

利鎖名韁未斷兮。墳瑩風水求安。

病魔不識保真元兮。屢向仙翁祈算。

笑逐雪花飛舞兮。喜隨日影團團。

任教馬劣與猿頑兮。守我黃芽嗟嘆。

嘆彼塵勞孟夢兮。爭求執著成貪。

為子為女作心閒兮。幾度光華虛誕。

人生能有幾時歡兮。趁早回頭是岸。

花蓮港天宮天上聖母 降

是非本自舌爭強。好漢梟雄論短長。

究竟歸真無一處。知修自悟得禎祥。

談如何離出世非領域

當今社稷。因是非之不明。積久非而成是。故其弊端而常出。而久自不能清淨。故社稷之惡習劣風而不能改。因而有爭名利而奪榮寵。是而趨炎附勢。至而成群結惡。不為公益而就私利。不進道而損德。如此社稷如何能不頹廢。其網長倫理早已煙消。那能禎祥而無害。故如何離出是非領域。乃是當今社稷第一要務。常聞言:批評惡鬥本是損德之事。然常人卻輕易就犯。歸其因。乃是當事人缺乏修真。又無能悟道。是所已無寬宏大度。且器量狹小。無君子之風。無修道之範。認識淺薄。行事又輕浮。所以心境不清。立志不明。換言之。不學無術。因此批評他人是非。甚而總覺那人不好。這人不是。所想盡是他人缺點。他人無一是處。而相反。君子則不批評他人是非。而總是時常檢討自己過失。且常自我反省。有何未盡善德之事。有何有損德之事。故君子長戚戚。小人長淒淒。是而是非領域由此分。然要離出是非領域。則要先修德君子風範。方能離出是非。更必需遵守。不求名與力。只緣淡泊與明志。不爭榮與寵。只求福慧與增緣。不計得與失。只問是否施與受。不計光明與黑暗。只願來去能自如。如此之心境。當無是非之爭。英雄好漢與吾何干。不爭口舌之短長。不論他人之功過。如此則能離出是非之領域。

五台山顯通寺韋馱尊者 降

人有靈山未肯耕。荒蕪任茁枉偷生。

晨熙孰曉滋苗果。暮落君遲阻旅程。

回首嗟咨燈影渺。流光默轉歲時更。

福田性海知和酌。一心不亂極樂登。

述一心不亂

佛詩云:感應道交不用疑。法門殊勝有誰知。娑婆信願持名日。正是蓮池結蕊時。唸佛之法門。看似很簡單。只唸一句佛號。六字洪名。一教就會。常唸就熟。可是要真誠唸好。唸得一心不亂。唸到三昧成功。卻就不容易。當然要經過一段時間磨練。亦如拿一條線。把一百零八粒佛珠串在一起。不要使他斷線。唸佛亦如是也。唸唸相續。無有間斷。故唐朝白居易對修持唸佛非常誠懇。他曰:余年七十二。不復事吟哦。看經費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渡心眼。一聲阿彌陀。行也阿彌陀。住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臥也阿彌陀。縱曉忙似箭。不廢阿彌陀。達人應笑我。多卻阿彌陀。達又作應生。不達又如何。日暮而途遠。吾生已蹉跎。旦夕清淨心。但唸阿彌陀。吾認為唸佛之人。應該如白居易之誠心、誠意。放下一切唸佛沒有不成功。此乃是念茲在茲。一心唸佛也。故過去有賢人著造行、住、坐、臥、四時佛詩如下:行時正好唸彌陀。一步還隨一佛過。足下時時遊淨土。心頭唸唸離娑婆。傍華隨柳須回顧。臨山登水莫放他。等得阿儂生極樂。十方來去任如何。住時唸佛好觀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與彌陀非兩個。影兼明月恰三人。空房漸朽應難住。淨土雖遙尚易生。何日如蟬新脫殼。蓮華胎裡產金身。坐時唸佛足跏趺。身在蓮台華正敷。毫相分明隨唸見。金容映現與心符。事如夢幻空融寂。理道圓融非有無。何日池頭捧雙足。親蒙頂上灌醍醐。臥時唸佛莫開聲。鼻息之中好繫名。一枕清風秋萬里。半床明月三更。無如塵累心難斷。惟有蓮華夢易成。睡眠朦朧諸佛現。覺來返江尚分明。所以唸佛法門稱為淨土法門。如是因。如是果。如是本末。究竟甚深真理者也。

宜蘭碧霞宮岳武穆王 降

是非本是兩相端。正反細思留轉圜。

三省吳申增聖德。兼修福慧是臻圓。

談反省已自惕

一般凡人最大弱點。則在有掩飾自己過失與缺點而社稷致命亂源。則在於過失無法反省與悔過。故反省是悔過最優良之治療劑。有過失無悔過。則日益猖狂。日後更難收拾。故無論大錯小過。或者是缺點。均必需藉反省而悔過。而反省亦是明日祥和之來源。凡人最多是巧言令色。頭奸而作惡。因小缺點無反省而鑄打大錯。昔日貞觀閒居靜坐。時以內省。行事待人是否尚稱天心。下有無百姓招怨。故是仁君良相者。必需常反省。有無在容忍中放棄嫉妒。有無善以待人。有無聞善奉行。有無聞理常應。有無聞是說好。有無任性執著。有無讀書精進。有無為非作歹等等。均是修道之人必需日日反省自惕之要件。諸生有無亦如此反省與自惕。如此來善堂之意義。與為人處事之本份。亦不過如此。而社稷亦能因此更祥和、更臻圓。而反省更是日後精進之目標階梯。凡人欲知自己面目。必需明鏡才能照出自己長成什麼模樣。若要瞭解自己。則必需有一面反省明鏡。如此自己之缺點過失則顯示無遺。如此則無錯、無亂、無禍。故為人處事必須時時反省。才能警惕自悟。進而方能談是與非。亦方能分辨正與反。亦方能留轉圜之地。進而方能修身。方能增德。進而修福慧之果。得聖賢之實。

白鶴童子 降

白雲彩影任飛翔。鶴伴仙翁柳筆揚。

童子參鸞詩一首。五科落冊納千祥。

南極仙翁 降

南極雲河七彩輝。慈懷引渡八仙隨。

仙翁遊遍三山景。普澤生靈拾善歸。

其二

超昇脫俗乃仙人。成佛乘神善果因。

個個史留忠孝跡。似今奉祀護安民。

其三

問道之前先煉心。心靈堅定有精神。

修身最怕心動搖。無法全心果未臻。

其四

尋常學道說黃芽。萬水千山覓轉差。

有畛有園難下種。無根無腳自開花。

九三鼎內烹如酪。六一爐中結似霞。

有日丹成能換骨。飛昇遙指玉皇家。

修身銘誌

怒者偏傷氣。思原易損神。神虛心慮疾。氣弱病頻頻。

無使悲歡極。宜令飲慾均。盼三戒宿醉。唯一防晨嗔。

寢夜傷擂鼓。興晨嗽玉津。妖精難犯己。神氣貫全身。

若要使無病。時常戒五辛。靜神避悅樂。養氣保安寧。

壽殀知天命。行修乃本根。修身細領悟。徹理自相尋。

聖佛欣如是。獸禽意可伸。人能循此理。大地可朝真。

覓得逍遙樂。長生樣草青。闡銘寄寶筏。南極是仙賓。

本壇功過司 降

造育蒼生惠澤深。日光普照沛甘霖。

尊天敬地明恩賜。切莫麤心失寸陰。

述妙道由心修

夫、日月無心而照人。常住於虛空。雨露友情而潤萬物。每降於大地。其功德何等浩瀚。天地之後德。世人誰知感恩。又光陰之貴。孰曉珍惜乎。故望日月知有溫暖。分明晦乃為光陰。居土地延綿生活。沾雨露萬物不枯。總之天地之玄機。世人混濛。因心無修、理何以明。性無養、道豈以識。願爾世人。從迷途速轉覺路。參宇宙之真理。悟天地造化之妙。尋生存之根本。明人生實相之源矣。故修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此二句孟子認為是千聖之學訣。世人學道不必往遠處求。只在此處用心探討。便知本心所在。昔陸象山與楊慈湖論本心。一日慈湖段扇訟。因謂之曰:適見段扇訟。是者知其為是。非者知其為非。即敬仲本心。慈湖聞言大悟。可見為學不識本心。終非善學。所謂行不著。其蔽若此。故諸子今日為學。先要體認此心。認得分明。然後方得下手。今人大多自言有心。其實不知心在何處。他只將憧憧往來當做心。殊不知此皆一切紛擾。一切意念。若教他除去此等別。認出一箇真心來。他便莫知所措。夫、天下有一名。必有一實。今既名為心。自有所以為心者在。何得以紛擾。緣感意念。竟當做心。會須體念尋討。識出心來。方許有進步。天下萬物皆有形有跡。惟心不可以形跡求。因無聲無臭。空空蕩蕩。向何處尋覓下手。會須悟出原故。養出端倪。方見人世有如此也。故修道之人。宜不慕富貴。不厭貧賤。須知日銷萬金。總不如簞食瓢飲、曲肱而枕之樂。貧為養生之本。因謂立道之基。清靜一事。富貴人中不能得。逍遙自在一事。富貴人中亦不能得。富貴榮華、功名利祿。大限到來誰又能帶一分一毫去。修道人宜自訟其過。而不訟人之過。自隱其善。而不隱人之善。古哲有言:終日不見己過其善。便絕聖賢之路。終日喜言人過。便傷天地之和。凡好議論他人長短。好品他人是非。總屬小人之流。為修道者宜忌。云曰:天地有萬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過。幸生其間者。不可不知有生之樂。亦不懷虛生之憂。吾黎子頓悟之也。

霞海城隍 降

靜心瞋恚格難同。引誘當前志不窮。

恣意貪圖生惡念。痴迷不覺離仙蹤。

談人生之大病

人生之大病。非所謂病魔侵襲肉體之魔障。亦就是非所謂之無名腫毒。或是各種腫瘤。亦非腦血之病變。而世人生中最易感染之心內魔障。何是心內魔障。亦就是人生之大病。佛家常云:心魔瞋念起。百病障門開。又言:瞋恚之心生。能燒百萬功德林。故人生之大病。要從瞋心談起。瞋心可謂是恚怒之心。凡人若無法壓制瞋怒之心。所有好事均會變成壞事。再好的朋友。都會瞋怒之心而反目成仇。再恩愛的夫妻。議會因瞋恚之心起而離異。故瞋怒、瞋恚、之心。均需要有忍耐之心方能醫治。其病乃是人生大病之始。再者。第二大病乃是貪。所有罪孽。均由貪心而造成。為何會貪。因為是喜歡。也就是愛所引起。何以言愛是貪之因。凡人愛錢財、愛名位、愛美色。殊不知錢財是毒藥。名位是陷阱。美色是蛇蠍。吾舉一例:錢財是毒藥。在佛陀與阿難同行。見路上有黃金一錠。佛陀向阿難言:這是毒藥。阿難亦言:毒藥。適在路旁耕作農夫父子聞言。起心言:大白天何有毒藥在路上。父子過來一瞧。赫見閃閃黃金。歡喜而笑佛陀與阿難是傻子。而隨將黃金拾回。未久。當時王朝追尋國庫失落黃金。農夫父子因而入獄。是才或是毒藥如此可分。故人生不可因喜愛而生貪婪之心。要治貪病。必需學習如何施捨。懂得施捨。就不會生貪病。而人生大病中。痴迷亦是其中最嚴重之病。凡人常因痴迷而不自覺。明知山中有虎。偏向虎山行。明知前方是斷崖深淵。還是不回頭。蠶蛹何以作繭自縛。飛蛾何以投火。明知盜取會坐牢。殺人要抵命。為何還是有人要盜。有人要殺。這些豈不是痴迷嗎。要知治療痴迷。唯有自覺。故人生之大病能有所認識。亦可治療。則人生光明可期。至於病魔所生肉體之痛苦亦可因此消業餘無形。是所謂造業。不如早日知修。以其悲願淨土。

旗津修善堂正主席 降

善性修身合本元。天秤測量把玄關。

爭名富貴如泡影。福去兇來心自煩。

其二

霜日殘流水上波。頹風四起漫娑婆。

何人獲得天仙果。證道神州脫凡渦。

闡述性命之道

人生於世。萬事應循大道。而道本乎性。性基於命。事故人之立身處世應遵天命。違命則背性。背性則離道。離道之行則無軌。人與物有何異哉。故中庸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修道能得率性工夫。復命歸根自不難矣。 蓋道由理天所出。佛心普渡萬緣。自性大源。賦自理天也。理天者非氣象之天。乃真空至靜無極理天也。在天未命於我之前曰理。即命於我之後曰性耳。理與性無別也。性本至靜。萬物皆備。五常具焉。落後於天。其真遂被蔽矣。如若得悟之覺之克念除惡。復性本來面目。率性中所據知五常。而實踐之者。入世則曰人道。人道大備。乃合天道。即謂出世之天道矣。然覺性率性初入德時。乃須受聖人之教。乃至覺性。後率性時。即由自性自教矣。或問曰:此理何。吾曰:人人自性中各具一部中庸。聖人先覺探討自性。已盡其能事而自率也。是故依此理啟發世人。使人人自明。各具自性之中庸。故人能樂道。心性經已克服怨尤。脫離一切外誘之私慾。得乎天地浩然正氣。可以往而不是。思而無不得。從容中道。即是中庸所云: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譬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儔。譬如四時之錯。行日月之代明。此乃孔子所謂: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也。故必須心性全真。已達至聖之境。中庸有云: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智。足已有臨也。寬裕溫柔。足已有容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齊莊中正。足以有勁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溥博淵泉。而時出之。溥博如天。淵泉如淵。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墬。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人能如此者。德行可謂已造其極。故與天地相同矣。總之。修道以天命為主。先培養心地仁心。發揮天性以行功。次則由仁心而親仁。積德種福。諸行須順乎天性自然。所謂無為中立外功。返其自然。天性無所住於心。即金剛經云: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無住相布施。道德經云: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均為至理明言。冀有志修行者。蓋三復思之。金慈懷普澤之闡。是以擴發中庸之道理。警世道人心。就正以道為大同。早日實現於時雍之治矣。

鹿耳門天上聖母 降

高標聖幟鎮南宮。書著珠璣筆吐紅。

拂起天聲三界靖。招來瑞氣四時融。

慈懷普澤開明道。敘述中庸啟昧濛。

誥德光輝同日月。千秋屹立燦長空。

述吾人之本性

天地未胎先有此道。原來此道乃是吾人之本性。謂之良心。佛教謂之金剛。又稱菩提心。道教謂之呼吸生死門。古仙曰:生我們死我戶。幾個惺惺幾個悟。總之此是佛性。雖名稱不同。其理一也。本性來自無極理天。在天謂之天命。賦於人謂之性。又謂之道心。循此良心而行。謂之道。故中庸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此性本是無形無象。無聲無臭。不生不滅。似空非空。似有非有。此實體乃世人之天根。性命之大源。其體無相。乃妙有之真相。秉天命賦之于人。故此道乃人之本性。此性純樸清真。無善無惡。而好靜是真理之本質。若偏執混濛。邪逆而蠢動。則乃魔之梟雄也。故道德經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又云:無名天地之始。曰無極。有名萬物之母。曰象。道本無名。強名曰道。道本無形。強以圈形之。圈者。一之靜象。虛理一圈。為道之全體。一者圈○之動象。所以一本散萬殊。萬殊歸一本。道之達用。圈動一生。一縮為點。點伸為一圈。一點。實為動靜。伸縮。變化無窮。故大學云:放之則彌六合。曰一。卷之則退藏於密。曰點也。大而無外。無所不實。小而無內。無所不包也。彌綸天地。包羅萬象。萬靈之主宰。心經註解曰:這點靈光道上來。只因逐妄墬塵埃。君今要見還鄉路。悟得心經道眼開。故自古至今。五教聖業無不依賴有道修子之拳拳服膺。為代天宣化。救世渡人之神聖使命而苦行。為勸惡從善。共締大同人群。始獲道德尊嚴而策力。芸芸眾生。四相執重。五慾貪深。致真性蒙蔽而失明。處處念行。接成罪孽之淵藪。實悲哉。修道若不能悟覺。永墬輪迴之苦。因人人不知性。失本求末。道難明也。若悟覺此道。可返本還源。成仙成佛。心者人之本性。一切萬法在一心。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旦心作佛。不必而外求也。

南鯤身五府千歲齊 降

心胸廣大業成功。忍讓容何事可隆。

計較錙銖親者叛。能知納眾得光榮。

談能容為大

經云:心包太虛。量週沙界。一個人心胸是否廣大。可以決定其一生事業。為人是否成功。其心胸愈大。其事業成功機率越大。若心胸狹小。其機率越小。故凡人除需修得容忍之心。還需修得包容之心。而包容必需包括仇恨。若能包含仇恨。則是逆增上緣。而且是善知識。能視親仇平等。則其人格愈顯偉大。而其為人愈見成功。而凡人有此情操。其為人處世則無錙銖計較。更不會惹得眾叛親離。而其為人則因心胸之廣大。得到人助天助。亦不因容忍不下他人、排擠他人、嫉妒他人而走向孤獨。步向絕境。當知大海之所以能那百川。太虛能容萬物。則是因有容乃大。太虛所以無邊。大海之所以無涯。皆因能容納大眾。凡人亦應如此能容忍他人之仇恨。則能為自己帶來福份。所謂山高豈礙白雲飛。竹密何妨流水過。能容忍一切。福慧禎祥。不因無容惹禍。當知現實社稷均在爭權奪利。排擠他人。唯利是圖之境。能之容忍。必能明哲保身。尤以深入鸞門之善知識與修身者。秉持能容乃大。被包榮要覺渺小。如此能悟徹。凡事心胸廣大。凡事包容。如此非聖則賢。

西方目犍連尊者 降

欲知佛法大無邊。全在工夫一指禪。

學道不能行至善。修身豈曉悟真詮。

述止觀雙修

夫。止觀之止字。乃寂之道理。寂而止息妄想。則可了妄而歸真。觀字就是照之道理。照以觀了實相。真理明現矣。參禪修子。應要止觀雙修。然思慮之心。念念奔逸。是以塵勞頓起。妄想橫生。凝寂其心。塵勞自止。止息妄念。善自歸源。此所謂真如自性。是以言語道斷。大識能通。觀照諸法。自見實相。自徹本源。止觀者。乃定慧之因也。學者由止而寂。寂而心得靜。由觀而照。照而生焉。故楞嚴經有句話:阿難尊者請問佛。所修之定。釋迦牟尼佛在未開示阿難尊者定功以前。先破除參禪修子第六意識。不但破除修子意識惡念。而且連意識性善功德亦要破除。因謂他是眾生之死跟。更需注意第六意識。亦有惺惺寂寂功能。此與寂照功夫相彷彿。則是寂寂惺惺是。無起寂寂非。惺惺寂寂是。妄想惺惺非。故永嘉禪師曰:此悟心與修心不同。悟心只是明心見性。更需依悟進修。修心就能從體起用。妙用樂興不可思議。有者先悟後修。有者先修後悟。有者修悟同時。有之邊修邊悟。邊悟邊修。所以說。佛本是聞思修。惑原空而須斷。故學聖佛者。以止觀為發足也。所謂破執在止觀者。不假寂照之智慧。則我法二執不能破也。二執之堅。牢而不可破。當休止以破之。止若不破。則應修觀以破之也。蓋宇宙實相。萬眾粲然。而不澄心圓照。則不了諸境。自心妄想。而執為定有之法。故成法執而執法相也。由執法相。則有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乃至一切諸相。障塞靈源也。學者若能澄心圓照。了知萬境唯是一心。空無自性。五蘊虛妄不實。如是我法二執迎刃而解也。不破除我法二執。則慾難除。止觀難修焉。

大勢至菩薩 降

心存藐念座金蓮。視現琉璃兜率天。

有鑑前賢宏誓願。全修福慧佛陀緣。

談如何福慧雙修

所謂學佛者。應如何下手怎樣方能成佛。應可歸納四字:智、慧、慈、悲。而智慧與慈悲乃具之表白。唯是福慧雙足。乃能修福、修慧。積極利他。莊嚴國土。而且利樂有情。功圓果滿才能成佛。而修福者。應廣修菩薩功行願力。要求人之本位上。從事有益諸善業。力促人類祥和與幸福。使社會進步。國家繁榮。應須誠誠懇懇面對群眾。面向社會。又創造了對大眾入世利人精神。深深知識。可言釋迦如來尊佛也是人間成佛。昔佛陀曾有下了俗民僧迦濟渡。而一切僧迦晉陞成佛事務。乃由僧迦世眾集議。讚嘆其修為及道德。乃無受少數人獨斷獨行。而在修慧者。乃是學習。又增加善智識。識慧乃尊重智識。佛者正覺睿智。其慧根乃有高度文化修養。以及道德涵養。所以悉達多太子青少時。自能研學各種語言、文字、哲學、數學、天文。而其好學精神。習而優越。乃其對人生之生、老、病、死、苦、及人生與宇宙之疑問。常使徘徊腦海中。難有其解。而毅然為求真理了悟。而離開王宮前往雪山修行。乃其具有賦性靈敏。乃得禪機正覺。又徹悟了宇宙對人生之無際無窮真理。又豁然開悟人生生、老、病、死、苦。及自然生態各種循環變化無常。對宇宙萬象得悟了深確真理。所具世人肯定。諸佛肯定。而所修持能上達下惠。上者授天達命。惠者能引渡眾生。能學之有所悟。習而能化人。具下福慧雙足。濟己渡人。所應然成佛。為眾開悟大智慧。破除疑惑正覺。

子貢夫子 降

抱元守一見真機。溫養喜神諳至微。

世事焉知境是幻。何由錯執上依依。

其二

正心如蓮出水香。道機妙理此中藏。

俗緣不染乾坤大。意念常清日月長。

述修道以心平氣和為貴

夫。人生於世。萬事應循於大道。疾風怒雨。禽鳥戚戚。霽月光風。草木欣欣。可見天地不可一日無和氣。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當風雨肆虐大地時。鳥雀啾啾地悲鳴。一旦風停雨歇。陽光重新普照大地。萬物又在何風之輕拂下。顯露出一片生機。可見自然大地不可缺少祥和之氣。對人而言。亦是同樣之道理。修道擁有一顆平和之心。比任何珠寶都可貴。晉朝陶淵明有一篇名著:歸去來辭。其中有一段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羨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故春天乃萬物生長之季節。草木受到和風雨水之滋潤。開始抽枝發芽。冒凍之泉水亦融解。而一滴滴地流落下來。然他眼看自然界生氣蓬勃。喜悅之外。還夾雜著一絲感傷。慨觀自己行年已著。來日無多矣。在杜甫之春夢詩中有云: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等句。杜甫感懷時局。思念離散之家人。由於他心懷悲戚。放眼所見。只覺花也為之落淚。鳥也為之悲鳴。此種移情之作用。在倫理上是很重要也。因為人類生活在世間上。最不可缺少乃是這份情愛。在宇宙間。如果陰陽調和得當。萬物就能順利地滋長。亦如人類而言。保持心境平和。才能愉快生活。所謂喜神。乃形容每人充滿喜悅之神情也。故道在一心。有二心者非是道也。人有奇心求道自難。直心者。大道平坦。平和之氣。心胸廣闊。喜神從隨。魔鬼不侵。是以守淡以無慾。堅信以智慧。守靜以養神。修行以進道。心平氣和。物道之有機也。世人日夜勞累。身疲神倦。非息機無以養復氣神。情馳事雜。非上念無以制定心性。入手之法。宜緩勿燥。急基築基而基不穩。急基靜神而神不定之性。如月之在天上。必待掃其浮雲。而後月輪乃光。如霧之聚於谷中。避先起其清風而後霧乃散。雲開月朗。霧散山清。天地之神彩畢露。日月之精華咸集。安身立命。平和之氣。修此訣。喜神養而無疆。真機抱而不捨也。

西方準提菩薩 降

善意修持性自如。一心受化念南無。

佛經展足華嚴理。沒有眾生正覺除。

談學佛五心

華嚴經云:心、佛、又眾生。三無差別。從根本上者說。有了眾生才有菩薩。華嚴經又云:若無眾生。一切菩薩就不能獲無上正覺。言一切眾生似樹根。一切諸佛菩薩如花果。而以大悲水洗滌眾生。而能成就一切。諸佛菩薩智慧花果以此為據。每個學佛者。面向眾生。都應具足五心。一、不捨心。二、平等心。三、無畏心。四、同事心。五、學習心。不捨者。乃時時處處不捨一切眾生。不捨菩薩功行。乃能向菩薩言論、行為、學習。卻足為尊重中生幸福。乃助眾生之幸福。以眾生利益為自己第一。而一生性命永遠為眾生利益而工作奮鬥。永無止息。平等者、菩薩將眾生當父母和諸佛同樣看待。同一切眾生處平等心。則就圓滿大悲。無畏者、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眾生無邊誓願渡。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所以菩薩難行也能行。難捨也能捨。難忍也能忍。同事者、佛經上說:同事乃只共同生活、共同工作、同一思想、同心而為眾生奮鬥。無分彼此。打成一片。救渡眾生不著眾生相。學習者、菩薩為了眾生服務。能成眾生幸福。難學而能學。盡一切學。向一切學習智識。當一切人學習。華嚴經乃所云:善才童子於五十三參而不知疲倦。學習者、而菩薩乃一切時、一切處。增長道種智、一切種智、而佛者以智慧與慈悲。在佛家緣起和因果評論。而佛家對其宇宙人生乃據探索教義。而佛教歷史發展中。有許多改變。猶原難離開緣起。及因果諸佛教義。則追求佛法核心。攀登智慧頂峰。而學佛者、應具足五心大義乎。

太白金星 降

雲淡風輕近午天。旁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余心樂。莫謂偷閒學少年。

少年之歌

少年不識滋味愁。械鬥兇殘惹麻煩。

擾亂民心常闖禍。勢強盜掠習為然。

惡劣一方路堪憂。煉獄鎖枷一再延。

為子辛勞皆無怨。只怕兒孫受冤纏。

期盼長成君子流。可惜常栽罪孽衍。

年邁雙親求神佛。然因罪孽痛心田。

四處流竄人厭惡。一生梟雄惹罪衍。

欲覺今時棄尋仇。卻留禍端與罪嫌。

無奈反悔似已晚。覺悟驚人刑場前。

希望來生行正道。也盼來年效神緣。

惟有善門度此生。放下屠刀也成仙。

以上是少年的我改編成歌。

鳳邑清和宮五福大帝劉部府 降

葭月寒風拂袖襟。效鸞堅志幾誠心。

雪中送炭伊誰濟。砥柱狂流我獨欽。

其二

筆開聖道寶書中。冷暖人情勵節中。

修得心寬明本性。金篇告竣感蒼穹。

述心寬多福祿

仁人心地寬舒。便福厚而慶長。事事成個寬舒氣象。鄙夫念頭迫促。便祿薄而澤短。事事得個迫促規模。具有仁心仁術之人。心胸寬暢舒坦。所受的幸福。必厚且多而具。必事事如意。及慶隨之增長。而作任何事也都悠處寬舒之風度。見識短淺。心胸狹窄之人。所受的天祿淺薄。且恩澤不能長及子孫。做事而匆匆忙忙。顯得規模狹小也。是在論語雍也篇云:子曰:『知者樂水。人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此文旨在比較智與仁者之別。知者動。仁者靜。此乃兩種不同之德法。因謂河水長流不止。故孔子來到河畔。便慨然吟道:逝者如斯。不捨晝夜。孔子站在河畔。看那潺潺流水不斷流逝。而慨嘆時光流轉。及萬物轉換。知者夜以繼日追求真理。時刻不歇。正如潺潺流逝之河水。故言:知者樂水。仁者心神逸靜。自是喜悅如山般清靜。且安詳的景物。故言仁者樂山。知者對理智之追求。樂此不疲。而仁者不存私慾。心靜如山。凡事自能悠然處之。福厚與慶長。乃行仁後的良果。天賜厚福。吉慶不斷。自能心寬體胖。多福多壽。有一些詩與諸生共研之。

如箭韻光似水流。人生錯過時難收。磨穿鐵硯功書讀。最後就終熬出頭。是故仁也者。修道之大本也。尊姥姥。眾幼幼。乃仁發於功德之心也。幾所不欲。勿施於人。乃仁發於恕德之心也。承顏養志。慎終追遠。乃仁發於孝德之心也。矜孤恤寡。乃仁發於慈德之心也。待人量大。犯而不較。乃仁發於寬德之心也。有恩必報。義重恩深。乃仁厚德之心。仁之施於人道。莫不契乎天理之正。如正心不偏。乃中正道徑。生德之始也。成道之根。總由斯仁心而成人者也。學到豈可弗仁歟。惟仁成誠之本。人道之基。修道之至要。黽勉勖哉。

鳳邑清和宮五福大帝劉部府 降

葭月寒風拂袖襟。效鸞堅志幾誠心。

雪中送炭伊誰濟。砥柱狂流我獨欽。

其二

筆開聖道寶書中。冷暖人情勵節中。

修得心寬明本性。金篇告竣感蒼穹。

述心寬多福祿

仁人心地寬舒。便福厚而慶長。事事成個寬舒氣象。鄙夫念頭迫促。便祿薄而澤短。事事得個迫促規模。具有仁心仁術之人。心胸寬暢舒坦。所受的幸福。必厚且多而具。必事事如意。及慶隨之增長。而作任何事也都悠處寬舒之風度。見識短淺。心胸狹窄之人。所受的天祿淺薄。且恩澤不能長及子孫。做事而匆匆忙忙。顯得規模狹小也。是在論語雍也篇云:子曰:『知者樂水。人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此文旨在比較智與仁者之別。知者動。仁者靜。此乃兩種不同之德法。因謂河水長流不止。故孔子來到河畔。便慨然吟道:逝者如斯。不捨晝夜。孔子站在河畔。看那潺潺流水不斷流逝。而慨嘆時光流轉。及萬物轉換。知者夜以繼日追求真理。時刻不歇。正如潺潺流逝之河水。故言:知者樂水。仁者心神逸靜。自是喜悅如山般清靜。且安詳的景物。故言仁者樂山。知者對理智之追求。樂此不疲。而仁者不存私慾。心靜如山。凡事自能悠然處之。福厚與慶長。乃行仁後的良果。天賜厚福。吉慶不斷。自能心寬體胖。多福多壽。有一些詩與諸生共研之。如箭韻光似水流。人生錯過時難收。磨穿鐵硯功書讀。最後就終熬出頭。是故仁也者。修道之大本也。尊姥姥。眾幼幼。乃仁發於功德之心也。幾所不欲。勿施於人。乃仁發於恕德之心也。承顏養志。慎終追遠。乃仁發於孝德之心也。矜孤恤寡。乃仁發於慈德之心也。待人量大。犯而不較。乃仁發於寬德之心也。有恩必報。義重恩深。乃仁厚德之心。仁之施於人道。莫不契乎天理之正。如正心不偏。乃中正道徑。生德之始也。成道之根。總由斯仁心而成人者也。學到豈可弗仁歟。惟仁成誠之本。人道之基。修道之至要。黽勉勖哉。

台中清德宮順正大王公 降

善念至誠養浩然。慈心正氣可參天。萬夫豪傑敦忠信。世眾宏儒合五篇。

其二

參著金篇化大千。揚儒真理自通仙。

學賢修聖憑諸志。深博淵源極樂天。

述至誠可參天

中庸曰:『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是故有慧覺之修子。在修道過程中。對某事之認識與理念之認同。難免先有疑惑叢生。而後達於信仰不移之現象。然而在疑惑念起之際。須保持冷靜之理智與心境。去做最理性之探討。及徹底分析該事之後效性。與公益率如何。而後再做最真誠之抉擇。或良心評判。是跟隨奉行。或懸崖勒馬。所謂是道則進。非道則退。在道程中。如果只知一眛盲目生疑惑。無理猜忌。而卻不知以理性探討。明誠分析實踐者。則非智也。如此非但終無益於己。更有礙於道之奉行。而善眾實非善也。為人處事。凡事宜將心比心。對慮因緣。因人之誕生來世。乃為一大事因緣。更是最寶貴一段。實體曰: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故任憑是凡夫。在是一天。總要有貢獻社會、造福人群之一天。故立身修道。行誠則須由盡己之心做起。盡己之性。方能盡人之性。方能盡物之性。至誠則無一毫人欲之私。方能得見自性。得見天理。方能出門如見大賓。戒慎乎其所不賭。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而能慎其獨。如此格物、致知、心誠、意正、身修、家齊、治國、平天下、易如反掌。何難之有。君子修身必也本此而入。由此而行。則成仙成佛。亦何難之有。如其不然則何易之有。故成者由性也。敗者反性也。可不慎哉。如今世道岌岌。坎坎坷坷。道德淪喪。泥泥濘濘。處處陷阱。不不漩渦。做事勿管大小。人莫分地位。只要能付出真誠。悲天憫民。渡化蒼生。造福後世。

鳳邑鳥松一善堂正主席柳星君 降

處世為人達理明。守規蹈矩仕忠貞。

有誠所至能隨俗。雅量寬宏豪氣榮。

其二

慈光顯耀遍蓬萊。懷抱參書桃柳開。

普化藉乩神聖筆。則濡黎庶育英才。

談為人基本原則

人在宇宙之間。隨宇宙巨輪而旋轉。又現時代科技日新月累。腳步加快。為使大自然倫理反常。又人之生活品質提高。而做人之原則跟隨時代而變化。若未能符合時代。則為食古不化。人譏為頑固落伍。雖同時代變遷。也離不了做人道理要件。人不可常有八面玲瓏。投機取巧。油頭滑腦,應須通情達理。明辨是非。盡忠守職。和氣致祥之基本要件。良知明理不可認識不清。觀念錯物之主觀過重。若未然思想落伍。被言不明事理。所以為人須明理。不固己見。不墨守成規。應須承受他人之見。處世從善如流。分析諸事透徹也。應須厚道。後到為人。豪爽氣質。人均樂意交往。其能捨己利人。犧牲奉獻精神。子曰:德不孤。必有鄰。乃因有後到。自然心胸開朗。又因具熱情。熱情不僅對人寬厚。而能待人親切。引人好感而敬仰。所有熱情。人間何無安和樂利社會。要社會安。乃是誠懇對人。言誠之所至。金石為開。而由誠所感化。孔夫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其義乃言對社會、對親朋戚友須守信。對異邦外處或自家而言不誇張。常深究信譽。若無守信者。雖本土本鄉也無濟於事。令人看不起眼。所以人應誠實。不可虛偽。虛偽者。則是偽裝。能偽裝一時。未能長久。總有揭穿之日。乃處人之間。往往發生齟齬誤會。乃為不真實。又使人失信。所言誠實乃人生應備因素。而人應知寬宏。乃寬厚恢弘。為人所具之美德。而在歷史上。諸聖賢仙佛。乃擁有寬宏慈悲濟世。而渡化民心。引昔如舜帝具有寬宏大量精神。其仁愛、格物、寬赦、包容、行悌、就義。又其孝順格天。所以在位之間。能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而百姓安和樂利。此乃寬宏美德感激天地之因由。故無論遭遇多變化。或善或惡皆能適其應變。而成功不為喜。敗亦不為悲。毀譽褒貶亦無介意。是在其所能為而所不為而已。人有容人之雅量。遇小事而未能斤斤計較、耿耿於懷。人也必需要剛毅。遇事果斷。必具獨善自立信心。人因有剛毅才有所決策。眾醉獨醒。所成功及賢者。本具有剛毅個性。才能發揮所長。其智慧及思想。在百折不撓之毅力。其自決斷力。引適剛毅效用。最主要人注重法紀。在各人生活中間。無論社會與家庭。常思安居樂業。具高枕無憂。尊重法紀。法乃修身之本。不作虧心事。夜裡敲門心不驚。人能奉公守法。使其心地光明。如止水一樣平靜。不懼權勢利慾。敢據理力爭。只能有義之理。不取有利之名。欣眾生能把握幾點原則。也能時時待人接物謙和態度。事明大公無私。修養高尚品德。學習高深智慧。建立合群精神。步向修身大道。拔登彼岸矣。

復聖顏夫子 降

呱呱墬地兮幼幼兒。天真無邪兮長成人。

無煩無惱兮真快樂。無奈時來兮境轉心。

邪念頻生兮出難題。少年血氣兮便歹因。

兇殘惡孽兮常惹禍。學功荒廢兮認何真。

遊蕩風花兮為醒時。災劫禍端兮並纏身。

罪禍齊來兮後悔遲。修身早覺兮播德仁。

善堂善念兮挽迷痴。拜佛求神兮免金銀。

萬經千典兮勤朗誦。消災祈福兮報親恩。

早種慈仁兮可成佛。天年安享兮爹娘親。

參著金箴兮悟天機。福慧雙修兮壽榮臻。

雲林參天宮關聖帝君 降

談魔說道蒞壇前。真邪直鬥後先天。

正身必須規靜動。學道宜從自性研。

養氣運神平血海。止觀調息潤丹田。

心圓意定虛無境。雜念不生是神仙。

述道與魔之論說

自古佛魔並降。道通天外。魔存萬象中。道與魔對立。魔隨道為偶。魔因道而生。與道並存。如影相隨。然魔與佛其力均等。本為如來藏性中所變幻而出。與之相逆其勢必張。故能惑人心。動人志。且凡要宏揚大道非經魔難則不得其昌。不動不搖之佛性。亦賴之再三考鍊而得證。因此欲養禪心。必須剷除望念以明志。要修自性。應莫執著凡情以定心。惟諸修緣宜當慎。在乎妄想將除末除之際。諸魔常能顯現。當於欲就不就之時。百業每自牽纏也。故修、則奪造化之譏。悟、則明陰陽之理。心虛總無情景。魔何以生、何能入也。意靜了無邪思。道自可得。果自必證。三界內外。惟道獨尊。故明道之人。逆則漸悟、漸進。著魔之者。順則愈迷愈深。萬法皆歸一心。諸緣總屬三業。法古佛之無人無我。魔王自然束手。應效高僧之不執也。故道為生之機。魔為死之朕。有生必有死。有道必有魔。道長則魔消。魔長則道亡。故煉丹必先煉魔。俗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此足證除魔之難也。故凡修道無他訣。惟再除魔一著。魔亡則道全。魔盡則道純。能曉道中有魔。魔中有道。自會即道即魔。即魔即道。道魔兩行。守中全真。身為魔宮。心為魔王。天地萬物皆成魔相。是故除魔宜去身念。無著無患。宜降其心。無心近道。宜泯諸相。無相還真。宜捨諸法。無法返璞。故修真學道。乃天下第一件大事。亦是第一難事。亦是稀有之事。凡修道之人。須知降魔之事。有道必有魔也。古人修行。苦修苦煉。逆來順受。如漢鍾離仙翁戰場失利。不敢回營。堅志入山苦修煉。而證大羅金仙果位。呂洞賓仙人。受十次考驗魔煉。而證大仙等。自古先佛皆是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千魔不改。萬難不退。方可脫體而昇天界也。

太白金星李 降

鳳中龍虎蟠。邑展殿宮壇。鎮聚呂仙寶。南台興教鸞。宮庭開勝景。

仙化界三千。公貌端嚴相。廟堂壯麗巔。儒生皆盡責。壇務躍身先。

繼述前賢德。著書立說言。

五榜風光照。科儀傳世間。金章堪為範。箴律理深淵。

慈厚人恭敬。懷仁社稷安。普沾甘雨露。澤沐蒼恩緣。

祝著圓承命。讚歡感上天。勉黽齊效力。勵志心更虔。

參與群生會。鸞揚警世鞭。眾肩擔使命。子職願誠堅。

早悟修真道。日月照心軒。書香滿門第。成佛解冤愆。

頒論碩功果。世途何跛顛。紀由無亂載。念德保延年。

豐原北龍宮 九天三聖帝君 降

北龍威武九蒼穹。三聖帝君拜玉躬。

鳳邑鎮南書繼五。慈懷普澤喚愚朦。

勉行達道說中庸。安利參言困自鍾。

踐實修身仁智勇。圖通所學任從容。

述安利困勉行達道

俗語增言:人吃到老。學到老。此語在勉精進者。固然是有道理。但人總不能一生中都在學、都在修。若其所學步能致用。徹悟所學真理。其所學乃無濟於事。終何有益可用。恐夫子曰:朗詩三百首。授而以政。不達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此段言學貴致用。若不用。詩經朗熟有何用處。故要其所學入乎耳。存乎心。蘊之為德行。成之為事業。彼以為辭文簡則陋矣。故曰: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而實踐道理者有三種。

(一)安而行之。為聖人行。不勉者中。不思者得。從容中道。自然無為而行。

(二)利而行之。為賢人行。有所盼望為目的者行。而則善又固執也。

(三)困而行之。當勉而行。乃有一番顛倒考、奇中考。若無發心參道。

乃此同一般矣。所以無論安而行、利而行、困而行。乃能持之以恆。得到成功皆同一樣矣。有聖人言:看人看最後。種樹看結果。六祖曰: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是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當世謂聖人天生。而佛乃一大因緣成就。而眾生何不能之。聖說此言。正足破是人之愚昧。而肯定自身也能成佛。有賢者云:孔子潛龍。其因道說道。知仁行義。而飛龍在天。朱子曰:知知其所知。得者其所行。欲達至道其分者言。其所知者智也。行者仁也。所至知而成功。乃勇之本也。其此等言。生知安行者智。學知利行者仁。困知勉行者勇。蓋人性雖無不善。但氣稟所不同。故問道有如蚤莫。行道也有難矣。然能自強不息。持之以恆。乃其道至也。中庸者。本性圓通。若棄生知安利之資。謂不可幾及。輕困而未能勉行。謂不能有成。此道所謂不明也。不行矣。

台北新莊武聖廟關聖帝君 降

良心天賦道中樞。學則得先立志謀。

德不遠遊常在內。反求即現應時呼。

由遵聖藝依無失。動納性源據正途。

願爾諸生須省惕。兼該本末力良圖。

述良心求自於心中

夫。前有人云:拋卻自家無書藏。沿門持缽效貧兒。又云:暴富貧兒休說夢。誰家灶裡火無煙。一箴自眛所有。一箴自誇所有。可為學問切戒。王陽明說:拋棄自己之無限寶藏。持一缽立於冷門前。效法乞食人。又云:暴富貧兒休說夢。誰家灶裡火無煙。前一句。謂個人皆有聖賢之德。偏有人不自知。拋棄自身美善。而求之於人。後一句則云:就不向他人炫耀自己所擁有也。此二句乃為求學問、修德性之深戒。前人之一句。就是明代哲學王陽明出示弟子之一首七言絕句詩:「知聲無臭獨知時。此即乾坤萬有基。拋棄自家無書藏。沿門持缽效貧兒。」詩經文王篇有:「上天載。無聲無臭。」一句。此意指能夠覺出蘊於自我胸中之無聲無臭的良知。便是天地萬有存在之根本。既然自身有此用之不盡、取之不絕之寶藏般的良知。卻持拋棄。而沿門持缽。仿效貧人。其所何在。其實其理是不必求於外也。故王陽明為何向世人宣揚其哲理。其本理念「致良知。」因每人皆有良知。應將其發揮出來。旨在告誡世人。不要盲目向外求知。而隱埋了自己本性良知。這也告誡有學問之人。不可以為自己比別人優異。而過於自信。對於自己所擁有者。應給予客觀且冷靜的評價也。良心之學。不求安飽者。志有在而不暇極也。敏於事者。勉其所不足。慎於言者。不敢盡其有餘也。然猶不敢自是。而必先就有道之人。以正其是非。則可謂好學求良知也。而以君子之心。廣度小人之腹。抱定慈悲廣大心。容忍一切。革心洗面。從善如流。為創造美滿家庭幸福。安和社稷。心性尊人。日日新。苟日新。以效聖賢。則人可近仙班。而證仙佛矣。

嘉義南隱宮濟公禪師 降

南贍鳳邑鎮仙基。隱守斗星造玉居。

宮顯神靈通法界。禪師藉筆遇書期。

其二

青天育我而何為。一本慈心善相隨。

貴賤無分存正氣。中庸確立守成規。

談天之育我必修

古曰。天地奇大乃有氣。物體者生。俗言。一支草一點露。天無棄於物。而往復循環。而往聖不棄於人。乃常抱悲憫之心而渡世。故天能育我。而我在天地之間。我必有用。而世尊曰。我盼一切眾生之類。若卵 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皆可令入涅槃 而得滅度。南海古佛言:眾生無邊誓願渡。此無論愚痴、不肖、或無知之人者。本性皆有佛體。此在聖不增。在凡不減。雖乃中庸道理之最淺顯之言。若能得解體會。皆能得其解脫。解分四乘。乘乘能使眾生離苦得樂。究竟解脫。所云:法無上下。藥無粗淺。理無精陋。人無貴賤。能對症下藥則癒。俗言:菜頭救人人情失。人參害人何賠命。此乃諷刺世人看高而輕低。看貴而輕賤。所以錦上添花人人有。雪中送炭少人行。此乃失其中道之理也。是中庸之道理也。人雖擁有佛性。而有修持者。修聖修道何難矣。而六祖大師云:教乃聖賢所傳。非是惠能自智。願聞先聖教者。各令淨心。聞了各自除疑。所以前代先聖何此言矣。言修身學道。其有所法乃淨心。除淨心、除疑心。無成見。成見一藝。坐失生機。無奈何矣。享廕萬金。消磨浪蕩。本依理以切陳。豈飾言而謬撰。不伏盜之機。便起淫之眼。玷姓氏之無窮。壞產家其何限。蠢爾少人共處。與觀自然心迷。偶然君子與居。相形能不顏赧。既犯者、所宜鼎新革故。守正業、遠邪途途。未蹈者、當要持己守身。殊貪魔裂怒睅。非之者、威而嚴。絕之者、武而間而後。在我不染於平日。世濁獨清。於人取監乎來時。我笑而莞。只要欽心。休誇恆產。是故自古至今。一生以賭為業而成家者。難有幾輩。乃是天理難容之報也。願爾世人。上往可鑑。犯者自覺。回頭是岸。未犯者所宜戒慎。方不愧萬物之靈也哉。

新港奉天宮天上聖母 降

非義黃金得也貧。紛爭賭博更傷親。

男當抱璞標聲價。女勿混場玷幗巾。

國法難容輕以試。家風致壞實因循。

諸家藝術千般有。幾業斯途慶發身。

述賭博之害

賭之害人。甚於水火之災。故場中聚客。掌上談兵。呼群喚黨。汝弟我兄。男男女女。鬥鬥爭爭。有利爭趨。徘徊上步。臨場往賭臚列成城。無分老幼。罔顧聲名。既親疏其莫強。亦貴賤而通情。始而朋友爭勝負。終且父子較輸贏。大千國法。最玷家聲。奈何人人不悟其非。事功盡廢。惜也。個個皆趨乎是。財命都傾。凡夫都有數事。名非一家。無論稱龍道虎。無論呼卒喚車。或五木變而雙陸。或喝釆會且名花。賭具無名不有。賭風蕩蕩。奈何逐日頻加。官上縱廉明。按律法無可寬宥。衛丁都窩庇。收例費。各為掩遮。三教無不迷亂。庶民更多羨誇。豈知久入威迷。不免功荒業廢。俾晝作夜。何管親怨婦嗟。蓋以勝則市酒購菜。自詡千金一擲。輸則典物賣產。如同水流蕩沙。家人泣地呼天。誰設迷魂之迷陣。若賠垂頸喪氣。自投蕩產傾家。是豈不曉勝負難得預知。財利不可痴想。耗精血於神昏。託工藝於指掌。不思旋得旋虧。反云:有來有往。戰而不勝。兩難師出義仁。負則欲狂。頓覺技爭魍魎。迨乎全軍覆沒。熱眼空窺。爾乃倒篋無餘。痴心徒快。痛白手其無濟。難灰壯士之心。覺黑夜而言歸。幾拆英雄之顙。所不堪者、不乘者、乃不得其理。能心其淨。徹悟真理。虛而容。淨而悟。除疑乃除了一切疏惑。正心求正。尊重先聖真理而實行。所天育我必有用。知者能用。用在止於至善。自養品德。擇善而從。乃道不遠人。天承我用矣。大道可哉也。

大甲鎮瀾宮天上聖母 降

圓融相處有因由。善持於人需滿求。

知性感恩加體諒。安和社稷仰名流。

談人際關係應用之探討

古云:人貧則姦邪生。貧則生於不足。則生於不農。不農則生於不地著。不地著則生於貧。故貧之生。而亂人際之方針。夫、貧至則無廉恥。故飢不待甘旨而食。寒之於衣不待輕暖。故飢一日不復食則亂。寒因一年不製衣而起盜心。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居何其有安眠哉。故民主則教之於務農著地。詩書禮儀。以實食廩。以蓄社稷資財。自無貧寒起盜心而擾社稷之秩序。然其秩序建立於人與人之間、之際遇、之關係。社稷因詩書禮儀之規範。以致有圓融相處。亦因修為之昇華而忍讓。以善待他人、滿足他人、之需求與希望。進而受惠者知恩感恩。社稷自然圓和。其人際關係運用以此而生。而步入高質素養環境。並衍生待人藝術之演化。故成功之人有似民主。民能教之於民。務農著地。學習詩書禮儀。還能運用微妙在一身

本壇司禮神 降

福德留詩作聖章。聖章禮樂落仁常。

仁常展化律明在。明在音聲顯廣場。

其二

誠心揖禮自身端。陶樂和諧愉悅歡。

收斂精神專貫一。仁鄉六藝爵春宮。

闡談禮與樂

凡有道有德者。乃依禮樂教焉。所以周禮具備禮樂之大成。故孔夫子常言:禮樂並舉。禮乃使人行為節制。嚴肅而規矩。樂能使人情感調和。歡欣而愉悅。在禮收斂。收斂則精神專一。而樂能散發。散發則精神昂揚。如此以禮範其行。而陶樂其性。人可無欲、無求、無爭。而夫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夫子又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能用之。則吾先進。」夫子再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程子云:禮乃只是一序。樂乃只是一和。其兩字含蓄多少義理存在也。若天下何無一物。無禮樂而能得識禮。乃秩序典範。樂乃和諧音律。其禮樂處能協調一致。而應表裡如一所以禮樂乃先由人愉悅歡暢。而莊嚴一種情緒。乃是內外恭敬規矩。且夫子也言:禮乃可說有樂之因緣。禮樂和調。能使生活藝術化。社會才有進步。社會才有安寧。文化水準提高。其自古乃於六藝。禮樂為首。昔周公創立禮樂大成。使天下從其禮。學其樂。而操其節守。能使八百多年朝綱言天無規律。其天道離軌。失軌而無律。俗言:天無甲子。人無情理。天之陰陽四季無節。人心兌變。乃自然環境易非。天律、人律。乃識禮樂相融合調。故人以和為貴。乃處其禮樂。功行同韻矣。

南天靈侯太子 降

五科集造引佳鳴,三界仙真受聘榮。

展露文才如廚鼎,詩歌作賦善牽盟。

其二

天生具有五常金,處世人身四體端。

父母育成須愛惜,應知照顧使親歡。

談四端及五常

孔夫子曰:聰明睿智。寬裕溫柔。發強剛毅。齊莊中正。文理密察。此乃聖者具有五德之美。何學而知。何學而能。乃如深廣大海。用之不盡。取之不竭。此聖者能隨時應變。如流發揮。而凡夫俗子乃受七情六慾物質蒙蔽。而似有似無矣。所何而然。凡夫和聖者是何不同。到底凡夫是否有此五德。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乍見儒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儒子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因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人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乃自賊者也。人天生具有五常之德。常人天生四肢。其有四肢而使己為。無五常之德。自己看輕自己。而作賤自己。故程子曰:天地儲精。而做五行之秀者人。其本也真而靜。具未發也。此五性具焉。曰:仁、義、禮、智、信。若形既生矣。外物觸其形。動在其中矣。而其中動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樂、愛、惡、慾。其情熾而盛蕩。其情鑿矣。其有覺者。能約其情。此於其中。正其心。養其性。愚者不制者。縱其情。使其欲。梏其性。其亡之。皆此段言及五常之德。五行之秀。至有覺者、智者、聖者、擁有五常之德。乃可應事傳人。所言愚者、迷者。若凡夫者。未能順其天性之心。而縱其情。順其慾。自蒙蔽良知良能。使永入輪迴生死不息。豈不哀哉、哀哉。

東港東隆宮溫府千歲 降

綿延聖道萬齡尊,邪教藉神擾攘坤。

唸佛說經愚善眾,心非口是逆天倫。

正神邪道之認識

邪教、旁道常藉正神聖佛之名。施以小技。欺愚善眾。而善眾因信其天理。而遭邪道之迷惑。甚遭輒技倆之所害。觀其當今社稷各道、各門、各教。均有不肖之徒。藉聖佛之名。以講經說道之名。行斂財敗俗之實。其各教別道名之風。均有所不清。尤以藉宣道行詐騙之術者尤多。所謂口是心非。口傳心黑。外表君子。內心小人。所謂道貌岸然者何其多。亦是社稷不安之因由。雖古聖有傳驅邪必禍之法。東華亦傳五遁之法。且亦傳剪斷絲綿之法。均乃在救世救人之用。而後學卻用來亂世害人之用。此乃分際於正神邪道之野。故正神職司救世。邪道趨向斂財。故聖神救世之法。因無正用正傳之人而式微。而旁門左道因趨勢附利而興旺。故此乃是當今社稷最大之不幸。然修道向善之人能坐視黑白顛倒。邪而勝正否。惟修善眾人應認識正邪之分。並能闡化大眾。影響大眾。不因趨炎附勢。聽大場面道場之說法。而忽略正教正神小鸞堂之闡化。以善念善行。發揚正神正念之光輝。期使由古聖救世之法。能有所一缽。如此社稷方不為邪道、邪念所吞噬。是乃修善眾等之責也。

台北松山慈惠堂瑤池金母 降

紅塵萬里本虛名。六欲七情世眾爭。

禍患只因權力得。榮華所謂前緣生。

神仙降筆迷痴點。聖佛著經般若行。

三教順天開覺路。身心合一性圓明。

述打開光明之智慧

六祖壇經云: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常愚。智慧乃人生的明燈。生活的船舵。在心理學家眼中。它是解決一切問題的能力。在佛法上則視為完美的思想。和生活的實踐。智慧代表一個人的光明面。代表生活的活力。以無雜染。純真完美的本性。表現於日常當中。每人心中卻淺藏著光耀奪目的智慧。所不同者。確有人聽從自己的智慧。能肯定自己。能實現自己潛能。能發揮良知與生俱來思考能力。有人卻背叛自己。當別人思想的奴隸。放棄自己潛能。否定自己的心聲。任由境轉。智慧本身就是一種光明。必須在打破俗有和成見才發揮耀眼光芒。茶陵郁河上有一天跌倒。在站起來撣灰塵時。才恍然大悟曰: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白居易在八漸偈中傳道云:定慧相合。合而後明。照破萬物。物無遁形。如大圓鏡。有應無情。慧至乃明。明則不昧。明至乃通。通則無礙。無者何。變化自在。故一般人若能根據自己的志趣之機。來選擇職業和修道生活方式。必然孜孜不倦於生活與修道。必作得盡善盡美在配合純真的本性。一切從積極方面去想、去努力。自然產生定慧。相反的奧妙也。每人絕對的功能、智慧的發展。就是要自己建立。在法則上去肯定自己。去自我實現。此皇天浩蕩洪恩。願世人覺悟勿失良機焉。

大發開封宮包公廟天上聖母 降

氣宇非凡訂目標。深思遠見月星昭。

秉持善念勤修德。理想實行定有朝。。

述人生之希望

人生之希望有三。健康、幸福、快樂、而人生之希望。則必須建立在真善美之基礎。而健康則是人生之首要。人無健康之身體。則無幸福與快樂之言。而健康身體。除個人保養、鍛鍊、飲食、之外。尚必需排除病魔之侵襲。而病魔大多出自冤孽。必需藉修身與行道始能解決。而幸福之泉源。當必需有健康身體之外。尚必需要有知足、知恩、知修、方能永有所為知足常樂。而能擁有和諧家庭與友善之親朋好友。始能感覺四處溫暖。四處和諧。四處洋溢真情。自然身體愉快。便無憂慮與煩惱。自能感覺溫暖幸福。能有健康之身體。且有充滿幸福之人生。自然能享受快樂。而人生之希望也不過如此。然人生之希望。是人之最終理想。而理想必是訂有超凡之目標。並努力奮鬥。努力不懈以求實現。而理想不能因挫折而失望。且必需不畏艱辛、不畏折磨。始能苦盡甘來。子曰:欲進於言。必敏於行欲有精金玉美品德。必將受烈火鍛鍊而出。而思立掀天揭地之樹功。必從薄水履過。故人生之希望理想。必是努力奮鬥與充滿信心始能擁有。但希望不能受名與利之影響而變質。更不能受權力與勢利之左右。如此。人生之希望。方是氣宇非凡。與日月所昭之理想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