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一貫實義

張貼日期:Jan 22, 2020 2:43:15 AM

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一貫實義

序言

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簡稱爲心經,爲佛陀在靈鷲山開示眾生的智慧法門。佛講般若經共二十二年計六百卷,其中本經二百六十字,爲大般若經之精要。本經直指吾人現前介爾之心,以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即心即佛,即法即心。其重點在闡明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故眾生若能以般若智慧照見五蘊皆空,以達人空法空,則是成佛之道。所以修道人不能不明白斯心。不能不親證斯心,斯心爲昇墜之關鍵。

 

斯心虛明洞徹,了了常知。無在無不在,無現在、過去、未來形跡。隨緣應現根身器界,乃至十法界,統唯一法界體,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人人本自具足。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非彼岸非此岸,悟者即超生了死,迷者即六道輪迴。六祖云:「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又云:「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名大丈夫、天人師、佛。」此心曰實相,曰妙心,曰真如。師傳曰:這個「。」,即此本經所稱「觀自在菩薩」。故人人皆具足觀自在菩薩。

 

古德云:「諸佛菩薩皆由般若所生,諸佛菩薩惟示演般若法」。

 

但眾生根慧深淺不一,同樣是修道,但有不同境界,如天人、聲聞、緣覺、菩薩、佛等,此皆由於不同的修持方法而造成,因為不悟自心智慧,其修持結果卻成為阿修羅或墮地獄畜生,也有天魔外道者。所以『般若智慧』對修道者實在太重要了,有般若才能明白正確的修道方向,唯有般若智才能修成佛道。修道若無般若即如盲人摸象。各說其感覺,所以般若爲修道的眼睛,也是佛法的殊勝。故若不明般若,而盲修瞎練,即修道終生也與咱生死無干,且空忙一場,最後與咱所希望之結果不一樣。想要達成佛果卻往地獄去報到,枉費求道一場,豈不是很可惜矣!

 

經名,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為本經之總綱領。若能了悟經題之本意,就能了解經中之內容的大意。

 

《摩訶》

梵語。唐言譯爲「大」也。此大者無形相。廣大無邊際之謂也,非大小對待之大。如世間最大莫過虛空大道,故曰:「虛空境界莫思量,大道清幽理更長。」又云:「十方無壁落,八面亦無門,大道無邊際,虛空難度量。」道云:「迎之不見其前。隨之不見其後。」儒云:「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雪峰道:「仰望不見天,低頭不見地」,雖然如此廣大玄妙,誰知更有一物過於此者,且道是什麼?還識這個O麼?太虛雖廣不能包其體,日月雖明不能喻其光。寬則包藏法界,窄則不立纖毫,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爲天地萬物之本源,宇宙之本體。若從這裡會得,萬象森羅,情與無情皆同一體,方信道:「滿目青山無寸樹,極目綠水絕波瀾,光明洞耀照徹十方,譬如千日放大光芒。」古人道:「盡大地是沙門一隻眼,盡大地是法王身。」雲門道:「一條柱子化為龍,吞卻乾坤去了也。」山河大地從什麼處得來,若從這裡一一明得,便了芥子納於須彌,須彌納於芥子。藏身處沒蹤跡,沒蹤跡處莫藏身。神通自在,出沒自由,或現大身,滿虛空界,或現小身,微中極微,細中極細,拋向諸人面前,打鼓普請看不見,會嗎?海底金烏天上日,眼中童子面前人。楞嚴經云:「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是妙明元心。」故吾人分別世間的一切皆是自心分別自心,何物非心,何心非物。六祖云:「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際,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瞋、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刹土盡同虛空」。故曰:「法身等虛空,虛空等法身。」

 

偈曰:

法身體若太虛空,性道元來總一同,

只因逐妄迷真性,所以輪迴六道中。

 

《般若》

梵語,唐言譯爲智慧。此智慧非是一般所稱之聰明才智,而是人人本自具足之良知良能,亦非後天之學解機智,此爲正知正見,由自性中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爲真性自用。故有般若智者,明因識果,能眾善奉行,諸惡莫作。了知世間諸所有,皆是虛幻不實,不生憎愛取捨之心,看破生死本無生,不爲塵緣所苦惱,能反觀自照,見自本性,識自本心,頓悟本來面目。轉識成智,轉凡成聖,自知當作佛,是心是佛,念念慈悲,常談般若,濟諸眾生,而無眾生相,亦無三界可出,無涅槃可證,本來具足,何曾缺少,即此是佛之受用,爲師傳這一點「•」。儒曰:「率性之道」。爲不學而知,不教而能,虛明洞徹,了了常知,非是起心分別執著之情識也。六祖云:「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

 

故此般若智,實爲根治眾生之生死大病。但眾生心迷,不能自悟,不了本自具足之般若智,故輪迴生死。若悟般若,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波羅密,直下即到彼岸,超生了死,實證無生法。

 

《波羅》

梵語,唐言「到彼岸」。迷者此岸,悟者彼岸。此岸者,生死之際也,彼岸者,出生死之岸也。眾生若迷本性,三業昏暗,六根內著,妄認四大六根爲自身相,此是眾生顛倒認賊爲子,迷自本性,輪轉生死,即在此岸,出殼入殼,輾轉不覺,改頭換面,長劫受苦,無有休期。若返真歸源,窮理盡性,親見本來面目,頓悟無生,便登彼岸,永斷生死,作一個閒道人,任性逍遙。簡言之,著境生滅起,如水起波浪,即名爲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長流通,即名爲彼岸。非是真有彼岸、此岸之分,故六祖云:「煩惱即菩提」。又云:「摩訶般若波羅密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爲戒定慧。

 

《密多》

梵語,此譯爲極則也,無極也。密者,和也。多者,諸法也。喻於太虛能包含萬物,萬物盡在太虛之內,眾生一性開放,亦能包於太虛,有情無情盡在大道之中,修行人以_性均和種性,合而爲一,故曰密多。釋云:「萬法歸一」。儒云:「吾道一以貫之」。且道如何是一,還識這個「0」麼?

 

《心》

眾生之本源,一切諸法同歸於心,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八萬四千等法,皆是一心所現。古德云:「青青翠竹盡是真如(須是親見真如),鬱鬱黃花無非般若(須是親證般若)」。夾山云:「明明百草頭,明明祖師意(須是親見祖師意)」。又云:「目前無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莊子云:「道在瓦礫,道在屎尿」,道無所不在。又云:「見色便見心」,眾生只見色不見心,爲何不見?祇爲識性昏暗,六根內緣,不覺不知,若能窮究,步步行行,念茲在茲,拶著磕著,忽然親見,名日見性。此性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須是左顧右盼,回頭轉腦,瞻之在前,忽焉在後,處處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若能如是會,方得契如如。此性無形無相,於不見之上親見,於親見之上不見,離種種相,見自本性,是名妙道。故云:「若得心空皆及第,凡聖元來共一家」。世間一切事事物物隨緣生滅,唯此一心常住不變。故楞嚴云:「緣所遺者」。此爲無心之心也,佛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僅傳此一心法。祖師西來亦是唯傳直指此心是佛。故若悟此心,當下即是佛。

  

《經》

契經、契理。爲是人修行之路徑也。驀直便行,須有到家時節,只怕路頭差行錯認。認道不真,不識本心,心外求佛,便墮泥犁。要識此經麼?五千四十八卷皆從此經出,但向心內覓,休向世間求。僧問雲門:「如何是學人一卷經?」雲門答曰:「舉起甚分明。」又問:「僧念底是什麼經?」僧云:「念維摩經。」雲門云:「我不問汝念維摩經,念底是什麼?」若從這裡會得,出息不涉萬緣,入息不居陰界,常轉如是經,百千萬億卷,這一卷經,人人本有,亙古亙今,祇爲眾生不悟,所以信之不及,何也?此一卷經,流浪多劫,迷背此經,忽然有人言下頓悟,方信此經不從外得,自知從自心流出。

  

經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觀自在菩薩》

自在菩薩,人人皆有,故云:「家家觀世音」。只因六根被諸境緣遮障,不能自見,情欲萬緣所牽 > 不得自在。若有智慧之人,信得及放得下,對一切應緣無分別執著,心能常清淨,不爲六塵所惑,即見自在菩薩。優游自在,周遍法界,隨處現法身,起坐鎭相隨,同起復同倒,同歡同笑,同叫同鬧,寸步不曾相離,只是自家昧了。故觀自在菩薩,即此人人皆同之心,此心即諸佛菩薩之所傳。

《行》

修行也,路徑崎嫗不修難行,修是修心向道,行是行率性之道,故曰:「道行」。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功夫。即在心地用功,非逞口舌之道,爲真修真練。若不去除貪瞋癡等三毒,不去我、人、眾生、壽者書四相,不名修道。故修行應先識自心觀自在菩薩,信自心即是佛。六祖云:「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名爲佛。此示修行者,首要信自心即是佛,次要明因識果,若因地不明,則易墮盲修瞎練,到頭來白修一場。故修行應知起處,若起處已知,便知生死之根源。古人云:「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公案:昔劉海月參白雲師父拜而問云:「弟子念慮降伏不住,如何?」師問云:「是誰念慮?」云:「弟子。」師云:「是誰降伏?」海月似省不省,沈吟微笑。師云:「來去多由你鬧,好沒主宰,若是敵他不過,即便放下,更要知他放下的是誰,若誰得自有主宰,便不被他瞞過。」海月逐省,禮謝而去。

  

《深》

幽微玄妙,徹骨徹髓處也。道云:「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爲」。釋云:「放下、放下,自然身心輕快」。儒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日觀照把三毒淨盡至無一物,寸絲不掛,如父母未生前。古云:「貼體汗衫都脫卻,反求諸己廓然無,自然到家」。

  

《般若》

智慧。大凡為人須有智慧,若無智慧,祇知逐事眼前過,不覺老從頭上來。若是大智之人,知有生便知有死,當自觀生從何來,死從何往,求抉死生之法。若不如此,但信此語,世間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古云:「若一人返真歸源,十方虛空悉皆消殡。」若要明「末後一著」,但向明師當前一指去了悟,悟即一了百了,此即是般若行。

  

《波羅》

到彼岸。迷者有生死墜輪迴,即是此岸,悟者超生死脫輪迴,即到彼岸也。若要到彼岸,須是自生般若智,當下即是彼岸。譬如渡河人,水深難得渡,須用橋、船、竹筏各種方便,盛載過河到彼岸,而後各種方便之物皆應捨棄,見性悟道亦復如是°一切頓悟,從前各種方便有為之法盡是閒家具。故悟者「得兔忘蹄,得魚忘筌,得意忘言」。傳時言有法,悟時言無法。法尙應捨,何況非法。

  

《密多》

爲無極,又云究竟。密之一字,喻於太虛,能包萬物。俗云:「心包太虛,故萬物皆是一心之所印」。若識得,則知萬法歸一,如百川納於大海,登泰山而小天下。古德云:得「一」萬事畢。如何是一?吾道一以貫之。洞山道:「二十年要打成一片,不能得,到這裡,方知佛法平等無有高下,會歸一體,無佛可做,無眾生可度,一體同觀」,故曰多。所謂一真獨露得大自在。

  

《時》

正見之時,見不及處,一無可見,當下即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之境界,所謂空劫前之根本,無過去、未來與現在,與虛空平等。上無攀仰,下絕己躬,與大道混然,玄之又玄,無有二處,共歸一時。清風明月鎭相隨,桃紅李白薔薇紫,問著東君總不知。且道東君在何處安身,見麼?此時不可說,不可說。香巖禪師聞擊竹聲開悟時偈曰:「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

  

《照見五蘊皆空》

五蘊者,色、受、想、行、識也,包含心法與色法。眾生因固執四大爲自身相,六塵緣影爲自心相,故長劫輪迴。若人省悟此幻身幻心本空,無非是根、塵、識緣會和合而有,但各無自性,故曰本空。行者若反觀自照,識知五蘊幻妄,幻生幻滅,其性本空,有而不有,無而不無,清淨本然,淨裸裸,赤灑灑沒可把,四大五蘊名字皆不可得,名曰「蘊空法」。若離五蘊,吾人又如何修道悟真?即妄即真,妄不離真,故五蘊非是斷滅頑空。若見境逢物不染不著,不住不礙,不取不捨,一無分別,見如不見,識如不識。如鏡照物,來則應之,去則不思,則照見五蘊皆空。故曰:「緣生諸法本來空,五蘊虛攢假立名,解達蘊空滙不實,方能明見本來真」。又曰:「五蘊空無我相,四大空無人相,無生滅心無眾生相,我身本無豈有壽者相。」

 

如西天蜀賓國王問師子尊者曰:「在此作什麼?」尊者答曰:「在此蘊空」,王問得蘊空法否?尊者答曰:「已得蘊空法」王曰:「求師頭得否?」尊者答曰:「身非我有,何況頭乎」。又肇法師云:「四大元無我,五蘊悉皆空,將頭臨白刃,猶似斬春風。」又鏡清和尙住院三年,本院土地要見師顏不能得見。另維摩經云:「舍利佛見天女問何不變卻女身去?」天女答曰:「我十二年覓女身了不可得,教我變箇甚麼?」由上可知五蘊也是唯心所造。心若無所住,即是五蘊皆空,當體即是真空實相。且道四大不實,色身非有,五蘊盡空,什麼是本來面目?咄!這一句從那裡出來。照見五蘊皆空底是阿誰?出乎爾,反乎爾。故若識得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即照見五蘊皆空,本無實性。體會得六祖所云:「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即得一切苦厄可度。

  

《度一切苦厄》

若得五蘊空,便出生死界,得免輪迴苦。老子云:「吾有大患,爲吾有身。」即吾無身,吾有何患。」經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若要無苦直須返己,悟得自身皆虛幻,非爲真實,本來清淨,五蘊本空。親見本來面目。要見本來面目麼?古今無改變,人自認不真,分明在目前。會麼!偈曰:「若得心空苦便無,有何生死有何拘,一朝脫下胎州襖,作個逍遙大丈夫。」

  

《舍利子》

爲舍利弗人名,爲佛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在此借舍利子以現示,四大五蘊色身中有一無為真人,爲舍中之主人,爲本來一點真靈。主人若既離,屋舍即倒壞,利子常在,只是換了屋舍住,至今誰識主人翁。藥山云:「皮膚脫落盡,唯有一真實。」又云:「大千俱壞,這個不壞」。還識這個麼?獨超三界外,更不戀娑婆。

  

《色不異空》

爲破眾生執有者,說緣起性空理,有而不有。如以心觀境,境上有空,見色便見空,心即是空,一切諸所有物,皆是菩提妙明元心所現,故對一切境緣皆是自心分別自心。古德云:「萬法唯識,三界唯心」。色空本不二,只在目前應緣現物,長者長形,短者短形,方者方空,圓者圓空,白者白空,黃者黃空,小者小空,遠者遠空,近者近空,反觀自己是色,色即是空,應現種種相,種種相即是空。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寶公云:「有相身中無相身」。會麼?雨洗淡紅桃萼嫩,風搖淺碧柳絲輕,桃紅柳綠梅花白,總是東君造化成。請問東君在那裡?學人若能不住見聞,不滯思議,則見與見緣皆是菩提妙淨明體,能如是會即明心見性,萬法在諸人性中,豈不是色不異空。僧問韶國師,女口何是眼不見色塵,意不知諸法?韶國師曰:「卻是耳見眼知」。

  

《空不異色》

爲破執無者而說不無。色空原是一種,凡夫妄見爲兩般。道云:「大方無隅,混然一體」。釋云:「總三千界成一世界」。儒云:「登泰山而小天下」。撤去簪籬,何彼何此。諸佛菩薩常行平等性智,不生分別相,三世諸佛亦是空,四聖六凡亦是空,上至諸佛,下至蝮蟻,各各本來總是空,只爲眾生執著不知是空,迷己逐物,隨物流轉,不能歸一,機見不同,有色有空,墮落二見。若人於此廓徹悟空,平等身心,內外無餘,不見空色,不被物轉,平等法界,何更有二。會麼?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爲觀自在。

  

《色即是空》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眼是色不能見,只是真空妙性能見。耳是色不能聽,只是真空妙性能聽。鼻、舌、身、意皆如是,唯有真空妙性能知、能言、能覺。無眼能見,無耳能聽,無鼻能嗅,無舌能談,無腳能行,無手能行拳,意根有名無形爲八萬四千,見聞覺知總歸六根,遍身互換,神通妙用。六根合歸一精明。古云:「通身是,遍身是」,會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異,真空妙理。所以道,色可色非真色,空可空非真空,總歸大空,畢竟空,自性空,本性空,且道此理如何?有相有求皆是妄,無形無影墮偏枯。堂堂密密何曾見,一道寒光爍太虛。學人若能見色不住色,色即是空。六祖云:「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道經云:「知空不空,知色不色,名爲照了」。若見一切有相境物,休教染著,若到情忘念絕之處,休教迷真著相,著則有迷,真則落空。若不著空不著有,一切應無所住,方是了事底人。古德云:「火由心生,心外無火,謂火可逃,無有是處。」故世間所有事物,皆是互相依持而有謂之緣起,故無有一事一物是單獨自立的,謂各無其自性。

  《空即是色》

色在空外,人被境瞞。仙真云:「道無萬彙則不能顯,萬彙無道則不能生」。釋云:「見色便見空,無色空不見」。是以三教聖賢不見有色有空,色空雙泯,內外無分別,十方世界只是一空界,平等無二。世人則不然,分內分外,論彼論此,著相分別,見種種相,隨聲逐色,迷真不覺,輪迴六道無有了期。

公案:下舉二程夫子之公案以說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宋朝二程夫子,一日應請參加宴席,席中有藝妓陪酒,程頤一見即離席返家,其兄程顯即自一如直到席畢。隔日其弟即怒氣沖沖來至其兄之書齋,謂言其不該。其兄則笑一笑而言:「昨日席中有藝妓,卻吾心中無藝妓,今日書齋無藝妓,卻你心中有藝妓。」由上公案可知,其兄見色不住色,色即是空,其弟見色住色。見空住空,空即是色。綜上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則是不有不無。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則是即有即無,即無即有,以示大乘終頓教義,此爲菩薩修因了悟色空實相。以上四句,若能會入色空不二,即能了悟師傳一指妙法。故云:「若見色即是空,則成大智,若見空即是色,則成大悲」。正所謂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道云:「爾等眾生從不有中有,不無中無,不色中色,不空中空,非有為有,非無為無,非色爲色,非空爲空。空即是空,空無定空,色即是色,色無定色,即色是空,即空是色。若能知空不空,知色不色,名爲照了,始達妙音,識無空法,洞觀無礙入眾妙之門」。以了解色空實相,如是才能觀諸法皆本性空,了證得無上菩提。眾生不如實知色等便執著色等,計我我所,著內外物受後色等。菩薩住本性空,修行般若不執受色等。亦不壞色等,若空若不空,以色等不壞空,空不壞色等,譬如虛空不壞虛空,諸法俱無自性不可相壞,若行二相有分別者,必不能證菩提。

  

《受 、想、行、識亦復如是》

前言色法空無自性,今言「心法」亦空無自性。眾生因眼見故色受,因受色心有思想,因思想有念行,因念行有識,則了了分別諸相。是知隨其所起介爾之心,因識有六根,因六根生六塵,一識便有四大五蘊。有此五蘊色身,便名著相分別,隨聲逐色,憎愛取捨,憂恐從茲而起,以致流浪生死。若要生死斷,當了知色惟是心,

別無實色,一切根身器界皆如空花夢物,故色不異空,空亦惟心,別無異空。設有一法過於涅槃者,亦爲如幻如夢,故空不異色,既云不異,則是相即,故重示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謂隨沾一微塵色體,即法界橫遍豎窮,故即是空。所謂全事全理,無有少許理性而不在此事中,即此微塵所俱真空全理,還即頓具法界全事,故即是色。所稱全理即事,無有少許事相而不在此理中,斯則當體絕待,更無二物。既於色蘊了達此實相已,受想行識例皆可知,爲五蘊諸法當體即是真空實相,本自如斯,非實相生而五蘊滅,以五蘊本自不生不滅,故名爲空相,何增滅之有哉。是故空中無色乃至亦無得。以上五蘊總不離現前一念介爾之心,故但從起處一根照破,令四大五蘊淨盡,廓然無我,當下空寂,直下承當「空劫」以前自己。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無所寂,唯見本來如是,一時頓息塵勞妄想,人法皆空,既無我,則萬法歸一,復歸於空。道云:「復命歸根」。儒云:「復還元初天理」。到此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若動念則乖法體,安排則錯,又錯用心矣。偈曰:「一念才興相便成,迷真逐妄昧歸程,若能放下空無物,便向如來藏裡行。」故一念不受即是無受身,一念不想即是無想身,決定不遷流造作即獨行身,莫思量卜度分別即無識身,若今纔起一念即入十二因緣,無明緣行,亦因亦果,乃至老死亦因亦果。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菩薩觀一切法空,諸漏已盡,以歸寂滅,求出二界,天地不能拘,自在更無憂,名曰舍利子。此舍利子諸法皆空,人空法空,自然休去歇去。金剛經云:「法尙應捨,何況非法。」又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經云:「我身本不有,憎愛何由生」。到這裡自然放下,無佛可做,無生死可斷,無涅槃可證,若更有絲笔可證可修則墮生死界,永劫受沈淪,若能徹底無依無倚直下承當,空劫前威音那畔,無人亦無佛,一切聖賢如電拂。詩云:「山河大地蜃樓湧,地獄天堂海市鬧,淨邦穢土龜毛筆,生死涅槃兔角枝。」

  

《不生不滅》

不生不滅者理性,有生有滅是事相,氣質之性也。此直言眾生具足法身真空妙性,亙古亙今,不曾生不曾滅,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無來無去,無舊無新,湛然常寂。道德經云:「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四大五蘊從他虛生虛滅,於自己法身總無交涉。和其光,同其塵而不染,三界唯其獨尊,此是長劫如虛空不壞之身。經云:「何得長壽,金剛不壞身。」會麼!「竹影掃階塵不起,月輪穿海水無痕,任他四大往來奔,雲來雲去鎭長存。」

  

《不垢不淨》

眾生本來具足清淨法身,無暇、無染、無污,不長不短,不方不圓,壞不得,燒不得,如虛空,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佛心常清常淨,不垢,長劫不變如然,如水中月,要見麼?隨處放光芒,幾人能得見。故垢淨總在一心,心淨土淨。

  

偈曰:

清淨無暇一法身,如蓮出水不沾塵,

分身應現千江月,千月還同一月真。

 

《不增不減》

虛空之體,迢迢空劫之身,增不得,減不得,壞不得。在聖而不增,在凡而不減,如如不動,無欠無餘。讚不得,毀不得,體若虛空沒崖岸,上乘菩薩信無疑,中下聞之必生怪。會麼?喚做一物即不中,靈山會上曾相識,今日何因不認人。若有增減皆是錯用心,如月未曾缺,眾生視之有圓有缺。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真空理體清淨本然,古今不改,萬劫長存,入水不溺,入火不燃,刀割不斷,箭射不穿,繩繫不住,擊之不痛,捉之難拈,猶如虛空,物不礙虛空,虛空不礙物。偈曰:「真空元不立纖塵,纔有立塵便不真,泥水布衫都脫了,分明便見裡頭人。」此真空理體不立一法,安色不受色,安聲不受聲,安受不受受,安想不受想,安行不受行,安識不受識。六道四生一切假名無實,都無所受,纖塵不立,清虛之理畢竟無身。行如鳥道,坐若太虛,十二時中佛眼覷不見。如錦鱗在深處,白鷺不知蹤。真空雖露而不見相。偈曰:「五蘊俱無便見空,何

須他覓主人翁,既得水清魚自現,頭頭不昧有神通。」無五蘊者,見不丈根一色蘊空,對境無心一受蘊空,知而不知一想蘊空,心心無染一行蘊空,真心常住一識蘊空,此爲真出家。故若能一切不住,亦無一切,即青山自青山,白雲自白雲。

  

《無眼耳鼻舌身意》

且道無六根是個甚麼?有此六根是色身,爲隨順眾生假說,無此六識名法相。如此之者,只是教眾生在聲色不著聲色,在塵不染塵,如此則六根解脫。休要著在相上,而常應常清淨。儒云:「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便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此爲無眼耳鼻舌身意也。亦即是六根清淨,六塵不染,六識皆空,則十八界空也。又名:「六耗消亡,六賊死,一真不動六門關,便見本來法身」。要見本來法身麼?在眼日見,在耳曰聞,在鼻曰嗅,在舌談論,在手拈掇,在足運奔’全體起用»全體法身,非是六根四大五蘊,見聞覺知,切忌妄認四大六根,四大六根盡是假名,爲引導眾生親見法身,若得親見,轉凡成聖。若聽人言說或文字上知解,如畫餅充飢,似說酒止渴,終不濟事。若要親見法身,在於剔起眉毛著眼看,擬議之間隔千山。當機現量境直下會入,起心動念即乖法體。偈曰:「眼耳聲色常三昧,緣影絕處真心大露。」

《無色聲香味觸法》

前言無根身,此言無器界。六根若清淨,六塵自不染,故但從根上起觀照,從何而起?若識起處,知根本生,反照根本身,非我有我身,既無十八界,頓然清淨,觀身無身,觀法亦然。識得人空、法空、萬法皆空,既無所有,猶如昨夢,我心本空,罪福無主,何者是罪,何者是福,諦觀心是本來空,是則名爲真懺悔。故得悟妙心本性通明,則處色而不礙色,入聲而不礙聲,如此則六塵不惡,還同正覺。

公案:三祖乞二祖懺罪。二祖云:「將罪來,我與你懺」。三祖云:「覓罪了不可得」。二祖云:「懺罪已畢」。三祖於此大悟。此示罪性本空,罪由心生,心若無心,罪無所依。道云:「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爲心未澄,慾未遣也。」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此言十八界皆空。前由根境不相到,六根清淨,十八界清淨,此時己見盡亡,凡塵情盡,謂之觀自在菩薩。本句「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統說十八界。以眼界爲障道魔軍,著境自迷回路。佛在靈山會上傳迦葉尊者正法眼傳,又於楞嚴會上言及「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及處」。乃至今師尊傳與吾人『一指禪』,皆示眾生由眼根悟入自心本性,因指見月。若能直會,即光明洞耀迴脫根塵,體露真常,本無污染,但離諸緣便是如如佛。六祖云:「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若起思量即是轉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故曰: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即身便是菩提華果,即心便是靈智,亦云靈台。若有戶斤住著,即身爲死屍,亦云守死屍鬼。

  

偈曰

六識纔生六境浮,意根休處六塵休,

根境識爲十八界,譬如滄溟發一漓。

《無無明》

無明者非實有體,皆是虛妄,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醒時了無所得,如空華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迴生死。偈曰:「真法本無性,隨緣染淨起,不了號無明,了之即佛智,無明全妄情,知覺全真理,當念絕古今,底處尋終始,本自離言詮,分別即生死。」若無無明者,萬緣不生也,無明者,一切煩惱諸障之念。一切眾生盡有無明起多種差別,百般煩惱皆是暗昧,心攀六塵境,如鳥投網造眾惡業,如蛾赴燈輾轉生死不休,流浪經劫,皆因無明而起,因有無明而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此皆由無明爲始,構成十二因緣。若於此忽然親見無明降伏令死,死中更死,萬緣俱息,諸漏自盡永斷煩惱,三毒滅盡惡根自除。須是直截根源,了悟心地本自清淨,本無無明,塵垢亦盡,直證無生法忍,刹那滅卻阿鼻業,了得萬法本來空,是故空中無無明。如何是本來空?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及法身,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於此一明,轉凡成聖,轉無明爲菩提,迷真妄念生,悟真妄即止。

  

《亦無無明盡》

爲無明本無實,若執有無明滅盡即是無明,如緣覺二乘聖者。則是執有無明可滅盡,而有涅槃可證,若妄念歇歇則菩提。十八界清淨本無一物,身尙忘卻更有甚無明盡。迷則顛倒妄想,是無明業心。悟則轉凡成聖,是圓明覺性。若執幻身是我。即有無明,有無明即生三毒,起三惡業。三業昏暗,背覺合塵,不覺不知。若能轉三毒爲戒定慧,轉六識爲六波羅密,於此二轉得,轉凡成聖,凡夫即是聖人,聖人即是凡夫。若轉不得,凡夫是凡夫,被物所轉,終日茫茫無本可據。若能轉得,會萬物歸於自己。終日茫茫那事無妨。終日喫飯不曾咬破一粒米,終日著衣不掛一縷絲,終日爲而未嘗爲,如此轉得,居塵不染塵,在欲而離欲。身心一如,心境打成一片與空劫齊,形影不存,不見有身,我身既無。正如古人云:「無卓錘之地喚做了事底人,喚做無心道人」。莫道無心云是道,無心猶隔一重關,且道隔那一重關。會麼? 一片白雲橫谷口,幾多歸鳥盡迷巢。即是執有一個「無心在或無明盡」皆是隔一重關。

《乃至無老死》

既得無明盡便無生死,因眾生之生死皆非實有,但予假名施設。所以者何?有情無故。當知諸法亦無所有,甚深般若了達一切都無所有,能拔有情世俗之生老病死作用。眾生本有『法身』元無生死,今因一念不覺起無明,迷本來之佛性,起種種業,而有生死,佛不見身是佛見。經云:「菩薩若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菩薩」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名菩薩,若四相皆空有何無明、老死。萬法自法即是仙佛,老死自老死。眾生顛倒被目前幺孑境所惑,習性所牽,形影變動,不能作主,隨物流轉。因執有人我。妄心不滅,隨聲逐色,墮落生死苦海。若是見性之人,目前無法,亦無眾生,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平等一真法界,一體同觀,萬法歸一合理相,到這裡是法平等,材有高下,生則從他生,死則從他死,不見有生死,亦無生滅。天堂地獄,四生道,一切幻化,於我本體自性總無交涉,自然全身放下,諸行無常一切空,即是如來大圓覺。且道死了燒了,向甚麼處去?會麼?無影樹下嘯月風,無縫塔前安身立命。既不執幻身,無明幻境盡,觀空亦是空,生死無盡。

  

《亦無老死盡》

既無老死,常劫如然,豈有窮盡,有盡者是幻境色身。無老死者,是真空法相,既不執有,亦不滯空。學道之人,只要直會本來面目,自然了知五蘊本空,老死本無,到空不空處,脫體全忘,不存蹤跡,通身手眼,不立纖塵。十二因緣,六度萬行,頭陀苦行,皆是方便假立古云:「不是息念除妄想,都緣無事可思量」,若更說生、說死、說因、說果、說心、說性,心是根,法是塵,兩種猶如鏡上痕,痕垢盡除光始現。心法雙忘,方到無生死之地。人法俱忘,復是何物,會麼?「木人半夜穿靴去,石女天明載帽歸。」又云:「灰飛湮滅歸何處,遠水長天一色秋 。」

  

《無苦集滅道》

真空理體一法不立,人空法空,生死斷絕,何有苦集滅道,因有身心招眾苦,能忘心身苦何生。是故有心才有苦集滅道。釋云:「身是眾苦之本,心是惡業之根,若能放下身心,便登菩提彼岸」。小乘之人,日夜精進六度萬行,心外求法,依此四諦,出三界免輪迴,無有是處,爲有心有造作皆是生死輪迴之根。諸佛爲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不以小乘法濟度於眾生。大乘之人,學無爲法,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在於閒處以攝其心端坐不動,觀一切法皆非實有,反觀四大,有身非覺體,無相乃明真,自知空寂,頓脫淨盡。無功之功,無心之心,常劫不壞,無為之爲而不爲,如如不動,湛然常寂。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佛子行道已,來世得做佛,定慧力莊嚴,無迷無悟,無苦無樂,無集無滅,無道無德,無慧無失,本來無一物,到此,「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一超直入如來地,要見如來麼?密竹不妨流水過,高山豈礙白雲飛。如來似來不來,似去不去,送之即不得,留之亦不住。

  

《無智亦無得》

自身尙假,豈有誰得乎。亦無人亦無佛,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一切賢聖如電拂,無一物可當情,到這裡如賊入空室無物得偷。離種種見,脫體無依,自性清淨,實無一法可立。故言:「本來付有法,付了言無法,各各須自悟,悟了無無法」,無得無失,無進無修。胸次纔有絲毫,有得、有失、我能、我會、我悟、我達、我知,盡是增上慢,人我不除皆墮生死。若是真實道人,總不如是,自有出身之路。如何是出身之路?昨日有人從天台來,卻過南岳去。

《以無所得故》

得無所得,一體空虛,證得本來具足,不能於具足中更得具足,不能於菩提更得菩提。故吾人求道是得無得得,是名得道。眾生起知作見,強生節目執虛偽,不了師尊當機一指,直下實證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不能廣悟無量空義,執著學解機智,誤卻本心,不知從外入者不是家珍,學他口內言終是別人語。眾生被學解廣覽,積習在心逐成我慢。古云:「纔有纖毫即是塵。」一翳在眼遍界空華生。塵若消盡諸境親見、諸事親知,如明眼人登高山,無所不見。修道人須是究竟到空劫齊,不落第二見,須是念念空寂,世間幻化一切客塵。惟太虛之體,聲色不存,纖塵不立,如虛空相似,便是了事清淨閒道人。奈何凡人取著四大爲自身相,二乘取著四諦法證偏空涅槃,不下化眾生,權教菩薩執有六度可修,有生可度,此等皆未了悟無所得故,修般若波羅密多。

公案:慧海參馬祖。祖問:「從何處來」?曰:「越州大雲寺來」。祖曰:「來此擬須何事」?曰:「來求佛法」。祖曰:「我這裡一物也無,求甚麼佛法,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做麼」。曰:「阿那個是慧海寶藏」?祖曰:「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師於言下自識本心,不由知覺踴躍禮謝。

  

《菩提薩埵》

梵語,簡稱菩薩,了得人空名曰菩提,了得法空名曰薩埵,人法俱空名曰妙覺。若四果小乘,可證聲聞、緣覺、辟支佛果,此係著相修有爲法,不能接物利生。故若不『見性』,不能成佛,入圓頓之位。若得見性,反掌之間,轉凡成聖,自然機緣悟佛三昧,知大道根源,設種種應化方便廣度有情眾生,同登彼岸,更不受生。故教外別傳,不勞寸力入圓頓無礙法門。

 

偈曰:

眾水相合不分清,眾火相距一同明,

果必到家無異路,坦然大道一般平。

《依般若波羅密多故》

非有所依,是名依般若法。若見有一法可依須吐卻。凡是執有一法可依,即是不了當體即空,污染不得。若一念清淨,即自性法身佛,不著有無心也。故修行以般若得大智慧,必登彼岸,而復太虛,最尊最聖,悟性般若天上天下無有及之,故曰唯我獨尊。道云:「有爲不如一時無為」。又云:「一年學教不如一曰修道」。釋曰:「千日學慧不如一日學道」。般若通透大光明藏,如人入海,轉入轉深,聞佛知見,悟佛知見,有大神通變化多般,方便應現種種相,隨機利物,不落第二,一體同觀,平等真法界,無眾生可度亦無佛可做,會得麼?水流異派到底同源。呵呵,只怕漫散了,收拾不來,破鏡不重照,落花難上枝。故無一法可依,即是依般若波羅密多。若見一法可依,非無罣礙,即繫縛也。

  

偈曰:

了得般若波羅密,調和種性皆歸一,

默默參透一何歸,半夜虛空如白日。

  

《心無罣礙》

心依般若,無一法可當情,身心境一如,解脫自在,自無罣礙。到此悟真空理體,廓徹太虛清淨本然,如來與一切眾生平等性空,於諸修行實無有二,超過礙無礙境,凡聖拘礙不得。古云:「心同虛空界,平等虛空法,證得虛空時,無是無非法」,內外清淨,內外一切空,當體即空,天地未有先有此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太始、太初、太微、太極。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迎之不見其前,隨之不見其後,五目不睹其蹤,耳聽絕聞其響。堂堂大道赫赫分明,人人本具,個個圓成,只因一念差,現出萬般形。六祖云:「我有一物上拄天下拄地 >無人識得,若親見一回,超過佛祖,出三界,不墮輪迴,為人自肯自信自保養,得無礙法,決定無礙」。理會麼?三歲孩童抱花鼓,八十老翁滾繡球。偈曰:「虛空難著物J,有甚罡礙,打破漆桶底,便見觀自在。祖師云:「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

  

《無罣礙故》

想念不斷謂之罣,著境不回謂之礙。無羞礙者,內外清淨,諸緣脫灑也。道云:「人能常清淨,天地悉皆歸」,有何罣礙。如麗天日光滿大千,無所不照。一切虛妄境界,總無量礙,東去東窮,西去無極,縱橫自在,幻境不能所拘,本源自性天真,長劫不壞之體,無去無來,無變無異,故曰『如來』。要見如來麼?南有天台,北有五台。霧開日自現,塵盡境自明。偈曰:「本來空沒礙,著相自家迷,若人回得轉,仙佛一般齊。」故圓滿極則,不可說,因說不得故。經云:「無法可說,是名說法」。道云:「道可道,非常道」。儒云:「道本無言,言生理喪」。道難說故當自悟,如何得悟? 一撞金鐘響,驚醒夢中人。

  

《無有恐怖》

既心無罣礙故,真常圓滿,更有甚麼恐怖之心,到此悟得性空,無物可當情,一切無住,即不被陰陽所拘,造化所役,似此有甚麼憂苦恐怖,有甚生死可怖,一切不與萬法爲侶。常獨行常獨步,同遊涅槃路,天上仰之無窮,入地去之無極,山河五嶽,地水火風,於此往來總無罣礙,不動道場,一刹那間周遊法界,陰陽不能遷變,鬼神莫能測,喚作自在大覺金仙,此金仙人人具足,不須覓火提燈尋,渴飲飢餐常對面。

  

《遠離顛倒夢想》

若要遠離以苦爲樂,以無我計我,以無常計常以不淨計淨,先斷貪欲及除愛渴,發心修行,先識自本心,見自本性,愛欲自除。眾生顛倒輪迴不息,從過去劫中,不信般若,流浪生死,至于今日,幻境所惑,貪著五欲,業識茫茫,日夜顛倒,無本可據。今忽悟人生無常,貪欲愛樂盡是輪迴之種,地獄之因,遠離顛倒,頓悟本性空,即知此身虛妄。佛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古人亦云:勿意、勿必、勿固、勿我。無依無倚、無晦無明、無名無相、無強無弱、無淨無穢、無立無作、無任無滅無住、無默無言無說,絕思絕慮,一切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實無所得,得無所得,其道常存,朝聞道,夕死可矣!死了燒了無飢無渴,無寒無熱,無起無倒無睡,無眼無六根無九竅無四百四病,無八萬四千蟲,永無顛倒夢想。若不如是悟法,「清靜界中纔一念,閻浮早過八千年」,會即刹那間,不會塵沙劫,死了又生,生了又死,夢醒又夢,睡覺又睡,迷中更迷,終無了期。若有人打得徹,透得過,永免顛倒夢幻頓脫。即無顛倒夢想,永斷一切生死輪迴,直入聖域。古德云:「忘懷忘緣,外空諸相,內脫識情,退守清虛,安閑澄徹,洞然超諸方便,直透本來妙心」。「0」這個無佛、無眾生、無心、無你、無我,是甚麼?千聖覓他蹤不見,全身隱在太虛中。

  

《究竟涅槃》

返究此身本無四大,眾生迷己逐物,認賊爲子,妄認四大及緣塵爲自己,做種種業受無量苦,輪迴萬劫不得解脫,忽然自惺於此,日夜不離當念自覺自照,照見五蘊皆空,本自無有,一切皆不可得。如圓覺妙性本無菩提及涅槃,亦無佛、眾生,廓然無聖,一切名相皆無實義。此時因緣俱滅,寂滅現前,心相皆盡,諸法不生,實無生死,故曰究竟涅槃。其實自性本體會即是涅槃性。且道無生無死是怎生模樣?莫聽聲,不是相,識得虛空還一樣。日日日東昇,日日日西沒。

  

《三世諸佛》

過去莊嚴劫,未來宿星劫,現在賢劫,三世各一千佛,計三千佛,更有窮劫佛,不可說,不可說者,數量不可盡。三世諸佛皆同一體,如虛空不異相、不自相、不他相、非無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觀身寂滅,永不斷滅。若人於此頓悟直下承當,迢迢空劫盡在如今,一念萬年,萬年一念,放光動地,人法俱忘,不見三際,究竟到盡無盡地,即是空空我無我我,我尙不可得,空色亦無,三世自空,非識滅空,識性自空,前際後際空,故中際亦空,不落空見。要見三世諸佛麼?沿河休害渴,把餅莫道飢。自心即是佛,心外無佛 。佛外無心。

  

《依般若波羅密多故》

此句爲三世諸佛之母,從此流出十方諸佛,依此句修行,果行圓滿成等正覺,離此修行,雖經多劫,久守勤苦,望成大道者鮮矣。皆墮小乘聲聞緣覺,有為之法終不成就。一切聖果須當精進,依般若波羅密多法,得無上正等正覺之道。修行更無過此最上極則,果位無上正真,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此是教外別傳,過此法者無有是處。故曰:「般若生三世諸佛,三世諸佛演般若」。世尊最後拈花示眾於靈山會上,迦葉微笑傳旨,正法眼傳分付此法,親見自性方予傳授,千聖不傳,自悟自信,不容受記,圓頓之位,孤獨標法。若參善知識,求問至人,憑師指示,有緣契悟。圓頓教,沒人情,若有私心傳授是外道法、有得即有失,有教有授,盡是外道邪見,爲生死根本。故師傳一指妙法,當機在現量境下,要求道者自悟自證。故三世諸佛歷代祖師自修自證,我宗無言句,亦無一法與人,「若有一法授記不名釋迦,又更有一法可得即非如來」。若被教壞急需吐卻,大凡為人需從自己流出無價寶珠,用之無盡,禾幽應機終不吝。上根之人一聞千悟具大總持,中下之機多聞多不信。說此難信之法,稀有之事,會麼?月下樹無影,日午打三更。(世人只知隨影轉,不知離影到家鄉)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梵語,譯爲無上正等正覺。上言三世諸佛依般若法,得無上至道,此須是親見親證。古人云:「見道方修道,不見復何修。」一大藏經,說此不能盡,諸佛亦說不盡。今人若依此無上菩提修行,廓然頓悟自知當作佛,直超聖域。如何是無上正覺?山河及大地全法王身。若體得菩提心畢竟落處,即能領略得「一口吸盡西江水」之

意義。

  

《故知般若波羅密多〉

因修行得見無上正覺之道’知般若波羅密多之神力也。是過去諸佛之慈悲,憐憫眾生,百種智慧方便之力,隨之利物。接引眾生,設像化人,使泥塑木雕,黃卷赤軸,說因說果,但以假名引導有情,訂善惡報應之事,天堂地獄之說,使人改惡向善,藉假歸真。聲聞緣覺,十聖三賢,諸佛地位,次第接引,忽然自悟,自見本性,與諸佛等,一超直入如來地。圓頓之位,不立名字,若不見性,向外馳求,終不成就。古云:「學道先須知悟由」。倘若無悟,離文字外,行住坐臥,火急自究,一日頓悟,同悟同證,同契同道,諸上善人同歸一處。若自學解,就人馳求,各執外道邪見,生死各路 > 隨業受報,不可共語。如須菩提於金剛會上得聞四句偈了悟而自嘆云:「未曾聞此經。」三世諸佛皆從此經流出。故云:「般若菩提體無二」。若又更有一法可得,即非如來。偈曰:「般若心光非法得,若從法得幻爲真,當知建化門庭設,爲使眾生暫歇身」。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若會般若波羅密多,便見大神咒。此咒,人人本自具足,爲眾生心地法門,有大神通,具一切妙用,萬邪難侵。大明咒者,智照相故,照徹十方,射透三界,山河大地無有隔礙,無處不照,一切無明頓破。故曰:「本有圓明大明咒,光明寂照盡山河」。

無上咒者。得見自己光明,照見從前黑暗,無有能極者,此咒最上,無過於此,爲其實相體故。故云:「最上最尊最第一」。釋迦彌勒猶伊奴,此是人人本具物,爲要當人絕後蘇。

無等等咒者。無有一法能等此心,此心能等一切諸法,令其同歸實相印故。此心咒,的的能除「自他、分段、變易」諸苦因果。真實不虛,修道人只要心地清淨(平心靜氣)自然見性(眼看佛燈),若得見性(當前即是)得免輪迴,更不受生(這是真明路,了劫返故鄕)得不生不死之道。以上是真實法語,一切諸佛說此神咒度脫有情,師尊師母以此無字真經普渡眾生。

 

偈曰:

你若心空及第來,五陰四大一時灰,

天堂地獄閒家具,佛界魔宮百雜摧。

黃鳥張聲和白雪,烏龜帶韌上燈臺,

若人欲得此三昧,白汗通身須一回。

白雲堆裡不見白雲,流水聲裡不聞流水。

《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前之顯說,言般若無一物可當情,亦無一法可立。等等皆空,內外不著,空空洞洞,渾歸一體,更說什麼世法、佛法,頭頭物物觸處現成,便與佛祖無殊,亦與眾生無異。般若即咒,此是密語,須知咒即般若,故示顯說而又密說者,要學人離文字,了悟自心本性,達到人法皆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見本來面目。若不醒悟,不遇知音者,徒勞話歲寒。更有末後一著,未敢分付,留待有緣知音人。

 

達摩祖初來東土,少林九年面壁,冷坐深雪之中得箇神光慧可祖,洎勘證所得,只禮拜三拜,依位而立。達摩祖師曰:「汝得吾髓」。此豈涉許多言詮耶。學人當以此情了悟咒語之深意,才是真一貫弟子。

 

偈曰:

向上玄關速透過,心性戒珠常圓明,

爭似無為實相門,諸魔撓盡掃除去,

利益群生無休期,一超直入如來地。

慈心園

慈無心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