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道千秋錄

張貼日期:Jun 17, 2016 1:33:29 AM

聖道千秋錄

恭接  著書玉旨

第一章  懷才不遇

第二章  安貧樂道

第三章  誠、孝

第四章  道法

第五章  揚道

第六章  夢覺

第七章  考驗

第八章  醒與醉

第九章  靈巧

第十章  乞化

第十一章  換軀

第十二章  放生証果

第十三章  授業解惑

第十四章  孝揚道義

第十五章  仁

第十六章  愛

第十七章  冬令雪中送炭

第十八章  護法正道

第十九章  供地修德

第二十章  佈齋

第廿一章  裘衣情

第廿二章  透視

第廿三章  慈化

第廿四章  妙化

第廿五章  鼓舞

第廿六章  供齋

第廿七章  修身

完書玉旨

本堂主席關   登台        年5月25日

聖示:今夜恭接  著書玉旨,命本堂城隍五里外接駕,命本堂福德正神十里外接駕,其餘神人排班候駕,切勿失儀。

欽差金闕上相諸葛武侯 降  92年5月25日

詩曰: 恭承詔命降鸞堂。聖道千秋德澤長。

 字露珠璣傳萬世。鸞風遍佈進瑤鄉。

聖示:今夜恭頒  玉詔,降爾臺疆《懿敕道場》,恭賀貴堂再著新書。

玉旨宣讀。神人俯伏。

欽    奉

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詔曰:

朕居凌霄,統御萬靈,位居尊而鑒卑,無時不以蒼生為念。今查爾南贍部洲臺疆懿敕道場,建設至今頗有建樹,而今世風日下,災劫連連,法門萬千,素質不一,多有好高鶩遠,不知萬丈高樓平地起,更須奠下良好地基,故將歷代高真修煉歷程,傳佈人間。願世間已修行、現修行、將修行之眾生,洞悉高真步步為營之堅毅心志,供修行者惕勵之。

命《太陰星君》為主著仙師,宣筆:邱生原章為主著正鸞,題其顏曰:《聖道千秋錄》,為期一載,完書之期,依功昇賞,願世間眾生珍惜之。

欽哉勿忽!叩首謝恩!

天運癸未年四月二十四日

南宮孚佑帝君   降        92年5月31日

詩曰:

聖道千秋德澤長。堅心毅志譽名芳。

千秋聖業娑婆蔭。極樂逍遙返仙鄉。

時值叔季之秋,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好逸惡勞,鮮有居安思危之心,少有未雨綢繆之準備,以至於人生常起波折,更甚者一蹶不振,不知人生百態,未知世事無常,稍有起伏,則心灰意冷,或有不如人意,則心生退卻,更有喪志心碎者。

所幸天有慈心、地有憐憫,而再藉貴道場砂盤木筆恭著《聖道千秋錄》,將有諸天高真精修苦煉,愈挫愈勇之血淚、堅毅心志,終能成仙做佛,得証菩提。

願使天下修子閱而有所體悟,能知再接再厲,而精進不懈,衝鋒破陣,立萬世之功勳,建千秋之聖業,勉之。

南宮孚佑帝君  序於懿敕道場

天運癸未年五月初一日

 

太陰星君 降              92年6月7日

詩曰:

懷才不遇志難揚。萬古明燈運不彰。

列國周遊無用日。恆常樂道德流芳。

第一章  懷才不遇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周靈王二十一年,西元前五五一年),卒於魯研公十六年(周敬王四十一年,西元前四七九年),享年七十三,正當春秋亂世,孔子誕辰為襄公二十二年周曆十月二十七日,即今夏曆八月二十七日,換算陽曆為九月二十八日,因為他一生集中華文化之大成,並且承先啟後,留澤萬古,國人為尊崇他,遂訂《孔子誕辰紀念日》為【教師節】。

孔子三歲喪父,及長身高九尺六寸,十九歲娶妻丌官氏;二十歲生子名鯉,字伯魚,鯉生伋,字子思;二十四歲喪母,七十歲喪子;幸有子思作中庸,紹述孔門心法。四十六歲問禮於老子。孔子自幼家貧,先後替貴族管理過倉庫出納,放過牛羊,非常盡責稱職。

孔子五十一歲時,魯定公以孔子為中都宰,一年之後,四方皆引以為模範,而後被升為司空;五十四歲任大司寇,協理魯國國政,孔子才參與國政三個月,便將所學發揮至璀燦的一頁。

‧在文治方面,達到【商賈不欺、男女有別、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之大同理想世界;

‧在武事方面,他協助國君不費一兵一卒之力,讓一起會盟在夾谷的齊景公,雖有事先預謀,孔子大義凜然的嚴詞下,歸還魯國的侵地,並且使魯國君臣皆平安歸來。

孔子又能不畏五桓惡勢力,毅然決然肅清惡黨,削除三家都吧的兵力,遵從制,奠定君威,不料敵國懼其能,權臣忌其才,交相挑撥,迫使孔子去魯。

孔子五十五歲率領弟子周遊列國,其間適衛、過宋、困匡、厄於陳蔡,再由衛返國,計有十四年,皆不得志,感嘆世衰道微、人心不古,「鳥獸不可與同群」,卻又熱衷於弘道、行道。後來有魯哀公、季康子以幣恭迎孔子回國,孔子始回魯,當時已是六十八高齡。歸國後,哀公視孔子為國策顧問,常前往問政於孔子,但從未真正重用孔子,然而孔子亦以君子樂道不求於仕之心懷,盡所學相授。隨後盡一生所學,利用有生之年,專心著述整理古文化,刪詩書、訂禮樂、贊周易、作春秋,以留言載道,為中華民族傳承德澤不朽。

反觀現代眾生愚迷,每每遇到挫折或不如意之事,便有喪志心灰,甚而輕視難得之人身,自尋短見。昔之孔子十四年弘道不得志,甚至數次面臨性命攸關且險些喪命,皆能從容有自信,更堅毅揚道心志,如今眾生於能於才,未達孔夫子之千萬分之一,卻每遇小事而心灰意冷,實有不該。

願世人明白孔夫子之所以為【至聖先師】,乃其弘道、行道之心不變,更於(傳道、授業、解惑),並且能夠因材施教而有教無類,只因為孔夫子之德性能力卓越超群,「以不可為而為之」,依循禮義而不苟,導致聖道難以弘揚,卻因終身不變其志,方使名流千古、德澤萬世也。

 

太陰星君   降           年6月14日

詩曰:

安貧樂道千秋聖。仁德傳承萬代光。

純樸廉風無節異。明心見性姓名香。

第二章:安貧樂道

在華夏民族五千餘年歷史悠久當中,對於安守貧窮而精進道德、修養品德,最具代表性之靈魂人物首推:顏回,字:子淵,又稱:顏淵。

顏回最令人敬仰的是他那「安貧樂道」的工夫,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說明顏回生活在困苦中,卻能安份守己,而熱絡於修道德風,尤於熱心於道,故將精神提升到「三月不違仁」的境界。尤於道行於世便是仁,顏回對於此道義,特別請益孔子實行細目,師答:【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回並能加以漸漸實踐,終而成聖。

魯國有一位訓練馬的專家,即是:東郭畢,很受魯定公青睞,有一次魯定公詢問顏回道:「你知道我國內第一御馬大臣嗎?」顏回答:「東郭畢的御馬術重在嚴刑,好是好,但不久之後他的馬即將會逃去。」魯定公聽了不以為然,對左右的人說:「被譽為君子的人,有德之士,怎麼可以隨便開口誣陷別人的不是呢?」過了三日,果真有牧人來稟報魯定公,東郭畢的馬全部都跑走了。魯定公即從座起,懷著懺悔與請教的心態,向顏回請教你怎麼能預知東郭畢的馬會逃走?顏回答:「鳥窮則啄,獸窮則攫,人窮則詐,馬窮則佚。自古及今未有使民窮困而政局能安定的。」因為「古時的大舜巧於使民,而造父方是真的工於馬,訣竅不將民力用盡;而造父不將馬力用盡。而今東郭畢用馬載物、載人,從不給休息,是用馬力太過了,馬積怨已深,一旦有機會,何有不逃走之理?」魯定公如獲至寶而回。

又有一次孔子厄於陳蔡,跟從的人已經七天沒有喫了,子貢將自己所販來的貨品,想辦法運送出重圍,換來米,顏回和仲由兩人,在一間破屋裡煮飯,正好屋頂上有一團黑灰,落在飯中,顏回當即將之喫掉,此舉給在屋外的子貢撞見,向孔子問道:「仁人廉士到了窮困的時候,也有變節的嗎?」孔子說:「既然變節,怎可為仁人廉士呢?」子貢說:「像顏回這樣有德的人當然不致改節的了」,子曰:「是的,回不會改節的。」子貢便將所見告訴孔子,子曰:「我相信顏回有仁德已經很久了,雖然如你所說這件事,不免讓我懷疑,若顏回真的喫了,那必定另有緣故的。」孔子召顏回告訴他:「我夢見先人,似乎對我有所啟示或庇佑的樣子,你去炊飯,我餓了,想吃飯呢!」顏回說:「先煮的飯,有屋上的黑灰落下,我想若任它在上面,則不潔淨了;若將飯倒掉,大家都在飢餓的情況下,又未免太可惜了。不如讓我來吃掉,免得大家都吃不潔的飯,於是我就吃下去了。」孔子說:「對的,若我遇到這樣的事,也要吃下去的。」事情傳開,顏回更倍加受到尊敬。

以上事例足以証明,安守本份才能成就,因為安於貧窮從不抱怨,更不辯解,方能樂善道義,修養仁風德範。且一位天命的傳承者,中華文化的代表人物,不幸二十九白髮,三十二而早夭,難怪乎孔子對其死,哭聲震天,不是哀其身死,而是因為天命傳承已斷,代表文化、真理的化身已不在了。

 

太陰星君   降            92年6月21日

詩曰:

三省吾身智慧彰。為民立命德綿長。

慎終追遠民歸厚。廉潔由心世代香。

第三章:誠、孝

宗聖:曾參,字子輿,乃繼顏回之後,承受天命者。雖然經常被孔子評為魯鈍,但其「誠」、「孝」而悟天命,而承繼儒家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道脈與天命。

曾子常以自己不如顏回而懷念道:「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顏回),嘗從事於斯矣!」進而自勉道:「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曾子以孝聞名,有一次上山砍柴,家裡來了客人,其母少有招待客人經驗,不知如何是好,焦急萬分,於是把手指頭咬破,這時孝子:曾參,突然覺得心疼,猜想家中一定有事,於是下山問候他的母親,這是曾子極孝順父母,才有這樣的感應的,即是列為《二十四孝》的【母子連心】。

對於曾子居於貧困亦能守節,有一例:曾子貧困時,曾耕於魯,魯君聞之而有所餽贈,他固辭不受。使者勸他接受,道:「先生並非向人乞求的,而是人家自願送給你的,你為何不接受呢?」曾子辭謝道:「我聽人家說,受人施惠者常畏人,而施捨者易驕人,現在魯君有賜,縱使他無驕氣對我,而我豈能避免對他畏懼麼?我與其富而畏人,不若貧而無屈。」孔子知道了這件事,讚美道:「參啊!由這番話,足以保全名節了。不然,何以人家稱讚你是廉節的人呢?」

曾參重視孝道,孔子以其為首,親自教授他《孝經》,本書後來影響到韓、日、越等鄰近國家國情民風頗鉅;故他認為在雙親生前,以菽水之養,遠勝過死後方殺牛去祭墓。《孝經》開宗明義:「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曾子聞之竟能拳拳服膺,實踐此德,故其對身體的保養有道,至死仍是無傷,並以此示諸子弟道:「啟予手!啟於足!詩云:『戰戰競競,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為了在承受天命上能常保慧命,於是在其日課中實行一日三省:「與人謀事而不忠乎?與朋友交往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一生仕途大致是:初仕於莒,以後齊國請他為相,楚國請他為令尹,晉國請他為上卿,承天命、道德、學問聞名於天下,於孔廟四配位列第二位。曾子甚為重視民情風俗、百姓福利,故道:「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這是曾子對社會風俗道德的關懷與輔導。

如今世間缺乏「誠」、「孝」,導致民風不古,人人不知省思自身,而謀事欺上、交友不信、授記而不溫,僅聽怨天尤人之聲,未聞真懺悔者之音。

願世間人人能夠從善如流,學習宗聖之精神而修善也。

 

太陰星君   降            92年6月28日

詩曰:

無為平淡萬民祖。傳奇華夏姓名揚。

經傳中外彰道德。聖業普傳邁康莊。

第四章  道法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諡曰聃,出生時已是白髮皤皤的老者;在安徽省北部,有一名叫渦陽的小縣,此縣有一條橫貫東西的河流,名叫渦河(古名雉水),渦河北岸二十餘里有一座活像龍形的小山,名叫龍山,在這龍山渦水之間,便是老子誕生之聖地(此地即是昔日的毫縣、苦縣、真源縣所屬)。

老子曾任職周朝管理藏書室的史官。老子以道德修身,自隱無名,不求聞達,住在周朝很久,後來看到周朝衰微無可力為,準備離開周朝出關西去,走到一個關上,關令尹名叫喜的,知道是有道之人,便向他言道:先生打算隱退,能否勉強為我撰寫書籍,好將您的智慧留傳世間,於是老子便開始著書立說,並將此書分為上、下兩篇,留下五千餘言,便是今之《道德》一書,寫成了才離去,至此無人知道他的究竟去向。老子一生充滿傳奇,而其道高德重,乃成為萬世道祖。

孔子適周時,曾向老子問禮,老子說:「你所研究的禮,他的作者的人體和骨頭都已經腐爛了,只是他的言論遺留在世間罷了!一個君子,有機會便當出來做官造福人群,沒有機會便當韜光養晦,順其自然。我曾聽說一個善於經商的人,深藏許多貨色,但表面上卻像是很匱乏;同樣的,一個德行美盛的君子,即使滿肚子都是智慧才德,但外表也一樣,好像一無所知,極其謙虛。我希望你能去掉你的驕氣和多慾,和頗欲有為的姿態容色,及過度明顯的志氣,因為這些都是對你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啊!」孔子離開後對門生說:「鳥,我是知道牠會在天上飛;魚,我知道牠能在水中游;禽獸,我知道牠善在原野走;善走可以用網抓;能游的可以用綸捕;會飛的可以用箭射;可是,至於龍,我就不曉得牠是怎麼乘著風雲直上九霄而變化莫測了,難道我所見到的老子,莫非就像是那高深莫測的龍啊!」由此可知,老子對道的體認,無為而為,一切平淡,該任命時盡力而為,但不強求出頭,功成而身退;不受命時亦不執於心能隱退,便是超凡入聖,清靜無為,道行高深,德行厚重,以其身行道,開創華夏民族無為治世之千秋聖業。

一生從不追名逐利,處事泰然,尤以《道德經》說明老子對天地之體認,人生之指南便是《道德經》,至尊者道,至貴者德,此道德一書,成為古今中外爭相研習之十大名著之一,而影響人心、安定社會功不可沒。尤其老子無為而能真為,其思想不以字教,不以言教,直指一心,但求一貫而已。

 

太陰星君   降            92年7月5日

詩曰:

離權富戶漢朝將。屢勝匈奴姓氏揚。

侵境西戎征戰敗。東華學道天下昌。

第五章:揚道

漢民族,文化久,化蠻為良遍九州。

鐘聲敲,啟聾瞶,褒貶善惡有春秋。

離中虛,坎中滿,抽坎填離性悠悠。

昔時在漢朝,關中咸陽地方,有姓鍾離的富戶人家,官拜王侯,年近五十,膝下猶虛,於是開始廣修善行,祈求神仙助佑期賜男兒,以繼香火;果然德感上蒼,不久降賜一男兒,此兒生來福相俱足:圓頂寬額、耳厚眉長、目深鼻聳、口方頰大、唇臉如舟、乳遠臂長,一連七日奶水不進,只是啼哭。後來開口言道:曾親去紫府,本名叫:書玉京。到了八、九歲,力氣便跟大人一樣,專好舞棍弄棒,不喜讀書,弄得父親無可奈何,只得權請教頭傳授武藝,取名:鍾離權。

光陰如梭,他已練得一身好武功,刀槍劍戟,無所不通,並且箭法高強無比。正值匈奴猖獗犯境之際,於是他便從戎沙場,因為屢建奇功,一直做到大將軍。於一次西戎土蕃侵犯邊境,朝廷派命征戰,不幸征戰途中大軍遭埋伏,兵卒被殺得七零八落,鍾離權也只能單身獨騎落荒逃入深山,進了山谷迷了路,就在樹林深處過夜,自己夜裡宿在樹枝上,半夜裡他的馬被虎狼吞食,他自己也差一點被老虎吃去。

幸好在危急時,來了一位胡僧解救他,指引直奔東華真人修行處,鍾離權與東華真人相見如故,乃成為師徒。東華真人言:「修道的人必須做到三件事,第一專心向學,除學道外,甚麼事都不去想它。第二要有一顆赤子之心,純潔善良。第三要救度世上苦難的人。」由於鍾離權根基深厚,在學習上一帆風順,當然並非一蹴可及,其中有艱辛難熬之處,以道德為基、氣行為本、術法為用,後來果真學道有成,奉東華真人之命下凡塵,救度苦難世人而來。

昔時學道之人,必須拋家捨業,棄富貴名利,潛心修煉,道成而度世。現今「大道普傳‧道降火宅」,學道方便,反而人人不知珍惜;如今行善方便,反而更多慳吝貪取之輩,而稍有片技逢人自誇,不知低心下氣、虛心求教,以至於門風各異,互有不齊之處;是以,修行之人當謙且卑,而好義以為道。

 

太陰星君  降               92年7月12日

詩曰:

黃粱一夢紅塵破。夢醒潛心邁道程。

權貴榮華心斷絕。功圓果滿証仙真。

第六章:夢覺

人生如演戲,一世無多時,如演戲呀,如演戲。先說奸臣人人氣,後說忠臣害不死,其中有妙理,雖是演戲,仍是警迷。不義之財莫貪取,切莫得到橫財暗歡喜,大同篇上不拾遺,警癡迷呀,警癡迷。其中有生旦丑,旦角受屈淚流滴,丑角使人笑半死,裝瘋賣傻不得已,為著衣食,以致弄假作真戲,令人笑嘻嘻,笑嘻嘻。

呂洞賓本名:呂嚴,號純陽子,是山西蒲州人,當他母親正要生他時,夢見一白鶴自天而降,飛入帳內便不見,誕生當時,異香滿堂,瑞氣沖天。呂洞賓自幼就很聰明,長大後奉親命赴長安應試,在酒店休息,鍾離大仙一身羽士打扮,青巾白袍,見呂洞賓生得眉清目秀,又有仙風道骨,有意渡化洞賓,亦在此店住下,對其言道:「我是鍾離權,小字叫雲房,住在終南鶴嶺,想與你做個朋友好嗎?」洞賓沒理他。鍾離大仙親自炊蒸黃粱,此時呂洞賓因疲倦伏案睡去。

忽然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赴京應舉,狀元及第,始做郎署,擢臺諫翰苑秘閣,及各種要職。經過兩年又娶富家女,生男育女,兒孫滿門,而且官運亨通,做了當朝宰相,可謂權貴一時;不幸後來被奸黨陷害,削官流放嶺南,家產全沒,弄得妻離子散,孑然一身,窮苦憔悴,立馬風雲途中,方興浩嘆,突然夢醒。鍾離大仙哈哈大笑:「黃粱猶未熟,一夢到華胥。」洞賓驚奇地問:「你知道我做夢?」,鍾離言:「你剛才的夢,升沉萬態,榮悴多端,五十年間,一轉瞬耳,得不足喜,喪不足悲,世有大覺,而後知人世一大夢也。」洞賓聞言驚悟,即時看破紅塵,欲拜鍾離為師,漢鍾離有意考驗呂洞賓:「你凡緣未了,欲求道為仙,須等數世後才可。」說罷,翩然離去。

洞賓即棄儒歸隱,鍾離大仙曾暗中觀察加以考查,認為洞賓是修道的棟樑。有一天來到洞賓修隱之處,告訴他說:「我現在傳授你黃白之術,可以點石成金,濟世利人,等你三千功八百果圓滿,我再來渡你。」洞賓問:「點石成金,可有變異嗎?」鍾離答:「三千年後又會還原狀。」洞賓言:「這樣誤了三千年後的人,我不願學。」鍾離笑曰:「你推心如此,三千功八百果己經圓滿。」乃授以真秘,師徒相約終南山會面,再經由洞賓勤習,終於有所成就,乃開始濟世渡民之途。

 

太陰星君   降            92年8月2日

詩曰:

道心堅毅群魔散。立德修身智慧長。

考驗逢迎虔志佈。逍遙自在証仙鄉。

第七章:考驗

正當呂洞賓悟透人生而初受渡時,與鍾離大仙約定在終南山會面,行經終南山棲霞觀,正在瞻禮張果老仙翁法像之際,突然空中傳來字條,要呂洞賓速往中條山(在山西南境),於是呂洞賓辭別觀主趕路而去。

當他要渡黃河時,船上坐滿了人,正要開航,幸好及時趕上。可惜船到江心時,風浪大作,原來出現一隻大蛟,此時船主說:「這大蛟每年出現一次,只要吃掉一個人就會走,誰肯犧牲,一船人得救,不然船沉了都同歸於盡。」洞賓聽了道:「既是能救大家的話,就讓我給它吃吧!」於是奮不顧身跳入河裏要給大蛟吃,誰知一跳過去,大蛟龍忽然俯首閉眼,伏在洞賓腳下,仔細一看,原來腳下踩著一段空樹幹,半沉半浮地飄至對岸,這時風浪也全平息了,洞賓過了河,雖然覺得奇異,卻無閑想它,一心一意繼續趕路去了。

將到中條山時,在一市集見有一群人拉住一個哭哭啼啼的老婦人,洞賓上前探詢詳情,方知老婦人的孫子阿寶,正在牧羊時,突然來了一隻老虎撲散羊群,並轉向阿寶,因為驚怕而躲入石縫裏,老虎雖然進不去,卻守在那兒不走,全村的獵戶都不敢出面,洞賓就自告奮勇地使用屠龍劍法除去猛虎,救回阿寶,洞賓別了村民,又繼續趕路。

途中到了一草堆時,聞有人呼救聲,洞賓上前察看原來是一位瘦骨如柴的老人家,老人說:「我病在這裡已經三天了,渴死我了,請給我水喝」。洞賓找不到盛水的用具,就揹著老人家往河裏去,方便盛水給老人喝,豈知到了河邊放下老人時,老人已經一命嗚呼。洞賓同情他,於是將他收埋,發現其包袱留有許多黃金,亦一起將之埋去,然後趕上山。

這時天已黑,就在山上找到一個岩洞,靜坐養神,忽然四方出來了很多蛇,張牙吐舌,但洞賓一點也不理會,大蟒蛇走後,又有一群鬼物來嚇唬洞賓,洞賓依然木然不動,正當群魔要傷害洞賓時,空中砰然巨響,群魔退散,只聽傳來一陣笑聲,鍾離大仙指著身旁白髮皤皤的同伴說:「這位就是張果老仙翁,渡河的大蛟是作法試你的」。又指著跛腳的同伴說:「路上死去的老人家,就是這位李鐵拐大仙給你的試驗,而那吃人的老虎,是我變的法」。只聽那李大仙吟道數句:

文生變醜怪,走路歪又拐,滿腹經綸在,

人稱我乞丐,世人不識吾,吾乃李鐵拐,

貌醜心不壞,持拐上天臺,世人貌堂堂,

內心暗作怪,裝佛像個佛,手術實高抬,

開口把己誇,渾身是氣派,將身作傀儡,

那個是真才,直言來道破,請君心莫怪,

直而無隱性,乃我老鐵拐。

留下洞賓在山中數日,三位大仙都認為他氣質非凡,可以修道,於是各自傳授他「修道的要領與修煉的秘訣」,不久之後,工夫純熟,洞賓便跟師父雲遊四海渡化眾生而去。

 

太陰星君   降             92年8月9日

詩曰:

慕道修仙意志誠。修身養性智清明。

神仙原是凡夫做。普渡蒼生邁道程。

第八章  醒與醉

韓湘子自幼聰明,凡是書讀到「神仙」二字,便問老師什麼是「神仙」?老師回答:「神仙也是人,因為煉就一身超人的能力,他們喜歡幫助困苦的人、做好事的人、愛好和平的人,卻不喜歡別人做壞事。」韓湘子聽後說:「我要學他們!」

韓湘子漸長,便修煉成仙之法,此時其叔祖韓愈,見其行為不以為然,常告訴韓湘子,應以功名為重,先得功名,再去修仙。此時韓湘子不語,一日韓愈宴客,在賓客中有人出言:「久聞令侄孫學仙得道,是否該請出變一套仙術,讓大家瞧瞧?」此時韓湘子乃取一酒樽,放些花籽,再取盆蓋上,一會功夫,將盆取下,只見盆內開滿美麗花朵,大眾歡呼。此時韓湘子告別叔祖出門而去,直到「迎骨文事件」,韓愈從侍郎被貶為潮洲刺史,途經藍關之際,不禁感慨;韓湘子乃出來會見叔祖,相談二日,話不投機,韓愈尚希望韓湘子考取功名。韓湘子告別叔祖,從南陽回故里居住到長慶三年,後來應試中貢士,再為進士,成就大理丞。

然而韓愈任職潮洲刺史,愛民如子,為民除害,驅逐鱷魚,做《祭鱷魚文》傳誦千古,深受百姓愛戴。此時韓愈早已受召回京,任國子祭酒,後為京兆尹。儼然成為一代文宗,為唐皇重臣之一。

韓湘子在得官後,往謁拜見叔祖道別,韓湘子說明其取功名乃報叔祖期望,此行再無相見之期;韓愈問他去向,湘子不答,再拜而去;翌年秋,韓愈逝世長安。

此則故事已明白訴說韓湘子之淡泊名利,獨善學道、學仙,因為聰明加上認真、勤奮,終能成就仙道而普渡眾生,救苦救難,「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堅」。

 

太陰星君   降            92年8月16日

詩曰:

杭州藥鋪錢塘耀。何府仙姑善智揚。

活潑玲瓏悟真理。逍遙自在証瑤鄉。

第九章  靈巧

在杭州一地,錢塘縣地方有一出名藥鋪,店主何泰,何仙姑便是其女兒,自幼悟道修行,供奉觀世音菩薩聖像,真是仙風道骨,善氣沖天。

何仙姑天生聰明,智慧超群,上天派下呂洞賓仙翁渡她回天,呂仙祖上店就在黑板寫:「一要家和散,二要順氣湯,三要消毒飲,四要化氣丹。」店主遍尋不著藥,乃與呂洞賓爭吵起來,驚動樓上姑娘,就問丫嬛:「店中為何吵鬧?」丫嬛言:「有個道人在此,要買幾味藥,老爺回他不賣,他一定要買!」姑娘聽了,立刻下樓,就叫:「爹爹!不要叫喊,有禮不待高聲,待女兒拿藥與他。」

姑娘走向前就說:「仙長請坐!你要買什麼藥,我來查出賣你?」呂仙祖回道:「姑娘!妳小小年紀,曉得什麼?」姑娘回道:「仙長說話差矣!說我年小志氣輕,秤鉈雖小壓千斤;如何就把人貌相,海水茫茫用斗量。」呂仙祖就道:「寫在黑板上。」姑娘一看:「請問仙長!是自幼出家,中年出家?」呂仙祖回答:「這有什麼關係!」姑娘道:「自幼出家,不知此藥,中年出家,才知此藥。」呂仙祖回她:「我是中年出家。」姑娘道:「父慈子孝家和散,弟忍兄寬順氣湯,妯娌和睦消毒飲,家有賢妻化氣方。」呂仙祖一聽心想,果然靈巧,人間少有,又說:「這是人家四味藥的比方,還有人身中,也有四味藥,妳可知道?」姑娘回道:「眼耳鼻舌家和散,筋骨皮膚順氣湯,慈悲忍耐消毒飲,心無煩惱化氣方。」呂仙祖道:「這是世人外在四味妙藥,內中有四般妙用玄機,妳可知道?」姑娘又回道:「三花聚頂家和散,五氣朝元順氣湯,內轉真經消毒飲,戒律精嚴化氣方。」呂祖心想,這四句妙偈,最深最廣,奧妙無窮。

呂仙祖又問:「何為內轉真經?」何姑娘回說:「真經者,無字真經也,若誦此經,外簾捲起,外不入,內不出,口舌牙關全不動,六門緊閉不通葷,乃是一卷真經也;但人身中,還有十二部,愚迷不明,心不能解悟,參不出性命,悟不出光明,怎得度世間男女,出離苦海。」

呂仙祖又問:「何謂十二部真經?」何姑娘道:「若問這十二部真經,世人多少迷心,真經在於何處,我今指明,一十二部妙真經,都在渾身上下尋;點破如來經三藏,不分晝夜放光明。這真經,十二部,不可洩露。

演三乘,談妙法,暗釣賢良。

頭是卷,彌陀經,通天徹地。

眼是卷,日光經,照滿乾坤。

耳是卷,普蓮經,聞聲聽法。

鼻是卷,圓覺經,法界蒙熏。

口是卷,血盆經,咬牙切齒。

舌是卷,法華經,說法談經。

腮是卷,涅槃經,托腮搭跨。

手是卷,華嚴經,合掌當胸。

腿是卷,目蓮經,玲瓏透體。

腳是卷,地藏經,不染凡塵。

身是卷,金剛經,法身不壞。

心是卷,道心經,見性明心。」

呂仙祖又問姑娘:「這四味妙藥,能治幾樣病症?」何姑娘回道:「病百四十症,藥有八百八十方,各人巧妙,用度不同,此方玄機,無窮無盡,能治天下男女老少,十惡大病。通玄通妙好良方,能醫男女作賢良,信受此藥超三界,永証雲城極樂鄉。」姑娘又道:「仙長,我這藥方,一治百千萬劫不解病,二治海闊天涯罪孽病,三治三途路上輪迴病,四治四生六道冤孽病,五治五刑十惡狼毒病,六治六根不淨病,七治七情纏縛不脫病,八治八難八苦煎熬病,九治九品蓮臺不淨病,十治十方不信塵勞病,毀謗病。後代賢良能依此,生生世世永無病。此藥靈丹在目前,透出玄機通大千,玉爐煉就長生藥,金鼎燒成不死丹,大眾若能參妙理,不枉傳方說法人,男女誠心服此藥,超凡入聖不難因。」

呂仙祖再問姑娘:「以上病症可以用靈丹妙法調治,其它還有難治病症嗎?」何姑娘回道:「也有幾樣病症難治,世上之人,不仁是病,不義是病,貪嗔是病,嫉妒是病,懷怨是病,狠毒是病,破人婚姻是病,騙害是病,佔人田產是病,瞞心昧己是病,大斗小秤是病,行兇作惡是病,諸樣雜症難說盡;還有十六條大病。」呂仙祖又問:「何謂十六條大病?」何姑娘道:「世上之人,不敬天地十惡病,不孝父母忤逆病,不怕國法恃強病,兄弟相爭不睦病,妯娌不和攪家病,六親疏失無義病,鄉鄰不和生分病,不信道法毀謗病,借債不還纏殺病,倚富欺貧勢利病,背心說人壞心病,欺善怕惡小人病,全無慈悲刻薄病,忌賢妒能嫉妒病,暗笑旁人奸巧病,損人利己瞞心病,即是十六條大病。」

呂祖又問:「這些大病,可有藥醫治?」何姑娘道:「有藥可調治。慈悲是藥,忍耐是藥,方便是藥,積德是藥,濟困扶危是藥,愛老憐貧是藥,平等公道是藥。」呂仙祖又問:「此藥出在何處?」何姑娘道:「要向十字街前去買,饒人鋪內去尋;要至誠老實人一個,好肚腸一條,慈悲心、孝順心各一片,溫柔八兩,道理三分,忠直忍耐全用,陰騭方便不拘多少,醍醐甘草三分,智慧刀上斷,寬心鍋內炒,乾坤磨裡磨,三思篩裡篩,以波羅蜜為丸,要菩提子大,在本地八卦爐煉成,用順氣湯吃在寬心腹內,只要一百零八顆,每日三服,有人服用此藥,就是長生不老靈丹,能除一切病根。」呂仙祖又問:「此藥可用藥引子?」何姑娘道:「要用好舌頭一個做藥引子。」呂仙祖問:「這般妙藥可有發物要忌口?」何姑娘道:「全憑忌口,藥才靈驗,不可用草裡井,暗中箭,笑裡刀,兩頭蛇,心中毒,平地起風波。此病若還不除,還有幾味補藥除此病根,忍一聲禍根從此無處生,饒一著不與人爭強弱,耐一時火炕化作白蓮池,退一步便是人間修行路,若能全忌此口消除病根,永不發也。」

呂仙祖心中大喜讚嘆:「多謝賢良說妙方,道中奧義廣含藏,家家男女能持受,處處開壇作道場。步步禪機人有機,言言道德世無雙,女中君子紅塵少,萬古留名落在杭。」並授予深入妙方,何姑娘修煉有素,終能遊化隨機救劫度厄,闡揚道義,令四方依德,秉以仙家惻隱救苦救難,為八仙中唯一女仙,其聖德萬世流芳。

 

太陰星君   降              92年8月23日

詩曰:

衣衫破納周遊城。乞化迷黎邁道程。

德引羔羊暗超聖。周遊天下志無更。

第十章  乞化

藍采和,初得道時,喜歡穿著破爛衣裳,周遊天下而乞食過日,在夏日則於衣內加絮、遇寒冬則躺臥雪地中,腳上一邊著鞋,另一邊跣足而行,樣子倒也清閒自在,身上帶著一條長繩,每有乞得銅錢便串成一串,拖著走,掉了也就算了,不然就送些給貧困小孩,有人在小時候看見他,到老了再看見他,他還是老樣子,一點也沒有變老。

藍采和外表看似貧賤,任誰也無法看出其內心,卻是個得道仙翁,只是藉著遊化行乞做暗渡賢良,易度者度,難度則結個善緣也罷!

時值今日,有多少人願做藍采和,周遊天下,暗度賢良,就算有人如此,多為不務正業,打混過日之輩。願大眾將道義認清,而德養法身,祈能早得淨土也。

 

太陰星君   降             92年8月30日

詩曰:

拄拐悠遊聖德揚。清心寡欲智綿長。

修身養性天心契。自在逍遙濟十方。

第十一章  換軀

鐵拐李,本是書香家庭,甚富;年少時好習仙道,天生聰明,苦練數載,終於練就一身靈魂出竅之術,常能靈遊於三界之中。

最後的一次靈魂出竅,慎重交待隨從要靈遊七日,在七日之內好好看守肉身,莫受人或動物觸動,若七日之後尚未還魂,則可火化之;交待完畢,乃開始靈魂出竅,豈料過第六日有人通知隨從,其家出事,但隨從心想吾受少主人待,看守肉身,今尚有一日,怎可離開。來人乃言:爾家少主人已離體六日,今亦將近七日尚未還魂,看來已不會回陽了,避免肉身變異或被野獸所食,於是二人商議後,便將身軀火化。但第七日一到,李少遍尋不著身軀,乃發現肉體正被焚化,在千呼萬喚之後,始終無人見其呼喚,一直到軀體成灰,乃感傷四處遊走。

所幸遇到《太上老君》,受其指點可以借屍還魂,於是隨老君至河邊一看,卻是其貌不揚之老朽又跛又醜,乃不肯還魂,而此時有黑白無常及牛馬將軍,出現要拘押,百般無奈之際,方才借屍還魂,再做精修,並開始行走天下,普度眾生,引迷入悟之功行,經過一番苦修實煉,乃能成就八仙之格,至此暗度賢良而德澤千秋萬世。

 

太陰星君 降              92年10月4日

詩曰:

立志輸誠勤放生。災消劫滿邁前程。

清心寡欲明修德。果証瑤台上玉京。

第十二章  放生証果

昔時在黑龍江省,有一位貧家子弟,生性淳厚,憫人愛物,尤其不願殺生害物;雖家境貧寒,卻寧可省吃儉用,每逢父母自身生辰日,必親自至市集或林間,將所儲存之少許銀兩,購買遭劫之生靈,而對彼等生靈言道:汝等乃過去生中,因為貪、嗔、痴且受無明所惑,造深罪孽,從今以後當知修身,當戒貪、嗔、痴,而後施予放生,如此日復一日,到了晚年卻也由其手中施放了無數生命,而其父母亦同享高齡,子孝孫賢,皆在地方上有所作為。

本身因奉行「放生」一門,從無懈怠,更無縮退或悔怨,每逢有不順遂事,便思我在世無功,於生無德,又無才能,善行淺薄,今吾該更加強善行,以此之念,終生無悔;在其百年後,  上蒼感動其護救生靈有功,乃敕封其為《黑龍江龍神》一職,以慰其護生之德。

反觀今之眾生,造作微許放生,便以為自己功高,稍有不順遂事,便言行善無效。當知,行一生之善,恐有人尚不足以抵千萬分之一過業;今人不肯加強善行,豈反怪行善無效力,願世人悟之精進也。

 

太陰星君   降             92年10月18日

詩曰:

授業功高辨言道。聞書覓惑疑解明。

心清意正無難事。如意圓明步道行。

第十三章  授業解惑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儒家教育首重人倫,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婦綱)五常(仁、義、禮、智、信)之修為,人道若能成,則到了天道自然能好修持,如若在人道就無法完成人倫之修持,那麼又何必遑論修學多高深之法門。

昔時有陳某以教書維生,在青寶書齋任教,為人師表,除了教授學生識字外,尚能深入書義闡揚修道密要,無形中改正無數學生之原有錯誤觀念與行為,使原本放蕩之學生不再造次,而認真學習,終其一生「傳道、授業、解惑」,造就不少國家棟樑,而陳某一生造塑英才,並能以身示教,乃受  玉詔敕封為【欽丞仙翁】。

願世人為人師表者,當知「傳道、授業」,宜積極教倒學問,並傳授真理以改造人心,就在潛移默化當中,即能得其效也。

 

太陰星君 降             92年10月25日

詩曰:

奉母輸誠明孝道。宗風遠播十方揚。

清心孝敬培門德。孝道門前桂花香。

第十四章  孝揚道義

昔時在馬鞍一地,有貧家子弟郭誠,家境雖貧且寒苦,卻能奉養老母盡心盡力,更加知噓寒問暖,日夜從無間斷。

憶吾華夏民族,以孝道傳家,自古忠臣皆出於孝子之門,道也者,百善孝為先,父母劬勞何敢怠慢?豈敢絲毫有違親意?孝子郭某亦復如是,事親至孝、至誠、至敬,不因老母年邁而棄養,反而更珍惜相處之時光,逢人事親無禮、待親無情,常能正言以婉轉規勸,受其言教、身教,而挽轉頹風者,不在少數,修行中人更感愧之,以其孝道精神,影響地方之向善,著實塑造善良風氣於千古不易也。

至盼世人當習郭某奉親之誠、事親之孝,俾使孝道再起,道義再揚,而德感天下也。

 

太陰星君   降            92年11月8日

詩曰:

仁民愛物澤里鄉。惻隱胸懷德澤長。

正直無私心志佈。明心見性姓流芳。

第十五章  仁

彼時在太湖地方,有鍾氏雖為女流之輩,卻是豪氣萬丈,絲毫不輸男子,持家有方,尤其在鍾氏操作事業之數載中,家中產業蒸蒸日上,可言富甲一方。

然而鍾氏並未因此而驕,乃更加謙虛,更能對一些貧困人家,施以援手,對於生活上之一切器具、用品,更是不敢輕易損壞及丟棄,尤其本身之樸實、勤奮及理財有術,形成財富日日增長,又因能拯濟困苦,是以名望流傳於一時。更因此婦德之功,散及鄰里,形成大家爭相效仿之對象,未多久鄉里之間,儉樸之風盛,勤奮之氣長,造成富裕家庭日日增加。

貧者因能勤儉而富,富者因有仁德而轉貴,是故,期勉世人莫因家貧而懈怠,莫因家富而無仁,仁之可以保富,仁之足以去貧除貪,德行乃天地之所共鑑也。

 

太陰星君   降           92年11月15日

詩曰:

欲脫輪迴唯有愛。人間淨土慶安詳。

身心自在無遺憾。天上人間共沾光。

第十六章  愛

唐皇李世民乃一代聖主明君,「以愛治國」,廣納群英,包容異議,而受群臣擁戴,在位期間,少用酷法嚴刑,而百姓安居樂業,對待軍士嚴其管理,賞罰分明,任用賢臣良才,太平盛世因而產生,因為無私欲,善施仁政,民生富足,天下和樂無爭端。

「居上位者,以身施教」,影響百姓之良君,創造祥和社會,官民兩相安,軍士衛國佑民之志長,此乃在高位者,所效仿之一大明鏡。而小至販夫走卒,若能心中充滿愛,則「我愛人人、人人愛我」,世間處處必定充滿溫馨,人道因而圓滿,天道始可堅持。

「愛」之一字,「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藏一粟」,大道之所以為公也,唯愛而已。

 

太陰星君   降           92年11月22日

詩曰:

雪中送炭施仁德。濟困恤貧暖心房。

道義光輝修善果。冬令濟度証瑤鄉。

第十七章  冬令雪中送炭

「錦上添花人人有,雪中送炭世間少」,「富貴深山親朋多,貧窮都市無親朋」,世間人多現實,喜歡做錦上添花之事。

想想富貴中人又何以看得起區區禮數,只因為可以從中獲得利益,或可以藉此得到些名氣;然而面對真正家境清寒‧生活困苦者,多數人乃不肯施以慈憫之心,是故因果循環,當自家沒落之時,又有何人肯施出援手?

昔時在「松花江」一地,有吳氏,雖然本身過者清苦之生活,乃能省吃儉用,且工作勤奮;於每年冬令時分,便將一年當中所積蓄下來之金錢,提撥大部份出來做為救濟善款,施助比自己更貧苦之家庭,一連做了十載有餘,直到吳氏因病亡故,魂入九幽,冥王憫其在世,出身貧寒,又知勤儉,難能可貴,能知冬令救濟且持之以恆,從無退縮及抱怨,乃安排入平民區中安頓。一到投胎機緣成熟,乃因數劫中尚有餘殃,依舊轉生貧家姓江,自幼常至道觀聽經聞法,隨年紀漸長,乃得遇貴人引入其經營之事業上工作,江氏因工作勤勞又能忠心於雇主,且熱愛工作,因而事業乃逐漸轉入佳境。

此乃因前生之冬令救濟廣結善緣,而得獲適得其貴人彰顯福蔭,江氏當然亦是二世以來工作勤勞儉樸累積所得福報之顯也。勉之廣結善緣也。

 

太陰星君   降           92年11月29日

詩曰:

護持正法全心力。敬重經書聖哲揚。

衛道宏揚民智挽。頹風扭轉度仙鄉。

第十八章  護法正道

彼時在甘肅地方,有何某出生於貧寒家庭,及長乃略識文字,而為改善家境,乃受雇於茶行工作,何某工作認真,漸獲東家之器重,在工作之餘乃能常遊寺廟、逛書齋,遇有經書、典籍受塵垢所污染,乃能舉手之勞將之去垢。

對於三寶更是敬重有加,無論佛寺、道觀不分佛書、道籍或儒典,凡是內容足以提昇綱常倫理、八德、四維,皆在其護持範圍,並在遇到有緣人士時,亦能常勸勉閱讀之,以何某之出生於貧寒家庭,未迷失於利益之中追逐,更未因家境貧寒而自棄,且能在其工作之餘常至佛寺、道觀及書齋,能整理經書、典籍,又能不分宗教派系,僅以倡聖追賢之道德經書,作法及宏揚,實乃難能可貴。

當今淑世卻是缺乏似何某之精神,自始勤奮讀書,並將受污之善典蒙垢,又使雜書百出,多有不善之文詞,或有意未通達深入道德之書籍,亦難怪乎!正道不昌,正法難揚。

願世人打破門戶之見,盡心為正道、正法做護持,方能廣結善緣,而各度有緣,始可達大同盛世之境界,則道德必昌,正法必揚。

 

太陰星君  降             92年12月6日

詩曰:

供地建亭助貧困。輸誠樂善德恆長。

虔心奉法修正道。圓滿功行福祿昌。

第十九章 供地修德

彼時在南昌地方,有武姓人家,全家六口皆樂善好施,尤其是將自家土地興建房、涼亭,以供應當地貧困無容身之處者,及各地前來之遊民,甚或供及應考之考生做精進之場所。此善舉一家人奉行終身未曾有絲毫懈怠及反悔退縮之心,乃能持之以恆,是故無形中累積深厚福田,更加廣結善緣,原本僅是小康家庭,漸漸成為富裕家族。

亦由於武家人之生活儉樸且勤奮工作,使得遊民與貧人更加知道珍惜福份,及改變以往懶散之生活,漸而成為一群團結辛勤,而堅毅且有紀律之團體,終於貧戶與遊民不再重現,真正成為勤奮而富足之地方。

反觀現今社會,多少人好逸惡勞且好高鶩遠,稍有挫折甚或一蹶不振,或有因退縮不前而形成每況愈下。難怪乎!社會愈來愈貧脊,而生活水準愈來愈差,此乃好逸惡勞所形成。願人人加修勤儉、練習樸素,修身養性,終身奉行以挽頹風也。

 

太陰星君  降             92年12月13日

詩曰:

醮齋濟困良言佈。喜捨行功善德萌。

法雨周全菩薩愿。慈心化渡了塵緣。

第二十章  佈齋

菩薩心腸救苦難,蓋因人身遭受世間苦厄磨難,身已難安、心如何安寧?如何清淨?是以修善之家,必能感同身受。

善德之家必常佈施米糧,以解除貧困之家所需,昔時常見為善之人賑災濟助,以解災民腹肚之飢,適時施以援手而得解救蒼黎飢荒,菩薩之心救苦救難,為善之人正如菩薩在世,救濟苦難以感聖恩而行喜捨。

修道之人正是提昇「人飢己飢」之精神、慈悲心,誓愿效法觀自在菩薩,願天下皆得離苦得樂,我身雖歷盡滄桑亦在所不辭,我人在世便盡一生綿力輔天地之化育,而拯黎民之苦心,貧者之哀,有口難言,為善之人代天救拯,或解急難,或恤貧困,或能賑災解危,真善行者如菩薩在世,視飢民如手足,觀蒼黎如兒女,見蒼黎之苦如己之苦,敢不設法以救助。現今眾生尚乏「人飢己飢」之心念,多為己想,而致消福增業於不自知,施捨米糧乃能解人飢而延命,願世間人廣行不懈以添福也。

自古「聖、賢、佛、菩薩」皆乃仰賴此物而得延生,而方能設教,願世間人除了自身珍惜五穀,進而廣結善緣濟助貧苦家庭,而得同樂也。

 

太陰星君  降             92年12月20日

詩曰:

施裘助暖虔誠志。關愛蟻民映心房。

照料無依真善美。香傳萬世德沾光。

第二十一章  裘衣情

雲路迢迢,降筆南贍,寒凍透骨,意卻沸薰。

昔時在京城地帶,有何氏常年旅居外地,雖曰經商貿易,卻常有盤纏用盡,猶未能適時歸鄉。人情冷暖,若非久識,欲求暫時之助遙不可得。

話說冬至時節,何氏尚客居異鄉,離家路程尚有五日,身上卻僅足餐飽之資糧,天下雖大卻無求助之門,欲求暫賒寒衣以禦寒,乃苦不可得,幸於性命攸關之際,有某寺僧人路過到此,憫其境遇,乃帶回寺院暫渡寒冬,從此以後何氏領悟人生無常,世事多變,行善得及時,從此何氏每逢有盈餘,必家施捨助貧困及寺院,每逢冬季時分,便常佈施裘衣送給窮苦人家及寺院,乃至於遊客可禦寒。

因為發心至誠,樂善好施,從不為己求,積其一生所有功果,依天律第二級功,得以生生不畏寒、世世有華衣麗服在身。

 

太陰星君  降              92年12月27日

第二十二章   透視

世事多變無一恆常,因緣和合,「緣聚則合、緣盡則散」,人事之無常,乃為我執之所變現。

天地之間,大寰以下,誰不企盼諸事永隆昌,又奈如何?人心多變化,形成貪嗔深重,三毒由貪而起,因貪之不滅,是以三毒漸深,故有諸事無常。

清康熙年間,在陜西境內有程某家庭小康,因其自幼隨父親經商,歷經無數顛沛流離,飽嘗人間疾苦,至此發奮圖強,更因為程某肯上進,肯吃苦而耐勞,又肯虛心學習,未多少年之間,程某在陜西境內已頗有名氣,更因為觀遍所有商場圈內之興衰榮辱之歷程,乃從心裡透視人生之無常道理,及瞬息萬變之無奈,亦由於本身歷經滄桑,練就處變不驚之自在。

尤其能利用有餘之時間,乃至於經商之際,對行人常言:「無常之道理、及恆常之心」未多久,終也証得不退轉道,實乃世人所依循之模範也。

 

太陰星君  降             93年1月3日

第二十三章  慈化

在宋神宗年間,於太湖地方,有官員龔生,少年得志,體恤民困,能以身作則,倡導地方富者肯施、貧者勤奮,無論身份、不分地位,儉樸廉謙,乃做為太湖之準則。

龔生執掌太湖數年之間,尤於苦心倡導並積極引領,身教更重於言教,竟能潛移默化中,讓所轄區內,貧富差距拉進,並進化為均富之社會,因富者不驕奢能慈悲喜捨,而貧者吃苦耐勞,積極勤奮,方能形成地方之繁榮景象,而此皆歸功於龔生,慈悲普化地方身體力行之效應,何以龔生能有如此精神?為地方促進繁榮。

乃因其自幼多病苦,曾受觀音大士所指引,並予加持夢醒後,乃發奮圖強,終在不懈不怠學習中能少年得志,又因潛研三教真理聖書,乃悟知欲扭轉先天命格,必須精進,包括布施及改變心性,予生活習慣中,讓自身勞動,使生活儉樸,「見人之飢如己之飢、見人之溺如己之溺」;是以,龔生自從上任以來,積極以身示教,創造地方均富之繁榮現象,當然也要大眾之助,而後方能形成共鳴。

如若富者吝於布施,而貧者不知精進勤奮,那樣的社會,正是貧富差距大,而富者永遠不超過三代,因好逸惡勞之故,有時甚至形成均貧社會,因為貧富皆不肯用心改進。

深願慈悲喜捨,貧者勤奮,富者捨得,無論貧富勤修身養性、六事精進,而能超凡入聖,回歸本位也。

 

太陰星君   降           93年1月11日

第二十四章  妙化

彼時在西湖有禪師:道同。一生精研佛法,廣納群籍,能知未來之事,時逢天旱民心多燥,興盜者大有人在。

然而禪師道同觀察入微,明瞭此乃地方之定數急不得,但憫其眾生乃施巧法,引導眾生誦經念佛,但眾生心志多不堅,乃半途而廢,最後乃施一妙道,再聚眾人於室引領諸眾,將密室內所藏經,各自詳閱,僅留燭燈照明,另外三餐問題則由小僧傳送,此法果真令民心安定,不中日子已過數月,而群眾亦已深種佛智,此時西湖正是雨季來臨,禪師道同不動聲色,引導眾生出密室而繞佛,禮拜佛畢諸眾尚未察覺氣候之變化,因為心靜之緣故,而出家者尚有不少,餘眾乃成為在家居士,因在道同禪師之潛移默化之引導下,得証菩提者大有人在。

後來道同禪師,亦証得高果位,而行化四海,勉世人處世修行,須有條理且步步為營,腳踏實地,更須有堅定之意志,刻苦耐勞之毅力,則天下無難事也。

 

太陰星君  降             93年1月31日

第二十五章  鼓舞

人世間最重要者,乃是人與人之間,互相鼓舞、勉勵,唯有互相勉勵,才能提振士氣。

昔時在松花地方,有德某,一生並無大才能,更無任何建樹於世。但唯一可取的,乃是德某擅長勉勵別人,經常對於一些困苦人家勉勵,常能提起大家振作之動力,對於身體有所殘缺者,常施予鼓舞讓其能殘而不廢,更常對於守關將士加菜鼓勵,因為此一動作,在無形中激勵了無數人之士氣,更創造出一股新氣流,使原本面臨幾近瓦解的,重新振奮起來,使原來生活於灰暗的,重新閃亮起來,一句鼓勵的話語,一個鼓勵的動作,雖然看起來不起眼,卻能讓某些人,重振雄風,而成為所向無敵之人,此皆乃鼓勵所帶來之作用,而德某亦因為無形中使許多人改變命運,終能得証菩提。

願世人對於他人,不要吝於施捨言語之鼓勵,尤其是周遭的親朋好友,及對於自身關照有加之眾人,常施以鼓勵,更能增進彼此之感情,勉之。

 

太陰星君  降            93年2月7日

第二十六章  供齋

昔時在南方有鄭氏,家有餘田,乃規劃由族人耕種,每逢秋收時,皆能豐碩,不數年間倒也累積不少財富及產業。

有一日鄭氏一時心血來潮,在街道上閒逛,似乎觀察到街道之間,有若干貧困者在街上行乞,是時鄭氏心生惻隱,回至家中乃開始籌備於冬季時期,展開一連串之供齋行動,此一善舉乃感動不少富戶,亦共同參與此一供齋善舉,對於貧乞之中,凡有身強體健者乃由鄭氏予以收留,並教授以耕種,而其中一部分貧人,乃分別由富戶引領下做為長工,剩餘老弱婦孺乃經鄭氏安頓下,生活亦無所匱乏,一生之中從未有稍微之後悔之意,更無有懈怠之心,並終其一生,乃証得無上菩提。

願世間人,能常施有餘而民困,積造善功福田,以彰揚福運勉之。

 

太陰星君  降             93年2月14日

第二十七章  修身

昔時在「宜興」之地方上,有白氏出生於貧寒之家,謀生僅足糊口,生活之貧乏,可見一般,但白氏不因出身貧寒而自卑,反倒更能日日省思己身每日所犯之過失,並加以懺悔進而改善。

凡有旁人無端加身之斥責,白氏必先自我反問,我究竟有何缺失,令人如此斥怒,若思及過失之處,便深深懺悔,並立誓不再重犯,若省思之後,未覺有所過失,乃就教於他人,確認之,經年累月,修養身心,培育出恭謙內德,取人之長,捨己之短,實修實煉,終於証得不退轉道。

現今俗世,每遇爭執,常論人非,不問己過,眾人皆醉‧唯我獨醒之心態,致使俗世,謙虛之心不再,強詞奪理之性滋長。難怪乎!世風日下,道德淪亡,奉勸世人空暇常思正身心,普行正道,以培養性德,重新拾回菩提之覺也,勉之。

 

本院院尊關   登台        93年6月2日

聖示:今夜恭接  完書玉旨。命本院太子元帥十里外接駕,命本院天上聖母五里外接駕,其餘神人排班候駕。

欽差大臣天仙狀元邱長春真人 降

詩曰:完書喜樂挽風俗。妙法無邊德澤長。

普化蒼黎修善果。收圓六道證瑤鄉。

聖示:今夜奉旨為貴院寶書之《聖道千秋錄》完書,頒佈有功  玉旨而來,願貴院神人再接再厲也。

玉詔宣讀!神人俯伏!

欽    奉

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  詔曰:

朕居凌宵,上統三十六天,下轄七十二地,位居尊而鑒卑,無時不以蒼生為念。今查爾南贍部洲臺疆【懿敕寶德大道院】,奉旨著造之寶書《聖道千秋錄》業已完書,一載以來貴院神人勞心勞力,不懈不怠,為導迷向覺,引惡從善,挽轉頹風,不遺餘力。如今寶書《聖道千秋錄》既已完書,合該頒佈有功神人。

一:凡本書著書期間,護持著書全勤者,各賜記一道功為勉。

二:凡本書著書期間,護持著書過半未全勤者,每期扣五大功為勉。

三:凡本書著書期間護持著書未能過半者則每期以三大功賜記為勉。

◎特賜貴院神職各昇三品,另加賜白綾彩帶一條,黃金三十斤,白銀四百兩。

一:凡助印本書達壹萬本者,准予福祿存入天庫。

二:凡助印本書達五千本者,准予添五等現世福祿。

三:凡量力助印本書者,依其所造功德及其所求,審其功過,盡予周全。

願寶書之普化,研閱者皆能深入並實踐,以期超凡入聖,而福慧雙修雙得也。

欽哉勿忽!叩首謝恩!

天運甲申年四月十五日

 

《 文 章 結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