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諭與慈訓

張貼日期:Feb 19, 2016 3:39:58 AM

自戒信條

二月二十三日  師母口授

一﹑真我覺悟:自己辯駁、自己反省、自己改造、自己學習;要認識真吾,立志向改作風,剔積弊,發新源,另闢一條新的生命。

二﹑真我懺悔:方式分為兩層

(1)對母:為子當孝,是否真孝?是否真心?有否違背?

(2)對己:待人是否合理?對物是否廉儉?對己是否守戒?

每月有一小懺,每季一大懺,每年一總懺。

三﹑真我作風:要捨己濟眾,決不借眾以成己。

捨個人救大眾者光明,借眾人成自己者黑暗。如攏絡眾人為自己努力,或借眾人的功德作個人臉上的粉,有個那樣思想的人,永遠黑暗。

四﹑真我戒律:抱老子的樸,守孔子的矩。

樸是吃苦耐勞,低心下氣,實行作到,准能免輪迴之苦。矩是不驕、不貪、不妄、不疑;記住這四條,本性自然光明,這才算個完全的人。

五﹑真我生活:要看破世界一切苦惱,不貪享受,不受供養,以溫良恭儉讓為日常生活,穿布衣,吃粗糧,少說話,裝憨像。

六﹑真我態度:眼光明亮,識人識透,頭腦清楚,遇事果斷,立場坦白,不作非理事,不交非理人,不說非理話,不花非理錢,不去非理地。

自戒十八信條

(一)

剔積弊,啟新源,打布袋,改作風,另換新我的氣派,實行新我的生命。

(二)

新我覺悟、新我批評、新我審判、新我打擊、新我學習、完成「懺悔方案」。

(三)

每日要「修」「學習」「講」、遷善改過、實踐新的生活紀律。

(四)

待人以禮、行事以義、接物以廉、律己以恥、四種是新我的維繫。

(五)

願捨己濟眾、不願借眾成己、捨己濟眾的光明、天堂、佛、借眾成己的黑暗、地獄、鬼、如攏絡眾人、以為自己的勢力、或以眾人的功德、以作自己臉上的粉、是魔鬼。

(六)

修道根據真理、勿以人情聯絡、以權以術、或拉或扯、搗把的手腕、傷道誤人。

(七)

要作大事、不存大心、志要高、心要低、負責任、不貪權、修道如修塔、愈高愈小、高而不危、愈低愈大、滿而不溢。

(八)

不貪享受、不受供養、穿布衣、住破房、少說話、裝憨相、遵真理、守目標、對事不對人、理是理、事是事、人是人、不能以事背理、不能以事傷人、以人害事。

(九)

化除私見、不留一物、凡你你我我、是是非非、拋淨、以免誤人、傷事害己。

(十)

抱樸守矩、嚴守新的戒律。

(十一)

悔生智、恥造強、勤補拙、儉養廉。

(十二)

願與眾人同修、不願高踞眾人而獨詣。

(十三)

眼光要明亮、識人識事、頭腦要清楚、果斷爽毅、立場要坦白、不作非理事、不交非理人、不說非理話、不化非理錢、不去非理地。

(十四)

凡叛道、反道或有惡習者,劃地斷交,勿縱勿貪,不近不傷。

(十五)

謹防色財氣三大魔,色要遠、財要清、氣要養。

(十六)

不講天機、刧運、顯化、政治、是非。

(十七)

不怕人說壞,就怕自己作壞。

不求人說好,但求自己作好。

(十八)

現在的作風,就是未來的名譽。

現在的功德,就是未來的福德。

現在的享受,就是未來的真苦。

現在的苦行,就是未來的真樂。

欲到新世界先,得新了吾。

欲到光明境,先得吾光明。

母諭 百效丹

(一)

家裡上下、一視同仁、不分彼此、上慈下孝、互相勸勉、年長的感化居家

自己做個榜樣、個人降伏身心、不可猜疑誤會、錢財要來清去明、兄弟姊妹各負各責、各盡其心、大家歡歡喜喜的和氣一團、立起大志、親友效法、不愧佛家、兄弟姊妹一場、依此遵行的、保你清靜有份、若任己意不遵的、苦惱無邊。望家中大小實行、始終如一。

(二)

信為根本、無信不立、說了不算、人不贊成、自誤個人、無路可走、立不住功德、誤了前程。

(三)

在前馬馬虎虎、不知認過回頭、自思能不愧過去光陰、有人勸解、得聞過則喜、先找自己毛病、去了病根、永不再發、才能稱起完

『另開各病單』

虛假不實、好高務遠、假傳慈語、誇張好勝、壓蓋一切、結黨分派、說了不算、口不應心、懈怠偸安、貪心妄想、嗔心妬嫉、浪費財物、猜疑誤會、來不清、去不明、凡聖不分、假公濟私、妄言是非、攬權霸勢、掩醜蓋惡、見解偏邪、使巧鬥智、失禮放蕩、乖僻任性、竊功圖名、滅人顯己、欺上瞞下、以上各種病源、不是人人盡犯、不犯亦有之、如犯一二條的、見了這「百效丹」即速去了、有犯着這病、若不拿它去了、損壞身體、自誤殘生、悔之晚矣、注意注意去病。

(四)

人有病、多不不知、自家有病、自家得審察、自家犯過那樣的病、治好了自家、才能給人治病。

(五)

互助討論、去短留長、有了長處、大家效法、有了短處、大家相勸、人家說出了短處、總得感激接受、從此別犯、得有恒心、立其大志、成其賢人。

(六)

對有本領的好人、艱難莫瞞、人都是要强、要個好看、好人有了困難、理當相助、等他時來運轉成其大器、才算義氣賢人。

(七)

有病治不好的人、得讓大家明瞭、別受他的傳染、誤了終身、設法挽回、甚是可惜。

(八)

有了小過、自當醒覺、即速改掉、心中懺悔、檢點行為、躬行實踐、不誤前程。

(九)

一切總得清楚、時間短少、先過後功、還可成就、先功後過、一筆勾消、前功盡棄、無日可了、萬般可憐。

(十)

光陰寶貴、一刻千金、過往立過清修素口、種種大愿、受過一切困苦艱難、堪堪來到成佛結果的時期、只這一刹那啦、怕您識不透時機、天不等人、務要裡外清靜、防範仙佛鑒察。

母諭

眾賢徒知悉、你等都好嗎、這時正在忍耐之際、望你等忍耐一時、過去這一場,就要善惡分班了、這是一個大淘汰,望你等別看易了,行功了愿的好人,雖有劫難,上天準能保護安全,如心口不一的,防備天鑒察,吾老早的告給你,各人檢查各人的身心,有過的趕快懺悔淨盡吧,免吾晝夜掛念,要想躲劫難,必需真心感天,別的沒路,年限沒有好久啦,天再慈,不能替人辦理,全在各人一世的行為,是善是惡,到頭上天再給定奪,吾盼你功多過無,千萬遵着吾的話實行,是吾的盼望

輪迴之苦、世上的難、誰能逃脫、仙佛批的書訓、跟過去說的一切、你還記得否、現時仙佛都立大愿、救世不怠、吾為你等、時刻愁腸、方法想盡、你總爭爭氣、免吾憂心、這也無計、奈不忘你等、常常想、刻刻念、天數短少、怕你等不識、空過光陰、各人深刻細察、認真的檢查各人身心、多多反省、對照一下、要找出具體事實的對象來、千萬別說囫圇話、講籠統事、需真實澈底的趕快懺悔淨盡、以慰母心、尤其懺悔後、更要照各人現有的職責、訂出具體改善方向步驟來、拿我們實際的行動事實做表現為要。

懺悔方案

(一)

對道:是否認真堅定、是否傷道、違道、考道、誤道。

(二)

對母:是否真孝、真忠、真心、真誠、以母心為心、是否聽話、違背、有否應付瞞哄。

(三)

對仙佛:是否認清、是否虔誠、信敬或疑惑、輕視。

(四)

對愿:是否認真、照愿實行、有否違愿反愿。

(五)

對己:是否護短矜長、聞過則喜、感激接受、有否好高騖遠、誇強好勝、懈怠偷安、貪心妄想、掩醜蓋惡、乖僻任性及邪思淫念、顛倒夢想、曾否知過認過、懺過、改過。

(六)

對人:對前人是否敬、對後學是否愛、對前人後學同仁、是否和有否虛假不實、假傳慈諭、壓蓋一切、結黨分派、說了不算、口不應心、嗔心嫉妬、猜疑誤會、妄言是非、搞權霸勢、見解偏邪、施巧鬥智、失禮放蕩、瞞上欺下、貌合神離、曾否諌議、成全勸解。

(七)

對財物:是否廉儉、有否浪費、款物來不清、去不明。

(八)

對事:是否忠於職責、盡心盡力、有否虛假不實、說了不算、口不應心、凡聖不分、假公濟私、見解偏邪、竊功盜名、滅人顯己。

一十八條佛規

費破慈腸操碎心  及門  為諸痴迷勞盡神

只因天時多變化  可怕  顧慮弟子無方針

金綫微芒若再斷  堪嘆  一失永恨關係深

及時切宜遵母訓  當慎  能不實踐報天恩

一九六一年辛丑六月二十四日 恭求  聖訓

誦經史  閱春秋  秉燭達旦臣節守

誅顏良  斬文醜  衝陣立功歸策籌

懸金印  去難留  過關斬將費計謀

憑正義  沖斗牛  英名不滅垂千秋

吾  關法律主奉  旨批示佛規如次

(一)

凡為點傳 應團結一致 為公益 去成見 讒言不入 巖牆不立 鞏固基礎 而立萬八之基業

(二)

凡為點傳 應熟習禮節佛規 否則己亦不明 何以教人

(三)

凡為點傳 一言一動 一行一止 均為人所注意 思此更應謹慎小心 時加警惕

(四)

佛堂之內 禁止戲謔笑談

喋喋不休 往往惹起誤會

引動反感 知此望諸深戒

(五)

燒香時 應具敬意 必須洗手淨面 正心以獻 居中而直 不可馬虎隨便 草率從事

(六)

叩頭時 應有誠意 拜佛如己見佛 不可胡思亂想 昏沉欲睡之狀態

(七)

凡當機生 年輕任巨 應存至誠不二之心 堅忍不拔之志 清靜無為 體念天心 能以全始克終 不枉前功之夙緣

(八)

凡為機生 應思想純正 克苦耐勞 聽師調遣 不可東奔西竄 心無定所 如有佛事要情 則當例外

(九)

凡是壇主 乃一壇之主 對於內外一切 招待道親等等 均須負責 作個標杆 以啟後人

(十)

凡是壇主 應明白天理人情 公私分清 先後之節 應循步驟 各當知悉 庶不受人所愚 己亦免增愆過

(十一)

佛堂之內 所住辦事人等 須修道有年 種種表白 或忠厚誠實 謙恭和靄之士 方可居於壇地 若入道未久 不明底細 心高氣傲者 不得居住佛堂 免礙後進

(十二)

任何人等 均不得利用道場 企圖謀利 借公濟私 獲罪非輕

(十三)

堂乃清靜之地 應端肅莊嚴 不可高聲談笑 及種種不良之行為

(十四)

佛堂之內 小說雜書 不許入門 當事者 須負全責 不可苟犯

(十五)

上下首執禮者 須莊嚴肅立 上下相合 不可顛三倒四 致失敬意

(十六)

獻供請壇時 乾坤道親 均須兩邊排立 不可隨便出入 或互相交談 應各遵守佛規

(十七)

凡為引保師 對於所渡之人 必須察其身家清白 品行端正 方可引其入道 各當負責 若渡不良 非但無功 反增罪愆

(十八)

道親辦事員 對於所渡道親 察其家境情況 應向上報告 以便應症施藥 設法成全 又訓示數則以資警惕

十八要點細自研 望各遵守勿違言

若有故犯作輕視 須防法律不容寬

關某本來無情面 一秉大公取英賢

福善禍淫懲惡孽 遲速循環警頑顛

現世變化人難測 目光遠大莫近觀

天道大劫齊皆降 收惡救善辦收圓

道內諸眾均未曉 能有幾個透妙玄

佛規禮節再不整 等待何時把事完

望各遵守關某語 齊心恊力辦一番

誠心方得品蓮位 虛偽還須遭罪愆

金石良言勸諸眾 針砭韋弦作規範

批示一段不多語 言中之意自悟參

明真仙徑

癸未年三月日 恭求 師訓

1. 何謂孔孟聖道 一貫金丹

孔孟心法古未聞 於今火宅度庶民 勤修須先遵倫德 跳上金舟脫沉淪 夫大道無形 生育天地 費隠有時 應運而興也 屆今世風衰頽 綱紀泯滅 古道德蕩然無存 上干天怒 而遭此空前絕後之浩劫也 是以天不絕人 復垂金綫 以綱常倫理為宗旨 以化民歸本為目標 因人心之乖戾 而教之以規禮 因人心之險惡 而教之以善慈 超古道另現堯天 以尊祟孔孟之理 而繼續孔孟之道統也 竊因人心不古 而使之改悔 挽世界之大同 遵先賢之遺訓 而息孽海之狂濤 同登彼岸 豈非苦海中救生船乎

2. 天道因何此時降世

應時應運應末春 三期收圓善惡分

龍華期至末一着 天趕地催不由人

夫道也者 理也 未畫之先 而生天地 既畫之後 而包萬端 雖盛弗傳 雖美弗彰 而今運轉三期 時至午未 白陽當令 天地收圓 世風頹矣 皇胎之久迷孽海 使白髮老娘 倚門倚閭 望穿秋水 故開無量宏恩 真道普傳 三曹共渡 同挽劫運 共慶昇平 愚夫愚婦之所得共聞 數載誠修 金丹可證 此天恩無量 佳期難逢 一刻千金 時間迅速 惟望善信佛子 既得患失 勿入寶山而空手返也

3.修天道要點

要點尊師與重道 皈戒禮節參玄妙 信心求天認目標 內外兼修均盡到 古之修道者多 而成道者少 何故也 因天時未至 真機難聞 題目之未明 信心之未決 而志未貫徹始終也 而今真機普渡 誰修誰得 誠知尊師重道 內外兼修 體天心而順人意 嚴皈戒而勇行三施 竭力正己成人 過勿憚改 惡則速懲 百折不彎 志貫始終 此為修道之要素也

4.修天道應存之心理

應存心理當明曉 報恩懺悔誓愿了 公正慚愧慈悲心 堅決慎勇皇胎找 古云受人點水恩 當報以湧泉 然爾等受上天宏恩 師尊慈悲 前人造就 知慚愧否 知體諒否 數萬年罪孽 今世過錯 知懺悔否 所立誓愿知了否 身承大任而 心公正否 知慎勇否 對於老娘仙佛信仰否 爾立大志堅決否 對皇胎遭劫 知憐恤否 對父母兄弟 知孝悌否 您來也既未克踐行 即不能成道 況妄求成佛作

5. 求其放心工夫怎講

心放難求物慾侵 氣稟昧失本來真 物格致 知定靜得 明德新民率性存 孟子曰 人有鷄犬放 則知求之 有放心 而不知求之 哀哉人身之中 心猿意馬 往來奔馳 勸爾等得道虔修 四門緊閉 悟得我佛如來 鎮猿馬於五行山下 則不復猖獗也 夫本然之性 本於天 而被形色物欲之所蔽 關心名利 患得患失 貪爭不足 爾今既得天道 了然洞穿 富貴榮華 石火電光 浮生一夢 萬緣俱寂 體天地心 而希聖希賢 盥心滌意 格物明心 則心自收 而身自清矣

6. 何謂得難成易 得易成難

得難如獲至寶珍 拳拳服膺抱決心 得之易者平庸視 得易失易古人云 古云苦中之樂 才是真樂 然長樂之人 不知以為樂者何也 因未經苦中酸耳 夫古之修道者 以人訪道 背井離鄉 涉水跋山 辛苦無所不歷 功果完竣 方得玄機 得之如獲至寶 則拳拳而勿失之矣 故易成也 今斯大道普傳 庶民可得 經引師之再勸渡 此乃以道找人 人得之如草芥視之即渺茫無苦志之修積 豈能成真證果耶

7. 氣天大仙怎麼成的怎能求天道

忠孝節烈氣浩然 動物修積亦成仙 末劫罡風難逃脫 助道才能證涅槃 氣天仙者 忠孝節烈之人也 一氣浩然 天所不泯 昔關壯繆之義氣 岳武穆之精忠 而死後為神也 然有情動物 採鍾毓之精華 苦志修行 成仙者有之 修中乘法者 成佛者亦有之 僅能與天地齊肩 日月共壽 而時應三期 天地化灰 諸氣天仙 亦難脫末後之浩劫也 際此天垂真道 普渡三曹 此氣天諸仙求道者 為脫浩劫而超氣入理也 然不知行功助道者 又豈能得證真如而登彼岸也

8. 反躬自問 先後天娘慈悲兒女之心能體會嗎

父母生我劬勞恩 先天老娘賦性心 迷子逆親而忘本 嘆者為人不如禽

夫人之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生我劬勞之恩 人子何知報也 然形體之所作用

惟一性之驅使 性自天來 故上帝為靈性之 人子不惟逆親忘本 而知有先天娘者

亦寥若晨星耳 此時天道降世 而無皇上帝 親身施無量之宏恩 為人縱粉身碎骨

何能略報於萬一也 然孝後天之母者 須立身行道 顯親揚名 慎終追遠 此為孝之終也

然孝先天者 尤當體心而順親之意 傳大道 拯同胞 共同歸根 方略盡寸心耳

9. 如何盡孝道悌道

財法雙施報天恩 開荒下種九六尋 貨財共濟己飢溺 拔祖脫劫見娘親 憶自寅會 九六降生 子兄弟分手至今 末會收圓 龍華期近 正重逢之日也 夫孝悌之道 為人之大本 然親心所欲 兒女同歸 同胞手足 尚在水深火熱之中 而我輩當以體天之心 開荒下種 財法兼施 助師肩而了己愿 傳大道而挽同胞 以期龍華三會 子重逢手足共聚 清福萬載 玄祖高昇 故古聖賢盡孝悌之道也

10. 法天則地怎麼講

法天則地會古今 存公去私守道心 純潔寬大自然性

效法師母與師尊 夫修道者 首當法天地之無私 能容萬物之宏量 而為後世之典型也 然日升月恆 往來不息 能有一時之怠惰乎 而今世人 多存私心偏見 慾念邪思 忽勤忽怠 有始無終 以至謬天之徒 尚有何顏立於天地之間 而受日月之普照乎 愧哉愧哉

11. 都是老娘的兒女 為何有遠近呢

皇無親德是輔 孝順忤逆忠與奸 體親修道了己愿 善信大志有何分 夫皇天無親 惟德是輔 道不遠人 人自違道而遠之也 人皆是一同胞 何有厚彼薄此 親疏遠近 皆分人之與道遠近耳 體親之心 順親之行 代天宣化 德孝兼修 此所以 與之近也 玄妙時得也 而品蓮與之備也 違天之心 縱恣物慾 忤逆親心 悖聖謗賢 此所以與之遠也 降之殃遭之劫也 一念之間 天堂地獄之所由分也 善惡兩途之所由判也

12. 成全人之方法

以身作則作模範 循循善誘用功夫 剛柔德威揣情度 和藹因人須做出 人雖得道 而明道者鮮矣 既道義不明 何能行功了愿 歸根認也 是以為前賢 先覺覺後覺 己正正人 己達達人 兼善天下 九六同歸 然成全無方 發言不中節 不惟不能成人 反使人生疑 而阻其前途也 所以成全人者 須先立己身而為人則 因症投藥 因時制宜須審其心而視其人 應機活潑 德威兼施 剛柔並教 豈能一概而論 冒然而舉者 立杆見影 所謂人傑地靈 道高而龍虎伏也

13. 修道為何有半聖半凡 輕凡重聖 拋凡入聖之說

聖凡輕重在自參 道念根基與佛緣 三乘果品由定 悟澈大法超理天 天地萬物 皆理之所生 富貴榮華 皆天所賜 為人既秉天地之性

憑天而生 受天垂之雨露地育五穀而生存 是以生死存亡 興衰榮辱 皆由上天之主宰也 而人何須與上天分別彼此 刻薄慳吝之甚也 夫凡聖兩途 皆人之所需要 應當認清真假 分別輕重 然修道之人 半聖半凡 亦無不可 重聖輕凡 自須量力 拋凡入聖 環境之所許可 佛緣之深厚 道念之堅決也 然有志之士 得天道如獲至寶 惜寸陰而值千金 何論環境之不允許者哉

14.超拔亡靈應知亡靈升降 升到何處 降到何處

亡靈升降分兩班 天堂地獄鬼與仙 佛院陰山 品級列 無功六道墜九泉 屆今末會 天開宏恩 三曹普渡 共辦收圓 然爲人子者 己雖得真機 脫苦超凡 追念祖先 而願亡靈之同出苦也 然而無勳功之建立 真志之表白 何能超拔祖先 而昇佛院 身雖安而心如刺 若人子之意志猶轉 則復墜於陰山九泉之下 而爲六道輪迴中之寃鬼 爲兒女者究孝耶 罪耶 若能廣培善德 助師之勞 志貫始終 而使亡靈身心皆安 上天鑒憐 尚有仙爵之可列也

15.寃愆為何上身

屢世孽愆有多少 全憑行功將愿了 尊師重道 去猶疑 魔火私見一筆掃 際此善惡混淆之時 佛魔難辨之際 修道之士 殊宜慎哉 一念間之差錯 而抱愧終身 遺恨萬古 憶人自寅會降生 醉生夢死 數萬餘年 屢世造孽 深如海而叠如山 當今末會清算之期 報應循環之所不能爽耳 修道之士 惟當守道堅心 廣行大德 以功抵過 以德輔寃 勤心勿怠 至誠始終 亦可消愆 此實了寃善策成真捷徑也 若得天道 心尚猶疑 忽進忽退 不知尊師重道 不速行功了愿 是猶抱薪救火 而為孽鬼纏身 有必然也

16.魔鬼怎樣擺脫

魔鬼纏身命難逃 信心立穩抱佛腳 勇猛表白以德輔 認定金線志堅牢 夫善惡二字 佛魔兩途 惟分人之佛緣 根基耳

近佛者善也 近魔者惡也 然得天道 悔其惡而能立善德 發信心 持堅忍 猛勇行功 抱佛腳而認真光明之金綫 破除迷團 即孽魔千丈 可奈何我哉

17.反道敗德開齋破戒之人 應當如何對待他 為何不現時現報

天理昭彰毫不偏 敗德開戒加成全 祖德消盡有時報 改過回頭天恩寬 雨露雖寬 難潤無根之草 佛法雖廣 不渡 無緣之人 是反道敗德之流 誹聖謗佛之輩 尤當竭己之力 循循善誘 上體好生之德 下盡己之責任已耳 栽者培之 傾者覆之 然彼佛緣淺薄 不悟罪過 何得相強哉 是以不遭報者 乃天恩無量 待其自悔耳 然天綱恢恢 何漏之有也 待祖德消盡 善惡自知 昭彰不爽 豈能逃脫者乎

18. 我們對天恩師德前人慚愧否

天恩師德報不完 無地自容愧般般 前人成全心田費 粉身犧牲表白虔 夫人受天垂雨露之恩 地育五穀之德 誰知之耶 於今三期人遭浩劫 而天垂金丹 拯救民於水火 恩師臨凡 親身化渡 千佛助道 到處顯靈 前人之造就 不顧風霜勞苦 千言萬語 舌疲脣焦 又得受明師一點 而超凡出苦 玄祖沾恩 萬載基業 此宏恩大德 昊天罔極 縱粉身碎骨 赴火投湯 而何能聊報於萬一也 滄海一粟 寸草三春 點水湧泉 知之否 烏羊知地孝 葵花傾日 然人不知報恩 復何顏立於天地之間 而居萬物之首哉 強名為人 直行屍走肉耳

19.充任壇主何種人格

得逢天道有夙根 況任壇主緣更深 欲得正人先正己 規戒須立志誠心 於今三期末會 真機降世 既得天道 可謂 三生有幸矣

況任壇主 更非尋常之 可比也 若非家門清白 資格高尚 品行端正 循規守矩 尊師重道 佛緣深厚者 豈能位即壇主乎 今之為壇主者 經驗欠缺 信心未定 不明魔考 有位無德 何以能居千百人之上 而為億萬生靈之領袖 豈不愧哉 凡為壇主宜各勉力從事也

20.壇主目的

目的了願報天恩 助師 救世 化迷津 首以仙佛爲標準 略盡人子寸草心 爲壇主者 首以了愿消愆爲前提 助師濟世爲目的 亦略盡人子之義 然神道設教 非人力之可能 夫天何言哉 借人宣化人賴天成 故尤當以仙佛為標準 天人一貫 共辦收圓也

21.壇主須要

壇主須要勿可違 首重 禮節與佛規 尊師重道靈妙慧 責任重大勿迷昧 為壇主者 凡壇中之事 皆自己之責任 均當了然於心 澄然於目 而一切俱備也 惟以尊師重道 活潑玲瓏 財明色遠 慎勇兼修 以及佛規禮節 此所謂最重要者也 然視佛堂 當如家務 惟勤惟謹 替師分憂 謙恭和藹 正己化人 佛堂更宜莊嚴而整潔 此為壇主者 不可缺少之要素也

22.壇主助道

壇主功過一大堆 速使後學把家回 不然造成瀰天罪 知了早展鵬翅飛 為壇主者 以救人出苦 醒迷破痴 九六超生 為己之任也 然人雖得道而迷未醒 理未明 志未堅 而愿未了 不惟不能超生認 而反遭不了愿之報 致誤萬 靈於苦海 罪莫大矣 然能負起責任 竭力成全俾人人得道進修非惟一人九祖共沾 諺云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况以千百萬年靈性出苦 而世上之功德 又何大於此乎

23.壇主地位

卽位壇主不非凡 標杆領袖且耐煩 能使有位還有德 否則怎列四八賢 為壇主者 居眾人之首 而為一壇之領袖 非尋常也 三六四八皆此 然無德才 豈能空居其名也 此時辦道 須先勞其筋骨 餓其體膚 而證得未來之基業 位雖高而心愈下 和顏悅色 文質彬彬 寛容宏量 能忍耐吃虧 忍心耐性 方得免有位無德之譏 濫竽充數之恥也

24.壇主責任

責任任能與選賢 財施竭力苦成全 佛堂盡是自己事 生死禍福置一邊 為壇主者 壇中一切事務 皆壇主之責任 卽皆壇主應盡之義務也 然對於誠心道親 更宜速使其明理出頭 財法兼施 為己之任也

25.怎樣領天命

領命首先培德功 天考人驗驗志誠 眞心能感天慈應 前人不保更不行 點傳者 乃師之代表也 承師之命 傳師之玄 代天宣道 若無功德所培 志向表白 犠牲信心 天考人驗 豈能受師之天命 傳師之大法也 然若非前人之培栽 前人之保舉 又何能列入三六聖賢之位耶

26. 領命者之注意

身擔重任尤非輕 先後大愿千萬層 不進不惟難成道 反累玄祖墜苦坑 既承天命 可謂出乎其類 拔乎其萃矣 如以此為止境 倘若存驕狂 生邪侈 不但不能超生 而且遭劫尤甚於平常也 故承天命者 更當愼勇前進 助師化眾 兢兢而前 位雖高而心愈愼 千斤重任 洪誓大愿不了 反連累玄祖 同墜沉淪之中

27.修道至何地步為止

修道進步無邊涯 恩德幾時能報答 躬身盡瘁死已矣 大志始終總不差 孽海汪洋 無處是岸 然修道又何有止境耶 願爾一身履道

一世新民 況今三期末運 眞道普渡 能有幾許良辰也 勿憚沐雨櫛風之勞 應具赴湯投火之勇 不避艱苦 惟牢守善道 志貫始終 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 寸功寸果 上天之所弗昧也

28.壇主犯何病者多

壇主幾個明眞象 多分你我一片沙 驕傲懶惰觀望念 嘆哉放肆垢難擦 為壇主者雖多 然有名無實 濫竽充數 徒擁虛名者 亦不為少 然所犯之病 如沉疴不起 膏肓不治之疾 亦復不少 或不明眞象 一片散沙 暴棄之志 觀望之心 驕傲之態 敷衍之行 或藐視仙佛 欺師滅祖 棄人求天 大膽放肆 動魔火 生嗔念 而苟且偸安之巨病大患 不勝枚舉 然人身有疾 則知求大夫以療之 用藥以服之 而壇主之患此病者 胡不早為醫之

29.認清個人眞假

眞假認準休胡塗 聖凡苦樂禍與福 性靈色身究誰賦 天堂地獄認清楚 人身之為幻體也 假合百年 蜉蝣一夢 爭名奪利 徒受風霜之勞苦 披星戴月 空為子孫之牛馬 大限一終 而為輪迴地府之亡鬼 然性天賦 樂道守眞 超生了死 而迷人何以棄清閒之福 妄貪塵網之苦惱 良可悲哉

30.天福憨人得 聰明反自誤

撇凡修道用功夫 人言是禍正是福 自恃聰明眞愚昧 萬古遺恨愧亦不 而今上天垂憐 天道降世 庸夫聞之不捨 苦志修積 而被聰明人之所笑 諷為愚呆耳 待刼至道顯 而悔之晚矣 尚有修道之士 逞巧弄乖 而笑愚誠之人勞碌 然上天昭明 寸功不昧 待將來功賞過罰 而再生悔恨不已晚乎 誰智誰愚 判若霄壤

31. 何謂自修自得

自己吃飯自己飽 個人才智誰要了 認準天道空不空 休管他人好不好 修道者 公修公得 婆修婆得 而不修不得也 然自己孽債 孰了之哉陰司苦刑 孰替之哉 惟自行功果 自證品蓮耳 修真之士 認準天道非空 善惡有報 不存猶疑之念 永存有進勿退之心 豈肯一朝失足 遺千古之恨哉

32. 認清道之真假

道真道假俱可考 碑文道統註明曉 明師經典細細分 捨己利己差多少 世上道教 四方紛雜 約有千百餘之種類也 夫道本一體 三教一家 何以如此 之錯亂 皆因收圓下種之不同 而道正人邪之謬 夫神佛憫世 設道教以善人心 而待將來一貫之收圓也 尙有背聖謬天之徒 妄自稱尊 依佛門以肥己 分門別派 真假難辨也 於末運三期 縱使有志學者 歧途望洋銅牆鐵壁而無從下手也 上天垂憐 弓長應運 彌勒收圓 挽三曹而平萬教 普渡之時也 然神魔混淆 各稱應運 一貫之稱 豈妄談乎 道統之接續也 繼往而開化來者 碑文經典之證明 又豈是漫漫無稽之空談也 然迷夫執形論象 貪目前榮華 棄昭乘之珠 而求魚目 良可悲哉

33. 認清真天命

天命貴比帝王多 統領三曹挽風波 上帝欽差非小可 有違天命入了魔 君子畏天命 然天命有真假混淆之謬也 逢此玉石同焚之際 佛魔難辨之時 一念之差 而成千古之恨 胡不慎乎 然天命大似聖旨 恩師承命 萬佛助肩 普渡三曹而平萬教 然在暗釣之時 道之不能明渡也 是以邪教盛行 各顯奇能以爭鋒 呼風喚雨 撒豆成兵 奇異日出 真假難辨 惟應認準明師真理 而勿被形色醉迷也

34. 認清天時

午未交替尾接頭 天時緊急速進修 換盤收圓應末後 一失永恨萬古愁 自洪濛以來 開天立地 經累世之興衰 十佛治世 而三佛收圓 際今午未交替 天地收束 紅陽已盡 屆此末刧清算之時 天道普傳 拯民水火 而得道者 不趁此良辰進步 錯此再修 即待下元會之三期普傳恐亦難遇矣 良可惜哉

35. 認清真魔真考

真道真考古難移 有情無情始根基 美玉經琢方成器 堅心才能步雲梯 夫考場科選為拔鰲頭也 而天降魔考 能不為驗真中之真乎 德修謗興 道高毀來 而真道真考 正所謂取人之真心也 昔文王羑里之囚 孔子陳蔡之困 而朱程有黨人之毀 能不謂上天假之以魔難乎 璞琢金煉 方為稀世之寶 然道務宏興良莠不齊 天能不降考以淘汰不肖之人乎 否刖沙土盡成佛矣 有志之士 貫一始終 疾風勁草 振勵常醒也 考魔有有情無情 反正順逆之鍛鍊 此正是上天另眼觀看也 修道愈難 成功愈大 雖降嚴霜 而蘭獨挺秀 風雪酷寒 而松柏常青 志士真心豈風波所能動搖耶

36.如何獻真心

恩波汪洋水一滴 焚身碎骨何能已 雖獻財施當竭力 不畏魔難奔東西 世人承受 上帝之宏恩 師尊之大德 前人之成全縱殺身亦難報於萬一 惟真誠格天 恒心不二 竭誠盡忠 財法雙施 救同胞於水火 助恩師以傳玄 置生死於度外 寄性命於前方 不愧逢此真道理 而遇此佳期良辰也

37.前人成全為什麼

前人成全日日忙 為救善信返天堂 只恐賢徒沉孽海 同赴龍華證蓮邦 人憑何得天道 以致超生了死 脫劫歸根 得免輪迴 玄祖出苦 豈非天恩師德 前人先賢之救濟乎 雖救爾上船 復恐爾心志未堅 故苦口婆心 多方勸化 不畏風霜之勞苦 推心置腹善語婉言 究為何也 種種關 恐其醒而後墜 得而復失也 前人關心於後學者 無微不至 然後學知體諒前人否 心生懺悔慚愧否

38.明理返理 知根歸根

嬌兒久已離故鄉 沉湎夢中迷性天 而今 既得超生路 回家速速認娘親 憶九六皇胎 理界分手 子分離 數萬餘年矣 心性昧 來路迷 背覺合塵 貪名逐利 被聲色之蒙蔽 恩愛之牽纏 愈趨愈下 樂而忘返矣 際今三期 恩師倒裝降世 指迷子歸家之大路 得求天道 救人脫出劫難 掃物慾之塵垢 脫名利之網羅 明本性 悟來源 培功德了大愿 超生了死示 以金綫大路 認明目標 勿為左道旁門所蔽 風波考魔所懼 專誠不怠 立身行功 則可歸根認 而龍華封仙 光宗耀祖 香烟萬代 爼豆千秋 享清洪之福樂 垂萬古之芳名 永基業之不朽 樂世世之長春 悠哉樂哉 咳 胡不為哉

觀山一片月 雲色海滄茫 萬里風浪起 黃沙世界揚

天地皆昏暗 日月兩無光 銀幕現隱隱 內劇演白陽

奇才將出現 人神共驚慌 天災並人禍 雙雙至塵鄉

一場大變亂 人人失主張 天設巧機關 十人九不詳

一旦霹雷震 且看真如相 日月共得明 時至分黑黃

新愁舊恨鎖雙眉 撫今思昔增傷悲

天上風雲多變幻 人間治亂難盡推

良辰無久當愛惜 鵬程遠大早栽培

勿使慈心千般費 此時不歸何時歸

觀世盡煩愁 生死蜉蝣 財色迷人不回頭

情海孽波孰知苦 貪竟無休 悲塵淚傾流 文明自由

沉溺苦海不覓舟 競尚維新爭名利 真道誰求

壇主規範

壇主之意義

壇者 乃講經說法之地 點道傳玄之所 希聖希賢 藉此而成 成仙成佛 由此以進 諸天神聖 藉此以垂覺語 萬仙菩薩 賴此以渡迷津 為成賢成聖之階梯 成仙成佛之法門也

主者乃主宰一切之謂也 諺云 家有千口 主事一人 故身有身主 家有家主 國有國主 身有身主者 天君泰然 百體聽令具眾理而應萬事 統四端而兼萬善 氣調神合 言行從理 內外貞白 則身修矣 家有家主者 心正 身修 教之以言 化之以行 傳之以道 刑於寡妻 至於兄弟 宜室宜家 和樂且耽 如此則家齊矣 國有國主者 身修家齊 由親及疏 自近及遠 導之以德 齊之以禮 風行草偃 化行俗美 聖德所感 不招而至 擔登負笈 聞風而來 大學所謂「一家仁 一國興仁 一家讓 一國興讓 一人貪戾 一國作亂 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 一人定國」

由此觀之主之大小 雖有不同 而其責任 實則一致 故為一壇之主者 其位可與仙佛為伍 可與聖賢齊肩 繼天立極 以道教人 實為道中之標桿 經理之股肱也 上繼先王之道 下開來哲之學 勸人人明真理 化個個止至善 為中流之砥柱 挽狂瀾於倒懸 作暮鼓之晨鐘 整綱常之隳墜 喚醒愚迷 丕振頹風 禮門義路 堯舜復於今日 物阜民康 大同現於末世 人人共享無上之榮 個個同證涅槃之樂 了却諸佛洪愿 以慰上天好善惡惡之心 果能洞明此意遵而行之 則不負上帝降道之恩 師尊師母奉命渡世之苦衷 下不誤原人返鄉之期 既可以耀玄祖 更可以蔭子 為現時之準則 作後世之儀範 人人共仰個個同欽 功成天上 名留人間 果能此道矣 則為聖賢 有志竟成如為仙佛 無願不遂

此上帝之所厚望於壇主者 希共勉之

壇主之規則

規者 規矩也 則者 法則也 周旋中乎規 言行合乎則 舉止動靜惟理 措置威儀 咸宜 作事循乎天理 出言順於人心 居處以恭 執事以敬 於人以惠 老者以安 少者以懷 朋友以信 對於處事也 仁義禮智信以為本 至於待人也 溫良恭儉讓 而為之用 尊賢而能容眾 舉善以教不能 對上有深敬之心存於中 對下有愉悅之色形於外 和順常積於中 光輝自發於外 見之而人莫不敬 言之而人莫不信 行之而人莫不悅 如此「則動而世為天下道 行而世為天下法 言而世為天下則 遠之則有望 近之則不厭」

故孔子曰「上好禮 則民莫敢不敬 上好義 則民莫敢不服 上好信 則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則四方之民 襁負其子而至矣」

誠哉斯言也故凡為壇主者略舉規矩列後

一.凡為壇主 應以敬天 禮神 尊師重道 恭敬前人為準繩 首先以身作則 以為道親之表率

二.凡我道親應抱定五倫八德行事 至於壇主之一言一行 尤須隨時檢點 免遭物議 以致影響道務前途 而待人接物 應謙恭和藹 不可有驕傲粗暴舉動 所謂敬人者 人恒敬之是也

三.對於道親 無論貧富祇要認道誠心者 當一視同仁竭誠調教不可有畛域之分 以免厚此薄彼之譏 即或有不肖者 亦望盡心感化也

四.對於乾坤道親 應如同胞之相親相愛 隨時指導 並督促行功 以正己化人為前題

五.對於佛堂內外 應勤加整頓 以重清潔而端觀瞻 總以莊嚴肅靜為主要 凡此 五者皆壇主所當銘之於心 行之於身而不可稍有疏忽者也

壇主之認識

天道有盛有衰 有分有合 有邪有正 亘古至今 無窮無盡 往來代謝 宛若循環 道即理也 理本一致 有何盛衰 而曰有盛有衰者 運會之升降使然也 故三代以上 道在君相 教之整也 整則不分 昭穆以來 教則衰矣 三代以下 道在師儒 教之散也 散則分矣 三教聖人 各化一方 孔聖傳至孟子 心法失傳 老君騎青 牛過函谷關而去 文佛傳至二十八代達摩 達摩東來 為東土初祖 傳至六祖慧能 衣鉢不傳 道傳火宅

曾有偈云「釋家從此絕宗風 儒門得法至道通 日後三期開普渡正心誠意合中庸」

輾轉遞傳 以至現十八代祖弓長師尊 故王祖有云 堯舜禹湯 首開心傳為道統之春

(青陽) 三教聖人 繼往開來 為道之夏

(紅陽) 過此以後 有聖人出 非秋而何

(白陽)又闡道要言有云「末後一著昔未言 惟應運受命者知之 上瞞天子下瞞吏 自不瞞自整金身 其人手執長槍 身背一弓 消除惡強 救護十方 光前顯後 置如連城之璧 且能照臨萬方也」種種證明 不勝枚舉 據此而論 足證 師尊承受天命 辦理末後一著所傳三極妙道 不二法門 熔三教為一爐 化萬國歸一家 以修心煉性 存心養性 明心見性 抱元守一 執中貫一 萬法歸一為標準 以清靜無為 定靜無為 寂滅無為為入手 以慈悲感應 忠恕為工夫 以三皈五戒六度萬行 三花五氣 三綱五常 非禮勿視聽 言動為行持 以盡心至命 歸根復命 亦復如是為究竟 大中至正 盡善盡美 神合太虛 掃心飛相 儒曰 上天之載 無聲無臭 道曰 大道無形 佛曰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又曰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不入執象 不落頑空 空中不空 是謂妙有 妙則神妙莫測 有則體物不遺 惟德修謗興 道高毀來 曲高和寡 舉世莫容 不悔不慍 死生以之者 為道故也 文王囚羑里 孔子厄陳蔡 程子之學 擯於蔡京 朱子之學 斥於韓侂冑 一者俗眼不識 少見多怪 再者精金待煉 動心忍性 分所當然 元定佐朱 無罪見逐 羈所傳道 禍患不避者 見理之真也 此乃識道之正 認理之真而能達於賢關聖域 萬古流芳者也 然理微道大 歧途易生 妄付流毒 易放難收 及至末法之世 旁門外道 屈指難數 亦有以內修惑人者 道不達於三易 昧天人性命之大源 言不達於三聖 亂綱常名教之大本 乘凡庸之無知 肆無稽之狂言 亂之以鬼神 誘之以禍福 大概以 吐納口鼻之氣 為率性以因心而造象 豈知戒律不嚴 修養無益 傳授不真 以揠苗助長 孤造獨詣 為害非小 傳徒引眾 流毒滋蔓 甚至人勢浩大 妄冀非分 如漢之黃巾 終為滅亡 元明之間 韓林兒 劉福通 喪身亡家 此輩害人 甚於狼虎 甚於洪水 狼虎洪水 害人之身 而異端邪說 初則傳授小道 壞人心術 繼則亂人倫常 流毒無窮 入其門者 至於思念妄想之極 亦不能無有 所見彼方 幸其道有德 而不知已入於妖魔鬼狐之窟 而不自覺也 小道之術 亦有煉出識神 遊歷四方 知人禍福者 雖屬小道 亦有可觀 然入乎差錯 難得正果 故子夏曰 雖小道 必有可觀者焉 致遠恐泥 是以君子不為也 楊朱墨翟之道 橫行天下 在當時非無可觀 然隔礙絲毫 睽違萬里 千秋而後 皆知其為異端邪說 辛苦終身 猶不如碌碌無聞之為愈 此學之不明 識之不真 以致身行邪道 實害終身 流毒將來 豈不惜哉故為壇主者 果能認清道真 識透魔考鍛鍊 抱定目標 勇往向前 懷備浩志 堅決到底 道之隱不足以搖吾志 考之至 亦不足以易吾心 庶乎可至於道矣

壇主之責任

斯道始於明德 則繼天立極 終於新民 則代天宣化 所謂明其體 達其用 守之約 施之博者也 雖然恭敬謙讓 並非畏縮怯懦 雖是仁愛和平 發強剛毅 非僅成己 而能化人 自古聖人 其明自任者愈重 其志願亦愈大 其志願達最終之目的 總欲使人類進化 止於至善 世界進化 至於大同 不達成功 決不終止 即佛所謂不渡盡眾生 誓不成佛者也 故禹稷欲使天下之人 皆免於饑餓 孔子則將 大同之道 全盤托出 然至今天 天下之饑溺者仍多 去大同之世尚遠 而芸芸眾生 仍溺苦海 是以師尊奉命應運 聰明天誕 體無不具 用無不週 化人人止於至善 挽世界為大同 了前聖未了之愿 成前賢未竟之功 然各為壇主者 固皆尊師重道 必須負責立功 上報 天恩師德 下了洪爐大愿 當決然而起 攘臂而呼 合乎至理 勇往直前 己立立人 己達達人 不憂不懼 萬死不辭 昔伊尹有言

曰「天之生此民也 使先知覺後知 使先覺覺後覺也 予天民之先覺者也 予將 以斯道覺斯民也 非予覺之而誰也 思天下之民 匹夫匹婦 有不被堯舜之澤者 若己推而內之溝中 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

由此觀之 為壇主者 更應渡眾生於苦海 濟人群於迷津 使人識透大中至道 徹悟人生真理 涵養本性於至善 長養仁德於至大 然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勞其筋骨 餓其體膚 空乏其身 行拂亂其所為 所以動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也 故處富貴不能淫 貧賤 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圓通應感 因時制宜 行己有恥 言行合理 使於四方 不辱師命 再加以自強不息之功始終如一之志 則庶乎可適於道矣 若此則所負責任愈重 而其功德亦愈大 如獨善其身 與世無功 與人無益 非但無功 過莫大焉 此為修道最下乘者也 若兼善天下 人人被其澤 個個沾其恩 方為最上一乘 故錄要則五條於後 希各壇主智仁勇進 方不負師尊師母奉命渡世之婆心 與個 人生逢三期 得遇天道之大幸也 要則附錄於左

一.凡屬壇主 應行濟人利物之事 拯災救世之心 化惡為善 化愚為賢 立佛堂 廣勸化 多開荒 宣揚道義 啟發人心 使其早豋道岸 所謂成人即是成己 行功方能了愿也

二.凡新入道者 誠心信奉者固有 而半信半疑 不明真意者 實居多數 凡為壇主者 應常往講說成全 使知得之不易 堅其信念 促其行功 對於不識字之道親 須隨時隨地行功 予以詳細講解 使其明於道義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 即此意也

三.凡為壇主 在天時緊急之際 正宜及時節約 量力行功 襄助道務 以廣勸化 而多救善信 俾消各人歷世寃債 並可挽化頹風 既有功於社會亦造福將來 當有不可限量者也

四.凡各壇主 務必常到佛堂敬聆聖音藉以增加智慧經驗 涵養道德 倘有不明之處 隨時互相討論 惟有能者 可以多勞 切勿存觀望之念立功自大 如此則成人自多矣

五.凡為各壇主 均應尊師重道 承上啟下誠意正心 謹言慎行 克己復禮 抱道奉行 知人知言 因才施教 不偏不倚 以身作則 以達孔聖所云 其身正 不令而行之目的

又謹錄

三天主考院長大人慈賜「壇主行」之訓示 以勵懔遵

壇主行兮壇主行 偉大責任要完成

目標金綫須認定 軾是車前之主翁

辦事井井有條序 正己而後再成人

千里之外良朋結 櫛風沐雨奔西東

勸君莫畏諸般苦 歷盡苦艱有光榮

須知瓜甜瓜瓞苦 升粒皆經寒暑成

十年寒窗成秀士 懸樑刺股是儒童

仁者先難而後獲 事者先勞而後成

君子三畏畏天命 佛規禮節要遵行

此時若不加努力 一失良機恨萬冬

春間遊蕩失耕耘 至秋無糧受困窮

壇主若是加惰窳 地獄狹道定受刑

壇主本為一壇主 一人愚來萬人坑

大仙不能來上岸 皆是壇主馬虎行

鬼魂不能超生死 皆是壇主過擔承

原人不能返理界 皆是壇主任放鬆

若是明瞭是擔過 另作新民打先鋒

超生了死為路證 五大犧牲作典型

大德敦化普宇宙 漸入佳境得安平

雲城設在燕趙際 全憑功德並苦行

處事接物活潑辦 拘泥還惹考層層

緣木求魚甚錮蔽 刻舟求劍太迷蒙

處事活潑性如水 道務宏展見興盛

兄弟姊妹能如此 一切顯化有神靈

壇主行兮壇主行 全看壇主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