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脈圖解

張貼日期:Sep 28, 2014 2:32:35 PM

先天無極理

至理渾圓太極先,徹終徹始徹中邊。

大包覆載無形外,細入鳶魚有像前。

二五合時周性命,一三判處貫人天。

羲皇畫後真宗顯,聖聖淵淵賴此傳。

無極者,無形也、無名也、無量無邊、至虛至靈,極靜不動之理天也。此理雖神妙以渾然,實條理之分明。至無能生至有,至虛能御至實,為宇宙內萬有之本源。視之無形,而能形形;聽之無聲,而能聲聲。超乎九天之上,貫乎大地之下。雖不離乎炁,亦不雜乎炁;貫乎太極之中,包乎太極之外。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杳兮冥兮,萬劫而不壞。為生天生地之母,萬物之始祖也。故天、地、日、月、風、雲、雷、澤,無不由斯而生;古、今、中、外人、物之性,無不由斯而降;仁、義、禮、智,寓乎其中,靜也;惻隱、辭讓、羞惡、是非,應乎其外,動也。靜極而動,萬物漸生,元會運世,以賴轉;動極而靜,萬物漸滅,天、地、人、物之歸宿。

一三判處

一者天一也,奇也。

奇圓圍三,三用其全。

此道之所以生一,而一之所以含三也。

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約翰福音一章一節)

「生命在祂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約翰福音一章四節)

一三判處解

老子曰:「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唯一。」

*夷:無色或無狀無象。

*希:稀疏(無聲無響)。

*微:無形、無體。

*致詰:查究。

解:有形、有聲、有體,皆不足已顯道之妙,惟有「希」、「夷」、「微」,方為大道之玄妙也。故無聲、無形、無體乃是道的本真,是無法窮其極,考究其旨妙之義,亦無法隨意揣測的。道本不可分,故「三」者本「一」,「一」即大道之正體,雖用「三」者來形容,還是不能窮其底蘊的,所以還是把這「三」者混合起來,使歸納於「一」處,才堪代表道,「一」即是真心,方能會通「三」之奧妙處。

太極之初渾然元炁 ,以其元炁有其光,光生熱,熱生動,動則有生。光者元炁之體;熱與動者元炁之用;生者用之見也。

太極炁天圖

聖聖淵淵賴此傳 彌綸一炁即真詮

隨機赴感方方現 附物照靈在在圓

蓍策非神神自有 卦爻是象象終捐

周流萬類微之顯 體具先天用後天

太極者,陰陽之炁,升降之理,流行之炁天也。白者,陽儀也;黑者,陰儀也。黑白二儀者,乃陰陽之屆限也。

夫陰極生陽,白以漸而長,黑以漸而消,元亨以應之,春夏也;陽極生陰,黑以漸而長,白以漸而消,利貞以轉之,秋冬是也。一年如是,一月如是,一日、一時亦如是;以至元、會、運、世,亦莫不如是。其炁機流行,未嘗而息也。故曰:「周天」。

每至戌、亥二字,曰閉物,曰混沌。然非中間一理主之,則不能流行而不息也。

兩儀乾坤圖

輕清者天炁也 重濁者地炁也

上升者陽炁也 下降者陰炁也

晝主動陽明也 夜主靜黑暗也

陽儀中含陰也 陰儀中抱陽也

兩儀者,天地也,陰陽也。有動有靜,有清有濁之變道也。

輕清上升而為天,乾道也,為萬物之父。開於子,而沒於戌。

重濁下凝而為地,坤道也,為物之母。闢於丑,而沒於酉。

乾為陽,陽中有真陰,陰降而復生。坤為陰,陰中有真陽,陽升而復降。

陰陽互施二氣氤氳,其中自然生人而生物矣。

凡陽升,萬物皆伸;陰降,萬物皆縮。伸者,生也;縮者,死也。伸縮生死宇宙間,物物之生死,皆難逃乎天地之數也。

皇極圖

腎屬水藏精 陰中之陰也

心屬火藏神 陽中之陽也

肝屬木藏魂 陰中之陽也

肺屬金藏魄 陽中之陰也

脾屬土藏意 後天之本也

皇極者,三也,象也,天地之人也。人受父母之精血以凝成,象也;得天地之靈秀以生長,炁也。稟無極之真常以成性,理也。

三五凝結,體用兼全,故人為萬物之靈也。男秉乾道,清陽也,而主動;女秉坤道,濁陰也。而主靜。男屬太陽,而陽中有陰;女屬太陰,而陰中有陽。

凡人喜怒哀樂未發時,中也。發而中節者,和也。不守中和,自暴自棄者,愚夫也。固守斯道,變化氣質者,賢人也。嗟乎!

人之一生,猶四季焉:少而如春,故形長;幼而如夏,故體旺;壯而如秋,故生子;老而如冬,故近死。人生氣血衰旺以時者,數也;壽殀窮通難移者,命也。故人事將畢,早悟性命,早修大道,不至虛生一世矣。

氤氳四象圖

一陰上加一陽為少陽其炁溫於時為春

一陽上加一陽為太陽其炁熱於時為夏

一陽上加一陰為少陰其炁涼於時為秋

一陰上加一陰為太陰其炁寒於時為冬

四象者,一炁流行,四時變化,寒暑代謝之炁天也。

春為少陽,乃陰中之陽也,故春溫。正、二、三月以應之。

夏為太陽,乃陽中生陽也,故夏熱。四、五、六月以應之。

秋為少陰,乃陽中產陰也,故秋涼。七、八、九月以應之。

冬為太陰,乃陰中產陰也,故冬寒。十、冬、臘月以應之。

由溫漸熱,陽長而陰消,生機也;由涼漸寒,陰旺而陽衰,殺機也。

陰陽、消長、生殺循環,自然之理也。寒熱、溫涼自然之炁也。在天曰春、夏、秋、冬;在人曰眼、耳、口、鼻也。

五行圖

東方甲乙木 其色青 為春

南方丙丁火 其色赤 為夏

西方庚辛金 其色白 為秋

北方壬癸水 其色黑 為冬

中央戊己土 其色黃 為季

五行者:水、火、木、金、土是也。

甲、乙為木,木旺於春。

丙、丁為火,火旺於夏。

庚、辛為金,金旺於秋。

壬、癸為水,水旺於冬。

戊、己為土,土旺於四季。

此五行之利也。

水黑、火赤、木青、金白、土黃,此五行之色也。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此五行之相生也。

金尅木,木尅土,土尅水,水尅火,火尅金,此五行之相尅也。

金休於冬,囚於春。木休於夏,囚於秋。水休於春,囚於夏。火休於秋,囚於冬。土休於秋,囚於春。此五行之休囚也。

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

庚、辛、壬、癸共為十字。

天干陰陽之分別是:

甲,丙,戊,庚,壬為陽。

乙,丁,己,辛,癸為陰。

干者猶樹之幹也。

甲:像草木破土而萌,陽在內而被陰包裹。

乙:草木初生,枝葉柔軟屈曲。

丙:炳也,如赫赫太陽,炎炎火光,萬物皆炳燃著,見而光明。

丁:草木成長壯實,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盛也,象徵大地草木茂盛繁榮。

己:起也,紀也,萬物抑屈而起,有形可紀。

庚:更也,秋收而待來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後有味,辛者,新也,萬物肅然更改,秀實新成。

壬:妊也,陽氣潛伏地中,萬物懷妊。

癸:揆也,萬物閉藏,懷妊地下,揆然萌芽。

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

午、未、申、酉、戌、亥。

共為十二字。

地支陰陽之分則是:

陽:子、寅、辰、午、申、戌

陰:丑、卯、巳、未、酉、亥

支者猶樹之枝也。

子:孳也,陽氣始萌,孳生於下也。

丑:紐也,寒氣自屈曲也。

寅:髕也,陽氣欲出,陽尚強而髕演於下。

卯:冒也,萬物冒地而出。

辰:伸也,萬物舒伸而出。

巳:巳也,陽氣畢佈已矣。

午:仵也,陰陽交相愕而仵。

未:眛也,日中則昃,陽向幽也。

申:伸束以成,萬物之體皆成也。

酉:就也,萬物成熟。

戌:滅也,萬物滅盡。

亥:核也,萬物收藏,皆堅核也。

五星緯天圖

太易生水星 即辰星天也

太初生火星 即熒惑天也

太始生木星 即歲星天也

太素生金星 即太白天也

大極生土星 即鎮星天也

五星者: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之精華也。

水星天輔日,與金星相似。

金星天,其行與日度略同,有伏留順逆之不齊。先日而出謂之啟明;後日而現,謂之長庚。

火星天,日移一宮,歷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與恆星天復會於初起之度,謂之一歲。

木星天,其行十二日,不及恆星天一度,二月移一宮,二年一週天。

土星天,其行二十八日,不及恆星天一度。二十八月移一宮,二十八年一週天。

天有五行之炁,地有五行之質。在天曰星,在地曰行。

宗動天為乾,恆星天為乾之中,土星天為乾之下。此三重合而為天行健。

(乾為純陽,動中動,而行健。 )

木星天為離之出,火星天為離之中,日輪天為離之成,木火一家,合而成離,中含一陰,故次健於天。

(離為動中靜,而次健。 )

金星天為坎之始,水星天為坎之中,月輪天為坎之成,坎卦一陽陷於二陰之中,故行遲。

(坎為靜中動,而行遲。 )

(坤為靜中靜,而以不動為正。 )

九重天

最上至靜不動天,此天即無極理天也。. 此理雖神妙以渾然,實條理之分明,至無能. 生至有,至虛能御至實,超乎九重天之上,. 貫乎大地之下,雖不離乎氣,亦不雜乎氣,. 則委氣獨立。天地人物之性自此而降,為. 開物之漸;回此天則為閉物之漸。

第九重宗動天,此即太極氣天也。此天上運. 星斗,下託大地,中貫萬類浮沈升降,默運. 四時,高者輕清而行速;下者重濁而行遲。. 七政之所以分,八卦之所以列,閏餘之所由. 起,而氣數之命、氣質之性所由來也。十二. 萬九千六百年此氣為一終始。

第八重恆星天此二十八宿天也。宗動天之度. 不可見,而以二十八宿天一日繞地一周所過. 者為度,一日過一度,歷三百六十五日四分. 日之一復還於初起之度,謂之一歲。此天行. 之所以健也。

第七重土星天,此鎮星天也。其行二十八日. 不及恆星天一度。二十八月移一宮,二十八. 年一週天。  (公轉廿九‧四六地球年)

第六重木星天,此歲星天也。其行十二日不. 及恆星天一度,十二月移一宮,十二年. 一週天。

第五重火星天,此熒惑天也。其行二日不及. 恆星天一度,一月移一宮。二年一週天。

第四重日輪天,此火精天也,於卦為. 「離」。其行一日不及恆星天一度。一日移. 一宮,歷三百六十五日四分之一,與恆星天. 復會於初起之度,謂之一歲。

第三重金星天,此太白天也。其行與日度略. 同,而有伏留順逆之不齊。先日而出謂之. 「啟明」後日而現謂之「長庚」。

第二重水星天,此辰星天也。其行輔日前後. 與金星。 

第一重月輪天,此水精天也,於卦為. 「坎」。二十九日半與日復會,謂之一月 。

東方蒼龍:角、亢、氐、房、心、尾、箕。

西方白虎:斗、牛、女、虛、危、室、壁。

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張、翼、軫。

北方玄武:奎、婁、胃、昴、畢、觜、參。

自一氣分為兩儀,陰陽剖判,兩儀分為四時,由四時分為八節,由八節分為二十四氣,七十二候,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候候之氣味不同,度度之宿性各異,人物皆稟此而生,生時不同,宿度迥異,故類有貴、賤、大小,人生有壽、妖、窮、通、智、愚、賢、否,亦氣使之然也。

本然之性,賦於有生之初,來自理天,理本一致,故修此性,聖凡同歸,氣質之性,稟於有生之後,來自氣天,氣有浮、沉、升、降,星有吉、凶、善、惡。而人生之智、愚、賢、否、壽、妖、窮、通,亦因而萬有不齊,囿於氣者,為凡庸之俗流,達於理者,為聖賢之嫡派,此聖人之道,所以不囿五行。

六合圖

七政圖

伏羲八卦圖

乾一兌二離三

震四巽五坎六

艮七坤八數也

乾三連坤六斷

震仰盂艮覆碗

離中虛坎中滿

兌上缺巽下斷

此八卦之象也

『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搏、水火不相射』

伏羲八卦者,以先天炁象、陰陽消長自然之置位,對侍而言也。

正南,純陽方也,故畫為乾。

正北,純陰方也,故畫為坤。

畫離於東,象陽中有陰也。

畫坎於西,象陰中有陽也。

東北陽生陰下,於是畫震。

西南陰生陽下,於是乎畫巽。

觀陽長陰消,是以畫兌於東南。

觀陰盛陽微,是以畫艮於西北。

伏羲聖人定其方位,知其吉、凶。觀天之道,執天之行,故畫卦之後,人倫於是而立焉。

文王八卦圖(洛書圖)

乾為父 坤為母

震長男 巽長女

坎中男 離中女

艮少男 兌少女

離九宮 坎一宮

震三宮 兌七宮

坤二宮 巽四宮

乾六宮 艮八宮

戊己土 中五宮

先天八卦轉為後天八卦

「乾」之中爻陽,去交「坤」之中爻陰,「坤」變為「坎」。

「兌」之中下二陽,來交「艮」之中下二陰,「艮」變為「乾」。

「離」之下爻陽,來交「坎」之下爻陰,「坎」變為「兌」。

「震」中之二陰,去交「巽」之中二陽,「巽」變為「坤」。

「巽」之上爻陽、下爻陰,來交「震」之上爻陰、下爻陽,「震」變為「艮」。

「坎」之上爻陰,去交「離」之上爻陽,「離」變為「震」。

「艮」之上爻陽、下爻陰,去交「兌」之上爻陰、下爻陽,「兌」變為「巽」。

「坤」之中爻陰,來交「乾」之中爻陽,「乾」變為「離」。

伏羲八卦之方位:乾坤坎離列於四正;震兌巽艮列於四隅,謂之先天。文王八卦坎離震兌列在四正;乾坤艮巽列在四隅,謂之後天。先天標明陰陽之對侍;後天標明陰陽之流行。對侍者,常道也;流行者,變道也。宇宙一切現象,都由常而變之矣。

乾交坤,而變離;坤交乾,而變坎;離交坎,而變震;坎交離而變兌。此四正變動之原因也。

坤得乾,而以陰承陽,故坤退於西南;乾得坤,而以陽配陰,故乾退於西北。坤居巽位,而巽順乎坤,所以移於東南;乾居艮位,而艮避乎乾,所以退移於東北。這是四隅變動之原因。

文王就變動自然上規定,名為後天。皆本乎造化變遷而發生矣。故合伏羲之卦,是並行而不悖之道也。

白陽八卦圖

氣數所趕 非在人力

卦象若順 三才安矣

白陽八卦者,天地之正炁也。闢開混沌。天地開闢,以地支而系其名,原分四古:

亥、子、丑為太古,即混沌之分。

寅、卯、辰為上古,即混沌之化。

巳、午、未為中古,即混沌之關。

申、酉、戊為下古,即混沌之合。

分、化、關、合四古數盡,則天地闔矣。

而今午盡未初,否極泰來。一元內有大三陽之運。曰:青陽、紅陽、白陽,三會收圓普渡。先天、後天末後一著之果證。炁運至此,卦位復移。故東坤,西乾,南離,北坎。時至自然娑婆世改為蓮花國,花花世改為清靜世;人人佛面佛心,家家夜不閉戶。天下一家,萬國一理,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是謂大同世界,而大順之景象,漸漸臻矣。

明師一指之意義

在求道當下,師尊打開求道者之玄關竅,即為咱們抽坎填離,具足由後天返先天之條件。

咱由先天落入後天,因必需憑藉肉體方能生存,而肉身不離水火,即坎、離,即後天八卦坎離為正位(下與上)。

在明師一指當下,即為咱們抽坎填離,將坎中之陽抽出,填入離中之陰,使得乾坤定位,合乎先天八卦之卦位(坤在下,乾在上)的條件。

然咱此生有幸求道,是憑藉浩盪之天恩師德,得道之後仍必需加以修持,是乃先得後修。

上天鴻慈,平放天梯,咱求道時,師尊無形之中,將咱落入後天之卦位(後天八卦),抽坎填離,轉為俱足先天八卦之返先天條件(乾坤定位),然咱又必須借肉身先得後修,仍需以離坎為主軸,故將先天八卦右轉90度,乾坤正位平放(平放天梯),以離坎為主軸(後天生活),此乃天恩師德所賜。

九宮

戴九履一  左三右七 二四為肩  六八為足

八八圖

六十四卦者,由先天八卦而生也。

左方三十二陽卦,為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四卦而生之。

自復一陽,馴至乾六陽而止,即子、丑、寅、卯、辰、巳六字而應之也。

右方三十二陰卦,為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四卦而生之。

自垢一陰,馴至坤六陰而止,即午、未、申、酉、戌、亥六字而應之也。

此即邵子倍一為二,倍二為四,倍四為八,倍八為十六,倍十六為三十二,倍三十二為六十四卦也。

渾天圖

分化關合四古也 仁義禮智四端也

眼耳鼻口四相也 戊己玄關主宰也

胎卵濕化四生也 麟鳳龜龍四長也

渾而言之萬物也 分而言之五行也

渾天者,紊而不亂,繁而有序,各生其生,各長其長,胎卵濕化各從其類也。天地之間,動植之物,莫不由道而生之。強弱之殊,薰蕕之異,無不由炁而別之。

蓋人獸均為胎生,胎生屬木,木德曰仁,仁主生,故仁人麟獸,不忍傷生。毛蟲三百六十種,麟為之長。在人為耳,藏於肝,魂也。發於事,仁也。

鳥為卵生,卵生屬火,火德曰禮,火性炎上,故鳥類能上飛。羽蟲三百六十種,鳳為之長。在人為眼,藏於心,神也。發於事,禮也。

黿龜蠅蚋為化生。化生屬金,金德為義,義主氣,故靈龜善養調息。甲蟲三百六十種,龜為之長。在人為鼻,藏於肺,魄也。發於事,義也。

蛟龍魚蝦為濕生,濕生屬水,水德曰智,水性潤下,故水族下潛。鱗蟲三百六十種,龍為之長。在人為口,藏於腎,精也。發於事,智也。

人為萬物之靈,屬土,土德曰信,土居其中,故人在中界,不上不下。躶蟲三百六十種,聖人為長。在人為玄關,藏於中,性也。發於事,信也。

渾而曰萬物,分而曰五行而已矣。

洛水靈龜出現,亦主伏羲氏時為確也。其背甲紋斑宛如斯圖。凡陽數五五,陰數五六。洛書虛十,五陽居中,四奇居正,四偶居隅,分別八方,以應八卦。爾時羲皇仰觀俯察,參其紋斑,知其尅數。數位雖分,不外五行。五行之序,則有相尅:

由中而北,土尅水也。在人則脾旺而腎虧矣。

由北而南,水尅火也。在人則腎旺而心虧矣。

由南而西,火尅金也。在人則心旺而肺虧矣。

由西而東,金尅木也。在人則肺旺而肝虧矣。

由東而復中,木尅土也。在人則肝旺而脾虧矣。

五行之尅制者,質也;五臟之虧旺者,氣也。天地雖大,與人一體。人身雖小,可配周天。生、尅既殊,故轉之順逆亦異也。

古洛書

陰陽五行錯亂

金火易位(數不變、屬性變) 。一則寄體而生。一則扶生抑殺者也。非如是。而一氣不能縱橫十五。圓通無礙也。

(陽剋陰)收斂、成就之功

人自有生以後,陽極陰生,五行錯亂,陰陽不交,彼此戕害,真者埋沒,假者張狂,七情六慾般般俱有,五蘊八識件件皆全;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以苦為樂,以假作真,本來面目全失。

此信一復,戊土發現,內有主宰,萬緣皆空,諸慮俱息,則不哀而生智。

信中生智,是戊土尅癸水,而水返陽矣。

水返陽,而智本於信,智不妄用,無貪無求,心平氣和,則樂真而有禮。

智中生禮,是壬水尅丁火,而火返陽矣。

火返陽,而禮本於智,禮而不同,非禮不履,燥氣悉化,則不怒而成義。

禮中出義,是丙火尅辛金,而金返陽矣

金返陽,而義本於禮,義不過偏,通權達變,循規蹈矩,則喜善而藏仁。

義中生仁,是庚金尅乙木,而木返陽矣。

木返陽,而仁本於義,仁不過懦,至善無惡,誠一不二,則無慾而有信。

仁中行信,是甲木尅己土,而土返陽矣。

土返陽,而信本於仁,止於其所,而不動不搖,真土現象,假土自靜。戊己相合,喜怒哀樂皆歸無慾,仁義禮智皆歸一信。

洛書詳解

洛書者,陰陽錯綜,五行逆運,有為變化之道也。其圖大禹治水時,有神龜出洛河,其背有文:九文近頭,一文近尾,三文近左脇,七文近右脅,四文近左肩,二文近右肩,六文近右足,八文近左足,五文在背中。

其位九,象九宮;中五又像太極;一文又像一氣。其形方,方象地。洛書蓋取逆尅之理。逆尅者以陰尅陽右行也。故:中土尅北方水;北方水尅西方火;西方火尅南方金;南方金尅東方木;東方木尅中央土。

陰前陽後,陰靜陽動。靜以制動,以尅為主,收歛成就之功也。收歛成就乃金火之功,火以煉之,金以刑之。故金居火位,火居金位。金火同宮,而萬物無不藉賴陶鎔成就矣。

金火陰陽俱錯,水木陽不動而陰錯者,金火尅而水木生氣收歛也。尅之正所以全生;逆之正所以成順。故外錯尅而中綜生。

錯者錯亂也,陰陽錯亂於外而相尅也;綜者總整也,陰陽總整於中而相生也。錯中有綜,借陰復陽,後天中返先天之道,不在是乎?

人自有生以後,陽極陰生,五行錯亂,陰陽不交,彼此戕害,真者埋沒,假者張狂,七情六慾般般俱有,五蘊八識件件皆全;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以苦為樂,以假作真,本來面目全失。

如書陰水尅陽火,陰火尅陽金,陰金尅陽木,陰木尅陽土,陰土尅陽水之象。書有五無十者,陰土錯外去尅水也。

天有好生之德,借神龜洩露返還之道,使人人歸家認祖,在性命根本上著腳耳。根本在於何處?即中五之中一文,所謂玄牝之門者是也。這個門生之在此,死之在此;順之在此,逆之在此;五行錯亂分散亦在此,五行總整攢簇亦在此。

蓋此處有天地之根,有仁義禮智之信也。因其有仁義禮智之信,錯之能以綜,散之能以合。

失此信則五元皆傷,五物皆發,仁義禮智之性變而為喜怒哀樂之性。守此信五元皆生,五物皆化,喜怒哀樂之性變而為仁義禮智之性。

書中五者,仁義禮智皆本於信也。外四十者,以信而運仁義禮智也。信於仁則能仁,信於義則能義,信於禮則能禮,信於智則能智。一信而仁義禮智無不隨心變化矣。

變化之道即後天中返先天之道,即書中錯中有綜,三五合一之象。五行有陰有陽,祇有二五,並兼三五。所謂三五者,就中五三家之數論之也。

中五共五文:北第一文為水,西第二文為火,東第三文為木,南第四文為金,中第五文為土。

木生火為一家,積數二、三為一五;金生水為一家,數一、四為一五;土居中央為一家,積數自為一五。三家相見,是謂三五合一。

三五合一,總是一陰一陽,二五之精,妙合而一之。二五合一,總是陰中返陽,一五攢簇而一之。一五攢簇,渾渾淪淪,循序無端,無臭無聲,何有一五,何有二五,更何有三五乎?

後天中返先天之道,即於陰五行中返還陽五行,復歸於一氣耳。返還之道,莫先乎返信。老子云:「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此信即先天來復之信。

此信一復,戊土發現,內有主宰,萬緣皆空,諸慮俱息,則不哀而生智。信中生智,是戊土尅癸水,而水返陽矣。

水返陽,而智本於信,智不妄用,無貪無求,心平氣和,則樂真而有禮。智中生禮,是壬水尅丁火,而火返陽矣。

火返陽,而禮本於智,禮而不同,非禮不履,燥氣悉化,則不怒而成義。禮中出義,是丙火尅辛金,而金返陽矣。

金返陽,而義本於禮,義不過偏,通權達變,循規蹈矩,則喜善而芳仁。義中生仁,是庚金尅乙木,而木返陽矣。

木返陽,而仁本於義,仁不過懦,至善無惡,誠一不二,則無慾而有信。仁中行信,是甲木尅己土,而土返陽矣。

土返陽,而信本於仁,止於其所,而不動不搖,真土現象,假土自靜。戊己相合,喜怒哀樂皆歸無慾,仁義禮智皆歸一信。

五氣朝元,後天五物皆聽命於五元。四象和合,五行一氣三五合一,結成聖胎,渾然天理,人欲不生,還元返本,歸根覆命,依然是生初本來面目。

如書陽五行居於正位,陰五行居於偏位,錯中有綜也。錯中有綜,陰中返陽,金丹有像。在儒則謂明善復初。在釋則謂摩訶般若波羅密。摩訶者華言大也,般若者華言智慧也,波羅密者華言登彼岸也。以大智慧登彼岸,亦明善復初,還元返本之意。

三教聖人皆不外此逆運妙理,金丹有為之道。金以逆運,故曰七返九還金液大還丹。

七為陽火之數,火居金位,火運金而入庫返真;九為陽金之數,金居火位,金遇火而生明還元。火返真而後天之氣悉化;金還元而先天之氣逆回,生生不息。

仁義禮智本於一信,金木水火歸於中土,五行攢簇,洛書已返成河圖矣。有為事畢,無為事彰。再加向上工夫修河圖妙理,了先天無為自然之功,可以神化不測矣。

修道者能於洛書錯綜變化處,鑽破孔竅,於中心一文處,立定腳跟,逆而修之,何患五行不能攢簇,陰陽不能和合,金丹不能凝結,性命不能俱了乎?

無極之理,微中之微,玄中之玄,妙中之妙,神中之神,天中之天,無象無名,本不可見。

於不可像,不可名,不可見之中,強現河圖之名與數以見之。

無極之靜體難見,惟大地坤元之靜似之。故日:「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

伏羲時有龍馬出於河,其背上旋毛宛如此圖。

二七在前,

一六在後,

三八在左,

四九在右,

五十在中。

此五行有先天有後天,先天五行屬陽,後天五行屬陰;

一、三、五、七、九,陽五行,先天也;

二、四、六、八、十,陰五行,後天也。

河圖生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天三生木地八地之 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河圖之數:

一、六在北,玄帝之居。天一生水,雲氣橫天;地六成之,江河亙地。壬、癸是也。

二、七在南,赤帝之居。地二生火,木石藏焉;天七成之,見空火熾。丙、丁是也。

三、八在東,青帝之居。天三生木,木隨陽長;地八成之,著地則旺。甲、乙是也。

四、九在西,白帝之居。地四生金,礦產於地;天九成之,火煉成器。庚、辛是也。

五、十在中,黃帝之居。天五生土,塵自天沈;地十成之,落地成塊。戊、己是也。

生成各以其序,休旺各以其時,陰陽相合,而變化無窮矣。

繫辭傳: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

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

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

河圖歌: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又:

一、六在北;二、七居南;三、八居東;四、九居西;五、十居中。

朱子:「陽奇陰偶,即所謂河圖也。」

陰陽五行-從數

陰陽五行從-天干

古河圖

無極之靜體難見,惟大地坤元之靜似之。故日:「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

河圖者,五行順行,自然無為之道也。

伏羲時,有龍馬出孟河,其背有點:二七在前,一六在後,三八在左,四九在右,五十在中;

其位五,象五行:一六在後,象北方壬癸水;二七在前,象南方丙丁火;三八在左,象東方甲乙木;

四九在右,象西方庚辛金;五十在中,象中央戊己土。

中五點,又像太極含四象;中一點,又像太極含一氣。雖五十五點,其實二五,二五其實一五,一五總是中一,因其有五行,故分五點。因其五行有陰陽,故又積為十點。因其五行各有陰陽,故又積為五十五點。

先天陽五行

無性之性,其體柔慈,發而為仁

無情之情,其體剛烈,發而為義

不神之神,其體圓通,發而為禮

不精之精,其體純粹,發而為智

無氣之氣,其體純一,發而為信

主生,其性善,感則生喜

主死,其性惡,感則生怒

至愚,其性痴,感則生哀

至靈,其性貪,感則生樂

至動,其性亂,感則生慾

生初陰陽五行混合

仁之至矣,仁即元性之見端也

義之至矣,義即元情之見端也

禮之至矣,禮即元神之見端也

智之至矣,智即元精之見端也

信之至矣,信即元氣之見端也

靜之則為五元,動之則為五德,動靜皆是先天用事,間有喜、怒、哀、樂之跡,俱出無心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和也,是謂無慾,無慾則精、神、魂、魄、意各安其位,聽其先天主宰。

孔傳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蓋天地造化之道,不過一個陽五行,一個陰五行,一生一成而已。雖分五行,而實一陰一陽運用之;雖陰陽運用,而實一氣來往運用之。故其象: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又生金,從中而始,從中而終,始之終之,無非一氣,無非一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即土居中,和合四象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即四像在外,一氣流行也。

中者,和也,一氣也,總是太極也。惟人也,秉天地陰陽五行之氣而生身,身中即具此陰陽五行之氣,但此五行有先天有後天,先天五行屬陽,後天五行屬陰;一、三、五、七、九,陽五行,先天也;二、四、六、八、十,陰五行,後天也

以先天而論:一為元精,屬水,為壬水;三為元性,屬木,為甲木;五為元氣,屬土,為戊土;七為元神,屬火,為丙火;九為元情,屬金,為庚金,此五元也。五元既具,五德即於此而寓之。五德者,仁義禮智信也。

元精者:不精之精,其體純粹,發而為智;

元神者:不神之神,其體圓通,發而為禮;

元性者:無性之性,其體柔慈,發而為仁;

元情者:無情之情,其體剛烈,發而為義;

元氣者:無氣之氣,其體純一,發而為信;

五元者,五行之氣。五德者,五行之性。

五元五德,生於先天,藏於後天,當人在胞胎之中,混混沌沌,一氣渾淪,形跡未見,其理已具,所謂未出生者,如圖中五五點攢於一處,太極之象。古人教人窮取父母,未生以前面目者即此也,以其事在未生身以前,故謂先天。

以後天而論,二為識神,屬火,為丁火;四為鬼魄,屬金,為辛金;六為濁精,屬水,為癸水;八為遊魂,屬木,為乙木;十為妄意,屬土,為己土;此五物也。五物既具,五賊即於此而寓之。五賊者,喜怒哀樂慾也。

遊魂主生,其性善,感則生喜;

鬼魄主死,其性惡,感則生怒;

識神至靈,其性貪,感則生樂;

濁精至愚,其性痴,感則生哀;

妄意至動,其性亂,感則生慾;

但後天五物五賊,雖是五行所化,其中猶有分別;五物之中,精神意皆後起,雖魂魄最先,魂更先於魄也。

魂者,歷劫輪迴之種子,為人為鬼是他,為聖為賢是他,為善為惡也是他,披毛戴角也是他,身未生時他先來,氣未絕時他先去。當人破胞出頭之時,哇的一聲,即魂入竅之時,魂一入竅,受後天木氣與先天元性相合,假依真存,故嬰兒落地無聲者不成,以其遊魂未入,雖有元性,不能獨存,假依真存,真亦借假而留也。

魄者,借血氣之靈,受金氣而凝結,生後七七四十九日而始全,死後七七四十九日而始滅,世俗亡人,七七四十九日之期,正為此耳。

魂之為物,遷移不定,離此去彼,離彼來此,輪迴不息,歷劫不壞,魄則隨身而有無之。識神雖受火氣而生,亦魂之所出;濁精雖受水氣而生,亦魄之所攝;意者,思慮動作,所以役使精、神、魂、魄四物者也。五物五賊,皆是生身以後所有,所謂己生出者也,以其事在生身以後,故謂後天。至於心、肝、脾、肺、腎,濁而有形,又不再此例矣。

有生之出,後天五行與先天五行,兩而合一,五物為五元所統攝,五賊為五德所制伏,一舉一動,皆先天主宰,後天不過為役從耳,故嬰兒無識無知之時,

至善無惡,仁之至矣,仁即元性之見端也;

人我兩忘,義之至矣,義即元情之見端也;

聲色不迷,智之至矣,智即元精之見端也;

心氣和平,禮之至矣,禮即元神之見端也;

誠一不二,信之至矣,信即元氣之見端也;

靜之則為五元,動之則為五德,動靜皆是先天用事,間有喜怒哀樂之跡,俱出無心:「喜而不留、怒而不遷、哀而不傷、樂而不淫」,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和也,是謂無慾,無慾則精、神、魂、魄、意各安其位,聽其先天主宰。

先天后天,陰陽相交,二五之精,妙合而凝,或先天動而後天成,或後天動而先天成,真不離假,假不離真,真賴假以全,假賴真而存,渾然一氣,無傷無損,圓成具足,如圖之五行,陰陽同居,一氣流行之象,古人教人窮取娘生面者,即在此也。

及其二八之年,先天氣足,陽極而陰潛生,交於後天,於是魂魄不定,識神起而精竅開,意亂心迷,五物並興,五賊相戕,五元五德漸次剝消,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陰氣純而陽氣盡,不死豈能乎?此順則生人之道也;惟聖人有先天之學,能於先天未極之時而保陽,於後天將生之時而退陰,借後天養先天,以先天化後天,行無為之道,直入聖基,無為之道,仍不外此河圖妙理。

河圖自中而生陰陽五行,即生人順生之道也,河圖五行,陰陽相合,一氣渾然,即生聖、逆運之道也,逆運非返還之謂,乃逆藏五行歸於中黃太極,復見父母未生以前面目耳,孟子曰:「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現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蓋心為一身之主,具有仁義禮智之德,以一心而運仁義禮智,純是天真。五物五賊,皆順聽其命,五行攅簇,四象和合,性即是命,命即是性,性命一家,陰陽渾化,形神俱妙,與道合真,根心生色,不言而喻,自然而然也。

但此心非肉團之頑心,乃天地之心,五行不到,四大不著,所謂元牝之門者是也,無方所,無定位,擬之則失,議之則非,不可以言傳,不可以筆肖,開闔有時,動靜自如,不偏不倚,至虛至靈,強而名之,太極是也,強而圖之,這個○是也,即河圖中之一點,因其此心為天地之根,為性命之源,後之高明者,強圖以連環樣。

使人自惺自悟,以神契之耳。是心也,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三千大千容不得他;釋氏五千四十八卷藏經,說不像他;儒家六經四書,論不及他;道家丹經子書千帙,形容不盡他。以言其無,則又活活潑潑;以言其有,則又杳杳冥冥。有無不立,動靜不拘。有此心者,則出死入生;失此心者,則出生入死。生之、死之,祇在此心得失之間耳。

仁義禮智根於心,根於此心也。此心內有五行之氣,而無五行之質。藏於五行之中,而不落於五行。本於父母未生以前,現於父母既生以後。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所以主宰乎仁義禮智之德。

仁義禮智皆此心之變化也。因其能變化仁義禮智,又有信之名。信非外而言語之信,乃陰陽合一真實無妄之信。真實者有也;無妄者真空也。空而不空,不空而空,仁義禮智皆在其中。

無為之事者,以道全形之事。以道全形,即以信而統仁義禮智也。即以仁義禮智而歸於一信也。亦即以仁義禮智而歸於一中也。信也、心也、中也,總一氣也。一氣流行,五元、五德凝結不散,渾然太極,不滲不漏;後天五物、五賊,亦皆化而為陽。先天氣、後天氣兩而合一,了性即可了命。上德無為之道,河圖之理畢露矣。

圖書合一

(三)圖書合一詳解

河圖形圓,陰陽合一,五行一氣,無為順生,自然之道。洛書形方,陰陽錯綜,五行尅制,有為逆運變化之道。

圓以象天,一氣流行,渾然天理,無修無證。從太極中安身,所以了性。方以象地,兩儀變化,天人合發,有增有減,在陰陽中造作,所以了命。無為者純陽未破,上德之人修之。有為者後天已交,中、下之人修之。

特以上德之人五行合一,先天祖氣未傷,性命一家,無待返還之功,祇用天然真火以溫養之,不為後天所傷,神全氣足。誠則能明,由中達外,露出法身,永久不壞,歷劫長存。道家謂之身外有身;釋家謂之跳出輪迴;儒家謂之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至於中下之人,或為氣質所拘,或為積習所累。先天破而後天用事,性命分為兩處。若無有為之道,則已失者而難返,已去者而難還,雖有志士不能成功。故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圖之以留世,使人深玩其意,各了性命也。

坤卦傳曰: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者謹固牢藏也;直者至中至正,不偏不倚也。以敬直內,率性之謂道也,即河圖無為自然之道。

義者變化裁製也,方者不動不搖,循規蹈矩也。以義方外,修道之謂教也,即洛書變化有為之道。

無為以修內,有為以修外。修內者性也,修外者命也。上德者修性,而命即立,自誠明也。下德者須先修命,而後修性,自明而誠也。自誠明謂之性,為上德者而說;自明誠謂之教,為下德者而言。

今立內圓外方之圖,以明上德者修內以制外,先圓而後方;下德者修外以安內,先方而後圓。雖是如此說,下德者亦必以內圓為本,但不過著重處在外方耳。

但方圓二字大有妙用:圓無空寂無為,其中有防危慮險之功。方非斷絕人事,其中有依世法而修道法之功。

知得河圖五行一氣,中黃一點,則圓之所以為圓,不落於寂滅著空之學矣。悟得洛書五行錯綜,尅中有生,縱淇順逆,到頭總歸中黃,則方之所以為方,不落於勉強執相之學矣。

方之圓之,總在中黃一點。方亦從此而方,圓亦從此而圓。識不得中黃,方亦不是圓亦不是。噫!月到天心處,風來水面時,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返本圖

此一貫道脈圖

寓乾坤闔闢三才造化於其中

由一理而始 末復歸於一理

閱者細心體會 以天即我 我即天

方可有得也

夫道,太虛而已矣。人能與太虛同體,則超乎天地之外,不囿五行之中,超於聖域。儒謂之神人,釋謂之金仙,道謂之大羅天仙也。

人生若被塵緣迷昧,棄真逐妄,死不回首者,凡夫俗子也。

道祖清靜守一之道,修心以煉性;佛祖真空皈一之道,明心以見性;至聖虛靈貫一之道,存心以養性。

大道一理,三教一家,先覺者聖、賢、仙、佛也,立德、立功以救世;後覺者賢人、君子也,繼往、開來以道統。

嗟乎!人孰不由道而生之?人誰不畏危欲安之?趁此普渡時機,早修大道,返本還原,逍遙物外,方為有始有終之大丈夫也。

南屏師尊詩讚

一貫道脈圖八章 條理清晰註解詳

巧奪天機造化理 融會貫通道風揚

章章珠璣句句光 圖圖沈檀字字香

九六男女憑此修 超凡入聖謁上皇

言簡意賅無虛談 渡人寶筏救苦丹

按法修行功果備 直達理宮坐品蓮

一貫大道至玄妙 先天變後後先天

有人得會陰陽理 凡夫俗子可成仙

中華民國四十三年甲午季秋蘇南野人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