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知多少? (85)
越南和中国的古代关係及其所使用的语言
秦末汉初时南越国的成立和存在93年的历史已在《越南知多少-83》中有详细的叙述。见诸《史记》、《大越史略》和《大越史记全书》等史书的记载,越南历史大概是:
公元前206年,南海尉任嚣病重,颁佈文书让赵佗接任南海尉的职务。不久,任嚣病亡。同年,秦朝灭亡,刘邦打败项羽,建立了汉朝,史称西汉。此时桂林和象两郡的越人也趁机纷纷脱离隶属关係。古蜀国的王族後裔蜀泮在象郡的今之越南部分,带领着瓯越(Âu Việt)族人,推翻了在地文郎国的只顾享乐的骆越(Lạc Việt)族第18代雄王,建立了瓯骆国(Âu Lạc),自称“安阳王”(An Dương Vương),王权之下的行政事宜仍交由原来文郎国的骆侯(Lạc hầu)和骆将(Lạc tướng)继续掌管。
公元前204年,赵佗兼併了桂林郡和象郡,以番禺为都城,在岭南地区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帝”(Nam Việt Vũ Đế)。他实施"和辑百越"的政策,促进了中原移民与南越国土著的融合。到了公元前179年,赵佗派兵击败安阳王,把瓯骆国分为交趾郡和九真郡,併入南越国的版图。对于交趾和九真两郡,赵佗只派了两名使者去驻守,实际上仅通过纳贡的形式进行非常鬆散的统治。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十一年)夏,刘邦派遣大夫陆贾出使南越,劝赵佗归汉。在陆贾劝说下,赵佗接受汉高祖赐给的南越王印绶,臣服汉朝,成为汉朝的一个藩属国,对汉朝自称“南越王”。
公元前112年秋天,汉武帝调遣罪犯和江淮以南的水兵共10万人,兵分五路进攻南越。並于公元前111年春征服南越国,将南越国领地设置了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古越南开始置于中国的直接统治之下,越南历史称这之後为Bắc thuộc lần 1,即第一次北属(公元前111 – 公元40年),共计151年,郡县级的官员由中央派驻,县级以下的官吏则由当地世袭的骆侯(Lạc hầu)和骆将(Lạc tướng)们配合管治。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再派兵从合浦郡徐闻县(今属广东省)渡海,佔领了海南岛。汉朝将其设为儋耳(儋:音dàn,古时同担)、珠崖两郡,和前面七郡合称交州,由交趾刺史部管辖。汉朝在交州的统治十分宽鬆,瓯骆的部族首领们依旧保持着他们世袭的权位,除了一切文书用汉文书写外,口语仍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即京族语。
公元40-43年,由于不满于东汉的苛刻统治,身为交趾郡麋泠县(Mê Linh)骆将之女的徵侧(Trưng Trắc)和徵贰(Trưng Nhị)带领各县的骆将兴兵起义,获得九真、日南、合浦各郡的响应,攻下65个城镇,徵侧获尊为女王,徵贰为副王,取得3年短暂的独立。东汉光武帝刘秀在41年派伏波将军马援率兵讨伐,並在43年4月收复失地,将二徵女王斩杀後把首级带回洛阳覆命(越南史书则记载为投江自尽),接着马援熔化了当地一些铜鼓,铸造及树立一巨大的铜柱作为界碑,上面刻着“铜柱折,交趾灭”六个大字。越南历史称这之後为Bắc thuộc lần 2,即第二次北属(公元43 – 544年),历经东汉、三国的东吴和南北朝当中南朝的宋、齐、梁各朝代,共计501年。
东汉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20年)至东吴初期,交州太守士燮(Sĩ Nhiếp,137-226年)形成独立的割据政权。士燮是儒学家,重视儒学研究,推广儒学的传播,兴办教育、移风易俗来促进越南的文化发展。因此一些越南史家亦把士燮视为越南君主,称士燮为“士王”(Sĩ Vương)、“南交学祖”(Nam Giao Học Tổ,岭南交州-越南文化的开山鼻祖)。
公元541年,汉人後裔李賁(Lý Bôn,503-548年)起兵反抗北方南朝的梁朝。太守萧諮逃回北方。542年和543年,梁朝派兵镇压叛乱,但最终失败。544年,李賁建立万春国,自立为帝,是为李南帝(Lý Nam Đế)在位4年後因战败而病故。万春国建立後,越南恢复了自主权,结束了第二次北属时期。万春国在李南帝之後的继位者是趙光復(Triệu Quang Phục,548-571年在位),然後是用奸计击败趙光復的李佛子(Lý Phật Tử,571-602年在位)。
公元581年,杨坚在南北朝当中北朝的北周静帝禅让之後建立了隋朝(581-619年),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他于589年征服南朝的南陈,统一全国。隋文帝在602年派兵攻打万春国,当时的国王李佛子在兵临城下时投降,被押回长安处死),越南历史称这之後为Bắc thuộc lần 3,即第三次北属(公元602 – 938年),历经隋、唐和五代十国的南汉,共计336年。
唐朝(618-907年)分岭南道为广州、桂州、容州、邕州、交州和崖州六个都护府。交州下辖交趾郡和九真郡。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改称交州都护府为安南都督府,唐高宗仪凤四年(679年)又改为安南都护府。从此交州便正式被称作安南(An Nam)。
南汉(917-971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之一,仅统治岭南各州。南汉後期,全境共辖60州、214县(今之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及越南北部之红河流域)。939年,汉人後裔的交趾人吴权(Ngô Quyền,898-944年)是南汉静海军节度使杨廷艺的部将及女婿,他经“白藤江之战”击败了统治安南的南汉军,建立吴朝,定都古螺(Cổ Loa),昔日的九真郡和交趾郡尽为安南领土。安南(An Nam)脱离中国统治,独立建国,从此开始。吴权所建立的是吴朝(Nhà Ngô,939-965年),接着是丁部领(Đinh Bộ Lĩnh,924-979年)所建立的丁朝(Nhà Đinh,968-980年)。宋太祖在开宝六年(973年)册封丁朝缔造者丁先皇(Đinh Tiên Hoàng)为“交趾郡王”(Giao Chỉ quận vương),确定了中越两国的宗藩关係。
公元1400年,陈朝的外戚权臣、汉人後裔胡季犛(Hồ Quý Ly,1336-1407)篡夺陈少帝的皇位,建立胡朝(Nhà Hồ),改国号为大愚(Đại Ngu),並大规模屠杀陈朝宗室。明成祖朱棣在1406年11月以“扶陈灭胡”为由,派兵攻打大愚,胡朝灭亡,安南被再次纳入中国版图,交由新设的“交趾布政使司”、“交址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和“交址等處提刑按察使司”等三司加以管治。越南历史称这之後为Bắc thuộc lần 4,即第四次北属(公元1407 – 1427年),只维持了20年的时光。
公元1418年,黎利(Lê Lợi,1385-1433)在清化省的蓝山(Lam Sơn)起义,经过10年的苦战之後,终于击退明军,在1428年建立後黎朝(nhà Hậu Lê),定都东京(今河内),並颁布《平吴大诰》,重新取得独立。黎利在位之初,明朝不承认其地位,要求立陈朝後裔为安南国王。1431年,黎利表明遍寻不着陈朝宗室後裔之後,明宣宗妥协,封黎利为“权署安南国事”,承认其对越南的统治,以保持中越的宗藩关係。直到1433年,黎利驾崩,其子继位後才获明朝册封为“安南国王”。
公元1862年,阮朝嗣德皇(Vua Tự Đức,1847-1883年)在法军枪炮的強有力攻击之下,签约把南部的嘉定、边和、定祥三省割让给法国。1874年再签约把南部剩下的永隆、安江、河仙三省割让给法国。直到1883年最後签约承认安南是法国的保护国,沦为法国的殖民地。最後在为争夺越南的1883-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後,中国满清政府与法国在天津签订了中法新约,越南获中国正式承认为法国殖民地,中越之间的宗藩关係宣告结束。
南越国昔日辖下各郡的民族与语言的变迁:
中国自秦朝以後把北方长城外各民族统称为胡,把南方长江以南各民族统称为越(或百越)。相传百越之一的骆越(Lạc Việt)族在今之越南北部的红河流域建立了文郎国(Văn Lang),传了18代後,约在东周战国时,被来自蜀地的瓯越(Âu Việt)族兼併,建立瓯骆国(Âu Lạc)。瓯骆国的瓯越和骆越两支百越民族便逐渐融合,各部族的文武首领仍然是世袭的骆侯和骆将。两支百越民族融合後在历史的长河中因使用汉字作为官方书面文字而逐步汉化成为如今的京族(越族)。
越南远在中国秦朝的时候还是一个母系社会,(虽然在接收来自中国的儒家文化的影响之後,他们的母系社会已转变成父系社会,但如今在日常生活中还能捕捉到一些母系的残留影子。例如在口语中他们称夫妻为vợ chồng,vợ=妻摆在chồng=夫之前;人们到越南旅遊或到国外的越南社区参观时,常会看到在做生意的大多数都是女人,而一群一群围在一起一边喝咖啡、一边谈天说地的都是男人)。当赵佗在公元前179年把他们纳入南越国时,他们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所以在那之前的历史都是口传神话故事或後世的人根据神话故事再演绎出来的。个人只有名而没有姓,从北方来的人和他们的後裔及汉化的人才有姓。1887年,法国殖民政府在越南进行人口普查,由于当年还有很多底层民众只有名,没有姓,给统计带来很大麻烦,承办的法国官员就给所有没姓的越南人都安上了当时已经是最常见的阮姓(Nguyên)。
赵佗早在作为主将任嚣的副将,统领50万大军征服岭南百越之地,任嚣出任南海郡郡尉,他则出任南海郡辖下十分重要的龙川县令时,就採取“和辑百越”的民族政策,上书向秦始皇请求,从中原迁徙五十万居民到岭南三郡,为士卒补洗衣服,得到秦始皇调来的一万五千名女子,分配给留守的士卒为妻,让他们安居乐业,顺便把中原文化带到岭南,加強华夏民族和百越众多民族的民族融合。在南越国,赵佗一直继续实行秦汉所实行的郡县制与官僚制度。他还大力推广汉字,使汉字成为南越国的官方文字,並以从中原帶來的普通話「雅言」为官話。从此,位居岭南南蛮之地的两广及越南开始接受华夏文化的熏陶,而且,异族间的通婚也时有发生。结果,华夏民族的古汉语和百越众多民族的古越语就互相影响。南越国的官方语言是古汉语,民间语言是各部族自家的古越语和古汉语,各部族首领仍获委任管理各自的部族。但因为其疆域包含现今的越南北部红河流域,所以在越南史上南越国被称为赵朝(Nhà Triệu,与中国不同,越南的各朝代是以开国君主的姓氏来命名),许多近代越南人因而认为南越国的疆域是他们越南的固有领土。
在当年的南海郡和桂林郡孕育出当今的广府话、潮州话、闽南话、客家话、海南话等方言和今之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侗僮语,即壮语,而象郡的骆越和瓯越族却保留了古越语及在其中包含了超过60%的汉越词彙,形成现今越南的京语(越语),同时也吸收了华夏民族所带来的百家姓氏。越南的岱依族、侬族与中国的壮族同源,但人数较少,分别只佔总人口的1.9%和1.1%,而京族则佔85.8%(请参阅《越南知多少-29》)。
现今的广东、广西和越南的语言的形成过程大概如下:
广东方面;
1. 粤语(广府话)
南越国(公元前204年-公元前111年)在赵佗家族统治之下的93年时间裡,赵佗在此大兴土木,徵集大量的当地人,加上由中原韩、赵、魏、齐、楚、燕六国被流放来的贵族和士兵,在首府番禺建造了皇城。当地百越民族和来自北方的民众,在语言和文化上不断地交流和融合,有着大量越族语底层词汇的粤语作为汉语的一个方言开始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589年),西晋八王之乱(291-306年),大量中原世家大族“衣冠南渡”,东汉末年交州一带,总人口不过200万,而到了南朝时期,迁入的汉人就达到了250万。这批人很多都是从山东河南一带迁移过来的豪门望族,很多都是举家迁移。他们将先进的汉文化带到了边地,促进了当地的文化发展,由于自身先进的文化水平,迅速在当地站稳脚跟,并且影响到了该地区的百越少数民族。在这种情况下,中原人的方方面面都影响了当地土著,最直观的便是原先的中原雅言(上古汉语)获得了正统地位。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南北交流频繁,广东南雄的珠玑巷作为中原跟岭南商业贸易的中转站,吸引了北人不断南下定居,迁移的人越来越多,毕竟珠玑巷地狭人稠,而且地处要衝,天灾兵祸,时有发生,及至南宋末年,乱及岭南,珠玑巷也成了难于安居乐业之地了。所以来此驻足的中原氏族,或因避乱,或因宦遊,或因寻求新的发展等原因又纷纷南迁珠江三角洲而去。他们带来的中古汉语口音影响了已经被粤语佔据的广府人,为粤语又注入了一股全新的语言音调,粤语形成,确立了它的发音和读法。在这之後,就很少再受到北方汉语的影响。岭南地区的人一直在自己发展着粤语,有着他们自己的特色,然後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氛围之下,外来语也在不断地融入。
2. 潮州话(闽南话的次方言)
根据蔡正元的《大历史讲堂》考证,西晋发生八王之乱(291-306年),到了311年,匈奴人刘聪攻陷洛阳,大肆屠城,西晋在316灭亡,匈奴人带来的天花病毒大肆爆发,黄河流域的汉族人口大量减少,西晋的皇室和难民逃到江苏,317年在南京建立东晋,史称“衣冠南渡”,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代。420年,东晋灭亡,进入南北朝时代,江浙一带的汉族开始有八大家族,因逃避战乱而移民到福建的泉州,带来上古汉语,沿着南安江的出海口居住,把南安江改名晋江,自称泉州人或晋江人,史称八姓入闽。接着,南北朝的梁朝武帝萧衍在548年因侯景之乱而被饿死,人民也大量被屠杀,大量在江苏南京的汉族难民逃入福建,引入中古汉语,演化成闽南话。到了唐朝(618-907年)时,陈元光奉命从河南带兵到福建镇压正在暴动的百越民族之一的畲族,把他们赶到福建西部和江西南部及广东东部的丘陵山区裡,陈元光留下来开垦漳州,当地人的泉州话吸收了士兵们的河南固始话,变成漳州话,漳州话和泉州话有80%相同。朝廷在漳州至秦时已有揭阳县的潮州一带长期驻军,安史之乱(755-763年)後,逃难南下的中原汉人有从广东进入潮州地区的,其中有一些被贬调至潮州地区的北方官吏和文人学士。南宋时期(1127-1279年),福建闽南地区有大量移民从漳州地区往南进入潮州地区。在南宋末,临安被元军攻陷後,连皇帝和宗室人员也纷纷南逃进入潮州地区,大大地增加了潮州地区汉人的人数,促进了中原中古汉语标準语和闽南话在这一地的传播,而且也加速了对当地土著语言的同化。元明时期,由于潮汕所属行政区划与福建闽南地区不同,加上当地方言的发展变化所产生的影响,潮汕闽南话正逐渐由福建的闽南话裡分化出来,明朝(1368-1644年)以後,潮语完全从闽语分化,成为一支独立的次方言。另外,雷州话是闽南话在广东的又一分支。
3. 客家话
根据蔡正元的《大历史讲堂》考证,客家话属于发展至西晋时代的上古汉语,发展到江西一带,成为赣州的官话,和当地百越畲族的语言的一部分混合,再传到广东东北的韩江跟梅江流域。客家人的第一波移民,发生在公元311年,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匈奴毁灭洛阳,那裡的汉人逃到江西的南部转到福建的西部,最後到了广东的东部。第二波的移民,发生在公元875年,唐朝爆发了王仙芝事件跟黄巢事件,乱到了884年才结束,唐朝在907年被朱全忠所灭,进入五代十国混乱的局面,中原的难民逃到江西的赣南,跨过武夷山,进入福建的汀州,没进入广东。第三波的移民,发生在公元1126年,北宋爆发了靖康事变,女真人的金国灭了北宋,难民逃到了江西的赣州,进入福建的汀州,再到漳州,跟当地山区的百越畲族混在一起。进入广东是在南宋末年,元朝的军队和南宋的军队在广东的潮州发生激战,宋军大败,潮州遭到屠城,然後战场转到梅州,导致梅州成为废墟,到了元末明初,江西赣州跟福建汀州和漳州的客家人就大举迁移到广东潮州、梅州、揭阳、惠州地区。1517年,明朝兵部尚书王阳明奉命率兵镇压暴动的畲族,把畲族从山区搬到客家人聚居的平原,进行改姓及汉化,再次语言融合,说带有畲族词汇的客家话。由于客家人进入广东的时间最晚,故而被称为“客”。
在隋唐时期,广东得益于海上丝绸之路繁盛,大批外商涌入,常年聚居在广州的外商有十多万人,包括南亚裔人士、波斯人、阿拉伯人等,被指定在内城蕃坊居留,亦将其部分外语引入粤语中,例如意为全部的“冚唪唥”等,“冚唪唥”一词经国学大师饶宗颐考证,是古代波斯语,由拜火教教徒在唐代传入,许多其他的方言也有近似的说法,国语或普通话则说成“夯不浪荡”,笔者也曾向一位来自伊朗的朋友求证过。菠菜约于7世纪唐初时由尼泊尔传入中国,古称“波棱菜”、“颇棱菜”,是来自尼泊尔语的菠菜“पालुङ्गो”,音“Pāluṅgō”,音译为“菠菜”;在闽南与潮汕地区,因“菠薐”发音近似“飞龙”而被音译为“飞龙菜”。至于如“公鸡”又可称为“鸡公”这样的类词属中心词在前、形容词在後的结构,这种语法结构和广西等地“壮语”的语序类型一致,是“古越语”中沉淀下来的语言成分。
广西方面:
1. 壮语:从赵佗建立的南越国到汉武帝纳为郡县之後,随着汉人的迁入,古汉语逐渐进入广西,当地的侗、僮等百越民族僮语在历史上屡经融合与汉化,逐渐演变为现代的壮语。壮语的使用者分佈在广西的北、西和南部,佔约1/3人口。壮族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开始形成的时代是唐朝後期开始的。唐王朝在岭南东部地区,实行划州县、置官吏、征贡赋的制度,进行直接统治;而在西部山区则设置了50多个羁縻州县,利用原来的壮族首领进行间接统治。
2. 粤语:明清时期,广东人移民到广西,带来了粤语和官话,尤其是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促进了官话的传播。粤语又称白话,使用者分佈在广西的东和南部,佔约1/4人口。
3. 西南官话(俗称桂柳话):属现代汉语官话方言,明代通过卫所军士及其家眷组成的军事移民,促进江南、湖广等地语言融合,明清时期“湖广填四川”等移民活动推动西南官话扩散整合。清代改土归流後,汉族人口就向少数民族聚居区迁移,各少数民族被迫迁入山区而保留了他们的本族语言。
4. 其他方言:苗语、客家语、平话、闽语、桂北湘方言等。
越南方面:
汉初时赵佗所统领及驻守在交趾和九真两郡的将士,东汉时马援平定徵女王之乱之後所留下的士卒(马留人),明朝时再次把越南纳入版图约二十年後,被黎利击退後所流落下来的士卒,郑和七下西洋时部分自愿留下的随员。此外还有许多是在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期间,因改朝换代的战乱所引发的大量南逃难民、被流放的罪犯、寻求个人发展的各阶层手工业者、矿工、平民百姓、和来往经商的人群,他们把华夏文明的农耕技术、百家姓氏、佛教和道教信仰、儒家思想等带到了越南,促进了越南的文明进步,但自身的後裔却被人数众多的京族所同化,其中也有不少进入到帝、王、将、相的行列(请参阅《越南知多少-01》)。1644年,明思宗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身亡之後,不愿被满州异族统治的明朝臣民和将士们因而逃离到越南。由吴三桂于1673年因清廷撤藩而发动的以“反清复明”为名的“三藩之乱”在1681年被清军平定後,一些残馀势力由陆路进入中越边区的崇山峻岭,成为打家劫舍的山大王,导致日後想逃离清朝统治或到越南谋生的人,都优先选择经由水路前往,而且多数跑到较易寻求发展的南方,成为越南人口中所称的艚人(người Tàu)。(请参阅《越南知多少-33》)。在中国统治之下的这一千年和独立之後的九百多年间,汉文一直是越南的官方书面语言,吸引了为数不少的汉人到此定居,因语言的优势而成为当地豪族的也大不乏人,可是因与当地人通婚,几代过後,许多汉人的後裔逐渐被同化,成为越人(京族,又称越族)。至于在越南成为法国殖民地之後才陆续因战乱而到达的中国侨民,都已先後归化成为越南54个民族中的华族,只佔总人口的1.0%。(请参阅《越南知多少-29》)。
越南本是有语言、无文字的部落民族,在被纳入中国版图之後,官方语言和有关文书自然是汉语和汉文,最初是由朝廷派官员到地方上监督,实际上的管理则交由各部族的首领去进行,在唐朝以後改为开科取士,由学而优者出任各级官员,所以民间仍然使用着固有的语言。由于社会的变迁和生活质素的日渐提高,固有语言的词彙不敷应用,越来越多的汉语词彙被借用。直到唐代,越南才通过汉文书籍系统地吸收汉语词汇,这些源自汉语的词汇主要以唐代的中古音官话为主,遵循着特定的越语发音法则来唸,那就是所谓的汉越音(tiếng Hán Việt),这正好像在日本有汉和音、在朝鲜有汉朝音的汉语词彙一样。例如越南的几个国号:An Nam(安南),Việt Nam(越南),Cộng Hòa Xã Hội Chủ Nghĩa Việt Nam(共和社会主义越南),用的都是汉越词,但由于语法不同,所以较长词语的排列次序有所不同。此外,还有一部分是他们原来就有的、纯粹的越语词彙,例如和汉越字đả(打)、đả kích(打击)有相同意义的越语词是đánh(打),汉越词thiên(天)的越语词是trời。由于民间的口头语(越语/京族语)和官方的书面语(汉字的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不同,熟识汉字的京族人就沿用汉字的造字方式创造了喃字(chữ Nom / 𡨸喃)作为京族语的书写文字。例如trời写成由”天上“二字组成的表意字“𡗶“,chữ写成由”佇“在左表音和”字“在右表意,二字组成的表音兼表意字“𡨸“。(请参阅《越南知多少-23》- 越南語言与文字)。
安南自939年脱离中国独立,至1867年法军佔领越南南部,1883年法越政府签约,置越南中部与北部于法国的保护之下,及1885年中国满清政府与法国在天津签订了中法新约,越南获中国正式承认为法国殖民地为止,独立的越南历经吴朝(938-967年)、丁朝(968-980年)、前黎朝(980-1009年)、李朝(1009-1225年)、陈朝(1225-1400年)、胡朝(1400-1407年)、後黎朝(1428-1527年,1533-1789年)、莫朝(1527-1592年)、郑阮纷争(1533-1789年)、西山朝(1778-1802年)、阮朝(1802-1945年)等总共九百多年的多个朝代,期间只有1407-1427年的20年的间断是被明朝直接统治。在这九百多年裡,除了胡朝和西山朝用喃字作为官方文字之外,其馀各朝代都用汉字作为官方文字,但官方语言不再是汉语,而是改用越语。所以,无论是他们的最高学府国子监,或是在各州县和地方上的各类学宫、书院、私塾等等公私立学堂,都用越语的汉越音来学习汉文及用越语讲习,可能只有少数汉人创办的“华校”才用汉语教授汉文,以致能使用流利汉语与宗主国交流的人员大幅减少,不过,书面沟通依然是畅通无阻。这也加速了在这期间到越南经商或生活的汉人的後裔们,无声无息地被同化掉,同时也让新增越族人增加了更多的汉人姓氏。
越南历史的北属、独立自主和法属等三大时期及其年份和时间,可以浓缩成下列三个表格:
壮族和京族的语言能互通吗?
中国不只广东和广西有许多不同的方言,其他各省各市也是如此。汉字是书面的通用文字,一般用文言文的形式来表述。口语就必须有通用语言,而最早的通用语言是“雅言”,其音系在隋、唐之前为上古汉语,在隋、唐之後为中古汉语,一直沿袭至近代官话,然後到现代的国语或普通话。因为洛阳是从四千多年前的夏朝开始就建都于此,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时最长的城市,所以历代雅言标凖音的基础就是在洛阳一带,这一点一直到唐、宋、元、明都是如此。广府话、潮州话、客家话和闽南话都保留了不少雅言的词汇和音韵。至于百越各族語言的特點是修飾语在後,现在的广府话等岭南方言也有此特点,比如“客人”叫“人客”,“乾菜”叫“菜乾”,“公雞”叫“雞公”,“牯牛”叫“牛牯”,更是壮语的构词特徵。
在秦朝之前,百越民族遍及长江以南沿海一带, “百”是虚数,表示“很多”;“越”是这些民族或部落的共同特征或族源标记,其中“吴越”在苏南浙北一带、“闽越”在福建一带、“扬越”在江西湖南一带、“南越”在广东一带,而“西瓯”在广西一带、“骆越”在越南北部和广西南部一带。在秦朝之後,随着中原人的南迁,岭南地区的南越、西瓯、骆越等部落,没被同化为汉人的相当部分演化为今天广东地区的苗族、瑶族、畲族等少数民族 ,而在广西、越南地区的骆越及西瓯两大部落,则与其他族群共同演化为今天的壮族、京族、瑶族、黎族、布依族、傣族、侗族、畲族、仡佬族、毛南族等的少数民族,也有部分流徒海外演化成其他的民族。
壮族的壮字古时写作獞,1949年改为僮,直到1965年才改为现在的壮,三字同音。雲南西双版纳的傣族是广西壮族的分支,随着中原汉族的南下,他们的先民沿着澜沧江、湄公河南下,由北向南在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家,发展出缅甸掸邦的掸族、寮国(老挝)的老(佬)族、泰国的泰族、越南的泰族、侬族和岱依族,以及印度阿萨姆邦的阿洪姆人。目前壮族和傣族、泰族、老族、侬族和岱依族等,这些民族在语言上还可以不同程度地互通,因为他们是同源而异地发展。但京族却不能,主要原因是:壮族源自西瓯和骆越且以西瓯为主,京族源自骆越和瓯越且以骆瓯为主,虽然有相同的百越构词特徵,但他们受汉族的影响和融合程度差异很大,所以他们的语言並不能互通。
。。。。。。
《越南知多少?》 暂时到此搁笔, 其馀的且容日後慢慢再道来。
陸礼強
2025年10月30日 – 于澳洲雪梨
Luc61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