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猪仔与洪门
十六世紀初,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争相霸佔了非洲、美洲、亚洲、大洋洲許多殖民地,需要劳动力开发,先是在非洲贩卖上千万黑奴到美洲等地,後來又转向印度和中国。鸦片战争(1842年)之後,中国的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被开辟为通商口岸。而当时西方国家在东南亚、美洲、大洋洲等殖民地建立了很多生产基地,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成倍增长,而英国在1807年禁止了黑奴的贸易,于是又穷又勤劳的华人成为他们的首选,此时独佔福州、厦门两个通商口岸的福建自然成为最大的人力来源。由于澳門紧靠四邑(台山、开平、新会和恩平四个县),因此很多四邑人经澳门出国或被骗到澳门”卖豬仔”出国。
1845年,英国的“和记洋行”和西班牙的“瑞记洋行”开始在厦门和福州的领事馆和商行出现,它们以契约的方式,招募、拐骗或是直接掳掠当地的年轻劳工,经由香港和澳门转卖到世界各地,因此它们也被称为“卖人行”或“猪仔馆”。
“猪仔”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澳门纪略》中,讲述的是这些劳工在被运出国之前,常常是被成群地关在一起,他们都留了一条小辫子,在外国人看来,像猪尾巴,被戏称为一群猪,而吃饭的时候食物都装在一个大盆裡,他们只能像猪仔一样围盆抢食。
在19世纪中後期至20世纪初,由于这些出国的劳工都有签约,称为契约华工,卖猪仔一词,是中国人的自嘲之称,西方人称为苦力买卖(coolie trade)。最早的“猪仔”是去南洋(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和泰国等地),以福建人佔多数,广东人(广府、潮州、客家、海南)次之。去美洲(美国、加拿大、巴西、古巴等地)和澳洲的则以广东的四邑人为主。猪仔在本质上是契约劳工。契约(合同)载明工作期限和工资待遇。期限一般有三年、五年和多年不等。待遇根据合同长短而定。
1845年,英国人James Tait在福建厦门(Amoy)成立德记洋行(Tait),属于英属东印度公司,它和另一家英商的合记洋行共同包揽厦门及附近地方的苦力买卖。苦力买卖以招募契约劳工为名,实际上实为贩卖人口,赔一赚百,利润丰厚。1845年-1853年,外商在厦门口岸的苦力贸易甚为猖獗,其间有12,261名苦力签下卖身契,在厦门的码头被拉进称为“浮动地狱”的轮船,被贩卖到不同地域,开始了悲惨的海外生存之路。
上列右图是一纸简单契约,只言明先预付钱银若干,然後在八年的工资中扣还,期满之後就是自由身:
立约字人中华福建xx县姓x名xx,与大吕宋国属船欲往亚男邦佣工为耕种或牧牛羊或作什事,工夫俱各听从东家使唤,不敢违逆。…。限八年为满,以外任从自主。…。今在厦门德记行先借出洋银玖员半,…
咸丰二年(1852)十一月廿五日立约字人(签名)
上列左图是一张打印得十分工整的合同,而且这合同是可以转让的:
立合同人胡秀在中国广东新会村人氏,年方廿六岁。今有亚湾拿亚凉唦公司之代办人度东与子与我说合,搭其所僱之船前往该埠当工,所有条款开列于左:一、言明在咕吧岛僱工,听从该亚凉唦公司指使,如本行将合同转交别行之人,我亦应允听从别人指令。二、僱工以八年为期,自到咕吧,本人身上无病,即于作工之日起计年限,若身有病不能作工,自当俟身愈八日後起计。三、所有城内城外无论何工,或田亩或村庄或家中使唤,或行内用工或磨坊或园圃或养马或种架,非各项工程,指不尽名,悉皆听从指使。四、凡遇礼拜日期,即为停工之日,可任工人作自己之工以为己益,但若在家中使唤,即礼拜日亦要做东家之工,要照该处规矩而行。五、每日二十四点钟,其作工之时不得逾十二点钟之外,但其工若为家务,庄中之事不论何事,听从而作,如有日功夫多要做过十二点钟之外,则须于别日做少工夫以准折。六、不论我在何处做工夫,总要遵依此处规矩。亚凉唦公司之代办人度东及子言明各款列後:一、八年之期,按照合同于何日起计,其工银每月吕宋成员银四员或给金值银四大员,该先翁所担保即于此日起计,按月照给以满期,毫无拖欠。二、每日食用发给鹹肉八両,另杂项食物二磅半,均係好肉,可养人之物。三、凡遇有病,不论日子多少,事主务必送入医院令医生看病施药,病愈方止,但其病若係由作工而致,並非自作之孽,事主仍不能将工银扣除。四、每年给衣裳二套、小绒衫一件、洋毯一张。五、往亚湾拿所有在船食用等费均该先翁等自出。六、该先翁务必先给该工人银八员,如或给金亦抵银八员之数以为预备行李及各样费用,以便行船,俟到亚湾拿,执合同人将给之银每月扣回工银一员至扣足八员即止,不得藉端将工银多除。七、下船之日给工人衣服三套以及各项使用什物,不在扣工银之内。八、我在咕吧僱工,应受此处法度保护于我。九、满八年工期,任由我作工人,自便经营,事主万不得托言欠银及有约各等名色,延日推月,強留作工。今言明按照第六款收到洋银八员正,俟到咕吧,必照第六款给回。今言明日後虽知或访闻咕吧工人及奴才工银比我所得更多,但我将来照约必受,事主利益不少则工银虽为薄少亦无歧异,必须再打合同所定工银而已。该工人做满合同之期,不得住留在咕吧埠,如在咕吧住留,今惟依合同仍作旧业,或习学工艺要师傅担保,或僱工不论在田亩抑在家中使唤,要事头担保,若该工人不依此而行,限以自满合同之日起两个月後必要该工人自出使费迁出咕吧埠。除上各款外,现又言明二家于未画押之先,业已逐款究明朗读,因此二家于合同内彼此所许者无不了悉一切,日後万不能托词不知,再有他说,若有不遵者,难免置议。恐口无凭,二家立此合同,当中签名交执为据。
同治十年(1871)十一月初二日 立合同人在澳门画押 胡秀 收银八元。
当年英国和葡萄牙殖民者因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因而从事贩卖中国人口的勾当,将中国青壮劳动力运送到所属殖民地作苦力,从苦力贸易中获取厚利。各招工公司在合同裡列出的工资,待遇等往往看似很诱人,但实际都是骗人的,他们利用虚假的契约或招工合同作为幌子,欺骗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签订了这种僱佣合同,以所谓“契约华工”的形式从事人口贩卖。“猪仔”们大多被以去国外做工有高额工资的谎言骗来,然後被集中囚禁。等到运“猪仔”的船来到,就将他们全部集中囚禁在船舱运走。由于猪仔们被不人道地关押在船舱底层,人多气浊,粮食减省等因素,许多在运输过程中就染病身亡,被抛尸于沿途的海洋中。
从事掠卖华工的不仅是海盗式的外商,外国领事也参加买卖。中国的贪官污吏和唯利是图之辈也参与其事。掠卖的手段不只是蒙骗,有的是强抓的,人口贩子在布袋内放灰粉,在僻静地方等候,看见单身过路的人,突然扑罩上去,人被灰粉蒙了双眼,难以挣扎,就这样被拖去“猪仔馆”,但也有些人是因为家贫而自愿签约,有的则是向亲人借贷或变卖家产後筹足船资,以自由人的身份前往。
被卖到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的是去挖矿和修筑横贯东西的太平洋铁路,到墨西哥、秘鲁和古巴的是挖矿、挖鸟粪、种植甘蔗、棉花、烟叶等,到巴拿马的是开凿运河,…;
被卖到南太平洋夏威夷岛美国商人的甘蔗园和糖厂做劳工,到法属大溪地岛(Tahiti)和马卡蒂岛(Makati)去挖鸟粪,到法属新喀里多尼亚(New Caledonia)去挖矿,到德属瑙鲁岛(Nauru)去採集磷肥,到德属西萨摩亚岛(West Samoa)去开辟可可种植园,到英属斐济岛(Fiji)去种蔗製糖,…;
被卖到非洲的英属毛里求斯岛(Mauritius)去种植甘蔗,到法属留尼 汪岛(Réunion)、比属刚果(Belgisch-Congo)、法属刚果(Congo français)去筑路,到英属南非(South Africa)去挖金矿;
被卖到到欧洲的沙俄去开发远东战略基地和修建西比利亚铁路和军事设施;
被卖到到亚洲的荷兰属地印尼去当种植园奴隶,到英属海峡殖民地(新加坡、槟榔屿和马六甲)开採锡矿,开辟胡椒、甘蔗、香料等种植园,到法属安南的北部去挖煤矿。
被卖到各地的猪仔,基本上都同非洲黑奴一样,受到虐待和剥削。但在不同的地点,境遇或许有所差异,有的被鞭笞,被戴上镣铐没日没夜的挖矿、种植甘蔗、棉花,一有反抗就被打,甚至被杀,他们被无止境的榨取劳动力,但生命却从来无从保障,有的只是劳累,期满即寻回自由身,甚而发家致富。而在东南亚的劳工,因为自从宋代开始就有人下南洋,明清渐渐兴盛,再加上因为临近沿海,东南亚的华工有着很深的宗族情怀,因为历史悠久、根基深厚,所以形成了复杂的贸易、移民网络,使得这些充满了血泪史的“猪仔”成为了南洋经济一种强劲的建设性力量。
至于在澳洲,从1786年到1868年,英国从人满为患的监狱中将160,000多名罪犯运送到澳洲这一殖民地,这是从欧洲第一次移民到澳洲的基础。船队到达澳洲後,英政府决定在杰克逊港(Port Jackson Bay)建立第一个澳洲永久定居点,也就是今天的雪梨(Sydney)。这一批人连基础的生存物资都需要英政府资助,为了生存,他们开始开垦,种地,捕猎生活。与此同时,1793年至1850年间,近20万自由移民和辅助移民选择移民到澳洲开始新生活。大多数是英国农业工人或家庭佣人,他们的人数超过了爱尔兰和苏格兰移民。
在1848年之前,主要来自福建的华人零星来到澳洲做劳工,他们大部分在农场做帮手或在家庭做佣人。有文件记载的第一位来到澳洲的华人是1818年来自广州的木匠麦世英(见《漫谈澳洲华人-01》)。
由于英国国内对羊毛的巨大需求,澳洲兴起羊毛养殖,短时间内羊毛出口也成为澳洲一大产业,很多农场急需劳工。据记载,1830年澳洲人口仅7万人,羊却有数百万头。于是,农场主向殖民政府要求输入外来劳动力,由于各种原因,输入印度等国的外劳计划受阻,华工成为唯一目标。据记载,第一批121名华工在1848年10月2日抵达雪梨,从事垦殖和剪羊毛的工作。他们是第一批来到澳洲的“猪仔”。随後大批福建人从厦门登船“卖猪仔”来到澳洲做苦力。从1848年到1853年这五年间,超过3000名华工在雪梨港登陆然後分散到新州各个农场从事农耕劳作。在契约到期之後,有的华工回到了国内(他们所领的工资虽然只是白人的一半,但拿回国内却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有的人则选择留在了这片土地上继续生活,其中有的前往淘金,有的自营小本生意,有人凭着几年间所学来的英语而成为翻译官,有的甚至获准加入英国国籍,有的因应市场的需求,从事种植、杂货店、餐馆或洗衣店等行业,也有个别经营鸦片烟馆和赌场以及与猪仔馆串通从事人口贩卖及监管猪仔的营运。定居之後,根据经济能力和个人的决定,有的终生不娶,有的回乡娶妻,其中只有付得起昂贵的人头税的富商才能把妻子接到澳洲定居,有的选择与白人或土著女子通婚,繁衍混血後代。
1851年,在澳洲现在的新州和维州几个地方发现了金矿。这个消息传开之後,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淘金者,签约到澳洲金矿当矿工的华工也源源不绝地被送到各个矿区。有的正在各个农场从事农耕劳作的契约华工闻讯後私自毁约逃离,加入淘金者的行列,不少因而被捕入狱。
契约华工到澳洲所签的期限是五年,他们或多或少也受了一些苦难,受白人和当地土著的袭击事件也时有所闻,但似乎没有其他多数地方的“猪仔”那么凄惨:(亚实低黎惹 = Australia)
有数据记录,到1901年,华人已经是澳洲的第三大移民群体,仅次于英国人和德国人。在淘金热兴起之前,澳洲只有43万人口,20年之後,就增长到了170万人口。根据新州1834-1903年包括欧洲人的入籍名册显示,华人入籍的总人数是971人,入籍时间是1857-1887年,其中以1883-1884年的人数最多。为了限制华人入境,澳洲全境的几个各自为政的殖民地都先後祭出一些苛刻的法令,甚至连从某一殖民地进入另一殖民地也受到限制。1901年联邦成立後,澳洲新成立的联邦议会通过了《移民限制法案》(Immigration Restriction Act 1901),作为白澳政策的基础,对非欧洲人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凡要进入澳洲必须通过任何一种欧洲语言的听写测试。移民官可以故意刁难,你会什么就不测试什么。
前往美国、加拿大、澳洲的华人除了“赊单华工”外,还有不少的人是自由移民,他们
或者抵押田产、店铺,或者向亲友举债,或者靠远在异乡的亲友寄钱回来买船票,然後离开故乡,登船远渡重洋到他们所响往的目的地。美国最早排华,早在1853年,加州州长就开始发表反华言论,次年,加州最高法院作出裁决,确认华人在加州既没有资格入籍,也没有权利在法庭上作对白人不利的证词。到了1882年5月6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个排华法案,10年内禁止华人劳工移入,禁止华人归化成为美国公民(1943 年 12月 17 日废除)。加拿大的排华法案始于1923年7月1日,禁止华人入境(1947年5月14日废除)。澳洲的白澳政策延至1973年才被工党政府加以废除。
在澳洲的洪门
自从清兵入关取代了大明皇朝之後,中国民间出现了许多打着“反清复明“旗号的秘密会社,分为”教“和”会“两大类:”教“结合宗教信仰,盛行于华北;”会“则为异性兄弟,歃血为盟,多盛行于华南。天地会发源自福建的漳州和泉州,那是由于地方上长期发生械鬥,人口少的姓氏以异姓结拜的方式联合起来对抗大姓。在清朝历经康乾盛世之後,人口大增,福建和广东东部人多地少,大量无地农民湧入各地城镇谋生,一些无业遊民加入秘密会社,结合土匪,进行勒索、抢劫、收保护费等手段来敛钱,有的为了得到保护而加入与土匪对立的会社。因此会社之间的械鬥事件也就不时发生。太平天国起义时,同为”反清复明“的天地会和三合会也有参与,後来它们为了逃避清政府的追杀,都先後改称为洪门。
澳洲华人的洪门组织最初大约出现在淘金年代的维多利亚金矿区,相传是太平天国(1851-1864)的天京被攻陷後,洪秀全的家族及追随者纷纷出逃,不少加入“卖猪仔”的行列到了美洲、澳洲和南洋等西方殖民地,其中有传闻说广东新会人平南王黄德滋在1864年率领馀部分乘数十帆船出逃,横渡南中国海,到澳洲北部的达尔文港,然後辗转到了维多利亚金矿区,成为淘金工人。不过,早在1851年就开始有大量广东四邑的“猪仔”到来淘金,他们中的许多人原本已经加入洪门天地会或三合会,这样就使得天地会等秘密会党也随着“猪仔”带到了这裡。初期有以矿工为主的“义兴会”在维多利亚矿区成立,接着又在新南威尔士和其他殖民地的矿区成立,後来又出现了以商人为主的“联益堂”。
“义兴会”早期的主要活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挖金矿的时期(1851-1875年),主要功能是调解纠纷,解救生老病死之难,在发生排华暴乱时,领导华人通过请愿和争取社会同情,寻求合法保护,知名的义兴首领是龙洪邦(Loong Hung Pun)、金钟绍(Steven Kim)等。
第二阶段是从矿区转入城市谋生的时期(1875-1900年),领导层改由老会员和工商界人士担任,为会员们寻求新的生存空间及反抗压迫而鬥争,在维多利亚(Victoria)的义兴首领是李三元,在新南威尔士(New South Wales)的是梅东兴和游帝选;不过,“义兴会”在维多利亚的墨尔本和本迪戈的活动却引起了当地非该会成员华人的不满和反对,成立一个名为“保良社”的组织与之抗衡,导致双方在墨尔本的械鬥(堂鬥,洪门组织之间的堂鬥,在美洲是经常爆发的)。後来,“保良社”因转向赌博场所和赌徒收取保护费而被人唾弃,在1912年宣告解散。
第三阶段(1901-1921年)是在“白澳政策”的压迫之下谋求生存之道,推动建立驻澳中国领事馆来保护侨民,积极筹款捐助推翻满清政府的革命、声讨袁世凱、支持北伐以便统一全国。在维多利亚的义兴首领仍是李三元,在新南威尔士的是梅东兴和黄柱。
1912年,“义兴会”易名为“华人共济会”(The Chinese Masonic Society),注册成为合法组织,各支部在澳洲各地相继公开露面,华文报纸甚至公佈了他们的活动与名单,所有支部均受雪梨总部的指导。华人社会的各阶层,从富裕的商人到菜农,細木工和小販等,都能入会。
1918年美洲洪门总堂宣佈海内外洪门一律易名“致公堂”。“华人共济会”因而也就改称“致公堂”(Chee Kung Tong),英文名仍然是The Chinese Masonic Society。
李三元、梅东兴和黄柱(又名黄柱稳)都是广东四邑人。他们来到澳洲後都凭着自身的特长和努力奋鬥而先後发家致富,同时用自己丰富的社会经验,长期担任所在地的“义兴会” 的领导工作。李三元31岁时来到澳洲,他先在Ballarat和Bendigo当金矿矿工,後来到墨尔本开设零售商店,同时担任“义兴会” 的首领,到1911年时,在维多利亚的华人仅有五六千人,而参加义兴的已达3000人之多。辛亥革命时期,他带头与墨尔本的“少年中国会”共同组成反对清政权的联合阵线。梅东兴(1831-1919)出生于台山端芬镇,1852 年移居澳洲新南威尔士,经商致富,他待人真诚、和蔼,把一生都贡献给了新南威尔士“义兴会”,在他担任领导的55年期间,大约吸收了3000名成员,他去世之後由黄柱(1862-1938 )继续领导。黄柱1878年16岁时来到新南威尔士的小镇Junee,靠种植小麦和充当羊毛代理商而致富。
广东省的台山、开平、新会和恩平四个县,互相接壤,粤次方言语言相通,统称四邑。由于生活习惯及婚俗相近,而且大家都信奉关帝,同在雪梨谋生的四邑华人就在1898年成立了守望相助的“雪梨四邑同乡会”。在建会之初,梅东兴(Johnny Moi Sing )和黄柱(James Ah Chuey / Wong Chuey, 1862-1938)等人构思,结果在雪梨内城区Glebe的Edward Street选定福地,兴建关帝庙,最初只建成一座简单庙堂,及至1904年,整座庙宇落成现在之規模。下左图是正门,横额书写着“四邑關聖帝廟”,右图为背面,写着“四邑會館”。
雪梨这座四邑关帝庙佔地约两亩,主要建筑物有三个殿堂,正殿奉祀关圣帝及观世音菩薩。殿內第一进为前殿,供人们参拜神明,後殿用三对支柱分为三层,纵向支柱将後殿分为左、中、右三室,每对支柱间置放一张木雕神案,最後面正中是关帝神龕,安放关帝坐像。支柱上懸挂巨幅木刻对联,前殿正上方懸挂「關聖帝君」木雕牌匾。庙內共有对联八副,匾额14块。
右殿內挂长明灯,供奉四邑人的祖先神位,右偏殿懸挂发财灯和平安灯,主要供奉财帛星君(俗称财神爷)。
墨尔本四邑关帝庙(Sze Yup Temple)的年代更久远,初建于1856年(咸丰六年),现貌的庙宇建筑则重建于1866年。外观混合了西方风格又含有中华元素,屋顶处有着兩隻鳌鱼,以及一个雲日灰塑,凸显了传统的广东色彩,显出了中西文化的合併。
进入围栏的大门,经过一个小花园,双层的四邑庙就出現在眼前,庙的大门上端是四邑会馆四个大字匾额,有“同治丙寅年(1866)仲夏重建”之字。进入庙內大殿协天宮,主祀关帝,右殿财星宮,主祀财帛星君,左边则有3座义祠,专给人们供奉先贤神主牌位,神主牌极多,已经超逾万个了;右边则是2003年新建的观音阁。关帝庙及供奉历代先人神主牌位的祠堂,和雪梨的关帝庙一样,已被各自的当地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关公,即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关羽,字雲长,死後获得历代帝皇封为神灵,是忠义的化身,求财的偶像。他获得儒家尊为五文昌之一的文衡帝君,道教奉其为玉皇大帝的近侍,佛教以其忠义而敬之为“盖天古佛”,成为儒、佛、道三教共同承认的神灵,因而具有很大的兼容性,可以满足四邑和非四邑籍华侨华人进行宗教祭拜活动的需求。
澳洲洪门人士或义兴会会员人数众多,至今可查阅到其生平事迹的大约还有:郭彪、谢日昌、谢缵泰、谢缵叶等。
郭彪(George Kwok Bew,1868-1932)出生于广东香山,1883年15岁时丧父,到澳洲雪梨谋生。1890年与同乡合办“永生果栏”(Wing Sang & Co.),後来又与永安及生泰两家果栏合组生安泰(Sang on Tiy)香蕉进口商号,成为雪梨最大的水果商。他加入了义兴会,本来是保皇党成员,後来接受了孙中山的共和思想,並在1916年受命成立了雪梨国民党支部。1917年,他应中国革命领袖孙中山的邀请,和他的家人搬到了中国上海。1918年他与堂兄弟郭乐(James Gock Lock)三兄弟合办上海永安公司並主理业务。1928年,国民党的北伐军佔领上海,上海造币厂成为中华民国中央造币厂,直属国民政府财政部。他被任命为中央造币厂厂长,並在任内增建了厂房和设备。1932年,他在上海逝世,享年64岁。
谢日昌(Tse Yet-chong / John See,?-1903)是开平塘口潭边园乡人,曾是太平天国平南王黃德滋的部将,又是洪门长老。他早年移居澳洲雪梨,从事经商活动,开设泰益号,专营进出口丝、茶、瓷器、杂货等贸易,其後致富,是澳洲洪门领导人之一,其妻郭氏是旅居澳洲的第一个中国妇女。其子谢缵泰生于雪梨,长大後走上了反对清朝腐败统治的革命道路,並从事航天科学的研究,是中国第一艘汽艇的设计者。
谢缵泰(Tse Tsan Tai / James See,1872-1938)出生于雪梨,1887年5月,16岁的他随母亲以及姊妹5人,乘海轮离开雪梨到香港。在香港,他进皇仁书院读书。毕业後,他先在港府华民政务司做事,继而在职工事务局供职。他受父亲影响,从小便立志推翻满清,在工作之馀,常结交有志之士,议论国计民生,並潜心研究科学技术,有过不少的发明创造,飞艇的设计便是其中一项。1890 年開始,他从事排满救国运动,1892年3月,他和杨衢雲(1861-1901)等一班有志青年,在香港百子里第一号二楼创立了“辅仁文社”,以“热爱祖国”为宗旨,杨衢雲因年纪最长被推为领袖,谢缵泰对比他年长十岁的杨衢雲至為欽佩,一生追隨无懈无悔。1895年春,“辅仁文社”和孙中山几个月前在檀香山成立的“兴中会” 合併成“兴中会总会”,杨衢雲被推为“兴中会总会”首任会长。孙中山任秘书。1900年1月24日,杨衢雲辞去兴中会会长职务,让位给孙中山。1901年1月10日晚间,杨衢雲在香港寓所被两广总督德寿派来的杀手枪击後获送往医院,翌日被宣佈死亡,享年40岁。谢缵泰先後参加筹划由杨衢雲和孙中山策动的广州起义(1895)和惠州起义(1900),青天白日旗的设计者陆皓东(1868-1895)在广州之役壮烈牺牲。1899年,谢缵泰结识原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的侄子、太平天国瑛王洪全福(1836-1910),由富商李纪堂出资,再次筹划召集广东全省洪门兄弟克期大举,並定国号为“大明顺天国”,奉中国留学生先驱容闳在胜利後任临时政府总统,一切宗旨与兴中会相同。计划在1903年1月28日大年三十晚起事,然而,起义前两三天,获洪全福预订枪枝的陶德洋行为图吞沒枪款而向清廷告密,清廷大举搜捕革命人士,计划未正式开始便已徹底失敗。此次起义因為撇开孙中山派系人马,所以在国民党史料十次革命中並沒有这一役的存在。谢缵泰在1902年和英侨Alfred Cunningham、A.G. Ward集资合创南清早报(今之南华早报),他被举为买办及助理编辑,经常以英文撰述,鼓吹革命。民国建立後,他功成身退,而毕生引以为憾之事,独是曾请求国民政府移葬杨衢雲先烈于黃花崗一事被冷处理掉。他在1924年以英文写成《中华民国革命秘史》一书,书中对孙中山颇多批评。虽然他在早期革命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国民党的历史纪录几乎没有他的存在。1938年4月4日,他在香港寓所病逝,享年66岁,葬于香港薄扶林基督教坟场。
谢缵叶(187?-1933)又名谢子修,谢日昌之子、谢缵泰胞弟。他出生于雪梨,1887年5月,随同父母、哥哥以及姊妹,乘海轮离开雪梨到香港定居,就读于英文书院。他自小受父亲和哥哥的影响,有着强烈的爱国思想,积极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1903年初,他参加广州起义(大明顺天国之役)失败,父亲在忧郁中病逝。10 月底,他跑到南非约翰内斯堡,在中华会馆当书记,然後转到英国皇家顾问处任职。1904 年 10 月,获伊斯特兰金矿矿主聘请在矿区工作半年,使得他有机会深入了解契约华工被卖猪仔到南非的劳动及生活状况。华工的非人生活激起了他的悲愤,于是把所见所闻如实地记录下来,写成了《遊历南非洲记》,全文约一 万字,用毛笔小楷书写。他在书中记述了华工在矿区劳动的惨状: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劳动条件恶劣(无安全设施,常发生工伤事故),华工健康极差(多患矽肺病、脚气病,因劳累过度吐血,工伤事故常导致死亡),工资极低,医疗条件极差,常遭监工头无端辱骂,拳打脚踢,或以莫须有罪名送官惩办(囚禁、判处罚款或劳役)。书中还揭露清政府同西方殖民者在招募华工时相互勾结、狼狈为奸的情形。这本书是对殖民政府残酷的剥削本质的血泪控诉,它为研究契约华工在南非的情况,提供了真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这是他为华侨史实研究作出的一大贡献。民国成立後,谢缵业与洋商合营轮船公司,1933年1月他在上海获国民党当局邀宴,回家後便哑了,送院三天後肝胆爆裂去世。家人怀疑事件与当时上海一份英文杂志转载缵谢泰所著秘史,以及严词批评国民党当局有关。谢缵业的孙女、北京中央音乐学院退休教授谢爱明说:“家裡有条不成文规定:什么党派都不入,远离政治。”
孙中山先生(本名孙文)推翻满清、建立民国的革命运动,在人员和财务方面都得到海外洪门组织的鼎立协助,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他也是洪门的一份子。1894年,他的胞兄、檀香山华侨巨富孙眉(1854-1915)和黄三德(1863-1946)是旧交,而黄三德是当时旧金山致公总堂,及兼任墨西哥、南美其中两个埠分堂的盟长,为了帮助胞弟到美洲发展,于是去信黄三德求教,经黄三德修书向檀香山“国安会馆”的钟水养书记致意。1904年1月,由钟水养作介绍,黄三德自己作保人,荐孙文入门,由六十多名会员见证,加入檀香山洪门,破格膺封“洪棍”(首领或元帅),方便日後同门手足尊重招呼。
陸礼強
2023年6月11日 – 于澳洲雪梨
Luc61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