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漢高级中学位于堤岸阮豸街922号,鳴遠高级中学位于堤岸阮智芳街279号。关于这两间高级中学的创立和发展的过程,先後已有下列三篇文章加以叙述:
《简介越南耀漢鳴遠两所高级中学之前身》:梁学曾于美国纽约 - 1994年4月
《越南鳴遠高级中学简史》:天琪 - 1971年
《越南堤岸鳴遠高级中学校史》:海南何名爱 - 1974年初
根据其中所述内容加以深入的探讨得知,由于法国殖民政府1954年奠边府之役惨败之後退出越南,亲美派的天主教徒吴廷琰由美国归来参政,把独立建国的保大国长(原阮朝末代皇帝保大皇)通过“徵求民意”加以罢黜後,成立越南共和国,並出任总统,美国对南越政局的介入使人们原本对学习法语的需求,逐渐被英语所取代。天主教于斌枢机主教(His Eminence Cardinal Paul Yü Pin,1901-1978)于1957年6月在堤岸成立『自由太平洋协会』越南分会,成立『自由太平洋通讯社』,发行『越华日报』,出版彩色封面的『自由太平洋月刊』(Free Pacific Magazine),传播新闻文化。同年9月在阮豸街创办『自由太平洋英文书院』(Free Pacific English Institute),设有英文中学和中文小学,栽培越华英语人才。並于1959年在阮智芳街创办『自由太平洋高级中学』(Free Pacific Senior High School),发展中文教育。
『自由太平洋英文书院』後来获改名为『耀漢英文高级中学』,然後又改为『耀漢高级中学』(Saint John High School,Trường Trung Học Thánh Gioan),但不见有确切时间点的记载,初期每学年上下学期都招开新班,以致每年有两届毕业生,後期才改为每学年只在上学期招开新班,所以每年只有一届毕业生,而且有中文部和英文部之分。至于『自由太平洋高级中学』则于1963年1月21日获改名为『鳴遠高级中学』(Trường Trung Học Minh Viễn),每年只有一届毕业生,但班级和人数特别众多,为了容纳更多的学生,该校在1971年把大操場左側平房坼除和改建,在1972年6月落成了一座六层教学大楼,名为“鳴遠楼”,广收学生,使该年高、初中的班级增至36班,学生总人数为2,670名。耀漢和鳴遠两校于1964年4月23日,一起交由总部在台湾的中国天主教耀漢会接办和管理。
“耀漢”之名的由来:St. John(John the Apostle,6-100年)是耶稣基督的十二门徒之一。西方人绝大多数信奉耶稣基督,不管是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教、耶和华等不同教派,各国都有各自语言所写成的《圣经》,其中对这十二门徒的名称都有各自的写法和发音,英文“John”的希伯来文意思是「耶和华是仁慈的」,法文的写法是“Jean”,意大利文的写法是“Giovanni”,越文的写法是“Gioan”,德文的写法是“Johannes”,简称“Johann”,中文的写法就是根据“Johann”的德语发音“yuó hǎn”,音译为“约翰”,並且成为英文“John”的标準译名。把“约翰”这外来名词汉化为“耀漢”,隐含有“光耀中华”或“光耀漢文化”之意。(当年原本译作“若漢”,雷鳴遠神父于1933年改译为“耀漢”)。
“鳴遠”之名的由来:是为了纪念雷鳴遠神父(Father Frédéric-Vincent Lebbe,1877-1940),比利时人,11岁时读了1840年在中国武昌殉教的董文学(Jean-Gabriel Perboyre,1802-1840)神父传记後立志前往中国传教。1895年在巴黎加入董文学神父所属的遣使会,就读于神学院。1901年,到北京传教,1902年升任神父,1912年升任天津教区副主教。他努力学习中国文化,读中国书,能说一口流利标準的国语,用毛笔写漂亮的行书。1927年加入中国国籍,极力主张抗日。1928年创立耀漢小兄弟会,简称耀漢会。1933年热河长城抗战,他带领教徒前去抢救伤兵;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後,他率领教友共六百馀人,组织战地服务团、救护队,在太行山和中条山一带抢救伤兵,救济难民和教育失学儿童。他在1940年6月24日病逝于歌乐山,葬在歌乐山山坡上。现今台北的国民革命忠烈祠裡设有他的灵位。1980年中国大陆现政府为了纪念这位在慈善事业和在抗日战争时做出过贡献的外国神父,为他重建被毁了的坟墓。
许多人,其中包含部分鳴遠、耀漢校友,误以为自由太平洋、耀漢和鳴遠是三间由耀漢会创办的个别学校,其实不然,校址只有两处,『耀漢高级中学』的前身是『自由太平洋英文书院』,『鳴遠高级中学』的前身是『自由太平洋高级中学』,即两校的前身都冠有自由太平洋的名称。
经过多年来的收集和校友们的无私提供,两校的各届同学录已初具规模,可惜仍然有许多缺漏。
根据目前已收集到的资料来探讨,可见鳴遠中学的班级比较简单和所欠的同学录不多,而耀漢中学的班级则较为复杂和资料欠缺较多。
鳴遠中学分为两个阶段:
耀漢中学也分为两个阶段:
上列表格中:
黄底部分是已收集到同学录或毕业团体照的班级,
白底部分是资料完全空白的班级。
以下各届只收集到零星的一些团体照:
耀漢和鳴遠两校拥有
· 共同的校训:“全牺牲、真爱人、常喜乐!”,
· 共同的校歌:
盛哉吾校,广集菁菁,虔敬以学,亲爱以诚,促进东西文化!提倡忠信力行!努力呀奋发,前进呀无止境,无止境!维护人性与人伦,维护人性与人伦!
春风煦育,己立立人,明德新民,拳拳服膺,勉作中流砥柱!誓为时代干城!团结呀一心,成功呀无止境,无止境!保卫自由与和平,保卫自由与和平!
虽然耀漢和鳴遠两校在1975年4月30日之後早已走进了历史,可回忆仍是美好的。希望有幸还保存着昔日同学录的校友们,能不吝抽空加以扫描,提供予广大校友们分享。
除了越南堤岸的这两间兄弟学校之外,耀漢会还有在香港调景岭和美国纽约和洛杉矶创办了营运至今的鳴遠学校:
香港调景岭的鳴遠中小学
调景岭(Tiu Keng Leng)位於香港九龙将军澳西南方一处山坡地,最初本名照镜岭,1905年时一名加拿大籍退休公务官在那裡兴建了一间麺粉厂,因成本过高及经营不善而于1908年4月宣佈倒闭,继而投海自杀身亡,但有传闻指他在麺粉厂上吊自尽而死,因此就被改称“吊颈岭”,1949年国民政府败退到台湾後,被用作安置上万来自中国大陆的难民的临时营地,没有提供水电的设施,远离市区,难民们的生活十分艰困,稍後有少部分难民获迁移至台湾定居,据说马英九前总统的幼年就曾在这裡度过。因为“吊颈岭”这名称太过恐怖,当年香港政府社会局的救济署長李孑农,就改用它的广东话谐音“调景岭”为新的名称,含“调整景况”之意。
耀漢会的曹立珊神父在1950年到调景岭难民营传教,同年9月15日创立『调景岭天主堂义务学校』,把搭建的葵棚和木屋作为天主堂及教室,收容失学儿童,並把圣堂命名为『圣母升天堂』,当时该校的教务主任是後来在越南堤岸鳴遠中学任教的丁慕南老师。
『调景岭天主堂义务学校』在1953年增设幼稚园和初、高中班级,1954年更名为『调景岭天主堂私立鳴遠学校』。1961年把中学部的三三学制改为香港学制的五年制。1965年8月,六层高的新校舍在原址落成,改作小学部和幼稚园专用,另于邻近之十字架山山腰建一大楼作为中学部教室、图书馆和理化实验室。直至1993年9月因政府收回土地发展新市镇,小学部停办,中学部则迁至将军澳厚德邨新址,正式更名为『天主教鳴遠中学』,提供中一至中六课程。
天主教鳴遠中学的校训是“礼、义、廉、耻”,另外以雷鳴遠神父的遗训“全牺牲、真爱人、常喜乐!”作为鳴遠精神。校歌和越南堤岸两校的並不相同。
远在美洲大陆的鳴遠学校
纽约鳴遠中文学校(N.Y. Ming Yuan Chinese School)
(由原任职于越南堤岸鳴遠/耀漢中学的梁学曾修士,于1978年6月15日创立。 )
皇后区: 5-01 94th Street, Elmhurst, NY 11373
布碌崙: 545 60th Street, Brooklyn, NY 11220
班级:幼稚班、基础班、一级至六级、初、高中。
上课时间:星期六,9:30-12:30 或 13:30-16:30
洛杉矶天主教鳴遠中文学校(Catholic Ming Yuan Institute)
地址: 220 S. Ynez Ave., Monterey Park, CA 91754
各地鳴遠学生的不同出路
1. 越南堤岸的鳴遠中学/耀漢中学
华校的学制是6-3-3,即六年小学和初、高中各三年。而南越学制是5-4-2-1,即五年小学,四年初中,两年高中後必须通过全国的“秀才一”会考(成功率低于50%),过了这关之後才能升上高三,然後又是全国性的“秀才二” 会考,过了这关才能进入大学,但由于战争的关系,男学生必须考入医科或工程师等重点科系才能暂缓兵役,继续升学,否则必须进入军官学校受训,投入战场。南越的华校绝大多数都是中越双语课程,各间小学都以六学年的时间唸完六年的中文小学课程和五年的越文小学课程。所以假如一切顺利的话,华校学生要多花一年的时间才能进入越南大学。但他们都拥有华越双语学历的优势,並且会说至少一、两种方言。鳴遠和耀漢两校学生的出路可能是:
高中毕业後参加台湾各大学的侨生招生联考,获录取後,女的可藉由旅遊之名出国,然後到录取的大学报到;男的则要各显神通,以偷渡之类的方式到台湾留学。
高中毕业後参加同年的越文“秀才一”(Tú Tài 1)会考,考取後进入越文中学唸高三(Đệ Nhất 或 Lớp 12),然後参加“秀才二”(Tú Tài 2)会考,考取後报考越文大学的各重点科系,或申请自费到欧、美、澳、纽等国外大学去留学。
高中毕业後“秀才一”会考落第,入伍受训後参战,或偷渡出国。
高中毕业後“秀才二”会考落第,或不能考进越文大学的各重点科系,入军官学校受训後,以准尉或少尉军阶参战,或偷渡出国。
初中毕业後转往别的华校继续求学,或另谋出路。
2. 香港的天主教鳴遠中学
天主教鳴遠中学从1950年建校至今已经有66年的历史,据说初期是学杂费全免,还有校服和教科书派送,高中毕业生每年有六个名额获保送到台湾升学,此外还有免费机票和700元中山助学金,获培育成才後,在不同领域贡献所长,为当地社会服务。
该校自1965年起获香港教育司署批准注册,毕业生可参与中文中学会考,然後进入香港大学。现今的毕业生可以选择在香港、到欧美、澳纽、大陆或台湾升学。
3. 美国的鳴遠中文学校
在美国,华校不能像在当年的越南那样开办全日制的双语学校,所以,在纽约和洛杉矶的鳴遠中文学校只在週末开班,学生每星期只上三个小时的课,就算能坚持学完所谓的高中週末课程,土生土长的毕业生们,他们的华语听、说、读、写能力,也远不如当年在越南的华校小学毕业生。
当年越南的特殊时空,造就了我们这批不论是在越第二代,或第三、四、五代华人子弟,有机会学习到祖籍国的语言和文化,充满了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我们的华语沟通能力,连祖籍国的人也感到无限的惊讶。可是,观之今日的现状,想要我们的子孙後代能够拥有我们现有的华语能力,简直是天大考验。不过,假如我们们能给予他们学习的机会,激发他们对华语的喜好和对自身民族悠久文化的自豪感,在连碧眼金发的欧美人士也开始学习华语的大环境中,希望他们日後会自发地去把华语学到足够使用的地步。
。。。。。。
《越南知多少?》 暂时到此搁笔, 其馀的且容日後慢慢再道来。
陸礼強
2016年6月21日 – 于澳洲雪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