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南知多少-51》裡,我们曾谈到Áo Bà Ba(喃文:襖婆𠀧),这种越南南方的京族人普遍穿着的衣衫,男女老少都适用,这衣衫是源自新加坡的峇峇(Baba,闽南语发音,即华人和土著马来人结婚後所生的後代),当地人给它命名为发音略为越化的Áo Bà Ba(峇峇衫)。
Chè Bà Ba是越南南方人所喜爱的一种甜品,可以是热食,也可以加冰成为冷饮食品。它也被称为Chè thưng(Chè 是越语甜品之意,thưng和闽南语“甜汤”的“汤”同音),名称的来源,相信也和前述的峇峇衫相同。
Chè Bà Ba的材料丰富,有绿豆、葛粉条(红、白、绿等颜色)、西米(西谷米)、海带或黑木耳、番薯(红、白、紫三种)、芋头、木薯、土豆粉、香兰叶、花生或豌豆、冰糖、椰浆等。
甜品,在不同的方言中有不同的叫法,粤语称甜品为糖水,闽南语则称为甜汤。居住于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一带的华人,则以讲闽南语的居多。当地的甜汤(糖水、甜品),种类繁多:
鲜果椰汁西米露的材料是西谷米、西瓜丁、芒果丁、奇异果丁、椰浆、水、冰块和果糖。
芋头西米露的材料是芋头、西谷米、冷开水、椰浆和细砂糖。
马来西亚喳咋甜汤的材料是芋头、西谷米、红豆、眉豆、红腰豆、三角豆、黑糯米、绿豆、椰浆和片糖。喳咋即“杂杂”,传说是葡萄牙语“杂粮”的音译。据说是以前驻守在澳门的兵房,把各种豆类煮成一煲糖水作为午餐而发明的,後来还加入芋头、西谷米、椰浆和淡奶,经华人传到了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娘惹甜汤 - 摩摩喳喳(Bubur Cha Cha)的主要材料是芋头、西谷米、紫薯、橙薯、眉豆、椰浆、清水、糖、盐、斑斓叶(即香兰叶)。摩摩喳喳是马来语Bubur Cha Cha的闽南语译音,是Bubur与Chacha两个单字的结合,前者指“如粥一般的稠狀物”,後者是“綜合”之意。“峇峇娘惹”(Baba Nyonya)指早期在南洋一带华人男子和马来女子结婚後所生的混血子女,後来也指那些同族通婚但成了土生土长的华人後裔。男性称为峇峇(Baba),女性称为娘惹(Nyonya),据说是从华语“阿爸”和“阿娘”称呼转化而来的马来语谐音。
摩摩喳喳也可随意添加多色葛粉条、薏仁、不同的豆类或不同的水果或水椰子和冰块或刨冰等。无论吃冰还是吃熱,要稀还是稠,加什么配料,那缤纷多彩的甜美滋味,总会令人心滿意足。
早期从新加坡到越南西贡一带经商的华人後裔,竟在无意中给南越人民带来了服装和饮食方面的影响。越南人民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然後依当地的需要而加以改良,例如他们不仅把源自中国满族的旗袍,改成飘逸悦目的Áo dài(越式旗袍),成为他们那举世皆知的国服,还模仿新加坡华人的娘惹装上衣,改造成无论男女老少都适宜,可在日常生活中穿着的Áo Bà Ba,並把美味可口的娘惹甜汤,用本地的食材,煮出人人喜爱的Chè Bà Ba,又称Chè thưng。这Chè Bà Ba和Chè thưng的名称,道出了这款Chè(甜品)是源自Baba Nyonya的甜汤。
潮州朥饼(潮州话:lǎ bi-à ,越语:Bánh pía):潮州人称肥肉或动物脂肪为“朥”(lā),故称猪肥肉为猪朥,用猪肥肉或猪的脂肪煎出的油直接称“朥”。形容脂肪很多、很肥腻则称为“朥朥”(lǎ lā)。用猪油掺麺粉作皮包甜馅烤焙熟的饼便是“朥饼”(lǎ bi-à)。
朥饼属酥皮类饼食,猪油是製皮的主要材料,猪油能沁入揉好的麺裡,起到植物油无法做到的起酥效果,形成薄而酥脆的口感;馅料以绿豆沙、乌豆沙、红豆沙、芋泥为主,也有随喜好而添加鹹蛋黄或芝麻,或选用花生仁、芝麻仁、核桃仁、杏仁、瓜子仁等五仁为馅料的。
朥饼终年应市,个体有大有小,各适所适,是潮州人在婚嫁或庆生等喜庆日子裡所不能或缺的食物。朥饼在中秋节上市被视为最合时,与广式月饼、苏式月饼等其他各式月饼並存,被称为潮式月饼(Teochew Mooncake),越南人则称之为Bánh pía(Bánh是指饼,pía则是潮州话“饼”字的越语译音。他们根据越文的语法,误以为“饼”字是“朥饼”的名称)。
苏式月饼个头较小,每个一般重40~50克;潮式月饼每个一般重70~100克,大朥饼有一斤重的;常见的广式月饼每个大概重100~150克。
越南人借鉴中国旗袍的式样而设计出越式旗袍时,对比男士唐装长衫,把长衫翻译後将越式旗袍命名为Áo dài,再配上长裤,翻译得非常贴切。在把娘惹装上衣改为Áo Bà Ba时,也使用Baba Nyonya一词中代表男性的Baba。把娘惹甜汤称为Chè Bà Ba也是相同的情况,但称为Chè thưng就走了样,因为Chè 意即甜汤,同样地,Bánh pía的Bánh 和pía都指的是饼。
。。。。。。
《越南知多少?》 暂时到此搁笔, 其馀的且容日後慢慢再道来。
陸礼強
2021年1月9日 – 于澳洲雪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