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汉初的南越国(一)
公元前221年,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通过战争相继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原王朝——秦朝。随後秦始皇派遣蒙恬率三十万秦军向北进攻匈奴,派遣屠睢为主将,率领五十万大军进攻岭南和闽越的百越地区,当时的岭南和闽越还处于原始的部落联盟割据状态,四支最强的百越支系为南越、瓯越、骆越和闽越。秦始皇在攻陷闽越(在今福建)後设立了有名无实的闽中郡,同时,派遣水利专家史禄负责运送粮饷,在湘水和漓水之间开始修筑灵渠,以其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保障秦军的後勤供给。在佔领了南越的番禺之後,屠睢因为滥杀无辜,引起当地人的顽强反抗,被当地人杀死。秦始皇重新任命任嚣为主将,赵佗为副将,一起率领大军平定越地,经过四年努力,公元前214年,岭南总算顺利地划进了大秦的版图,秦始皇在这新征服的岭南地区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三个郡,同时留着该五十万大军驻防此三郡。任嚣被委任为南海郡尉。南海郡下设博罗、龙川、番禺、揭阳四县。其中,龙川地理位置和军事价值都极其重要,故赵佗被委任为龙川县令。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秦二世即位。前209年,秦朝自秦始皇以来长期的暴政激起了戍卒陈胜、吴广等人的起义,六国的後人与遗老们争相起兵,接着项羽、刘邦等势力也纷纷起来反秦,中原陷入了一片混乱状态。这时,南海尉任嚣病重,在临死前把时任龙川令的赵佗召来,告诉赵佗南海郡傍山靠海、有险可据,可以建立国家以抵抗中原各起义军的侵犯,並当即颁佈文书让赵佗接任南海尉的职务。不久,任嚣病亡,赵佗向南岭的横浦关、阳山关、湟溪关等各关口的军队传达了据险防守的指令,防止中原的起义军进犯。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此时桂林和象两郡的越人也趁机纷纷脱离隶属关係。古蜀国的王族後裔蜀泮在象郡以螺城(今越南河内市东英县内)为都城建有瓯骆国(Âu Lạc),自称“安阳王”(An Dương Vương)。後来,赵佗派兵击败安阳王,接着还兼併了桂林郡和象郡。赵佗考虑到象郡越人部落势力的强盛,将它拆分为交趾、九真两郡,仅派两使者管理重大事务,日常事务仍由各部落首领使用自家口语自行管理,文书则用汉文。关于赵佗击败安阳王的事迹,在司马迁的《史记·南越列传》裡有略事提及,在《钦定越史通鉴纲目》(Khâm định Việt sử Thông giám Cương mục)裡则记载着一篇哀怨的神话故事(见《越南知多少-02》)。
公元前204年,赵佗以番禺为都城在岭南地区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帝”(Nam Việt Vũ Đế)。他实施"和辑百越"的政策,促进了中原移民与南越国土著的融合,推动了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在赵佗的治理下,南越国迅速崛起,成为岭南地区的一个强国。而且,正由于给予交趾和九真两郡的不同管治方针,促使历代的北方移民湧向易于汉化的广东和广西,並逐渐形成不同的方言区块和民族自治区,少数移居到交趾和九真两郡的北方移民反而被同化为京族,逐步形成独立且富有仇华心态的国家。
赵佗(前240/241-前137年)是恒山郡真定县(今河北省石家庄市下辖的正定县)人,是秦朝进兵岭南的一名将领,在征服岭南地区後出任秦朝南海郡的龙川令,南海尉任嚣病故後,继任南海郡尉。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岭北的项羽和刘邦进行“楚汉相争”,在经过多年征战後,刘邦打败项羽,在公元前206年建立了汉朝,史称西汉。赵佗则在公元前204年起兵兼倂了桂林郡和象郡,在岭南地区建立了南越国。南越国和西汉,两国并立,互不隶属。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十一年)夏,刘邦派遣大夫陆贾出使南越,劝赵佗归汉。在陆贾劝说下,赵佗接受汉高祖赐给的南越王印绶,臣服汉朝,成为汉朝的一个藩属国,此後,南越国和汉朝互派使者,互相通市,赵佗与汉朝处于友好状态。翌年刘邦驾崩,继位的汉惠帝在位仅八年就因病而亡,其母吕太后(又称吕后)临朝,在公元前181年秋发佈禁止和南越交界的地区对南越出售铁器和其它物品的禁令。而且,吕后还派人诛杀了赵佗老家真定的亲人,削平了他的祖坟。赵佗愤而恢复帝号,中止藩属于汉朝的关係,並且还以财物赠送的方式让闽越、西甌、骆越、夜郎纷纷臣属于南越国。
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刘恒即位,派人重修赵佗先人的墓地、设置守墓人,每年按时祭祀,並赏赐赵佗的堂兄弟们官职和财物。接着汉文帝在丞相陈平的推荐下,任命曾出使南越,劝服赵佗归汉的陆贾为太中大夫,令其再次出使南越,说服赵佗归汉。陆贾到南越後,向赵佗晓以利害,赵佗被再次说服,去除帝号、藩属于汉朝,对汉朝自称“南越王”。一直到汉景帝时代,赵佗都向汉朝称臣,每年在春秋两季派人到长安觐见汉朝皇帝。但是在南越国内,赵佗仍使用南越武帝的名号。汉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在位长达66年的南越王赵佗去世,享年103岁,葬于番禺(今广州)。
上图之左为汉使陆贾,中为广东省龙川县佗城镇佗城村南越王庙赵佗铜像,右为竖立于河北省正定县南城门的赵佗铜像
由于赵佗去世时已达103岁高龄,太子赵仲始已经死去,其孙赵眜(《史记》和《汉书》中称他为“赵胡”)即位为南越国第二代君主,他对汉朝自称“南越文王”,在南越国内则自称“南越文帝”。公元前135年,闽越王郢发兵攻打南越国的边境城镇。这时赵眜才刚继承王位两年,国家还不够稳定,于是致信汉朝的新一任君主汉武帝,说明闽越正举兵侵犯南越国,请求汉武帝处理此事。汉武帝对赵眜的做法大加赞扬,称其忠于臣属之职,不兴兵互攻,並派遣大行令王恢、大农令韩安国率兵分别从豫章郡、会稽郡前往讨伐闽越。汉朝军队还没有进入闽越,郢的弟弟余善就发动叛变,杀死了郢,投降了汉朝,于是汉朝的军队停止了讨伐行动。汉武帝随後将闽越国一分为二,立前任闽越王无诸的孙子丑为越繇王,立余善为东越王。于是,曾经臣属于南越国的闽越和南越国脱离了关係,直接受制于汉朝。
王恢在出兵取下闽越之後,曾派鄱阳县令唐蒙出使南越国告知此事。此後,汉武帝又派遣中大夫严助前往南越国将对闽越的处理结果告知赵眜。赵眜得知後,向严助表达了对汉武帝的深切谢意,並告诉严助,南越国刚遭受过闽越的入侵,等处理完後事之後,他就去汉朝的京城朝见汉武帝。随後,还派太子赵婴齐跟随严助回汉朝京城长安的宫廷当警卫。严助离开後,南越国的大臣以赵佗的遗训向赵眜进谏,劝赵眜不要去汉朝的京城,以免被汉武帝找借口扣留,无法返回南越国,而导致亡国。于是,赵眜在其十多年的统治时期内,一直以生病为藉口,没有前往汉朝京城朝见汉武帝。而唐蒙在出使南越国时,得知从蜀郡至夜郎(今之贵州境内),再从牂柯江(今之北盘江)乘船而下,可以直达番禺。于是上书汉武帝,如能在夜郎征集十万精兵,可乘船沿牂柯江而下,出奇兵攻打南越国。汉武帝听取了唐蒙的意见,任他为郎中将,带领一千士兵和许多的粮食辎重从符关(今四川省合江县附近)进入夜郎,劝说夜郎侯多同归属汉朝。夜郎及其附近的城邑因为受到唐蒙带来的厚礼,于是都同意归属汉朝,汉朝在夜郎设置了犍为郡。就这样,另一个曾经臣属于南越国的夜郎也向汉朝臣服了。
赵眜在位十多年後,约在公元前122年病重,他在汉朝宫廷当警卫的儿子赵婴齐向汉武帝请求回国。同年,赵眜去世,赵婴齐即位,是为明帝。南越文王墓在1983年被发现,它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公园西侧海拔49.7米的小丘象岗山上,该陵墓内共出土随葬品1000多件,包括金器、银器、铜器、铁器、陶器、玉器等,殉葬者15人,是岭南地区已发现的陵墓当中,规模最大,随葬品最多,墓主人身份最高的陵墓。其中“文帝行玺”的金印和丝缕玉衣最为珍贵,而殉葬者都是赵眜的宠妃和身边近待,多数是被击砸後脑致死,其状非常惨烈,令人惊心。文帝行玺金印更是在现代中国疆域内出土的第一枚帝印。此外,还有銅鼓、楚式铜鼎、越式陶器、成套的编钟、编磬等。
南越文王墓在发掘工作完成後,现已在原墓址建成“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以作保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越国第三代君主、明帝赵婴齐在没去汉朝的京城长安之前,曾经在南越国娶越人女子为妻,生长子赵建德。赵婴齐去长安做警卫後,又娶邯郸樛家(樛读作jiū,樛接=纠结)的女儿做妻子,生儿子赵兴。赵婴齐继位後,立从汉朝带回的妻子樛氏为皇后,赵兴为太子,这种捨长立幼的做法,为南越国种下了祸根。赵婴齐是一个暴君,喜欢恣意杀人。汉武帝多次派使者到南越国,劝告赵婴齐到长安朝见汉武帝。赵婴齐惧怕进京後,汉武帝会吞併南越国,将南越国比照汉朝的内诸侯,在南越国执行汉朝的法令,因此以有病为借口,一直未去长安。赵婴齐在位约9年就病逝,传位给次子赵兴。
约公元前113年,赵婴齐病死,年仅5岁的太子赵兴即位为南越国第四代君主,史书称为哀王,其母樛太后参政。同年,汉武帝派遣樛太后的旧情人安国少季出使南越国,前往劝说樛太后内附汉朝,两人旧情复燃而私通,樛太后答应归属汉朝及凖备和赵兴去长安朝拜汉武帝。但位高权重的丞相吕嘉极力反对。吕嘉前後辅佐过文帝、明帝和哀王三位南越君主,他的宗族在南越当官的有70多人,与南越王室有联姻,在南越国的地位十分显要,深得南越人的信任,威望超过赵兴。樛太后安排了一场酒宴,宴请汉朝使者和吕嘉,想借汉朝使者之力杀死吕嘉等人。在宴席中,樛太后当面指出吕嘉不愿归属汉朝的行为,想以此激怒汉朝使者出手杀吕嘉。但此时,身为将军的吕嘉之弟正率兵守在宫外,安国少季等使者犹豫不决,最终不敢动手,一场鸿门宴以失败告终。双方僵持到第二年,吕嘉终于发动政变,和他弟弟率兵攻入皇宫,杀死了樛太后、赵兴、安国少季,立赵兴的异母兄赵建德为新的南越君主,史书称为术阳王。
同年(公元前112年)秋天,汉武帝调遣罪犯和江淮以南的水兵共10万人,由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戈船将军郑严、下厉将军田甲和驰义侯何遗分别率领,兵分五路进攻南越。在前112年与前111年之交时,第一、二两路军一直攻到番禺,城中的南越国守军大部分已向路博德投降。吕嘉和赵建德见形势不妙,在天亮之前率领几百名部下出逃,乘船沿海往西而去。路博德在询问了投降的南越人之後,得知了吕嘉和赵建德的去向,並派兵追捕他们。最後,赵建德被路博德的校尉司马苏弘擒获,而吕嘉被原南越国郎孙都擒获。吕嘉和赵建德被擒之後,南越国属下各郡县包括苍梧王赵光,桂林郡监居翁,揭阳县令史定等皆不战而向汉朝投降。郑严和田甲的第三、四路军,以及何遗的第五路军还未到达,南越国已经被平定了。这样,由赵佗创立的南越国历經93年、五代南越王之後,终于被汉朝消灭了。
公元前111年春,吕嘉被汉军处死後将其首级呈送给汉武帝,同年,赵建德也被处死,其首级高悬在汉朝皇宫的北阙上。後来汉武帝还在益州郡设立两个县(在今之云南境内),将吕嘉的子孙和宗族迁徙过去,以绝南越後患。汉武帝在平定南越国後,将南越国领地设置了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再派兵从合浦郡徐闻县(今属广东省)渡海,佔领了海南岛。汉朝将其设为儋耳(儋:音dàn,古时同担)、珠崖两郡,和前面七郡同隷属于交趾刺史部的交州。
交趾郡(Quận Giao Chỉ)相当于今越南北部红河三角洲流域。东汉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20年)至东吴初期,交州太守士燮(Sĩ Nhiếp,137-226年)形成独立的割据政权。士燮于东汉末年出生于交州广信(今广西梧州市),其先祖为山东汶阳人,因避新莽末年大乱移到交州,传六世至其父士赐。士氏是为当地豪族,士燮的父亲士赐曾于汉桓帝时期出任日南太守一职,名义上是效忠于汉朝的交趾太守,实际上已成为割据岭南各郡的军阀。士氏的亲族多出任交州的要职,如士燮的三个弟弟士壹、士䵋、士武,分别担任合浦太守、九真太守和南海太守。汉朝灭亡、东吴建立後,士燮将儿子士𫷷送至吴国为人质,並每年贡献当地宝物以维持其政权。同时,士燮在东吴和蜀汉的冲突中支持东吴,被孙权封为卫将军、龙编侯。士燮统治交州40年期间,致力于调和在地居民与外来移民,在东汉末年中原大乱时,交州在他的统治下,成为相对而言和平安定的地区,使许多中原人士移入当地,对于汉人中原文化传入交州(今天的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有很大的助益。遗憾的是,在士燮死後,吴国贬谪其子士徽,而士徽不愿从命。孙权下令命吕岱诛杀。为征讨他,吕岱在交趾对吏民大开杀戮,在九真就“斩获以万数”,给当地带来巨大破坏。由于士氏政权曾统治部分越南领土,他执政开明,保护整个地区二十年不受战乱的影响,人民生活幸福。同时他作为儒学家,重视儒学研究,推广儒学的传播,兴办教育、移风易俗来促进越南的文化发展。因此一些越南史家亦把士燮视为越南君主,称士燮为“士王”(Sĩ Vương)、“南交学祖”(Nam Giao Học Tổ,岭南交州-越南文化的开山鼻祖)。
位于越南北部红河三角洲流域北宁省嘉同社三亚村的士王庙和墓园
士王庙和墓园这片土地本来是士燮办学、教导学习汉字和传播儒家文化的地方。入门的牌坊上刻有“南交学祖”四个大字,背面则刻“有功儒教”四个大字。
九真郡(Quận Cửu Chân)在今越南北中部,位于交趾郡的南方,在今越南清化省、宁平省、乂安省、广平省一带。
唐朝(618-907年)分岭南道为广州、桂州、容州、邕州、交州和崖州六个都护府。交州下辖交趾郡和九真郡。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改称交州都护府为安南都督府,唐高宗仪凤四年(679年)又改为安南都护府。从此交州便正式被称作安南。
南汉(917-971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之一,仅统治岭南各州。939年,交趾人吴权(Ngô Quyền,898-944年)是原交趾郡统治者杨廷艺的女婿,他经“白藤江之战”击败了统治安南的南汉军,安南(An Nam)独立,定都古螺(Cổ Loa),九真郡和交趾郡尽为安南领土。越南脱离中国统治,独立建国,从此开始。
越南是以国君的姓氏作为朝代名称,所以吴权所建立的是吴朝(Nhà Ngô,939-965年),接着是丁部领(Đinh Bộ Lĩnh,924-979年)建立的是丁朝(Nhà Đinh,968-980年)。宋太祖在开宝六年(973年)封丁先皇(Đinh Tiên Hoàng)为交趾郡王(Giao Chỉ quận vương),确定了两国的宗藩关係。宋朝对于越南丁朝、前黎朝、李朝的历代君主,在其即位之初便会册封为交趾郡王。当交趾郡王在位多年或者新的宋帝即位,便会晋封为南平王,若有交趾郡王尚未晋封便去世,宋廷则会追封其为南平王。历代南平王死後,宋廷有时会追封为南越王。 交趾郡王、南平王、南越王等称号为宋廷仍将交趾视为内藩国土的表现。直至宋孝宗在淳熙二年(1174年)晋封李朝南平王李英宗为安南国王(An Nam Quốc Vương),至此宋廷始将交趾视为外藩属国而非内藩。此後越南君主多被册封为安南国王。
越南史书称赵佗(Triệu Đà)所建立的南越国为赵朝(Nhà Triệu)。有史家认为赵佗是秦朝的将领,消灭了越南神话中古蜀国王子、安阳王蜀泮所建立的瓯骆国,然後把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合倂成南越国,称帝不久後又臣服于汉朝,所以把赵朝列为越南北属时期的外来政权,是侵略者。但多数史家则认为赵朝是越南继瓯骆国之後的一个朝代,因为赵佗对外虽然臣服于汉朝,但是对内仍然称帝,是南越国的真正统治者,他娶越人为妻,子孙都说越语,已经被同化为越南人(他们把越人等同于越南人)。正因为认同赵朝是越南的一个朝代,许多越南人就认为南越国辖下的疆域是越南的固有领土,念念不忘地要向中国讨回广东和广西两省的土地,仇华心魔也就根深蒂固。
。。。。。。
《越南知多少?》 暂时到此搁笔, 其馀的且容日後慢慢再道来。
陸礼強
2024年5月30日 – 于澳洲雪梨
Luc612@gmail.com
【附】
越人(粤人、古越人),是一种上古人群,在上古时居住于今长江以南至越南北部的地区,由于其中有多个不同的种姓,因此被称之为百越(夏朝称“于越”;商朝称“戉方”;周朝称“扬越”、“荆越”;战国称“百越”。据宋朝人罗泌的《路史》说:“越裳、雒越、瓯越、瓯皑、且瓯、西瓯、供人、目深、摧夫、禽人、苍梧、越区、桂国、损子、产里(西双版纳)、海癸、九菌、稽余、北带、仆句、区吴(句吴),是谓百越。”),越人曾建立多个部落国家。其後代分别演化及融合为壮族、畬族、傣族、京族、侬族、南越族、闽越族、黎族、… 等不同的民族。
南越地,是广东的前身,《史记》称“南越”,《汉书》称“南粤”。“越”与“粤”通,简称“粤”。後来"粤"和"越"区分,粤指广东,越指浙江,粤剧不等于越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