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简体字所产生的困扰
中国大陆为了快速扫除文盲,从1956年开始推行简体字,把被简化的字称为繁体字。总的来说,笔划少了,易写易认,确实收到了意想的收获,识字的人快速增加。可是,定出简体字的人是认识繁体字的,在学校教育的课程裡,他们忽略了让学生们也认识一下每一简体字所代替的繁体字,导致固有文化的传承有所断裂,新生代们只会阅读由繁体翻译成简体的古籍,在翻阅陈旧的古籍时,举个例说,他们在找”汉书“时,可能会遍寻不获,不知道”漢書“就是”汉书“。
尤其不可取的是,简体字方案把许多同音字中选择笔划最少的定为简体字,其餘的都被列为繁体字。例如:里、裡、裏三字以里为简体字,歴、暦、厯以简化的历的简体字,... 。同时,大陆政府认为海外华人大多不认识简体字,特别在各种文宣上都提供简体版和繁体版。因此,各种繁化简、简化繁软件应运而生。繁化简较为简单,问题出在简化繁方面,每个被集体简化的同音字都有不同的含义,究竟选哪一个?答案是瞎猜,以致引发错误繁化或过度繁化现象。以下是一些已见例子:
左上图把简体字“日历”繁化为“日歴”,那是错误的繁化,因为简繁互换软件繁化时不知如何去选择正确的繁体字,正确的繁化应为“日暦”。(日字上面是两个禾字的“曆”字比日字上面是林字的“暦字”更正确。
右上图把简体字“万里”繁化为“萬裡”,那是错误的繁化,正确的繁化应为“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