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先概略地介绍一下越南科举制度的仿照来源:中国的科举制度。
中国科举制度
概略地说,在汉朝之前,天子分封天下,国家的管理由天子、诸侯、六卿、士大夫等分级负责,依照各家族的血缘世袭,社会阶级分得清清楚楚。从汉朝开始,改用察举制,由各級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民間人材,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才能优秀者),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孝敬廉洁者)。但由于推荐权在地方官员手中,逐渐出现地方官員徇私,推荐的準则仅限于门第出身。
隋朝时的察举选官制度有进士、明经、贤良、孝悌、秀才等许多科目,主要是进士和明经,当天子需要时,首先由州郡推荐,通过考试後才聘用。察举加上考试,因此,科举制度可说是始于隋朝。明经科主要考的是帖经,即经文的填充题,进士科主要考的是就特定的题目创作诗、赋,有时也会加入帖经。显然明经科只需熟读经书便能考上,进士科比较难考得上。
唐朝以後,遴选管理人才的制度逐渐趋于成熟,不仅是官僚家族,连出身寒門的读书人都能参加考试,晋身仕途。这科举制度特别注重进士科,各朝各代都有略加修改,但都大同小异,就以承袭明制的清朝进士科来看,首先,学童进入名称不一的学校就读,可以是村塾、家塾、族塾、义学、社学、门馆或书院,学习到某一程度之後就去参加地方政府每年组织的,分为「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的「童试」。通过县、府试的便成为「童生」,童生再通过院试就升为「秀才」,又称「生员」,这算是有了初阶「功名」,进入了士大夫阶層;有免除差徭,見知县不跪、不能隨便用刑等特权。接下来是参加由国家举办的「乡试」、「会试」、「殿试」三级科考,除了「秀才」之外,在国子监就读的各类「监生」都可以参加。各类「监生」包含皇帝恩准的「恩监」,因长辈有功而特准的「荫监」,透过捐献金钱财物而成的「捐监」。成绩优异的秀才,可入国子监就读,称为「贡生」;留在府、州、县学就读的秀才,称为庠生。
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贡院」举行,试《四书》、《五经》、策问、八股文等,考三场,每场三日。试卷要由专人誊写後才交给考官,以防作弊。因为是在秋天举办,又称「秋试」、「秋闱」,为正科。遇新皇帝登基、大婚、寿诞、庆典等加科,为恩科。乡试发的称为「乙榜」,又称「桂榜」,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得第一名者即是「解元」,前五名是分别于五经中各取其第一名,称为「经魁」。
举人考上进士大约只有百分之五的机会。中了举人也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仕途,日後即使会试不中也有作学官、当知县的机会。那就是当朝廷有需要时,举人可以经过吏部的揀选成为官员。明朝时的海瑞就是以举人入仕做到了一省巡抚。不过揀选要等三科,也就是九年的时间。大多数的举人入仕都是从不入流的县典史做起,做到从九品的县教谕,训导,或七品知县。
会试在乡试後次年的春天在京师的贡院举办,又称又称「春试」、「春闱」,考三场,每场三日。若乡试有恩科,则次年也举行会试,称会试恩科。会试的考试内容重经义,轻诗赋,各省乡试中式的举人才有资格参加。会试发的称为「杏榜」,考中的称「贡士」,俗称「中式进士」,第一名称「会元」。会试揭榜後,中式者于下月应殿试。
殿试又称御试、廷试,由皇帝亲自出题考试,试期一天,只考策问一场,殿试发的称为「甲榜」,又称「金榜」,用來在贡士中定出名次,依成绩分一、二、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能夠一身兼解元、会元、狀元的,就是「三元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成为进士,仅取得做官资格。至於正式授官,须再经吏部释褐试,中式者授以官职,按考试名次分别授以庶吉士、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推官、知州、知县等官职,不及格者须过三年再试。释褐试的标準有四:即「身」,指观样貌,必须仪表端正;「言」,指观言辞,必须善於辞令;「书」,指观书法,文笔及书法须佳;「判」指凭案例考识见,因古代行政与司法不分,地方官须兼理狱讼,故须有判断能力。至于一甲三人则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进了翰林院,就是国家的储备人才,是日後进入内阁成为大学士,或者六部尚书、侍郎的初阶。
举人的出路
举人考上进士大约只有百分之五的机会。中了举人也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仕途,日後即使会试不中也有作学官、当知县的机会。那就是当朝廷有需要时,举人可以经过吏部的揀选成为官员。明朝时的海瑞就是以举人入仕做到了一省巡抚。不过揀选要等三科,也就是九年的时间。大多数的举人入仕都是从不入流的县典史做起,做到从九品的县教谕,训导,或七品知县。也有一些举人会受到朝廷大臣的赏识,收归门下,逐渐走入仕途。例如左宗棠就是给时任湖南巡抚骆秉章做幕僚起家的。
秀才的出路
秀才获免除赋税徭役,最低限度可以下田耕种,且耕且读,也足够养活自己跟家人;或者,在村塾、族塾裡教同村、同族子弟读书识字;或到富户人家给孩子启蒙教书;或到衙门裡去担任书吏、幕僚的工作;甚或在工作之馀,也可以帮助普通百姓写写讼状去打官司。有的秀才会尝试熟读几本医书後去行医,研究一些堪舆之术後去看风水,或干脆下海经商,图个行行出状元。《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1640-1715年)19岁时参加童试,连过三关都夺得第一名,但是乡试屡试不中。他选择著作灵异小说,结果名留千古。
童生的出路
因为一心追求功名,可是一直都过不了府试那一关,连个秀才都考不上,导致一生穷困潦倒,到头来还只是一个老童生。
越南科举制度
公元939年是越南历史的主要分水岭。在这之前,越南当年的国土是中国自秦以後,一直到五代十国的南汉,历朝历代所直接管辖的领土,越南史书称这为北属时期。自从吴权(Ngô Quyên,893-944年)在939年击败了积弱的南汉军,独立建国,成立吴朝(Nhà Ngô,939-965年)之後,越南便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度,短暂的吴朝之後的各个王朝都对内称帝,对外则请求中国册封,保持着宗主国与藩属国的关系。
北属时期
隋文帝杨坚在公元587年开始设立科举制度,越南(古时称安南)是中国直接管辖的郡县,所以,越南的读书人也同样去应考。唐朝时还特别在科考中设南选使,选取安南人在当地或入朝做官。这段期间有不少安南人通过科举入朝為官,唐德宗时爱州军宁县(今越南清化省安定县)人姜公辅考中进士,官至谏议大夫,为唐朝名相之一(见《越南知多少-37》)。
独立时期
939年越南独立之後的丁朝(Nhà Đinh,968-980年)和前黎朝(Nhà Tiền Lê,980-1009年),因社会动荡,朝廷无暇照顾,想读书识字的人惟有到寺庙裡学。且看接着的各个朝代:
李朝(Nhà Lý,1010-1225年)
首先是李圣宗(Lý Thánh Tông,1054-1072年在位)尊崇儒教,他在1070年始建文庙(Văn miếu),文庙裡供奉着孔子和七十二贤的雕像。他的继位者李仁宗(Lý Nhân Tông,1072-1128年在位)在太宁元年(1075年)时,开始模仿中国实行科举,不定期召集精通儒学的人,连考三场,选择成绩好的进翰林院当翰林学士,並在1076年在文庙旁建立国子监(Quốc Tứ Giám)作为全国最高学府,由才华出众的文官传授汉文经书予皇子和各贵族子弟,仁宗是第一个学生。李英宗(Lý Anh Tông,1138-1175年在位)时,有不定期的两种考试,一种是考学生的五经,成绩好的进宫陪皇帝读书;另一种是廷试(thi Đình),考取五经、诗赋和策问成绩好的称太学生(Thái học sinh)而不称进士,那些儒家、道家和佛家经典的知识都精通的称三教太学生出身(Tam giáo Thái học sinh xuất thân)。显然和中国的制度不太一样。
陈朝(Nhà Trần,1225-1400年)
除了延续李朝的上述的科举制度,陈朝还在陈太宗(Trần Thái Tông,1225-1258年在位)建中八年(1232年)时,设立太学,天应政平十六年(1247年),设定七年一次大比(Đại tỷ),又称大比取士(Đại tỷ thủ sĩ),这是一次廷试,由太学的学生参与考试,来取得太学生(後来的进士)资格,並与中国一样,以三甲定高下。一甲称三魁(Tam Khôi),即狀元(Trạng nguyên)、榜眼(Bảng nhãn)、探花(Thám hoa),二甲称太学生出身(Thái học sinh xuất thân),三甲称同太学生出身(Đồng Thái học sinh xuất thân)。有资格参加大比取士的有五种成分:
在太学就读的学生,
在崇文馆(Sùng văn quán)、儒林馆(Nho lâm quán)和秀林局(Tú lâm cục)一面工作、一面学习的官员子弟们,
在中书监(Trung thư giám)御前近侍祗候局(cục Ngự tiền cận thị chi hậu)一面工作、一面学习的官员子弟们,
相府学生(Tướng phủ học sinh):由学官上门教导的皇室和王公贵族子弟的总称,
在职的各级品官。
1256年时,陈太宗为了表示对边远州郡的重视,特别在廷试中把三魁改为两位同等的状元,一位是京都範围的称京状元(Kinh Trạng nguyên),一位是边远区域的称寨状元(Trại Trạng nguyên)。但到了陈圣宗(Trần Thánh Tông,1258-1278年在位)末期的1275年,他又把京寨状元改回有状元、榜眼、探花的三魁。直到陈英宗(Trần Anh Tông,1293-1314年在位)的1304年,举办廷试,让全国学生参加,把录取的三甲更名为三魁、黄甲(Hoàng giáp)和太学生44人,著名的莫挺之(Mạc Đĩnh Chi,1280-1346年)就是当年的状元,他在出使元朝时因出口成诗、口才出众而获元帝封为状元,被称为“两国状元”(Lưỡng Quốc Trạng Nguyên)。
陈朝末年,在权臣胡季犛(Hồ Quý Ly,1336-1407年)专权时期的1374年,由陈睿宗(Trần Duệ Tông,1372-1377年在位)把廷试结果的学位“太学生”改称“进士”。1396年,陈顺宗(Trần Thuận Tông,1388-1398年在位)颁佈了乡试(thi Hương)考取举人的定规是考四场,乡试考後次年就考会试(thi Hội),会试考中的就再由皇帝在廷试(thi Đình)中考一策问题来定名次。这就是与中国科举制度几乎一样的进士科考试。从此,除了在京城有国学院之外,在各大小府、路都设立了学院,由朝廷提供学田作为经费来源,及派有学官来教授四书五经,然後从中选拔成绩好的学生依次参加各级考试。陈朝在1400年被胡季犛篡位及建立胡朝。
胡朝(Nhà Hồ,1400-1407年)
胡季犛(1400-1401在位,让位给次子胡汉苍後,任掌实权的太上皇)继续在越南的各府、各路开办学院。各设督学官教育生徒,每年每季选出优秀者送往朝廷,由皇帝亲自选拔合格者为官。1407年时,胡朝被明成祖所灭,越南又回归中国的版图,直至1427年黎利(Lê Lợi,1385-1433年)蓝山起义成功,夺回独立自主权,成立後黎朝为止。
後黎初朝(Nhà Hậu Lê sơ triều,1428-1527年)
在1407至1427这20年的明朝直接统治年代,明朝所举办的科举考试,受到越南学子的抵制,没人参与。黎利建立黎朝後,成为史称後黎初朝的黎太祖(Lê Thái Tổ,1428-1433年在位),他首先重启国子监,独尊儒学,学子们不需再钻研佛教和道教的经书。但规定出家人必须参加佛教或道教的经典考试,及格的才能当和尚或道士,不及格的就勒令还俗。又在1430年,规定四品以下官员都必须参加考试,文官考经史、武官考武经。
黎太宗(Lê Thái Tông,1434-1442在位)在绍平元年(1443年)在全国範围让识字的人参考,选出一千多人,分成三个等级,第一和二等得入国子监,第三等的就分配到地方上的学院,学习四书五经,规定到绍平5年(1438年)开始考每三年一次的乡试,考四场,中试者次年到京城考会试,考取者全部获授进士出身。到了大宝三年(1442年),由乡试中选出的450人参加会试,会试选出的33人再进入一个月後的廷试,廷试结果加设进士前三名的状元、榜眼、探花为三魁及第,另外7人为进士,其馀23人则名列附榜(phụ bảng)。而且开了先例,包括三魁在内的各位新科进士,名字都获刻在由石龟驮着,称为进士碑的石碑上,摆放在文庙的长廊,流传後世。进士碑的第一块碑上刻着:「贤才国家之元气,元气盛则国势強以隆,元气馁则国势弱以污,是以圣帝明王莫不以育材取士培植元气为先务也」。第一位名列进士碑的状元是阮直(Nguyễn Trực,1417-1474年),据说他在1457年出使中国时,正逢明朝的科举廷试,获明英宗特许参考,高中状元,成为越南三位获“两国状元”称号的第二位。而与他同行的副使郑铁长(Trịnh Thiết Tường,1390-?年),也高中榜眼。郑铁长本来在1442年的廷试中名列三甲同进士出身,但他自认有进入一甲的能力,所以拒绝接受,並在六年後的1448年重考,结果如愿中了榜眼,两处榜眼加起来成为“两国榜眼”,堪称古今科举佳话。
黎圣宗(Lê Thánh Tông,1460-1497年在位)在光顺三年(1462年)规定,想参加乡试的学子必须预先报名,由在地官员查明品行良好,不属于不孝、不睦、乱伦、奸巧之流,不是贪官污吏的子孙,才获保送参考。而且还得先通过经书的默写考试。乡试共分四场,第一场考五篇四书和经义,第二场考四六古体的诏书、制、表,第三场考三百字以上的诗赋,第四场考千字以上有关经史和时务的策问,连中三场的称为生徒(Sinh đồ),乡试全过关的称乡贡(Hương cống)。结果,1463年4400人参加乡试,1400人进入会试,44人中选为进士出身;1466年的乡试有27人进入廷试,最後定出8人为进士出身,19人为同进士出身;1469年依然没选出三魁;1472年又恢复廷试评三甲定官衔,规定一甲:状元为正六品、榜眼为从六品、探花为正七品,二甲:进士出身为从七品,三甲:同进士出身为正八品,该科廷试结果为3人赐进士及第、7人赐进士出身、17人赐同进士出身;1478年进入廷试的结果是一甲没有状元,只有两名探花。也就是说,进士科的规定,经常会因当政者的意愿而有所变更。当时的考试内容与中国的科举内容大同小异,但省去了童试。
莫朝(Nhà Mạc,1527-1592年)
莫朝延续着後黎初朝的科举制度,並于1535年录取了闻名于後世、連中三元的状元阮秉謙(Nguyễn Bỉnh Khiêm,1491-1585年),历任莫朝的吏部左侍郎、东阁大学士、吏部尚书等官职,封程国公。他也是一位诗人,著有许多汉诗和喃诗,同时也是一位预言家,著名的《程状谶》(Sấm Trạng Trình)就是他所著,这篇著作裡暗示了越南未来即将发生的事情,十分神奇。阮秉谦同孙中山、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被近代的高台教並称为高台教的“三圣”。
後黎中兴朝(Nhà Hậu Lê trung hưng,1533-1789年)
莫朝开国者莫登庸篡夺後黎皇位时,後黎右卫殿前将军阮淦(Nguyễn Kim,1468-1545年)逃离,後逐步恢复黎氏势力,在1533年,找到黎昭宗之子,迎立他为黎庄宗,宣佈恢复後黎朝,阮淦以功封尚父太师兴国公,掌内外事,他看上作战勇猛的郑检(Trịnh Kiểm,1503-1570年),把长女嫁给他为妻。1545年阮淦死後,郑检继承了他的官职,掌握後黎朝的军政大权,谋害阮淦的长子,逐渐成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北朝郑霸主(Chúa Trịnh,1545-1787年)。阮淦的次子阮潢(Nguyễn Hoàng,1525-1613年)则远走至南方的顺化,奠下基础,成为後黎中兴朝雄踞一方的南朝阮霸主(Chúa Nguyễn,1558-1777年)。
郑霸主开始在1554年开科取士,只录取了13人,分别是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以後连续各科都录取少于10人,而且都没有廷试和三魁。直到1592年消灭了莫朝之後,1595年才恢复後黎皇帝主持的廷试及选出进士及第的三魁。1683年选出的状元阮登道(Nguyễn Đăng Đạo,1651-1719年),1698年出使中国时,因文采出众,获清朝康熙皇帝赐封为状元,成为第三位中越“两国状元”。但往後的各科都很少选出三魁,1736年选出的状元郑橞(Trịnh Tuệ,1704-?年,出身于郑霸主宗室)是越南科举史上最後一位状元。往後的皇朝都不再考取状元。
阮霸主比较重武轻文,直到 1674年才开科取士,有正途(chính đồ)和华文(hoa văn)两科。正途科考三天,每天分别考四六体、诗赋、策问,中选的分甲乙丙三级,甲级称监生(giám sinh),补任知府或知县,乙级称生徒(sinh đồ),补任训导,丙级也称生徒,补任礼生或饶学。华文科考三天,每天写一首诗,中选的任职于三司(Tam ti,後来改为六部)。1740年时,把考试分为四期,第一期考四六体,中选的授饶学(Nhiêu học),免五年差役;第二期考诗赋,第三期考经义,二、三期中选的免终身差役;第四期考策问,中选的授乡贡(hương cống),补任知府、知县、三司等职。各代阮霸主所实行的科举制度虽然有些异样,但终究满足了朝廷历年各级文官的需求。
郑霸主晚期,卖官鬻爵的情况非常严重,根据1750年郑霸主郑楹(Trịnh Doanh,1720-1767年在位)所颁布的法律,考生只要交了钱就可以免除参考资格的考核,还可以请枪手代考,科举沦为了一种公开的买卖。所以报考的人很多,考场曾发生因人太多,抢夺位子时人踏人,导致许多考生伤亡的事件。
西山朝(Nhà Tây Sơn,1778-1802年)
1788年,西山朝的光中帝阮惠(Nguyễn Huệ,1788-1792年在位)统一了越南之後,下令凡是官方书信、公文都以喃文(chữ Nôm,𡨸喃)为主要文字,在科举中以喃文出题,所考诗赋也必须是喃文,这对考官和考生都产生了极大困扰。1791年时,他设立崇正院(Sùng chính viện),进行把所有汉文经书翻译成喃文,让学子们通过喃文经书去学习儒学,俨然是以外语来学习非汉文的儒家经典。阮惠之子阮光缵(Nguyễn Quang Toản,1793-1802年在位)继位之後,因政局动荡不安,科举被停止。
阮朝(Nhà Nguyễn,1802-1945年)
阮朝的开国君主嘉隆皇阮福映(Nguyễn Phúc Ánh,1802-1820年在位)为了表示对儒学的重视,在各营、镇建立文庙,祭祀孔子;让官员的子弟和学子们在京师的国子监学习汉文经书;举办乡试来选择有学之士出来当官。这些人的学位就照黎圣宗时的规定,称乡贡(Hương cống)。
明命皇阮福膽(Nguyễn Phúc Đảm,1820-1841年在位)在1822年把乡试中举的人改称为举人(Cử Nhân),只是连过三场不再称生徒而称秀才(Tú tài),连过四场不再称乡贡而称举人。至此阮朝的乡试和黎圣宗时的规定几乎一样。到了1829年,朝廷开始加开会试和廷试,举人在会试中分数及格的名列正榜(Chính bảng),分数差一点才及格的就获列入副榜(Phó bảng)。正榜进入廷试後,依成绩分入三甲进士:一甲及第(Cập đệ),二甲黄甲(Hoàng giáp),三甲进士(Tiến sĩ)。副榜又被称为乙進士(Ất tiến sĩ),考中副榜的,同样可以得到出任官职和升迁的机会。胡志明的父亲阮生色(Nguyễn Sinh Sắc,1862-1929年)就是在1901年的会试考中副榜,官拜吏部承办,1909年时出任知县,1910年被撤职。
为了防止滥权的发生,阮朝有四不立(Tứ bất lập)的规定,即不置宰相职位、不录取状元、不立皇后(死後才追封,末代的南芳皇后是唯一例外)、不设东宫。所以阮朝没有状元:
嗣德皇阮福洪任(Nguyễn Phúc Hồng Nhậm,1847-1883年在位)在1851年的廷试中录取一甲第一名武维清(Vũ Duy Thanh,1807-1859年)为榜眼,是越南科举史上最後一位榜眼。因廷试第一名被称为廷元,所以他是最後一位廷元榜眼。
成泰皇阮福宝嶙(Nguyễn Phúc Bửu Lân,1889-1907年在位)在1892年的廷试中录取一甲第一名武范諴(Vũ Phạm Hàm,1864-1906年)为探花,是越南科举史上最後一位探花,也是最後一位廷元探花。
启定皇阮福宝嶹(Nguyễn Phúc Bửu Đảo,1916-1925年在位)在1919年举办最後一次会试,不只是举人,秀才和普通学子通过简单的考核就可以参加。阮丰贻(Nguyễn Phong Di,1889-?)以普通学子身份参加,通过後在廷试中考上第一名,赐三甲同进士出身,是越南科举史上最後一位不带状元头衔的“状元” ,也是最後一位廷元进士。
原来不像中国各地的贡院都建有砖砌的号舍,越南的考生都必须自备可坐可卧的竹织帐篷(lều chõng)带进考场,甚至参加在皇宫裡举办的廷试时也不例外。不过,看起来是比较凉快和舒适得多,贡院裡的号舍是没有足够的空间供躺下休息的。
看!这是当年越南学子开始準备步入科举征途的场景:
越南自从脱离中国独立之後,它的科举制度始自于李朝1075年,至阮朝末年的1919年为止,持续了844年,是全世界科举制度最晚废除的国家。这时,越南已沦为法国的殖民地近40年,法国殖民者先让他们学习法国语文,逐步抛弃汉文,鼓励他们学习传教士为了易于传播天主教教义而创造的越南国语字(chữ Quôc ngữ),和引进西方的教育体制。
科举废除之後
当官不再是读书求学的主要目的,而且学习的项目可以有广泛的、不同领域的选择,例如科学、工程、经贸、文学、艺术...等等。各人都可以各适所适。可是,科举所遗留的一些痕迹,还残留的现代人的生活中。
就以越南的学制来看,学生读完高中,毕业考及格後称为秀才(Tú Taì),进入大学继续学业的,不称大学生而称生员(Sinh Viên),大学毕业的学位称举人(Cử Nhân,即学士),大学毕业後继续深造的称为高学(Cao Hoc)或研究生(Nghiên Cứu Sinh),深造後毕业的学位是硕士(Thạc Sĩ),硕士後更上一层楼的学位称为进士(Tiến Sĩ,即博士)。他们称医生为博士(Bác Sĩ)。
至于中国的科举制度,废止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开始于隋朝(581-619年),实行了约一千三百年,以考试入仕为官的概念已深植民心。所以清政府在废除科举的同时制订了“留学生考试章程”,吸引归国的海外留学生透过考试进入政府,这种考试被称为“洋科举”。洋科举从1905年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的六年间,举办了六次,凡在海外高等学校唸过三年以上的人都可以参加,考试分为两场,首场在学部举行,称“部试”;次场在保和殿举行,称为“廷试”。考试内容包括外文和留学时所学的科目。考取後按成绩和专业,最优者给予进士出身,优等及中等者给予举人出身,並各加某学科字样。例如“工科进士出身”、“牙科进士出身” 、“商科举人出身” 等等,先後一共考取了1388人。到了现代,还引伸到把高中生每年高校联考成绩最好的考生称为高考状元,甚至把每一科目的第一名都称为该科目的状元。这种情况也延伸到海外华人社区,每年都在在地的高考中产生出许多洋高考状元。这种把名列前茅的高中毕业生称为状元,是对科举顶尖位阶的亵渎或滥用,其实他们只是刚完成学业的第一个阶段而已,例如称为某年高考第一不是更为贴切吗?越南学制把高中毕业生统称为秀才,刚刚好,恰如其分,想要达到尖顶,还有漫漫长路。更何况,他们的科举早在後黎中兴朝的1736年选出最後一位状元之後,就不再颁发这一学子们所梦寐以求的头衔。
。。。。。。
《越南知多少?》 暂时到此搁笔, 其馀的且容日後再慢慢道来。
陸礼強
2020年4月22日 – 于澳洲雪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