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知多少? (84)
越南帝王级别的不腐湿尸
1972年初,中国考古人员在湖南省会长沙市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1号墓(汉代古墓)挖掘出一具不腐的女尸,距今2100年,出土时外形完整无缺,毛发尚在,指、趾纹路清晰,肌肉尚有弹性,部分关节可以活动,除眼球突出、舌头外吐等一些特殊体徵,其他与刚刚死亡的人一样,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湿尸。墓内陪葬物有一枚“妾辛追”的名章。1973年底,考古人员继续发掘邻近的2号墓和3号墓,得知2号墓的墓主是西汉初期第一代轪侯、长沙国丞相利苍,他是1号墓墓主辛追的丈夫;3号墓墓主是他们的儿子、担任戍边将军的第二代轪侯利豨。利苍家族墓当年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两千多年前珍贵的汉代文物,种类繁多,涉及到政治、历史、医药、地理、天文、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很多是开创性的发现。目前陈列在湖南博物院中。笔者廿多年前在湖南教学时,曾经在课馀时抽空前往参观。目前参观马王堆汉墓文物的人数累计已突破1亿人次,近年年均参观人次达到400馀万。
长沙国是西汉时期湖南历史上出现的诸侯封国之一。自从刘邦正式称帝,建立西汉王朝後,在行政区划管理上改秦朝的郡县制为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即“郡国制”。汉代开国功臣吴芮在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被封为第一任长沙王。而赵佗所建立的南越国始于公元前203年,国土的北部与长沙国相邻。所以利苍和赵佗是同一时代的人,所不同的是,长沙王吴芮是西汉郡国制的一名诸侯王,而赵佗的南越国是臣服于西汉的藩属,受封为南越武王,但在其国内和其他邻国之间则自称为武帝。南越国传承了5代共93年後被汉武帝派兵征服,纳入版图及分割成郡县直接统治。
不仅中国有湿尸,远在中国南方的邻国越南也有湿尸,早在1958年2月,越南清化省寿春县沛泽村(thôn Bái Trạch)一位锄地的农民在一座长满草木的山坡上发现了一座古墓,当用石灰、蜂蜜和沙子做成的古墓外椁被锄头不小心撬破一角时,裡面的棺材便散发出一股甜美的香味,经呈报後政府派有关人员用水泥把破烂处填补好,期望能保持密封状况,以便日後条件许可时交给考古队开挖。後经考古学家研究发现,这是越南後黎朝(Nhà Hậu Lê)的一座皇陵,是安葬着黎裕宗(Lê Dụ Tông,1705-1729年在位)的金石陵(Kim Thạch lăng),皇陵近处还矗立着一块石碑,碑上刻着“黎朝裕宗皇帝陵,明命二十七年四月二十五敕建”(明命是阮朝第二位皇帝,1820-1841年在位)。据史书记载,黎裕宗先是葬在清化省东山县的的古都陵(Cổ Đô lăng),後来迁葬至清化省寿春县的的金石陵(Kim Thạch lăng)。
直到1964年初,为了避免被盗墓贼盗扰,北越政府同意,组织考古专家开始挖掘这座越南罕见的皇陵。可是,古墓外椁在6年前填补的现代水泥无法完全黏合那些原有的石灰、蜂蜜和沙子的混合物,水逐渐渗入,又随着岁月的流逝及开山造林、日晒雨淋,使古墓逐渐裸露在地面上,出现破损的迹象。经测量,该古墓长3米、宽2.92米、高1.41米。南北向,正是古代帝王偏爱的方向。当考古队开始发掘时,许多当地民众好奇地围观,希望亲眼见证这座被诸多传言所掩盖的帝王陵墓的真容。然而,他们失望了,外椁被拆除後,珍贵的由柏木(gỗ Ngọc Am)所做的红漆木棺被抬上地面,並立即运往河内,在确保保存条件之下进行研究。当棺盖在已故范文同总理面前打开时,只见他所穿的黄袍和龙袍上绣有许多五爪龙,蒙在脸上的覆面丝巾也绣满了龙,四角绣有佛教的卍字。让众人大吃一惊的是,经过数百年时间,黎裕宗的遗体完好如新,並没有腐烂,虽然有些收缩,但仍然有弹性。下图是打开棺盖後的身着龙袍的黎裕宗遗体及一层层剥开後得到的一些陪葬衣物,包含越南後黎朝时期的衣冠和多件龙袍:
下图是经过修理复原的黎裕宗两件龙袍,十分罕见,似乎与明朝的龙袍式样接近:
下图是黎裕宗的绣着寿字和佛教万字的覆面锦缎及绣着五爪龙的龙袍:
黎裕宗的遗体从1731年下葬至1964年发掘,埋在地下的时间已长达233年,为何会形成不腐的湿尸呢?且让我们回顾一下起出遗体的过程和发现:棺材有两层底,中间铺有厚约10厘米的炒米,炒米层底部有一块薄木板,木板上有7个圆孔,形似七星。锦毯後面,尸体覆盖着多层衣服和寿衣,包括:8层1.5米×5米的银锦寿衣,用五条丝绸腰带系着;双缝锦缎裹尸布;金袍正面绣有一条大龙,背面和袖子上绣有许多小龙;两件绣有金龙的龙袍;三组双缝金布拼接成一组;三层双层丝绸;三条薄丝裤,和一条薄布缠腰布。尸体四肢穿着丝袜,脚上穿着绣花锦鞋,内衬一层薄皮革,头上枕着棉枕,耳朵塞着两个裹着丝绸的棉球,脸上盖着绣有龙形图案的锦布,中间是一个寿字,四角是四个佛教卍字。此外,棺材内还有书籍、毛笔、装指甲的袋子、脱落的牙齿、纸扇、装槟榔的袋子、装有白色粉末的槟榔形盒子等。当覆面锦缎被取下时,考古学家极为惊讶地发现,尸体面部的皮肤原本呈浅灰色,接触到氧气几分钟之後就和身体其他部分一起变成了深灰色。身体乾瘪但不乾燥,四肢还很柔软,关节可以活动。尸体嘴唇乾裂,露出一排黑色的牙齿,有些已经缺失,下巴上留着黑色的鬍鬚,上面佈满了灰色的条纹。从以上的描述中似乎找不出可供解答所提疑问的一丝端倪。
且试看另一角度的关于外椁的叙述:外椁的特点是,它是由石灰、沙子、糖蜜和碎砖混合而成,並压缩在棺材的6个侧面周围,形成像混凝土一样的坚固密封体。这情况和马王堆辛追墓又决然不同,辛追夫人尸体两千年不腐的原因主要有两点:1是深埋于20多米深的幽深地底,形成了一个自我封闭与世隔绝的稳定的保存状态;2是异常良好的密封,棺椁共有四层,每层棺木的每片棺板均以整块梓木削成,板材之间以卯榫严丝合缝的扣合,其外再反复多遍的髹漆,板材本身的紧密加上漆膜的覆盖,基本上将可能钻入空气的孔道全部堵塞,椁室的四周以青膏泥包裹,青膏泥是一种纯净的黏土,非常细腻,粘性大,较湿润,渗水性小,能够有效隔绝外界空气的渗入,有青膏泥层保护的古墓,一般都保存完好,一般古墓的青膏泥层厚度也仅是十几公分,但是辛追墓的四周及顶面的青膏泥层竟然厚达一米,底面的青膏泥也有五十公分厚,确保了恒温恒湿和缺氧的环境。真想不到黎裕宗的遗体经过迁葬,只有一个棺材,包裹在由石灰、沙子、糖蜜和碎砖混合而成的像混凝土一样的坚固密封体,压缩在棺材的6个侧面周围所形成的外椁,浅浅地埋在不怎么深的墓地裡,尸身竞能保存近三百年而不腐。至于能令人信服的、形成不腐湿尸的真正原因,专家们还在持续地探讨中。
此後黎裕宗的尸体曾长期保存在河内医科大学裡进行科学研究,之後转移到越南历史博物馆保藏。本身是位医生的已故杜春合教授(GS Đỗ Xuân Hợp)曾经直接参与皇陵开挖及研究黎裕宗遗体的工作,他在所留下的档案资料中指出:“黎裕宗身材矮小,身高为一米四九,尸体已乾瘪,但外观完好。棺材刚打开的时候,看上去就像一个瘦削的、刚刚去世的人,小腹微微隆起。按压腹部,能感觉到有空气和少量水流出,不像其他尸体腹部是平坦的。身上没有一处割伤或刺伤。棺盖刚打开的时候,他的脸色是淡灰色,和身体的肤色有些不同,但随後,他的整个身体就变成了深灰色。最为奇特的是,他的全身关节还能灵活伸缩,很多地方的肉体还具有弹性”。
已故杜春合教授肯定地指出,黎裕宗遗体的状况,在1958 年被发现之前可能要好得多。但由于人们粗心大意的锄头和铲子,不小心把外椁连带着裡面的木棺弄破了,让空气和水漏了进去,一直到挖掘的那一天,一共经过了六年的时间。因此当棺材盖打开时,考古学家再也闻不到在许多其他木乃伊(不腐屍)棺材中常见的草药气味。而且尸体也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比如凹陷的鼻子和眼睛,缩小的嘴巴,变薄的嘴唇等。另一要点是那具尸体的年龄在50岁左右,与黎裕宗去世时的年龄相仿。尤其是他有一头银发,剪得像僧侣一样短,戴着一顶帽子,脸上盖着的锦缎四角还绣有四个佛教万字符。历史记载清楚地表明,黎裕宗在其统治末期曾在乾寿宫(cung Kiền Thọ)中修行,直至去世。所以当时黎裕宗的葬礼既有皇家仪式,也有修行者的仪式。
据史料记载,黎裕宗名黎維禟(Lê Duy Đường,1680-1731年),是黎朝中兴的第11任皇帝、後黎朝第22任皇帝,国号为大越(Đại Việt)。1705-1729年在位期间正值权臣郑霸主郑㭎(Trịnh Cương)当道,帝位只是虚设,毫无实权。1718年获中国清朝的康熙皇帝册封为安南国王(An Nam Quốc vương)。他在位时在科举制度中加设了武举。下图分别是黎裕宗的雕像和画像:
1727年,郑㭎迫使黎裕宗废黜长子黎维祥(Lê Duy Tường,1699-1735年)的太子之位,改立他的堂姐郑氏皇后之子黎维祊(Lê Duy Phường,1729-1735年)为太子。
1729年四月二十日,在郑㭎的逼迫下,他把皇位让给了太子黎维祊(1732年被郑㭎继任者郑杠废黜为昏德公,改推前太子黎维祥继位),然後被流放到乾寿宫,成为虚位的太上皇。他因心情低落、郁郁寡欢而念佛修行。他在1731年离世,享年52岁,谥号和皇帝,庙号裕宗。
经发掘後,黎裕宗的遗体被保存在历史博物馆。由已故杜春合教授进行了生化研究,但我们不知道这项工作的内容。经过约4年的展示期,历史博物馆将黎裕宗的遗体运到博物馆的一间储藏室,在特殊条件下进行保存。
自从被发掘以来,黎裕宗的遗骸已离开他长眠数百年的土地,从1964到2010年,已经长达46年之久。期间他的遗骸就被保存在环境稳定的储藏室中,适合有机文物的保存,因此仍保存完好。越南文化领域一直认为,黎裕宗是越南历史上一个极具影响力的人物,遗体也具有极高的文物和历史价值,对于现代社会研究黎朝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自然应该保存在博物馆中,供民众参观以及学者研究。但是,黎裕宗的後人,却认为这样做极为不妥。他们认为,祖先已经仙逝了几百年,本来就应该入土为安,现在被人们挖出来就已经打扰了祖先的安歇,再继续留下来供民众参观和学者研究,简直不成体统,应该立即妥善安葬才对。
从1996年开始,黎氏後裔就一直向文化信息部请求将黎裕宗的遗体运回清化安葬。对于这件事,越南文化领域和黎裕宗的後人互不相让,争论了几十年都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到了2006年10月,黎氏家族理事会继续向文化和信息部发出书面请求,最终经国家主席和政府总理同意,黎裕宗的遗体被运回清化凖备安葬事宜。经过越南黎氏家族委员会、清化省人民委员会、文化体育旅遊部等多方讨论,並听取多位科学家的意见之後,最终将安葬地点确定在沛泽村(thôn Bái Trạch)原来陵墓所在的穴位上。直到2010年1月25日(庚子年12月11日)凌晨1时整,越南文化体育旅遊部、清化省人民委员会、越南黎氏家族理事会及相关单位在清化省寿春县春江乡沛泽村举行了盛大的黎裕宗遗骸安葬仪式。他们首先向黎裕宗和皇帝的灵堂致祭,然後从越南历史博物馆出发,沿着升龙大道 - 胡志明路,行至蓝京(即後黎朝开国皇帝黎利在1418年起义、1428年成功脱离明朝统治的蓝山 - Lam Sơn),中途停留十分钟,举行告祖先仪式,将黎裕宗遗体运回清化省的寿春县沛泽村(thôn Bái Trạch)。
新棺材採用与旧棺材完全相同的柏木(gỗ Ngọc Am)木材製造而成,尺寸和花纹与旧棺材完全相同,重量达700公斤。缝製了32套新衣服,颜色和图案与旧衣服完全相同,但是因为原有材料太昂贵,仿製品与原来黎裕宗的皇袍並不完全相同。在沛泽村,组委会举行了安葬仪式並填埋了坟墓。葬礼于2010年1月25日上午11点结束。
现如今,黎裕宗安葬的地方金石陵,成了越南的一个重要历史遗迹,每年都会迎来许多人参观,人们也可以通过这座皇陵了解越南的历史文化。
重新下葬的金石陵又称沛泽和陵,整个陵园的面积约佔地5,000平方米,周围环绕着郁郁葱葱的树木。陵园的中央是一座设计庄严坚固的石棺型陵墓坟头,坟头後方的照壁上有两条双龙戏珠形态的石雕巨龙,一个巨大的繁体寿字和许多图案。
陵墓前在中轴线用灰白色砖块铺设了一条600米长的墓道,其馀地面则铺上黯红色砖块。墓道不远处是一间壮观的碑亭,碑亭裡矗立着一座由一巨大石龟背着的石碑。墓道的尽头矗立着四个高大的石柱,前面不远处是一个半月湖。
碑亭裡由石龟背着的石碑上方,自右至左刻着“沛泽和陵碑”五个大大的汉字,其下方的字体较小,由上至下、由右至左,密密麻麻地刻着许多汉字,那正是为黎裕宗歌功颂德的墓誌铭:
由半月湖近处进入四根石柱後面的墓道,通过碑亭之後,墓道的两旁,在砖砌的围墙边有两排石像生,这些石像生包含象、马、文官、武官,它们仿佛在守护着黎裕宗永恒的长眠。这是一项独特的建筑工程,其石雕、造像雕刻、建筑技术均达到了精湛的水平。
至于过去与黎裕宗一起下葬的棺木和龙袍等陪葬品,由于挖掘时有些破损,在暴露于空气中数十年之後也无法保持完整,因此黎氏家族同意将原件作为越南历史博物馆关于皇帝的文献文物进行保存。
。。。。。。
《越南知多少?》 暂时到此搁笔, 其馀的且容日後慢慢再道来。
陸礼強
2025年6月12日 – 于澳洲雪梨
Luc61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