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知多少-32

再谈Ba Tàu𠀧艚,巴窦,三船)一词

在多年前写了一篇《漫谈三色冰》之後,由於读者的好评和鼓舞,于是就开始编写《越南知多少-01》,兴之所至,不经不觉,已完成了《越南知多少-31》,所以,《漫谈三色冰》因为排在整个系列之前,可以列为《越南知多少-00》,它裡面的最後一段有谈到Ba Tàu一词的形成。现在且让我们来更深入地探讨一下。

艚(Tàu

艚(越文汉越音是Tàu)是载货的木船,有货舱,舵前有住人的木房。随着时代的变迁,不知从何时起,中国话裡的艚被船所替代,而越南话仍习惯于使用Tàu

中越两国之间虽然有绵长的陆地相连,但从明朝以後到越南的中国人主要是通过水路,载运货物来往于两国之间,进行商贸活动,有的甚至在会安(Phai Ph, Faifo,Hi An)定居下来。尤其显著的是,明末清初,一些反清复明失败,复国无望的明郑将士们,于1679年,由广东龙门总兵杨彦迪(Dương Ngạn Địch)和高、廉、雷三州总兵陈上川(Trần Thượng Xuyên)率领,驾着战船50多艘,部下及军眷3000馀人,投靠当时正处于南北纷争时期佔据着南方的广南国阮霸主(Chúa Nguyễn),获分配到广南国的藩属真腊国(今之柬埔寨)在湄公河三角洲的两片荒芜的土地去垦荒,自食其力,结果被他们逐渐开发成美萩(Mỹ Tho)和边和(Biên Hòa)的Cù lao Phố及西堤一带充满经济活力的沃土,建设起了新的家园。广南国坐收渔人之利,在1688年吞併了这片沃土。另外,广东雷州府海康县人莫玖(Mạc Cửu)于1671年,率领族人投靠真腊国,在河仙(Hà Tiên)地区大力发展势力,建立了市镇与村庄,把河仙经营成为人烟稠密、经济繁荣的国际性港埠,时称“港口国”,後来因不堪暹罗王国(今之泰国)的侵扰,便向广南国称臣及得到保护,获封总兵一职。莫玖、杨彦迪和陈上川等人的成功更逐步地引来了更多的中国人,乘坐广府人所称的“大眼鸡”、潮州人所称的“红头船”(福建省的是“绿头船”)来到了越南南方,有的先由陆路进入北越,然後经由海防港乘船南下,由于他们都是乘船(Tàu)到达,虽然他们可能自称为唐人、广府人、潮州人、福建人、海南人、客家人等不一而足,但越南人却简单地把他们通称为船人(艚人Người Tàu)。

可是,17世纪初,乘船到越南的会安经商的,除了中国人之外,还有日本人,而且人数相当多,甚至还在会安(Hội An)的中日街区之间建了一座世界驰名的日本桥Cầu Nhật BảnCầu Chùa),怎么船人只指中国人而不包含日本人呢?

原来会安本来是属于由古代林邑国所逐步形成的占城国,于1471年被越南的黎朝(Nhà Lê)所併吞,後来被黎朝末年阮霸主的广南国开发成一个国际商港。1567年,中国的明朝取消禁海令,中国人开始乘坐载货的艚到会安经商,但只是过客而不定居。1604年,日本的德川幕府批准商船到东南亚经商,出去的日本人就在会安定居下来,而且越来越多,但到了1635年却又宣佈闭关,结果只有少数日本人留下,而前来的中国人却不断地增加,以致会安除了有华埠之外,还多了一个华人後裔所聚居的明乡社(Minh Hương Xã)。

艚人

中国古代的商业文明起源于两三千年前的商朝,那时,会做生意的人把农业和手工业的产品贩运到别处销售,赚取利润。周朝初年(公元前1046年)开始,将这些做生意的人通称为“商人”,把他们所进行的活动称为商业活动或经商,一直沿用至今。可是一旦出国到越南做同样的商业活动,就被称为艚人(船人,Người Tàu),而且还延伸到整个来源地的人,不管你是否经商。Người Tàu现在指的不只是在越南的华人,它泛指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华人或中国人。

吴人

Người Tàu被用来泛指华人或中国人之前,北方的越南人通常都称中国人为Người Ngô(吴人),原因可能是在汉朝之後的三国时期,中国一分为三(魏、蜀、吴),越南当时隶属于吴国(又称东吴、孙吴,229-280年)的交州(Giao Châu)。也有人拿东周春秋时代越国和吴国的兵戎相向来对比,既然一方是越,另一方就是吴(有点像我们常用的“楚河汉界”)。所以,当越南的陈朝被权臣胡季犛所篡,中国明朝藉此在1407年出兵,消灭了胡朝,再次把越南纳入中国的版图。到了1418年,黎利(Lê Lợi)发动蓝山起义,展开了抗明十年战争。结果,明宣宗决定罢兵,黎利称帝,建立黎朝(Nhà Lê1428─1789年),使越南重获独立,而且还发表了独立宣言般的“平吴大诰”(Bình Ngô đại cáo),明明是打败了明朝,却称之为“吴”。这明显地摆明,Ngô指的是中国,Người Ngô就是中国人。

𠀧

𠀧Ba Tàu)是喃文(chữ Nom)的书写法,粤语音译为巴窦,华语意译则为三船,究竟这名词又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在法属时期,阮朝称为南圻(Nam Kỳ)、法国殖民者称为交趾支那(Cochinchine)的越南南方的人们把社会上有权势、有钱财,或令人害怕的人排列为:

1. Quan Tây(西人官僚):指当时的法国殖民统治阶级。

2. Thầy Hai Thông Ngôn(通译二老爷):辅佐法国官僚的越南人, 他们通晓法、越语言,例如通译官、买办之辈,接触面广, 作为统治阶级与庶民间的桥梁,所以权高位重。

3. Chú Ba Tàu(船三叔):从中国乘船来的华人老板们,他们掌控了当地经济命脉,并雇用了成千上万的当地人,是普罗大众的衣食父母。

4. Anh Tư Dao Búa(刀斧四哥):雄霸一方的恶势力。

5. Em Năm Đá Cá Lăn Dưa(踢鱼滚瓜五弟):危害乡里的小混混。

6. Anh Sáu Mã Tà(警察六哥):他们是非法摆卖的流动摊贩们的剋星。【法国殖民政府在扫荡各地反法武装组织时曾雇佣大量马来警察,马来人称警察为Mata,潮州、闽南话也引用了这外来语。】

7. Anh Bảy Chà(阿差七哥):印度侨民,富有的一群通常开当铺或放高利贷,他们对到期交不出赎金或利息的人从不手软;较为穷的一群则当高官或银行、大公司等的保镖、守卫之类,门神般的长相,令人望而生畏。

同时又把无权无势、受剥削的阶层接着排列为:

8. Anh, Chị Tám(八哥、八姐):人力车夫、苦力、挑夫、女佣等贫苦大众,相信也包括幹同样职业的华人和印度人。

9. Chị Chín Bình Khang(平康九姐):靠出卖肉体谋生的妓女们。【唐代京城长安的丹凤街平康坊,又称平康里,是妓女聚居之地。】

因为这是对法、越、中、印四个民族的不同阶层所做的分类,後来慢慢简化并演变成 “Nhất Tây, Nhì Việt, Ba Tàu, Bảy Chà”(一西,二越,三船,七阿差)。这样一来,凡见到

1. 西人男女:称Monsieur/ Madame/ Mademoiselle(先生/太太/小姐)。

2. 越南人男女:称Thầy Hai/Cô Hai/Ông Hai/Bà Hai/Bác Hai/Cậu Hai/Anh Hai/Chị Hai等等,这要根据对话的人之间的年龄、关系、社会地位的不同而加以选择,通常都要有个代表“二”的Hai字,除非你知道对方在家裡的排行。他们家裡的排行也是从二(Hai)开始计算。

3. 华人男女:称Chú Ba/Thím Ba/Anh Ba/Chị Ba/Cô Ba等等,依照年龄的不同,通常都会有个代表“三”的Ba字,对方可不管你在家裡的排行是老几,因为三(Ba)表示我知道你是华人。

4. 印度人男女:称Chú Bảy/Thím Bảy/Anh Bảy/Chị Bảy/Cô Bảy等等,依照年龄的不同,通常都会有个代表“七”的Bảy字,对方可不管你在家裡的排行是老几,因为七(Bảy)表示我知道你是印度人。

在上述的九个社会阶层中,最底层的平康九姐,数目相对不会太多,而排行老八的,可以说是人数最多的普罗大众,包括正在求学的学生们,所以,当他们遇到朋友受了委屈或某种难题,自己又爱莫能助的时候,就会无奈地说一句:“Thôi bỏ đi Tám”(算了吧,老八!),从这句话裡的Tám,和越南人家裡的排行是从二(Hai)开始计算,可以看出,Ba Tàu一词,初时是毫无贬义的,以上的社会地位级别的看法是正确的。

可是,也有些人对于Ba Tàu一词的来源持有不同的看法:

  • 有人认为,中国人最初到达时,是乘坐三艘船一起抵达的。

  • 有人认为,後来的人在前往定居处时,由于河道纵横,盗贼时有出没,为了安全起见,都是约好三艘船一起航行,而之所以是三而不是其它数目,隐含《易经》裡的三才之意。

  • 有人认为,17世纪时,莫玖(Mạc Cửu)、陈上川(Trần Thượng Xuyên)和杨彦迪(Dương Ngạn Địch)三人分别带着船队,开发了阮霸主(Chúa Nguyễn)治下的三块土地。

  • 有人认为,越南人视南来的中国人为兄弟,既然自己是Anh Hai,把对方称为Chú Ba,就不是三叔,而是三弟的意思。

  • 有人认为,“ba”是多到不想数的意思,例如“nấu ba hột gạo”指的不是只煮三粒米。所以Ba Tàu意指人数众多的中国人,多到不想数,有轻蔑之意。

  • 有人认为,“ba”含贬义,例如“Thằng ấy ba hoa”指那人多话、夸夸其词,“Thằng này ba trợn”指这傢伙不正经、不守信义,“ba xạo”指不正直、胡说八道。

就是因为“ba”字开头的一些词都带贬义,所以,由于越文教科书不断地对青年学子宣扬民族主义,使他们认同“越南历史就是一部中国侵略史”,不知道从中国秦朝到明朝的一千多年裡,已经有不计其数的中国人把华夏文化带到越南,促进越南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而自身的後裔反被数目庞大的越族所同化,教科书裡不提,他们也就不知道自己的祖先也带有不少中国血统,常用“Thằng Ba Tàu”和“Tụi Ba Tàu”来污蔑中国人和越南华人,使“Ba Tàu”一词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了贬义词。表达善意的用法则是Người Hoa(华人)。不过,除了“Ba Tàu”之外,当越南人用phố Tàu(华埠)、tiệm Tàu(华人商店)、đồ Tàu(华人商品)、tiếng Tàu (华语)、chữ Tàu(中文)等等与“Tàu”字有关的词彙时,华人並没有感到被冒犯的感觉。

越南人对越南华人的称呼,除了前述的Chú Ba/Thím Ba/Anh Ba/Chị Ba/Cô Ba之外,还有由方言演变而来的,有的是双语重叠的表达方式,例如:chú chệtchệt是潮州话叔父的越语发音(当然只是近似而已),thím sẩmsẩm是粤语婶母的越语发音;有的是加啊字做前缀,例如:a hia是潮州话“啊兄”的越语发音,a ché是粤语和潮州话“啊姐”的越语发音。

更早之前,还有称为Khách trú(客住,即住客)的,指早期的中国商人,他们不是长期定居,只是把货物运来贩卖後,暂时留下来,等颱风季节过後,再运载越南土产回中国,来年又重复同样的行程。此外又有另一近似的称呼Các Chú(各位叔叔),据说那是在越南长大的明乡人,对和自己父祖辈来自同样地方的长辈的亲昵叫法,越南人听了也照学照用。

另外,有越南学者认为người Tàu(艚人)是người Tào(曹人)的语音变体说法,người Tào即指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由曹操(Tào Tháo)所建立的北魏国人。同时,中国人多数经商,俗话说“无奸不成商”,而且曹操又是有名的奸雄,所以người Tào一词,语带双关,既指中国人,又隐含奸诈之徒之意,对中国人充满了敌意。可是,也有越南学者对这一观点加以驳斥,指出北魏国人应被称为người Ngụy(魏人),更何况当年越南是置于东吴的统治之下,所以越南人长时期都称中国人为người Ngô(吴人),người Tào的这一说法並不成立。

对于người Tào这一说法,越南学者进而认为,Tào(曹)除了是姓氏之外,还有官署的意思,越南在长达一千年的北属时期,由中国朝廷派来的都是当官的人,所以被称为người Tào(当官的人),後来有逃难的、有经商的,来的人越来越多,就被通称为người Tào,然後再转变成người Tàu。不过,持相同观点的人,似乎为数不多。

明初庶民大多遵守政府规定穿“青布直身”,但後来,许多人都不是用布,而是用绢、绸等华丽面料来裁制,颜色也由单一的青色转而出现了沉香色、元色、酱色、玉色、淡蓝等,款式变得愈来愈长,尤其是衣袖非常肥阔。

清代服饰是以满族服饰为基础,又采纳了汉族服饰中的某些元素发展而来的。“镶滚彩绣”是清代民间服饰的一大特色,尤其在妇女服装中表现的更为突出。“镶滚绣彩”是指在服饰上不仅讲究镶嵌各种彩牙儿和花绦,而且还加上刺绣,就是农村妇女的头巾、围裙、衣襟、鞋面等也都要用各种彩色丝线刺绣一些花边图案。男性的传统发型是剃发留辫,将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後,越南华人也效法母国,把辫子剪掉,留西式短发,穿上唐装长衫。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後的越南华人,普遍都已穿上简便的西服。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廿一世纪,通过互联网的联通,人们彷如生活在资讯发达的世界村裡,越南华人的服饰随时都能与世界时尚看齐,只有在过年过节时,才会穿上应节的传统古代服饰。

清朝中叶之後,政治腐败,长年闹水患、饥荒,盗贼四起,民不聊生,又加上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太平天国之乱等等,兵荒马乱,但又不时看到出国经商的人衣锦还乡,富甲一方,促使民众争相出国碰运气,有的单人匹马闯天下、有的投靠国外乡亲、有的被卖猪仔,各自到了不同的国度,其中就有不少到了越南。由于阮朝政府规定,来越中国人和安南籍妻子所生的孩子都是明乡人,所以明乡人的人数就快速地增加,越南南方大地也就兴建了许多明乡会馆。众多的明乡人,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只要一旦丧失了中文阅读和沟通能力,就会逐渐被越族所同化。读者中如有自身是在越第三或第四代的,不难察觉到所认识的亲戚或乡亲中,有些人的子或孙辈早已不识中华语文,俨然已被同化为如假包换的越族人。

不过,越南现政府已把中国人後裔认定为越南54个民族中的华族,不谙华语的华人後裔可自行选择是华族或越族。居住在西方国家的三色冰後裔们,相信也很难维持父祖辈所拥有的华语水平,恐怕也会逐渐成为外黄内白的香蕉人,除非家长们能创造机会让他们自幼不断学习,长大後到国内或台湾进修。

乌艚

乌艚(汉越音Ô Tàu,越音Tàu Ô),原为渔船,海盗把船体涂成黑色後,改装成战船,在中国和越南沿海一带四处抢劫商船,有时也上岸打劫。日本海盗被称为倭寇(Oa khấu),中国海盗则被冠上贼首的名字,称为XX海匪(XX hải phỉ),越南来的则称为安南海匪(An Nam hải phỉ),此外还有占城和西方海匪。越南史书中也有关于Giặc Tàu Ô的记载,可是越南学者认为“Ô”字不是“乌”,而是“吴”字,因为中国南方方言“吴”字只发母音,变成“乌”音,也有人认为侵犯越南水域的海盗首领名叫烏石二(Ô Thạch Nhị),所以海盗船是中国船,每当有海盗出没,就肯定那是清朝人海盗。当他们要向中国人充满敌意地谩骂时,就用“Giặc Tàu Ô”,或简化为“Giặc Tàu”,这比用“Ba Tàu”要严重得多。

最後,请大家来一杯三色冰,这是每年圣诞节期间都会遇到的:

蒸糕(粤语)béo(越语),蒸糕(粤语)béo(越语),

Jingle all the ways(英语)!

以後圣诞节的新式问候语可能是“食咗蒸糕未啊?”(粤语)-- 一笑。

。。。。。。

《越南知多少?》 暂时到此搁笔, 其馀的且容日後慢慢再道来。

陸礼強

2016年2月24日 – 于澳洲雪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