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母系社会的越南,在历经秦、汉、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等朝代的直接统治和移民之後,政治、社会、科举、民生等各方面都受到中国文化的直接熏陶。自从939年吴权(Ngô Quyền)击败南汉军並称王後,交州脱离中国的统治,成为独立但尊中国为宗主国的安南国。吴权于五年後去世,各方割据势力陷入大混战的局面。当尘埃落定,一切归于平静之後,为了确保後宫的安宁,越南帝皇们也开始引进了“太监”制度。
太监(thái giám)是指古代宮廷中替皇室服务並阉割掉外生殖器的男性,负责宮廷杂役的奴仆,不得参与国家政务。但因与皇室朝夕相处,遂能博取信赖或有可乘之机,故在一些朝代中存在着太监掌握国家政务大权的情况。由于他们在宫廷裡握有某些职权,所以也被称为宦官(Hoạn quan)。太监本是宦官中的高级职阶,次之为中监,再次之则为少监,後来统称为太监,通常被尊称为公公。太监彼此之间则一般都以“爷”互称。
中国出现太监,始于西周时期,当时被称为寺人(tự nhân),内侍(nội thị)。到了东周时期,为了避免内宫淫乱事件的发生,内侍们必须经过阉割掉外生殖器的手续,成为阉人,才能入宫。越南太监的出现,始于李朝(1009-1225),即脱离中国直接统治的不久之後。
越南太监的来源和中国太监的来源并不完全相同。中国太监的来源有三:《一》被割掉外生殖器的罪犯、俘虏和叛逆者,《二》地方官定期献给朝廷的贡品,《三》因谋求富贵或为求温饱而自愿阉割的人。越南太监的来源有二:《一》出生後生殖器官发育不健全的小孩,或具有男女生殖器的阴阳人。出现这类孩童的乡村,在献出该男孩後,全村将会得到皇帝颁发俸禄。《二》过于穷困的人家,把自家小孩阉割後送入宫裡。
太监如为自幼阉割,未经青春期第二性徵发育,即没有鬍鬚、喉结和变声过程,故声音较普通男子尖锐。清初思想家唐甄在《潛书》中这样描绘太監:“望之不似人身,相之不似人面,听之不似人声,察之不近人情。”。
由于宮中仆役的生活苦闷寂寞,有些太監会与宮女、女官结为对食或菜戶。对食多为短暂交往,而菜戶关係有如夫妻,在明清时期最为普遍。一些宦官也为了显示权势而娶妻纳妾。但由于无法生育,他们会领养孩子,这些养子大多是小太监、同乡的小孩、或兄弟的儿子,死後由养子负责祭祖。
太监们虽然衣食无忧,有时甚至可以帮助贫困的家人脱贫及改善生活。但总的来说,一生劳累,为人牛马,老来多半无依无靠,是一群相当可怜的人。不过有些可能由于善于逢迎,或因机缘巧合,与皇帝主子一起度过童年,因而得到某些优惠或权势,逐渐成为左右朝政、危害朝廷的权宦。如中国史上的宦官宰相赵高(秦朝)、敛财弄权的张让(东汉)、监军误国的童贯(北宋)、揽权误国的刘瑾(明朝)、干政枭淫的魏忠贤(明朝)、恃功骄横的安德海(清朝)、厚黑第一的李莲英(清朝)等。至于身为太监而能建立丰功伟绩,名留青史,得到後世万人景仰的,卻少之又少,中国史上有东汉时改进造纸术的蔡伦、明朝时七下西洋的三宝太监郑和,越南史上则有李朝的李常杰(Lý Thường Kiệt)、黎朝的黄五福(Hoàng Ngũ Phúc)、和阮朝的黎文悅(Lê Văn Duyệt)。
以下是前述几位中、越著名太监名留史册的简历或事迹:(重点是越南的宦官)
蔡伦(公元61-121):出生于东汉一普通农家,从小跟随父辈耕种,聪明伶俐,十分讨人喜爱。当时的汉章帝常到各郡县挑选幼童入宫,永乐十八年(公元75年)时,年仅14岁的蔡伦被选入宫中为太监。他开始读书识字,成绩优异,翌年出任小黄门,渐次升任为黄门侍郎、中常侍,地位与九卿等同。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时兼任尚方令,主管宫内御用器物和宫廷御用手工作坊。在此期间,他总结西汉以来的造纸经验,改进造纸工艺,利用树皮、碎布(麻布)、麻头、鱼网等原料精製出优质纸张,于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报朝廷,受到和帝称赞,造纸术也因此而得到推广。因蔡伦被封为“龙亭侯”,由他监制的纸被称为“蔡侯纸”。于是他被称为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因而留名後世,得到史学家的首肯。
郑和(1371-1433):原名马和,字三保,出生于明初位于雲南的一回教家庭,是于元朝初年出任雲南行省平章,因政绩显著,深得民心,死後获元世祖忽必烈追封为咸阳王的赛典赤·赡思丁的六世孙。赛典赤·赡思丁(阿拉伯语:سيد اجلّ Sayyid Ajjal Shams al-Din Omar)又名乌马儿(Omar),他的先世是西域布哈拉人,即元朝的色目人,若追溯到他的三十一世先祖,则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所以郑和是一显赫阿拉伯移民的後裔,传到他的祖父时从母姓,改姓马。元朝部队于1253年,攻佔了位于雲南地区的大理国,征服了当地各民族,并于1276年设置雲南行省,当1368年,元朝惠宗皇帝被建立明朝的朱元璋赶回蒙古草原之後,镇守雲南的元朝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忽必烈第五子的後裔),仍然效忠远在塞外的北元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在平定了北元辖下的甘肃中书省及原辽阳等处行中书省的东北地区之後,于洪武十四年冬(1381年底)派兵进攻雲南,梁王于1382年一月初兵败後自杀。年方10岁的马三保,被掳入明营,受阉,做了太监後被分到北平,在朱棣的燕王府服役。在推翻建文帝的靖难之变中,马三保在河北郑州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鄭”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
从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28年之间,郑和先後率领拥有200多艘船的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亚洲、非洲等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民间传说,那是为了暗中追杀在靖难之变中下落不明的建文帝。这七次航行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不仅显示了明朝国力的强大,也充分证明了郑和统帅千军的才能。
郑和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他的航行比橫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的哥伦布(Cristoforo Colombo,意大利人)早87年,比从欧洲绕好望角到印度航海路线的开拓者达伽玛(Vasco da Gama,葡萄牙人)早92年,比从西班牙出发,绕过南美洲,发现麦哲伦海峡的麦哲伦(Fernando de Magallanes,葡萄牙人)早114年。在世界航海史上,他开辟了贯通太平洋西部与印度洋等大洋的直达航线。无论航行在什么地方,郑和率领的大明皇朝船队在当时都是唯一强大的、不可挑战的力量。
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他以胞兄文铭之子为嗣子,名郑赐,字恩来,世袭锦衣千户侯,居南京三山街(今马府街)马府。郑和後裔至今已传21代。有两大支系,一个支系的後裔在江苏南京,另一个支系的後裔在雲南,还有一个雲南支系的分支在泰国清迈。泰国支系是清朝末年,郑和第十五世孙郑崇林离开雲南玉溪老家旅居泰国清迈,现有後裔三十多人,郑崇林主持兴建了清迈第一座清真寺。
李常杰(Lý Thường Kiệt,1019-1105):原名吴俊(Ngô Tuấn),字常杰,出生於越南北部寿昌县(今河內)太和坊的一个武将家庭,是崇节将军吴安语(Ngô An Ngữ)之子、十二使君之一吴昌炽(Ngô Xương Xí)的三代孙、吴王吴权(Ngô Quyền)的五代孙。他自小就「姿貌扬逸」,並且练骑射,习兵法,因为承父荫,于李太宗(Lý Thái Tông)通瑞三年(1036年),年仅17岁就被委任為骑马校尉。可是五年之後,李太宗乾符有道三年(1041年),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李太宗因为他的长相俊美,送了一笔巨款给他,他竟然应召入宫,接受阉割,成为太监,担任黄门祗候(Hoàng môn chi hậu),侍候李太宗。
1054年李圣宗(Lý Thánh Tông)登基时,获封为行军校尉,不久後更获晉升為检校太保。到了1061年(李圣宗彰圣嘉庆三年),被调任为清化、义安(Nghệ An)等地的经访使,抚平当地的芒族(Người Mường)动乱。
1069年(李圣宗天貺宝象二年)农历二月,李圣宗亲征占城,以李常杰为先锋。占城国王制炬(Chế Củ,即Rudravarman 4)兵敗逃走。李常杰成功俘获占城王,迫使他向越军求和「赎罪」,割让了地哩、麻令、布政三州给李朝,然後将占城王释放回国。(此三州即為現今越南的广平省及广治省辖地)。
1072年,李圣宗去世,太子李乾德继位,是为李仁宗(Lý Nhân Tông)。官拜太尉的李常杰成为辅政大臣。
宋越熙宁战争:(熙宁是北宋时宋神宗赵顼的年号)
1075年(李仁宗太宁四年),宋朝当国的王安石认为大越在不久前遭占城侵扰,国势衰弱至「馀众不万人」,便部署向越南开战。李朝政府获得宋朝在南部「造舟舰、教水战」及「禁州县不与我边贸易」的情报後,便自行「先发诸道兵」,分由李常杰率领四万水军,宗亶(Tông Đản 或Tôn Đản)率领六万陆军,攻入宋朝边境,在所经之路发表军事文诰《伐宋露佈文》(Phạt Tống lộ bố văn),內容大致是「宋行青苗、助役之法,荼毒生民,我今兴师欲相拯救」,以图发动当地民众倒戈攻宋。先後于1075年12月30日攻陷钦州(今中国广西钦州)、1076年1月2日攻陷廉州(今中国广西合浦)及于1076年1月18日开始进攻邕州(今中国广西南宁),遭到邕州知州苏缄顽强的抵抗,越军苦战40多天後,截断城内水源,把燃烧物射入城中,终于破城而入。城破,苏缄在求援无望的情况下,决心“吾义不死贼手”,杀全家三十六人後自焚。仅其长子苏子元因任职外地而在战前被苏缄遣走而幸免,但子元妻及子均未逃死难。全城无人投降,李军找不到苏缄遗体,便在邕州大开杀戒,杀五万馀人。
邕欽廉三州大屠殺:
李常杰在整场战事中最瞩目的行动,就是进行了大屠殺。攻陷钦廉两州时,「杀土丁八千人」。当攻陷邕州後,由于知州苏缄不愿降服而自杀,全城军民「无一人降者」,于是李常杰便「尽屠五万八千馀人,并欽、廉州死亡者几十馀万人,常杰等俘虏三州人而还。」。越军在此役的战亡数字约为一万人。李常杰用石块在邕州的河流设置了阻截追兵装备之後,便退兵回国,並把虏获的三州之民送去开垦清化、义安一带。
宋越如月江战役:(如月江,sông Như Nguyệt,又名梂江, sông Cầu,在北宁省境内)
1076年3月,宋朝派出十万精锐,一万骑兵,二十万民伕,「以郭逵(Quách Quỳ)为招讨使,赵禼(Triệu Tiết)副之」,邀约占城及真腊,一起攻打大越,但占城和真腊都不敢出兵。李常杰派兵分头迎战,宋兵长驱直入,12月,攻佔了四州一县,直捣如月江(sông Như Nguyệt),李常杰运用心理战术,激励军心,以鬼神半夜出现的方式,朗诵他令人写的一首汉文诗:
南國山河(汉文) Nam quốc sơn hà(汉越音越文)
南 國 山 河 南 帝 居 Nam quốc sơn hà Nam đế cư,
截 然 定 分 在 天 書 Tiệt nhiên định phận tại thiên thư.
如 何 逆 虜 來 侵 犯 Như hà nghịch lỗ lai xâm phạm,
汝 等 行 看 取 敗 虛 Nhữ đẳng hành khán thủ bại hư.
以身为现代人的看法,真是想不透,名列“士农工商兵”榜尾,多数是目不识丁的士兵,竟然听得懂那首诗的意涵,使得军心大振,把宋军杀得个落花流水,宋军则闻之丧胆,落荒而逃。奇怪!来自北方的宋军,他们怎么如此神通广大,居然听得懂大越的汉越音(Tiếng Hán Việt)呢?其实,就算散处各地的“三色冰”们,也可能不会百分百地听得懂这首诗。
延至1077年3月,虽然宋军在得利时击杀了李朝的昭文(Chiêu Văn)、宏真(Hoằng Chân)两位皇子,但因受不了南方炎热气候所引起的疫症而致死和阵亡的人数,已高达宋军总人数的十之六七,但军事上又未竟全功。再加上後援及补给的难以到达,宋军实在是进退两难。此时李常杰也自觉连绵的征战所引起的损失非轻,便遣使议和,郭逵也就欣然停战、退兵。结果郭逵和赵禼回国後受罪责,宋朝把所攻佔之四州一县归还大越,大越则把在邕欽廉三州所俘之官吏及平民送还省界,“男子年十五以上,皆刺額曰「天子兵」,二十以上曰「投南朝」,婦人刺左手曰「官客」”。这样的结果,无可否认的是宋军惨败!
在中国的史籍裡,李常杰被记载为李尚吉(Lý Thượng Cát)。对于中国人来说,他在邕欽廉三州展开大屠殺,死者十馀万,那是罪大恶极的入侵者。但对越南来说,他是以先发制人的战术来防止外侵,不管手段如何,他就是被尊为民族英雄。
因为对李朝有功,所以吴俊获赐国姓,成为李常杰,加官进爵,先後受封为太尉(Thái úy),辅国太傅(Phụ quốc thái phó),遙授诸镇节度(dao thụ chư trấn tiết độ),同中书门下(đồng trung thư môn hạ),上柱国(thượng trụ quốc),天子义弟(thiên tử nghĩa đệ),辅国上将军(phụ quốc thượng tướng quân),开国公(Khai quốc công)等等官职及封衔,以表示朝廷对他的尊崇。他是越南史上第一位因对国家有功而受封的太监。
1104年(李仁宗龙符元化四年)农历二月,年已老迈的李常杰再征占城。开战原因,是由于造反的李觉(Lý Giác)逃亡入占,劝占城君主制麻那(Chế Ma Na,即Jaya Indravarman 2)进攻大越,並收复了先前割让的地哩、麻令、布政三州土地。李常杰再次击破占城,再度取得地哩、麻令及布政。
1105年6月,李常杰病逝,享寿86岁。李仁宗追封赠他为入内殿都知(Nhập nội điện đô tri)、检校太尉(kiểm hiệu thái úy)、平章军国重事(bình chương quân quốc trọng sự),爵位为越国公(Việt quốc công),食邑一万户,並让他的弟弟李常宪(Lý Thường Hiến,也是太监)承袭侯爵。
关于李常杰的出身,除了以上史册的记载之外,还有另外一说,那是根据人们在1930年代在兴安省安乐乡所发现的、李英宗(Lý Anh Tông)时代的李朝大臣、杜英武(Đỗ Anh Vũ,1113-1158)的碑铭上记载:杜英武的外祖父姓郭(Quách),其先祖是来自中国的陇西(Lũng Tây,即甘肃Cam Túc)。杜英武的父亲名叫杜相(Đỗ Tướng),称呼李常傑太尉为亲舅父。李常杰本姓郭,乃细江句漏县(huyện Câu Lậu, Tế Giang)人,其父郭盛溢(Quách Thịnh Dật),李太宗時太尉,天感圣武五年(宋庆历八年,1048年)奉命征广源州首领侬智高(Nùng Trí Cao,1025-1055);常杰二十岁清身入宮侍太宗,累迁至內省都知。
出身成谜的李常杰,无论他本来是姓吴或姓郭,都是武将世家出身,而且一表人才,年轻有为,怎么会捨弃关系“不孝有三,无後为大”的命根子呢?而且连他的亲弟弟李常宪也步他後尘,而史家竟无给出合理的解答,真是匪夷所思!
黃五福(Hoàng Ngũ Phúc,1713-1776):出生于北江省安勇县奉公乡,是後黎朝(Nhà Hậu Lê)北郑南阮争霸时期的人。他幼年时曾习武,因家贫且丧父,而在家阉割後入宫服役。1740年时任左少监(Tả thiếu giám),得到北郑霸主郑楹(Trịnh Doanh)的赏识,成为郑霸主麾下的一员武将。当时,农民起义军到处兴起,使朝廷的讨伐军疲于奔命。
1743年2月,黄五福向郑霸主呈上兵法十二条,得到郑霸主接受並予以施行,接着于6月派遣他统领骑兵,和大将黄功奇(Hoàng Công Kỳ)一起讨伐横行于海扬一带的农民起义军首领阖郡爷(Quận He)阮有求(Nguyễn Hữu Cầu),但阮有求却突围而出,攻陷京北城,直逼昇龙。黄五福奉命领兵回援,与张洭(Trương Khuông)一起收复了京北城。但阮有求的势力依然很大,多次击败郑氏的讨伐军。
1745年1月,莫朝的残馀势力从中国回窜,攻佔太原,被黄五福击溃,重新收复。8月,黄五福奉命同范廷重(Phạm Đình Trọng)一起再次前往讨伐阮有求,将其大败于昌江城。1750年,黄五福追随郑楹征讨据守玉佩山(núi Ngọc Bội)一带的农民军首领僻郡爷(Quận Hẻo)阮名芳(Nguyễn Danh Phương)。次年郑楹擒获阮名芳,范廷重擒获阮有求,二人被处斩于昇龙。
1754年,黄五福因这一系列的战功被封为晔郡公(Việp Quận Công),成为郑霸主最为倚重的大将之一。其养子黄廷宝(Hoàng Đình Bảo)受封晖郡公(Huy Quận Công)、黄廷体(Hoàng Đình Thể)受封体郡公(Thể Quận Công),权倾一时。
1765年,广南(南阮)阮霸主阮福阔逝世,遗诏由第二子阮福㫻即位。但权臣张福峦篡改遗诏,拥立第十六子阮福淳继位。张福峦贪婪而且蛮横,引起了农民的不满,农民阮岳、阮侣、阮惠在西山起兵,攻取了广南大部分土地。
1774年,郑霸主郑𣛧(Trịnh Sâm)命黄五福以铲除权奸张福峦为名,率黄冯基、黄廷宝、黄廷体等部讨伐阮霸主。兵至富春时,阮霸主的官员擒张福峦来献。黄五福遣使赴阮霸主宫中,声称欲联合阮霸主对抗西山军,随後自己同黄廷体部夹击阮霸主,夺取了富春。黄五福攻占富春后,获郑𣛧封为“顺化大镇抚”,镇守富春一带,伺机南下,不久击败了西山军。
1775年,黄五福率军北还,病死于途中。郑𣛧谥之为忠正,尊之为神,配享于郑氏的宫庙。
郑霸主统治末期的权臣有不少出自黄五福门下,如晖郡公黄廷宝、硕郡公黄冯基、琏郡公丁锡壤、鹏郡公阮有整等人。
黄五福在越南历史上是一位有争议的人物。一些越南人把他当作战神,与同为宦官的将军李常杰齐名;而另一些人认为他是权奸,将他比作中国历史上的赵高和魏忠贤。
黎文悅(Lê Văn Duyệt,1764-1832):出生于美萩省(现为前江省)的丐𤿤(Cái Bè)县。据史书记载,说他个子矮小,但却孔武有力,是家中四兄弟的老大,是与生俱来的阴阳人。17岁那年,当阮主阮福映(Nguyễn Phúc Ánh)兵败,被西山军追赶到美萩时,他的父亲黎文遂(Lê Văn Toại)曾加以收留,值此获阮福映召为太监,随侍身旁。
1784年,他在同文战役中被西山军俘获,不久後逃脱。同年农历11月回到阮福映身边,两次护驾到暹罗(即泰国)。阮主在军事方面得到法国天主教的许多支助,因而让长子阮福景(Nguyễn Phúc Cảnh,即Hoàng Tử Cảnh)到法国接受西方教育。
1793年农历11月受封为属内卫尉,由于他武功高强,阮福映经常与他谈论军事计划。
1801年农历1月黎文悅与众将领在市奈海口大败西山军,把西山水军的战船消灭殆尽,被誉为“武功第一”,名将武彝巍(Võ Di Nguy)在此役中阵亡。4月,黎文悅追随阮主攻打西山皇朝的首府富春(Phú Xuân,即今之顺化),5月初攻佔富春,另一名将武性(Võ Tánh)和名臣吴从周(Ngô Tùng Châu)殉职。黎文悦获阮主封为“神策军掌左营都统制郡公”(Thần sách quân Chưởng tả dinh Đô thống chế Quận công)。
1802年农历5月,阮主阮福映在富春登基,建立阮朝,定年号为嘉隆(Gia Long)。黎文悦获封为“钦差掌左营平西将军,领郡公爵”(Khâm sai Chưởng Tả quân dinh Bình tây tướng quân, tước Quận công),挥军北上,彻底消灭西山皇朝。在阮主与西山皇朝之间漫长的24年征战中,黎文悦总共追随了22年。
嘉隆皇在位时期(1802-1819):
因为得到嘉隆皇的器重,黎文悅获赐尚方宝剑,有先斩後奏的权威,及入朝不拜的特权。
1803年,虽然嘉隆皇选了一名贤淑的宫女杜氏份(Đỗ Thị Phận)配予黎文悦为妻室,但因为他是天阉,並无生育能力,所以嘉隆皇指令他以胞弟黎文风(Lê Văn Phong)之长子黎文燕(Lê Văn Yến)为嗣子。
1812年农历6月,嘉隆皇任命黎文悅为嘉定城(Gia Định Thành,包含南部各省)总镇,张晋宝(Trương Tấn Bửu)为副总镇,吴仁静(Ngô Nhân Tịnh)为协镇。
1813年农历2月,黎文悅奉命与协镇吴仁静,带领一万三千水军,护送流亡在外的真腊王回国。看到暹罗军一直都对着真腊(今之柬埔寨)虎视眈眈,便请求嘉隆皇为真腊王建立金边城(thành Nam Vang),並留下军队一千五百名,由阮文瑞(Nguyễn Văn Thoại,即瑞玉侯Thoại Ngọc Hầu)统领,加以保护。嘉隆皇批准所请。
1816年,黎文悅奉旨回京讨论册立太子事宜,因皇长子阮福景早于1801年病故,谥号英睿皇太子,黎文悅提议立皇长孙阮福美堂(Nguyễn Phúc Mỹ Đường,阮福景之长子)为储君,但嘉隆皇卻属意于皇四子阮福胆(Nguyễn Phúc Đảm),因皇二、三子已相继病亡,而且皇孙是天主教徒,不会遵守儒家礼法。
1819年农历1月,黎文悅奉命去经略清化、义安、清平各地。因为各该地连年失收,盗贼蜂起,地方官无法制约。当他到达及了解民情之後,奏请准予免税及指派善体民情的父母官,获嘉隆皇准奏,予以执行。他安抚及收编了许多因贫困而揭竿起义的乱民,值得一提的是收黎文魁(Lê Văn Khôi,原名Nguyễn Hựu Khôi)为养子。同年9月奉召回朝,12月与范登兴(Phạm Đăng Hưng)同奉嘉隆皇遗诏,尊阮福胆为新君,即明命皇(vua Minh Mạng)。同时,黎文悅还获委任掌管五营神策军。
明命皇在位时期(1820-1840):
1820年,明命皇(Vua Minh Mạng)任命黎文悅再次为嘉定城总镇,代替刚于1819年农历9月去世的阮黄德(Nguyễn Huỳnh Đức)。当时,有一名为“继”(Kế)的真腊僧人,鼓动乡民,在嘉定一带抢劫为乱,地方官员无法制止。黎文悅一到任,即派副总镇黄公理(Huỳnh Công Lý)带兵讨伐,把“继僧”的叛军赶回真腊。同年9月,身为国丈的黄公理因贪污妄法,被手下军人告发案件逾十宗,黎文悅将案情查明後上奏,黄公理被朝廷宣判死刑,並传谕令押解回京执行,黎文悅深感明命皇可能会因爱妃之故而把国丈赦免,应用“先斩後奏”的特权,先就地正法,然後把黄公理的人头送回京;而回到真腊的“继僧”则领军围困金边城,真腊王驰函告急,黎文悦闻报後即派统制阮文智(Nguyễn Văn Trí)带兵驰援,並于10月杀死“继僧”及击溃叛军。
1822年农历10月,总镇黎文悅获派调用三万九千军民,在越柬边境继续开挖从朱笃经河仙到泰国湾出海的永济渠(kênh Vĩnh Tế),该渠于1824年5月完工。不过黎文悅于1823年被召回嘉定,工程由副总镇黄文能(Huỳnh Văn Năng)代为监督。
1823年,明命皇赏赐玉带给黎文悦,並说明自古至今,王子、诸公,从来都没人得到过,只有黎文悦因功劳大而得此殊荣。
1824年,有人告密说前皇孙阮福美堂与生母宋氏涓通奸,因此宋氏被明命皇下令以水溺死,黎文悦曾上疏恳请予以赦免而无效,至于美堂则被贬为庶民。同年,明命皇把皇妹玉妍公主(Ngọc Nghiên công chúa)嫁给黎文悦的嗣子黎文燕,並封他为驸马都尉。
1825年,正当明命皇主张捕杀传教士和教徒、禁止天主教的传播,並且传令各海关要严厉盘查进出海口的外国船隻以防止外侨,尤其是华侨走私时,黎文悦卻採取怀柔的手段,认为天主教人士有功于阮朝的建立,允许他们以较为低调的方式继续活动;而华人因曾经资助阮主与西山皇朝争天下而曾遭西山军残杀,所以也善待华人,借重华人各方面的优势来开发嘉定一带。
1832年农历7月30日,掌左军领嘉定总镇黎文悅病逝于任上,享寿68岁。旋获朝廷追赠为“佐运功臣特晋壮武将军-左军都统府掌府事(Tá vận công thần đặc tấn Tráng võ tướng quân – Tả quân đô thống phủ chưởng phủ sự)、太保郡公(Thái bảo quận công),谥号威仪”(thụy là Oai Nghị)。
黎文悅总镇病逝後,明命皇即刻把嘉定城总镇废除,将之分割成嘉定、边和、永隆、定祥、安江、河仙六省。每省的官职和北部各省相同,计有总督、巡抚、佈政、按察、领兵等。当白春元(Bạch Xuân Nguyên)被派到嘉定省当佈政时,他宣称奉密旨追查黎文悦的私密事,搜集证据,加罪于黎文悦的昔日亲信们。黎文悦的养子黎文魁被迫起兵反抗,于1833年农历5月18日夜裡,杀死白春元全家及承办黎文悦案的官员。黎文魁在攻佔当年阮福映与西山军争雄时的堡垒八卦城之後,在黎文悦的墓前宣佈不服朝廷,拥护前皇长子阮福景的孙子、应和侯阮福丽钟,同时杀死刚接任嘉定省总督的阮文桂。明命皇闻报後即刻派兵讨伐,派人捉拿黎文魁居住于北部的家族和亲戚,同时颁令谴责黎文悅“包庇匪党,致引祸端”。
由于事出仓促,明命皇派往嘉定城六省的官吏,许多或被杀,或投降,或逃离官邸。在短短的三天之内,响应黎文魁的起义军(其中有华侨和法国传教士),迅即攻佔了南部六省。
同年8月,朝廷军开始反攻,开始夺回失去的南部各省,使各地的许多地主、富豪们不敢再拥护黎文魁,连他手下的一员勇将也向朝廷归降。在势孤力单的新形势之下,黎文魁请了一位法国传教士Joseph Marchand入八卦城助阵,用以吸引天主教徒们加入起义军,並托他向暹罗求援。暹罗国王拉玛三世趁机向越南出兵。
1834年,阮朝军把暹罗军击退,並夺回所有南部各省,倾全力包围八卦城。黎文魁在围困中病逝,他八岁大的儿子黎文劬(Lê Văn Cù)被推举代替。一直固守到1835年九月,坚固的八卦城终被攻陷,明命皇在得到快马报讯之後,下令立刻把六名主犯押回京师,凌迟处死,六人中包括阮福丽钟、黎文劬、法国传教士Marchand和一名华侨麥晋阶(Mạch Tấn Giai)。其馀城中的所有军民,男女老幼总共1831人,全部斩杀,埋入一大坑中,称之为伪墓(Mả Ngụy)。接着,朝廷又到所有叛军的家乡去,把他们的家人全部捕杀。到了1988年,Joseph Marchand被当时的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封圣”,是越南殉道圣人之一。
在黎文魁因怨恨而发起的叛乱被扫平之後,都察院的廷官潘伯达上疏控诉黎文悦的罪状,明命皇立刻谕令廷臣议处。议案的结果是:有七宗罪该斩、两宗罪该绞、一宗罪该充军。议案上呈後,明命皇谕令对黎文悦追回所有官爵、铲平坟墓、刻石铭记为“权阉黎文悦伏法处”,在原墓地上加设枷锁,另外还把葬在家乡的、他父母的墓碑上所刻的爵位凿掉。黎文悦父系的族人全部被诛连,十八岁以上的抄斩,驸马黎文燕获明命皇恩准自行了断,玉妍公主身为皇妹免议,未成年的,包括黎文燕的儿女,则被流放到边远地区,躲得快的就远走他乡,隐姓埋名。黎文悦共有妻妾三人,但当年宦官们的婚姻,有名无实,並不获承认,所以三人都没被议罪,关了一段时间後便予以释放。
绍治皇在位时期(1841-1847):
1841年,绍治皇(Vua Thiệu Trị)登基後,知道先帝使黎文悦收到冤屈,颁令赦免黎文悦被前朝所定的所有罪状,拆除墓地上的枷锁和“罪阉”石刻,並予以重建。
嗣德皇在位时期(1847-1883):
1848年,嗣德皇(Vua Tự Đức)颁令加高及修补黎文悦位于嘉定婆沼(Bà Chiểu)的墓地和祠堂,现被称为陵翁-婆沼(Lăng Ông-Bà Chiểu),意为位于婆沼的翁陵,又称上公庙(Miếu Thượng Công)。同时並颁发职衔给他那些之前因年幼而流放的子孙。在墓地区域内还埋葬着他的夫人杜氏份和两位侍妾。
1849年,嗣德皇颁令大修,添建庙堂,扩大面积,庙裡分为前殿、中殿、正殿,各有天井相 隔,两侧修有东廊和西廊,成为今天完整的区域。
1868年,嗣德皇颁令恢复黎文悦的“开国功臣掌左军平西大将军、郡公”职衔,並获祀奉于顺化中兴功臣庙(miếu Trung Hưng Công thần)。
越南南部的广大土地,在1698年划归越南所有时,本来一片荒芜。後来经过明末的莫玖、杨彦迪、陈上川等带着好几千军民来开发,再加上越南部分中部居民向南迁移、垦荒,人民的生活已逐渐趋于小康。期间虽然因为南阮北郑之间的战争,和西山皇朝与阮主之间的战争,造成不少生命财产的损失,可是一旦阮主于1802年统一国土之後,黎文悦两度出任嘉定城总督(1812-1816及1820-1832),他的勤政爱民,和善于经营,使整个南方成为安宁、富庶的鱼米之乡。他死後虽然全家遭逢不幸,但当地居民,包括华侨、华人,都对他感恩戴德,当他的冤情得到平反後,人们对他的膜拜,简直像是对待神灵一般。
越南人通常称黎文悦为“左军”(Tả quân),那是对他那长长的职衔的简称,祭祀他的庙宇被尊称为“上公庙”(Miếu Thượng Công),他的坟墓则被尊称为陵:“翁陵”(Lăng Ông)。但奇怪的是,当地的华侨、华人都把上公庙称为“驸马庙”,並尊称他为“驸马爷爷”(Phò Mã Da Da)。以前曾经听过一些每年农历新春必去驸马庙上香的人说,“驸马”时常会在半夜骑着马显灵,参拜的人有求必应。这显然是逐渐从原来的感恩衍化为迷信,可是明明黎文悦是一名太监出身,他的嗣子黎文燕曾经贵为驸马,祭祀黎文悦的上公庙,怎么会被称为驸马庙呢?究竟是否误把冯京作马凉,把黎文悦误为黎文燕,以讹传讹?或另有其他缘由?希望有识之士,能找出一个合理的答案。
由于黎文悦对国家民族所付出的贡献,一直都得到人民的肯定和爱戴,延伸到百多年後,南部的越南共和国政府,把他的肖像和陵园的图片,印在1966年发行的百元钞票上,让人们在使用时能看到和想到他。
1975年4月30日,兵败如山倒的南越政府向北越政府投降後,统一的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认为黎文悦在经营嘉定城时偏袒法国传教士,有媚外之嫌,因而上公庙逐渐的趋于荒芜。但自从革新开放之後,虽然历史对他的评价仍有分歧,但他创建兴旺繁华的嘉定城功不可没,重新获得了肯定。1989年12月6日,佔地18 500平方公尺的黎文悦上公庙获越南文化部公认为国家级历史文化遗迹。
2008年2月4日,一座崭新的黎文悦铜像获安放于上公庙裡。这铜像高2.65公尺,重3公吨。
自从黎文悦去世之後,明命皇下谕旨,太监们除了在禁宫内服役之外,不准参与政事,不获授予任何品衔和官职,並把这谕旨的全文刻于石碑上,以警惕众人。这石碑现存放于顺化的文庙裡。
阮朝的普通太监们,死後获安葬于顺化皇城外约五公里处的慈孝寺(Chùa Từ Hiếu)墓地裡。这寺原来是一定禅师于1843年所建,是一草庵,名为安养庵,用以侍奉母亲。他事母至孝,本身也是孝子的嗣德皇知道後,赐给他一张匾牌,上面题着“敕赐慈孝寺”,因此该寺名获得确立及沿用至今。1848年,在黎文悦获得全面平反,其家族人等获得恢复职衔、爵位後,朝廷裡的官员和太监们开始大力向慈孝寺捐献,嗣德皇也拨出大笔资金,把昔日的草庵修建成一座威严壮丽,且留存至今的寺院。
慈孝寺佔地辽阔,主体有三进,前面是正殿,用以供奉佛像及各祖师像;接着是广孝堂,中间供奉观音,左边供奉历年的佛家子弟,右边供奉历代的太监等等;後面一间供奉着黎文悦的香案,他的马匹的木製肖像,和他用过的一把大刀。周围分别埋葬着许多阮朝各代君王的妃嫔和太监。长期对慈孝寺的捐献使太监们死後有了安详的葬身之地。慈孝寺因而也多了一个俗名,叫做“太监寺”。
。。。。。。
《越南知多少?》 暂时到此搁笔, 其馀的且容日後慢慢再道来。
陸礼強
2012年2月12日 – 于澳洲雪梨
增补
紫禁城(北京故宫)的建造者
紫禁城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8年在位)的第四子明成祖朱棣(1403-1424年在位)从南京迁都北京後,在1406年把元朝所遗留下来的白墙蓝瓦的元大都宫城夷为平地後,以元大都宫城为基础,用时14年,在1420年建造完成为红墙黄瓦的雄伟宫城。
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三大殿、後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佔地面积72万平方米(961米,宽753米),是明清两朝廿四位皇帝的皇宫。因不能超越传说中天上的玉皇大帝的天宫拥有一万个房间的上限,所以天子的皇宫共有9,999.5个房间,但历经1421、1440、1459、1557、1561、1597、1627、1644、1683、1735、1886年等多次雷击、纵火等天灾和人祸所造成的部分焚毁和修复、改建後,1973年据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7间。而此“间”並非现今房间之概念,此处“间”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间。1925年10月,民国政府在原紫禁城的基础上建立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品主要是以明、清两代皇宫及其收藏为基础,但在故宫博物院成立之前,逊帝溥仪早已将1,200馀件书画精品、古籍善本和大量珍宝运出宫。1933年,国立故宫博物院文物南迁,以躲避日本侵略。1948年,国立故宫博物院南迁文物中约2/3随民国政府播迁台湾。由于台湾海峡两岸的分治,和为了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作的区分,台北的国立故宫博物院获简称为“台北故宫”。
至于紫禁城的实际建造者,根据刘北汜先生在1991年1月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可爱的北京系列:故宫春秋》记述,主持营建工程为泰宁候陈珪、工部侍郎吴中、刑部侍郎张思恭、设计师蔡信,和著名的工匠如石工陆祥、瓦工杨青等以及大量工匠。但目前有许多人都认为,是曾经参加建造明代南京宫殿的杰出匠师,姓蒯(音kuǎi)名祥,人称蒯鲁班(1398-1481年)的人所设计的。可是故宫博物院古建部高级工程师、年近古稀的于倬云先生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永乐15年(1417)紫禁城宫殿开始进入大规模施工高潮时,19岁的蒯祥才随朱棣从南京来到北京,开始主持宫殿的施工,而在此之前,蔡信已主持故宫和北京城的规划、设计和建造了,所以,故宫真正的设计人应该是蔡信,蒯祥只可能是後期的施工主持人。
与此同时,越南学者们却考证,认为建造紫禁城的总设计师是一位名叫阮安的越籍太监(旧时称为安南人或交阯人)。
阮安(Nguyễn An, 1381-1453),小名阿留(A Lưu),生于越南的河东(Hà Đông,今属河内)地区,在1397年16岁时,正值越南(当时的国号是大越)的陈朝陈顺宗(Trần Thuận Tông, 1388-1398在位)末期,他加入了在首都昇龙(Thăng Long)的建筑宫殿的工匠行列。1400年时,陈少帝的外公胡季犛篡位,建立胡朝,改国号为大虞(Đại Ngu)。到了1407年,明成祖趁着获得陈朝宗人请求派兵“扶陈灭胡”之便(见越南知多少-27的第9页),活捉了胡季犛、胡汉苍父子,把越南纳入了明朝的版图(1407-1427年),挑选一批俊美青少年回去充当太监,在明朝後宫服务,阮安就是其中之一。阮安的精準算术、精湛建造工艺和廉洁的本质得到明成祖的赏识和信赖,在永乐14年(1416)交付予营造紫禁城的总工程师职责,他当时35岁。由此可见,他只是後期营造的工程师或设计师,不可能是建造紫禁城的总设计师。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第六位(1435-1449年在位,年号为正统)和第八任(1457-1464年在位,年号为天顺)皇帝,他在1437年打算指派时任工部侍郎的蔡信重修因受雷击而焚毁了部分宫殿的紫禁城,蔡信奏请徵用18万巧匠民夫及价格高昂的物资,而且需要五年才能完工。英宗见奏,即刻把重修的任务交给了阮安,所有绘画设计图案、训练员工、以至指导施工等作业都经他一手包办。据悉阮安取京师训练军卒为主要施工人员,共计一万多人,所使用的建筑材料也是官府积存的大量闲置建材,所有永乐年间营建紫禁城时所剩馀的建筑材料,都被派上用场。完工时只花了三年的时间。
正史上有关阮安的记载,只有寥寥数言。明史卷三百〇四列傳第一百九十二之宦官一,在范弘(Phạm Hoằng)名下的记述:『范弘,交阯人,初名安。永乐中,英国公张辅以交童之美秀者还,选为奄,弘及王瑾、阮安、阮浪等与焉。…。阮安有巧思,奉成祖命营北京城池宫殿及百司府廨,目量意营,悉中规制,工部奉行而已。正统时,重建三殿,治杨村河,並有功。景泰中,治张秋河,道卒,囊无十金』。说明范弘、王瑾、阮安、阮浪等,都是(1407年)英国公张辅在消灭越南胡朝时所挑选回来的交阯美少年,阉割为太监。阮安的设计思路非常奇妙,奉成祖命营造北京的城池、宫殿和各级官府的官署,他只凭实地观测,所设计出来的建筑方案就可以达到各方面的标準,工部只需按图建造就可以了。明英宗正统年间(1435-1449年),他负责重建三殿,治理杨村河,都有功劳。明代宗景泰中期(1453年),在前往治理张秋河途中病故,死时身上没多少钱(他不重视身外之物,把皇帝赏赐的钱财全部都上缴国库)。
根据《南海文明图谱:复原南海的历史基因》记载:『今天北京人耳熟能详的几个城门楼子都是彼时所建。阮安承包的工程包括门楼、城壕、桥闸三部分,具体为:正阳门正楼一座,月城楼(箭楼)中左右各一座,崇文、宣武、朝阳、阜成、东直、西直、安定、德胜八门各正楼一座,月城楼一座,城墙四角各立角楼一座』。
陸礼強
2020年2月01日 – 于澳洲雪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