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秦漢時代,華夏民族對中原以北的各民族統稱為胡,而對中原以南的各民族則統稱為越或百越,其後歷史的巨輪逐漸把他們融合為漢族,再加上並存的滿、蒙、回、藏、苗、壯等許多少數民族,合稱為中華民族。
越南民族是華南百越民族中被漢化而不被同化的一支。
根据越南《大越史记全书》的记载,传说炎帝(神农氏)的三世孙帝明(Đế Minh),在巡视南岭时,娶了鶩仙(Vụ Tiên)的女儿为妻,生下次子祿續(Lộc Tục)。其後帝明传位予两子,长子帝宜(Đế Nghi)统治南岭以北、长江以南,次子祿續统治南岭以南。祿續的国号是赤鬼(Xích Quỷ),称涇陽王(Kinh Dương Vương)。涇陽王娶洞庭湖君(Động Đình Hồ quân)神龍(Thần Long)之女龍女(Long nữ),生下崇纜(Sùng Lãm)。崇纜继位後称雒龍君(Lạc Long Quân)。雒龍君娶帝宜之孙女、帝莱(Đế Lai)之女瓯姬(Âu Cơ)为妻,生下100颗蛋,化成100个男孩。其後雒龍君对瓯姬说:“我是龍种,你是仙种,水火不能并存”(究竟谁是仙种,听起来十分矛盾?)接着夫妻分家,各自带领50个儿子,分别上山和下海(平原),每个儿子各有各的领地,百越于是形成。雒龍君的长子雄王(Hùng Vương)在今日越南北部的红河流域建立了文廊国(Văn Lang),传18代。
Ø 南岭又名五岭(Ngũ Lĩnh),是分佈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各省交界处的五座山脉:越城岭(Việt Thành Lĩnh),都庞岭(Đô Bàng Lĩnh),萌渚岭(Manh Chử Lĩnh),骑田岭(Kỵ Điền Lĩnh),大庾岭(Đại Dũ /Dữu Lĩnh)。
越南、中國歷史對照表:
纵观越南各个朝代,由赵佗所建立的南越国,疆域包括两广、云南、越南北部等地,有的越南史学家认为赵朝是越南独立建国的一部份,有的认为那是被汉朝统治的开始。
除了赵佗(214-137BC)是如假包換的中国人(秦朝恒山郡真定县,今中国河北省正定县人)之外,由于越南有长达1000年左右是中国各朝代统治下的郡、县,不断有两广、福建、浙江等地的汉人移入,落地生根。越南姓氏大多来自中国,例如阮、范、陈、吴、黎、郑、李、丁等等。在越南脱离南汉的统治之前,他们是中国各朝代的平民百姓;在成为中国的藩属之後,他们却成为现在所称的“华裔越南人”。所以若加以分析越南脫離中国獨立的众多皇朝開国者及显赫人物,就可發現他們大多是被同化了的越南華人的後裔,例如:
Ø 前黎朝的黎桓(Lê Hoàn,即Lê Đại Hành,941-1005)—— 先祖來自現在中國廣西的桂林市陽朔縣。
Ø 李朝的太祖李公蘊(Lý Công Uẩn,974 – 1028)——原籍福建,侨居越北古法乡,深得黎朝统治者的器重,授给殿前都指挥 使的头衔,统领禁军,後来取代了黎朝。
Ø 李常杰(Lý Thường Kiệt,1019-1105),本姓郭,祖先是甘肅隴西人。是一得寵宦官,獲賜國姓。隨李太宗征服占城。1075年底至1076年初,李仁宗李乾德(李公蕴的孙儿,曾称圣王太子,在位五十五年之久)派李常杰、宗亶等人领兵10万,大举入侵中国两广一带,攻陷 钦州(今宁山)、廉州(今合浦)和邕州(今南宁)等地,侵略军所到之处,大肆烧杀掳掠。因邕州地方官苏缄率众顽强抵抗,李常杰率军残酷屠城,居民被杀者 “凡五万八千余人”,连同钦廉二州“死者几十馀万人”,并“俘三州人而还” 。
Ø 陈朝的太宗陈煚(Trần Cảnh,即 Trần Thái Tông,1218-1277)—— 先祖是福建人,本身是在越第五代。自称祖籍江浙会稽,本姓谢,後南迁福建时改姓陈。
Ø 陈朝的莫挺之(Mạc Ðĩnh Chi ,1280—1350),陈朝英宗朝的状元,越南历史上的一个文化名人。曾奉君命出使元朝两次,受到元朝君臣的赞美,把他视为才子,被元武宗誉为越、中两国状元。——先祖是广东东莞人,他是黎朝状元、少师莫显绩的五世孙。
Ø 胡朝的胡季犛(Hồ Quý Ly,1336-1407?),本名黎季犛(Lê Quý Ly ),精通汉学,是胡朝开国君主,即位後又改名胡一元(Hồ Nhất Nguyên)。——先祖是浙江人胡兴逸(Hồ Hưng Dật),在五代十国的後汉时获派至交趾任州官,落籍後传至第12世的胡濂(Hồ Liêm),其养父黎训(Lê Huấn)是一位宣慰官,後从养父姓,再传4代至黎季犛。
Ø 莫朝的莫登庸(Mạc Đăng Dung,即 Mạc Thái Tổ,1470-1541)——先祖是廣東东莞中堂蕉利人,乃陳朝狀元莫挺之的七世孙。
Ø 後黎朝阮霸主阮潢(Nguyễn Hoàng, 1525 – 1613),是廣南阮氏第二代領袖,是阮淦(Nguyễn Kim,1468-1545)的次子。其子阮福源允許葡萄牙商人建立商業港口費福(Faifo,今會安),成為了西南太平洋的一個重要貿易港口,許多中國人、日本人、歐洲人和東南亞人來到費福港進行貿易。約在1620 年左右,阮福源將女兒阮氏玉(Nguyễn Thị Ngọc)嫁給了真臘國王吉·哲塔二世(Chey Chetta II)。作為聘禮,真臘王於1623 年允許越南人在普利安哥地區(今西貢)建立城鎮。這是自1471年黎聖宗滅占城以 後,越南邊境再度向南擴張。——先祖是福建人或广西人,说法不一。阮姓为越南第一大姓,乃晋朝河南省汝南县人阮敷为交州刺史时形成。据阮氏家谱中的杂记记载,越南的阮氏与绍兴的阮氏是同宗。南宋时,阮姓一支南渡,一支逃难到越南。 1928年,越南还有阮姓到绍兴来寻根问祖”。
Ø 後黎朝鄭霸主鄭松(Trịnh Tùng,1550-1623),是鄭氏政權的第三代領袖,是阮淦的女婿鄭檢(Trịnh Kiểm,1503-1570)的次子。——先祖是福建人。
Ø 明末将军莫玖(Mạc Cửu,1655-1735)是广东雷州府海康县东岭村人,因不服清朝满人的统治,带着三千军民,跑到荒芜的越南南方的真腊(柬埔寨)去开发和创建河仙镇(Hà Tiên),因常遭暹羅(泰国)侵略,在1708年親自到廣南向阮霸主阮福淍(Nguyễn Phúc Chu)奉表稱臣,获封為總兵。死後获追贈為“開鎮上柱國大將軍武毅公”。
Ø 西山朝的老大阮岳(Nguyễn Nhạc,?-1793)、老二阮惠(Nguyễn Huệ,1753-1792年)、老三阮侶(Nguyễn Lữ, ?-1787)兄弟(本來姓胡,但以当时阮霸主当道,故从母姓)——先祖是浙江人,与胡朝皇帝胡季犛是同宗。
Ø 阮朝的阮福映(Nguyễn Phúc Ánh,即 Vua Gia Long,1762-1820),阮朝开国国君——是後黎朝时南朝霸主阮潢的十世孙。
Ø 阮朝的郑怀德(Trịnh Hoài Đức ,1765~1825年),原籍福建长乐县,生于越南。父亲郑庆在越南朝廷任六品官,因而随入仕途,历任内政、外交、文教、军务要职。明命元年 (1820年),编纂成《嘉定通志》,记叙越南南圻地区疆域沿革、城池建设、物产交易、水利交通,风土民情等。其中对华侨开拓该地区记载尤详,成为研究 17~19世纪越南南圻社会、经济、地理及华侨历史的重要著作。
Ø 潘清简(Phan Thanh Giản,1798-1867年),29岁中越南举人,30岁又考取进士,以後历任越南封建王朝的官吏,曾钦命出使中国,是越南著名的历史学家、优秀诗人和文学家。1853年任协办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枢密大臣时,主持编修《大南(正编)列传》等书。——祖籍福建漳州府海澄县人,其先祖于明末“义不臣清”而流徙越南。1867年5月,法国水师提督率战舰进攻越南永隆,潘清简登舰商议和缓,法军不允许,并趁机冲入永隆城内,又侵占安江、河仙两省。潘清简知大势无可挽回,乃服毒自尽,以身殉国,终年71岁。
Ø 黄亚生(Voòng A Sáng,1907-1975年),越南华裔军官,祖籍广西防城。河内法国士兵学校毕业,1929年赴法国陆军军官学校进修,长期在法国殖民军队服役,少校军衔。1940年9月,日军入侵越南,率部在越北抵抗,後撤入广西十万大山,与中国军队一起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45年日本投降後,率部返越,1946年,因侬族军队骁勇善战、战绩卓著,被整编纳入法国的主力部队。1946年7月14日法殖民当局在海宁实行所谓“自治”,成立侬人自治区,区政府设在芒街市,黄亚生为侬区领袖,设有区旗、区歌,在每周还举行唱歌升旗仪 式,办有侬区中文报《农声报》。区旗是法国国旗的中间,嵌有中文“忠孝”二字。同时他还任管辖海宁、谅山两省的师团司令。1955年後,率本部侬族部队迁南越。因助吴廷琰(Ngô Đình Diệm,1901-1963)歼灭平川派反政府军有功,升为上校。旋与华裔军官一起,被迫退休。不久当选南越第一届国会上议员。1975年 4月30日。西贡政权垮台,乘长春号海轮外逃,于海上患病身亡。
千百年以来,成千上万的华人在历史长河中融入了越南社会,有的被同化为京族一分子,有的成为少数民族之一的华族、侬族、瑶族,有的成就了一番基业,有的平淡的过其一生,但不知他们本人或他们的後代对被称为“Ba Tàu”的滋味又是如何?
越南民族是中国南方百越民族中的一支,今日获称为京族(Người Kinh)。由于他们在神话故事中自认为是神农之後,来自洞庭湖流域一带,也即是荆楚之地,所以这京族的“京”字可能是由“荆”字演变而来。
越南民族有语言而无文字,在成为中国历代的郡县的一千年历史长河中,他们接受了中国文化的熏陶,以汉字为书写文字。这样一来,许多汉语词汇便逐渐融入越语词汇之中,而以一种近似于方言的汉越音来发声。在脱离了中国的统治而取得独立之後,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借用汉字来组合而创造出一种喃字来记录他们的语言,但由于它需要有汉文的基础才能学习和使用,所以能掌握的人並不多。到了17世纪中叶,为了便于传教,法国传教士亞歷山大·羅德神父(法语:Alexandre de Rhodes),用拉丁字母创立了一套越文拼音系统,它非常容易学习和使用,所以便逐渐演变成今日的越南拼音文字 Chữ Quốc Ngữ(国语字)。
越南国语字促使教育普及,全民文化水平获得提高,但同时也出现文化断层,即累积了两千多年的汉文,和三、四百年的喃文文献,只有少数的专家才看得懂原文,其他的人就得慢慢的等着去看翻译版了。
在当今越文的日常词汇裡,隐藏着许多古汉语用词及典故。例如:
Ø “谢谢!”,越语是 Cám ơn 或 Cảm ơn,来自汉语的“感恩”,多么的古意盎然。
Ø 越语 Nữ công gia chánh 是汉语的“女红家政”,它提醒大家这裡的“红”字应唸做“gong”而非“hóng”,许多中国人都唸错了,但懂得正确发音的人却反而把“女红”写成“女工”。
Ø 越语 sâm si 是汉语的“参差”,是长短、高低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之意。它提醒大家这裡的 “参”字应唸做“cen”(岑的阴平声)而非“can”(参加的参),“差”字应唸做“ci”(次的阴平声)而非“cha”(差别的差),许多中国人都唸错了。
Ø “Đồng hồ”是时钟,“Đồng hồ đeo tay”是手錶,即挂在手上的时钟之意。越语把各种计时器统称为“Đồng hồ”,它的汉字写法是“铜壶”。铜壶滴漏(Đồng hồ đích lậu)正是中国古代的计时器,用铜壶盛水滴漏来计时刻。它的工作原理是各壶都有铜盖,受水壶铜盖中央插一把铜尺,尺上刻有12时辰的刻度,自下而上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铜尺前插一木制浮剑,木剑下端是一块木板,叫浮舟。水由日壶按次沿龙头滴下,受水壶中的水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浮剑逐渐上升,从而读出时间。
Ø 嫦娥奔月神话故事裡的“嫦娥”,越语称为“Hằng Nga”(姮娥),为什么会不同呢?原来古时称为恒娥,因为是娇娇女,所以俗称姮娥。但到了公元前179年之後,因为要避汉文帝刘恒的讳,所以改称常娥,然後又再改成为今日的嫦娥。当年身为中国边远郡县的越南,可能是因山高皇帝远之故,偏不去避这讳。在一些如“辞渊”、“辞源”等旧日的词典裡,“嫦娥”一词的发音仍然是“姮娥”。由此可见,越语保留了一些汉语的古代发音。说到避讳,越语中也有,例如在後黎朝的阮霸主时期和之後:
o 把姓 Hoàng(黄) 改称 Huỳnh(黄) 以避阮霸主 Nguyễn Hoàng(阮璜)的讳。硫磺也由lưu hoàng 改为 lưu huỳnh,但中国名楼黄鹤楼仍称为 Hoàng Hạc lâu。
o 把 Vũ(武)改称 Võ(武)以避 Vũ Vương(武王)Nguyễn Phúc Khoát 的讳。
o 把 Phúc(福)改称 Phước(福)以避 Nguyễn Phúc(阮福)家族的讳。
o 把 cây cảnh(盆栽)改称 cây kiểng(盆栽)以避 Nguyễn Phúc Cảnh 的讳。
o 把 tấm kính(镜子)改称 tấm kiếng(镜子)以避西贡开发者 Nguyễn Hữu Kính 的讳。
o 把皇帝庙号某某“宗”的 Tông 改称 Tôn 以避紹治帝(Vua Thiệu Trị) Nguyễn Phúc Miên Tông 的讳。皇族姓氏 Tông Thất(宗室)也改为 Tôn Thất。
o 把“时”字由 Thì 改为 Thời 以避嗣德帝(Vua Tự Đức) 幼年时的名字 Nguyễn Phúc Thì 的讳。
o 把“任”字由 Nhậm 改为 Nhiệm 以避嗣德帝(Vua Tự Đức) 成年後的名字 Nguyễn Phúc Hồng Nhậm 的讳。
Ø “Ngu si” 是说别人笨的意思,源自于古汉文”愚痴“,多么古朴的一个词语啊。
。。。。。。
《越南知多少?》 暂时到此搁笔, 其馀的且容日後慢慢再道来。
陸礼强
2010年7月5日 – 于澳洲雪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