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人说的是越语,是古代百越民族其中一族(雒越族)的语言。他们现在用的是被称为国语字(chữ Quốc Ngữ)的拉丁拼音文字,以前很长一段时间曾用汉文,也曾用喃文,究竟其演变过程是怎样进行的呢?
越南号称有五千年历史,是炎帝神农氏的三世孙明帝(Đế Minh)的後裔。明帝次子泾阳王(Kinh Dương Vương)娶洞庭湖神龙(Thần Long)之女龙女(Long Nữ),生下雒龙君(Lạc Long Quân)。後来雒龙君又娶仙女瓯姬(Âu Cơ),生下一百个蛋,孵化成百子,百子长大後分封华南各地,是为百越各族之首。其中长子雄王(Hùng Vương)在今之越南北部的红河流域建立了文廊国(Văn Lang),传了十八代。所以越南人很自豪的认为他们是“𡥵滝𡥙仙”(con rồng cháu tiên:龙与仙的子孙),俨然与身为炎黄子孙的“龙的传人”们攀上了亲。然後文廊国被来自蜀国的王子蜀泮(Thục Phán)所灭,建立瓯雒国(Âu Lạc),是为安阳王(An Dương Vương)。从以上所述的人配龙女,接着又配仙女、又生下一百个蛋等等,这显然是越南雒越民族给先人所编的神话故事。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遣任嚣(Nhậm Hiêu 或Nhâm Ngao)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50万大军,平定岭南(约包括两广及瓯雒国),置桂林、南海、象郡。除了此前被秦所灭的韩、赵、魏、齐、楚、燕六国的贵族及其子孙被流放到岭南之外,赵佗还以为士卒洗补衣服,得到秦始皇调来的一万五千名北方女子,分配给留守的士卒为妻,让他们安居乐业。从此位居百越一带南蛮之地的两广及越南开始接受华夏文化的熏陶。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农民大起义爆发了。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公元前204年,南海郡尉赵佗乘中原楚汉相争之机,派兵兼併了桂林郡和象郡,在岭南地区建立了南越国,定都番禺(今之广州),自称南越武帝。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遣陆贾使番禺,在陆贾的劝说之下,赵佗撤销帝号,接受了汉的封号,为南越王,对汉称臣。刘邦去世後,吕后当权,禁止金铁田器、马牛羊等运输到南越,因而于吕后五年(公元前183年),赵佗脱离汉朝,恢复帝号。汉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赵佗卒,孙胡继位。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武帝遣路博德、杨仆等将楼船士,四路征伐南越。次年,平定南越,併入汉朝版图,分其地为儋耳、珠崖、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九郡(其中交趾、九真和日南三郡相當於現今越南之北部和中北部地區)。南越自赵佗建国,历五世,近百年而亡。
越南本是有语言、无文字的部落民族,在被纳入中国版图之後,官方语言和有关文书自然是汉语和汉文,最初是由朝廷派官员到地方上监督,实际上的管理则交由各部族的酋长去进行,在唐朝以後改为开科取士,由学而优者出任各级官员,所以民间仍然使用着固有的语言。由于社会的变迁和生活质素的日渐提高,固有语言的词彙不敷应用,越来越多的汉语词彙被借用,及以特定的越语发音法则来唸,那就是所谓的汉越音(tiếng Hán Việt),这正好像在日本有汉和音、在朝鲜有汉朝音的汉语词彙一样。例如越南的几个国号:An Nam(安南),Việt Nam(越南),Cộng Hòa Xã Hội Chủ Nghĩa Việt Nam(共和社会主义越南),用的都是汉越词,但由于语法不同,所以较长词语的排列次序有所不同。此外,还有一部分是他们原来就有的、纯粹的越语词彙,例如和汉越字đả(打)、đả kích(打击)有相同意义的越语词是đánh(打),汉越词thiên(天)的越语词是trời。
汉越词彙由于传入时间的不同而被分为越化汉越词,古汉越词,纯汉越词,和异音汉越词:
越化汉越词:秦汉时期传入的古汉语,因传入较早,受本土音域影响而被越化,与後来的汉越词发音有所不同,例如gan = can(肝),gần = cận(近),giường = sàng(床)等等。
古汉越词:中国唐朝以前传入的,例如buông(放),cởi(解), khoe(誇),múa(舞),mùi(味),muộn(晚), ...
纯汉越词:中国唐朝以後传入的,例如phóng(放),giải(解),khoa(誇),vũ(舞),vị(味),vãn(晚), ...
异音汉越词:汉语同音,但汉越语却异音,例如ngư(鱼)、dư(馀)、du(余)的汉语同音,bức(蝠)、phúc(福)的汉语同音, ...
据统计数字得知,如今越南词彙裡面大约有超过60%是汉越词,这些汉越词可分为五类:
1. 越语固有词不存在的词彙:例如dân chủ(民主),cách mạng(革命),tinh thần(精神),linh hồn(灵魂),...
2. 已有越语固有词,但因所有文本都用汉文书写,自然产生汉越词:例如quốc(国)= nước, gia(家)= nhà,quốc gia(国家)= nhà nước;fu (夫)= chồng,thê(妻)= vợ,fu thê(夫妻)= vợ chồng;...
3. 保留汉语已被更新的词彙:例如现代汉语中称为时钟或手錶的计时工具,古时称为铜壶(đồng hồ),即铜壶滴漏的简称,当代越语仍用đồng hồ(铜壶)泛称时钟或手錶。
4. 改变了原意的词彙:例如biểu tình(表情)指的不是表面的情绪状态,而是请愿或示威遊行,bác sĩ(博士)指的不是大学高级学位,而是医生,...
5. 用汉字创造的新词彙:例如linh mục(灵牧)指天主教的神父,xa cảng(车港)指车站,phi cảng(飞港)指飞机场,trung tiện(中便)指放屁,...
同属南越疆域的两广,因为历年由于离中原较近,逃避战祸而移入的北方汉人较多,把带来的当代汉族语言,融合当地不同族群的百越语言,形成广府话、潮州话、闽南话、客家话、海南话等各种汉语方言,只有一些住于边远山区的族群没被汉人同化,保留了他们的语言,如壮、苗、瑶等民族。至于时为雒越、交趾或交州的越南北部,因为离中原较远、迁入的汉人较两广少得多,所以他们不但吸收了汉文化,而且还把历代迁入的汉人之後代给同化掉。
从公元前111至公元939年,越南曾受中国的直接統治达千年之久。于939年,趁着中国饱受北方异族侵扰、分割之苦之际,交趾郡(隋朝时改称交州,今之越南北部)割据势力楊廷藝的牙將吴权(Ngô Quyền)与五代十国後期的南汉交战,击败了南汉军,建立吴朝(Nhà Ngô),脱离中国的直接统治而独立,但仍尊中国为宗主国,定期向中国朝貢,成为中国的藩属。
独立之後,在李朝(公元1010-1225)和陈朝(1225-1428)时期,越南從中国引进各式政治、文物制度,大力推廣「儒學」和建立「科舉制度」,來稳定朝代的封建基础,使得汉字的正統地位在二十世纪前牢不可破。汉字被称为「儒字」(chữ Nho),即儒家所用的文字,用于行政、教育、科举、学术著述、和古典文学之创作。
以下是後黎朝(Nhà Hậu Lê)末期和阮朝(Nhà Nguyễn)初期越南文学家阮攸(Nguyễn Du,1768-1820)所创作的一首汉文诗,右面是其汉越音的文本:
越南在借用汉字後,由于语法不同,发觉汉字无法完整表达越南的日常用语,而当时处于相同借用情况的其他岭南百越民族如壮、苗、瑶等,已借助汉字或汉字的偏旁部首创造出方块字壮文、苗文、瑶文,于是越南民间也慢慢发展出越南特色的「𡨸喃」(chữ Nom,喃字)。
以下是两则喃字(Chữ Nom)和越南国语字(Chữ Quốc Ngữ)的对照:
之所以称为喃字,意即南方的字,是用以与北方的汉字相区别。但因为朝廷方面大力推广儒学与建立科举制度,致使汉字的正统地位在二十世纪前牢不可破,以至于「𡨸喃」一直缺乏标準化,未能挑战並取代汉字的地位。也正因为缺乏标準化的缘故,许多喃字经常会有多种不同写法,令平民百姓难以学习和使用。例如单只chữ字就有𡨸、𡦂、字、𡨹几种写法,其中「𡨸」字比较常用。早期的「𡨸喃」主要用于记录地名、人名、地方特产等,例如Bến Tre(梹椥)、Mỹ Tho(美萩),Ba Mập(𠀧𦚖)、Sáu Mạnh(𦒹猛),gạo nếp(𥺊𥻻)、dừa Xiêm(椰暹)。
基本上,喃字的发展在早期是以汉字借音为主,後期则模仿汉字的「形声」、「会意」造字原则來造字。依此,喃字可分为以下五类:
1. 假借字:按“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方法造出来的喃字。其特点是借用汉字的形体来记录与汉字的汉越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不同的越语固有词。又可分为两小类:
借同音汉字来表示。如:
汉字<腰> 的汉越音是yêu,而越语固有词yêu 是爱的意思,所以就借用汉字<腰>来表示越语的爱,後来又造了个新字<𢞅>.
汉字<半>的汉越音是bán, 而越语固有词bán 是卖的意思, 所以就借用汉字<半>来表示越语的卖, 後来又造了个新字<𧸝>.
借近音汉字来表示。如:
汉字<固>的汉越音是 cố,而越语固有词có 是有的意思, cố 和 có 语音相近, 所以就借用汉字<固>来表示越语的有, 後来又造了个新字<𣎏>.
2. 形声字:此类字的特点是由一个形符和一个声符共同组成,既表音又表义。也可分为两小类:
由一个汉字部首加一个汉字构成,汉字部首表义,汉字表音。如:
<𢞅> yêu 是爱的意思:心部表义,<要>字表音 yêu。
<𢴾> bơi 是游泳的意思:手部表义(动作),<悲>字表音 bi (近似音)。
由两个汉字构成,一个汉字表音,另一个表义。如:
<𠄼> năm 是五的意思:<南>表音nam(近似音),<五>表义。
<𢆥> năm 是年的意思:<南>表音nam(近似音),<年>表义。
3. 会意字:此类字在喃字中数量很少,其特点是由两个汉字共同表义并且不含表音的偏旁。
<𡗶> trời是天上的意思:以<天>、<上> 两个汉字共同表义。
4. 义读字:此类字在喃字中也较少见,其特点是借用与越语同义的汉字来记录越语词。可分为以下两小类:
借用与越语同义的汉字来记录越语词,在读音上二者毫无关系。如:
<沃> ốc 是汉字肥沃的沃,是肥美湿润的意思:越语 rày 同义,所以<沃>字可唸成 ốc 或 rày。
<家> gia 是汉字家居的家,与越语 nhà 同义,所以<家>字可唸成 gia 或 nhà。後来又有人以<伽>或<茄>来代表nhà。
借用与越语同义的汉字来记录越语词,在读音上做了一些变动。如:
<袋> đại 是汉字袋子的袋,越语词 cái đãy 的 đãy 也是袋子的意思,所以<袋>字可唸成 đại 或đãy。
5. 特制字:此类字的特点是基本按照“六书”中“假借、形声、会意”的造字法,但有所创新,如做了一些简化和添加。可分为以下几类:
喃字假借:将一个喃字假借为另一个喃字。如:
<鐄> hoàng, vàng:表示“màu vàng(黄色)”中的“vàng(黄)”,借以表示“vội vàng (匆忙)”中的“vàng”。
喃字形声:将一个喃字用做另一喃字的形符或声符。如:
<𠳒> lời 是话语的意思:借用做另一喃字<𡗶> trời 的声符。
取汉字的某一部分或将汉字简化以构成喃字。如:
<丿> phút 是分钟的意思:是将汉字<分>简化,以其左下部分來构成喃字。
<爫> làm 是做的意思:是将汉字<为>的繁体<爲>简化,以其頂上部分來构成喃字。
将声符简化构成喃字。如:
<𠫾> đi 是去的意思:<去>是形符,<多>是声符<移> di 的简化。
在汉字旁加个<口>来构成新字。这<口>並不表示形符,而只是表示这些字要“歪读(đọ̣c chệch đi)”。如:
<㖠> này 是这的意思:<奈>汉越音 nại,加<口>歪读成 này。
<呐> nói 是讲的意思:<内>汉越音 nội,加<口>歪读成 nói。
特殊记音字:用两个汉字来记录一个越语音(今越语辅音“tr”在古越语中为“bl”,因此需要用两个汉字才能较準确地表音)。如:
<𢁑> trái 是左的意思,trái cây 的 trái:<巴> ba + <頼> lai ==》blái ==》trái 。
喃字的使用者大致上包括少数具強烈民族意识的菁英、落魄文人、僧侶、及部分平民,在经过几百年的经验的积累之後,它得以用于记录口传文学、创作纯越语文学、翻译佛经、及用以註解汉字。但因为沒有完整的规划和标準,同一个越语词常会创造出许多不同的新字,增加了学习和阅读的难度。而且想要掌握喃字,必须先掌握汉字,所以想要推广喃字,绝对是困难重重。
无论如何,喃字曾经多次进入朝廷的殿堂:
1. 公元968-979年:丁先皇(Đinh Tiên Hoàng)建立的丁朝(Nhà Đinh)所用的国号大瞿越(Đại Cồ Việt),中间的瞿(Cồ)字就是含有巨大之意的喃字。例如𪃿瞿(gà cồ) =巨大的鸡,所以大瞿越 = 大大越或大越。<瞿>的另一写法是<𡚝>。
2. 公元1400-1407年:胡季犛(Hồ Quý Ly)所建立的胡朝(Nhà Hồ),使用喃字来书写官方文书。
3. 公元1788-1802年:阮岳(Nguyễn Nhạc)、阮侣(Nguyễn Lữ)及阮惠(Nguyễn Huệ)三兄弟所建立的西山朝(Nhà Tây Sơn),也使用喃字来书写官方文书。
越南史上有许多诗人,他们不但写汉文诗,也写喃文诗。例如阮攸(Nguyễn Du,1765-1820),他的汉文诗有清軒詩集、南中雜吟、和北行雜錄,脍炙人口的喃文诗有斷腸新聲(Đoạn trường tân thanh),又名傳翹(Truyện Kiều)。以下是他的两首唐律、七言八句体喃文诗:
另外一位本名阮氏馨(Nguyễn Thị Hinh,1805-1848),由于其丈夫刘议(Lưu Nghị,1804-1847)曾任太平省清观县知县,所以被称为清观县夫人(Bà Huyện Thanh Quan)的女诗人,她的著名喃文诗有昇龙城怀古(Thăng Long thành hoài cổ)和过昂栈(过岹昂,qua Đèo Ngang)。这首Qua Đèo Ngang也是唐律、七言八句体喃文诗,是我们当年上中学时的必修课,Đèo Ngang是介于当年大越国与占城国之间的六公里长的古栈道。全篇的诗句描写作者在过栈道时所萌生的思国想家的忧伤情怀:
公元1620年,法国天主教传教士亚历山-得路(法语:Alexandre de Rhodes,越南语:A-Lịch-Sơn Đắc-Lộ)到达越南传教,首先学习越南语,在掌握了越南词彙的发音後,用拉丁文字拼写,用以教导越南民众书写,同时宣扬教义,吸收信徒。1651年,他编写了第一部《拉丁文-葡文-越南文辞典》(Dictionarium Annamiticum Lusitanum et Latinum)。1773年,精通汉、越语的法国传教士百多禄(越南语:Cha Cả Bá Đa Lộc,法语:Pierre Joseph Georges Pigneau de Behaine,因Pierre相当于拉丁语的Petrus和葡语的Pedro,所以被译为百多禄)又编了一部越葡字典(Dictionarium Anamitico-Latinum),後來許多越南学者藉着此两部辞书來创造了使用拉丁字母书写的新文字系統,那就是現在所谓的越南国语字。
公元1802年,阮福映(Nguyễn Phúc Ánh)在百多禄多年的协助之下,终于消灭了西山朝,建立了越南的末代朝廷阮朝(Nhà Nguyễn)。
公元1858年,法国以传教士受迫害为藉口而向越南出兵,迫使阮朝于1862年割让南部的嘉定、边和、和定祥三省给法国来求和。法军于稍後继续侵佔其他各省,阮朝向宗主国中国的清朝求援,结果清军不敌法军,于1885年签订「天津条约」,中国正式放弃对越南的宗主国地位,並承认越南改由法国保护。法国殖民者首先在受割让的南部三省将越语拉丁文列入学校课程,並于1865年由南部官方发行第一份拉丁字报纸「嘉定报」(Gia Đinh Báo),南部总督于1882年签定一份规定所有越南語的公文必須用拉丁字的议定。法国殖民者认为当越南人掌握着越南拉丁字後就容易进一步学习法语、最後並完全转換到使用法语。可是,由于当时的越南民众认为学习和使用外来的拉丁字,等同于趋附于外来殖民政权的行为,所以推行的成效仍然相当有限。
到了二十世纪,越南民族主义者感受到拉丁字简单、易学、是教育民众的好工具,他們把拉丁字本土化,使之成为对抗外來统治的利器。鼓吹拉丁字运动的代表性团体首推「东京义塾」(Đông Kinh Nghĩa Thục,1907)的成员,主要是一些留学日本的越南知识份子。之後,“推广拉丁字”逐渐成为越南民族主义者中的普遍主张与推动要点,並兴起了一股兴学、办拉丁字报的风潮。比较著名的计有:东洋杂志(Đông Dương tạp chí,1913-1919)、南风杂志(Nam Phong tạp chí,1917-1934)、自力文团(Tự Lực văn đoàn,1932-1942)。据估计,至1930年,全越南共有75种拉丁字报纸。接着,到了1945年之後,不论是北方或南方的政府,都以国语字(chữ Quốc Ngữ)为全民通用的官方语言。
越南的许多词彙,除了来自古汉语和唐、宋等历代汉语之外,也有来自广府话、潮州话、闽南话等方言,例如tẩy chay(抵制)、xường xám(长衫)、dẫm xà(饮茶)、lạp xưởng(腊肠)、xá xíu báu(叉烧包)、hủ tiếu(粿条)、bò bía(薄饼)、tăng xại(冬菜)、tàu vị yễu(豆味油)等等。当然还有一些来自其他国家的外来语,及他们固有的纯越语。
随着日渐频繁的国际交往,来自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的词彙也融入了越南语中,例如:cà vạt(cravate领带)、cà phê(café咖啡)、xà bông(savon肥皂)、kem(crème奶油)、xăng(essence汽油)、lốp (enveloppe信封)、xêmina (seminar研讨会)、nhà ga(gare火车站)、nhà băng(banque/bank银行)、bốc (box箱子)等等。
纯越语词彙常获使用于日常口语中。例如:đi(去)、 đứng(站)、 ngồi(坐)、 nghỉ(休息)、 ăn(吃)、 uống(喝)、 nhà(家)、 cửa(门)、 cha mẹ(父母)、 vợ chồng(夫妻)、 anh em(兄弟或兄妹)等等。
可是,有时某个看起来像是纯越语的词彙,假如归根究底的去查一下,可能会发现它是一个外来语,例如在南部有一Sóc Trăng省,那Sóc 字就是源自柬埔寨语的srok字,是地方之意。Sóc Trăng在併入越南之前的原名是Srok Kh'leang,意即产银之地,越人把它唸成Sốc-Kha-Lang,然後再转化成Sóc Trăng。阮朝的明命皇(Vua Minh Mạng)曾给它起了一个汉越音的名字为Nguyệt Giang(月江),亦即越南音的“Sông Trăng”,谐音的技巧运用得真是淋漓尽致。可是今人却不卖皇帝小儿的帐,依然把那Sóc字给保留了下来。
再来试看另一个字:Tháo ra的tháo(解开),这是纯粹的越语吗?看起来好像是。但多数懂潮州话或闽南话的人都知道,潮州话或闽南话把包着或卷着的东西打开说成「敨」(tháu,音套tào),读音太像了,所以越语的tháo可能源自于潮州话或闽南话的「敨」,但也可能这三种语言的tháo/tháu这一词都源自于古老的百越民族语言。有趣吧!?何人能给予解答?谨此静候高人指教。
自从国语字(chữ Quốc Ngữ)取得了正统的地位之後,喃字和汉字已退出它们原有的舞台。从公元前两百多年至今,在越南所留下来的超过两千年的历史文献,绝大多数的越南人只能通过译文去阅读。而汉文和喃文都存在着许多同音疑义词,国语字只留其音,不辨其形,不时必需在模棱两可的意境中去认知某些问题,想起来实在是可悲!例如两个同音词:
昔时(tích thời:旧日的时光),惜时(tích thời:爱惜光阴):那么“tích thời danh ngôn”指的是“昔时名言”还是“惜时名言”?
明(minh:光亮),暝(minh:昏暗):那么“sơn cư thu minh”究竟是“山居秋X”?这秋色究竟是“光亮”还是“昏暗”的呢?
可怜的Chữ Quốc Ngữ!
虽然看不懂汉文和喃文,更谈不上怎么去书写,但越南人还是挺怀旧的,请看他们在农历新年前夕在年晚花市所摆的春联:(新年幸福平安进,春日荣华富贵来。)这是方块字吗?
。。。。。。
《越南知多少?》 暂时到此搁笔, 其馀的且容日後慢慢再道来。
陸礼强
2013年6月10日 – 于澳洲雪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