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常见到的桥樑是让车辆通行,或附有人行道让行人和脚踏车通过,或加设轨道让火车也能同时通行。在德国,更有提供轮船航运的特殊水桥。
这桥的中文名叫马格德堡水桥(德語:Kanalbrücke Magdeburg,直译为马格德堡运河桥),又称槽桥(德語:Trogbrücke),它横跨易北河(德語:Elbe),连接易北河两岸地势较高的米特尔兰运河(德語:Mittellandkanal)和易北-哈弗尔运河(德語:Elbe-Havel-Kanal),打通首都柏林和莱茵河(德語:Rhein)之间的各个鲁尔(Ruhr)工业区内河港湾,是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和瑞士连接波兰、捷克的通道。此桥于1997年底开始兴建,历经六年,于2003年10月完成及投入使用,全长918米,桥宽43米,槽宽34米,两侧人行道各宽4.5米,桥高8.15米,水深4.25米。(马格德堡是德国萨克森-安哈尔特州Sachsen-Anhalt的首府)
马格德堡水桥刚好是易北河和米特尔兰运河及哈弗尔运河的交叉点,所以也被称为马格德堡水路十字路口(德語:Wasserstraßenkreuz Magdeburg),它不只能让船隻航行,人和脚踏车也能在附设于两侧的专道上通行,方便了住在马格德堡易北河两岸人民的来往,及节省了两条运河两头城镇间货运和人员往来的时间,促进了贸易额的急速增长。
船闸和船舶升降机
德国的众多运河始建于1743年,其中的米特尔兰运河(Mittellandkanal)建于1905年,哈弗尔运河(Elbe-Havel-Kanal)则建于1920年代,是马格德堡水桥(Kanalbrücke Magdeburg)计划的一部分,计划並包括在水位有落差的运河之间依需求而建造船闸或船舶升降机加以联通。该计划在1942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况而搁置,直到1997年才恢复进行。
船闸(德語:Schleuse,英语:navigation lock)是由闸室、闸首、输水系统、引航道等组成。闸室固定在一個位置,用注入或排除水來控制闸室内的水位高度,使水平面有落差的上游和下游運河航線得以貫通,免却开凿弯弯曲曲的超长水道和因而形成的激流。
船舶升降机(德語:Schiffshebewerk,英语:boat lift)是在一个大水箱内承载船舶,整个水箱被垂直升降,把船从水平面有落差的两条運河之间加以运送。
从1905年开始,由于水系众多,德国按需求不断建造船闸,並于1938年在马格德堡北部红湖区(Rothensee)完成了一座红湖船舶升降机(Schiffshebewerk Rothensee),水位落差是16米,可调整介于11米和18米之间,把易北河(Elbe)和米特尔兰运河(Mittellandkanal)互相贯通。红湖船舶升降机可以承载高达一千吨重的货轮,升或降的过程每次共需20分钟,每天可运载70艘货轮。这升降机平稳地运作到1980年才进行为期18个月的维护和修整。
此外,根据马格德堡水桥计划,尼格立船闸(Schleuse Niegripp)费时2年,完成于1938年,落差5.2米,把易北河和哈弗尔运河加以贯通;红湖船闸(Schleuse Rothensee)费时4年,完成于2001年5月,落差10.46米,把易北河和哈弗尔运河加以贯通,可通行船隻的吨数比通过红湖船舶升降机的更大;高瓦尔特船闸(Schleuse Hohenwarthe) 费时5年,完成于2003年10月,落差18.5米,使哈弗尔运河的西段因而获更名为米特尔兰运河的延长段。
以下是马格德堡水桥附近的船舶升降机和几个船闸的地理位置:
下图左为观光船正从哈弗尔运河进入红湖船舶升降机、右为升降机的钢闸正缓慢地关闭:
下图左为关闭後的升降机正徐徐下降、右为观光船正驰离开启的升降机及进入易北河:
德国除了上述建成于1938年的红湖船舶升降机之外,还有:(1)早于1934年完工,高36米,位于首都柏林东北方的下菲诺船舶升降机(Schiffshebewerk Niederfinow),(2)1975年12月启用,高38米,在汉堡市东南的吕讷堡(Lüneburg)沙尔内贝克城区(Scharnebeck)的吕讷堡船舶升降机(Schiffshebewerk Lüneburg),因为有两座升降机可同时各自运作,所以也被当地人称为沙尔内贝克双重船舶升降机(Doppelsenkrechthebewerk Scharnebeck),这是当年世界上运载量最大的船舶升降机(3)建成于1899年,1969年停用,高14米,位于鲁尔工业区(Ruhr)城市多特蒙德(Dortmund)北方的旧亨利肯堡船舶升降机(Altes Schiffshebewerk Henrichenburg),(4)建成于1962年,2005年停用,高2.5米,距离旧亨利肯堡船舶升降机仅数百米之遥的新亨利肯堡船舶升降机(Neues Schiffshebewerk Henrichenburg)。
下图左为满载矿砂的货轮正从下方的运河进入吕讷堡船舶升降机、右为升降机在钢闸关闭後缓慢地上升:
下图左为升降机上升到上方运河的交接处、右为满载矿砂的货轮正缓缓驰离开启的升降机及进入上方运河:
吕讷堡船舶升降机全景空照图:
水上火车
我们通常见到的火车轨道是铺设在陆地上或桥上的,有时也会在庞大的跨海渡轮上见到。但以下照片会使人觉得十分惊讶:
据说这些火车行驶于德国北部接近邻国丹麦的叙尔特岛(德語:Sylt)和16个州中最北面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德語:Schleswig-Holstein)之间,始建于1923年,完成于4年後的1927年,全长11公里,称为兴登堡堤道(Hindenburgdamm)。
石勒苏益格(Schleswig)和荷尔斯泰因(Holstein)本来是丹麦属下的两个公国,居民有丹麦裔和德裔,1864年爆发包含德国和奥地利的大德意志邦联(德語:Deutscher Bund)及丹麦之间的德丹战争(德語:Deutsch-Dänischer Krieg),结果德意志军队胜利,丹麦放弃对两地的主权,丹麦裔居民迁回丹麦。
由于叙尔特岛西岸的韦斯特兰(Westerland)是德国最北部岛屿一个作为海滨度假胜地的旅遊景点,而当年该岛与大陆之间只能通过渡轮联通,而冬季水面结冰,渡轮无法通行,如果破冰前行的话,通常需花6小时或更长的时间才能到达对岸,所以堤道的修建早在1910年就进入了正式的官方规划。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酝酿和爆发,使修建的计划一再停滞,直到1923年才开始动工,聘请了约有1500名工人,移走了超过300万立方米的沙子和粘土,並使用了1万2千吨石头,建成了11公里长,10米高,11米宽的堤道。同时在堤道上铺设了供火车使用的一条铁路,一头延伸到岛上的韦斯特兰(Westerland),另一头延伸至大陆上的尼比尔(Niebüll),两地之间的火车行驶时间约为30分钟,而堤道上则约需10分钟,另外还设有专道供行人和脚踏车通行,在尼比尔有火车直通汉堡(Hamburg)。1927年6月1日落成通车时,以魏玛共和国(德語:Weimarer Republik,1918-1933)时期的总统保罗·冯·兴登堡(Paul von Hindenburg,1847-1934)的姓氏命名,是为兴登堡堤道(Hindenburgdamm,damm即德语堤坝或堤道之意)。在1971-73年间,兴登堡堤道获加宽至16米,及铺设多一条轨道以供双线同时通行。
因为这堤道有10米高及10多米宽,潮水涨时不可能被淹没,所以对于那些火车在海上拉着一长串汽车,在惊涛骇浪中行进的图片,许多人都认为是伪造的。那可能是摄影家在特定的角度拍摄後,把底片在冲晒时加以修改而成。在 Photoshop 或 Paintshop Pro 等图片编辑软件面市之前,能改成那么逼真,可见他们技术的高超。
下图是摄影者坐在火车司机身旁的座位上拍的兴登堡堤道:
下图是摄影者坐在火车所拉卡车上层前方拍的兴登堡堤道:
下图是摄影者坐在火车所拉卡车下层靠窗位置拍的兴登堡堤道: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旅客想要看到火车经过兴登堡堤道时是否有如在水上漂移,唯有离开火车,坐在遊艇上去就近观察才有可能。
兴登堡堤道实在是太诱人了,据说,时到今日,每天有超过100架次的火车在那裡通过,每年有超过45万辆各类车辆获得那些火车加以运送。想到叙尔特岛旅遊的遊客们,可以载着家人或同伴,买好票後按照指引直接开车到火车上,关上引擎後调到一号挡,拉上手刹把车固定好,繫好安全带,一直坐到目的地,就可依次驾车驰离火车,继续自驾在岛上畅遊。
。。。。。。
陸礼強
2018年1月1日 – 于澳洲雪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