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南知多少-05》曾经述及的陈上川(Trần Thượng Xuyên),字胜才(Thắng Tài),明广东省高州吴川县(今之湛江市)人。根据中文文献的记载,他的生卒年份是1626-1715年(89岁),但越文文献则为1655-1720年(65岁)。
1644年,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明朝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身亡,明朝灭亡。两年後,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即帝位,改元永暦,成立南明政权(1644-1662)。陈上川是南明抗清的武装力量之一,活跃于广东、广西一带。获永暦帝封为延平郡王的郑成功,把佔据台湾的荷兰人赶走,在永暦帝被俘後即在台湾成立明郑政权(1662-1683),任命陈上川为高廉雷总兵,继续抗清复明的大业。1673年,以吴三桂为首的平西、靖南、平南三藩之乱爆发,陈上川响应吴三桂,率部驾船奔袭钦州,打败尾追的清兵,佔据钦州湾、并不时巡航南海、出入东京湾、广南及高棉的港口,以保护台湾明郑政权派往东南亚各地贸易的商船。1679年三藩之乱被清朝平定後,陈上川眼见“力尽势穷,明祚终”,但又义不事清,即和副将陈安平,会同龙门总兵杨彦迪,副将黄进,率领三千馀士兵,战船五十馀艘,前往广南的沱㶞港(Đà Nẵng,今之峴港市),投奔越南南部顺化朝廷广南阮氏,表明“愿为臣仆”的意向,当阮霸主阮福濒(Nguyễn Phúc Tần)获悉原委之後,下令设宴慰劳和嘉奖陈上川等人,并各授以官职,然後原水师队编制,开往尚属真腊国(柬埔寨)的东浦(Đông Phố,嘉定古别名)和美萩(Mỹ Tho/美拖)两地,从事垦殖开发。杨彦迪往美萩,陈上川到同奈河(sông Đồng Nai)的大舖洲(舖屿Cù Lao Phố)“辟地开荒,构立铺市,招致唐商,营建铺街”,把它发展成广南一大商港。
1698年,越南阮氏政权把原属柬埔寨的东浦地区强行纳入其版图,置嘉定府,设立行政军事机构,以鹿野处(即同耐)为福隆县,建镇边营(今边和);柴棍处(今西贡、堤岸)为新平县,建藩镇营(今嘉定)。陈上川被提升为藩镇都督,奉命进军柴棍(今堤岸),他驻兵柴棍时,很注意城市建设,发动华侨积极参加柴棍开发建设,“建立铺市,招商客”,为日後发展该市打下良好基础。大舖洲只兴旺了97年,到了1776年,反广南阮氏的西山阮氏攻入嘉定和大舖洲,仇杀华人,把各类物资搬运一空之後离去,许多华人逃到柴棍(堤岸)去,另起炉灶。
陈上川逝世後,阮主追赠他为“辅国都督”,许以春秋大祭,後又敕封为“上等神”。在陈上川开拓过的边和、柴棍(即堤岸)等地的华侨、华裔以及当地人民,仰慕他的开垦之功,多处立祠奉祀,纪念这位为越南南部开发立下基业的华人先驱,其一是在边和的新邻亭(đình Tân Lân),另一处是在堤岸的明乡会馆。下图自左至右为陈上川总兵的铜像、神像和画像:
陈上川约在1715或1720年去世,边和的新邻亭(đình Tân Lân)得以兴建来祭祀他,历年香火不绝。阮霸主早年特封「阮為王、陳為將、代代功臣不絕」,至阮朝明命皇、绍治皇和嗣德皇时更一律敕封为「上等神」。他的儿子陈大定(Trần Đại Định,?-1732)获敕封为「中等神」。 越南文化-体育及旅遊部(Bộ Văn hóa - Thể thao và Du lịch)则于1991年3月25日把新邻亭公认为国家级具历史性艺术建筑古迹。这时,负责祭祀的人员才开始去寻找陈上川的坟墓。
直到1994年,新邻亭的祭祀组人员经过三年的寻访,从年老的乡民口中探知有一处人迹罕至、荆棘密佈、杂草丛生,被称为“mã Chệt”的处所(mã是坟墓,Chệt是潮州话叔父的谐音,意指潮州人或泛指华人的坟墓)。一个包含专家、学者的考察团去到该处,经过披荆斩棘和清扫之後,看到四座用石头围着的古墓,墓碑都已被侵蚀破损,其中一座较大的,前方有一道磨损到极为低矮的照壁,墓碑上残存几个汉字,说明墓主姓陈,来自广东。大家都猜想这应该就是了,接着,一位听说发现古墓的年老乡民赶着前来告知,他年少时,每当和身为汉学教师的父亲经过这裡,父亲都会一再告诉他,那裡面有陈胜才(陈上川的字号)的坟墓,他是一位当地的将军,曾经带兵去平定柬埔寨的叛乱。根据上述这一切,考察团的成员们确定该大墓正是陈上川的古墓,其馀三座应为他的家族成员或亲近部属。
奇怪的是,和他同时期的莫玖(Mạc Cửu/鄚玖,1655-1735)开发当时属于柬埔寨的河仙(Hà Tiên)成为繁荣的港口城市,後来向越南的阮霸主称臣,获授河仙镇总兵一职,死後陵墓留存至今,整个家族的陵园区,极为气派。而他的坟墓则被埋没了超过270年,这是怎么回事?笔者推测,一是因为当陈上川之子陈大定在1732年受冤屈被关进大牢时﹐他那身为鄚玖之女的妻子就带着儿孙离开边和的家园,投靠远在河仙的父兄;二是当西山阮氏三兄弟起义对抗广南阮氏(即阮霸主)时,边和的明乡华人本着感恩之心而支持广南阮氏,当西山兄弟在1776年攻入嘉定和大舖洲,灭杀广南阮氏,並仇杀华人,顺便破坏华人坟墓,把各类物资搬运一空之後离去,许多华人逃到柴棍去,另起炉灶,被毁的先人坟墓也就一时无暇顾及。
这是陈上川古墓刚被发现时的残存照壁:
接着,新邻亭的祭祀组人员就开始计划重修及保管事宜。那时的土地所有者在得知古墓被发现後,就毅然把包含该片墓地在内的500平方米土地捐献出来。新邻亭的管理层就开始加固围住各个坟墓四周被损毁的石块,修筑正门和围墙。其後,建了一座外墙涂上黄色的纪念馆,竖立了一块高2平方米,宽1.70平方米的大理石碑,正面用越文及背面用汉文,题写着名将的传记和功勋。每年清明、重九、忌辰及祈福大典之际,新邻亭都会组织扫墓和祭祀仪式,每次都有政府人员和数百名民众参与。特别是2004年,陈上川古墓被平阳省人民委员会认定为省级历史文物。陈上川古墓正门的牌匾和对联都是用越文书写,他被尊称为德翁(Đưc Ông):
这是把前面略事修饰後的陈上川古墓:
进入古墓後面那墙壁涂上黄色的纪念馆裡,可见墙上两边蓝底白字的部分,左边的上方写着“已逝列位前辈的牌位”(BAÌ VỊ QUÝ TIÊN BÔÍ ĐÃ QUÁ VANG),下面是密密麻麻的名字;右边的上方写着“已逝列位乡职後裔的牌位”(BAÌ VỊ QUÝ HÂỤ DUỆ HƯƠNG CHƯC ĐÃ QUÁ VANG),下面也同样是很多名字。中间是一块像是石质的牌位,上面刻着“显考行二讳几圣字上川之灵;生于乙未年(1655)十一月初三日酉时;卒于庚子年(1720)正月初八日未时”,牌位上方挂着陈上川的画像。这纪念馆似乎就是用来祭拜陈上川的祠堂。
那是根据边和青龙寺(现为金龙寺)的住持在2010年代所提供的,三百多年前由陈上川的儿子陈大定(Trần Đại Định,?-1732)供奉在寺裡的牌位而来,复製後供奉在这纪念馆裡的。陈氏族谱裡所记载的内容和该寺裡牌位的内容相符,而且还有按照汉越音的中越文逐字翻译:
牌位正中:显考行二讳几圣字上川之灵;生于乙未年(1655)十一月初三日酉时;卒于庚子年(1720)正月初八日未时;陈王爷之神位。上方:公乃係广东省高州府吴川县南三都五甲田头村人氏。下方:戊子年(1768)十一月十六日辰时葬于美禄山,坐庚戌镇户乾向巽廉甲辰分金。
註:1768年下葬的时候离死亡时的1720年已48年,这可能是二次葬,而他的儿子早于1732年去世,所以有关下葬的这段记载应该是後来由他的後裔所补加的。
陈氏族谱裡还有记载着比他年轻四个多月的同父异母弟弟的牌位内容:显考行三讳圣音字国鼎号诚蓭府君之灵;生于丙申年(1656)三月二十五日申时;终于丙申年(1716)五月初九日戌时;陈三舍之神位。上方:公乃係广东省高州府吴川县南三都五甲田头村人氏。下方:戊戌年(1718)三月十一日寅时寄于镇户美禄村烙焒处,坐艮向坤廉寅申癸丑癸未入金。
古墓区经整理之後还发现多几座较小的墓,它们总体上有相似的外观:
纪念馆前竖立着一块高2米、宽1.7米的大理石碑,前面用越文及背面用汉文(即儒字)镌刻着陈上川的生平和功勋。
位于边和的新邻亭(今属平阳省)也于2008年在亭前的广场竖立着一块石碑,石碑两面也同样用越文和汉文刻上陈上川的生平和功勋。但汉字却使用“陈尚川”,而非“陈上川”。阅读一遍,就会看出负责翻译和校对的越南汉学家,程度实在是不敢恭维,不是“嘛嘛地”而已。
越汉对照之下,除了语法不对之外,许多错白字都是汉越音的同音字,;略举如下:
对联左边:“TỰ ĐỨC SĂC PHONG”(嗣德敕封,误为自德色封,嗣德是一位阮朝皇帝)
“Trần Thượng Xuyên” (陈上川,误为陈尚川)
“BÁT TIÊN GÚA HẢI”(八仙过海,误为八仙挂海)
“QUAN CÔNG PHÒ NHỊ TẢO”(关公辅二嫂,误为关公驸二嫂)
“BÀI MÃN PHỤC MINH”(排满复明,误为罢清复明)
“NGUYỄN PHÚC TẦN”(阮福瀕,误为阮福秦)
“GHI NHỚ CÔNG ĐỨC”(牢记功德,误为老记功德)
“ĐẠI ĐẠI CÔNG THẦN”(大大功臣,误为大大功神)
“KỲ YÊN”(祈安,误为期安)… …
新邻亭前厅的牌匾是按照汉越音的中越文逐字翻译加以书写:
新(TÂN)鄰(LÂN)城(THÀNH)舗(PHỐ)廟(MIẾU)
在新邻亭的正厅裡,也有把“新鄰城舗廟”写成“新麟城市廟”的,因为汉越字的鄰和麟同音,舗和市同意:
越南各处乡村都有各自的「亭」,但都因应各自的情况,内部的摆设会略为差异。因为陈上川被阮朝皇帝敕封为「上等神」,所以在新邻亭裡,本来属于城隍爷爷的位置就换上了他,他的神像後面是一个巨大的神字,神像旁边摆放着他红底金字配金框的王爷神位:
上等神的左边排放着左班、白马、前贤的神位;右边是右班、太监、後贤的神位。白马和太监指的是观音八大化身之一的马头罗刹(Mã Đầu La Sát),观音出现时可以是男,也可以是女,是中性的。当几百年前郑阮纷争时期,阮霸主逐步向南方扩张领土,南部的越南人是从中部通过陆路和水路移民而来的,他们认为能够平安抵达是化身为白马的观音给予了保护,这白马是中性的,而宫廷裡的太监也是中性,就称保护他们的白马为白马太监(Bạch Mã Thái Giám),供奉在亭裡加以膜拜,认为可以给在陆路上和水路上往来的商旅带来好运。後来又把它分开为白马和太监两个神位,让这神马不只保护商旅,还能给神提供服务,出行时有马可骑,留在亭裡时有中性服务员照料一切。南部和中部越南人的这种信仰是受了信奉婆罗门教的占婆人的影响而形成的。至于前贤(Tiền Hiền)是指召集开垦及建村的人,後贤(Hậu Hiền)是被召集後积极开垦的人,在他们之後继续发展和建设的被称为前次(Tiền Thứ)、後次(Hậu Thứ),前辈(Tiền Bối)、後辈(Hậu Bối)。他们都是曾经立下功劳的人,死後都获得供奉和祭拜。
新鄰亭正殿裡面也有把介紹文书写在木製看板上。看板有中文及越文版。中文版的文笔比前述亭门外所竖立石碑上刻的汉文版顺畅得多,可是却把陳上川的出生年写为 1600 年,太草率了!
开垦和建立一个村庄,有显著功劳的人被尊为前贤和後贤。往後日新月异的发展,在不同时期作出贡献的人,将被评选为前次、後次、前辈、後辈等类别,每类有一个牌位,名单就排列在牌位的旁边,並且逐年增加:
。。。。。。
《越南知多少?》 暂时到此搁笔, 其馀的且容日後慢慢再道来。
陸礼強
2022年2月7日 – 于澳洲雪梨
附:(堤岸的明乡嘉盛亭也供奉陈上川)
位于堤岸(今之胡志明市第五郡)的明乡嘉盛亭(Đình Minh Hương Gia Thạnh)建立于1789年,阮朝开国君主嘉隆皇于1808年赐名“嘉盛堂”(Gia Thạnh Đường),在法属时期的1867年改为“明乡嘉盛会馆”(Minh Hương Gia Thạnh Hội Quán)。1993年1月,明乡嘉盛亭获越南文化部(Bộ Văn hóa)公认为国家级建筑艺术遗迹。
明乡嘉盛亭正殿裡的主体祭祀对象是本境城隍(Bổn cảnh Thành hoàng)在正中央,五土神和五榖神在两旁;四位文武大臣在其後方:礼成侯阮有镜(Nguyễn Hữu Cảnh/阮有境,1650-1700)、胜才侯陈上川(Trần Thượng Xuyên,1655-1720)、安全侯郑怀德(Trịnh Hoài Đức,1765-1825)和静遠侯吴仁静(Ngô Nhơn Tịnh,1761-1813),仅阮有镜一人不是明乡人。
下图陈上川神龛右前方的柱子上有一句上联:“明季数忠贞记当年统帅楼船绩著越棉嘉誉广”,神位上写的是:“辅国都督将军胜才侯 陈公上等神”,上方的横额:“正气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