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山圣地(Thánh địa Mỹ Sơn):位于广南省维川县维富社美山村,距会安40公里,在岘港市西南方约69公里处,该地区曾经是统治越南中南部地区长达14个世纪、信奉婆罗门教的占婆王国的心脏地区。Story about my son?--- No,“Mỹ Sơn”。
从公元3世纪至12世纪,美山一直是占婆王国的统治中心。4世纪开始,逝世的国王就被埋葬于此。美山圣地被称作「越南的吴哥」,它甚至比吴哥还要古老。这是一个神秘所在,遗迹是在占婆王国覆灭近两个世纪後,在1885年,被一个法国人无意中发现。经专家研究, 据那裡的碑文记载,4世纪末,占婆国王巴哈德拉瓦曼一世(Bhadravarman I),曾下令在美山修建一座木结构婆罗门教神庙,从4世纪到13世纪,修建的寺庙总数达70馀座,从而使得美山成为王国的圣地。
但到了15世纪末,占婆王国迁都,美山从此荒废。遗址被考古学家发现後,1937年才开始修复工作,1969年在越战中曾遭到美军轰炸。如今的美山,尚有二十座不完整但还保持着原始模样的建筑遗迹。
总的来说,美山遗址有三大建筑群,规模很大,其建造和雕刻风格与越南其它地区的建筑差异十分明显。大部分寺院和宝塔用来供奉国王和湿婆,湿婆被奉为占婆王国和占族王室的创造者、奠基者和保护者。在当地发现的一些十二世纪的石柱,就是为了祭拜湿婆而立。
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美山寺庙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好不容易,越南的宗教篇终于完结了。现在且再回过头来,看看人物篇。在第四辑中曾经提及的,华裔富豪中,在法国殖民时期致富,在西堤商业区拥有两万多间房产出租,但又热心公益,积极回馈社会的Chú Hỏa,法文名Jean Baptiste Hui Bon Hoa,越文名Hứa Bổn Hòa,中译名许本和。他所创立的地产公司叫做“Hui Bon Hoa”,但他在西贡的房子被当地华人称为“黄荣远”大厦。而远在中国福建省厦门市的一个离岛 - 鼓浪屿上,也有一座富丽堂皇的西式别墅名为“黄荣远堂”,这也是Chú Hỏa家族的产业。原来Chú Hỏa的中文名是黄文华。
黄文华,字秀荣,福建省厦门同里文藻人,生于清道光25年(1845),终于清光绪27年(1901),是兄弟两人中的老二,16岁时离乡,到越南谋生。开始的时候,可能是靠捡破烂来赚取蝇头小利,因为有机会进过西贡黄荣远大厦的人都说,在进门的大堂中央有一大玻璃橱柜,摆放着一整套捡破烂的行当。慢慢的就稍有积蓄,据说那时他有一位法国朋友生意失败,连回国的路费都没有,许多生意上的朋友都因怕触霉运而不愿借钱给他,只有黄文华出资帮他顺利回国。法国朋友因感激而告诉他,在河内郊区有一荒地“厚芳兰”,是将来建设铁路的必经之地,建议黄把它买下。于是,黄文华以低价买下厚芳兰。不久,正如该法国人所预料的,法国建设铁路果真经过厚芳兰,地价飚升,黄文华得到一大笔赔款,财力大增,创立Hui Bon Hoa公司,经营当铺和地产业务,黄家从此发达並回馈社会,成为家喻户晓的“Chú Hỏa”,公司名下拥有西堤主要商业区的出租物业超过两万家。奇怪的是,“黄文华”怎么会变成“许本和”呢?除了他本人和或许他的亲人之外,没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不过我倒想沿着他的法文名字去推测:他的法文全名是Jean Baptiste Hui Bon Hoa,当年的越南居民而能取得法国国籍的,都是非富即贵,所以可想而知,都会得到特别优惠。当他办理入法籍及填写名字时,可能是按照中文纸张进行口头通译,“文华”的福建话发音与“Bon Hoa”相近,“黄”的福建话发音有“Ong”、有“Ooi”,而“Ooi”和“Hui”的法语发音也很接近,因为法语的“H”字是不发音的。所以“黄文华”就变成了“Hui Bon Hoa”,而“Hui”刚好是香港人以粤语发音,“许”姓的英译字,结果聪明的越南人就把“Hui”译成“Hứa”,把“Hui Bon Hoa”越语化成为“Hứa Bổn Hòa”,再译成中文就理所当然的变成“许本和”了。在文字遊戏中转了一个大圈,原来“许本和”就是“黄文华”。
許多华人都喜欢在自己的中译外文姓名之前加上一个通俗的外文名,例如现今香港特首曾荫权,他的外文全名是Donald Tsang Yam-Kuen,“Donald”是他的通俗外文名。Hui Bon Hoa当年入法籍时给自己加了Jean Baptiste这一通俗外文名,结果和他一起入籍的妻子、儿女们都被冠以Hui Bon Hoa为各人的姓氏,一个新的姓氏就此形成。Chú Hỏa的子孙後代,散居世界各地,目前有許多知名的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姓Hui Bon Hoa。
黄仲训,字铁彝,黄文华之次子,生于清光绪二年(1876),终于公元1953年。像当年的许多越南华人一样,只要家庭经济情况许可,都会把初生男孩送回国内的家乡受教育,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长大後才返回越南,继承父业,黄仲训不但回厦门学习中华文化,而且还考取了清朝的秀才。1901年黄文华去世後,他和三弟仲讚(1877-1934)共同掌管黄家的庞大产业。1918年,他携巨资到厦门开发鼓浪屿的业务,成立了“黄荣远堂”地产公司,在当时是一家实力较大的房地产商。他在鼓浪屿龙头山麓大量购买地皮,兴建了“厚芳兰馆”,以纪念其父在越南创业的艰辛。同年又在其前面兴建了颇有法国风韵的“瞰青别墅”(永春路71号)準备自住。後来又建了著名的西林别墅。断断续续地,黄仲训在鼓浪屿一共兴建了五六十幢别墅,但是大多数都租给了他人,就连瞰青别墅他也一天都没住过。倒是1949年7月23日晚,蒋介石将此作为“临时行辕”逗留过一晚。後来位于日光岩北侧的西林别墅、瞰青别墅和厚芳兰馆被选为厦门市郑成功纪念馆馆址,进行加建,並于1962年2月郑成功收复台湾300周年纪念之际正式开馆。
2007年根据厦门市有关部门决定,厦门市郑成功纪念馆併入厦门市博物馆,成为其升格後的一个分馆。
当年黄仲训在别墅周边筑起了城垛式围墙,想把日光岩围成他的私家花园,並在日光岩内的巨石上镌刻诗文,还在别墅上悬挂法国国旗来炫耀自己。
日光岩又称龙头山,与对岸的虎头山隔海相望,一龙一虎把守厦门港,叫“龙虎守江”。历代文人石刻题咏甚多,为名岩增添古风异彩。相传民族英雄郑成功准备收复台湾时,曾屯兵于此,留下许多动人的传说。岩壁间题有黄仲训落款的摩岩石刻特别多,这是因为他的花园原来包括了日光岩的一部分,但他所题刻的“郑延平水操台故址”却被人信以为真,进而认为他侵佔公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不满,就连菜农都不愿卖菜给他。後来,鼓浪屿民众和社会贤达人士发起了收复日光岩、筹建“延平公园”的运动,並发起了“延平公园筹备会”,强烈要求黄仲训退地。直到今天,所有的文章都认为黄仲训自私自利,侵佔公地。事实上,黄仲训在地权问题上是冤枉的,他的花园土地都有地契,並非多佔。所谓郑延平水操台故址是黄仲训附庸风雅,自己随意认定,自己刻上去的。黄仲训见惹了众怒,知道形势不妙,先请法国领事花嫩芬出面交涉,结果无效,只好又请当地社会名流调停。1927年12月7日在刘光谦,洪鸿儒,黄奕住等社会名流的调解下形成了对此事的《调停意见书》。 《调停意见书》建议:在日光岩建延平第一公园,黄仲训让出“水操台遗址”,並将“避暑洞後山地一段”照价让渡给公园。查海边港仔後国姓井旁那块“纵横约四百方丈有奇”的空地是黄仲训的地产,“由同仁等请其全部捐赠,辟为延平第二公园”。黄仲训还登报声明:所建别墅将供众人遊览,以瞻仰民族英雄郑成功故垒。
1928年前後,黄仲训想把黄家渡一带的浅滩填起来开发地产,但由于地基不好,造价甚高而不了了之,不曾料到,他却因此做了件好事———建了黄家渡码头。
虽然黄仲训在鼓浪屿一共兴建了五六十幢别墅,但黄荣远堂却不是他建的,那是菲律宾华侨施光从1920年所建,地上三层、地下一层,並在右侧建一幢副楼。整幢别墅西洋的与中国的、古典的与现代的和谐相配,相得益彰,是鼓浪屿别墅中的阳春白雪,可算是精品。相传,有一次(可能在1937年初),黄仲训与施光从同时乘船出洋,途中无聊玩牌赌博,黄以自己的船队为质,施以这幢别墅为押,结果施输了,他在对日抗战爆发前从菲律宾回来後,守信的将别墅交给黄仲训。可黄从来没有住过这幢别墅,而是把它交给弟弟黄仲评,别墅以自家房地产公司名号命名为“黄荣远堂”。
1937年抗战爆发後,黄仲训返回越南,从此就再也没有回过厦门。在日军统治越南时期,黄仲训由于不愿接受日本人提供的官职,在1942年,黄仲训遭日军关押,吃了很多苦头,受尽折磨,但日军也不敢把他弄死。自始至终,黄仲训都没有投靠日本人。这一点为他赢得了不少声誉。日本投降後,黄仲训出狱,1953年病死于越南。
黄文华(Chú Hỏa)和黄仲训两父子去世後都安葬于越南,但越南人只对Chú Hỏa感兴趣,据年长的一辈透露,Chú Hỏa是葬于离西贡约25公里,离边和约6公里外的一处风水绝佳之地。在风景优美的周泰山(Núi Châu Thới)附近,有许多较矮的,但名字都带有龙字的小山和谷地,组合成远望有如一条游龙的形状,计有宝龙、龙隐、福龙、龙福、龙庆、龙新、平龙、龙兴、龙平等。龙隐山(Núi Long Ẩn)刚好是龙头,Chú Hỏa就葬在龙隐山上某处,面向北方,他的故乡--中国。
由于越南人认定Chú Hỏa姓许,並不知道他本姓黄,所以有人根据推测,找出下图的墓地,但又不能确定是与不是,更万万想不到那正是Chú Hỏa的儿子、黄荣远堂东主黄仲训的墓地。
也有人在宝龙山一高地找到一座很特别的华人坟墓,非常豪华,墓室的上盖有点像雪梨歌剧院其中一片的形状,上面附有舞动的龙,龙头和上盖的尖顶都朝向北方,乍看之下,好像很有说服力,但一看另一张近照时,不对,墓主人不姓许,也不姓黄。
更有甚者,原籍广东潮州的越南著名文学家王鸿盛(Vương Hồng Sển,1902-1996),在他的名著Sài Gòn năm xưa(昔日西贡)裡,误把Chú Hỏa当成潮州人,跑到边和郊区的潮州坟场“义安墓园”裡,拍了三处最豪华的墓地,说其中一处是Chú Hỏa的墓地。可是细看一下三处墓碑,既不姓许,也不姓黄,显然Vương Hồng Sển老先生並不认识中文字。
由于法国殖民政府的介入,已被沿用了将近两千年的汉语文渐渐的淡出了越南的政治、文化舞台:
1907年:第一份以拉丁化的越南语文刊载的报纸在河内出版。
1915年:阮朝维新皇下诏废除越南北方(北圻)的各级科举考试。
1918年:阮朝启定皇下诏废除中圻的各级科举考试。
1919年:启定皇下诏废除所有的儒学学堂,而代之以教授法、越语的学校。
1924年:印支总督签令所有小学一至三年级必须学习拉丁化的越南语文。
自此之後,认识汉字的越南人(华裔除外)已经是寥寥无几了!
Vương Hồng Sển老先生可能是幼年时家贫,所以虽为华裔而没学好华文。
。。。。。。
《越南知多少?》 暂时到此搁笔, 其馀的且容日後慢慢再道来。
陸礼强
2010年11月28日 – 于澳洲雪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