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知多少-53

青年与春天

青春流灌你身中,希望闪烁你眼中,

那怕苦恼和病痛,那怕困难多重重,

青春流灌你身中,希望闪烁你眼中,

青年恋爱着理想,青年永远走向前!

看春风轻轻吹過大地,

多少花在枝头一齐放,

朋友你难道还不快乐?

听小鸟争着唱春之歌。

少女们来吧!舞蹈,

男子们来吧!赛跑,

蹦蹦跳,我们跑闹,

哈哈笑,我们喊叫。

春天!帶来了欢笑与歌唱,帶来了梦想与希望,

也许有时候烦恼渺茫,让我们来歌颂;

春天!让我们欢笑与歌唱,把握住现实与理想,衝破困难迎接万丈光芒。

相信五、六十年代,甚至七十年代南越政权覆灭之前,在南越各处华校的校园裡成长的青年学子们都熟悉这首轻快且充满活力的『青年与春天』。但大家可能並不清楚罗允正和叶传华究竟是何许人物。原来,他们都是越南中圻商贸古城会安市的土生华人。

罗允正La Doãn Chánh1920-1945),又名罗开(La Hối),是祖籍广东东莞的客家人,先祖早在十九世纪後期就到会安经商及定居,家境富裕且保持着中国文化的传承。他自幼聪颖,各科学习成绩出众,尤其在音乐方面有特别的天赋,14岁就开始创作一些富有欢乐气息的乐曲,当他1618岁到西堤升学期间还进修了西方的古典音乐。回到会安後,19岁的他和许多爱好音乐的华越朋友们组织了一个爱好音乐者学会(société philharmonique),他被推举为会长,那之後越南的许多著名作曲家都是曾经接受过他指导的会员,其中包括在1952年创作了『Nắng Chiều』(意为夕阳)而名传遐迩的黎仲阮(Lê Trọng Nguyễn1926-2004)。他曾和挚友叶传华共同创作了一些歌曲,其中有一首是『旅越会安华侨青年团团歌』,他们还计划由他作曲,再由叶传华填词,共同创作一首『青年与春天』。『Nắng Chiều』经台湾知名的歌曲作词人邱雪梅(1928-1988,笔名慎芝)填词後,其中文版获命名为『越南情歌』。

193777日卢沟桥事变引爆的中日战争爆发之後,日军在1943年佔领了越南,罗允正和许多爱国青年纷纷参加抗日地下工作,他们印发抗日传单,毒杀日军战马,进行爆破、袭击日军等敌後工作。不幸,在19455月的某一天,他和梁星标、林秉衡、林建中、甘炳培、蔡文礼、王青松、程诒训、郑燕昌、谢福康等共十人,因行踪被侦破而被日本宪兵逮捕,经严刑逼供而不得要领後,全部带到岘港西南面福祥山脚下加以杀害,有人说是被斩首,有人说是被枪决,然後集体埋在同一坑裡。同年8月15日,日本宣佈无条件投降,这十位为国牺牲的热血青年被奉为烈士,在民国35年(1946)迁葬回会安清明亭,埋在外表划分成10等分的一个长形坟墓裡,今人称该墓地为反日本法西斯义庄(nghĩa trang chống phát xít Nhật)。

当年会安、峴港、顺化三地侨胞在营建会安抗日十烈士墓时,在墓的中轴线前方建立一个高耸的纪念碑,上书民族正气四个大字,下方的碑台正面除了刻上前述十烈士的姓名外,还加上较早前牺牲的三位烈士的姓名,合称抗日十三烈士纪念碑。这三位烈士分别是李仲珣(会安中华会馆理事会秘书、会安华侨救国会总会幹事)、许文茂(会安潮州幫幫长,国民党驻会安直属支部常务监察委员,叶传华的舅父)和叶传英(会安客家幫幫长,国民党驻会安直属支部常务委员,叶传华的兄长,牺牲时年仅31岁),他们在19434月被日本宪兵拘捕及严刑逼供不果後加以杀害,而且都获安葬在各自的家庭墓园裡。

左下图是『青年与春天』作曲者罗允正在会安的诞生和成长期故居:阮太学街91号(Nhà số 91 đường Nguyễn Thái Học),如今外观已装修成现代款式的商号,内进二楼仍保存原有形状,是罗家的室内小祠堂,罗氏家族还有後人在会安定居。右下图是以罗允正的别字罗开命名的一条街道(đường La Hối),与他的故居隔着市中心的秋盆河(Sông Thu Bồn)遥遥相对。

怀着朝圣之心,越南当代音乐家、文学家和媒体界的陈中灿(Trần Trung Sáng)、阮廷甚(Nguyễn Đình Thậm)、东程(Đông Trình)、鸿山(Hồng Sơn)等,到会安寻访青年作曲家暨抗日烈士罗开(La Hối)的故居及坟茔。结果在当地居民的热心帮助之下,他们进到了故居,在二楼小祠堂上香参拜的时刻拍下以下一些镜头,接着就前往瞻仰了烈士们的长眠之所。


叶传华Diệp Truyền Hoa1918-1970)是祖籍广东丰顺的客家人,他的父亲叶启明(1887-1942)是来越的第二代,家境富裕而热心教育,创办侨校让华侨子弟学习中国文化,且积极参与抗日救国,任会安客家帮帮长,去世後由长子叶传英继任,即前述抗日十三烈士之一。叶传华曾担任集合抗日青年的会安华侨青年团团长,是文学和音乐方面的专才,当挚友罗允正在1944年完成了他们所构思的『青年与春天』乐曲时,他早已在1941年考入中国大後方的西南联大哲学系,且正在就读期间,直等到抗战胜利後,在1946年回到会安时才能替亡友的『青年与春天』填上大家今日所熟悉的歌词。他在19476月进入清华大学继续深造,但在1948年时因国共内战使时局动荡而回到会安,在中华中学教授国文、英文等科目,且被尊称为“会安华侨青年导师”。直到1959年,他移居堤岸,执教于各英文学院及任《亚洲日报》的翻译主任。1960年,他受聘为越南师範大学华语系教授,1961年任职于越南西贡文科大学东方哲学系。1967年,他兼职顺化文科大学,讲授中国文学。1969年转任堤岸越秀中学第20任校长(第19任是任奇达校长,第21任是巫志雲校长),同年12月因肝病严重住进西贡陆军医院後,在次年病故。除了在音乐方面的成就,在文学方面,他的著作包含197111月在越南出版的《叶华诗集》和20042月在香港出版的《叶传华诗文集》。


世旅Thế Lữ1907-1989)是『青年与春天』越文版的填词者,他原名阮廷礼(Nguyễn Đình Lễ),後来因为要突显是家中次子而改为阮次礼(Nguyễn Thứ Lễ),他是文人出身,在咬文嚼字之馀,套用越南人所喜爱的字尾母音互换(nói lái)的方法,把自己的名字从Thứ Lễ转换为Thế Lữ,作为他的笔名及别名(笔者的名字礼強 Qiáng也可以母音互换为两奇Liǎng Qí)。他多才多艺,既擅长作诗、写文章,也专精编剧、导演。当他在1946年带领着他的英武歌舞乐团从河内南下到会安演出时,想顺便拜会慕名已久的罗开,在得知罗已因抗日而牺牲的英雄事迹後,便前往罗家拜祭,获赠罗生前留下的一些五线谱版乐谱,他被其中『青年与春天』那轻快悠扬的曲调所吸引,在徵得罗家的同意之下,快马加鞭地一夜之间填好越文歌词,並把歌名略为调整为『春天与青年』(Xuân và tuổi trẻ),让他的歌舞乐团加上配乐和舞蹈,加紧排练後予以演出,得到会安观众热烈的回响,好评如潮。

Ngày thắm tươi bên đời xuân mới, Lòng đắm say bao nguồn vui sống.

Xuân về với ngàn hoa tươi sáng, Ta muốn hái muôn ngàn đóa hồng.

Ngày thắm tươi bên đời xuân mới, Lòng đắm say bao nguồn vui sống.

Xuân về với ngàn hoa tươi sáng, Ta muốn luôn luôn cười với hoa .

Xuân thắm tươi, én tung bay cao tít trời, Vui sướng đi, cao tiếng ca mừng vui reo

Đừng để lòng thổn thức tình mê đắm, Ta trẻ vui, ta trẻ vui đời xuân thắm tươi

Xuân thắm tươi, én tung bay cao tít trời, Vui sướng đi, cao tiếng ca mừng reo

Đừng để lòng thổn thức tình mê đắm, Ta trẻ vui, ta trẻ vui đời xuân thắm tươi

Vui sướng đi cho đời tươi sáng, Vui sướng đi cho lòng thêm tươi,

Ta hát ca đón mừng xuân mới, Ta hát ca cho lòng thêm hăng hái

Hát vang lên đời ta thắm tươi, Tiết xuân huy hoàng muôn sắc hoa

Tiết xuân êm đềm muôn tiếng ca, Hát vang hòa lòng thêm hăng hái

Hát vang lên đời ta thắm tươi, Tiết xuân huy hoàng muôn sắc hoa

Tiết xuân êm đềm muôn tiếng ca, Xuân tưng bừng ...

越文版的『春天与青年』,Xuân và tuổi trẻ,不但曲调轻快,歌词又春意盎然,极为得到越南民众的喜爱,各路歌星都争先恐後地翻唱,华裔华越双语歌手则中、越两版本夹杂着唱,每逢过年时节,到处都听得到。

炎黄子孙除了在越南会安出了罗允正这么一位有天赋但天不予年的年轻作曲家之外,远在神州大地的雲南省昆明市也出了一位只活到23岁但境况並不相同的优秀作曲家:


聂耳Nie Er1912-1935)是雲南玉溪人,生于昆明,原名聂守信,童年时受到雲南丰富的民间音乐和戏剧熏陶,10岁就学会了吹笛子,接着又学会了拉二胡,弹三弦,之後参加了学生音乐团。16岁考入民乐歌剧社,19岁开始进行专业的艺术生活,谱写歌曲是他的专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少帅张学良的不抵抗促使东三省迅速沦陷之後,不愿臣服于日本外侮军威之下的东北军民,纷纷组织义勇军起而反抗,前仆後继。聂耳也並不後人地参加救亡运动,通过戏剧和歌曲的演出来鼓舞人心,从而结识了被誉为现代戏剧奠基人的词作家田汉(1898-1968),並通过田汉的介绍,在1933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5年,上海电通公司拍摄故事影片《风雲儿女》,剧本作者是田汉,主题歌『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这首主题歌後来的正式歌名叫做《义勇军进行曲》,成为反抗侵略、激励和鼓舞中国人民奋勇前进的号角。同年7月,当该影片在上海上映时,聂耳身在日本,趁着暑假期间赴藤泽市鹄沼海滨,住在日本友人家裡,每天一面练琴,一面游泳,结果不幸于717日在海中意外溺水身亡,年仅23岁,遗体火化後,骨灰由友人张鹤、郑子平护送回上海。

《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不仅流行于东北义勇军和爱国青年之间,1937年卢沟桥事变引发了全国对日抗战之後,更加盛行全国。由于是国、共联合抗战,不管是以阵地战正面对敌的国军,或者是以游击战侧面对敌的共军,都以这首歌来激励军心和民心。特别是著名抗日將領,以血战昆仑关、遠征缅甸为解救英军而聞名、最後在1942年战死沙场的戴安澜将军(1904-1942),在1939年把这首歌定为他任师长的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第五军第200师的军歌。到了1949年,当国共内战定出胜负之後,它一跃而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1935年聂耳在日本藤泽市意外溺水身亡後,其骨灰被带回昆明安葬,1954年重修,1980年迁至雲南省昆明市西山区西山森林公园内太华寺与三清阁之间,该墓面朝滇池,整体呈提琴状。墓葬位置相当于提琴的发声孔处,整体呈圆形,直径3.8米,用大理石堆砌而成,上方安置有一座汉白玉花圈,花圈正中刻有铜字烫金“1912-1935”字样。花圈後方为一块墨石墓碑,正面雕刻有郭沫若所撰“人民音乐家聂耳之墓”字样,背面为郭沫若所撰墓志铭。墓後建有弧形屏风,屏风上刻有《义勇军进行曲》曲谱、长城及群众形象的浮雕。墓的正前方有一座高3.2米的汉白玉聂耳雕像(见下图右上角)。墓地自墓葬至墓前有24级台阶,象徵聂耳的享年。墓园景区入门台阶旁竖立着一块圆锥形大石,石的正前方刻着“聂耳墓”三个硕大的字及漆上紅漆,字的右方再刻有字形较小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行字(见下图左上角)。

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Fujisawa shiふじさわし)的鹄沼海滨是聂耳的遇难地,当地人在鹄沼海岸修建了聂耳纪念碑和聂耳墓,每年还会举办纪念活动。藤泽市还于1981115日起和聂耳的故乡昆明市结为友好城市。(“泽”的日文写法是“沢”)。

罗允正和聂耳两位音乐奇才,同为炎黄子孙,生长于不同时空,对手都是日本侵略军,虽然境遇不同,却有相同的结局:英年早逝,名留千古。

。。。。。。

《越南知多少?》 暂时到此搁笔, 其馀的且容日後慢慢再道来。

陸礼強

2020年8月8日 – 于澳洲雪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