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到南越国时期
据史书记载和古老相传得知,远在中国古代的三皇五帝、夏、商、周时期,中原各王朝的统治区域在黄河流域(约为今之河北、河南、山西、陕西、湖北)一带,位据中原的民族,自称为华夏人(华,古同花,繁华;夏,指強大。意即強大繁华的文明之花),汉朝之後又称汉人。而居住于四周的各民族分别被称为东夷、西戎、北狄、南蛮,秦时兼併了东夷和西戎,把北方长城外各民族统称为胡,把南方长江以南各民族改称为越(或百越)。
相传百越之一的雒越(Lạc Việt)族在今之越南北部的红河流域建立了文郎国(Văn Lang),传了18代後,约在东周战国时,被来自蜀地的瓯越(Âu Việt)族兼併,建立瓯雒国(Âu Lạc)。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灭了韩、赵、魏、齐、楚、燕六国之後,开始派50万大军向岭南百越之地扩展,主将任嚣(Nhâm Ngao或Nhâm Hiêu),副将赵佗(Triệu Đà),于公元前214年征服瓯雒国及岭南百越其他各国,设立南海、象郡、桂林三郡,由任嚣出任南海郡郡尉,郡治设在番禺(今广州),下辖博罗、龙川、番禺、揭阳四县,由赵佗出任四县之首的龙川县县令。四年後,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幼子秦二世胡亥在杀死众兄及姐妹廿多人後即位,实行残暴的统治,致使天下大乱,引发陈胜、吴广揭竿起义,项羽、刘邦争霸天下,秦二世在位仅三年即被迫自杀,秦朝在公元前207年就此告终,而楚汉相争的结果是刘邦胜出,在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在秦末及楚汉相争期间的公元前208年,南海郡尉任嚣病重,亡故前向赵佗颁布任命文书,让赵佗代行南海郡尉的职务。赵佗在秦亡後的公元前203年起兵兼併桂林郡和象郡,在岭南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定都番禺(今广州),並把象郡分为交趾、九真两郡,接着把疆土扩展至百越的夜郎(今广西、雲南)、闽越(今福建)、日南(今越南中部)。赵佗早在出任龙川县令时,就採取“和辑百越”的民族政策,上书向秦始皇请求,从中原迁徙五十万居民到岭南三郡,同时还以为士卒补洗衣服,得到秦始皇调来的一万五千名女子,分配给留守的士卒为妻,让他们安居乐业,顺便把中原文化带到岭南,加強华夏民族和百越众多民族的民族融合。从此,位居岭南南蛮之地的两广及越南开始接受华夏文化的熏陶,而且,异族间的通婚也时有发生。结果,华夏民族的古汉语和百越众多民族的古越语在当年的南海郡和桂林郡孕育出当今的广府话、潮州话、闽南话、客家话、海南话等方言,而象郡的雒越和瓯越族却保留了古越语及在其中包含了超过60%的汉越词彙,同时也吸收了华夏民族所带来的百家姓氏。
汉高祖刘邦即帝位後11年(公元前196年),派遣中大夫陆贾出使南越国,劝服赵佗臣服汉朝,受封为南越王,定期向汉朝纳贡,成为汉朝的藩属国。
刘邦去世後,吕后临朝,赵佗自称“南越武帝”,中止藩属于汉朝的关系。吕后去世後,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刘恒即位,又派中大夫陆贾再次出使南越国,劝服赵佗去除帝号,臣服汉朝,再次成为汉朝的藩属国,但在国内仍使用帝号。南越国是出生于河北省真定县的秦朝武将赵佗在秦朝灭亡後所建立的独立王国,共存在93年,历经五代君主,官方语言是古汉语,民间语言是古越语和古汉语,各部族首领仍获委任管理各自的部族。但因为其疆域包含现今的越南北部红河流域,所以在越南史上被称为赵朝(Nhà Triệu,与中国不同,越南的各朝代是以开国君主的姓氏来命名),许多近代越南人因而认为南越国的疆域是他们的固有领土。
当年的百越民族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而被流徙到岭南的华夏人,除了罪犯之外,还有为数众多的被征服的韩、赵、魏、齐、楚、燕六国的宗室和达官贵人,所以南越国传播官方语言和文字的“华校”,可能是存在于华夏人的家庭或私塾裡,由私人传授。
附属于中国时期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趁着南越国内因争夺王位所引起的动荡,派兵把南越国併入汉朝版图,並进而扩展到海南岛,把岭南的百越地区划分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珠厓、儋耳、交趾、九真、日南九郡,合组成交州,州治设在桂林郡苍梧(今梧州),今日的越南国土就包含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三国初期,吴国孙权分交州为广州和交州,新交州的州治南移至交趾郡龙编(Long Biên,今之越南北宁市)。当中国经历了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之後,交趾和九真两郡闹独立,成立万春国。把南北朝归于一统的隋朝,随即消灭了万春国,把它更名为交州,唐朝分岭南为广州、桂州、容州、邕州、交州(今越南北部)五个都护府,都护府的长官是刺史,由部族酋长担任,是世袭的职位(越南历代酋长都获封王,而且自称为皇:Vua),由中央任命的经略使加以监督。公元679年时,唐高宗李治又把交州改为安南。日南郡是若干年後被越南兼併掉的占城或占婆国(Chim Thành,Champa,Chàm)。
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五年(29年),交州刺史遣使入贡,请准每年遣派八名贡使留学。後来学成後获重用的有:
李进,交州高兴郡(今广东化州)人,东汉顺帝永和二年(137年)任武陵太守,在任九年。东汉灵帝七年(184年)任交州刺史,向朝廷奏请交趾刺史部应依中州规例,交趾部的茂才应与中原茂才一样授官给禄。朝廷从其请,从此交趾人才得以与中州同选。
李琴,交州人,东汉献帝年间(196-220年)获授官给禄,官至司隶校尉。
张重,日南人,东汉献帝年间(196-220年)获授官给禄,任金城太守。
唐朝(618-907年)时开始实行科举选士制度,只要高中,就有机会到朝廷出任高阶官职。当年安南(交州)地区的“华校”,就好像唐朝其他州、郡一样,有各级政府办的官校和有学识的人所开办的书院、私塾等,学子们逐年参加秀才、举人、进士等不同级别的考试。朝廷还专设南选使,遴选安南人在当地或入朝做官。以下是一些史上留名的安南学子:
姜公辅(Khương Công Phụ,731-805年),出生于唐朝爱州日南郡俊宁县(在今越南中部清化省),其父姜挺(Khương Đĩnh)曾任某县县丞,祖父姜神翊(Khương Thần Dực)曾任舒州刺史,祖籍甘肃天水,是三国时蜀国名将姜维的後裔,在780年时考中进士,获唐德宗李适补为校书郎(Hiệu Thư Lang),因所书制策异于常人,改任右拾遺、翰林学士兼京兆功曹,于783年底因护驾和献策有功,升为谏议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宰相(他是德宗在位26年的32位宰相之一),784年因直谏不该厚葬长安公主一事引起德宗不满,在位仅半年就遭罢相,被贬为太子左庶子、右庶子,792年再贬为泉州别驾。他与同年出任宰相的名相陆贽(754-805年)相互赏识。805年时德宗驾崩,顺宗即位,再把姜公辅起用为吉州刺史,但他未到任就卒于泉州九日山,因妻儿远在安南,由好友隐士秦系葬于九日山。唐顺宗于同年传位予宪宗(805年),宪宗追赠姜公辅为礼部尚书。宋朝时,赵宋皇族趙令衿在姜公辅墓旁建有姜公辅和秦系合祠让人们祭祀,及北宋进士苏绅在九日山大书“姜相峰”石刻作为纪念。
越南史书和爱州姜氏族谱都记载他考中状元,是越南首位京族状元,並在他的家乡建立“状元祠”,门联右书『风雨已摧公主塔』,左为『海雲长炤状元祠』(炤=照),他被封为上等福神而受到祭祀。(这是越南史家和越南教科书的厉害之处,把历代在当地出生的汉人後裔写成是京族(越族)而非汉族,由于京族人数众多,久而久之,当这些汉人後裔的某一代失去了汉语的语言能力之後,自然就会认同是京族人。近代的明乡人,一旦不能掌握汉族语言,加上充斥在教科书裡的仇华教育,为了避免受到敌视,自然也就自认是京族大家庭的一员)。
姜公辅的弟弟姜公复(Khương Công Phục),也于同年考中进士,官至比部(属刑部)侍郎。
廖有方(Liêu Hữu Phương),唐朝交趾人,生卒年不详,早年他的文笔在交趾地区颇有名气,而且还是一名诗人,和散文大家柳宗元曾有诗文往返,还有诗作被收入《全唐诗》。在元和十一年(816年)进士及第,获唐宪宗李纯授予京兆府雲阳县令,校书郎等官职。西安碑林博物馆裡藏有他的墓志。《太平广记》中就记有廖有方卖马葬寒儒一段逸事:“元和十年,诗人廖有方进京赶考不第,返途经宝鸡住旅店,在店内见到一位落难青年书生。对方自述冷落寒窗无人赏识,如今贫病交加将不久于人世。虽素昧平生,廖有方倾己囊中之钱救治,但书生最终不治而死。廖有方把自己的马卖掉,备办棺材丧事,将这位命运悲惨的书生收殓安葬。此後书生的家人感激廖有方,向他赠送财物,廖有方坚辞不受。这些义举使廖有方被称作义士,传颂一时。”。
(以上所记述的人物史料,《大越史记外纪全书》裡也有相类似的记载。)
在直接置于中国各朝代的统治之下的越南,越族人除了和汉族人一样,学汉文、讲汉语,日常也用越语交谈,对于一些从汉语学来的新词彙,就用越语的特定发音来表达,被称为汉越音(Tiếng Hán-Việt),这些新的词彙在日常生活的长河中不断地增加。对于一些无法用汉字表达的越语固有词彙,就借用两个汉字来组合,分别表音和表意来表达,称为喃字(Chữ Nôm)。
独立但仍是中国藩属国时期
唐朝灭亡之後的五代十国(907-979年),中国分崩离析,统治着交州这片土地的割据政权是刘䶮建立的南汉(917-971年),首府设在番禺(今广州)。趁着交州发生兵变,938年,南汉静海军节度使的女婿吴权(Ngô Quyền,898-944年)在爱州起兵,在939年大败南汉军于白藤江(Sông Bạch Đằng),接着就称王,建都于瓯雒国的古都古螺(Cổ Loa,今河内西北),越南史书称之为吴朝(Nhà Ngô),从而造成交趾地区脱离南汉,也就是脱离中国统治,被视为是越南独立建国的开始。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年)在建立宋朝(960-1279年)11年後的971年才把南汉消灭,但北汉还没平定。这时,早已更替了吴朝的丁朝(Nhà Đinh,968-980年)缔造者丁先皇(Đinh Tiên Hoàng,924-979年)遣使向宋朝通好,获宋朝遣使册封为「交趾郡王」,不再把安南视为国土的一部分,而形成具有宗主国与藩属国的新关系。
1070年时李圣宗(Lý Thánh Tông,1066-1072年)首先在昇龙城(今河内)建立文庙(Văn Miếu)用来祭祀孔子和给四岁的太子李乾德(Lý Càn Đức,1066-1128年)学习汉文,两年後太子登基,是为李仁宗(Lý Nhân Tông)。1076年,李仁宗在文庙旁建立国子监(Quốc Tử Giám)作为全国最高学府,由才华出众的文官传授汉文经书予皇子和各贵族子弟,仁宗是第一个学生。1253年,陈太宗(Trần Thái Tông,1218-1277年)把国子监更名为国学院,增加接受成绩好的平民阶层入读。1484年,黎圣宗(Lê Thánh Tông,1442-1497年)规定,由1442年算起,仿效中国曲阜的孔庙,每科(3年一期)中举的进士,姓名将一起刻在树立在龟背上的石碑上,从1442到1780年,一共保留了82块进士题名碑。1762年,黎显宗(Lê Hiển Tông,1717-1786年)把国学院重新更名为国子监。
自939安南脱离中国独立,至1867年法军佔领越南南部,1883年法越政府签约,置越南中部与北部于法国的保护之下,及1885年中国满清政府与法国在天津签订了中法新约,越南获中国正式承认为法国所有为止,独立的越南历经吴朝(968-967年)、丁朝(968-980年)、前黎朝(980-1009年)、李朝(1009-1225年)、陈朝(1225-1400年)、胡朝(1400-1407年)、後黎朝(1428-1527年,1533-1789年)、莫朝(1527-1592年)、郑阮纷争(1533-1789年)、西山朝(1778-1802年)、阮朝(1802-1945年)等总共九百多年的多个朝代,期间只有1407-1427年的20年的间断是被明朝直接统治。在这九百多年裡,除了胡朝和西山朝用喃字作为官方文字之外,其馀各朝代都用汉字作为官方文字,但官方语言不再是汉语,而是改用越语。所以,无论是他们的最高学府国子监,或是在各州县和地方上的各类学宫、书院、私塾等等公私立学堂,都用越语的汉越音来学习汉文及用越语讲习,可能只有少数汉人创办的“华校”才用汉语教授汉文,以致能使用流利汉语与宗主国交流的人员大幅减少,不过,书面沟通依然是畅通无阻。这也加速了在这期间到越南经商或生活的汉人的後裔们,无声无息地被同化掉,同时也让新增越族人增加了更多的汉人姓氏。许多在越南定居的汉人,包括以下一些在历史上留名的人(《越南知多少01、05》),他们的後裔或有的甚至本身,都早已成为道地的京族一员:
先祖来自广西桂林的黎朝开国君主大行皇帝黎桓(Lê Đại Hành,941-1005年),
先祖来自福建的李朝开国君主李公蕴(Lý Công Uẩn,974-1028年),
先祖来自福建的陈朝开国君主陈煚(Trần Cảnh,1218-1277年),
先祖来自广东东莞的李朝状元莫显绩(Mạc Hiển Tích,1060-?)和陈朝状元莫挺之(Mạc Đĩnh Chi,1280-1350年),
先祖来自浙江的胡朝开国君主胡季犛(Hồ Quý Ly,1336-1407年),
先祖来自广东东莞的莫朝开国君主莫登庸(Mạc Đăng Dung,1470-1541),
先祖来自福建或广东的後黎朝阮霸主阮潢(Nguyễn Hoàng,1525-1545年),
先祖来自福建的後黎朝阮郑霸主郑俭(Trịnh Kiểm,1503-1570年),
来自广东高州的南明高廉雷总兵陈上川(Trần Thượng Xuyên,1625-1715年),
来自广西龙门的南明广西龙门总兵杨彦迪(Dương Ngạn Địch,?-1688年),
来自广东雷州的河仙镇总兵鄚玖(Mạc Cửu,1655-1735年),
先祖来自浙江並与胡季犛同宗的西山朝君主阮岳(Nguyễn Nhạc,?-1793年)、阮惠(Nguyễn Huệ,1753-1792年)、阮侣(Nguyễn Lữ,?-1787年)三兄弟,
先祖来自福建或广东的阮朝开国君主阮福映(Nguyễn Phúc Ánh,1762-1820年),
先祖来自中国,门生众多的教书先生武长缵(Võ Trường Toản,?-1792年),
父亲来自福建长乐的阮朝高官郑怀德(Trịnh Hoài Đức,1765-1825年),
先祖来自广东的阮朝高官吴仁静(Ngô Nhân Tịnh,1761-1813年),
先祖来自福建漳州的阮朝高官潘清简(Phan Thanh Giản,1798-1867年),
先祖来自中国某地的明乡人,抗法起义军副将林光箕(Lâm Quang Ky,1839-1868年),
. . .
法国殖民时期
在法军枪炮的強有力攻击之下,阮朝嗣德皇(Vua Tự Đức,1847-1883年)在1862年签约把南部的嘉定、边和、定祥三省割让给法国。1874年再签约把南部剩下的永隆、安江、河仙三省割让给法国。直到1883年最後签约承认安南是法国的保护国,沦为法国的殖民地至1945年,法军重返越南後再延长至1954年奠边府之役法军完全撤回为止。
汉字在越南失去了原来的至尊地位,被法文和用拉丁字母书写的越南文字(Chữ Quốc Ngữ,国语字)所替代。首先,法国政府开设一年或两年期的越法通译班,让有文化的越南人学习法国语文,毕业後出任低级官员,作为政府与殖民地人民间的桥梁。同时也开设一些法越班,让法国人学习越南语言。接着,从1906开始办小学(初小3年,高小2年),学习法语文、越语文和算术,越高班法文所佔比例越多。1911年开始渐进式办初中(4年)和高中(3年),小学毕业必须通过严格的会考(成功率很低,40%),拿到小学文凭(Certificat d'Etudes Primaires Franco – Indigènes,简称CEPFI或Xéc)後才能升初中,许多人要不断地考,直到24或25岁时才拿到Xéc,这时他们可以申请担任小学的初小助教,做通译员或记录员等许多不同的职业岗位。有的法国官员为了鼓励乡民学习法文,甚至会为考到Xéc的人组织荣归祭祖仪式,敲锣打鼓、旗帜飘扬地迎接回家乡。十多岁就考到Xéc的青少年会继续学业,初中毕业会考通过後才能进高中(成功率也很低),高中读完两年後参加秀才第一级会考(成功率更低),过关後升读高中最後一年,然後秀才第二级会考过关後才有资格升大学或到法国留学,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之骄子。
显然京族人学法语法文远比用越语汉越音学汉文容易得多,花较短的学习时间後就能应用。但家庭较为富有的人也不惜花钱,在课馀遣送子弟到旧时的秀才或学究所开办的私塾去学习汉文。
这期间在越南的华人越来越多,有因家乡闹饥荒而来的、有逃避战祸而来的、有为了经商而来的、还有不少没被同化的明乡人等,其中不乏饱学之士,他们为了保留和传承中华文化,有的人创办私塾,用方言或中国国语教授汉文,有的人在同乡会发起集资,创办帮立学校供同乡子弟就读,学习汉文和中华文化,这就是当年的“华校”,单以华人聚居众多的西堤而言,计有:
1907年开办的闽漳两等小学堂(两等 = 初小 + 高小),由福建帮的谢妈延、林联庆、曾允泽等创办,校舍设在位于堤岸梅山街的霞漳会馆。1923年停办,另建福建学校。
1908年开办的中法学堂(Lycée Franco-Chinois),由谢妈延等西堤华商与法籍殷商捐资合办,供华人子女学习华文和法文,聘请谙识中文的法军校级军官全权主理校政。校舍设在堤岸左关街2号。1949年有学生1114人,设中学19班,分预科班与四个年级,注重法语教学。1957年王爵荣任校务委员会主席,进行整顿,更名为博爱学院。
1911年开办的穗城学校,由广肇帮的李卓峰、冯星符、邓凌雲、冯寅初、霍绍鸿、李庚斯、冯子飞、霍存其等创办,用粤语授课。校址设在堤岸梅山街72号,紧邻穗城会馆天后宫(婆庙)。1913年,学生遍及六省及柬埔寨和寮国,人数不断增加,董事会议决将会馆後面的尝业十二间拆除,用来扩建校舍。1919年,再扩建两栋楼舍,共开廿一个班级。1938年共有学生950人。1941年增办初中。1954年增办高中,不久之後撤销。1962年更名为越秀中学,改用华语授课,师生们所操不鹹不淡的华语被戏称为“越獣国语”(秀、獣粤语同音,华语异音)。
1913年开办的义安学校,由潮州帮帮众创办于越南堤岸。初附设于梅山街义安会馆内,仅办小学。後因学生日增,校舍不敷用,于古都街建新校舍。1936年7月新校落成,为正校,旧校为分校。1937年增设初中部。日军侵越时正校被佔,分校也停办。1945年日军投降後恢复小学部,次年春恢复初中部, 接着又办高中及师範班。 1946年正校专办中学, 分校办小学。1962年正校更名为同德中学,分校为明道小学、明诚小学。
1922年开办的崇正学校,由堤岸客家帮帮长古有棠、西贡客家帮帮长徐裕伦等倡办。校址在梅山街34号。1934年增办初中,并实行国语(普通话)教学,开越南侨校国语教学之先声。与义安分校小学部为邻,1958年有学生1800多,1962年更名为正义学校。
1923年开办的福建学校,是因福建帮原有的闽漳学校校舍不敷用而停办,联合温陵会馆,在品湖街紧邻福建二府会馆处创建新校舍,是为福建学校。1940年增设初中,改名福建中学。1958年有初中10班,小学20班,学生2300。1962年更名为福德中学。
1925年开办的城志学校,是西贡福建帮帮众所公立,为初中附小学校。校址在西贡阮太学街75号。1948年学生530人,1956年有初中6班,高小4班,初小8班,学生共1143人,教职员33人。1962年更名为明德中学。
1928年开办的三民学校,由堤岸和西贡海南帮帮众所公立,校址设在堤岸水兵街的琼府会馆,在西贡有分校。1962年更名为文庄学校,西贡分校更名为育秀学校。
1928年开办的广肇学校,由西贡广肇帮帮长黄月亭、葉伯行、李仲卓、徐翯侪等捐资创建,是一座由钢筋三合土构筑的三层西式洋楼,设有小学和初中部,校址在西贡晏萨士罗兰街(今傅德政)44号。学校董事会由西贡广肇公所选举校董来监督学校各项校务,每两年一任。最初所有经费由公所负担,1932年起收若干学费,兼收西人和越人子女就读,经费不足之数由公所负担。1946年起,开办免费平民识字班,附设法文夜间班。1962年更名为开明小学。
1939年开办的岭南中学,是广州岭南大学的分校,最初只办小学和初中,1942年增办高中。1944年盟军空袭西堤日军时,迁往𢁑条(Lái thiêu)。日本投降後在1946年1月迁回堤岸。1956年有高中3班,初中6班,小学12班,幼稚园2班,学生共991人。
1939年开办的知用中学,由早在1924年在广州知用学社同人所创立的私立知用中学(今之广州市第二十八中学)的首任校长唐富言(1894-1960年)所创办並兼任校长,班级由幼稚园至高中。1948及1958年开办第一、二届简易师範班,毕业学生35 人。1958 年有中学 11班,小学10班,幼稚园3班,学生共1600多人。校址在堤岸阮维扬街49号,近安东街市。
1940年开办的国民中学,由广州国民大学校友容景铎倡办並任校长。1956年时有高中1班,初中3班,小学7班,幼稚园3班,学生共1038人。校址在堤岸安平街与阮潢街交接处。
1941年开办的南侨中学,由抗日战争期间南来的教育界人士创办,王贯一任校长。1944年间, 盟军飞机空袭西堤日军时,迁往梹椥,在椰林裡自建茅舍,继续办学。1945年8月,日军投降後迁回堤岸。因教学思想左倾,且师生经常参加反对内战遊行,于1948年秋被迫停办,校长及部分教师被越南法国殖民政府驱逐出境。该校调教出一批热血青年,或就地加入南解阵营,或偷渡回中国大陆,参与建设他们心目中的新中国。
1950年开办的远东中学(Lyceum d'Extrême-Orient),是中法学堂校友所创办的中法双语学校,由在中法学堂毕业後领奖学金赴法国留学,並取得电机工程硕士学位,返越创业的邝仲荣任校长。校址在堤岸福煦将军街103号,即1948年被停办的南侨中学旧址。
1954年开办的林威廉英文学院,由毕业于香港喇沙英文书院的潮州裔殷商林威廉所创办,校址在亚孟鲁苏街244号,是越南第一所私立英文中学,办学20年,桃李满天下。
… (在西堤和各省市还有数以百计的各级华校供华人子弟就近学习,不胜枚举。)
共和国时期
紧接着奠边府之役法军惨败之後,1954年7月20日签订的《日内瓦协议》把越南在17度纬线一分为二,时任南越国长的前阮朝保大皇任命远在美国的前尚书吴廷琰回国担任首相。吴廷琰首先平定各路军阀,然後在1955年4月30日举办公民投票,罢黜了保大国长,由吴廷琰取而代之,並于同年10月26日,成立越南共和国,吴廷琰出任总统。无论在政府机构或教育机构,越南语文代替了法国语文原有的地位。不过,法文学历依然得到重视,任何人想进入本国大学学习或出国留学,必须拥有越文或法文第二级秀才文凭。在『新国籍法』的淫威之下,华人都陆续入了越南籍,华校校名不许带有中国省市的名称,所以许多华校都陆续更名。而且,华校所发出的各级文凭,只得到台湾的国民政府承认,越南政府並不承认,但也阻止不了华人子弟的踊跃就读,华校仍然蓬勃发展。华校多为华、越双语学校,华人学子不但掌握到相当高的华语水平,在高中毕业时还有足够能力直接考取越文秀才文凭。除了已经存在的华校在继续发展之外,以下是在堤岸区的一些新增且具有代表性的华校:
1955年开办的志诚中学,为该校董事长黄志诚所创办,校址在堤岸张进宝街15号,校舍为新型建筑,办有幼稚园、小学、初中及高中商科。
1955年开办的英德中学,为西堤华侨天主教促进会所办,由杜德安、倪德正两神父主持,梁伯鸿任校长。校址在堤岸阮智芳街225号。
1956年开办的振中中学,是李文雄所创办的私立华文学校,1957年改为振中越文专科中学。1961年分越文中小学部和英法文部,成为“多语制”学校。校址在堤岸和平街市阮璜德街。
1957年开办的自由太平洋英文书院,是天主教于斌枢机主教所创办,设有英文中学和中文小学,栽培越华英语人才。校址在堤岸阮豸街922号。1964年4月起交由总部在台湾的中国天主教耀漢会接办和管理,更名为耀漢英文高级中学,後来又更改为耀漢高级中学。学校在1975年5月初政权交替後停办,最後一学年度学生总人数约为两千人。
1959年开办的自由太平洋高级中学,是发展中文教育。校址在堤岸阮智芳街279号。1964年4月起交由总部在台湾的中国天主教耀漢会接办和管理,更名为鳴遠高级中学。学校在1975年5月初政权交替後停办,最後一学年度学生总人数约为四千人。
1960年开办的启智中学,是由数位知用高中的教职员所创办,容宜让任校长。校址在堤岸陈璜君街。除了中文、史地等科目使用中文课本外,数理化等其他学科,全部使用英文版教材,加強英语阅读能力,有利于学子赴台升学。
虽然,华人群体在不断地竭尽所能来发展华校,传播中华文化,尽量使华人子孙後代能保持祖先的语言和文字。可是,情势比人強,华人在越人数,据知只佔人口的百分之一、二之间,被逐步同化还是在所难免。例如
广东鹤山人张凤好(Phùng Há,1910-2009年),改良剧红伶
广东潮州人王鸿盛(Vương Hồng Sển,1902-1996年),文学家
广东某县人何兆英(Hồ Dzếnh,1916-1991年),文学家
他们显然除了只拥有足以证明具有华人背景的名字之外,生活习性都早已和京族人融为一体,王鸿盛甚至明确地显示出他並不认识汉字。(见《越南知多少-08》)
在华校,尤其在乡间,有时也会发现有京族孩子在就读,但通常只读完小学就转读政府所办的越语学校,长大後他们就是京族人中会讲华语,会读写汉字的佼佼者。
南北统一时期
1975年4月30日,被美国历任政府始乱终弃的越南共和国沦于败亡,在黄星红旗的覆盖之下,南北统一。原本欣欣向荣的华校被收归国有,关闭的关闭,改观的改观,华文教育的盛况,早已不复当年,甚至近乎不复存在。呜呼!哀哉!
。。。。。。
《越南知多少?》 暂时到此搁笔, 其馀的且容日後慢慢再道来。
陸礼強
2016年12月30日 – 于澳洲雪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