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堤华人所创立的医院
在越南,与当地京族人相对而言,华人非常注重自己的健康,每日三餐都十分讲究食疗,除了饭後喝茶帮助消化之外,口渴或酷暑时也会想到要喝凉茶,中药铺和中医师也随处都可找到。至于医院方面,则依照不同方言,各帮都先後创立了各自的帮立医院。
广肇医院
最初,广肇帮先侨们的住家都是茅草屋,他们选在一间茅草屋内设立一个医疗站,聘请一位中医师为同乡病患们免费把脉及配药。到了1903年,广府人社区建了一个医疗站,並将其升级並命名为“南海乐善堂”(Nam Hải Lạc Thiện Đường)的免费疗养院,俗称中华第一医院。
1907年3月,堤岸区爆发疫症,广肇帮帮长及侨领们向法国殖民政府提出申请,获准将梅山街(今之阮豸街)穗义祠旧址改建为纯中医药的“广肇善堂”,向患侨提供求医及栖身之所。直到1919年,在穗城会馆的大力资助之下,将之大规模改造及扩建,增设西医部,于1921年底落成,称为“广肇医院”(Y viện Quảng Đông)。该院各董事为永久计,提倡筹款购置堤岸水兵街(即同庆大道)店铺23间,以租金收入作为医院的经费。後来又增购堤岸梅山街(即阮豸街)及福兴街屋宇25间,拉架街(即阮知芳街)、福兴巷、福来巷、积善巷屋宇共59间。还有阿婆庙(即‘穗城会馆天后庙’)的香火一向也在挹注着可观的运作经费。
一位西方作家Michael Arnold于2014年在堤岸阮豸街和福兴街的转角处拍下了一张刻有“广肇善堂地界 19xx年立”的柱形石碑的照片,“界” 字是笔者所猜测,已被掩埋,年份是用数字符号书写,看不清楚是哪一年。
截至1975年4月,广肇医院共有病床912张,其中296张是免费病床。1978年,根据新政府的政策,座落于阮知芳街和阮豸街交界处的华人帮立广肇医院,成为胡志明市的公立医院,並更名为阮知芳医院(Bệnh viện Nguyễn Tri Phương)。
六邑医院
六邑医院是潮州帮的帮立医院。早在1885年,潮州先侨们就在这裡以传统医学作为基础,提供免费的医疗检查和治疗,进行着富含人道主义的医疗活动。1892年,他们在这地点建造了一座庙宇。直到1916年,因乡亲们医疗需求日益增加,医院开始兴建。1945年,医院启用西医,取名为六邑医院(Y viện Triều Châu),俗称中华第二医院。潮州的海阳县、潮阳县(即潮安)、澄海县、饶平县、揭阳县、普宁县、惠来县、丰顺县统称潮州八邑,在新加坡有个八邑会馆,但不只为何在堤岸却称之为六邑。六邑医院在经过多次的现代化建设之後,拥有了巍峨的面貌,截至1975年4月,共有病床600多张,其中185张是免费病床。
南越政府于1975年覆亡後,六邑医院被新政府接收。1978年成为胡志明市的公立医院之一,因院址座落在安平街,获更名为安平医院(Bệnh viện An Bình)。
福善医院
福善医院是福建帮的帮立医院。1887年时,梅山街北端属于堤岸郊区,多辟为坟场,福建帮的坟场就邻近广肇帮的穗义祠,他们在坟场入口处建了一间祭祀土地神的庙宇,称为“福善义祠”。随着堤岸市区的扩展,所有坟场在1908年依照政令迁往更远的郊区。“福善义祠”的坟场旧址获准在1909年建为中医院,庙宇保留原貌。医院获命名为福善医院(Y viện Phước Kiến),俗称中华第三医院,免费为帮民服务,有热心帮中富商们捐献堤岸八里桥街、波拿街和加富街共82间屋宇作为院产,以租金收入充当日常开支。後来又多次(1929-1942)在医院旁边的空地兴建房屋,1944年又将加富街11间平房加建为二楼,增加经费来源。1947年,医院扩大设施和面积,增设西医部,採用欧美方法操作和治疗疾病。直到1957年又增设妇产科。截至1975年4月,共有病床600多张,其中190张是免费病床。
福善医院在1975年4月之後被新政府接收。1978年成为胡志明市的公立医院之一,因院址座落在阮豸街,获更名为阮豸医院(Bệnh viện Nguyễn Trãi)。
藏身于福善医院中的福善义祠于2020年4月4日获认证为城市级建筑艺术遗迹:
崇正医院
崇正医院是客家帮的帮立医院。始创于1920年,纯属中医中药。1962年时大力改革,增设西医部,增建巍峨院舍。截至1975年4月,共有病床350多张,其中有55张是免费病床。
崇正医院在1975年4月之後被新政府接收。1978年成为胡志明市的公立医院之一,因院址座落在陈兴道街,获更名为陈兴道医院(Bệnh viện Trần Hưng Đạo)。延至 1985 年,平民震伤整形科被倂入陈兴道医院。 因而,医院获更名为胡志明市震伤整形中心。1996年开始,这裡成为胡志明市医药大学医务人员培训和培养中心的实践中心。直到 2002 年,获再次更名为震伤整形医院(Bệnh viện Chấn thương chỉnh hình),简单地说,这是一所骨科医院。
海南医院
海南医院是海南帮的帮立医院,位于安东街市後面,座落在雄王大道另一边,是西堤帮立医院中规模最小,历史最短的一家,正在增建之中的高楼院址还未完成,南越政府就覆亡。截至1975年4月,海南医院共有病床40张,全属免费。现被徵用作药厂及医用器材分销处。
华侨公立中正西医院
华侨公立中正西医院是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盟军到越南接受日军投降时,拨赠大批西药给华侨应急治疗各种疾病,西贡和堤岸的五帮华侨及时集资,和中华民国驻西贡大使馆共同筹划在堤岸兴建一所供五帮共享的现代化西式医院。他们首先在当年秋季借用广肇医院一隅成立一个西医部门,翌年春季在广肇医院左侧空地盖了两座棚,收容五帮男女病侨入院留医,另外再为不须住院的病患增设门诊部。1947年3月发动大规模募捐,並向福善医院借用院区内两座仓库,在同年7月改建成为雏形医院,为了纪念华侨的捐款和蒋中正总统领导对日抗战功勋而命名为“华侨公立中正西医院”。1948年以为期99年的特惠条件承租广肇医院左侧空地12,000多平方米为院址,建筑新院。截至1958年,该院多科疗治,仪器齐全,共有免费病床140张,收费病床60张,平均每天可容200病人住院。门诊部则平均每天可容100人到诊。
1955年,华侨公立中正西医院被南越政府改名为“中正医院”(Bệnh viện Trung Chánh)。1975年5月被新政府改为“华侨医院”(Bệnh viện Hoa Kiều),1978年国有化之後被更名为7A军医院(Bệnh viện Quân Y 7A),只对军人开放。
以下是1975年之前,华人在越南堤岸所建立的六间医院的地理位置和分佈图。在新政府的刻意安排之下,随着时光的流逝和老一辈的逐渐凋零,先侨们所留下的印记,将会烟消雲散。
除了上述为华人同胞提供医护的六间帮立医院之外,华人先侨也先後出资照顾到所有在地民众的健康。例如:
Bảo Sanh Viện Chợ Lớn(La Meternité,堤岸产育院)
堤岸产育院是法国在印支殖民地的第一所产房,建于1902年,位于堤岸雄王街,由华人共同出资建造,最初含有60张床和两个给法国人专用的房间。1940年时,一间规模更大的印支产育院(Maternité Indochinoise,Bảo sanh viện Đông Dương)建成,这裡便分出一部分作为孤儿院使用。当日军在1941-1945年间佔领越南时,把这裡作为驻军地点之一。
1952年,重返越南殖民的法军把这作为拘押和审讯政治犯的警察部门。直到1957年11月底才把这裡归还越南共和国政府,恢复作为产房的功能。经共和国卫生部斥资整修和扩建之後,1958年3月23日更名为Bảo sanh viện Hùng Vương(雄王产育院),增至拥有180张床位。截至1975年4月,已提升至拥有375张床位,主要业务领域是堤岸地区及邻近省份,除了专注于分娩之外,还治疗妇科的常见疾病。
雄王产育院在1975年被新政府接管之後,在1978年3月获认证为胡志明市的妇产科医院,並更名为Bệnh viện Hùng vương(雄王医院),床位已增至400张。
Nhà thương Drouhet(Hôpital Drouhet,杜鲁赫医院)
位于堤岸鸿庞街120号的Nhà thương Drouhet是当年的堤岸市市长Frédéric Droughet倡议,华人富商郭琰(Quách Đàm,1863-1927)和谢妈延(Tjia Ma Yen,Tạ Ma Diên,1862-1940)等捐资,于1908年建成,就以该市长的姓氏来命名。这医院接受和治疗所有本地患者。後来约在1955年更名为鸿庞医院(Bịnh viện Hồng Bàng)。
鸿庞医院在被新政府接收後,改为专治肺病的范玉石肺结核中心(Trung tâm Lao - Bệnh phổi Phạm Ngọc Thạch),並于1987年更名为胡志明市辖下的范玉石医院(Bệnh viện Phạm Ngọc Thạch),备有929张床位,为所有肺病患者提供治疗。
Bảo sanh viện Đông Dương(Maternité Indochinoise,印支产育院)
虽然华人早在1902年于雄王街建立了一间有60个床位的堤岸产育院,为当地人提供服务。已故富商黄文华(Jean Baptiste Hui-Bon-Hoa,1845-1901)之子,黄仲训(Tang Huon Hui-Bon-Hoa,1876-1953)和黄仲讚(Tang Chanh Hui-Bon-Hoa,1877-1934)昆仲在1937年捐出位于旧日Arras街(今之西贡第一郡贡琼街,đường Cống Quỳnh)一块约2万平方米的土地,並出资建造一间拥有100个床位的产育院,1940年完成後无偿奉献给地方政府,获命名为Maternité Indochinoise,由西人医生主理。但被法军徵用,当日军在1941-1945年间佔领越南时,把这裡作为军营,日本战败投降後才正式启用。(据越文维基百科的描述,这产育院在1943年9月开始运作,並于1944年更名为Việt Nam Bảo sanh viện,即越南产育院。还在佔领期的日军会这么仁慈地让出吗?这值得存疑!!)
这产育院在1946年被改称为Maternité George Béchamps,越人不喜欢这法文名称,常称之为Nhà sanh Chú Hỏa(华叔产房)。这是因为早期黄文华的越文名字是由闽南语音译而成的Hui Bon Hoa,创办的公司也用这名字,中文则称为黄荣远堂,当他获准入法国籍时Hui-Bon-Hoa成为他的姓氏,他的子孙因而全都姓Hui-Bon-Hoa,越人每当看到这三个字就以为是他本人。到了1948年,这产育院又再次更名为慈裕产育院(Bảo sanh viện Từ Dũ),藉以纪念共经历八位君主的阮朝第四代君主嗣德皇的母亲慈裕太后(Hoàng thái hậu Từ Dụ,1810-1901,“慈裕”的正确汉越音是Từ Dụ,但不知为何却变调为Từ Dũ)。直至1962年,床位增至300张,1972年时再扩充至506张。2004年4月,慈裕产育院获升级为已拥有1,000张病床的妇产科医院及南部32省最大的妇产科中心,名称改为慈裕医院(Bệnh viện Từ Dũ)。
Hôpital Saigon(Bịnh viện Saigon,西贡医院)
另外还有一间在1902年建立于西贡第一郡黎利街的医院,是殖民政府所建,並免费为当地人提供医疗服务,越人通常称之为Nhà thương thí,Nhà thương是医院的另一种叫法,thí是汉字施的汉越音,意即佈施、施予。这医院在1937年进行重建,经费全部来自前述黄荣远堂的黄仲训和黄仲讚兄弟俩,所以在西贡的人也称这为Nhà thương Chú Hỏa(华叔医院)。
现在,这间位于西贡黎利街125号的医院已成为一间综合医院:Bệnh viện Đa khoa Sài Gòn。
顺此也一提法国殖民政府所留下的一些医院:
Hôpital Municipal de Cholon(Bịnh viện Chợ Rẫy,大水鑊医院)
位于西堤今之第五郡阮志清街201B(Nguyễn Chí Thanh)的大水鑊医院始建于1900年,原名为堤岸市立医院(法語:Hôpital Municipal de Cholon),1919年更名为Hôpital Indigène de Cochinchine,1938年改为Hôpital Lolung Bonnoires ,1945年再改为Hôpital 415 ,直到1957年就恢复沿用原来的越文名称:Bịnh viện Chợ Rẫy。作为战争所造成损害的赔偿,日本政府在1971至1974年6月将这医院重组及扩建,在53.000 m²的面积上,楼高11层,拥有500张床位,並增设医疗设备,使之成为东南亚最大的医院。1975年新政府接管後仍沿用旧名,即Bệnh viện Chợ Rẫy,目前的床位数已逐渐增加至1,800张。大水鑊医院是胡志明市医科大学的一所教学医院,每年有 2,500名医学生和600名医生在大学和医院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接受培训。
Nhà thương Chợ Quán(左関医院)
位于西堤今之第五郡咸子街152号(bến Hàm Tử)的左関医院,是由在地的华越商人在1862年集资後所兴建及管理,原址是法军在1861年攻打嘉定城的志和堡垒时用来救治伤兵的地点,之所以叫Chợ Quán,是因这裡过去原为集市(Chợ),有很多摊位(Quán)聚在一处,“左関”是粤语译音。医院的管理权在1864年移交到殖民政府手裡,由从法国派来的医生主理,最初是医治患上花柳病的人,後来还包括患病的囚犯。到了1876年时,医院扩建至拥有110张病床。1901年,全越南的首届男护士训练班在这裡开课。1904至1907年,医院增设精神病治疗区,成为医学培训中心。 1908年在河内成立印度支那医学院时,医院停止培训,成为专攻传染病、麻风病和精神疾病的医院。因此,左関医院就背上了疯人院(nhà thương điên)的名声。到了1972年,在韩国的协助之下,在约12,000平方米的面积上建造医院的6层主楼,于1974年3月2日落成,新名称为韩越医疗中心。除了旧设施外,还拥有四个现代化设备的房间, 550张病床。当时,该医院被认为是“越南南部新建的、最先进的综合医疗中心”。
韩越医疗中心在1975年5月被新政府接收後,被改建为热带病医院(Bệnh viện Bệnh Nhiệt Ðới),而原来的治疗精神病患的区域则被收窄成一栋与热带病医院毗邻的独立建筑,命名为心神医院(Bệnh viện Tâm Thần),即精神病医院。
Hôpital Militaire(Nhà thương Quân đội,陆军医院)
陆军医院是法军在1862年刚佔领越南南圻东部三省後所建立的一所小型军用医院,1870年时在现址重建,由法国军医主理,服务对象是法国各级军人和在殖民政府任职的法、越公职人员。到了1905年,主理院务的医生Charles Grall(1851-1924)把服务对象扩展到平民百姓,凡负担得起一切费用的人都可以入院就医,成为华、越富豪们所喜欢光顾的医院。Grall医生後来升任南圻医务总督察(Tổng Thanh tra Y tế Nam kỳ)。
直到1925年,Hôpital Militaire已发展至成为一所综合医院,並获更名为Hôpital Grall(Nhà thương Grall,陆军医院),用以纪念这位已逝的前南圻医务总督察。
1955年,法国殖民政府早已因上一年的奠边府之役的惨败而离开越南,但仍保留着该医院的营运和所有权,当时是拥有560张病床。越南共和国政府把通到陆军医院门前的街道更名为đường Ðồn Ðất,Nhà thương Grall也因而更名为Nhà thương Ðồn Ðất,但除了普通百姓之外,位居上层社会的顾客们仍称之为Nhà thương Grall,华人也依旧沿用陆军医院之名。
1975 年 4 月底,在北越军对西贡的最後一次进攻中,伤员们选择进入陆军医院就医,仅三天之内就有 222 名重伤患者涌入,使该院不堪重负。法国在1976年撤离越南,把医院移交越南新政府当局。 1978年,Hôpital Grall更名为Bệnh viện Nhi Đồng 2(第二儿童医院),结束了综合医院时代,成为儿科专科医院。现在的地址是第一郡李自重(Lý Tự Trọng)街14号。
Clinique Saint-Paul(Bệnh xá Saint-Paul,圣保罗疗养院)
在法国殖民时期的西贡,有一家安吉尔疗养院(Clinique Angier)的小型医院,自 1908 年开始运营。1930年代,一间位于今之西贡第三郡阮通(Nguyễn Thông)街37号,由教会和一名法国医生创办,名为圣保罗的疗养院(Clinique Saint-Paul),取代了安吉尔疗养院。新疗养院由建筑师 Adolphe Chauchon 设计,楼体佈局呈U字形,两翼末端呈弧形用来放置病床,一排百叶窗减少阳光,保持温度凉爽,当时这疗养院的建筑是以优雅和现代著称。圣保罗疗养院的开幕日是 1938 年的圣诞节,当时南圻总督 Rivoal 有在场观礼,南芳王后也在1939年2月前往参观。 圣保罗疗养院一直经营到1975年越南共和国的垮台。
新政府接收後将其国有化,並改为眼科医院(Bệnh viện Mắt)。
附註:病院是一个汉语词彙,指诊治或看护病患的地方,目前常称为医院。但汉语文化圈的日本、韩国和越南还保持使用着这一词彙,汉字仍是“病院”。日语的发音是びょういん、Byōin,韩语的发音是병원、byeong-won,越语的汉越音是bịnh viện、bệnh viện,俗称为nhà thương,其中thương的汉字是受伤的伤,而thương的另一含义是爱护的爱。
。。。。。。
《越南知多少?》 暂时到此搁笔, 其馀的且容日後慢慢再道来。
陸礼強
2022年9月1日 – 于澳洲雪梨
Luc61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