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汉初的南越国(二)
赵佗在南越国的兴王之地---南海郡辖下的龙川县(属今之河源市)。河源市是在广东省东北部的知名客家古邑,是百越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最早的地区,即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为了纪念赵佗,一座赵佗骑着战马的塑像就树立在河源火车站前。此外,目前在龙川县还保留着他当年当龙川县令时所开掘的水井,称为越王井。
另外,上一辑也曾提及在现今广东省河源市辖下龙川县佗城镇佗城村的南越王庙裡,和在赵佗的故乡河北省正定县南城门处都有竖立着赵佗的铜像。
先秦时期,岭南无城池。城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一个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对区域经济文化发展作用很大。赵佗在岭南筑城几座,但佗城是他最早筑的城。赵佗在任龙川县令,使古代的龙川越人从原始社会末期跨过奴隶社会而直接进入封建社会,极大地推动了古龙川大地及岭南地区的文明进程。因此,龙川被视为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在接任龙川令之後,赵佗上书请求秦始皇遣送“亡父家者青年女子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秦皇帝可其万五千人”。因而秦军士卒得以与这一万五千中原女子组建家庭,其馀留在岭南的秦军士卒很多也与越女通婚。赵佗娶越人为妻,由于南越国的国都设在南海郡的番禺县,依照常理去推想,其妻应为番禺县或南海郡的在地人。但其妻究竟姓甚名谁,中文史书上不见有所记载,可能当年的百越人士的姓氏还没普及或根本就没有。可是越南人却认为她是交趾郡越人,而且还知道是姓程(Trình)。
有的越南史学家认为关于赵佗的出身,《史记-南越列传》只记载:“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並无说明真定县是在中国河北省,而据他们考查的结果,真定县是如今越南红河流域太平省建昌县的旧名,在建昌县鸿泰社(xã Hồng Thái,huyện Kiến Xương)建有祭祀赵武帝和程氏皇后的同森亭(đền Đồng Xâm)。所以赵佗的出生地是交趾郡的真定县,夫妻俩都是交趾郡人。下图是太平省建昌县同森亭的外观,右图是放大左图的正门,门楣上有“南始帝邦”四字,其上方是“壮帝居”三字:
同森亭是一个巨大的建筑群,建筑面积接近10,000平方米,包含凉亭、水座、石柱、朝拜庭院、前祭宫、中祭宫、祭殿、后宫等,其中的后宫供奉着赵武帝和程氏皇后:
下图左为同森亭整体建筑的鸟瞰图,右为左图中间最远处、面向河流的水座:
反对真定县在太平省建昌县这一论调的越南人持有两个有力的论点来反驳:
其一是: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前145-?)生活的年代和赵佗相近,他对赵佗事迹的描述除了《史记-南越列传》之外,还有《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其中描述汉高祖派陆贾出使南越国时,曾对赵佗说“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強于此。汉诚闻之,掘烧王先人塚,夷灭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则越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由于惧怕被挖祖坟、灭族和被击杀,结果赵佗决定臣服汉朝,13年後汉吕后禁南越关市,赵佗因而再次称帝。当陆贾第二次出使南越国时,汉文帝“为佗亲塚在真定,置守邑,岁时奉祀。召其从昆弟,尊官厚赐宠之”,並托陆贾带亲笔信向赵佗致意,由于得知祖坟和族人安好,结果赵佗同意再次臣服归汉,並致信谢罪说“蛮夷大長老夫臣佗,前日高后隔异南越,窃疑长沙王谗臣,又遙闻高后尽诛佗宗族,掘烧先人塚,以故自弃,犯长沙边境。且南方卑湿,蛮夷中闲,其东闽越千人众号称王,其西瓯骆裸国亦称王。老臣妄窃帝号, 聊以自娱,豈敢以闻天王哉!”。这在在说明,赵佗的故乡远在汉朝境内,而非在南越国辖下的交趾郡。
其二是:根据阮朝“舆地志”类型的书籍如《同庆舆地志》、《大南一统志》、《大越地輿全編》的记载,黎圣宗(Lê Thánh Tông,1440-1497)在位期间,从邓州分割出一地设为真定县,隶属于建昌府。所以,15世纪才建立的这一真定县,不可能是赵佗的出生地。前述在这一真定县所建立的同森亭,应该是因上述谬论所衍生出来的,它建成于阮朝启定皇(vua Khải Định)时期的1922年。
虽然赵佗的出生地早已被确认是在中国河北省的真定县,而不是在越南太平省的建昌县。认为赵佗是在交趾郡出生,且在该郡的建昌县建设同森亭来祭拜他夫妻俩的前题是错误的。但在1990年,该亭却仍然被越南文化和通讯部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遗迹。
至于在赵佗去世後连续担任後面几任南越君主的丞相吕嘉(Lữ Gia,前191-前111年),位高权重,中文史书上只说他是越人,他的宗族子弟都与皇族相互嫁娶,有七十多人在朝中为官。照理说他是南海郡人的机率较高,但越南史书却根据传说认为他是九真郡雷阳县(今之清化省寿春县)人,别名保(Bảo),是一位草药郎中之子。他因被地方豪强欺压而迁往南池乡(Nam Trì,在今兴安省恩施县)暂居,以草药郎中为业来维持生计。他在当地结识了一位武功高强的壮士阮名俍(Nguyễn Danh Lang),两人因志气相投而义结金兰。公元前137年,南越国武帝驾崩,文帝继位,在第二年下令各州、县推荐一些善良正直、文武双全的人士为国效力,在经过筛选之後,吕嘉在朝中当官,阮名俍则为武将。到了文帝六年,吕嘉升任丞相,阮名俍则掌管军政大权,获升任为爱州和驩州(Hoan châu)的督军。在司马迁所著的的《史记-南越列传》中则把阮名俍记载为没有留下姓名的吕嘉的将军弟弟。
下图左为吕嘉画像,右为位于越南红河三角洲的兴安省(Tỉnh Hưng Yên)恩施县(Huyện Ân Thi)邓礼社(xã Đặng Lễ)南池乡(làng Nam Trì)的吕嘉及其结拜兄弟阮名俍的墓地:
在历经中国的西汉、东汉、三国的东吴、晋、五代十国的南汉等朝代的统治之後,越南独立之後的吴朝、丁朝、前黎朝、李朝、陈朝等各个朝代,各地都建有纪念吕嘉和阮名俍的庙堂,特别是在上述的南池乡,大家尊称他俩为保公(Bảo Công)和俍公(Lang Công),而且认为他们的英灵一直都在护国庇民,因此受到历代皇帝的嘉奖,由本境城隍不断晋升,成为上等福神(Thượng đẳng Phúc thần),得到永恒的祭祀。
与上述赵佗是在交趾郡出生的缪论相反,大多数越南史学家都通过司马迁在《史记-南越列传》和《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有关于赵佗的出生地的记载,接受赵佗是河北真定人,即汉人,的说法。但对于赵佗娶越人为妻的“越人”,本应是泛指百越人或百越各族中的某族人,可是越南人则直觉地认为“越人”指的就是越南的京族人,即交趾郡或九真郡人。他们认为赵佗虽然是汉人,既然与京族人通婚,落地生根,他所建立的南越国就是越南的一个正统皇朝,即赵朝。所以赵朝治下的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是越南的固有领土。这种观点首先呈现于越南陈朝(Nhà Trần,1225-1400年)时由国史院编修黎文休(Lê Văn Hưu,1230-1322年)在1272年所编写的《大越史记》(Đại Việt Sử Ký)之中,这是越南最早的一部史书,当然是用汉文编写的。然後是黎初朝(Nhà Lê sơ,1428-1527年)年间由吴士连(Ngô Sĩ Liên,14xx-14xx)在1479年以《大越史记》作範本所编写的《大越史记全书》(Đại Việt Sử Ký Toàn Thư)。
在岭南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赵佗被奉为人文始祖,只要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赵庙、赵祠;足见赵佗在岭南人民心目中是明君、是英雄。根据越南人所作的统计,越南境内约有30间民间用以祭祀赵佗的赵武帝庙,其中建于离河内约15公里处的兴安省(Hưng Yên)文江县(huyện Văn Giang)春关社(xã Xuân Quan)的龙兴亭(đình Long Hưng),据说是赵佗在2000多年前所建行宫龙兴殿的旧址,佔地13.000平方公尺。
龙兴亭的两侧建有用来报时的鼓楼和钟楼,早晨鸣钟,晚上击鼓,这两个动作构成了 “暮鼓晨钟”这句成语,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
龙兴亭已被荒废多时,目前正在逐步修复,下图是它的鸟瞰图:
龙兴亭的祭殿裡有赵佗的皇帝牌位,在牌位的前方有一块金底黑字的匾额,上书“天南帝始”四个大字,两旁木柱上有两行並不工整的对联:
秦汉间事去千年 帝德王功存越史
龙津上神皋万古 江清水色俨同宫
进了隔间就是皇帝的牌位,在邻近处还供奉着皇后、太子和两位公主的牌位。
另外还有两行也不怎么工整的对联:
抗秦以无万里立国王南越
排汉战长沙保卫领土边疆
在经过了几百年历史长河的历代君王的极力追捧,认为赵朝是越南的正统皇朝之後,到了阮朝第四代君王的嗣德八年(1856年)时,嗣德皇(1847-1883年在位)亲自主持,由三朝元老、时任南圻经略使的潘清简(Phan Thanh Giản,1796-1867年)担任国史馆总裁,主编《钦定越史通鉴纲目》(Khâm định Việt sử Thông giám cương mục),历经三年後于1859年完成,再经多年繁複的检定後,才于阮朝建福元年(1884年)交付刻印出版。这部史书把赵佗定格为外来的侵略者,是越南北属时期的统治者。
不过,一位新一代的越南史学家陈仲金(Trần Trọng Kim,1883-1953年)于1919年编撰,並于1920年出版的《越南史略》(Việt Nam sử lược)再次把赵朝列回正统皇朝。
胡志明也认同。他在1941年为了鼓舞抗法战争和反对日本侵略而写的一首名为《我国历史》(Lịch Sử Nước Ta)的诗中说,赵佗是一位贤君,国名南越,治民五代。
史书中经常会把百越人简称为越人,而越南人也常自称为越人。越南史学家则有意或无意地把二者混而为一,其实南越国辖下各郡的越人分别是百越之中的不同部族,包含现今的壮族、瑶族、黎族、京族、傣族、...等,所用语言也有所不同。
1802年,阮福映建立阮朝。他在登基之後,派遣兵部尚书黎光定出使清朝请求册封为「南越国王」。嘉庆帝认为古时南越国也包括了两广一帶,不能允许混淆。因此将二字颠倒,改以「越南国王」之名冊封,阮朝的正式国号即为「越南」,取代了之前的名称「安南」,一直沿用至今。这就是今日越南国名的由來。
到了近代,对越南历史有深入的研究,1955-1960年间曾在河内师範大学和河内综合大学担任历史学科主任的陶维英(Đào Duy Anh,1904-1988年)认为,赵佗所建南越国的主要统治地盘是南海郡和桂林郡,国都设在番禺,各级官员都是汉人,而交趾郡和九真郡只是附属领地,只派两名官员监管,其实是某程度的地方自治,他虽然称帝,但不是越南人真正的皇帝。更何况由于南越国的建立,使越南被中国统治了千年之久。所以他是外来的中国侵略者。
陶维英的论点诚然有所依据。赵佗採取“和辑百越”的族群政策,鼓励各族通婚,加强中原、南越两地的民众融合,结果使不同时期来自北方的汉人和百越不同部族的人互相融合而形成在广东地区的广府话、潮州话和客家话三大语系方言,各方言区域内又有该方言的次方言。在广西地区则有粤语(俗称白话)、西南官话(俗称桂柳话)、客家语(俗称分为涯话、新民话、麼个话等)、平话、桂北湘方言、闽语等六种方言。越南地区也主要有北、中、南三种发音和词汇有所区别的京族语(越南话)和许多少数民族语言。显然,越人(百越人)不等于越南人,越语(百越语)不等于越南语。
尽管近代历史学家已把赵佗在两千多年前所建立的南越国视为来自中国的侵略政权,但认为他虽然是来自中国的汉人,但妻儿都是越南人,且已落籍,所以是越南人的皇帝,他当年的领地因而是越南的固有领土,有这样心态的人依然为数不少,各种祭拜和纪念赵佗的庙和亭仍然香火鼎盛。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尽管赵佗的出生地是交趾郡的真定县(今之太平省建昌县)的说法早就被一些历史学家加以有力的驳斥,但在当地所建用来祭拜赵佗夫妻的“同森亭”依然如常运转,近日更有人拿出一份所谓《古雷玉谱》(Cổ Lôi Ngọc Phả),将之打印後张贴在“同森亭”的显眼处,其主要内容如下:赵佗本名阮绅(Nguyễn Thân),原籍在今日河内城外的云内(Vân Nội),生于公元前256年,卒于公元前136年,是越南的皇帝,在位74年。他的父亲是雄翼公(Hùng Dực Công),雄裔王(Hùng Dụê Vương)的弟弟,他的母亲是陈氏贵(Trần Thị Quí),城外的广宁现今有祭祀他俩的庙宇。在蜀泮(Thục Phán)消灭雄王(vua Hùng)之後,身为雄王後裔的他流落他乡,时任广东郡尉的任嚣(Nhâm Ngao)收养了他。在一次前往大太监的府邸探望在那裡服役的姐姐时,赵高(Triệu Cao)见他魁梧俊秀,就收为养子,改姓名为赵佗(Triệu Đà)。由于有才幹,又是大太监的养子,所以被封为任嚣麾下的校尉。…
这《古雷玉谱》出自于一本暂译为《根源的神话或事实—龙父仙母》(Huyền Thoại hay Sự Thật Cội Nguồn—CHA RỒNG MẸ TIÊN)的谱书,由民族文化出版社(Nxb Văn hóa dân tộc)在2002年5月出版,作者是武仲泰(Võ Trọng Thái),並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文发展中心在2002年5月12日隆重举办了发佈会。但在越南历史和文化界提出质疑之後,延至2002年8月26日,文化和信息部的出版司决定把该书撤回。
据报导,在河内辖下的清威县富良社云内乡(làng Vân Nội, xã Phú Lương, huyện Thanh Oai),那裡有一座属于阮云(Nguyễn Vân)家族的祠堂,保留着一套日期不详的汉字手写族谱。据族长阮云层(Nguyễn Vân Tằng)告知,这是一套家族世代相传的珍贵古籍,名为《古雷玉谱》,由历代族长续编,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百越族谱古录》(Bách Việt tộc phả cổ lục)又名《南越雄王玉谱永传》(Nam Việt Hùng Vương Ngọc phả vĩnh truyền):记录各代雄王(也是姓阮)的事迹。
《阮族祠堂谱记》(Nguyễn tộc từ đường phổ ký):阮姓是全国其他姓氏的起源,所以阮云家族的族长也是全国的族长,《古雷玉谱》是全国的族长编写的。
就这样,赵佗由秦代河北正定人变成了越南河内阮姓的後裔。(一笑!再笑!三笑!)
。。。。。。
《越南知多少?》 暂时到此搁笔, 其馀的且容日後慢慢再道来。
陸礼強
2024年6月8日 – 于澳洲雪梨
Luc61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