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千多年中华文化的熏陶之下,越文词汇裡充满了俯拾皆是的汉语词汇。例如:
单字的有Thiên(天), Địa(地),Nhật(日), Nguyệt(月), Thủy(水), Hỏa(火),Nho(儒),Thích(释),Đạo(道)等。
双字的有Thiên Hạ (天下),Thế Giới (世界),Thanh Niên (青年),Nhi Đồng(儿童), Hạnh Phúc (幸福),Quốc Gia (国家),Hòa Bình(和平)等。
三字的有Phước Lộc Thọ (福禄寿),Sử Học Gia(史学家),Ngũ Hành Sơn(五行山),Liên Hiệp Quốc(联合国), Hồng Thập Tự(红十字)等。
四字的有A Di Đà Phật(阿弥陀佛),Thái Bình Thịnh Thế (太平盛世),Quốc Thái Dân An(国泰民安)等。
但也有一些是汉语裡所没有的或不予使用的。例如:
越语称身份证为Thẻ Căn Cước,其中Thẻ 是越语卡片的意思,而Căn Cước则是汉越语“根脚”,是底细、出身之意,Thẻ Căn Cước即根脚卡,也就是身份证。
选民或选举人的越语是Cử Tri,其汉越语的写法是“举知“,”举“是推荐、选用,而”知“则是”智“的古字,所以Cử Tri(举知)就是推荐,选用有智慧或才智者的人。而Thẻ Cử Tri 就是选民证,Ứng Cử Viên(应举员)就是参选人。
中、越文都有海港(Hải Cảng)这词,但中文的车站越文称为Xa Cảng(车港),而飞机场则称为Phi Cảng(飞港)。越文把舟、车、飞机的相关海、陆、空停泊地点都统称为Cảng(港)。
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吃喝拉撒“的後两项,比较文雅的一种说法是Đại Tiện(大便)和 Tiểu Tiện(小便),但大家有听说过 Trung Tiện(中便)这一回事吗?在中文裡肯定没有。原来越文在医学词汇裡使用Trung Tiện(中便)这一词语,所代表的是排出肚中之气 - ”放屁“。好妙的创见(Sáng Kiến)啊!
約公元前218年, 秦始皇派遣屠睢(Đồ Thư)率領50萬秦軍分五路進攻嶺南和閩越地區的百越族,當時的嶺南和閩越地區 還處於原始的部落酋長割據狀態,四支最強的百越族支系為南越、西甌、駱越和閩越。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取得胜利後在嶺南地區設立了南海、桂林、象三郡,任囂(Nhâm Ngao)被委任為南海尉。南海郡下設番禺、龍川、博羅、揭陽等數縣,趙佗被委任為龍川令。
前210年,秦始皇病逝,秦二世继位。前209年,任囂病亡,趙佗升任南海尉。前206年,秦朝灭亡,此時桂林和象兩郡的越人也趁機紛紛獨立,古蜀的王族後裔蜀泮在象郡擊敗其它駱越族的部落首領,以螺城(今越南河內市東英縣內)為都城建立了甌駱國,自稱「安陽王」。前204年,趙佗兼併了象郡(包括瓯雒国)和桂林郡,自立為南越王,对外称王,对内称帝,直到103岁才去世,由于兒子都已經死去,传位给孙子趙眜,《史 記》稱為趙胡,成為第二代的南越王。1983年在广州发现的,墓主身著絲縷玉衣的南越文王墓,就是趙眜的陵墓。
关于公元前206-204年间,南海郡尉赵佗征服甌雒國的事,在司马迁的《史记》裡有略事提及,在《钦定越史通鉴纲目》(Khâm định Việt sử Thông giám Cương mục)裡则记载着一篇哀怨的神话故事说:
当赵佗带兵攻打甌雒國时,由于甌雒的安阳王有神龟之助,早就备有一把能万箭齐发的神弩,
赵佗在无法取胜之馀,以和亲方式停止干戈,把儿子仲始(Trọng Thủy)入赘到甌雒國,与安阳王的女儿媚珠(Mỵ Châu)成婚,
因为郎才女貌,所以两情相悦,媚珠在毫无戒心之下让丈夫接触到了神弩,仲始趁着与妻子及岳父作家庭聚会时,把他们灌醉後暗中把神弩加以破坏,
然後向妻子辞别说要先回南海郡,接着要到遥远的北方去觐见秦二世皇帝,并问媚珠日後万一发生战争,如何能在兵荒马乱中找到她。
媚珠说她到时会把身上鹅绒衣上的羽毛沿途一片片的遗留着。
赵佗在得到儿子的汇报後立刻出兵,
安阳王直到赵佗兵临城下时才发现神弩失灵,结果城破,骑着马载着媚珠一起逃亡。
逃到海边时,安阳王仰天向神龟求救,神龟出现並告知“敌人就在你身後“。安阳王回头望见媚珠,知道是女儿坏了大事,于是拔剑把媚珠杀了,投身大海,神龟为他开路前行,继而消失无踪。
仲始找到媚珠的遗体後,运回古螺城安葬,然後投井殉妻,此井被称为“仲始井”。
媚珠死时身上的血流到海裡,被蚌类吸食後长出珍珠。相传如拿该处出产的珍珠到仲始井去清洗,会显得特别明亮。
当年由趙佗所建立的南越國,又稱為南越或南粵, 在越南又稱為趙朝(Nhà Triệu), 是約前204年至前112年與前 111年之交存在於嶺南地區的一個國家,國都位於番禺(Phiên Ngu,今廣東省廣州市),疆域包括今天中國廣東、廣西的大部分地區,福建的一小部分地區,海南,香港,澳門和越南北部、中部的大部分地區。南越國共存在93年,歷經五代君主。其中赵佗在位67年,赵眜在位15年。汉武帝于公元前111年征服南越国灭了,纳入中国汉朝的版图,並把它分成九郡:南海、蒼梧、鬱林、合浦、珠崖、儋耳,交趾、九真、日南。
越南在赵朝之後的前李朝和後李朝(万春国)的疆域是前述的交趾和九真两郡,隋朝灭了万春国後把它更名为交州,唐朝又把交州改为安南。所以公元939年,吴权脱离五代十国的南汉独立时所成立的安南国就在这片土地上。到了968年,丁先皇把分崩离析的安南国再次统一,改国号为大瞿越,但却受宗主国宋朝册封为交趾国王。一直到1054年,又另一李朝的李圣宗把国号改为大越,並于1079年併吞占婆(Champa, Chàm)北部三省,开始向南方开拓疆域。这占婆国其实就是古南越国分成九郡後的日南郡,北起今越南河静省的横山关(Đèo Ngang),南至平顺省潘郎(Phan Rang)、潘里(Phan Rí)地区,是汉代疆域的最南端。
占婆、中国历史对照表:
由汉人赵佗所建立的古南越国,有大量的汉人跟着移入。自从被汉武帝消灭及分割成许多郡县来直接统治後,中国北方的汉人还是不断的移入,尤其是在许多改朝换代的战乱时期。南方的众多百越民族(包括古南越国以外的江南和岭南地区),有的被汉民族同化但也影响了由北方带来的汉文化,使新形成的南方汉民族变成许多操不同方言的族群,例如广州、台山、客家、海南、潮州、闽南、福州、苏州、上海等汉语系方言;有的虽然吸收了汉文化,但同时也非常强势的把一些汉人同化掉,把大量汉语词汇融入了他们的原有语言中,形成一个新的民族,越南的京族就是其中佼佼者(他们不再是瓯越或雒越人);有的由于关山阻隔,各处一隅,保持着原有的语言、习俗,形成了不同的少数民族。
今天,在古代百越民族曾经居住过的区域所形成的各种汉语方言,假如加以留意的话,不难找出一些百越民族的语法的应用。例如:
“公鸡、母鸡、小鸡”:粤语也可说成:“鸡公、鸡乸、鸡仔”,潮州话亦然。
下毛毛雨或微雨:粤语和潮州话皆称之为“落雨微“。
一种凉鞋:粤语称“拖鞋”,潮州话倒装成“鞋拖”。
长形抱枕:粤语称“揽枕”,潮州话“揽枕”和“枕揽”都有人说。
读者中通晓其他方言的大有人在,相信也能在那些方言裡找到类似的词汇。至于百越民族语言之一,吸收了大量汉语词汇的当代越南语,他们所用的倒装词汇更是触目皆是。例如:
“Nhà nước”(家国)可说成“Quốc gia”(国家)。
“Vợ chồng”(妻夫)可说成“Phu thê”(夫妻)。
“Chủ Nghĩa Xã Hội”(主义社会)就是“Xã Hội Chủ Nghĩa”(社会主义)。
“Chánh Phủ Thực Dân Pháp”(政府殖民法)就是法国殖民政府之意,但不能倒过来说。
值得一提的是,越南南部的主要河流“Sông Cửu Long”是九龙江之意。其中“Sông”是江,“Cửu Long”是江的名称(九龙)。这条江的上游是远在中国雲南省境内的澜沧江(Lán Cang Jiang),流经泰国时称为Mee-Nam Lanh-Chan,这是在泰国定居几十年的智新兄所告知,其中Lanh-Chan是Lán Cang的泰语发音,Mee-Nam就是江或河之意。而在Wikipedia上它的泰语发音却是Mea Nam Khong,虽然名字不同,可是肯定Mee-Nam或Mea Nam是代表江/河,所以这条江的普遍译名“湄南河”是错误的把名字都给翻译丢了。到了寮国境内,其名称的寮语发音是Me Nam Khong,或简化成Me Khong,到了柬埔寨,柬语的发音是Me Kong,由此可见,英语用Mekong River,中文译成湄公河,是比湄南河较为正确得多,只是“湄”和“河”重叠了。至于“Khong”或“Kong”这名字的由来,据说是借发音近似印度的母亲河-恒河(Ganga),来引伸它的博大和源远流长。
越南民族,除了约佔其人口87%以上的主体民族-京族(越族)以外,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还有53个少数民族。其中有9个属于与中国跨境而居的同一民族,他们是一些受汉文化影响,但又没被汉人同化的百越民族,住在国界线北面的是中国的少数民族,在南面的是越南的少数民族。这九个越南少数民族分别是:
岱依(Tày)族:与中国的壮族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受京族的影响较深。
泰(Thái)族:是从中国云南迁来,与中国傣族同源并有着相近的民族特征。其中白泰人迁入越南的历史最早,黑泰人则是在10世纪后从云南西双版纳迁入红河三角洲,红泰人是后来黑泰人和白泰人中的一部分融合而成的。
苗(赫蒙,HMong)族:是从中国的云南、广西迁来,时间距今仅二三百年。内部分为白苗 、黑苗、红苗、花苗和汉苗等支系。其语言和风俗习惯与中国苗族基本相同。
瑶(Dao)族:他们系明代以来从中国两广和贵州、云南迁入,根据服饰特点又分为红瑶、白裤瑶、蓝靛瑶等支系,其语言、风 俗习惯与中国瑶族大体相同。
倮倮(Lô lô, Di彝)族:他们系16世纪後 从中国云南迁来,与中国彝族有亲缘关系。
哈尼(Hà Nhì)族:他们系300多年前从中国云南省金平、绿春两县迁来,语言和风俗习惯与中国哈尼族相同。
拉祜(La Hủ)族:其祖先系从中国云南省的金平、绿春两县迁来,距今不过二三百年。分为黄拉祜、黑拉祜、白拉祜三个支系。
布依(Bố Y)族:其祖先系19世纪从中国贵州经云南迁来,由于人数较少和居住分散,越南布依族已逐渐融合于其他民族,并成为新的民族。如越南热依(Giáy)族就是从布依族中分化出来,融合其他民族而形成的。
侬(Nùng)族:与中国的壮族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迁入越南的时间较晚,有的至今不过八九代人,约二三百年的历史,与中国壮族的共同性更多一些,他们说的是壮侗系语言。侬族除了主要源自壮族之外,还有一支源自广东钦州、亷州、防城(今属广西)一带的汉人,住在越南北部沿海省份广宁省的海宁一带,称为“海宁侬”。他们本是在有宗主国与藩属国关系的中、越两国的边疆一带谋生,在法国佔领越南後,1885年中法“天津条约”签署时,原居住在海宁的中国人刚好住在所划定界线的南面,所以也随地而归越。当时,法殖民当局曾进行人口调查,登记居民的“职业”等内容,原住海宁的中国人填写“职业”时,均报称“耕农”。鉴于这些居民所居住地按“天津条约”已划为安南(越南)领土,法方继续称作“中国人”不行,而这些居民又不懂安南语(京族语),其语言、文字、习俗、文化和生活方式都是纯中国汉人式的,因此又不能称其为安南人(京族)。最後,法殖民当局认定其为越南少数民族之一,以其务农种地“职业”为依据,称之为“农人”、“农族”,并又因习惯书写为人字旁的“侬”。这就 是“海宁侬”名称的由来。“海宁侬”所说的语言是客家话和一种带广西语音的粤语,例如:
在越南北方还有一个说客家话的少数民族:艾(Ngái,或 Sán Ngái 山艾)族。他们是中国南方的客家人,大约在300年前迁入越南定居,成了讲汉语方言的少数民族,他们讲话时常用第一人称“我”,而这“我”字的发音与粤语的“艾”字相同,所以便被称为艾人或艾族。自从有了海宁的侬人之後,许多人都把艾人和侬人等同之,但其实广义的侬人和海宁的侬人是不同的。
目前,在越南还有一个讲汉语的少数民族,那就是华(Hoa)族。这一族群包括:
明朝灭亡时为了逃避满清的统治而避居越南的“明乡人”的後裔。这些人之中只有少部分仍能保留着祖先的语言和习俗,成为华族之一员,其馀的丢失了语言,早就被融入到京族裡去。
清朝末年,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等战乱之後,络绎进入越南谋生的“清乡人”或清人,及其後裔。当年他们被依语言、地理之别而分归七府来管理。七府即广东之广州府、潮州府、琼州府,福建之泉州府、漳州府、福州府,及浙江之宁波府。後来把人数少的归併入相近的而简化为广肇、福建、潮州、海南、客家五帮。
民国期间,因中日战争等原因而移入的各地华人,他们及其後裔也同样被归入上述五帮来管理。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吴廷琰总统当政时,除了极少数个别情况之外,全都被迫加入越籍成为少数民族华族的成员。
海宁侬族被明令改称为华族。1979年3月2日越南政府有关部门公布了《越南各民族成分名称的决定》,正式承认54个民族,将海宁地区的侬(艾)统一改称华族。但由于有着一段独特的光辉历史,许多身处海外的原海宁侬族华人,仍喜欢自称为侬族人或侬人。
。。。。。。
《越南知多少?》 暂时到此搁笔, 其馀的且容日後慢慢再道来。
陸礼强
2010年7月24日 – 于澳洲雪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