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South China Sea)是中国以南的边缘海。位于中国大陆南部与菲律宾群岛、加里曼丹岛、苏门答腊岛、汶莱、马来半岛和中南半岛之间,与太平洋、印度洋为邻。北接中国广东、海南、广西、福建和台湾等省区,以广东省南澳岛到台湾省本岛南端(一作经澎湖到台湾东石港)一线同东海分界。东南至菲律宾,南至加里曼丹岛,西部有北部湾和泰国湾两个大型海湾,西南至越南和马来半岛等地,越南称之为东海(Biển Đông)。从南海往北穿过狭长的台湾海峡,就可进入钓鱼岛所在的东海。汇入南海的主要河流有广东的珠江、中南半岛上越南的红河和九龙江(湄公河)。中国在南海中的重要岛屿有海南岛和东沙、西沙、中沙、南沙四大群岛等。
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200海里专属经济区规定的出台,及根据其相关测算法,一个远离大陆的珊瑚礁、乾出礁或小岛,至少可以拥有1 543km2的领海和431 015km2的专属经济区海域。而海域裡富含鱼虾和名贵海产,各岛、礁延伸出去的大陆架又有发现蕴藏于海底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可能,所以区内临近各国(中国、越南、菲律宾、汶莱、马来西亚、印尼)都争相宣佈对某些岛礁或海域拥有主权,成为亚洲最具潜在危险性的衝突点之一。
现在且顺着由北至南的地理位置来简略的探讨一下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许多引用的资料来自维基百科和百度百科):
《一》东沙群岛(Pratas Islands,Quần đảo Đông Sa)
东沙群岛位於南海之东北部,是由一个小岛(东沙岛)、一个环礁(东沙礁)和两个暗礁(南卫滩和北卫滩)所组成,附近海区还有不少暗沙和暗礁。东沙岛与南、北卫滩相距约80公里。东沙岛呈西北西至东南东走向,岛形如馬蹄,东西長約2,800公尺,寬865公尺, 陆地面积約1.74平方公里,是在南海诸岛中面积第二大的岛屿,仅次于西沙永兴岛。中间包围海水成为一个內海(潟湖),面积約0.64平方公里,为珊瑚礁堆积而成。全岛周围十至十五浬为礁盘区。整个东沙群岛海域面积广达5,000平方公里,為南海诸岛的最北境,距离东北方的高雄港240浬(444公里),南距南沙太平岛640浬(1,185公里)。
东沙礁是一个圆形环礁,直径 40 多千米。中间为一浅湖,浅湖水深多在7.3-18米之间。浅湖内礁墩产海龟、玳瑁、砗磲、马蹄螺、海参等。南卫滩面积较小,水深58米;北卫滩面积为南卫滩两倍,水深64米。南卫滩及北卫滩为一连续浅滩,礁体呈椭圆形,沉沒水中,无岛礁出露,乃一种沉水环礁。
以下是东沙群岛各岛礁之名称及在潮涨时露出水面部分的面积:
** 海山即从海底凸起,山尖或山顶平原低于海面的山。
东沙群岛,古时候有『月牙岛』之称,位处国际航海重要的交通枢纽,清代时属广东省惠州府管辖。现由中华民国政府实际管辖,行政上划归高雄市旗津区中兴里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则名誉上划归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区碣石镇政府管辖。
东沙岛是南海诸岛中最早被开发的,渔民前往东沙海域进行捕捞活动,记载中可推至一千多年前晋代裴渊的《广州记》:『珊瑚洲在(广东东莞)县南五百里。昔人于海中捕鱼,得珊瑚』。『珊瑚洲』即指东沙岛及其环礁。早在西汉赵佗建立南越国之际,纳入南越国版图。
中国人开发和经营东沙群岛,始自明朝。郑和下西洋时代(1405-1433)的郑和航海图中的石星石塘就是东沙群岛。1710到1712年间(清朝康熙49至51年),清廷派遣水师副将吴陞,以及1907年(光绪33年),派遣水师提督李準分别巡视查勘西沙和东沙两群岛後,才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属广东省惠州府管辖。相传在1866年间,英国人Pratas曾遇风避难于此,自以为首先发现此岛,便以其名命岛名为Pratas Island,至今卻成为东沙岛沿用的英文名由来。1907年8月,日商西泽吉治聚众佔领东沙,插旗改名为“西泽岛”,並毀庙、挖坟、焚尸及驱逐周围作业的中国渔民,在岛上修筑码头、铁轨等建物,目的在开採磷酸矿物、海草、魚介贝类及海龟等水产资源,兴建木造房屋20馀座,建海水淡化厂一间和水池供蓄水及养龟,设电话线及吸水管路等设备。此事清廷未知,隔年因英国欲在岛上建置灯塔而所产生之归属问题才迫使清廷正视东沙岛为日人所佔之问题,于1909年向日本驻广州总领事馆交涉,最後清廷提出“中国江海险要图”一书等相关典籍,证实东沙确为中国领土,由清廷以16万元偿还日商西泽开发之费用,扣抵3万元作为补偿渔民损失,实付13万元,並签订条款後于同年10月派员接收,正式收回东沙岛。11月19日,广东省政府蔡康,在东沙岛举行立碑、升旗仪式,重申主权。同年,广东水师提督李準曾巡海至这裡。
东沙当时所有地面历史建筑、碑记,旧「大王庙」等,在20世纪初被侵入的日本人捣毁,之後於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又受重创,早已片瓦隻字不存。現存早期中国先民遗物仅潟湖东北侧沙下之「东沙遗址」及数口古中国式水井而已。二次大战期间由日本佔领,並兴建小型机场和海军罐头工厂,1939年(中华民国廿八年、日本昭和十四年)3月30日划归高雄州高雄市管辖。
1945年,二次大战結束後,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将此地划归广东省管辖。1947年国民政府亦明令公佈南海诸岛为中国领土範围,刊载报刊昭告世人,並树碑为誌。1949年初,划归海南特別行政区管辖。1949年10月中华民国中央政府退居台湾,继续控制东沙,1979年7月将此地连同南沙群岛划归高雄市管辖。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则仍将此地归广东省。目前东沙群岛为中华民国政府实际控制,並由海岸巡防署管理。
东沙岛缺乏土壤,表层覆盖着白沙(这是贝壳及珊瑚风化的产物),中层为磷矿,由鸟粪构成,但矿质並不是很好而且多数已被日本人开採殆尽。底层为珊瑚礁石;另外在附近的海域可能蕴藏有丰富的油气与天然气。
东沙群岛目前由中华民国国军驻守。岛上驻军在东沙岛上兴建了整齐的营舍,有二十四小时的发电厂、军邮局、医院、码头,並建有最新颖的气象雷达。
《二》西沙群岛(Paracel Islands, Quần đảo Hoàng Sa)
为了纪念郑和船队在南海诸岛的活动,中国政府在1947年公佈西沙群岛西面的一群岛屿为“永乐群岛”,东面的一群岛屿为“宣德群岛”。将南沙群岛中的一个群礁,称为“郑和群礁”。
以下是西沙群岛各岛礁之名称及在潮涨时露出水面部分的面积:
法国在统治越南期间,曾就近开发了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部分岛屿,1955年法军退出越南後,越南共和国(南越)政府便予以接收,並宣佈对黄沙群岛(即西沙群岛)和长沙群岛(即南沙群岛)拥有主权。
永兴岛(Đảo Phú Lâm)是南海渔民活动的区域,中国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资料文献对该岛均有记载。宋朝曾派海军巡视,並将南海诸岛划归宋朝版图。元代时,地理学家郭守敬曾在南海进行天文测量。明朝郑和下西洋,标绘过南海诸岛地理位置。清朝宣統皇帝年间,曾派广东海军赴西沙群岛查勘,刻碑升旗。1932年,法属印度支那政府佔据了西沙群岛。第二次世界大战,南海诸岛一度被日本夺得。日本投降後,根据开罗宣言,包括西沙,东沙,中沙和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一併归还中国,1946年9月中国国国民政府派海军司令部海事处上尉参谋张君然三次下南海,四次到达西沙群岛,並於1946年11月23日,联同进驻西沙群岛的舰队副指挥官姚汝钰,乘『永兴号』驱逐舰登临这个岛,岛名也因此而得。永兴岛上至今仍立有张君然当年立下的『收复西沙群岛纪念碑』。
由于国共内战,以及其後的中美在朝鲜和越南的衝突和对立,两岸的中国政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无暇顾及南海诸岛,越南共和国(南越)政府则在美国的幫助下逐渐获得包括永兴岛在内的西沙群岛的控制权。1956年,中国大陆的武装渔民在中国军队的支持下逐渐控制了包括永兴岛在内的宣德群岛(西沙群岛的东半部分),和越南共和国佔据的永乐群岛(西沙群岛的西半部分)隔海对峙。在其後的近20年中,双方多次爆发衝突。
1958年公9月4日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佈领海宣言,宣佈对台湾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和澎湖列岛的主权。当时中国正是越南(越南民主共和国)和南越及美国对抗的主要盟国,所以越南总理(首相)范文同于22日在人民报上发佈公函予以承认和赞同。
1961年,南越政府颁发敕令,把黄沙群岛(即西沙群岛)划归广南省管辖。
1964至1970年间,中国海军和南越海军经常在西沙(黄沙)群岛範围内发生小衝突,但双方並无伤亡。
1970年,美国把二战後托管的钓鱼台群岛交还给日本,引起中国和中华民国(台湾)政府的强烈反对。不久之後,美国海军参谋长在关岛(Guam)的记者发佈会上宣佈美国驻太平洋第一舰队不再把南海诸岛列于其战略保护範围之内,这似乎是对中方的让步回应。
1974年1月17至19日,中国海军和南越海军在西沙群岛海域发生激烈炮战,初时双方皆有损伤,越方一护航舰沉没,在中方从海南岛出动战机,美方拒绝驰援之後,南越舰隻败逃,岛上驻军或被歼或被俘,後来中国在香港红十字会的安排之下,释放了全部48名战俘,其中有一美国人。此役之後,所有西沙群岛的岛礁至今都在中国管控之下,且划归海南省文昌市管辖。
海战之後,南越海军佔领了远在南沙群岛的几个岛礁作为报复,中国海军鞭长莫及,徒呼奈何。越南最近发表了一些後黎朝和阮朝初期的一些用汉文书写的历史文件,证明两百多年前越南渔民已在Đảo Hoàng Sa(黄沙岛,即珊瑚岛)上作息及有官府加以监管,用以证明黄沙群岛(即西沙群岛)是他们的固有领土,並一再宣称拥有主权。
越南後黎朝显宗皇帝景兴20年(1759年),边海巡官顺德侯对黄沙岛上两个乡村美全坊与安鹏坊之间有关癸亥年(1743年)和戊寅年(1758年)承担黄沙船队税款的财务争执的裁决书。
但根据中国学者的考证,以越南当年的航海技术和所记载之航行日程而论,文中黄沙船队所能到达的黄沙岛,应是越南沿岸的某带有黄色沙滩的小岛(理山岛),而非远在200海里之外的黄沙岛(即珊瑚岛)。
1975年,在南越政府投降之後,越南政府开始宣佈他们拥有黄沙和长沙两群岛的主权,並在中国政府鞭长莫及的情况之下,逐步佔领南沙群岛的岛屿,至今已佔据了29个岛礁。
《三》中沙群岛(Macclesfield Bank,Bãi Macclesfield)
宋明以来,中沙群岛被称为千里长沙。1946年9月13日,中华民国政府行政院将三十年代命名的南沙群岛改名为中沙群岛,将团沙群岛改名为南沙群岛,中沙群岛位于西沙群岛东南约100公里、东沙群岛西南远方、南沙群岛北方。其中只有黄岩岛(南岩和北岩)是唯一露出水面的岛屿,其馀只是一群没有露出水面的珊瑚礁石,水深经常是9~26米。黄岩岛不是一个点,而是一片方圆十来公里的区域。其中大部分为礁,只有百十来块在涨潮时也能露出水面的岛礁,少数几块大个儿的十来平方米,小者如同倒扣的脸盆。群岛的总面积约为150平方公里。根据联合国的国际海事公约,无论涨潮落潮都是乾地者为岛,否则为礁。国人自古称之为黄岩岛,而英文称之为“Scarborough Shoal”,菲律宾文为“Panatag Shoal”,“Shoal”意即礁。中国在四十年代也曾一度改称为“民主礁”,但习惯成自然,如今又恢复黄岩岛之名称。
中沙群岛的岛礁很少露出海面,但是,隐在水下的暗沙、暗礁、暗滩众多,浅水处的面积巨大,据不完全统计,小于20米水深的礁滩面积约350平方公里。中沙群岛是由20多座暗沙和暗滩组成,位置也正当南海海盆的中心部分。它和黄岩岛环礁隔南海深海盆相对。
早在西班牙的殖民时代,菲律宾渔民已在黄岩岛一带捕捞及栖息。1957年时,菲律宾政府曾派人进行探测和考察,并于1965年在岛上竖起8.3米高的国旗,但没有把它划进国家地图裡。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制定後,菲律宾政府将黄岩岛划在其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内,但由于当时黄岩岛由驻菲美军实际控制,在美军驻扎苏比克湾的时候,用作第七舰队的靶场,菲律宾並未提出主权要求。1992年美国从菲律宾撤军,美军交还苏比克湾基地的时候、也把黄岩岛“移交”给了菲方,但是菲方海军力量薄弱、管理混乱,並未有效接管。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专属经济区的法规颁布实施後,菲律宾政府以黄岩岛位于其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内为理由,宣称对黄岩岛拥有海洋管辖权,後来又改为对黄岩岛拥有主权。期间中国也曾在岛上插上高耸的国旗。
1997年,菲律宾多次出动军舰和军用飞机在黄岩岛及其附近海域对民间组织的无线电探险活动进行跟踪、监视和干扰,並把中国所立的主权碑捣毁。
1997年4月30日,菲律宾两位众议员搭乘海军舰艇登上黄岩岛,並在岛上竖旗立碑,对中国渔民进行拦堵和恫吓。
1998年1月起,中国海南省四艘渔船在两个月时间内,相继在黄岩岛海域被菲海军拦截,51位渔民遭到非法入境的指控,被菲拘押近半年时间。
1999年5月23日,中国一艘渔船在黄岩岛遭菲军舰追击並被撞沉,导致11名渔民落水。据报导,菲海军在追赶渔船时,曾使用机枪扫射。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就此向菲提出严正抗议和交涉。
1999年6月,菲律宾教育部在新版地图中将黄岩岛,连同整个南沙群岛列入版图。8月,菲政府把“南沙群岛是菲律宾领土”列为修宪的内容,试图以法律的形式进行领土扩张。
1999年11月3日,菲海军一艘舰艇在黄岩岛巡逻时搁浅。菲宣称军舰是在参加救援时发生故障,经中国多次交涉後,仍不将船隻拖走。
2000年,菲海军开枪射杀一名中国渔船船长。
2009年1月28日,菲律宾总统签署法令,把Kalayaan Islands(Spratly Islands,即南沙群岛)的部分岛礁,和Panatag Shoal(Scarborough Shoal,即黄岩岛)划入菲律宾国土。
2009年2月4日,中华民国外交部强调,无论就历史、地理、事实及国际法而言,南沙群岛、西山群岛、中沙群岛、东沙群岛及其周遭水域,其主权属于中华民国,不容置疑。中华民国对4群岛及其水域享有一切应有权益,任何国家无论以任何理由或方式主张或佔据,中华民国政府一概不予承认。
目前,菲律宾海军实际控制黄岩岛周边海域。中国海军有小型军舰定期到黄岩岛海域巡逻。
《四》南沙群岛 。。。(下辑再续)
。。。。。。
《越南知多少?》 暂时到此搁笔, 其馀的且容日後慢慢再道来。
陸礼强
2011年6月14日 – 于澳洲雪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