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融入越南社会中的华人早已有如恒河沙数,数不胜数,明朝以前的,上溯到秦、汉时代,除了少数史书上有记载的部份开国君王或历代名臣,清楚自身或先人的祖籍之外,许多都由于落地生根而被逐渐的同化掉,成为京族的成员。明末清初以後的,也在不断的融化入越南众多民族的大家庭中,但还保留着“明乡人”的称谓。“明乡人”本来指的是明末清初进入越南的那批人和他们的後裔,现在已泛指包括清代或民国以後进入越南的华人和京族女子婚配後所生的混血儿女及其後裔,他们通常都在聚居处兴建“明乡会馆”作为自身的依归。“明乡”本作“明香”,意为延续明代香火,後改为“明乡”,意即缅怀明朝故乡。在堤岸同庆大道(今之陈兴道大道)前第五郡警察局对面的“明乡会馆”可以看到:
正门前有一对对联写着:
“明王治南天,天光日化;鄉里居越地,地利人和。”
正殿供的是中国明朝的历代皇帝,從明太祖朱元璋到崇禎皇帝的神位,
殿前一副主要对联這样写着:
"明聖先王,越國亦聞聲教;鄉黨宗族,亞洲同此冠裳。"
正殿旁边左边供的是阮有镜統帥、陳上川將軍,右边供的是明乡人郑怀德尚书、吳仁靜尚书等人的神位。在陳上川將軍灵位兩边的一副对联,写着:
"恥作北朝臣,綱常鄭重;寧為南國客,竹帛昭垂。"还有郑怀德写的对联:
"明同日月耀南天,鳳翥麟翔加錦繡;香滿乾坤遍越地,龍盤虎踞盛文章。"
"明乡会馆"裡还有許多明代历史文物,即使今天在中国境內也很难見到了的,例如三百五十多年前明代官員戴的布帽子、穿的布靴,明代士兵戴的坚硬竹編鑲铁皮軍帽,都还完好地保留了下來。
事实上,"明乡人",就是南明延平郡王郑成功死後,郑氏王国衰亡之际,从广东雷州半島转进至此的郑氏南海舰隊官兵。西元1679年,中国大陸的"三藩之乱"接近尾声,滿清軍隊胜利在望。乘"三藩之乱"之机反攻大陸的郑经部隊也节节敗退,在大陸已无法立足,郑氏南海舰隊的基地广东雷州半島岌岌可危。郑氏將領陳上川、楊彥迪等人 迫于无奈,率領五十艘战船、軍民三千多人转进中南半島,臣服于广南阮氏,在湄公河三角洲建立移民基地"明乡",成为現今越南胡志明市明乡华人的祖先。(1683年,13岁的第三代延平郡王郑克爽,即位只两年便因兵败而向满清政府投降。)
除了前面已经提及的一些知名的越南华人,现在且让我们再来挖掘多一些:
王鸿盛(Vương Hồng Sển,1902-1996),祖籍中国广东省潮州人,在越南南部的蓄臻(Sóc Trăng)省出生,他的越文名本应是Vương Hồng Thạnh或Vương Hồng Thịnh,但因在办出生纸时,用潮州话唸名字,“盛”字被写成了“Sển”,留下了一个明显的潮州人印记。他是一个文学家兼古物收藏家,对越南历史和考古都有深入的研讨,在他的大量著作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当推Sài Gòn năm xưa(昔日西贡),叙述西贡的陈年往事,共分一、二(1960),三(1992)集。他曾安排死後把自家的房子雲堂府(Vân đường phủ)和历年所收藏的849件古物遗赠给国家,希望能靠此成立一间以他的名字为名的博物馆。胡志明市政府(Ủy ban Nhân dân Thành phố Hồ Chí Minh)于七年後(2003年)下令确认他的原住址(số 9/1 Nguyễn Thiện Thuật, P.14, Q. Bình Thạnh)为市级历史遗迹,但一直都还没见落实该决定。
何英(Hồ Dzếnh,1916-1991),本名何兆英(Hà Triệu Anh),简化成Hà Anh,因用粤语发音,结果变成Hồ Dzếnh。Hồ Dzếnh也是他的笔名。他的父亲名叫何建勋(Hà Kiến Huân),祖籍中国广东省。他唸过中学,然後在私塾教学, 1931年开始在河内办报,写诗;1954年到西贡办报;1954年回河内继续办报和写诗。Hồ Dzếnh留下许多文学著作,並于2007年获追赠国家级文学技术奖。关于他的笔名还传诵着一段佳话:“何英”二字的粤语发音是“Hò Díng”(Díng是越语对Yíng的写法),若由正宗越南人来模仿粤语发音的话,是“Hồ Dính”或“Hồ Dzếnh”,而“Hồ”有“浆糊”之意,“Dính”可作“黏着”或“黏的”解。所以诗人何英惟有捨“Hồ Dính”不用而用“Hồ Dzếnh”了。可是文艺界的同仁还是戏虐式的称他为“Hồ Dính”。有好事者还出了一句上联给人对:“Hồ Dính dính hồ hồ chẳng dính”(大意是“黏”糊黏糊糊不黏,開頭兩字必须是人名)。有人对的下联是:“Ngọc Giao giao ngọc ngọc không giao”(玉胶胶玉玉不胶,Ngọc Giao是一位文学家),另有人对的下联是:“Vũ Bằng bằng vũ vũ chưa bằng”(羽平平羽羽未平,Vũ Bằng也是一位文学家),都被评为不够工整。
吴仁静(Ngô Nhân Tịnh,1761-1813),是祖籍中国广东省的明乡人,字汝山(Nhữ Sơn),号拾英(Thập Anh)在阮朝当官,同时也是有名的诗人。曾与郑怀德(Trịnh Hoài Đức,1765-1825)及黎光定(Lê Quang Định,1759-1813)同组平阳诗社(Bình Dương thi xã),获嘉定人称为嘉定三家(Gia Định tam gia)。著有拾英堂文集(Thập Anh đường văn tập),拾英堂诗集(Thập Anh đường thi tập),一统舆地志(Nhất thống dư địa chí),嘉定三家诗集(Gia Định tam gia thi tập)。1802年时,曾陪同郑怀德出使大清(中国),归还大清册封西山阮氏的印绶。1807年时,出使真腊(柬埔寨),册封真腊王。1812年,升任工部尚书,兼任协行嘉定城总镇。死後或追封金紫荣禄大夫,上卿,静远侯爵,謚肃简。
武长缵(Võ Trường Toản,?-1792),号崇德(Sùng Đức),是祖籍中国的明乡人,在新、旧两阮交战期间,他远离政治,在乡间设塾教学,门生众多,较为出名的有郑怀德,吴仁静,黎光定,吴松珠等。他获南方的士大夫们尊为泰山北斗(Thái sơn Bắc đẩu)、嘉定处士(Gia Định xử sĩ),他毕生只生一女且夭亡,当他去世时,获阮朝赠名号为“嘉定处士崇德武先生”(Gia Ðịnh xử sĩ Sùng Đức Võ tiên sinh),刻于墓碑上。众门生的輓联是:
“生先教训得人,无子而有子;”
“歿後盛名在世,虽亡者不亡。”
鄚玖(Mạc Cửu,1655-1735),本名莫玖,生长于满清入主中原、南明逐渐消亡于南方期间的广东省雷州府海康县,1671年,南方各地的南明势力相继被滿清所灭,才17岁的他,因不肯屈服于满清的统治,离乡背井,移居到真腊(柬埔寨)经商,到大约1687至1695年间,收买真腊国王的宠姬倖臣,使之向国王說情,让他治理湄公河三角洲的方城(译自柬埔寨语「Bǎm」,意為港口),也有称作芳城或幡城。经国王批准後,莫玖被委任为方城的「屋牙」(Okna,柬埔寨语,意为地方長官或鎮守),他广招四方商旅,吸引了海外诸国,帆檣络绎而來,华、越、柬、占、马来等流民丛集,戶口稠密,因而使河仙成為繁盛一時的港口,有「港口国」(Cancao)之称。由于相传常有仙人出沒於河上,因此方城被更名为河仙。莫玖善於招倈外地人士入居河仙,同時亦开拓附近土地,以供給外來移民居住,他招揽越南流民,让他們移居富国(Koh Tral,Phú Quốc)、隴棋(Trủng Kè)、芹渤(Cần Vọt)、淎㵅(Vũng Thơm)、沥架(Rạch Giá迪石)、𣘁毛(Cà Mau金甌市)等地,成立「七村社」,以使這批移民安居乐业,从而亦扩张了河仙的範围。河仙在莫玖的管治下安享繁荣,但郤是強邻环伺,而該地乃沿海地面,可聚商生財,卻不易防守。1679年,暹罗入侵真腊,果然殃及河仙。暹罗战船如入无人之境,莫玖一战即敗,被暹罗军隊俘虜北返。莫玖在暹罗滯留多年,直至1688年才趁暹罗内亂逃出,又等到真腊局勢安定之後,才得以重返河仙,收拾战後的废墟。後來为求取得保护,便于1708年向广南阮氏称臣,以換取其支援。因避免与篡黎自立的莫登庸(Mạc Đăng Dung)的家姓相混淆,便在自己的姓上加上「邑」字旁,成為鄚玖。鄚玖亲自到富春(顺化)覲見阮霸主阮福淍(chúa Nguyễn Phúc Chu),随即获授任為河仙鎮总兵玖玉侯。河仙虽从名义上归入越南版图,但郤維持著內政独立的状态。鄚玖于1735年去世後,获追封开镇上柱国大将军,安葬于屏山(núi Bình San),而河仙镇总兵一职,则由其子鄚天赐承袭。
鄚玖墓居最高位置,规模宏大,鄚天赐亲自立石,墓碑上书汉文刻字:“龍飛乙卯仲節誥封鎮國毅武玖祿侯莫公之墓孝男天賜立石”。鄚玖墓碑纪年落款“龙飞”,非清非越,墓主姓氏署“莫公”,而不署越南常用的“鄚”,显示鄚玖、鄚天赐虽身处异国,但不忘中华民族本根本姓。
鄚天賜(Mạc Thiên Tứ,1718-1780),字士麟(Sĩ Lân),祖籍广东雷州人,是鄚玖(Mạc Cửu)之子。又名鄚天錫(Mạc Thiên Tích),那是因当年鄚玖获封世袭爵位时,获特赐“天、子、公、侯、伯、子、男”七个字,作为子孙依辈序命名的第一个字,及“金、水、木、火、土”五个字,作为子孙命名第二个字的偏旁。1735年,他继承父亲的基业,获广南阮福澍(Nguyễn Phúc Trú)承认承袭河仙镇总兵之职,並获加以「欽差都督琮德侯」的勳銜,继续开发河仙(Hà Tiên),而且还获广南朝廷恩赐铸钱炉,让他自行铸钱,他于是自铸「安法元宝」,在南部通行。1736年鄚天赐为了招募各方贤才,在河仙建立一骚坛招英阁(Tao đàn Chiêu Anh Các),奉祀孔子,收藏中国书籍,並招揽中越人才,福建儒生陈淮水等十八人最受礼遇,称“十八英”。在众多英才的帮助之下,提倡汉文化习俗,设文武衙门,练军兵,建公署,筑城堡,区划街市,兴办教育。在鄚天赐的治理之下,河仙镇比前更繁荣,成为广南国的经济、文化中心。1756年,由于移居到真腊的占城人受到真腊国王的胁迫,广南阮氏派部将阮居贞(Nguyễn Cư Trinh)出兵攻打,真腊王败退逃入河仙求庇护,由鄚天赐出面斡旋,愿以割让Tầm Bôn及Lôi Lạp两片土地来向广南阮氏赎罪,广南阮氏同意並派人护送真腊王回国,这是广南疆域又多了鹅贡(Gò Công)和新安(Tân An)。1757年,刚回国不久的真腊王病逝,由他的堂叔Nặc Nhuận任监国,Nặc Nhuận献出Preah Trapeang 和Basac(今之茶荣Trà Vinh及後江Ba Thắc一带)两地,请求广南阮氏册封他为真腊王,接着他被自家的女婿杀死篡位,他的儿子Nặc Tôn跑到河仙求救,鄚天赐代他出面请广南阮氏施援手,广南阮氏即派鄚天赐带五营精兵护送Nặc Tôn回国夺位。他又为了答谢而献Tầm Phong Long(前江与後江之间的一片土地)给广南阮氏,另外还送Hương Úc, Cần Bột, Trực Sâm, Sài Mạt 和 Lình Quỳnh五府之地来答谢鄚天赐,鄚天赐把全部都转交给广南阮氏,广南阮氏又将之划归河仙镇,让鄚天赐管辖,那就是今日的金瓯(Cà Mau )及迪石(Rạch Giá)。此外,从1775至1777年,鄚天赐还带领他的三个儿子鄚子潢(Mạc Tử Hoàng,?-1780)、鄚子淌(Mạc Tử Thảng,?-1780)、鄚子溶(Mạc Tử Dung,?-1780),辅助广南阮氏镇守镇江(Trấn Giang,今之芹苴Cần Thơ),大力督促发展。1777年,西山阮氏攻入嘉定,灭杀广南阮氏家族後,继续追击广南阮氏之残余力量,鄚天赐父子率部将等经富国岛逃入暹罗求庇护,获得潮裔华人暹罗王郑信(Taksin,1734-1782,祖籍广东省澄海县)盛情款待。直至1780年时,一艘暹罗商船遭到旧阮(阮福映)的将领杜清仁劫掠,郑信命鄚天赐派人向杜清仁查问,但不见回报。西山朝得悉该事件後,便设反间计,製作假密函,命人带到暹罗,以使郑信相信鄚天赐打算跟杜清仁「裡应外合,以攻暹地」。碰巧杜清仁在此时派出水师在海上防禦西山朝的军隊,暹罗探子向郑回报這批水师在海上游弋的消息,令郑信对假密函深信不疑。郑信深感可疑後,随即嚴刑審訊,把他的所有成年儿孙和部将共50多人加以杀害,逼令鄚天錫自杀,只留下他的幼子鄚子泩(Mạc Tử Sanh)、鄚子添(Mạc Tử Thiêm)及孙子鄚公柄(Mạc Công Bính)、鄚公榆(Mạc Công Du)等数人加以流放。
鄚天賜去世後不久,暹罗发生內乱,郑信最終被将领郤克里所推翻,其後又派军进佔河仙。当时,阮福映为了在越南爭霸,便与暹罗結成盟友,而鄚天賜的子孙亦得以返回河仙。從1784年至1809年间,河仙先後由鄚子泩(鄚天賜子,1784年-1788年任职)、鄚公柄(鄚天賜孙,1789年-1792年任职)、鄚子添(鄚天賜子,1800年-1809年任职)继任鎮职,但郤是依附於暹罗及阮福映。到1809年鄚子添去世後,阮朝更委任官員直接鎮守河仙。1816年,鄚公榆(鄚天賜孙,1816年-1829年 任职)被阮福映委任為「河仙鎮葉鎮」(協鎮),但同時亦派遣越南官吏,河仙鄚氏已不能恢復昔日的內政独立。其後再历鄚公材(鄚天賜孙,1830年-1833年任职)一代,於1833年牽连入逆党叛乱,被送到順化審問,其後便再沒有鄚氏子孙继承河仙的管治职务。鄚氏家族只传到鄚玖的七世孙鄚子钦(Mạc Tử Khâm),因为没有男丁延续下去而终止。其後鄚子钦的女儿鄚氏香(Mạc Thị Hương)嫁夫檐文祥(Thiềm Văn Tường),生育九子,他们让长子及幺子改姓鄚,承继鄚家香火。後来又发现还有一支由鄚天賜的四姨太所传下来的鄚氏旁系留在河仙。
鄚子泩(Mạc Tử Sanh,1769-1788),鄚玖的孙子,是旧阮-阮福映消灭新阮-西山阮氏,建立阮朝之前的武将。当1780年其父鄚天賜及众多亲人被暹罗王郑信杀害後,被流放到暹罗边远乡村。1782年,郑信被新的暹罗王拉瑪一世(Rama I)推翻及处决。1784年初阮福映到暹罗时,拉瑪一世把鄚子泩带到曼谷和他见面。同年六月,旧阮和暹罗联军出发,攻打西山阮氏,年仅16岁的鄚子泩随侍阮王左右,获封为参将理政侯(Tham tướng Lý Chánh Hầu),结果强大的暹逻兵在越地不得民心,为西山军所败。鄚子泩留守河仙镇,为阮王提供後援,至1788年夏季,突然病故,年仅19岁。
陈上川(Trần Thượng Xuyên,1625-1715),字胜才(Thắng Tài),明广东省高州吴川县(今之湛江市)人。1644年,清军入关,清顺治三年(1646年),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即帝位,改元永历,陈上川即加入抗清行列。清康熙二年(1663年),陈上川被郑成功政权任为高廉雷总兵。次年(1664年),陈率部驾船奔袭钦州,打败尾追的清兵,佔据钦州湾、并不时巡航南海、出入东京湾、广南及高棉的港口,以保护台湾郑氏政权派往东南亚各地贸易的商船。另一方面,则配合响应吴三桂所部在两广的军事行动。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高廉雷总兵陈上川,眼见“力尽势穷,明祚终”,但又义不事清,即和副将陈安平,会同龙门总兵杨彦迪,副将黄进,率领三千余士兵,战船五十余艘,投奔越南南部顺化朝廷广南阮氏,表明“愿为臣仆”的意向,当阮霸主获悉原委之後,下令设宴慰劳和嘉奖陈上川等人,并各授以官职,然後命陈保持原水师队编制,开往尚属真腊国(柬埔寨)的东浦(嘉定古别名)地方,从事垦殖开发。陈上川到同奈河(sông Đồng Nai)的大舖洲(舖屿Cù Lao Phố)“辟地开荒,构立铺市,招致唐商,营建铺街”,把它发展成广南一大商港。大舖洲只兴旺了97年,到了1776年,反广南阮氏的西山阮氏攻入嘉定和大舖洲,仇杀华人,把各类物资搬运一空之後离去,许多华人逃到柴棍(堤岸)去,另起炉灶。
1698年,越南阮氏政权把原属柬埔寨的东浦地区强行纳入其版图,置嘉定府,设立行政军事机构,以鹿野处(即同耐)为福隆县,建镇边营(今边和);柴棍处(今西贡、堤岸)为新平县,建藩镇营(今嘉定)。陈上川被提升为藩镇都督,奉命进军柴棍(今堤岸),他驻兵柴棍时,很注意城市建设,发动华侨积极参加柴棍开发建设,“建立铺市,招商客”,为日後发展该市打下良好基础。
陈上川逝世後,阮主追赠他为“辅国都督”,许以春秋上祭,後又增封为“上等神”。在陈上川开拓过的边和、柴棍等地的华侨、华裔以及当地人民,仰慕他的开垦之功,多处立祠奉祀,纪念这位为越南南部开发立下基业的华侨先驱,其一是在边和的新邻庙,另一处是在堤岸的明乡会馆。
陈大定(Trần Đại Định,?-1732),是陈上川之子,娶鄚玖之女、鄚天賜之妹鄚金定(Mạc Kim Ðịnh)为妻,生下一子名陳大力(Trần Ðại Lực)。1715年,陈上川去世後,他承袭父亲的总兵一职,另获封定远侯衔,统领藩镇和龙门两支军队。1731年,一名居住于真腊国Prea Sot (Sà Tốt)乡的寮国人煽动当地民众,杀害真腊境内的越人,衝入嘉定劫掠,越军统帅张福永(Trương Phước Vĩnh)派部将迎击,结果损兵折将;再次增兵,包括陈大定的部队,分路进击,才把乱众赶出国境。陈大定一面筑垒保护西贡,一面挥军直入真腊境内追击,直达京城Lovek,真腊王害怕潜逃,並去信陈大定,言明乱军不是他所指使,请求越方退兵,由他来捉拿乱军首脑归案。陈大定向张福永请示,不获准,几个月後,还是困难重重,由于天雨难行,最後获准撤兵。结果零散的乱军又集结在一起,继续劫掠,重回京城的真腊王又斗不过他们,再次躲起来。1932年元月,张福永接到边防急报,即带领大军扑向真腊,乱军又逃跑,三月间,张福永带大军回嘉定,留下陈大定所部自行应对。陈大定屯兵于Lovek,一面扫荡、一面劝谕;真腊王则使用计谋把乱党的头目们消灭掉,然後,把Pream Mesar(Mỹ Tho美萩)和Longhôr(Vĩnh Long永隆)两片土地送给广南阮氏作为补偿。当陈大定兴高采烈地把捷报带回嘉定时,想不到张福永却怕因久无战绩受责而早已诬告他私通真腊王,图谋不轨,所以一回到嘉定,广南阮氏就把他关入广南大牢,进行审查,等真相大白时,他早已病死狱中。阮霸主追赠他为都督同知,张福永被降职处分。
陈大力(Trần Đại Lực,?-1770),是陈上川之孙,1732年﹐在父亲陈大定受冤屈被关进大牢时﹐他被迫與母亲妻兒家眷及部份龙門兵士投奔外祖父鄚玖的門蔭下。來自广东的避难者在河仙地区建立最為強大的水军核心力量﹐ 被誉為 “胜水队 ” ( Thắng Thủy Ðội )。後来,他成为舅父鄚天賜的部将,统领胜水队。1767年,祖籍广东省澄海县的郑信因赶走入侵的缅甸军而被拥戴为暹罗王,虽然前朝暹王已死,但他的儿子逃到河仙避难,郑信为了捕杀前朝王子,以绝後患,所以多次入侵河仙,但都无功而返。1769年,鄚天賜派陈大力率领五万水陆两军,封大将军,北伐暹罗,且节节进逼,後来由于暹罗内陆到处弥漫着蛮瘴之气,士兵因疫病蔓延而病死的,双方每日都成百上千。鄚天賜得知後即令退兵,结果生还者只剩一万多,陈大力也因病而亡,那时刚好是春天的末季。陈大力也被称为陈侯(Trần Hầu)或力才侯(Lực Tài hầu),显然他获赠侯衔。
楊彥迪(Dương Ngạn Địch, ?-1688),是南明延平郡王郑成功手下战将,任广西龙门总兵。1679年,南明快将灭亡时,带着副将黄进,与广东高廉雷总兵陈上川和副将陈安平,率领三千余士兵,战船五十余艘,投奔越南南部顺化朝廷广南阮氏,表明“愿为臣仆”的意向,当阮霸主获悉原委之後,下令设宴慰劳和嘉奖杨彦迪等人,并各授以官职,然後命杨保持原水师队编制,开往尚属真腊国(柬埔寨)的Peam Mesar(Mỹ Tho美萩)一带,从事垦殖开发。杨彦迪带领手下士兵和当地柬、越居民一起营建村寨,发展农耕、手工业和商业,把美萩发展成一大商埠。後来越南阮氏政权把原属柬埔寨的美萩地区强行纳入其版图,到了1781年,美萩成为南部五营之一的镇定营(dinh Trấn Định)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1688年,杨彦迪在美萩已经营了九年,但因妻小还在台灣,疑被受到牽制而有意投清,结果在美萩海口被副将黄进所杀,把部队取而代之。黄进杀了杨彦迪後,自称为奋勇虎威将军,迁移营寨至新据点,纵容部队到处劫掠,令真腊柬人苦不堪言,真腊王以为是广南阮氏所指使,愤而停止岁贡,调动军队,在江面佈防。阮霸主大怒,派梅万隆(Mai Vạn Long)将军假借连同黄进一起进剿真腊,伺机把黄进消灭。1689年初,在到了美萩海口时,梅万隆摆鸿门宴约黄进到会,等黄进的船一到,伏兵四面包抄进击,结果被黄进逃脱。梅万隆进入龙门营寨,把黄进的妻儿全部处斩,召集龙门馀众,交由陈上川统领,作为进剿真腊的先锋。
林光箕(Lâm Quang Ky,1839-1868),出生于坚江省(tỉnh Kiên Giang)的明乡人,父名林金耀(Lâm Kim Diệu)。在英法对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後,法国于佔领西贡後开始侵佔越南南部六省,当河仙镇于1867年沦陷後,抗法起义军将领阮忠直(Nguyễn Trung Trực)在坚江省招募义军,林光箕加入後,因为精通武艺而且又负责招募了许多其他的人,所以被封为副将。1868年六月,阮忠直率领义军攻佔坚江的法军基地迪石(Rạch Giá),有五名法军军官被杀,其中包括坚江省省长(当年称为参办tham biện)。五天後,法国海军中校A. Léonard Ansart,陈百禄(Trần Bá Lộc),总督芳(Tổng Đốc Phương)的援军从永隆(Vĩnh Long)开到,进行猛烈的反攻,起义军败退,林光箕为了保护主将,希望他能东山再起,而穿上阮忠直的战袍,冒充主将,把法军引开,继续顽抗,不敌而被捕,並被投靠法军的原义军逃兵认出,结果和几位同袍一起被带到迪石市处斩。当地民众有口头传颂的另一说是他在引开敌人後逃回家中,拜别祖先牌位、祖父母、父母、妻子之後,冒认是阮忠直,向法军投诚,结局相同。同年九月,阮忠直在富国岛战败被围困,为了减少伤亡,他投降,被押到西贡牢房审问,然後于十月底被押回迪石市处斩。两人在同年同一地点因同一志向而壮烈牺牲。两人都受到後世的景仰和纪念,可是林光箕墓碑上的汉字碑文却不知何故被铲平後换上越文字?
七远(Bảy Viễn,1904-1970),全名是黎文远(Lê Văn Viễn),其父名黎文酉(Lê Văn Dậu),来自中国广东省的潮州。七远出生于Chợ Lớn省的Cần Giuộc郡,1945年之前是以偷窃和抢劫为生,坐牢和越狱是家常饭。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後,法国在英军的协助之下,回到越南继续殖民统治,七远参加抗法战争,加入由三扬(Ba Dương)即杨文扬(Dương Văn Dương)任总指挥的平川联区(Liên khu Bình Xuyên),成为第九支队的支队长。1946年2月,三扬在Bến Tre的一场与法军的战斗中阵亡,七远争取要当平川抗法军司令,但遭到部份其他支队长的反对。结果在同年4月,身为南部各武装力量司令的阮平(Nguyễn Bình)任命三扬的同父异母弟五河(Năm Hà)即扬文河(Dương Văn Hà)为平川抗法军司令,並为了安抚七远,同年5月把他调升为第七战区副区长。1947年12月,法军第二室中校Savani派人与七远秘密接触。1948年5月下旬,七远带着手下最亲信的两大队武装力量,到南部的根据地参加会议及接任第七战区区长职。由于不赞成会议中要把平川军的编制改成许多卫国团的决定,1948年,法国为了对抗在越南北方的信仰共产主义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及削弱在南方的抗法力量,在越南南方筹组一个隶属法兰西联盟,由流亡在香港的保大皇出任国长的君主立宪越南国(Quốc Gia Việt Nam),同年5月27日凌晨,七远静悄悄的带着所部撤离根据地,投向法方,他获法方授予上校军衔,负责 西贡周围的公安警察事项。如此一来,抗法的平川武装力量被分割成由五河统领的抗法卫国团及由七远领导的亲法平川力量,50年代常被提及的平川力量指的就是七远手下的这一股力量。越南国在1949年6月14日正式成立,不过主要的军事、财政和外交权限都掌握在法国人手裡。在法方的同意之下,七远监控西堤一带的所有赌局、妓寨、烟馆及一切大小商业组织,最值得一提的是大世界(Casino Grande Monde)和金钟(Casino Cloche d'Or)。1952年,在法国保护之下的保大皇提升七远为少将。1954年,法军在奠边府之役被瓦解,被迫签订日内瓦协议,撤出越南北部,在17度纬线以南由吴廷琰(Ngô Đình Diệm)出任首相,並筹组内阁。法国人因不甘心退出而继续扶植平川力量和高台(Cao Đài )及和好(Hòa Hảo)教派武装力量,他们成立国家全力统一阵线(Mặt trận Thống nhất Toàn lực Quốc gia),寄最後通牒给吴廷琰,要求入阁,要他在1955年3月26日之前修改内阁名单。吴廷琰不肯让步,七远的平川派就进攻总参谋部及炮轰独立府(Dinh Độc Lập,後来的总统府),接着又进攻政府警察总部。在政府军的强力反攻之下,平川派的丫字桥(cầu Chữ Y)总部被捣毁,他们被迫撤离西堤。同年9月,吴廷琰派扬文明(Dương Văn Minh)上校进行扫荡,把平川力量彻底消灭,七远逃脱,经柬埔寨到法国终老。1955年10月,吴廷琰宣佈要征求民意(trưng cầu dân ý),经全民投票的结果,保大皇被罢黜,吴廷琰出任国长,並宣佈于1955年10月26日改国号为越南共和国(Nước Việt Nam Cộng hòa),国家元首由国长改为总统。
。。。。。。
《越南知多少?》 暂时到此搁笔, 其馀的且容日後慢慢再道来。
陸礼强
2010年9月29日 – 于澳洲雪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