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辑要介绍的是上一辑所谈及的雪梨富甲一方,死後除了举办隆重且体面的葬礼之外,还落叶归根,把灵柩运回家乡安葬的富商葉威记(Way Kee,1824-1892)的侄儿葉绣华(Yett Soo War,1852-1909),他曾负责把叔父葉威记的灵柩在雪梨出殡後卸下灵车,搬到轮船上,亲自护送回东莞的家族墓园安葬。
葉绣华在农暦壬子年(1852年)的八月初六出生于广东省的东莞,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在国内经商,家族拥有碾米厂和广东一带的分销业务,叔父葉威记是雪梨富商。他在1874年22岁时来到澳洲的雪梨埠,在他的叔父葉威记的商店裡工作,不久後就回乡娶妻,在生了一个儿子(葉琼心,Yett King Sum)之後又独自回到雪梨,先後在雪梨和布里斯本的学校裡进修了两年英语。
他在1880年移居到南澳洲的阿德雷德(Adelaide),在教会学校进修英文,时年28岁。在那裡,他成立了一间名为维利的公司(Way Lee & Co.),进口中国茶叶,该公司後来发展成为一家规模庞大的进口企业,在南澳和新威尔士都设有分支机构,甚至远至北领地、西澳和昆士兰都有他的分号。他並于1882年沿用当时的南澳殖民地议会法案归化为英国臣民。在一切的商业来往信函中,他的名字都签写为Y.S.W. Way Lee,即全名Yett Soo War Way Lee的缩写,这样一来,Way Lee就成为了他的英文姓氏兼名字。
由于英文流利,又乐善好施,他是阿德雷德最著名的华人人物,成为当地华人事实上的代表,也是大多数中西礼仪互动的焦点,在英文报刊中常会报导他的动态,例如:
他曾在1884年Elder Park 的圆形大厅开幕时举办了一次盛大的野餐,还为该活动贡献了中国灯笼;
同年又为阿德雷德(Adelaide)华人居民举办农历新年庆祝活动;
1886 年举办了正式的农历新年庆祝活动,並邀请了国会议员和其他知名人士出席;
1887年陪同清廷派往澳洲调查华民商务的总兵王荣和及候补知府余隽参观英女王登基五十年在阿德雷德举办的金禧展览;同年九月,他在回国为父奔丧时,获光绪皇帝授予四品军功衔,用以表彰他对旅澳华人的关怀和贡献。
葉绣华的部分清朝官服现在由他在阿德雷德的後裔保存着
1888 年在阿德雷德市政厅举办农历新年庆祝活动;
1901年,正在凖备到澳洲访问的威尔士亲王阿尔伯特·爱德华(Prince Albert Edward,後来的英王爱德华七世,1901-1910在位)和他的妻子亚历山德拉(Alexandra,後来的王后),由于维多利亚女王在1月22日去世,他们必须留下並筹备继位登基的事宜,改由他们的次子约克公爵佐治(George,Duke of York,後来的英王佐治五世,现任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祖父,1910-1936在位)和次媳玛丽(Mary,後来的王后)替代。7月10日,葉绣华穿着大清朝服在阿德雷德政府大楼的花园迎接约克公爵和公爵夫人,並为当晚的宴会提供食物、装饰品、灯笼和烟花助兴。
1887年5至8月,清廷以调查华民商务之名义,派总兵王荣和及候补知府余隽(广东新宁人)率团到澳洲华侨较集中的地区了解侨情。当时澳大利亚侨领梅光达先生在雪梨(悉尼)向王、余二人反映了澳当局歧视和迫害华人的情况,转达了侨胞的两点要求,並望转禀清廷:一是在澳华人较多的地区设置领事馆来保护侨胞;二是经常派军舰来澳访问,宣扬国威。同年,葉绣华又协同墨尔本的其他主要华人领袖,起草一份反对歧视和限制华人入境移民法的请愿书,递交给王、余两位特使。就在同年的年底,梅光达获任命为清廷驻雪梨总领事,获赏赐五品军功衔,1897年升为四品军功衔; Chen Ki Chong则于1889年4月获任命为库克镇领事,也获赏赐五品军功衔,他们都是以当地名望较高的富商身份而兼任领事的职能,国家並不负担任何运转的费用。使馆和正式由外交部派驻澳洲的总领事直到1909年才开始实现,那年,有鉴于他在发展与澳洲殖民地的贸易方面可以发挥的作用,葉绣华获任命为驻南澳副领事,可是,他还没来得及上任就病逝了。
他在1898年曾向维多利亚的本迪戈中国复活节博览会委员会(Bendigo Chinese Easter Fair Committee)借了一箱服装,在他使用後所归还的服装箱上还清楚地印着“Returned by WAY LEE, Tea Merchant, from the ADELAIDE CARNIVAL”(来自阿德雷德嘉年华的茶商 WAY LEE 归还),这纸条目前还保存在本迪戈的大隆博物馆(Dai Loong museum)裡。
凭着父、祖辈的家底及自身的聪明才智和努力,葉绣华的维利(Way Lee)茶叶公司及逐渐衍生的分号和其他领域的业务,沿着铁路线不断地发展和扩张,覆盖面几乎遍及整个澳洲的主要城镇。下图是他所注册的茶叶商标及所有商号在地图上的标记地点。
每当遇到有任何庆典的机会,他都会宴请华洋宾客到阿德雷德市政厅享用中华美食,藉此一面融入当地的生活,一面介绍华人的文化与习俗,共同欢度美好时光:
葉绣华(Way Lee)在1889年以中国的传统仪式和苏格兰-爱尔兰裔女子玛格丽∙安妮∙麦克唐纳(Margaret Annie McDonald)结婚,並延至 1902 年才在墨尔本举办了民事仪式的西式婚礼(至于他那留在祖籍国的原配是如何情况,不见提及)。夫妻俩共育有四名子女,分别是John Ernest, Lily Taipoo, Annie 和 Vera Pretoria ,他们都姓Way Lee。
他是华人社区的领袖,也是一位慈善家。他是共济会(Freemasons)的 United Tradesman's Lodge No. 4 S.A.C 的成员,他和梅光达是该会当时唯二的两名华人。在他的一生中,一直是南澳殖民地慈善机构的积极筹款人。以下是他筹集资金的一些例子:
西澳儿童医院博览会,
阿德雷德慈善嘉年华,
位于阿德雷德玫瑰公园的维多利亚女王妇产科医院,
阿德雷德的贫病基金。
对于同乡,他也不遗馀力地帮忙,诸如赞助移民、为新来者提供住宿、协助新来者找工作、拯救贫困乡亲、运送死者遗骨回乡安葬,甚至为入狱的族人提供保释金等。包含以上各项功能,专为东莞同乡服务的东莞东义堂,成立于1893年,他就是当年的倡建者之一。东义堂接着还在香港藉由劝捐,在香港仔华人永远坟场成立东莞义塚。
1887年9月至1889年1月,河南省遭受暴雨袭击後,黄河在流经郑州市的急转弯处决口,凶猛的河水几秒钟内围住了郑州城,水深十几米,毁掉中牟城,洪峰到达古城开封时水位高达近40米,豫、皖、苏三省地面约二三十州县尽在洪流巨浸之中,最保守的死亡人数估计为150万人。悲天悯人的葉绣华在阿德雷德组织了一个中国饥荒救济委员会,为中国的洪水救济筹集资金,得到了阿德雷德教会领袖和议会成员们的支持,筹集了一千英镑,这在当时是一个庞大的金额,通过英国驻上海领事汇寄到中国。作为回报,光绪皇帝下令颁发了以下的纪念牌匾,向阿德雷德人民表示感谢:
1898戊戌年,光绪帝主导的百日维新政治改革运动失败之後,康有为在加拿大維多利亞创设保皇会,接着北美、东南亚、香港、日本、澳纽等地纷纷成立分会。1906年10月,葉绣华当选为中国保皇会的阿德雷德分会会长。当年年底,中国驻英公使馆遣派黄厚成为特使到澳洲和纽西兰视察民情,並与有关方面商讨开设总领事馆事宜。当他完成了在雪梨和墨尔本的考察华人生活及拜会当地官员後,转到阿德雷德时,葉绣华带领着保皇会成员们尽量配合与协助,然後合影留念:(澳洲人在历史档案中错把Hwang Hou Cheng写成Hwang Hon Cheng)
逐渐地,阿德雷德保皇会的主要重点转为向在地华人启蒙,介绍西方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例如,当地的英文报章在1907年2月23日报导了该会成立一周年时所举办的集体野餐的盛况和照片,出席者有华人,也有西人,其乐融融:
在白澳政策阴霾的笼罩之下,葉绣华的一生仍然过得风生水起,叱诧风雲,可说已是稀有的特例。但人们一经查看他的族谱,才知原来他也是系出名门。在他的女儿Lily Taipoo为他保留的一本小日记本裡,记载着他所遇到过的人和事,其中有一页,是1903年9月26号所写,内容包含“Sept. 25”(空白),“Sept. 26”:“广东省 东莞县 京山司 第三都 京山乡”(籍贯),“葉绣华-Yett Soo War Way Lee”(中英文名),“Chinese August 6 Born 1852”(出生日期),“English Sept. 26 1903”(书写日期),“First arrived in Sydney 1874”(到达年份)。用以告诉後代子孙他们的根在哪裡。
他的母亲高氏常年都在东莞的京山乡生活,直到1901年才以82岁高龄在家裡去世。京山乡的帝相庙建于1839年,用以祭祀北帝、天后和包拯,1884年重修,庙前的修缮基石碑上刻着捐助者的芳名,他的姓名因捐款最多而赫然排在最前面。
纵观京山乡葉家族谱,他们的远祖来自河南省的大圃乡,传至第十一代的葉永青(1226-1277)就分支到广东省的东莞县,成为京山乡葉氏的始迁祖,称二世祖。
始迁祖葉永青(1226-1277),讳刚,是南宋末年的一名武将,官至江西提督,1277年8月,南宋遭到元军的伏击和包围,他为了保护文天祥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享年51岁,葬于京山乡葉氏墓地黎雾岭。十六世祖葉至剛(1735-1803)在1753年中武举人,1757年中武進士,在清朝乾隆皇的年代首先出任蓝翎侍卫,然後逐步升迁,历任陝西怀远堡都司、延绥镇标右营游击、靖远协副将,广东雷琼总兵,享寿68岁,葬于京山乡葉氏墓地黎雾岭。他的一生经历,东莞县志的人物传记裡有详尽的记载。
十七世祖葉恒昌是葉绣华的祖父,父亲和叔父葉威记兄弟俩是十八世祖,他的儿女葉琼心、John、Lily Taipoo(大圃的粤语拼音)等属于第二十世。他在澳洲的後代姓名都加入了他那一支的族谱裡,但他们都不姓葉。(原配无姓名及生卒日期的记载)
系原大圃 葉 氏 大 宗 祠 派衍京山
东莞京山乡的葉氏家族除了全族的葉氏大宗祠之外,还有为葉至剛的直系後裔所建的葉至剛家祠,进门处的上方有一块匾牌,中间刻着“丁丑進士”四个大字,意指他是1757年,即丁丑年的武进士,右边以较小的字体刻着“乾隆五十四年己酉孟春吉旦”,即1789年农暦己酉年一月的一个好日子,左边刻着“賜進士出身 御前侍衛 官至廣東雷瓊總鎮都督府 誥封中憲大夫 誥授武顯將軍 葉至剛立”,意指这家祠是由身份显赫的葉至剛所建立。葉绣华当年的家就座落于这家祠的後面。
丁丑进士 - 葉 至 剛 家 祠
葉氏家族的墓园座落于京山乡外一个名叫犁雾岭的小山坡上,面临着珠江的一条支流,距离帝相庙约一公里之遥。墓园裡有几十座坟墓,葉永青和葉至剛的硕大坟墓都还完好地屹立着,有的是经过二次葬,连续几代葬在一起,墓碑依长幼次序并立排放,旁边另有石碑刻着他们的生平,内容类似普通族谱裡的记载。这比较特别,别创一格。
宋七世祖、宋八世祖、宋九世祖、宋十世祖、元植梅祖、明植梅祖
清十六世葉至刚夫妇之墓
而且,东莞市人民政府已于2004年1月18日立碑把“葉永青家族墓”列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碑文还特别用繁体字书写。
在始迁祖葉永青画像之下的文字是:“十一世祖:永青葉公相像。官:江西提督 京山村二世祖 生于宋宝庆二年至宋端宗景炎二年”(1226-1277)。(开村始迁祖被称为二世祖而不是一世祖,不知是何故,实在令人费解!?)
註:江西提督是清初统领江西军务的最高军事长官,为从一品官,宋朝时称为节度使。
葉绣华(Way Lee)在1909年8月21日去世,生意由他的妻子Annie和长女分别接手。他们的儿子John Ernest Way Lee(1890-?),娶妻名Ada,没有儿女;长女Lily Taipoo Way Lee(1891-1973),1921年时与Rowland Thomas Latham结婚,他们也没有儿女;次女Annie Way Lee(1893-1893)和母亲同名,但只活了六个星期;三女Vera Way Lee(1900-?),後来改名为Veronica,嫁给John James Monaghan,共育有二女三男,其中一女夭折。葉绣华这4名存活的外孙,传下11名外曾孙和外外曾孙,27名外玄孙和外外玄孙,23名外…,他们都不姓Way Lee。
Lily Taipoo Way Lee Vera Way Lee
葉绣华没有关照留在家乡的妻儿,也没有为死後作叶落归根的安排,病故後的第二天就出殡,安葬在阿德雷德南郊的公墓West Terrace Cemetery。当天是星期日,约有四千多人前往送殡,西人的人数比华人多出好几倍,其中的许多人都是为了想要见识一下华人的丧葬仪式而来的。然而因为葉绣华早在1880年在教会专为华人开设的学校进修英语时就受洗成为基督徒,他在临终前就要求他的葬礼应该是长老会的,葬礼由患病期间陪伴在他身旁的长老会牧师 W. Gray 主持,护柩者是他的六位华人朋友。 出席的有首席大法官的代表,向他的亲属们表达了哀悼和慰问。
葉绣华(Way Lee)在阿德雷德的安息地
为了纪念他对社会的贡献,阿德雷德市内的南澳大学(The University of South Australia)把一座五层楼建筑的教学大楼命名为维利楼(Way Lee building)。该建筑内包含有商学院接待处、商学院询问处、学术诚信办公室、南澳领袖学院、澳洲的亚洲商业中心、 阿德莱德世宗国王学院、商业研究室、教师办公室、会议室、打印机和厨房。他的後裔们有时也会专程来到这教学楼前拍照留念。
他的外孙,即三女Vera Monaghan的儿子Kevin Monaghan,在家裡珍藏着他夫妻俩的画像。附图是Kevin Monaghan于1997年在外祖母Annie Way Lee及外祖父Yett Soo War Way Lee的画像旁的合影:
以上有关葉绣华的绝大部分记述均取材自下列网页及其链接:
http://chineseancestor.org/waylee/wl-life-in-australia/
陸礼強
2021年6月10日 – 于澳洲雪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