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到过河内旅遊的遊客来说,“36条街”是一个非常熟悉的概念。河内始建于1010年,是越南的千年古都,老城区最著名的特色是以各式手工艺品来命名的街道和老房子。 来自古代昇龙城(河内旧称)周围手工艺村的工匠聚集在这裡,专注于每个专业领域的手工艺,商船可以进入街道进行贸易交流,使工艺街更加发达,而被交易的商品成为街道的名称,前面有一个“Hàng”字,每条街道专门交易一种物品,例如“Hàng Chiếu”(喃字:行𥴜)是卖席子的街道。越文đường phố(喃字:塘舖)指街道,街道的名称在南越用đường XX 或đường XXX,在北越则用phố XX或phố XXX。
可是,“河内36条街”是老城区的不正确称呼,因为36只是一个概略的数字,在1748年12月,黎显宗曾将昇龙城堡划分为36条街,分别属于永祥和广德两个区,到19世纪末,河内已有50多条以“Hàng”字开头的街道。看来人们对于36这个数字情有独钟,就好像《孙子兵法》有三十六策或三十六计,《西遊记》裡的猪八戒有三十六变,所以,河内旧城区就有三十六条街。况且,文学上还有Thach Lam(石岚)的作品“Hà Nội băm sáu phố phường”(河内卅六舖坊),因为这部作品太出名了,文艺的影响力是极大的,即使历史不是真的,它还是让人假设和接受河内有36条街。
Thach Lam是笔名,他的原名是Nguyễn Tường Lân(阮祥麟,1910-1942),和两位胞兄,笔名为Nhất Linh(一灵)的Nguyễn Tường Tam(阮祥三,1906-1963)和笔名为Hoàng Đạo (黄道)的Nguyễn Tường Long(阮祥隆,1907-1948),都是当年著名文学论坛Tự Lực văn đoàn(自力文团)的主要骨干。Thach Lam的这部作品先在杂志上发表,1943年才被汇集成册,然後出版。
老城区的街名大多是有“Hàng”(行)字在前,商品名在後。 此外,有一些街道不遵循该规则,以及後来有一些以人名来命名的新街道。还有一些有“Hàng”(行)字在前,商品名在後,但却在老城区之外的街道。老城区的另一个特色是交易区的老房子建筑,老房子以筒屋为主,斜瓦顶,外立面是不规则地呈凹陷状的店铺。
这个繁华的住宅和商业区形成于李(1009-1225)、陈(1225-1400)王朝时期,位于昇龙皇城东侧,靠近红河(sông Hồng)。来自三角洲北部各村落的人们聚集在这一带居住,形成了京城最拥挤的街区。
黎朝时期(1428-1788),该地区中部有许多泻湖,其中最大的是太极湖(hồ Thái Cực)。苏沥江(Sông Tô Lịch)与护城河、泻湖相连,通到还剑湖(hồ Hoàn Kiếm)和红河。这一地区逐渐有一些华侨在这裡做生意,形成一些唐人街区。到 19 世纪末,护城河和湖泊已被完全填满。
法国殖民时期(1884-1945),湖泊填满後,街区装饰一新,印度人和法国人也来这裡进行贸易。其中有两个小市场被拆卸後建成同春市场(chợ Đồng Xuân),有一条电车路线穿过这裡。至今,这裡依然是河内最繁华的商业区,而且还开辟了一条步行街。
後黎朝开国功臣之一的文学家阮豸(Nguyễn Trãi,1380-1442)在1435年撰成的《舆地誌》裡有提到,在黎初朝(Nhà Lê sơ,1428-1527)时期,就已有相当数量的华人集中在昇龙,至黎朝中兴(Nhà Lê Trung Hưng,1533-1789),唐人坊改在Phố Diên Hưng(延兴坊),即現在的Phố Hàng Ngang(行昂舖)。17 世纪大量华侨在河內的行昂街集中居住,但在一个时期被统一安置于兴安的宪舖(Phố Hiến)。19 世纪时华侨又回到这裡从事经营活动,当时的名称是Phố Việt Đông(粤东舖),152米长,8米宽,繁华而富有,街道的两端做成围墙和两道门,晚上要关上,横阻街上(băng Ngang),这可能是Hàng Ngang这个名字的由来。法国殖民时期,这条街被命名为Rue des Cantonnais(广东人街),一条电车路线从街中央穿过。目前,与Phố Hàng Đào(行桃舖)相连的Phố Hàng Ngang(行昂舖)街是河内典型的繁华商业区,是各类车辆的单行道,並规定在每逢週五、週六、週日晚上是步行街。黎朝时期,华侨以卖茶、卖药为主,富人则以卖布、锦缎、丝绸为主。 後来,又多了印度人开的布店。目前,Phố Hàng Ngang街出售服装和奢侈消费品。街上还有不少画人物肖像的店铺。
电车路线从街中央穿过:
商铺的华文招牌和一间供人上香祭祀的“香上灵祠”:
街道两头用以在夜间防盗的高大砖墙和厚实木门:
Phố Hàng Ngang 48号楼是富商郑福来先生的故居,1945年时提供给胡志明主席在此起草独立宣言,宣告越南民主共和国诞生。当时为政府办公地点,现已成为博物馆。
下图左为Phố Hàng Ngang 48号,右为Phố Hàng Ngang 49号:
参照下列街道位置图Phố Hàng Ngang的右手边,过了十字路口的延长段是Phố Hàng Đào(行桃舖),260米长,可以直达还剑湖,这裡是越族商人卖丝绸的地方,这条街之所以得名,是因为从黎朝开始,这裡就是专门染布的地区,主要染腰果色(即桃色)。法国殖民时期,这条街被命名为Rue de la Soie。
Phố Hàng Ngang的左手边,过了十字路口的延长段则是Phố Hàng Đường(行糖舖),180米长,法国殖民时期,这条街被命名为Rue des Sucre,可直通同春市场。过去,这条街的典型商品是糖果及用蜂蜜、蔗糖和冰糖製成的商品。目前仍然有许多卖糖果的商店,尤其是著名的美味食品乌梅(ô mai)。这条街现在是一条从Phố Hàng Ngang到同春市场的单行道, 週五至週日晚上也是步行街。
Phố Hàng Ngang的左手边,在十字路口向右转则是Phố Hàng Buồm(行帆舖),300米长,法国殖民时期,这条街被命名为Rue des Voiles,最初的贸易物件是用藤条和莎草编的包、筐、席、帆、篷等。原材料由靠近街道的船隻运来,同样的船隻将产品运送到其他地区。 到了19世纪,在Phố Hàng Ngang一带的广东华人一路向这裡延伸,逐渐掌控了整条街,这些物品就逐渐消失了。粤东会馆就设在这条街的22号,隔几间的28号是越南官府所建的关帝庙,76号是供奉马援的白马亭(华人误以为越南人的白马神祀是在纪念马援将军,形成各人各拜自己心目中的“马”,还以为对方所拜的是自己所想的神,确是一个美好的误会)。如今街上有许多卖糖果、瓜子、南瓜子的商店,种类繁多。除此之外,还有葡萄酒和软饮料。 华侨在这条街上开了很多餐馆,出售烤肉、粉丝、黄瓜猪耳沙拉等食品,在春节和中秋节期间,这个地方非常热闹。
Phố Hàng Ngang的左手边,在十字路口向左转则是Phố Lãn ông(懒翁舖),180米长,过去,在华人开发Phố Hàng Ngang和Phố Hàng Buồm之後,这裡挤满了来自福建省的华人,他们最初贩售从中国运来的铜、锡等金属器皿,大部分都用來供神(香缽、炉、鼎、灯架、烛台),不久之後他们开始经营中药材,安家落户,与当地居民和睦相处,这裡就被称为Phố Phúc Kiến(福建舖)。直至1949年,政府以被尊为越南东南医学之祖的著名医师黎有晫(Lê Hữu Trác,1724-1791)的别号海上懒翁(Hải Thượng Lãn Ông),更名为Phố Lãn ông(懒翁舖)。1979年以後,当华人家庭陆续回国後,当地超过90%的商户仍继续经营东南医药,即越南人民的传统医药和中草药生意至今。
Phố Hàng Ngang的右手边,在十字路口向右转则是Phố Hàng Bồ(行蒲舖),这条街的中间部分,直到法国殖民时期开始,都是出售竹子和菖蒲编织物如席、扇等的商品。在法国殖民时期,这条街被称为“Rue des Paniers”,但在1945年之後,被正式定名为Phố Hàng Bồ。二十世纪初,来自广东的潮州人聚居于此,他们售卖五榖和糖果,以做批发为主,有些还开照相馆。同时,这条街上还有卖笹、篓等竹编用具的店铺。
Phố Hàng Ngang的右手边,在十字路口向左转则是Phố Hàng Bạc(行鉑舖),长500米,最初是为阮朝官府铸造银币,後来成为金银的贸易和兑换的集中地,被认为是昇龙城堡中最富有的地方。这裡也有福建人开的商店,当地珠宝商还根据传统的工艺方法,製造戒指、耳环、手镯、女士或儿童银戒指等珠宝出售。在法国殖民时期,这条街被称为“Rue des Changeurs”,意即换钱人的街道。今天,Phố Hàng Bạc仍然是高技能金银匠的聚集地。
Phố Mã Mây(祃𫂗舖)是河内老城区的一条街道,由南向北再向西延伸,街道南端与Phố Hàng Bạc街相交,以前的名称是phố Hàng Mã(行祃舖),专门製作祭祀品,主要是丧葬、出殡、迎神的纸质祭品和金纸;西端与Phố Hàng Buồm街相连,以前的名称是phố Hàng Mây(行𫂗舖),专门製作以藤条和藤纤维作为原料的器皿。在法国殖民时期,这条街被称为Rue des Pavillons Noirs,意思是黑旗街(Phố Cờ Đen),因为1883年有刘永福的黑旗部队驻扎在这条街上。法国殖民政府也因为靠近河流和华人商业区而在这一地区设立了多个办事处,致使许多法国商人聚集在这个街区进行贸易。目前,几乎整条街上都佈满了汽车旅馆、出租旅馆、旅行社办事处以及专门为遊客服务的餐馆和商店。这一带的遊客大多是外国人。
河内旧城区号称有三十六条街,而19世纪末,河内已有50多条以“Hàng”(行)字开头的街道,以人名来命名的也为数不少,数不胜数,所以这裡就不一一列举。下图是法国殖民时期,1936年河内旧城区地图的局部,且展示上述各街道的截图:
红色部分:行昂舖 / 广东人街(Phố Hàng Ngang,Rue des Cantonnais)
桃:行桃舖(Phố Hàng Đào,Rue de la Soie)
糖:行糖舖(Phố Hàng Đường,Rue des Sucre)
帆:行帆舖(Phố Hàng Buồm,Rue des Voiles)
懒翁:懒翁舖 / 福建街(Phố Lãn ông,Rue des Phúc Kiến)
蒲:行蒲舖(Phố Hàng Bồ,Rue des Paniers)
鉑:行鉑舖(Phố Hàng Bạc,Rue des Changeurs)
祃𫂗:祃𫂗舖(Phố Mã Mây,Phố Cờ Đen ,Rue des Pavillons Noirs)
可是,当进一步查看地图时,发现在Phố Mã Mây之外,目前还有一条街道名为Phố Hàng Mã(行祃舖),它的位置就在上图,Phố Hàng Đường顶端的横街是Phố Hàng Chiếu,那Phố Hàng Chiếu左段十字路的延长段就是Phố Hàng Mã,长300米,法国殖民时期,这条街被命名为Rue du Cuivre,这裡售卖的手工艺品是祭祀用品和纸製装饰品。无论是中元节、中秋节、或农历新年期间,这裡都人山人海,充满了喜庆的气氛。
从下列空照图可以看到,前述河内旧城区的街道都和著名的同春市场(Chợ Đồng Xuân)相当接近。每逢週五至週日的晚上,旧城区有许多步行街互相通连,可以从还剑湖环湖漫步、或步行遊街吃喝、直达同春市场。
随着在1979年中越战争爆发之前,当时的越南政府把居住在北越的华人,不管已在越南定居了多少世代,还会不会讲华语,华越通婚的夫妻被分割,都一律驱赶回友谊关的另一面。河内各街区的华人,相信早已人去楼空,两国恢复邦交之後回流的,可能只是那些被分割的异族夫妻。不过,遗留下来的,至少还有被列为历史文物的、在Phố Hàng Buồm(行帆舖)的“粤东会馆”和在Phố Lãn ông(懒翁舖)的“福建会馆”,及一些旧房屋裡的中文匾额、字、画。
位于Phố Hàng Buồm(行帆舖)22号,1803年建成,在馆内奉祀关帝的“粤东会馆”:
位于Phố Lãn ông(懒翁舖)40号,在1817年建成,馆内奉祀天后的“福建会馆”:
粤东会馆和福建会馆的外观各异,但都是三进建筑各式,第三进是一间学堂,供华人子弟学习祖籍语文和文化之用。粤东会馆以关帝为主神,天后为从祀;福建会馆则以天后为主神,关帝为从祀。
粤东会馆屋顶上立于民国10年(1921)的陶雕塑裝飾:
福建会馆屋顶上的陶雕塑裝飾:
白马神祠是河内历史悠久的一间古庙。相传1010年,李太祖将都城从华卢(Hoa Lư)迁至昇龙(Thăng Long)时,他打算建造城堡,但城堡多次倒塌,他派人去龙肚(Long Đỗ)神庙祈祷,看到一匹白马从庙裡出来,他循着马的足迹,拟定了建城计划,新城便屹立不倒。于是,他便册封该庙为昇龙的城隍庙,又名白马神祠(Đền Bạch Mã)。
据现存碑刻得知,在後黎朝熙宗正和八年(1687)时,华人即已参与修建位于Phố Hàng Buồm(行帆舖)76号的白马神祠,並在《白马神祠碑记》背面刻《重修汉伏波将军碑记》。阮朝明命二十年(1839),在华人捐出巨资之馀,地方政府再予重建。
华人捐巨资,地方政府1819年在Phố Hàng Buồm(行帆舖)28号营建的“关帝庙”(Đền Quan Đế),那是为越南人的关帝信仰所建。华人除了可以在粤东会馆裡的神台拜关圣帝之外,也可以到这裡来参拜:
。。。。。。
《越南知多少?》 暂时到此搁笔, 其馀的且容日後慢慢再道来。
陸礼強
2023年6月18日 – 于澳洲雪梨
Luc61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