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乡人潘清简父子
潘清简(Phan Thanh Giản,1796-1867)字靖伯(Tịnh Bá),又字淡如(Đạm Như),号梁溪(Lương Khê),别号梅川(Mai Xuyên)。他是明乡人,出生于永隆省保安县保盛村(làng Bảo Thành, huyện Bảo An, tỉnh Vĩnh Long),今属梹椥省巴知郡保盛村(làng Bảo Thạnh, quận Ba tri, tỉnh Bến Tre)。祖父潘清熠(Phan Thanh Tập)来自中国福建漳州府的海澄县,明末清初时逃到越南平定省(tỉnh Bình Định),娶越族女子黄氏学(Huỳnh Thị Học),生子潘清彦(Phan Thanh Ngạn)。潘清彦在1771年西山三兄弟起义期间举家搬迁到南圻永隆省,後来娶明乡女子林氏笔(Lâm Thị Bút,1776-1802),生下潘清简。三代人的姓名都是“潘清-”,被同化得真快!1802年,阮福映建立阮朝的同一年,林氏笔病故,潘清简六岁丧母,翌年其父续弦,继母陈氏养(Trần Thị Dưỡng)待他不薄,送他到寺院的学堂上学,他年少好学,对父母也十分孝顺。1825年29岁时他参加嘉定场乡试,考中举人第二名,翌年30岁考中第三甲同进士出身,是十名中举的进士之一,且成为南圻第一个考取进士的人,那年是明命皇(1820-1840在位)第七年,在这之前进士及第的都是北圻和中圻士子。
考中进士後,他最初获授翰林院编修(1826),历任刑部郎中(1827),广平镇参协(1828),广南镇协镇(1828),署义安镇守,不久回任广平镇参协(1828),升署承天府府尹,不久又迁任宁平协镇(1829),次年转礼部左侍郎,充办阁务(1830)。不久又迁任宁平协镇。明命十二年(1831)年,改任广南镇。恰逢蛮族入侵广南,潘清简领兵出征,兵败遭革职。次年,潘清简获起复为翰林院检讨,充内阁行走,後迁户部员外郎,署承天府府丞,升鸿胪寺卿,充如清副使(1832),大理寺卿充机密院大臣,任副使出使中国清朝(1834),镇西经略(1835),广南巡抚(1836),通政使司副使,转户部侍郎(1839),兵部侍郎(1840)。
到了绍治皇(vua Thiệu Trị ,1841-1847在位)期间,他擢升兵部参知,充机密院大臣(1841),其後擢刑部尚书,充机密院大臣(1847)。
嗣德皇(vua Tự Đức,1847-1883在位)期间,改任吏部尚书(1848),任经筵讲官,充左畿经略大使,领平富总督,兼知顺庆道(1849)。1850年调升南圻经略使。1851年改充南圻经略副使,领嘉定巡抚,兼知边和、永隆、定祥、安江、河仙五道。1858年八月,潘清简被召还京,升协办大学士,领兵部尚书,充机密院大臣,经筵讲官。1856年,潘清简获任为国史馆总裁官,负责编纂《钦定越史通鉴纲目》,用了三年时间,直到1859年才完成,共52卷。
1850年代,北圻沿海一带海盗横行,烧抢掳掠,导致民不聊生。谢文奉(Tạ Văn Phụng,?-1865)是一名出生于河内的天主教徒,由一位传教士把他送到国外学习,後来他随同法国远征军回南圻参与攻打广南,有说是攻打嘉定。1861年12月,他前往北圻,自称是黎維明(Lê Duy Minh),後又改称黎維奉(Lê Duy Phụng),冒认是後黎朝黎莊宗(Lê Trang Tông)的後裔,起义攻佔海宁府,打着抗击阮朝,恢复黎朝的旗帜,得到北圻其他地区许多反抗阮朝统治的起义军和海盗们的响应和拥护,声势浩大,撼动顺化朝廷。嗣德皇不断调兵遣将,忙得不可开交,直到1865年10月,在清军的助力之下,终于被全面击溃及捕拿归案,凌迟处死。
当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以英法联军攻破天津大沽炮台,火烧圆明园等结局,並最终令清朝政府在1860年10月签下不平等的天津条约。从此,法国得以集中其远征军的兵力,攻打越南南圻的嘉定省。嘉定的统帅阮智芳(Nguyễn Tri Phương,1800-1873)构筑雄伟的志和要塞加以防守,可是,阻挡不了法国-西班牙联军强大的火力,在1861年2月24-25日,不满两天就一举被击破,佔领嘉定。法军接着依次佔领了南圻东部地区的其餘两省:定祥(1861年4月)和边和(1862年1月),以及西部三省之一的永隆省(1862年3月)。阮朝的军事抵抗之路变得不可能,嗣德皇只好派潘青简为全权正使,林维浹(Lâm Duy Hiệp,1806-1863)为副使,用外交手段在南圻挡住法国人,让阮军转而平息黎维奉在北圻的叛乱。潘清简通过在西贡签署 1862 年的不平等条约壬戌和约(Hòa ước Nhâm Tuất)成功地实现了这一目标,将东部三个省份的损失合法化,及割让边和、嘉定、定祥三省和昆仑岛给法国,並赔偿战争费用共四百万法郎,即288万両白银,分10年偿还,(西班牙只要赔款而不要土地),允许法国和西班牙传教士在越南自由传教。但作为回报,法军交回了永隆省,这是历史学家没有提到的潘清简的外交胜利,反而给了他丧权辱国的骂名。在谈判之初法皇只想将上述三省置于法国的保护之下,法方代表伯纳(Louis Adolphe Bonard)提督在有利形势之下,私自加码为割让,导致坊间有不知来源的传言:“潘林卖国,朝廷弃民”(Phan Lâm mãi quốc, triều đình khí dân)。
嗣德皇对潘林二人的惩罚是,任命潘清简为永隆总督,林维浹为顺-庆(今之平顺和庆和)巡抚。这两处都是与刚刚割让给法国的土地相接壤的省份,以便这两位大臣能够寻求与法方继续谈判,赎回失地,冀能将功赎罪,弥补他们所犯的错误。
签订好的壬戌和约的其中两份分别送达法国和西班牙,法皇批准的那份在1863年1月底返抵越南,但嗣德皇一直期待着潘林二人的新谈判消息,一再拖延批准该合约。法方代表在2月底向越方施压说,如再不批准就去支助北圻的黎維奉叛军。迫于无奈,只好批准,並于4月初通知法方安排仪式进行交换。翌年6月,嗣德皇决定派潘清简带领使节团去拜见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Napoléon III)和西班牙女皇伊莎贝拉二世(Isabelle II),进行赎回东部三省的谈判。
1863年 - 摄 于法 国 巴 黎
1863年7月4日,由协办大学士(从一品)潘清简任正使、吏部左参知范富庶(Phạm Phú Thứ)任副使、广南按察魏克憻(Ngụy Khắc Đản)任陪使的多达五十多人的使节团在西贡上船前往法国巴黎和西班牙马德里,法方随团出发的有海军上尉里尼耶(Henri Rieunier)和负责通译的海军上尉奥巴莱(Gabriel Aubaret,1825-1894,是1861年出版的法越-越法词典的作者)。使节团在9月13日到达巴黎,使节团获接待到各处去参观,直到11月5日才得到法皇召见及呈上嗣德皇的国书,内容包括提议法方将三省归还大南(阮朝当年的国号),作为回报,大南将割让给法国昆仑岛、西贡市、定祥省的某处选定地点和边和省的土龙木市。听了潘清简的理据之後,法皇同意用新的条约取代 1862 年的和平条约,並派奥巴莱出任法国驻曼谷领事及在1864年前往顺化进行谈判。潘清简和奥巴莱最终在同年6月谈妥和签了新的和约草案,根据这份草案,法国人将之前割让的边和、嘉定、定祥三省归还大南,作为回报,阮朝让法国保护南圻六省,赔偿八千万法郎的战费。可是,该和平条约草案签署五天後,奥巴莱收到了来自巴黎的一封信,要求他把新条约取消。法皇听取了主战派众臣的意见,凖备继续吞倂越南。
既然不能赎回南圻的东部三省,鉴于潘清简对法国人的了解和威望,以及他那特殊的外交才能,嗣德皇在1867n1865年恢复他的协办大学士和兵部尚书旧职,並任命他为南圻西南三省的经略使(Kinh Lược Sứ),希望他能守住这三省。可是,呈S字形的越南南端的东部三省已失,西部三省已成飞地,独处一隅,得不到任何中央的补给,当1867年5月,法国水师提督率战舰向永隆进攻,潘清简竭力避免同法国军队发生正面冲突,在6月20日应邀登舰商议和缓,劝说法军不要惊扰百姓,回程时法军已佔领永隆,並要他密令安江和河仙两省指挥官弃械投降,由于眼见双方火力悬殊,为了避免军民的伤亡,他唯有招办。四天之後,西部三省全归法军所有。
永隆、安江和河仙三省沦陷後,潘清简把他的衣冠、官印和一道谢罪疏包裹在一起送回朝廷,並开始绝食。然而,半个多月过去了还没收到朝廷的回音,他就在连续绝食17天後服毒自杀,于丁卯年七月初五日午夜(即 1867 年 8 月 4 日)去世,享年 71 岁。当年的法国驻南圻统帅Pierre-Paul de La Grandière派法军护送他的灵柩回他的家乡安葬,墓碑内容依他的遗愿而刻。
“海涯老書生潘公之墓”,指他是住在海边的人,巴知郡保盛村隔着西贡河出海口的对面就是头顿市(Vũng Tàu)。“天运”和“岁次”的用法相似,後面跟着的是农暦的年月日。
墓碑後面是一个类龟形的坟头,隔着後面步道的是一面刻着“追思”两个大字的影壁墙,两旁的对联是“春露秋霜感,山花野草悲”。影壁墙两面向前延伸成一拱手形的围墙。
墓碑前方的照壁前後都有精美的花草图案,前面的对联是“江山鍾秀氣,歐亞慕威靈”,後面的对联是“節義留天地,精神贯斗牛”。照壁前又多一墓碑,据说上面刻着“梁溪潘老農之墓”。这墓碑背後的整块墓地呈圆形,有步道围绕着,外面又围上一层矮栏杆和一道牌坊,上面用越文题写潘清简老先生之墓(Mộ Cụ PHAN THANH GIẢN),两旁的对联却用的是汉字:“乍觀佳城添新色,多謝大臣染舊功”。
牌坊的正前方在2004年又加建一座砖石建筑物 – 潘清简庙,供民众祭祀潘清简的神像和牌位。
下图左为潘清简庙(Đền thờ PHAN THANH GIẢN)裡陈设的潘清简神像,对联:“三朝映日清廉潔,六省聲名只獨尊”;右为民众恭送神像出巡时的情景:
当嗣德皇得知南圻西部三省在潘清简手下丧失後,论罪责要处斩,因人已死,不用执行,但永存斩候之案,把他刻在进士题名碑上的名字刮去,废掉他所有的官衔。直到 20 年後,在许多人的请愿和公正的舆论下,同庆皇(vua Đồng Khánh,1885-1889在位)在1886年为他平反,恢复他的官衔及在进士题名碑上重新为他刻上名字。
可是,在他去世近 100 年後, 1963 年,在北越首府河内举行的一次科学会议上,由陈辉料(Trần Huy Liệu) 教授所主持和指导之下,潘清简再次被拖上法庭,为自己的生命受审,並被判决为不爱国的投降者。
其实,关于他的德行和人格,没有人不尊重他。他为人正直、慷慨而温柔、睿智、孝义、诚实,尤其是他那热爱人民和为国鞠躬尽瘁之心。在临死前,他还叮嘱後人不要与法国侵略者合作,他的孩子潘帘和潘荪後来也加入了反法起义军。
潘清简在1866年任永隆总镇时,兴建文圣庙,供奉孔子;建文昌阁,移武长专牌位至此供奉,他去世後,也获供奉于此,命名为潘清简神庙。阮朝的末代皇帝保大皇(vua Bảo Đại,1825-1945在位)在1932年颁发圣旨,敕封潘清简为永隆省第一郡龙湖村的保护神:
圣旨的内容:“敕永隆省第一郡平隆总龙湖村 奉事协佐大学士 领南圻经略正使 全权大臣 潘公之神 护国庇民稔著灵应 肆今丕承 耿命缅念神庥 著封为端肃翊 保中兴 尊神 凖其奉事 庶几神其相佑 保我黎民 钦哉 保大八年七月二十四日”,並盖有“敕命之宝”的朱红色印章。(圣旨中的“凖其奉事”把准许的准写成凖备的凖,足见越南人用的汉字並不精凖,同音即可。)
长期以来,安江省瑞山县巴棲山的人们仍然认为他是该处的本境城隍:
2008年时,梹椥省巴知县的巴知普通中学获更名为潘清简普通中学,校园裡矗立着他的铜像:
潘清简有三子一女:(依照南圻人的习惯,长子的排行是老二)
潘芗(Phan Hương):长子,字仲升(Trọng Thăng),被称为二少(cậu Hai),
潘帘(Phan Liêm):次子,字叔青(Thúc Thanh),被称为三少(cậu Ba),
潘?(不知名):三女:被称为四姑娘(cô Tư),
潘荪(Phan Tôn):四子,字贵祥(Quý Tường),被称为五少(cậu Năm)。
潘帘(Phan Liêm,1833-1896)初名潘清菘(Phan Thanh Tòng/Tùng),後改名潘清帘(Phan Thanh Liêm),俗称潘三(Phan Tam),字叔青(Thúc Thanh),别号兰农(Lan Nông),同庆年间(1885-1889)避皇叔母裴氏清之讳,去“清”字,改名潘帘。
潘荪(Phan Tôn,1837-1893)原名潘清荪(Phan Thanh Tôn),字贵祥(Quý Tường),俗称潘五(Phan Ngũ),同庆年间(1885-1889)避皇叔母裴氏清之讳,去“清”字,改名潘荪。
潘帘和潘荪兄弟俩在为父亲办完丧事之後,就开始招募义军,1868年10月9日在家乡邻近的乡点(Hương Điểm)起义突袭法军,造成法军颇大的伤亡,並引发各地起义军纷纷响应。但在法军增援之後,由于火力的悬殊,起义军只支撑了九天就被击溃,兄弟俩逃脱,被法方以叛逆罪起诉,缺席被判死刑。他俩逃往中圻,到首都顺化後,追随抗法总指挥官阮知方(Nguyễn Tri Phương,1800-1873)到北圻的河内抗击法军。1873年底,河内城失守,阮知方收重伤被捕,拒绝接受法方的治疗後绝食而死。潘氏兄弟和其他守城官员也被捕及被押送回西贡关押,然後转送往法国监禁。嗣德皇在得知河内失守後遣使诏谕黑旗军刘永福(见《越南知多少-28》)归诚,许以功成封爵。刘永福闻命,率黑旗军日夜兼程,驰援河内,设伏大败法军,並击毙其头子安邺(Francis Garnier)。结果法越双方在1874年3月15日签订甲戌协约(Hiệp ước Giáp Tuất),取代1862年的壬戌和约,协约的内容大概是:越南承认法国对交趾支那(即南圻六省)的永久主权,外交主权隶属于法国,给与法国在各海港和红河上自由贸易,及自由传教;法国归还河内给越南及释放潘氏兄弟等战俘。潘帘兄弟随後奉诏前往首都顺化。
回到顺化後,潘帘和潘荪得到重用及出任官职。从此,潘帘的生活转向了另一个方向,他没有走旧的反法路线,而是尽心尽责地为朝廷服务,並接受皇朝的命令去平息反法起义。 1881 年2月,潘帘秘密向嗣德皇提交了一份表格,提议在教育、贸易、采矿等方面进行一些改革,以便发展国家经济。 当年4月,嗣德皇命潘帘前往广安省勘探煤矿,同时表示,如果潘帘只会“空言无成”,必然要受到处分。十月,潘帘上呈验煤之法,戡煤成功。1886年二月,同庆皇升潘帘为侍郎,加参知衔,充左直畿钦差大臣,在广南省、平定省一带镇压义军。翌年七月,因功实授参知衔(从二品),领顺庆总督。但八月又遭贬,同庆皇以他疾病缠身为由,令他回乡养病。不久法国钦使打算重新起用潘帘,但他多次推辞不就。于是,同庆皇将潘帘降为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勒令他归老还乡。
成泰皇(vua Thành Thái,1889-1907在位)元年,潘帘获起复,再任承天府尹,後改任吏部参知。1895年,充管领侍卫大臣。1896年,成泰帝巡幸海云关,潘帘冒病随驾。10月12日,潘帘去世,享寿六十三岁,安葬于顺化。获追赠为兵部尚书(正二品)。
潘荪在阮朝当官至鸿胪寺少卿(正五品)後辞官退隐,1893年去世。潘帘和潘荪两兄弟的坟墓位于今之顺化市水安乡的茶庵寺,靠近山区。据说两墓都有用汉字镌刻的墓誌铭。
在今之胡志明市第一郡,沿着奠边府街有两条平行的横街,分别是以潘帘和潘荪的名字来命名的,而奠边府街直到1975年4月30日之前的旧名就叫做潘清简街:
1876年时,潘清简的儿子们把他留下的梁溪诗集(共454首)和梁溪文集加以整理後付印和出版。他的文学和史学作品计有:
《梁溪诗草》(Lương Khê thi thảo)
《梁溪文草》(Lương Khê văn thảo)
《使清诗集》(Sứ Thanh thi tập)
《西行日记》(Tây hành nhật ký)
主编《钦定越史通鉴纲目》(Khâm định Việt sử thông giám cương mục)
主编《明命政要》(Minh Mạng chính yếu)
下图左为潘清简的汉文著作《梁溪诗草》的封面;右为经潘清简的三个儿子查考和校核,由黎友任(Lê Hữu Nhiệm)负责翻译成汉越字和越语及附加注释的越文版本的封面:
目前我们看到,各地民众对潘清简仍然十分尊崇,有漂亮的墓园,被供奉在一些神庙裡,有学校以他的名字来命名,铜像也获摆放在不同的地点。其实,当1975年南越政府覆灭之後,他受供奉的许多神像被毁,矗立的铜像被拉倒或捣毁,许多城镇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街道被改名。甚至有人要把他的遗骸从坟墓裡挖出然後抛入海裡,几经乡民的苦苦哀求才作罢。据潘清简的第六代裔孙潘卿(Phan Khanh)女士所著的《潘清家族史》(Lịch Sử Dòng Phan Thanh)记载,1991-1997年在任的越南前总理武文杰(Võ Văn Kiệt,1922-2008),原名潘文和(Phan Văn Hòa),是潘清简的後裔,潘清简在梹椥省家乡的墓园是他雇人在2004年重修的,他现存一子名潘清南(Phan Thanh Nam,1952-)。直到2008年,潘清简的一些遗迹才得到逐步恢复。可是,越南中宣部今年早些时候(2022 年 1 月 5 日)发布了一份新文件要求各省市不得以张永记(Trương Vĩnh Ký,又名Pétrus Ky,1837-1898)和潘清简两位老先生的姓名来命名街道或公共工程。理由是“只能命名给有名气、有德有才、为建设和保卫祖国作出巨大贡献的人。
。。。。。。
《越南知多少?》 暂时到此搁笔, 其馀的且容日後慢慢再道来。
陸礼強
2022年3月17日 – 于澳洲雪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