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谈(Quách Đàm,1863-1927),是来自中国广东省的潮州人,出身贫寒,初以收买破烂维生,後加买卖牛皮、鱼漂、鱼翅,由于经营有方,创办一间通合(Thông Hiệp)公司,生意越做越大,包括收购六省的穀米卖到新加坡去,成为法属印支半岛数一数二的大富商。後来因为得知堤岸的大街市(Chợ Lớn,原址在今之西贡第五郡邮政局)不够地方给越来越多的商贩摆卖,就在郊区买了一片土地,申请自资建立一座宽敞舒适的街市捐出,更在街市两旁建立两排商店出租,这就是今日在西贡第六郡的平西街市,当年叫做Chợ Lớn Mới或堤岸新街市。1929年开始世界经济萧条之後,通合公司也逐渐趋于平淡。(见《越南知多少-04》)
郭谈的真实姓名是郭琰(Quách Diệm,1863–1927),乳名阿荡,出生于广东潮安庵埠龙坑村,幼年时父母双亡,又跛一足,到处流浪,日子过得十分困苦。1877年14岁时,他藏匿在一艘轮船的船舱裡,离开家乡,偷渡到达越南南部的华人聚居地堤岸。上岸到潮州帮公所登记时,通译官可能错把“琰”字看成“谈”字,翻译为Quách Đàm。他起初靠卖苦力维生,後来改为沿街收买废铜烂铁及牛皮等,分类整理好之後,做起了小贩,每天挑着货担,一步一瘸四处叫卖,晚上就睡在随便一处屋檐下,这样的日子整整过了十年之久。
略有积蓄之後,他转而经营稻米,最初是跑到下六省各农户直接购买,然後运到堤岸贩卖。到了1890 年代,他拥有了自己的轮船,逐渐成为下六省稻米集散地芹苴(Cần Thơ)的一名頗有名望的稻米商人。约在1900 年代之初,他租了在古都街(今之海上懒翁街)50号的一座两层楼店屋,创办一间公司,並在命理师的建议之下,以“通商山海,合贯乾坤”的开头两个字,把公司命名为通合(Thông Hiệp),经营工贸实业,不久之後创办恰昌碾米厂,继而再创办通茂、通盛、通源3家碾米厂。在20世纪初期,郭氏创办的4家碾米厂日加工大米3万包以上,佔当时越南大米出口量的一半。郭琰在盛产棉花的高棉(即柬埔寨)创办通源棉花公司,由于经营有方,创办当年就盈利,其後业务蒸蒸日上。越南南圻地方土地适宜种植甘蔗,有一法国人在那裡创办一间机器製糖厂,因经营不善致负债累累而濒临破产,後转由通合公司承办,才使该製糖厂获得发展。接着郭氏又在南圻自创西宁糖绞公司,经济效益显著。通过多方面的经营,郭琰逐渐致富,成为当年堤岸数一数二的富商,排名仅在黄家三兄弟的黄荣远堂之後。
期间他在一位风水师的指引之下,在1910年把公司的总部搬迁到邻近的古都街45号一座三层楼五连间的建筑,他特地在门前挂着『通商山海,合贯乾坤』一对楹联,並在楼顶正中围栏上刻着“TH”(Thông Hiệp两字首)所组成的标志。他多次尝试收购这栋建筑,但业主却坚持不卖,他只好长期高价租用,另在同一条街的114号建造豪宅居住。公司经营的出入口业务,包括土产、杂货、洋酒、布匹、五金、米榖,範围广泛。在经营海上运输和贸易方面,郭琰的业绩也闻名海内外。他于20世纪初在汕头创办元亨轮船公司,起初购置陶朱公号轮船,其後又添购元利号、元贞号等轮船,航行于越南、香港、汕头之间,为往来的华侨和出人口商提供客运、货运服务。其中元利号轮船,是第一艘在越南注册悬挂中国国旗进出越南堤岸的轮船。郭氏还用购置和租用的轮船运货,直航欧洲各重要口岸进行贸易。
此外,旗下还拥有纺织厂、酿酒厂。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在香港、广州、汕头以及新加坡还开设分号。金钱带来了声望和权力,早在1908 年,他就是为数不多的成为堤岸市议会成员的华商之一,並在此职位上担任堤岸第三副市长多年,积极参与市政事务。因为他太富有了,法国人一面恳求一面強迫他回购一些负债累累、即将破产的企业。当时很多糖业公司也因此落入他的手中,在他的经营之下逐渐起死回生,给他一家带来了更多的收入。
在他生命的最後十年的大部分时间裡,尽管因患病导致两足俱不能行走,又经常被人称为“跛通”,但他仍住在自家的楼上指挥一切业务。每天早晨,他所属公司的经理群集郭家楼上请命,由他面授机宜,包括货物的进出,资金的周转,轮船的调遣和行情的操纵等,皆有条不紊。各位经理皆秉命而行,业务进展仍然顺利。由此可见,他的经营管理才能和毅力,确有过人之处。
正是在这一时期,他开始声名鹊起地成为一位杰出的慈善家,他关心贫困者,积极地资助了许多医院、学校和工人协会,並为当地的托儿所和盲人学校提供资金。20世纪初年,聚居在越南堤岸的潮人甚众,郭氏首先发起建立潮州公所,得到潮人同乡的热烈响应,使潮州公所顺利建立。当今的越南胡志明市潮州义安会馆,就是在当年潮州公所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他曾捐出大笔款项倡建义安会馆。他还根据当年华侨普遍的“叶落归根”的意愿,将当地潮人公墓中100多具遗骸标号化成骨灰, 由元利号轮船运抵汕头,委托存心善堂保管,登报通知已故潮侨的亲属按期到存心善堂领回安葬,逾期则由善堂代为安葬,此举得到海内外潮籍乡亲的赞扬,並根据他的乳名而尊称他为“荡爷”。他对侨社及祖国公益事业,尤其是教育事业,除资助西贡堤岸各侨校外,还出资选送华侨青年留学深造。他生前的种种善行得到肯定,在多次获得中国政府颁赐嘉禾勋章之外,还获得法国政府颁发的荣誉骑士勋位等奖章。
下图左为堤岸义安会馆的地界碑,右为通合公司自备资金在会馆周围租地建造105间房屋,每年向会馆缴纳租金,20年期满後,产权归会馆,由会馆收租作为永久蒸业的合约碑刻。
到了20 世纪初,随着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原址位于今之第五郡邮政局,号称大街市(Chợ Lớn,法语:Marché central de Cholon)的堤岸街市,已经变得太小了。而且,殖民政府在1923年通过了一项计划,把连接到那裡的运河水道填平,以道路来取代,使商人们无法再乘船进入该市场。事实上,在通往堤岸街市的水道被填满之前的几十年裡,越来越多的商人更喜欢在原来的平西街市(Chợ Bình Tây,法语:Marché Binh Tay )做生意,但同样是过于狭小。下图左为毁于大火、被邮政局所取代的昔日堤岸街市;右为已拆除的旧有平西街市。
消息灵通的郭琰购买了沿河岸的大片未开垦农田,面积达17,000平方米,包括一处造船厂。当他看到堤岸街市有可能搬迁到一个更大、更方便的地方时,就向殖民当局提议在 9,000 平方米的造船厂场地上建造一个新的、更大的平西街市,作为新的堤岸街市(Chợ Lớn mới),送给政府。另外请求让他在街市两旁各建一排楼房出租给商户,及死後在市场中央竖立他的纪念铜像。殖民当局批准了,造船厂的场地被填满,1925 年,郭琰将这块土地捐赠给该市,並为新市场的建设成本贡献了58,000 法郎。这时,他又获颁勋章及入籍成为法国公民。
新的平西街市的建立是郭琰的最显著成就,在当地和殖民圈中都赢得了很多赞誉和钦佩。新市场的规模比位于西贡的槟城街市(Chợ Bến Thành)更大,被命名为Chợ Bình Tây(平西街市),但大多数南方人称它为Chợ Lớn Mới(新大市,即新街市),代替在一次大火中被烧毁的旧Chợ Lớn(大市,即堤岸街市)。许多人认为当所有的设计、人力资源和资金都凖备妥当时,郭琰却在 1927 年病逝,工程因而被延後一年才由他的儿子来启动,並于 1930 年完工。但有人却说市场的建设始于 1926 年 2 月,並于 1928 年 9 月竣工。工程是由郭琰启动,然而,他却无法见到市场的完成,因他在1927 年 5 月 14 日就去世了。
市场是按照西方现代技术建造的,但具有东方建筑风格。市场中央有一个小公园,殖民政府为了表彰郭琰的贡献,完工後即在法国订製一座真人大小的、由曾在1925年为启定皇铸造铜像的法国著名雕刻师Paul Ducuing(1867-1949)铸造的青铜立像,把它矗立在新街市的中心,高高在上,由一个白色大理石製成的石台环绕着,左右有两个小水池,旁边各站立着两隻青铜麒麟,上面各有两条青铜巨龙向着下面的水池喷水。围栏前摆放香炉,供民众祭拜和纪念郭琰这位创始人。该青铜立像于1929年11月开幕,这就说明了市场建成于1930年一说是错误的。而市场在1928年完成後开幕,一年後把在法国铸造的铜像运回的说法是可以成立的。
郭琰的立像在1975年政权更替後被拆除,贮藏在第六郡的文化通讯局的储藏室裡。被闲置多年後,在2003年再被移往西贡美术博物馆的後院陈列。
为了纪念郭琰的功绩和恩惠,市场上的小商贩们筹款,打算重新铸造一座新雕像来放置在旧位置上。然而,由于筹集到的经费所限,新雕像只是半身肖像,相当小,所以它就被放置在旧围栏的基座上。小商贩们每天对他烧香膜拜,不只是感恩,而且还把他视为商人们的财神爷。
郭琰的铜像站立在市场中央的菱形石碑上,一袭长衫,胸前挂满勋章,左手拿着的卷轴代表他献地建市场及在堤岸地区其他各项捐款的相关文书,右手拿着的卷轴张开,一面的法文是“Ville de Cho Lon”(堤岸市),另一面的法文则是“Écoles, Marchés, Ceuvres, Assistance”(学校、市场、工作、援助),标示着他所从事的慈善事业。
在他脚下石碑的前後两面都有铭文。正面的铭文是:“郭琰先生,粤之潮安龙坑人也。少来越,以米业起家成钜富,性慷慨,乐善好施,会堤岸拟建新市,先生极力相助,俾底于成,政府嘉焉。因立铜像,示不忘也。”;背面的铭文是:“郭琰先生铜像于1929年11月开幕,开幕日莅场观礼者有南圻总督确落达麦、堤岸市政厅长嘉赞诺,暨葉伯行、曹允泽、丘应篆、曾赞芬、蔡搏九诸君。家属到者有郭琰夫人及其公子绪先、绪宏、绪发等,颇极一时之风雲。”
1927年5月14日,郭琰在堤岸寓所逝世,终年64岁,这突来的消息让很多人感到惊讶。他的葬礼空前盛大,灵车是一辆装饰着鲜花和水果的卡车,车前是他庄严微笑的照片,胸前挂满勋章。棺材由珍贵的木材製成,50辆豪车紧随其後,缓缓驶向富寿墓地。送殡行列中有殖民政府官员和国内外商业伙伴等,人数多到数不胜数,华人和越南人都挤满了人行道、窗户、树榦的粗枝和房屋的屋顶上来见证这特大葬礼。葬礼在夹杂着西式、中式、越式、高棉式各种乐队的音乐声中持续了2个小时。沿途围观的人们只需插入送殡队伍中走上几步,就会有工作人员礼貌地过来献上一杯椰子汁或啤酒,和夹着五元纸币的一把纸扇,作为参与送殡的回报。
在他死後,家族生意由两个年长儿子管理,他们和父亲一样,继续为印度支那银行的债务人作担保並收取规定的佣金。但由于刚好碰上全球经济危机,越南受到波及,作为银行债务人的商户竞相违约,导致郭家庞大的财富因而崩盘,银行也跟着陷于困境。
近年来有些自媒体喜欢追寻一些已故近代名人的墓葬。其中有一位自媒体人在2020年10月辗转找到了位于堤岸区、隶属现今胡志明市第11郡第5坊骆龙君街的一处平民聚居区,当地居民说这一带就是郭琰墓的所在地点。
据当地居民告知,郭琰的坟墓十分硕大,墓前雕琢着一双巨大的龙和麒麟,正前方有一个大池塘。在越战时期,遊民开始在坟墓周边搭建简陋的房屋居住,整片区域被称为通合区(Khu Thông Hiệp)。1975年政权更替之後,房屋越建越多,几年後地方政府开始统筹,把坟墓开挖並连池塘一起填平,然後划分土地,分发给原有居民,让他们建造合规格的房屋居住。当年开挖时许多居民都在场观看,目睹郭琰墓的构造十分坚固,工作人员几经艰辛,把厚厚的水泥層凿开後,只见内裡的棺木仍然和新的一样,是用名贵的木材建造。棺盖打开,只见亡者的骨骼很长,保持完好,和郭琰生前高大的身材相符,应是他本人无异。陪葬品並无任何金银财宝,只有许多仍然如新的绫罗绸缎。邻近几座较小的墓裡则出土少量女人首饰。至于被挖出的郭琰骸骨的最後去向如何,就不得而知。据其中一位老太告知,她公公是郭家雇佣的守墓人,她在通合区居住已有四、五十年,最初搬到这裡时只有三户人家,政权更替之前郭家每年都有人前来祭拜,之後就没有了,可能他们都到了国外。
郭琰去世至今已将近百年,他留给後人的记忆除了堤岸的平西街市之外,还有一件仍令众人津津乐道的、在经商过程中“化险为夷”的传奇故事。据说,他操纵稻米市场的手法是先派人到下六省各地购买所有大米,将其储存在仓库中,形成大米缺市,然後操纵价格,将其出口到新加坡去。某年,当他大买特买,把仓库装得满满时,突然惊闻世界市场的米价下跌,以他目前的存货量来说,很可能会损失惨重。可他却又若无其事地,一面以比之前略高的价格继续买入,一面悄悄地向他在新加坡的工作人员下达了秘密命令,散布有关稻米价格即将上涨的谣言,並在同时停止不再购买。国内贸易商听到传言,所有资金都倾注于储备大米。他开始通过众多管道去卖,卖到仓库空了,贸易商才知道自己被骗了,他却漂亮地摆脱了亏蚀,而且还有得赚。由此可见,郭氏的经营谋略和应变才能,确有过人之处。
。。。。。。
《越南知多少?》 暂时到此搁笔, 其馀的且容日後慢慢再道来。
陸礼強
2021年8月6日 – 于澳洲雪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