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发达(Lê Phát Đạt ,1841-1900)
黎发达,别号士“Sỹ”,是一名活跃的天主教人士,曾在法国殖民政府裡当官,获封知县衔,所以被尊称为“Huyện Sỹ”(县士)。他的主要工作是发展农业及传播天主教,在现今西贡第一郡范五老街的教堂“Nhà thờ Huyện Sỹ”和在Gò Vấp(喃文:坵趿)郡的教堂“Nhà thờ Hạnh Thông Tây”是他当年出钱在自己的领地上所兴建的。他的外孙女Nguyễn Hữu Thị Lan,1914-1963就是阮朝末代皇帝保大(Bảo Đại,1913-1997)的南芳皇后(Nam Phương Hoàng Hậu,1914-1963)。(见《越南知多少-04》)。他当年的财富名列“nhất Sỹ, nhì Phương, tam Xường, tứ Hỏa”(一士、二芳、三祥、四火)的第一名,换一句话说,就是当年首富。
黎发达的祖籍是南圻的新安省,1841年出生于西贡Cầu Kho区的一个信奉天主教的家庭,原名为黎一士(Lê Nhứt Sỹ),因家贫而去当摆渡人,为村民运送食物。後来有一位神父得知他的家庭境况,就收他为义子,供书教学,在徵得他的家长同意之後,把他送人教会学校学习。小学毕业之後,神父送他到马来亚槟城的神学院,那裡是专为法属印支联邦和东南亚各国培训天主教传教士的地方。他在那裡学到精通拉丁文、法文、中文和越文。而那裡的一位老师也名叫Sỹ,因而黎一士被老师更名为黎发达。他的全名是Philippe Lê Phát Đạt,其中Philippe是他的教名。回国後,因为外语流利,他被法国殖民政府任命为通译员,1880年开始升任南圻管辖委员会的委员,並获封知县衔。虽然他早已改名,但人们仍沿用他的旧名,称他为Huyện Sỹ(县士,越南语法,指有知县衔而名叫士)。
天主教最初由葡萄牙传教士在1533年传入越南。到了1645年,在越南传教多年的耶稣会传教士亚历山德罗(Alexandre de Rhodes,1591-1660)回到罗马,向教皇报告说越南是传播天主教的沃土,需要多派传教士。于是在葡萄牙人手短缺的情况下,他在法国招募了一些传教士到越南。1659年,越南正值郑阮纷争时期,教皇派两位法国主教分别主管阮霸主和郑霸主辖下的信众。1802年阮朝一统江山时,法国传教士有一份功劳,所以嘉隆皇(1802-1820在位)允许传教,但继任的明命皇(1820-1841在位)、绍治皇(1841-1847在位)和嗣德皇(1847-1883在位)都禁止传教,甚至还大事杀害传教士,並在1851年公开斩杀法国传教士,因而促使法国派兵攻打越南。
当杜友芳,即总督芳,在1866-1872年间带领着殖民政府的军队去扫荡各路抗法起义军的时候(见《越南知多少-56》),局势一片混乱,民众惧怕法军,纷纷逃离乡土。不管殖民政府事後怎么招抚,都没几人敢回去认领自家的田地,一来怕不知会被法国人怎么对付,二来又怕被阮朝政府认为依附法国人,万一日後法国人败走,难免被秋後算账。结果处处大片农田,被视为无主空地,殖民政府唯有发佈拍卖,但又无人问津,甚至有的价格压低到只剩原价的1%也没人要买。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殖民政府鼓励正为他们服务的本地人带头去买。
当了多年通译官,黎发达当时存了一大笔钱,本来打算在西贡买几栋房屋出租,就临时改变主意,在家乡附近买下一些地势较好的地块,雇人试种。没想到当年风调雨顺,稻子长得相当出色,他意识到年底即将会大丰收,于是立即向朋友借钱购买更多田地。连续几年的大丰收使他财源广进,赚到盆满钵满,那时,新安省一带一直延长到柬埔寨边界的农田,几乎都归他所有。当稻榖的市场达到饱和点时,他又意识到西贡很快就会增加人口和扩大城市,转而购买了一系列靠近城市的大片土地,例如当时只是郊区的一片荒地的Gò Vấp地区,一部分出租给商家建造工厂、厂房,一部分盖房屋出租,人们估计,仅就用于出租的房屋而言,他就拥有数千套之多。他凭靠着果敢地把握时机的动作,再加上高瞻远瞩的眼光,终于使他在农耕业和地产业取得了成功,所赢得的财富成为名列当年民间盛传的“nhất Sỹ, nhì Phương, tam Xường, tứ Hỏa”(一士、二芳、三祥、四火)富户排行榜的第一名。
尽管如此富有,他还是过着平淡的生活,家裡挂着一副规劝世人的对联:“勤与俭,治家上策;忍而和,处世良途”(Cần dữ kiệm,trị gia thượng sách;Nhẫn nhi hòa, xử thế lương đồ)。毕竟是受过传教士训练的虔诚天主教徒,他要回馈社会,把大部分财产都花在了发展农业和传播天主教教义上。他在西贡第一郡一处名为Chợ Đũi的城区捐出一块地皮及出重资兴建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哥德式(Gothic)天主教堂,名为Nhà thờ Chợ Đũi,但人们都称之为Nhà thờ Huyện Sỹ(县士教堂)。另外,在Gò Vấp也建了一间Nhà thờ Chí Hòa(志和教堂)。
县士教堂位于今之胡志明市第一郡宗室从(Tôn Thất Tùng)街1号,在阮豸(Nguyễn Trãi)街和宗室从街的转角处。
县士教堂的建造始于1900年,首先由县士即黎发达捐献土地及捐出巨额款项,据说是他1/7的财产,並交由本身为建筑师的Bouttier神父负责设计。但黎发达当年就去世了,教堂在1902年才开始兴建,1905年落成。建成的教堂最高处达57米,宽18米,长40米,共四进,即分为4个隔间。它的原始设计本来是五进,由 5 个隔间组成,大约 50 米。 但当时因志和临时教堂遭到严重破坏,因此Chợ Đũi堂区当局要求削减一处空间,用这笔钱来建造志和教堂。以下附图是县士教堂不同年代及不同角度的外观和内部之宽阔礼拜殿堂:
教堂的外墙和主要柱子用的是边和的花岗岩,其他主要材料都从法国採购,採用哥特式建筑风格,正殿呈尖拱形,墙上有许多尖拱形的窗户,装饰着从意大利购买的彩色拼图玻璃。
黎发达因为早在教堂建成之前就已去世,所以无法目睹落成後的辉煌,但总算是达到了他的心愿。在高57米的主钟楼内,有4座1905年在法国铸造的大钟,两座直径1.05米的大钟由他的次子和次媳,Jean Baptiste Lê Phát Thanh(1864-1948)和Anna Đỗ thị Thao(1864-1922),捐赠。 另两个直径为0.95米的大钟没有刻上赠送者的名字,可能是他的夫人所捐赠。
当他的太太黄氏才(Agnes Huỳnh Thị Tài,1845-1920)在1920年去世之後,教堂的管理层为了答谢他们的贡献,就把他们夫妇俩移葬到教堂後方的小隔间,外面用铁栅栏隔开,隔间左侧内有一尊黎发达先生的石膏半身像,後面是一座饰有花纹的大理石墓,墓上有一尊他的石雕卧像,头枕在两个雕刻精美的大理石枕头上,头上盖着一条毛巾,面向教堂的圣殿,穿着精致的锦缎越式长衫,双手交叉在胸前,脚上穿着鞋子。对面是他的妻子黄氏才的石膏半身像和大理石墓,两相近距离对望,墓上也有石雕卧像,头发盘成一个发髻,同样搁在两个枕头上,双手放在胸前,穿着锦缎越式长衫,脚上也穿着鞋。
小隔间深处,在两座大理石墓的後面,摆放着他们的次子和次媳,黎发声(Jean Baptiste Lê Phát Thanh)和杜氏韬(Anna Đỗ thị Thao),的石膏半身像,两相对望。这是用来报达他俩对于主钟楼内两座大钟的捐赠。
以下附图是从建造县士教堂的庞大经费中抽出一小部分,修建于Gò Vấp的志和教堂,现今之邮政地址为胡志明市新平(Tân Bình)郡彭文珍(Bành Văn Trân)街149号:
据说,黎发达十分注重孩子们的教育,他的四子一女,黎发安(Lê Phát An)、黎氏萍(Lê Thị Bính)、黎发声(Lê Phát Thanh)、黎发永(Lê Phát Vĩnh)、黎发新(Lê Phát Tân),都被送到国外留学,学成归来後就分发田地给他们,每人都各自发展而成为大地主。他的长子黎发安更仿效父亲,1921年在Gò Vấp的幸通西(Hạnh Thông Tây)把原本残破的天主教堂,重新改建成一间长40米,宽14米,高16米的教堂,共花时三年,完成于1924年。这教堂所採用的建筑风格不是一般法国人所喜欢的尖顶的哥德式,而是有圆顶的拜占庭(Byzantine)式,它的原型是意大利拉文纳市(Ravenna)的圣维塔莱大教堂(Basilica of San Vitale)。
教堂圆顶由方形图案的浅浮雕组装而成,顶部是一幅拜占庭风格的马赛克,描绘了十字架上垂死的耶稣。投射阳光的彩色玻璃窗之间散布着镀金浮雕,讲述了耶稣经历的每个阶段的苦难。
通常,只有红衣主教级的神职人员死後才能埋葬在教堂裡,供人膜拜。黎发安见到自己的父母不仅能埋葬在本身出资建造的教堂裡,而且还附有精美的石雕等身卧像,流传千古。所以决定也要模仿,在徵得教会的同意之後,聘请了法国建筑师康特奈(A.Contenay)和雕塑家保罗∙杜昆(Paul Ducuing,1867-1949)替他两夫妇设计坟墓並雕刻雕像。保罗∙杜昆就是之前为启定皇(1916-1925在位)铸造半身铜像的法国著名雕塑家。设计的结果,两间作为黎发安夫妻两人的坟墓的隔间分别加建在教堂的两侧,两边打通,等于是在礼堂裡一排排的长椅前方划上一条横线,从空中俯瞰的话,刚好形成一个巨型的十字架。两人的坟墓彼此相对,两尊塑像的每一个细节都雕刻得栩栩如生,细腻而感人。黎夫人陈氏诗(Anna Trần Thị Thơ,1872-1932)墓前是黎先生跪着哀悼的雕像,仿佛在祈祷沉思,在跟妻子说话。黎发安(Denis Lê Phát An,1868-1946)墓前是黎太太手捧一束鲜花,跪抱墓碑的雕像,显出无比哀思的情怀。两尊雕像都雕刻得非常生动细致。这两尊雕像雕刻在白色大理石上,墓碑是花岗岩。墓碑上还刻有法国建筑师康特奈和法国雕塑家保罗∙杜昆的名字。
黎发达的女儿黎氏萍,即黎发安的妹妹,嫁给了鹅贡(Gò Công)省的一位信奉天主教的大地主阮友豪(Pierre Nguyễn Hữu Hào),在1914年生下了第二个女儿,她的越籍全名为Marie Thérèse Nguyễn Hữu Thị Lan(阮友氏兰,1914-1963),跟父亲姓阮友,而法籍全名则叫Jeanne Mariette Thérèse Nguyễn Hữu Hào,以父亲的越文全名阮友豪为姓。因为父母膝下无子,两姐妹都成为掌上明珠。阮友氏兰在12岁时到法国当小留学生,1932年高中毕业後回国。刚好这年阮朝的末代皇帝保大皇(vua Bảo Đại,1913-1997)在1926年年仅13岁登基後就远赴法国当小留学生,完成学业後回国亲政,据说他们回国时是在同一艘轮船上,但没有相遇。他有改革国政的理想,首先废除了臣民向君王三跪九叩的礼节和主张一夫一妻制。
1934年初,保大皇到大叻(Đà Lạt)避暑,正值黎发安在那裡开辟农地,印支联邦全权总督Pierre Pasquier和大叻市督理 Darle 特地邀请黎发安务必带着他的外甥女阮友氏兰到皇宫酒店参加派对及参见保大皇。阮友氏兰被舅父说服後只穿着普通的西式服装出席,在以西式的单膝跪地礼节叩拜後,在奏乐声中即获保大皇邀请到舞池共舞。通过片刻的法语交谈之後,保大皇开始对对方产生了好感,再经过几次的约会,他们谈到在法国的学校生活,两人所共同喜爱的体育活动和音乐,结果保大皇因她那带有南方女孩的温顺美及诱人的温柔而着迷,决定向她求婚。
对于保大皇的求婚,阮友氏兰的家长提出了四个条件:1. 结婚当天阮友氏兰必须受封为正宫皇后,2. 各自保留自己的宗教信仰,3. 出生的孩子必须根据天主教教规受洗为天主教徒,4. 不同宗教的两个人结婚必须获得教廷的特别许可。虽然受到阮朝皇族的反对,但保大皇心意已决,答应所有条件,一面向罗马教皇呈请求书,一面在同年三月举办隆重的婚礼,隔日就册封新婚妻子为南芳皇后(Nam Phương Hoàng Hậu),打破了阮朝奉行已久的先例,即皇帝的正妃必须等到皇帝驾崩後才能晋升为皇后。後来人们所生的二子三女全都受洗为天主教徒,唯独一直都没取得教廷的特别许可。婚礼的一大插曲是身为舅父的黎发安送给了皇后一个特大红包作为嫁妆,内含一百万法郎现金,以当年的市值来算,约等于2万両黄金。保大皇自那以後的所有奢华的挥霍,都是源自于此。黎发安後来获保大皇特别恩赐,封为安定王(An Định Vương),“王”是阮朝最高的爵位,历代只授予皇子们,他那崇高的爵位远比父亲获得殖民政府所赐予的知县衔为高,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国丈阮友豪,即南芳皇后的父亲只获封为隆美郡公(Long Mỹ quận công),相对低了一级。
。。。。。。
《越南知多少?》 暂时到此搁笔, 其馀的且容日後慢慢再道来。
陸礼強
2021年7月12日 – 于澳洲雪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