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的第一段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强调了环境和学习对人的影响。成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表明了客观环境对人的莫大影响。所以学校裡所用的教科书对青年学子所灌输的历史观,对促使民族主义的抬头是极度重要的。试观察一下一些地方的学校教育:
1. 德国:二次世界大战之後,德国承认发动战争和屠杀犹太人的错误,让新生的一代了解战争的可怕及和平的可贵。结果德国社会平稳地发展起来,人民也十分友善。
2. 日本:1945年无条件投降之後,由于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以德报怨”,不予索赔,後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又急于与日本建交,也不予索赔,再加上美国要以日本作为围堵共党扩张的前哨,予以姑息。日本在教科书裡传输给年轻的一代说,他们的亚洲共荣圈曾帮助中国摆脱了被列强加诸于身上的不平等条约,他们是二战的受害者,被两颗原子弹炸得惨绝人寰,被迫宣佈休战(不是投降),阵亡的爱国烈士都获供奉于靖国神社裡(包含被判刑的反人类战争罪犯),受人膜拜。结果日本的新生代,多数都不知道有南京大屠杀和慰安妇事件,而且参拜靖国神社是爱国行为,不理解中、韩两国人民何以要无理取闹地加以反对。易地而处,其实不参拜靖国神社是日本人所难以接受的,要求把战犯的灵位移出,可能是可行的折中办法。
3. 台湾:中华民国政府在收复被日本统治了半个世纪的台湾之後,推行国语教育,和日本前殖民者的日本化(和化)教育划清界线,据说最典型的是,有点阿Q心态地,把我和你的连词常用字“和”字的“hé 河”音改成“hàn 汉”音,也就是把“大和民族”换成“汉族”,一直到80年代後期,大家都认同是中国人。自从1988年李登辉和2000年陈水扁相继出任总统之後,逐步推行台湾本土化和去中国化,这样的教科书内容影响了新生代,导致对中国人的认同逐渐减少。2008年马英九为被台独阵营目为外来统治者的国民党夺回主政权,可是当选总统後,直至连任之後都还沿用着去中国化的教科书,继续为不认同是中国人的群体注入新血,结果导致2014年3月太阳花学运佔领立法院的闹剧。历史课程对年轻人的影响,实在是威力无穷!
4. 越南:当年南越中、小学的教科书裡,充满了对有关抵抗北方入侵者的民族英雄的事迹,如徵女王、陈兴道等。北越的教科书因没接触过,不清楚,可是根据越南政府出版社推出的《越南古代史》说:“越南历史就是一部中国侵略史”,他们的教科书,可能也和南越的相差不了多少。常听到老一辈的人说,越女,尤其是明乡女,都以能嫁给艚人(Người Tàu,即船人,或唐人)为荣,可是有越文中学底子的越南人就特别敌视艚人(Ba Tàu,即三艚)。那就是因为中学裡的教科书灌输了太多仇视“北方侵略者”的内容,忽略了他们之中有许多人,包括历朝的一些帝王、官员,都是他们心目中的“北方侵略者”的後裔,让他们在充满了仇恨的氛围中成长。
南越国的成立:
两千多年前的越南本是一个母系部族社会,疆域大约是现今越南北部的红河流域一带。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岭南百越族聚居地,设立了桂林、南海、象三郡,其中桂林和南海分别在今天的广西、广东,象郡包括今天的广西东南部和越南北部、中部。秦二世时,各地割据成风,当北方的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相互争霸时,南方的南海郡龙川令赵佗乘机兼并三郡,建“南越国”,自立为南越武帝,直到刘邦建立西汉後,在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才派陆贾出使南越,招谕赵佗臣属汉朝,立为南越王。赵佗一直实行“和辑百越”的政策,促进了中原移民汉民族和百越民族的融合,并把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带到了南越之地。汉高祖驾崩後,吕后掌朝政,不许卖铁器到南越,赵佗再次称帝,吕后曾经派人进行攻打,可因为水土不服,汉军无法越过阳山岭。一年後(公元前180年),吕后病逝,汉军就撤兵了。汉孝文帝于公元前179年登基,派人到河北的真定为赵佗的父母修坟,设置守陵的居民,负责进行祭祀,并召来他的堂兄弟,进行封赏,然後修了一封说明利害关系的信,派陆贾再次出使南越国,赵佗见到陆贾後,急忙写信道歉,去除帝号,再次向汉朝称臣,但在南方仍然沿用帝号。其後,闽越、夜郎、同师等国皆臣属于南越国。
南越国成为汉朝的州、郡:
赵佗在位长达67年,他的孙子赵眜(广州越王墓的墓主)继位。後来历任赵眜、赵婴齐,赵兴三朝宰相的吕嘉不满于赵兴的母亲樛太后是汉人,并且有意把南越国内附汉朝,发动政变把赵兴和樛太后杀掉,并歼灭汉武帝派去维护赵兴的两千汉军,另立赵婴齐和南越族妻子所生的长子赵建德为新的南越王。于是汉武帝派水兵十万人,兵分五路进攻南越,于公元前111年把吕嘉和赵建德擒获後处死,将南越国领地设置了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一年後,汉军佔领海南岛,汉朝将其设为儋耳、珠崖两郡,和前面七郡同隷属于西汉十三刺史部之一的交趾刺史部。共存在了93年,历经五代君主的南越国,就此覆亡。越南历史把河北真定人赵佗(Triệu Đà)所建立的南越国称为赵朝(Nhà Triệu),认为原南越国所统治的区域为他们的固有国土,那岂不是本末倒置?其实南海、苍梧、郁林、合浦、儋耳、珠崖各郡一直是中国的领土,当地的各百越民族已和来自北方的汉人融合成说不同汉语方言的南方汉人,及一些仍保留着自身语言、文化、习俗的少数民族。只有在今日越南北部的交趾、九真郡,当地的雒越族人数众多,反而把移入的汉族人同化掉,成为今日的京族人。至于在今日越南中部的日南郡,当地的占婆(Champa)人,初时建立林邑国,後来建立占婆国(占城国),但其後在越南向南扩张时把它吞併掉。
赵眜的陵墓--广州南越文王墓出土的丝缕玉衣
从汉武帝把南越国纳入版图(公元前111年)到唐朝末年交州土豪曲氏割据为止(公元905年),在这大约一千年的历史长河裡,越南是中国各朝代的州、郡之一,直属中央,各地民众有遇到清官或贪官的相等机遇,中国称之为“郡县时代”,而越南国史则称此为“北属时期”,凡是起兵与中央对抗或反抗贪官污吏的人,都被越南史书尊为反抗北方侵略者的民族英雄。
二徵夫人(𠄩婆徵,Hai Bà Trưng)起义抗东汉:
据说出生于交趾郡的姐妹俩徵側(Trưng Trắc)、徵貳(Trưng Nhị)是古代雄王(Hùng Vương)的外曾孫女的女兒,徵側的丈夫詩索(Thi Sách)則是一位雒將(Lạc Tướng)的兒子,承袭为雒將。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雒將詩索因反对汉朝官吏对当地人民的汉化和欺压而被为政贪暴的交趾太守苏定处死,徵側连同妹妹徵貳,愤而反叛,举兵攻取交趾、九真、日南、合浦等地,百姓和雒越族军人纷纷响应,总共夺取了65座城池,徵侧自立为“徵王”(Trưng Vương),又称徵女王(Trưng Nữ Vương),汉朝太守苏定则逃往南海郡。于是光武帝下令备战,在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派伏波将军马援,統兵两万南征,双方发生激战。次年(43年)5月马援击败二徵,二徵战败而死。马援在消灭了二徵馀部之後,就地树立了两铜柱,以标示汉朝国界的最南端,上刻誓言“铜柱折,交趾灭”。然後在当地兴修水利,简化律法,赢得当地民心(按:越南史书对此並无记载)。相传马援害怕交趾人再次反叛并摧毁铜柱,在竖立铜柱的时候,对天祈祷:「铜柱折,交趾灭。」此後的交趾人害怕铜柱折断,便在其下填埋石块,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两座丘陵。建武二十年马援回军,功封新息侯。中国过去通常把二徵作为叛逆描述。越南史书则追称她们为徵圣王(Trưng Thánh Vương),认为她们是民族英雄,是越南妇女的最大光荣。而且把徵侧自立为王的公元40年定为第一次北属时期的结束年份;把汉伏波将军马援杀死二徵夫人的公元43年定为第二次北属时期的开始。
1957年3月7日,西贡的越南人骑象遊行,纪念徵氏姐妹。
赵妪(Triệu Ẩu)俗称婆赵(Bà Triệu)起义抗东吴:
三国东吴年间(222-255年),赵妪(225-248年)和兄长赵国达(Triệu Quốc Đạt)生于九真郡,是当地有势力的首领。公元248年兄妹发动起义,争取独立。她作战时身穿盔甲,骑在象头上冲锋陷阵,十分勇猛。起义军多次打败吴军,曾杀死了交州刺史。交趾、九真二郡人民纷纷起来响应。然而不久战局开始变化。东吴特派名将陆胤做交州刺史,并率领八千名军队镇压起义,迅速击溃起义军。赵妪走投无路,自杀身亡。赵妪作为女性,同徵氏姐妹一样,被认为是反抗北方侵略者的又一民族英雄。
李贲(Lý Bí 或 Lý Bôn,503-548年)起义抗南梁:
南北朝年间(420-589年),李贲出生于南梁(502-557年)治下的交州,是西汉末年南下汉人的後裔,在交州辖下的德州出任监军,因不满于南梁交州刺史萧咨的苛刻残暴,不得民心,就在541年十二月集合交州数州人士起兵,萧咨逃亡广州。542年春季,李贲势力佔领交州州政府所在地龙编,并以其为根据地。542年间,南梁皇帝萧衍多次派兵征讨都无功而退。经过543年击退当时位于越南南部的林邑国(原日南郡)的进攻之後,李贲于544年正月,自称“南越帝”(Nam Việt Đế),又称李南帝(Lý Nam Đế)改元天德(Thiên Đức),建立国号为“万春”(Vạn Xuân)。越南史书就把这端时间定为第二次北属时期的结束。万春国在越南史上被称为前李朝(Nhà Tiền Lý)用来区别于後来由李公蘊在1009年所建立的後李朝(Nhà Hậu Lý)。
李南帝
赵光复(?-571年)、李天宝(499-555年)、李佛子(518-602年)起义抗南梁:
公元545年,南梁皇帝萧衍派陈霸先征讨南越帝李贲,李贲和兄长李天宝一路败退。546年8月,李贲退到屈獠(Khuất Lão),把兵权交给主将赵光复(Triệu Quang Phục)继续和陈霸先交锋。548年三月,当得知李贲病逝後,驻守在夜泽(Dạ Trạch)的赵光复自称为赵越王(Triệu Việt Vương),保留国号为万春,人们则称他为夜泽王。驻守在野能(Dã Năng)的李天宝则以野能为国号,因野能地处桃江之源,自称为桃郎王(Đào Lang vương)。
公元550年元月,陈霸先升任威明将军、领交州刺史,继续讨伐赵越王。不久南梁因侯景之乱,攻陷南梁都城建康,並于551年称帝,国号汉,陈霸先于552年回国平乱,把交州的兵权交给裨将杨孱(Dương Sàn)。陈霸先攻下建康,侯景乘船出逃,被部下杀死。後来陈霸先取代了腐朽无能的南梁,建立南陈。而在交州,赵光复则杀死了杨孱,击退了南梁军。
公元555年,李天宝病逝,无子嗣,部将们推举他的远房侄子兼部将李佛子继位,也号称李南帝,史书则称为後李南帝(Hậu Lý Nam Đế)。557年,後李南帝李佛子兴兵攻打赵越王赵光复,未分胜负。李佛子随後与赵光复签订了和约,稍後更结为亲家,遣子雅郎入赘赵家,秘密探取赵家的军事机密,並于571年再次兴兵攻打赵光复,兼倂了赵氏的势力。赵光复兵败後,因前有追兵,後无退路而投河自尽。
赵光复祠
公元601年,把南北朝归于一统的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拜刘方为交州道行军总管,以度支侍郎敬德亮为长史,统领二十七营隋军前往征讨李佛子,击败了李佛子的防御军,随後又遣使劝降。李佛子因畏惧而率军投降,被刘方缚送隋都长安,与其他将领一同被斩首。结束了李贲所成立的前李朝(包含万春国、野能国,李南帝、赵越王、桃郎王、後李南帝,544-602,共58年)。交州(今越南北部)又再次直接置于中国皇朝的统治之下。越南史书则称这是第三次北属时期的开始。
因为李贲、赵光复、李天宝、李佛子都曾经和来自北方的汉人军队交战,越南史书和教科书把他们所统领的军队都称为起义军,他们也全都被尊奉为民族英雄。
唐朝末年,中国境内藩镇割据,政局混乱,唐哀帝天祐二年(公元905年),那时交州已易名为静海军,任职静海节度使的独孤损因失民心而被贬职,流放到海南岛後被唐朝权臣朱温(即朱全忠)杀害,曲承裕则凭着他宽和爱人的性格及地方豪族身份,受到当地人支持,趁机起兵佔领大罗城(Thành Đại La,今之河内)自称静海节度使,並得到朱温的认可。906年2月,唐哀帝加封静海节度使曲承裕为同平章事,以治理静海军。曲承裕虽然是出任唐朝官职,並没有自立为王,但因为是越人治理越地,实际上已建立起自主政权,所以越南史书把他称为“民族独立的奠基人之一”,並称这是第三次北属时期的结束。
曲承裕 祠
公元907年7月,曲承裕病逝,他的儿子曲颢(Khúc Hạo,?-917年),又名曲承颢(Khúc Thừa Hạo)继位。唐朝则被朱温(改名朱晃)建立的後梁所取代,开始了五代十国(907-960年)的乱局。
公元908年,後梁太祖朱晃派刘隐到广州任静海军节度兼安南都护,与曲承颢在大罗城的静海节度使互相对立着。刘隐于911年病逝後,其弟刘龑继任,並于917年建立五代十国之一的南汉国。曲承颢在同年病逝,其子曲承美(Khúc Thừa Mỹ,?-930年)继位,延到930年,南汉君主刘䶮出兵,擒获曲承美,佔领交趾地区,并派骁将梁克正、交州刺史李进驻守。
杨廷艺(Dương Đình Nghệ,?-937年)起义抗南汉:
杨廷艺是交趾爱州人,原为静海节度使曲氏将领,当其主曲承美被中国南汉灭亡後,他获南汉授以爵命,名义上成为了南汉的臣僚。931年,交州刺史李进向刘䶮告发“杨廷艺养假子三千人,图恢复”,廷艺随即先发制人,攻破李进所在的大罗城,李进逃归。南汉派遣程宝率兵赶来增援,杨廷艺出战,击杀程宝。杨廷艺取得军事胜利後,便自称节度使,领州事。他夺取了交趾的统治,因而被视为是越南自立建国的重要人物之一。
杨廷艺深恐南汉再次派大军来攻,一面向南汉称臣,受封为交州节度使,一面与本地的土豪结好,还把女儿嫁给世为贵族的牙将吴权。结果在937年,他的三千养子之一的矫公羡(Kiều Công Tiễn)发起兵变,把他杀死後臣服于南汉政权,並代为交州节度使。
吴权(Ngô Quyền,898-944年)脱离南汉独立:
公元938年,身为杨廷艺部将及女婿的吴权领兵攻打矫公羡,矫公羡便求救于南汉刘䶮,刘䶮封儿子刘洪操为交王,然後领兵进攻吴权。吴权先把矫公羡杀了,然後迎战南汉军,趁白藤江(Sông Bạch Đằng)潮退时在江心设置木桩陷阱,潮涨的时候使人以轻舟挑战,先假装战败引南汉军入江心的陷阱位置,到潮退时,木桩戳破南汉战舰,大败南汉军,刘洪操阵亡。吴权便在939年春称王,独立建国,立杨廷艺之女为后,定都古螺(Cổ Loa),是为吴朝(Nhà Ngô,939-965年),称王而不称帝,但卻“置百官,制朝仪,定服色”,脱离南汉的统治,也就是脱离中国历代皇朝长达一千年的统治,但仍尊中国为宗主国,成为中国的藩属。吴权被後世尊称为前吴王(Tiền Ngô Vương)。在中国统治之下的这一千年和独立之後的八百多年间,汉语文一直是越南的官方语言,吸引了为数不少的汉人到此定居,因语言的优势而成为当地豪族的也大不乏人,可是因与当地人通婚,几代过後,许多汉人的後裔逐渐被同化,成为越人。
越南历代疆域发展图,其中橙色部份大约相当于吴朝的统辖範围
公元944年,吴权去世,享年四十七岁。在此之前,吴权遗命杨后的兄弟杨三轲(杨廷艺之子)辅助其长子吳昌岌(Ngô Xương Ngập,?-954)。可是,杨三轲篡位,自立为杨平王(Dương Bình Vương),吴昌岌出逃,吴权次子吴昌文(Ngô Xương Văn,?-965年)则被杨三轲收为养子。杨三轲在位至950年,吳昌文把他推翻,事成後,称南晉王。众人都欲诛杀杨三轲,但吴昌文却说道“平王于我有恩,岂忍加刑”,仅降他为章扬公(Chương Dương Công),然後迎接兄长昌岌回来一起治理国政。可是吴昌岌专权,称天策王,作威作福,使吴昌文不过问政事,直到954年昌岌过世後,吴昌文才独掌政权。965年,吴昌文在征战中阵亡,传位给吴昌岌的儿子吳昌炽(Ngô Xương Xí),成为其後十二使君割据时期的「使君」之一。其其馀十一使君都是在吴昌文死後,部将们起兵争夺王位,各自割据後所逐渐形成的。
吴权陵墓
丁部领(Đinh Bộ Lĩnh,924-979)臣服北宋:
丁部领是杨廷艺的牙将丁公著之子,他在平定了十二使君之乱後,建立了丁朝(Nhà Đinh,968-980年),定国号为大瞿越(Đại Cồ Việt),成为越南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970年,宗主国南汉被北宋攻灭,丁部领就主动向北宋表示臣服並请求册封。973年,宋太祖册封丁部领为交趾郡王。
979年初,丁部领因立宠爱的妃子所生之幼子丁项郎,为皇太子,使长子南越王丁琏大为不满,愤恨之下派人刺杀丁项郎。同年十月,丁部领醉卧宫廷之中,伺候的祗候内人杜释将其杀害,丁琏也同时被杀。十道将军黎桓等得知後,把杜释凌迟处死,立丁部领年仅六岁的次子丁璇为帝,追崇谥号为先皇帝,後世就称他为丁先皇(Đinh Tiên Hoàng)。可是黎桓(Lê Hoàn)卻与丁璇的生母杨云娥太后私通,并逐渐夺取朝政而自称副王,独揽大权,铲除异己。
黎桓(Lê Hoàn,941-1005)抗击宋兵:
黎桓,即黎大行(Lê Đại Hành),当北宋的知邕州侯仁宝听说安南大乱,向宋太宗奏明此事,宋太宗任命侯仁宝为交州陆路水路转运使,準备讨伐丁朝时,黎桓趁机篡位,建立前黎朝(980-1009),降丁璇为卫王,丁朝灭亡。981年,宋军长驱直入,黎桓在白藤江战场以诱敌深入之计大破宋军,杀死主将侯仁宝及俘获诸多宋将。982年,黎桓册立五位皇后,其中有原丁朝皇太后杨云娥为大胜明皇后。黎桓与杨云娥的通奸遭到後世越南史官的非议,但他因打败宋军,事後仍能得到宋朝的册封,且经常派兵骚扰北宋边境和南方的海岸,而被尊为民族英雄。
1005年,黎桓逝世以後,诸子忙着争夺皇位,一直没有为他上谥号。因此直到前黎朝灭亡的时候,黎桓依旧被称作“大行皇帝”,即在皇帝去世後至諡号、庙号确立之前,对去世皇帝的正式称谓。後世史官遂将黎桓称为“黎大行”。
李公蘊(Lý Công Uẩn,974-1028)侵扰宋边:
李公蘊是前黎朝的左亲卫殿前指挥使,娶黎桓之女黎氏佛银为妻,并被赐姓黎氏。黎桓死後,嗣位的黎中宗就被弟弟黎龙铤杀害。黎龙铤即位後,在上朝时躺在龙床上,所以有黎卧朝(Lê Ngọa Triều)之称,是一位暴虐的君主。1009年,卧朝皇帝驾崩。皇太子黎龙乍年方十岁,卧朝帝的两个弟弟黎明昶、黎明提(黎龙鍉)起兵争夺皇位。李公蕴率兵杀死了黎明昶 、黎明提,顺利篡夺皇位,恢复原姓李,建立李朝(Nhà Lý,1009-1225),史称李太祖。李公蕴在1010年派遣使者向北宋请求册封,获宋真宗册封为交趾郡王、领静海节度使。
1014年,越南的“獠户”张㜑看因被李朝治罪,逃到中国钦州,李公蘊便以追捕逃犯为由,寇掠钦州的如洪寨,宋真宗命广南西路转运使向李朝追讨责任。1028年,李公蘊“令子弟与女婿申承贵等,领众入本道,剽掠边民”,宋廷亦依旧命广南西路转运使向李朝追讨。从这以後,李朝就不断地侵扰宋朝边境。李朝前半段時期多次与真腊、占城发生战争,佔领了大片领土。如此这般,李公蘊也被尊为抗击北方入侵者的民族英雄。不过,二百多年後,李朝的末代年幼女皇帝李昭皇,被权臣陈守度安排嫁予他的侄子陈煚,然後让陈煚“受禅”,取代李氏帝位,建立陈朝。接着陈守度就把李氏皇族悉数杀害,並且命令当时所有姓李的人都改姓阮,用以杜绝人们对李朝的怀念。
李常杰(Lý Thường Kiệt,1018-1105)抗击宋兵:
令人无法想象的是:吴权的五世孙、吳昌炽的孙子吴俊,字常杰,竟然在几十年後的李太宗朝当起太监(1041年),获赐国姓,更名为李常杰。到李圣宗朝,因平乱有功(1061年),官职平步青雲,成为李圣宗继任者李仁宗的辅政大臣(1072年)。1075年,李常杰指称接获情报,宋朝正着手备战,準备南侵,于是“先发制人”,率领水陆十万大军,攻入宋朝边境,在邕、钦、廉三州(今之广西南宁、钦州、合浦)大事屠杀宋朝军民约二十万人,并俘虏众多三州民众回去开垦清化、义安一带。其後又发生了1076年的如月江之役。(详情见《越南知多少?- 21》之李长杰。这是越南史书和教科书大书特书的一位抵抗北方入侵者的民族英雄。
陈兴道(Trần Hưng Đạo,1228-1300)抗击元兵:
陈兴道原名陈国峻(Trần Quốc Tuấn),是越南陈朝陈太宗陈煚的兄长安生王陈柳的儿子。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蒙古帝国因越南陈朝不愿臣服,便派兵进攻越南,陈太宗派陈国峻到北境把守。但蒙古兵从中国云南南下,势如破竹,陈国峻因兵少无法抵抗,撤守山西,陈太宗被迫弃守京都升龙。後来,蒙古军因不服水土,被陈太宗的抗蒙军所击退,时为1258年。
元世祖忽必烈在1279年在广东新会的崖山海战(丞相陆秀夫负帝昺投海自尽)把南宋灭亡後,在1285年,也就是27年後,派唆都(Toa Đô 或 Suodu)、镇南王脱欢(Thoát Hoan)和乌玛儿(Ô Mã Nhi 或 Omar)领军,再次南下进攻越南陈朝,陈国峻获封为国公、节制统领天下诸军,他运用“清野”战术,放弃京都,引敌深入腹地,然後重点出击,由陈日燏(Trần Nhật Duật)、陈光凯(Trần Quang Khải)、范五老(Phạm Ngũ Lão)、陈国瓚(Trần Quốc Toản)、陈国峻等领兵,在咸子(Hàm Tử)、章扬(Chương Dương)、西结(Tây Kết)、万劫(Vạn Kiếp)等处把元军击溃。元军主将脱欢、乌玛儿脱逃,唆都则被击毙。
西贡白藤码头的陈兴道塑像
公元1287年底,元军由镇南王脱欢、乌玛儿和张文虎(Trương Văn Hổ)率领,第三次攻打越南陈朝,陈国峻首先派陈庆馀(Trần Khánh Dư)设下伏兵,把元军的军粮船队歼灭,夺走大批军粮、器械,主将张文虎逃回琼州,迫使元军主将脱欢撤退,然後在白藤江(sông Bạch Đằng)运用昔日吴权在江心置木桩,利用潮涨、潮退的打法,设伏兵狙击,把元军船队全部歼灭,並把主将乌玛儿擒获。其後陈朝为求久安而向元朝求和,朝贡及释放所有被俘之兵将,但却因乌玛儿对越南人杀戮过多,陈仁宗恨之入骨,由陈国峻施计,在遣返的途中暗中使手段把乌玛儿溺毙,使元朝亦无从责怪。这一卑劣的行径,被阮朝的嗣德帝(Vua Tự Đức)批评为“不仁非义”,越南著名史学家陈仲金(Trần Trọng Kim,1883-1953年)也认为批评得十分恰当。1289年,朝廷论功行赏,陈国峻被进爵为兴道大王(Hưng Đạo Đại Vương),所以後人都称他为陈兴道。
陈兴道王祠
越南重回中国(明朝)版图:
胡季犛(Hồ Quý Ly)是陈朝的大臣,陈少帝(Trần Thiếu Đế)的外公,他在1400年篡位,把陈少帝罢黜,建立胡朝(Nhà Hồ),国号大虞(Đại Ngu)自立为皇帝,一年後让位给次子胡汉苍(Hồ Hán Thương,? – 1407年),自己以太上皇身份指导政务。1406年,明成祖以“扶陈灭胡”(Phù Trần diệt Hồ)为名,派二十万大军攻打大虞,胡季犛和胡汉苍父子俩一路败逃,直到1407年6月,双双被掳获,结局是被押解回燕京後处死,也有说是被充军到广西後病死。胡朝灭亡,明成祖接着佔领越南,设立了交趾承宣布政使司,使之成为中国辖地,越南史书称这是第四次北属时期的开始。这时期只延续了二十年(1407-1427年)。
黎利(Lê Lợi,1385-1433)蓝山起义:
据中国的《明史》记载,黎利来自越南清化省梁江蓝山乡的一个豪族家庭,在明朝统治越南初期,曾获授官爵,出任清化巡检,越南文献则指黎利面对明朝各种计谋、诱惑下,仍然不为官爵所动。後来由于明朝的统治激起了越南人民的反感和叛变,他便退隐山林,伺机而动。1418年2月,黎利发动蓝山起义,从而展开了长期的抗明战争,各有胜负,期间黎利的军势由于不扰民,得到百姓的支持而逐渐壮大。1425年底,明军提出退兵的条件是越方必须要有陈朝的後裔主政,于是黎利找来一个名为胡翁(Hồ Ông)的乞丐,改名为陈暠(Trần Cảo),然後沐猴而冠之,立为後陈朝的傀儡君主,黎利则自称为卫国公(Vệ quốc công)。1427年10月,明朝新主将柳升,率十万军队南下增援,黎利以逸待劳,边战边退,将敌军徐徐地引入腹地,并在适当的地点-芝陵(Chi Lăng)设伏,伏军乘明军陷入泥泞地时施袭,击杀柳升、梁銘两明将,明军全军败退,黎利军获得大胜。结果,明宣宗决定罢兵,十一月,黎利派使节到明廷,要求册封陈暠为王,明随即封陈暠为“安南国王”。1428年, 黎利先杀陈暠,然後称帝,建立黎朝,称黎太祖(Lê Thái Tổ),开创後黎朝(1428─1789年)三百多年的基业,並要求明朝承认他是越南实际统治者的既定事实。起初,明廷不允,要求黎利在国内访寻陈朝宗室子孙为王,经过数次使者往返後,1431年正月,黎利的使者向明廷陈述已“大集国人,遍求陈氏子孙,的无见存”,明廷便只得尊重黎利握有政权的事实,命他“权署安南国事”,又封为“安南国王”,规定黎利每隔三年向明廷朝贡一次,每次朝贡必铸金人两尊,称之为“代身金人”。从此,越南又回归独立自主,但仍保持是中国藩属的关系。在教育方面,黎朝在京城设国子监,在地方各府路设学堂,教授儒学。举办科举,文武官员四品以下者,须经明经科考试,文官考经史,武官考武经。又在各路开明经科试,以招揽人才。而佛道人士,亦须经过自己所属宗教的经典考试,合格的可作僧侣或道士,不合格的勒令还俗。这一切都和中国历代的教育制度雷同。
阮豸(Nguyễn Trãi,1380-1442)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地理学家、政治家和外交家,曾在胡朝当官,参加蓝山起义後,辅佐黎利在长达十年的抗明战争中获胜,使越南取得再度独立,是後黎朝的开国功臣。在一切就绪之後,他以汉语文言文写了一篇《平吴大诰》,宣示黎利成为大越国的新统治者。在越南後世,《平吴大诰》有“千古雄文”、“第二个独立宣言”等称誉。第一个独立宣言则是指李长杰曾经用来激励军心的《南国山河》。平吴的“吴”指的是三国时期的东吴,当年直接管辖交趾,从那以後越南人就以“吴”称中国,“吴人”称中国人,就好像身处海外的中国人称自己为“唐人”一样。另一说因朱元璋的故乡安徽凤阳,古称濠州,是春秋时吴地,且朱元璋1364年自立为吴王,所以阮豸故意把朱元璋所建立的明朝称为吴。 1428年黎利称帝後,他得到委任为丞相,获赐国姓,并封为冠服侯。1442年7月,年仅二十岁的黎太宗阅兵到阮豸的故乡至灵县,顺路前往探望他的宅邸,见他的小妾阮氏路有姿色,令随驾伺候。不料当回到荔枝园(Lệ Chi Viên)时,太宗感到身体不舒服,由阮氏路陪到天亮後突然暴毙,阮氏路被指为凶手,阮豸受诬陷遭到处死,并被诛夷三族。直到二十二年後的1464年,黎圣宗时才替他把冤案昭雪,并追封为太师慧国公(Thái Sư Tuệ Quốc Công)。同时寻访他家当年诛杀时漏网的少数後裔,给予出任官职。1467年,黎圣宗下令搜集他的文章及诗作遗稿,但许多已在早年荔枝园案发後抄家时被毁。
阮豸
阮惠(Nguyễn Huệ,1753-1792)抗清兵:
阮惠是胡朝开国君主胡季犛的後裔,因其祖父入赘阮家而子孙改从阮姓。生长于後黎朝阮、郑两霸主南北分立时的南方旧阮的领地之内。1771年,由于不满阮霸主政府的腐败,便和兄长阮岳(Nguyễn Nhạc)及弟弟阮侣(Nguyễn Lữ),在西山起义,1776年打到边和时,杀入明朝移民从1679起开发的大商埠埔欤(Cù lao Phố),仇杀当地华人,逃出生天的人都迁移到今日的华埠堤岸(Chợ Lớn)去另起炉灶。1777年,他们灭杀阮霸主全家族,破坏上至阮璜,下至阮福纯共九代霸主的陵墓。15岁的阮福映是唯一漏网之鱼,接着,他以阮霸主(旧阮)遗孤的身份,开始招兵买马,讨伐西山阮氏(新阮),並于1780年称王,继续与西山抗衡。西山兄弟先後消灭了南方旧阮、北方郑霸主和後黎朝,建立西山王朝,阮岳称帝(泰德帝,1778-1793年在位),1786年阮岳封阮惠为北定王、阮侣为东定王。不久,阮惠与兄长发生内讧,兵戎相见,後来和解,分地而治。大越後黎朝末代皇帝黎昭統(Lê Chieu Thống)逃亡到中国,向宗主国清朝求援,清朝乾隆皇帝于1788年10月,派两广总督孙士毅(Tôn Sĩ Nghị)统领29万(《大清实录》记载为两万)问罪之师,护送黎昭統回大越,期间有後黎朝的勤王军加入,西山军势弱,有计划地节节败退,並急报北定王阮惠求援。清军进入昇龙(今之河内)後,拥立黎昭统帝复位。那时阮福映在法国人的帮助之下,攻佔了南方的嘉定城,阮侣在嘉定城被进攻之前把军权交给副将,逃回富春(今之顺化)後去世。阮岳南北两面受敌,又年老多病,于是让位给阮惠,自称为西山王 。
阮惠画像
阮惠于1788年农历11月25日在富春登基,称光中帝(Vua Quang Trung,1788-1792年在位),立即挥军北上,一路急行军,在1789年农历除夕夜,击溃勤王军和清军的前哨营寨,并全数生擒了清军的斥候,无人能够逃脱报信,使清军对于阮惠进兵的军情懵然不知。然後兵分几路,以声东击西和突袭的战术,接连攻下清军九个营寨,正月初五清晨,在昇龙城附近的主要战场围歼清军,清将岑宜栋自缢身亡,清军尸横遍野,两广总督孙士毅在撤退时被伏兵截击,落荒而逃。阮惠行军神速,从大年三十到年初五,只用了六天的时间就把强敌击溃,事後清理战场,把清军尸骸掩埋成12个高岗,周围长满了高大的榕树(cây đa),被人称之为棟多(Đống Đa,意即榕树堆),该场战役就被称为棟多之役(trận Đống Đa)。
孙士毅逃回之後被乾隆皇定罪,派福康安代替其两广总督一职。阮惠虽然获得大胜,但对清朝有所顾虑,一面祭拜阵亡清兵,收留清军的俘虏,将其遣送归国,向清朝求和;一面贿赂福康安,要求他协助自己向清帝议和。然後上表求封,说愿意亲自前往朝见。乾隆皇当即册封阮惠为安南国王,而对于失去政权的黎昭统帝,乾隆皇认为上天已经把他抛弃,因此不再给予他支持,下令将他与後黎朝遗臣一起迁到京师居住。1790年8月,阮惠选派貌似自己的替身带同陪臣和贡品前往觐见乾隆皇,恭祝乾隆皇的八十大寿,得到隆重的款待。事後他曾打算向清朝请求和亲及讨要两广之地,但因不久後的早逝而没付之行动。在接受清朝册封之後,阮惠完全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他的这一战,究竟是抵禦清兵之入侵,或是谋取霸业的手段之一呢?而乾隆皇的出兵,又究竟是为属国平乱或入侵越南呢?见仁见智,对越南民族主义者而言,阮惠肯定是抗击北方入侵者的民族英雄。
1792年9月,在发出了要歼灭阮福映的檄文之後,阮惠突然去世,年仅40岁,由其子阮光缵(Nguyễn Quang Toản,1783-1802)继位,西山朝旋即陷入内讧之中,势力大大削弱。到1802年7月,阮福映攻入昇龙城,灭了西山朝,建立阮朝(Nhà Nguyễn),把阮光缵及宗室、臣下都押解到顺化处死。而阮惠的尸首则遭到 “发冢戮尸”的侮辱。阮岳、阮惠的陵墓被捣毁,把尸骨击至粉碎然後抛弃,另阮岳、阮惠、阮光缵之头额,及阮惠夫妇的牌位则被关进黑牢裡。至于早已去世的家族成员,尸骨也被从坟墓中挖出击至粉碎。阮福映对此行为声称“朕为九世而复仇”。
以上这些民族英雄的抵抗北方入侵者的事迹,在教育普及的现代,对年轻学子仇华心态的塑造,可想而知。试问来自北方的移民及其後裔的越南公民们又情何以堪呢?在各民族和谐共处的大前提下,似应加以斟酌。
史书有载而教科书极少提及的事实:
。。。。。。
《越南知多少?》 暂时到此搁笔, 其馀的且容日後慢慢再道来。
陸礼强
2014年9月21日 – 于澳洲雪梨
附录:
1697年刻印的内阁官板《大越史记全书》(Đại Việt Sử Ký Toàn Thư),由越南社会科学院花了七年时间(1985-1992)翻译成越文,並于1993年出版(存在许多错白字)。此大越史记之本纪全书卷之五陈圣宗(Thánh Tông Hoàng Đế)第34页有如下记载:
甲戌二年(1274)- 宋咸淳十年 – 元至元十一年秋七月大水。冬十月宋人来附。先是宋国偏居江南,元人往往侵伐,至是以海船三十艘,装载财物及妻、子,浮海来萝葛原。至十二月引赴京,安置于街姰坊。自号回鸡,盖我国呼宋国为鸡国,以宋有段子、药材等物置卖为市故也。
只因为这些逃难来的南宋人在市场摆卖缎子和药材等物就称之为鸡国人,这怎么说得通呢?根据宋人朱彧(彧读作yù)所著的《萍洲可谈》载:“汉威令行于西北,故西北呼中国为汉;唐威令行于东南,故蛮夷呼中国为唐。”所以南宋人到了越南,应该都会自称为唐人,而唐人与唐人之间,通常都会以原籍来介绍自己或他人,例如:成都人、上海人、广州人、厦门人,或四川人、浙江人、广东人、福建人等。所以,所谓回鸡人,可能是会稽人之误植,因为会稽曾是宋高宗赵构在位时的临时首都,也是春秋时代越王勾践的国都,後来改称绍兴府。
陸礼強
2022年4月5日 – 于澳洲雪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