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皮(Bòn bon,lòn bon,Dâu da đất):俗称泰国黄皮,原产于马来西亚,现盛产于东南亚各地。台湾人把它的马来语学名langsat译作兰撒或冷刹;马来语的果名是duku,因而当地华人音译为杜古果,但香港人卻译成芦菇。其果实或甜或酸,越熟就越甜,多汁的果肉呈透明的白色,带苦澀味的果核很难与果肉分离,吃时只咬部分果肉後,就或吐出还带肉的果核、或连核带肉吞入肚中。採摘及食用黄皮得特别小心,因为毒蝎子最喜欢吃黄皮,经常会附着于黄皮果实的空隙中,应先在水中浸洗,以防意外。
1775年时,末代阮霸主定王阮福淳(Định Vương Nguyễn Phúc Thuần)被西山军(quân Tây Sơn)的阮惠(Nguyễn Huệ)追赶到深山时,饥寒交迫,靠採摘漫山遍野的黄皮果充饥,才稳住了阵脚,颁令赐果名为南珍(nam trân),即南方的珍贵之果。但是最终定王还是难逃厄运,在1777年被西山军捕获及残杀。定王的侄子阮福映(Nguyễn Phúc Ánh)于1802年消灭西山皇朝,统一全国,建立阮朝(nhà Nguyễn)後,再颁给黄皮另一珍贵的名称:忠君(trung quân)。
鸡蛋果(Quả Trứng gà,Lêkima源自法语pouteria lucuma):原产于南美洲的秘鲁,越南南部和中国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热带地区都有栽种,由于果实的外观像鸡蛋,熟透的果肉的颜色和香味又与煮熟的鸡蛋黄相类似,因而得名。蛋黄果植株高3至6米,为小型乔木。树体各部分均可分泌出白色乳汁。未熟果为绿色,成熟时为橙黄色或橙红色。果皮光滑,外果皮极薄,不易与果肉分离。中果皮肉质肥厚、柔软、蛋黄色,含水量少,味甜,似煮熟的鸡蛋黄。种子通常1至2粒,近圆形或椭圆形。果实12月成熟,採收後需要静置4至7天,变软後方可食用。
柚子(Bưởi; Bòng是越南北方较小的品种):又名文旦、碌柚,分佈於东南亚、台湾及中国大陆的长江以南、河南等地。文旦一名的由来是为纪念把此类水果传入日本九州的中国船长——谢文旦。柚子的英文名是Pomelo , pummelo, pommelo, 或 lusho fruit。柚的果皮生时是青绿色,熟时变黄色;果肉有甜、酸甜、酸涩之分,通常是蘸盐或辣椒盐来吃,非常可口,较好的品种有後江等西南部各省的Bưởi Năm Roi和西贡以北边和省的Bưởi Biên Hòa等。
Bưởi Năm Roi是五鞭柚之意。之所以有此名称,相传是因为当年首先种植此种柚子的果农陈文𣞻(Trần Văn Bưởi),曾经告诫他的子孙,谁要是没按规定程序,胡乱採摘柚子的话,就鞭他五鞭(Năm Roi)。从此此种又大又甜、又少虫患的柚子,就得了这五鞭之名。
西柚(Bưởi chùm,bưởi đắng):它的果实扁球形,在树上悬挂成串如葡萄,所以又名葡萄柚,英文名是Grapefruit。果皮成熟时呈黄色,果肉分瓣且酸,品种不同其颜色也有区别,包括白色、粉红和红色,是含糖分较少的水果,据说多吃可舒缓便秘、减肥,有利于皮肤保健和美容。
橘子(Quýt):也作桔,果实比柚子小得多,用手轻轻掰开即能食用,果肉有甜、甜带酸之分。熟时果皮由绿变红的品种是Quýt hồng,熟时果皮仍呈绿色的品种是Quýt。
橙(Cam,甘、柑的汉越音):是一种人类种植了很久的混合品种──它本來是柚子與橘子的杂交品种,果实比柚子小得多,但比橘子略大。在香港,人们称橙为“柑”,台湾人则称之为“柳橙”,不过因为台湾人都说闽南语,而闽南语的“橙”和“丁”同音,农民们把它写成“柳丁”,误用至今。
Cam sành是橙在越南一种独特的自然变种,它的果皮特别厚且凹凸不平。1880年时一位美国驻日本大使把它通过水路由西贡移植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1882年再移植到佛罗里达州。
桔(Quất):广东人称桔(四季桔),但华语则称为柑。是一种果实呈圆形,比橘子更小得多的橘科果树,即可供观赏,又可食用,用盐腌渍後,冲水加糖喝可用以消痰止咳。
金桔(Kim quất):广东人称金桔,但华语则称为金柑。是四季桔的变种,果实呈椭圆形,功用和四季桔相同。
青柠檬(Chanh,chanh ta):一种味酸且带扑鼻清香的橘科果实,通常榨汁供调味或烹饪之用,也可加糖和水饮用,果皮熟透时也会变黄色,但味道变差,英文称作Lime。
黄柠檬(Chanh tây,chanh vàng):一种味酸而不带香味的橘科果实,功用和青柠檬相同,英文称作Lemon。
百香果、西番莲、热情果(Chanh dây,chanh leo):原产于南美洲的巴西,果汁常被用作香料,加在其他果汁中。因为百香果也带酸味,所有越南人把它归类于Chanh。
油甘子(Chùm ruột,tầm ruột):盛产于亚洲热带地区,可供食用和药用。油甘子果实维生素C含量一般在每百克300毫克以上,比柑橘高10倍至20倍,比苹果高60倍至134倍,按美国推荐的膳食标准,每天只要食用油甘子10克(大约1个果实)即可满足维生素C的要求。
西瓜(Dưa hấu):原产于非洲,由中亚经西域传入中国,故名西瓜,味甜且水分多,可用以消暑解渴,世界各国皆有种植,英文名为watermelon,日本人也因而称之为水瓜。西瓜汁浸泡在酒精中或发酵後,可以製作出酸甜度适中及帶有果香的西瓜酒。西瓜皮亦是当作蔬菜吃用;西瓜种子,亦即瓜子充滿脂肪及蛋白质,既可以当作小吃,亦可以作為配菜或植物油。用西瓜皮烧过,研末,可製成西瓜霜,口舌生疮时稍加涂抹颇有功效。
木瓜(Đu đủ):原产于美洲,已传播至世界各地。木瓜熟後果肉变软,肉色有红、黄之分,可切成块生吃,或鲜榨成果汁当消暑饮品。多吃木瓜有帮助消化、去毒、清心、润肺、化痰、止咳等功用。
还没变软的生木瓜也可刨成丝,再配以佐料做成各式各样的越式美食:
酸子(Me):又名酸豆、酸角、亞森果等,英文名Tamarindus。原产于东部非洲,但已被引种到亚洲热带地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越南人喜欢用酸子来煮酸汤或烹煮各式家常菜肴。熟透的酸子带甜味可用来当零食,也可用来配製糖果点心(mứt me)。
西印度樱桃、巴貝多櫻桃(Sơ ri):英文名Acerola,Barbados cherry,West Indian cherry。原产于西印度和南美洲,果实比樱桃小,有点像油甘子(Chùm ruột),但颜色不同,味甜,略酸,富含维他命C,越南的Sơ ri产地集中于Bến Tre和Gò Công。
聚果榕、优曇花(sung、tụ quả dong 、ưu đàm thụ):英文名Cluster Fig Tree,Indian Fig Tree,Goolar (Gular) Fig。生长于澳洲,中国南部,南亚,越南及东南亚各地,是一种出现于佛教经典中的植物。《法华文句》四上:「优曇花者,此言灵瑞。三千年一现,现则金轮王出。」越文名Sung 意指sung túc,即充足。聚果榕的果实长在树身和树枝上,有点像无花果,熟时变红色,越南人喜欢把它用盐腌渍後切片,配酸肉吃,或用来做各式不同的菜肴。
无花果(common fig、fig):和上述Cluster Fig Tree不同,是一种开花植物,原产於中东和西亚地区,栽培历史已超过五千多年;因外观見果不見花而得名,又有映日果、优曇缽、蜜果等名。无花果的花是生长于果內,在果內果頂端长有雄花,底部的是雌花,及生有不育花,故花和果单看外表是分不出來。它的果实有一个微小的孔,一种特殊的小黄蜂会从孔钻入,它身上带着的花粉会被授给果内底部的雌花,之後它会在果内产卵、死掉。其幼虫在果内发育成成虫之後交配,雄虫会在果内挖一条洞让雌虫出去。这个出去的雌虫会带着受精卵和这个果顶部的雄花的花粉分到另外一个无花果那裡钻进去,重复生命的循环。
无花果可以新鲜的时候吃,也可以晒干了吃,或做成果酱、糕点。市场上的无花果一般是无花果干,因为便于保存和运输。越南目前还没栽种,所以也没有越文名称。
麵包树(Xa kê、sa kê、 cây bánh mì):英文名breadfruit,原产于马来半岛以及波里尼亞,如今因人类传播而分佈于玻里尼西亚,印度南部,越南,加勒比地区等热带地区。果实之外观似波罗蜜(mít),可食用,切片加以烧烤後风味类似面包,因此而得名。每棵麺包树的年产量约为200个果实。除了果实可供食用之外,它的树叶有抗生、消炎的功能,可入药供医治许多种不同的病症,树身因不受虫蛀,岛民常用来做独木舟代步。
麺包果有煎、煮、蒸、烤等五花八门的不同吃法,以下是一份以麺包树果肉切片,配上虾肉後所烧烤成的,不但味道近似,而且外观神似的、精致的越南风味“烤麺包果夹虾肉”:
。。。。。。
《越南知多少?》 暂时到此搁笔, 其馀的且容日後慢慢再道来。
陸礼强
2014年1月20日 – 于澳洲雪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