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自秦、汉以还,越南即接受华夏文化的熏陶,所以“忠、孝、仁、义、礼、智、信、恕”等的儒家思想,“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佛家思想,及“自然无为,和谐相处”的道家思想,早已深入广大民间,普罗大众的信仰,就首推这儒、释、道三家。自从吞併了占婆古国,又多了一个选择,那就是主张“善恶有报,人生轮回”的印度教。紧接着西方传教士的东来,和法国政府的殖民统治,有新旧之分,主张“抛弃仇恨,彼此相爱”的耶稣教也佔了一席之地。儒家虽然不是宗教的一种,可信奉的人为数不少。
越南的宗教,大致上有佛教(Phật Giáo,或 Đạo Phật),道教(Đạo Giáo),印度教(Ấn Độ Giáo,或 Đạo Ấn Độ),天主教(Công Giáo,或 Đạo Thiên Chúa)和基督教(Cơ Đốc Giáo ,或Đạo Tin Lành)。在近代特别的环境下,还产生了独有的高台教(Đạo Cao Đài),和好教(Đạo Hòa Hảo),和椰子教(Đạo Dừa)。由于宗教的繁多和信仰的不同,到处都可见到形形色色的,作为祭拜或侍奉用的祠,亭,庙,寺,庵,观,会馆,教堂等等。
椰子教(Đạo Dừa):是由一位名为阮成南(Nguyễn Thành Nam,1909-1990)的梹椥(Bến Tre)人士所创,自任教主,此教派融合儒、释、道与天主教的教义,教主只吃蔬菜、生果、椰子和喝椰子汁,每年只在佛诞那天洗澡,人皆称其为椰子道人(Ông Đạo Dừa)。
椰子道人1909年出生于梹椥省会一富有人家,父亲是官府中人。他19岁到法国留学,26岁毕业回国,是一位化学工程师,回国後娶鹅贡(Gò Công)女子路氏娥(Lộ Thị Nga)为妻,並生了一个女儿。他本来投资生产肥皂,但因敌不过当时的“Xà bông cô Ba”而结束营业。36岁出家,以苦行头陀的方式进行修炼,三年下来,原本健硕的身体变成了骨瘦如柴的皮包骨。
1952年,阮成南在梹椥的巴莱河(sông Ba Lai)沿岸买了一亩椰子林地,在河边停泊着一艘小船作为修练处所,並在岸边兴建几间房子作为服务人员和访客、信众的居停之所,同时创立椰子道及自立为椰子道教主。在自家亲友和妻子方面亲友的大力宣传之下,来自美萩、隆安、巴地、头顿、西贡等地的信众日益增加。1963年,他买了一艘可载重几百吨的大船,停泊在梹椥省的凤屿(Cồn Phụng,邻近定祥省省会美萩),分成三层,兴建一些塔,祭台,客房,花园等,命名为南国佛寺(Chùa Nam Quốc Phật),自称为天人教主释和平(Thiên nhơn giáo chủ Thích Hòa Bình),宣佈椰子教融合其他各教之教义,教众不须念经和敲木鱼,而只需禅坐及吃素;劝谕世人要尊重礼义,互相爱护,和睦相处;饮食方面,最好以椰子为主。他所做的“种族和谐”的实验,是把老鼠和猫放在同一个笼子裡养大,相安无事。通过这一实验,用以证明敌对者是可以和平相处的,並希望越南不再有战争。追随椰子道的信徒据说有万多人,有的直接搬到凤屿上居住,其中包括一些适龄青年,藉以逃避兵役。信徒中也有西方人,其中一人是美国著名文学家约翰·史坦贝克(John Ernst Steinbeck,1902-1968,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儿子,他们都在凤屿上修行,祈求和平。
1967年,椰子道人通过平面媒体来传播椰子道的教义,並以一教之主的身份出来竞选南越总统,藉以提高知名度。当时,一位信徒送给他一对象牙,这对象牙每支长1.8米,重45公斤,直径0.5米,被公认为越南最大的象牙,现正摆设于梹椥省省委的客厅裡。
1975年政权更替後,椰子道被禁,财产被国家征用,被命名为八雅船(thuyền Bát Nhã)的大船现被移到梹椥市中心的梹椥河边作为水上餐厅,至于八卦坛(đàn Bát Quái)则还屹立在凤屿这小岛上。椰子道人曾设法偷渡,但失手被捕,关在芹苴(Cần Thơ)大牢裡接受改造,据说是被独自关在俗称“老虎笼”的货柜箱裡。後来由于年老体弱,由亲属领回家中照顾,直到1990年,以81岁高龄,在家中安详的与世长辞。
和好教(đạo Hòa Hảo),又名和好佛教(Phật giáo Hòa Hảo),是佛教净土宗(Tịnh thổ tông,在越南称为净渡宗Tịnh độ tông)的一个支派,由黄赋数(Huỳnh Phú Sổ,1920-1947)于1939年创立。和好教主张“修佛必须先修仁”,而“修仁”指的是“四恩孝义”,即1-祖先父母恩,2-国家恩,3-佛法僧三宝恩,4-同胞人类恩。对祖先、父母要尽孝,对国家、同胞、人类要尽义。信众约有两百万,集中于南越西南部。
黄赋数:1920年1月15日出生于朱笃省(tỉnh Châu Đốc)新州郡(quận Tân Châu)和好乡(làng Hoà Hảo),在学完法-越初学要略(sơ học yếu lược Pháp - Việt)後即因病休学。某次他在上附近的杉山(núi Sam)时,接触到向群众赠医及主张“四恩孝义”(Tứ Ân Hiếu Nghĩa)的宝山奇香佛教教派(phái Phật giáo Bửu Sơn Kỳ Hương),病被治好了,自身也加入修炼。1937年,他下山,回到家乡为乡民治病,写经书,解谶,自称为佛师(Phật thầy)。
1939年7月4日,19岁的黄赋数以自己的家乡为名,宣佈成立和好教。开始到处治病,以先知的身份弘扬佛法,创作诗文,讲解偈语。他写的文字浅显易明,容易打动人心,只在极短的时间裡就吸引了无数的信众,引起了法国殖民政府的不安。1940年起,在他所到之处都被加以管束,更甚者,他被送到了西贡的精神病院(nhà thương điên Chợ Quán)。
1942年10月,当法国殖民政府準备把他流徙到寮国去时,和好教信徒们和日本宪兵把他解救出来,並带回西贡。1945年6至8月期间,他在南部各省的107个地点弘法,並在日本宣佈无条件投降前夕,与许多原本分散的非共产革命组织成立国家统一阵线(Mặt trận Quốc gia Thống nhất)。8月25日,越盟(Việt Minh)在西贡组织示威遊行及夺取政权。9月8日,和好教在芹苴组织示威遊行,遭越盟攻击及逮捕负责组织者。翌日,越盟包围和好教总部,打算捉拿黄赋数但不果。10月7日,越盟把日前捕获的和好教各示威遊行组织成员,以企图夺取政权罪,在芹苴运动场公开处决。10月26日,法军重新佔领芹苴,情势反转,和好教信众到处搜捕越盟成员。
1946年3月6日,越盟与法国之间的暂时和约签订後,越盟改善与和好教的关系,黄赋数加入由越盟领导的南部抗战行政委员会(Ủy ban Hành chánh Kháng chiến Nam Bộ),任特别委员(Ủy viên Đặc biệt)。9月21日,黄赋数和一些有民族、民主倾向的智识份子成立越南民主社会党(Việt Nam Dân chủ Xã hội Đảng),简称民社党(Dân Xã đảng)。
1947年2月27日,阮保全(Nguyễn Bảo Toàn)代表黄赋数,与其它各国家党派的领袖们,如越南革命同志会(Việt Nam Cách mạng Đồng minh Hội)的阮海臣(Nguyễn Hải Thần),越南国民党(Việt Nam Quốc dân đảng)的阮祥三(Nguyễn Tường Tam)等,成立全国国家统一阵线(Mặt trận Quốc gia Thống nhất Toàn Quốc)。4月16日,黄赋数在前往排解和好教与越盟间一些纠纷的途中被越盟扣留後从人间消失。
和好教的武装力量于1946年6月成立,当黄赋数教主与1947年4月16日失踪後,和好教和法国殖民政府于5月18日签订联军协定,共同对付越盟。和好教分裂成几派,有的投向越盟,有的和越盟对抗,分别割据于隆安、朱笃、芹苴等地区,互相清算和争夺影响力:
陈文帅(Trần Văn Soái):别号𠄼火(Năm Lửa),和好军中将,领法军少将衔,军力约3800,分成7个中团和几个独立小团,割据芹苴(Cần Thơ)、永隆(Vĩnh Long)、沙沥(Sa Đéc)。
林成源(Lâm Thành Nguyên):别号𠄩𠺿(Hai Ngoán),和好军少将,割据隆川(Long Xuyên)和朱笃(Châu Đốc)。
黎光荣(Lê Quang Vinh,1923-1956):别号𠀧短(Ba Cụt),领法军上校衔,军力约3000,割据迪石(Rạch Giá)和隆川(Long Xuyên)接壤地区。
阮觉悟(Nguyễn Giác Ngộ):割据隆川(Long Xuyên)的部份地区。
1955年,吴廷琰的越南共和国第一共和政府成立後,一面安抚,一面扫荡,大力清剿不听中央使唤的各地武装力量,计有前述𦉱远(Bảy Viễn)的平川力量,结果𦉱远溃败远走法国;林成源于1955年夏天率先投降;陈文帅边打边谈,于1956年2月11日向中央军投诚;黎光荣是狂热的和好教徒,极力反对天主教徒吴廷琰为领导,于1956年4月被芹苴省省长阮玉书以少将军衔为饵,出席谈判而被捕,然後于7月13日以谋反罪被处斩于芹苴。事後前线指挥官扬文明(Dương Văn Minh)少将派阮文绒(Nguyễn Văn Nhung,後来枪杀吴廷琰两兄弟的同一人)把他的尸身从墓中挖出来分尸,以防他的手下们来盗运回他们的战区。有关阮觉悟的结局不见有所记载,相信也是归降中央。
一期普渡:
印度佛教的燃灯古佛:相当于中国的轩辕黄帝时代,
太上道祖(太上老君):开创中国的仙教,
伏羲皇:开创中国的儒教,
摩西(Moses):开创以色列的犹太教。
二期普渡:
降生于印度的释迦牟尼佛:振兴一期普渡的佛教,
降生于中国的太上仙君(老子):开创道教以振兴仙教,
降生于中国的孔子:开创孔教以振兴儒教,
降生于以色列的耶稣基督(Jesus Christ):开创天主教以振兴仙教圣教(犹太教)。
三期普渡:
至尊(上帝):以玄乩妙笔(huyền cơ diệu bút)立道,即开创高台教,
观世音菩萨(观音):以玄乩妙笔振兴佛教,
李太白(李白):以玄乩妙笔振兴道教,
关圣帝君(关公):以玄乩妙笔振兴儒教。
在高台教内,有三教、五道的说法,所谓三教是指佛教、圣教和仙教;五道则是指人道(孔子)、神道(姜太公)、圣道(耶稣)、仙道(老子)和佛道(释迦牟尼)。
在高台教庙宇的高处,画着象征高台神的符号——一隻眼睛,称做天眼,也就是至尊,表示人间的任何事情都逃不脱高台神眼的审察。
高台教庙宇每日6点、12点、18点、24点都要焚香诵经,其中以中午12时举行的最隆重。拜颂时各祭司分别穿着代表各自职级的红袍、黄袍、蓝袍,而女祭司则身穿白袍。脱鞋进入庙宇后,在主持人的带领下,面朝神坛,念经颂唱。
高台教教徒遵守佛教的五戒和儒教的中庸之道,蓄髮(类似道士)。出家的教徒还必须遵守独身和素食的誓言。
高台教的组织结构既模仿西方政体的三权分立,教内神职人员的品级系模仿天主教的教阶制度,最高头衔是教宗(Giáo Tông),对外则称教主(Giáo Chủ)。其中央机构包括:
八卦台(Bát Quái Đài):是祭祀至尊与诸佛、仙、圣、神的地方。至尊之下,祭坛由上至下分成三级,第一级供奉的是释迦牟尼、老子、孔子和耶稣,第二级供奉的是观音、李白和关公,第三级供奉的是姜太公、牛顿、维克多·雨果、莎士比亚、丘吉尔、克里孟梭、孙中山等历代东西方圣贤的神像。
协天台(Hiệp Thiên Đài):是有形(人)与无形(至尊、佛、仙、圣、神)的会合之处,由有形的护法(Hộ Pháp)通过玄乩妙笔与无形互相传递信息,负责立法和司法(书写经书,指派职责等事务)。护法之下设有上生(Thượng Sanh),上品(Thượng Phẩm)和十二时君(Thập Nhị Thời Quân)。
九重台(Cửu Trùng Đài):是高台教的行政机构,负责教义的推广。把有职级的男信众分为三派,太派(Phái Thái)着黄袍,上派(Phái Thượng)着蓝袍,玉派(Phái Ngọc)着红袍,男信众的职级由低到高分为:礼生(Lễ Sanh,人数无限制),教友(Giáo Hữu,3000位,每派一千),教师(Giáo Sư,72位,每派24位),配师(Phối Sư,36位,每派12位),头师(Đầu Sư,3位,每派1位),掌法(Chưởng Pháp,3位,每派1位),教宗(Giáo Tông,1位,即教主)。有职级的女信众不分派,着白袍,最高职级只达头师(1位),配师也只1位,其馀职级的人数无限制。九重台辖下有九个研究院,每派负责三院:太派负责户院(Hộ Viện)、粮院(Lương Viện)、工院(Công Viện),上派负责学院(Học Viện)、医院(Y Viện)、农院(Nông Viện),玉派负责和院(Hòa Viện)、吏院(Lại Viện)、礼院(Lễ Viện)。
高台教内部有许多派别,首先是至尊的首徒吴文昭拒绝接受教宗的职位而脱离,另立照明派(phái Chiếu Minh)去追求静修之道,日後,一些高位阶的领导也因意见相左而另立门户,主要的有梹椥高台颁整道(Cao Đài Ban chỉnh Đạo,Bến Tre),梹椥仙天派(Tiên Thiên,Bến Tre)、前江明真理派(Minh Chơn Lý,Tiền Giang)、後江明真道派(Minh Chơn Đạo,Hậu Giang)等,各派之间矛盾重重,各自为政。20世纪40年代起,高台教带有政治色彩。
日据时期日军曾培训及扶植高台教武装力量,用以对付法军。1945年日本战 败後,高台教开始投身政治活动,並拥有一支二万五千人的军队。从1945年到1955年的十年间,成为越南南方的一股重要军事与政治势力。1956年初, 吴廷琰政府开始他的统一南方的行动,先是派黄亚生上校扫平了正兴区平川派的黎文远(𦉱远)势力,接着又派杨文明少将镇压了和好教,和好军少将林成源、中将陈文帅先後率领所部投降,和好军上校黎光荣被诱捕後杀害;早已归附中央的高台军少将郑明世(Trình Minh Thế,1922-1955)被暗杀身亡,高台教西宁总部被政府军所控制。这时高台教的教主范公稷已经年老体衰,远走金边(柬埔寨),並于1959年去世。1963年吴廷琰在军事政变中死後,高台教势力又得到恢复,组织了自己的政党,在南方政府中有自己的代表。1972年,该教还创办了高台大学院。在1975年南北统一後的越南国会选举中,它获得了4个席位。
道教(Đạo Giáo):玉山祠是河内(Hà Nội)市中心一个香火鼎盛的道教庙宇,位于还剑湖畔小小的玉山岛上。岛呈圆形,看似玉石,故名玉山岛,祠因岛而得名。玉山岛以四十米长的太鼓 桥与湖岸相连接。玉山祠建于十八世纪黎朝末年,是中式古建筑。玉山祠是越南著名的道教庙宇。合祀文昌君、关圣帝君、陈兴道和吕洞宾。其中除了陈兴道外,都 是明清时期在中国有广泛影响的道教神仙。寺里也供奉着一座神龟像,民间有一传说祂就是当年取回宝剑的神龟。玉山祠有三重门阙。头门坐落在湖东岸临街,由四根笔状石柱分开,寓意金榜题名。大门还有一幅对联:“临水登山一路渐入佳境;寻源访古此中无限风光”。大门两侧的门墙山,还写有“福”“禄”两个汉字。二门叫砚台。右题龙门,有一幅对联:砚台笔塔大块文章,唐科宋榜七子阶梯;左题虎榜,另一幅对联:窦桂王槐国家桢干,虎榜龙门善人缘法。在门南侧附近的一石岩:桃腮山上建有一座方塔,高五层,塔顶似毛笔头,被称为笔塔,塔上刻有"写青天"三个大字。相对北侧不远通往玉山祠的入口处,建有一座大石砚台,石砚由 三只石制青蛙托起,每年都有一当正午,阳光照射下,笔塔尖的影子会正好映入砚台的中心。三门为 "得月楼"。楼後即玉山祠主殿文昌殿和关帝庙。关帝庙庙貌庄严,里面还有一柄纯铜打造的青龙偃月刀,重达百斤。另有大磬。寺前还有镇波亭,榕荫茂盛,水和阶平,别有胜景。
西贡的堤岸区第11郡有庆雲南院,是越南現存的唯一保存着中国传统道教活动形式的道院。庆雲南院是廿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中国广东南海茶山庆雲洞分灵迁来的,因此,称為南院(道院分为三级,大的称洞,较小称院,更小的称观)。中国广东南海茶山庆雲洞,始建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供奉呂祖。越南的庆雲南院,山門上有橫額「眾妙之門」,联称:「慶立廟門宏開普渡,雲環吾道廣設津梁」。南院的正殿是二層楼房。底層大殿,中供奉慈航道人(即观世音),前陪侍文昌、关帝和呂祖;左供奉赤松真人;右供奉华佗仙师。 二楼除会议室以外,还设有釋迦殿、观音殿、地藏殿以及太清殿,符合全真派三教同源的教义思想。庆雲南院外有所属的「隱修閣」,內設「柳真君府」,供奉母道 教的柳杏圣母。据称,柳杏圣母已被呂祖收為弟子,成為越南道教的神仙。庆雲南院現有道教信徒約千餘人,都是附近的华人百姓和少数越、柬人士。院內的道士都要出家,实行全真派的清規戒律。
此外,在堤岸还有一些类似道教宮观但又有如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会馆和庙,且相当集中:
福建二府会馆,又称二府庙,1730年由泉州人和漳州人共同出资修建,位于第五郡海上懒翁街264号,以祭祀本头公为主。那本头公又是何方神圣呢?据考察,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本头公是福建泉州人,原是郑和宝船的驾驶员。在菲律宾最南端的苏禄省(即古苏禄国)郊外巴笼山麓的明代郑和下西洋军师白本头祠庙中,发现汉字楹联; 并在本头公茔墓附近,寻觅到倒伏于林莽之中的英文墓志一方,通过墓铭考释和楹联佐证可得到如下结论:郑和下西洋时期,其军师白本头率船航行到爪哇遇飓风, 遂飘滞苏禄,并与酋长结下友谊,殁后葬苏禄,世世代代受岛国百姓供奉;另一说本头公即本土公。根据段立生先生著《泰国的中式寺庙》 一书称:“本头公,即本土公,也就是土地公。潮州人读‘本土公’如‘本头公’,故曼谷的土地神庙一概写作本头公庙,并相沿成习。“本头公”,潮汕称“地主爷”,泰国之潮人把“地主爷”原汤原汁地搬过去,并毫不掩饰地称为“本土公”,充分反映了潮侨留恋故乡本土、留恋家乡的情结。堤岸二府庙裡拜的本头公,不知究竟是哪一位?是土地公的可能性较高。
穗城会馆(婆庙):1760年由广州(广府)人共同出资修建,位于第五郡阮豸街710号。会馆有正殿供奉天后圣母(妈祖-林默娘,宋960-987)、龙母娘娘、 金花娘娘(送子娘娘),偏殿供奉关帝等。由於所供奉的主要是女神,所以被越南民众称為"女庙"(Chùa Bà)。
义安会馆(关帝庙)崇正会馆:181x年由潮州人及潮州一带的客家人共同出资修建,位于第五郡阮豸街676-678号。此庙正殿供奉关圣帝君,同時奉祀福德正神(土地公)、文昌帝君(孔子)、財帛星君以及天后圣母等。由於供奉的主要是男神,所以被越南民众称為"男庙"(Chùa Ông)。
温陵会馆(观音庙):1740年由泉州人共同出资修建,位于第五郡老子街12号,供奉天后圣母、後来又多供观音,故人们习惯称会馆为观音庙。
霞漳会馆(天后庙):1809年由漳州人共同出资修建,位于第五郡阮豸街802号,供奉天后圣母。
三山会馆(天后宫):1839年由福州人共同出资修建,位于第五郡赵光复街118号(皇宮戲院對面),供奉天后圣母。
琼府会馆:1823年由海南人共同出资修建,位于第五郡陈兴道街276号,为当时西堤逾5万海南乡亲祭祀天后圣母,联络乡情,敦睦乡谊的中心。
。。。。。。
《越南知多少?》 暂时到此搁笔, 其馀的且容日後慢慢再道来。
陸礼强
2010年10月19日 – 于澳洲雪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