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福(William Joseph Lumb Liu,1893-1983),祖籍广东台山,出生于澳洲雪梨。他是著名的华人社会活动家,毕生为发展中澳关係、中澳友谊而努力,贡献良多。1982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为此授予他OBE勋衔。同时他也为澳洲华人的权益据理力争,获得华人的普遍尊敬,所以被尊称为澳洲华人社会之父(father of the Chinese community in Australia)。
刘光福的父亲刘希林(Liu Hee Lumb,1858-1912),是19世纪末澳洲土地开垦公司招募来的华工,母亲Florence Thomas(1869-1900)是在雪梨华人长老会教堂弹琴的英国移民,1892年嫁给刘父後,因不获父母认同而被断绝关係,她在生下刘光福和弟弟刘光荣(Charles Liu)及一个妹妹(Pauline)後,不久就去世,Pauline获得一对华人夫妇收养。刘光福有明显的混血儿外貌。1900年,在母亲去世後,7岁的他和幼小的弟弟,由其父带回家乡台山,拜托亲戚抚养,在农村的私塾接受中文教育,但也因为他的混血外貌而在初期备受国人种族歧视的煎熬。他在故乡渡过了八个寒暑,15岁时(1908 年)返澳,任职于雪梨一家中文报馆。可是原来学的英语已忘记得一干二净,只好从头学起。先後在雪梨市圣罗伦斯基督教学校(Christ Church St Laurence School)及各商业学院修业,除了学习基础知识以外,尚有专门装配、机械绘图、速记、商业行政等课程。但同样地,他也尝到了白种人对他种族歧视的另一种滋味。
1911年刘光福到墨尔本,在中国驻澳洲总领事舘当英文秘书。当时,总领事黄荣良是清政府宣统三年最後一任驻澳总领事。民国成立後,他欢欣鼓舞,加入澳洲的中国国民党支部和积极投入反对袁世凯的运动。1912年,代理总领事麦锡祥律师(William (Bill) Ah Ket,1876-1936)在工作过程中给刘光福不少指导,使他深刻体会和了解到澳洲华人的各种困难,因而致力帮助他们。不久,他的名字便在墨尔本传开了。1914年刘光福重返雪梨,应郭标(George Kwok Bew,1868-1932)之邀任永生公司秘书。(郭标是中国国民党早期华侨领袖,1915年国民党雪梨党部在成立,郭标出任首任部长至1918年)。1916年初,时年23岁的刘光福娶富商葉同贵的女儿葉爱玉(Mabel Ting Quoy,1896-1984)为妻。葉同贵(Gilbert Yip Ting Quoy,1872-1947)是雪梨利生号办庄的东主,做进出口生意及代华侨办理出入境签证手续。他乐善好施,除在雪梨市捐助公益事业,资助孙中山革命经费外,在香港亦常捐助给保良局及东华三院,是成立于1899年的雪梨东莞同乡会公义堂的创会会长。
1917年,因日本船票涨价,同时又受到美国华人中国邮船公司越洋航运线大获盈利消息的鼓舞,澳洲华商如郭标、余荣等于是发起筹办华资轮船公司,经营澳洲与远东之间的货运业务,並在本地华人报章上宣传及介绍招股章程,集资10万8千磅,在雪梨成立了中澳轮船公司,公司董事包括墨尔本及香港各地华侨。同年12月,购置一艘载重2,060吨,价值20,000镑,船龄超过33年的"加宝"(GABO)轮,定期航行于澳洲束部海港与香港之间。1918年再增购一艘载重量2,969吨,15年船龄的“维多利亚”号轮,後易名为“获多利”,由墨尔本海港经雪梨、达尔文而至香港。由于葉同贵不实地指称澳洲法定营业执照持有者必须是土生澳洲人,故由他的女婿、年仅25岁的刘光福注册为船主。由主席郭顺,副主席葉同贵,幹事余荣等多人所主持的公司股东大会上,公推刘光福为总经理。
正当刘光福号召同胞赶紧预订公司的客货船位时,不巧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澳洲联邦政府根据战时法,在1918年4月以每月约1,600镑向船行徵用“加宝”号,同年7月又以每月2,746镑徵用“获多利”号,两轮均被澳政府徵用运粮及军队援助欧洲战场,致使船行顿时失去预计中的收入。战後,中澳轮船公司在雪梨乔治街购置一座三层楼大厦为总公司办事处,同时又租赁一“华丙”(Hwah Ping)轮以配合二轮载运客货,为促进中澳贸易作出了杰出贡献。
上图右侧是1921年2月12日刊登于《东华报》的中澳邮船行广告:
China-Australia Mail S.S. Line
China House, 249 George Street North, Tel. City 615 Sydney
启者,本船行有坚固轮船三艘,来往中国澳洲,经过坤士兰、山打根、小吕宋等埠。船上佈置电灯、风扇,地方宽敞,床位虔洁,饮食丰美,招待特别週到,且有经考医生保护平安。华商附贷。华友搭客请向本写字楼挂号可也。(S.S.是Steamship的缩写)
雪 梨 埠 写 位:鸟修威中华总商会、国民党支部、联益堂、致公堂。
外 省 附 贷 请 向 代 理 处 挂 号:
克列代理人依路打士密公司 Elder, Smith & Co. Ltd.
美利滨埠代理人麦记礼晏麦益见船行公司McIlwraith, McEachin & Co. Pty. Ltd.
鸟加时代理人仁夭船行公司 The Union Steamship Co. of New Zealand Ltd.
庇厘时彬代理人麦当奴咸无顿船行公司 Macdonald Hamilton & Co.
汤士威炉、堅士两埠代理人三苗鸦伦公司 Samuel Allen & Sons Ltd.
珍珠埠代理人他剌时附礼时佛挨时公司 Torres Straits Flesh Fond & Ise Co. Ltd.
波打云代理人左利公司 Jolly & Co.
山打根埠代理人虾剌臣苛罗时非炉公司 Harrisons & Crosfield (Borneo) Ltd.
小吕宋西人夏佛保文 Hartford Beaumont, Manila
香港写字楼 China-Australia Mail S.S. Line, 225 Des Voeux Rd, Hong Kong
纽丝纶岛各埠、摩萨岛、非朱岛、大溪地夭仁船行公司 Union S.S. Co. of N.Z. Ltd.
中 澳 邮 船 行 谨 启
上图左侧是中澳邮船行的“获多利”号和“华丙”号邮轮的照片及开行日期:
获多利阳暦三月中旬由雪梨开行往香港
华丙阳暦二月中旬由雪梨开行往香港
战争是在同年11月结束,但澳洲政府却在次年底才归还徵用的两艘船隻,再加上由于“获多利”号船龄日长,经常須抵岸後维修,每每延误各埠船期,令有意光顾但船期不合的客户转乘其他船行的船隻。到了1924年8月,因战後物价上涨、开支日增、同业竞争等因素所影响而停业。澳洲华资创办的航运业,终于成为历史的陈迹。
1921年,刘光福顶着中澳邮船行东主兼总经理的头衔和国民党党员的身份,偕同妻儿回国,在广州会见了时任非常大总统的孙中山,使他对当时中国的局势有进一步的认识,坚定了对国民革命之信念。同年回澳後,任国民党党部英文秘书。1927-1933年任雪梨华人商会副会长,该职位使他得以访问了香港和上海,藉以促进中澳之间的贸易和外交关係。
1931年年底,刘光福再度回国,到上海观光。翌年1月28日爆发日军侵华的“淞沪一·二八事变”,守军主力是由广东调来的国民革命军十九路军,该军战士多为南粤健儿,他获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任命为英文秘书,专责与外籍新闻界联繋,传播战绩,服务了五个月後回澳,著文揭露日本侵略者侵佔我国东三省的罪行,发动侨胞筹款救国。他多次邀请社会有关人士座谈中日问题和中澳关係。他的一篇题为《中澳贸易关係》的文章,引起许多社会人士的重视。後来,由澳洲雪梨华侨救国会印成数千本小册子散发。同时,他又发起出版《中国和满洲的麻烦》一书,介绍当时中国的政局,希望澳洲人民同情被侵略的中国人民。他还为了纪念热爱中国文化、同情中国革命、曾献身于澳中友好事业的英裔澳人莫里循(George E. (Chinese) Morrison,1862-1920)在澳洲国家大学ANU举办讲座,以便争取更多澳人了解和支持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正义鬥争。他的努力使“雪梨华侨抗日救国会”持续地收到侨胞们的捐助经费:
1933年刘光福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作为澳洲华人,我盼望着看到澳洲和中国同时繁荣起来”。也在这一年,一位雪梨记者兼作家,John H. C. Sleeman(史利文,1880-1946),基于和他谈论关于中国的情况及其对澳洲的重要性的对话而出版了一本书,书名《White China: an Austral-Asian Sensation》,中文译为《白中国》。下图是1933年2月11日刊登于《东华报》,向华人读者介绍这本《白中国》,及1934年2月24日刘光福的启事:
另外,还有一份发表于1933年2月18日的《刘光福敬告旅澳侨胞书》:
自1934年4月起,抗日英雄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将军奉命出国“考察”,整整一年有馀,先後访问了欧洲、美洲、澳洲和东南亚,所到之处无不受到侨胞的热情欢迎。他在1935年2月25日到达雪梨;直至3月20日乘船回国,期间乘搭火车到其他城镇访问。在雪梨的18天日子中,有7大团体欢迎及接待,由刘光福免费充当英文翻译,並发动澳洲华侨在雪梨、墨尔本等地举行空前盛大的欢迎仪式。《东华报》接连几星期都有长篇报导华侨各界的欢宴盛况。下图左为美国侨界的欢迎蔡廷锴将军访美华埠的海报,右为澳洲英文报章追踪报导所摘录的片段。
在岳父葉同贵的推介和经过多次的书信来往之後,刘光福接纳了澳洲华人富商蔡昌(Chong Choy,1877-1953)的邀请,出任他的英文秘书,並于1934年2月乘搭南京号客轮前往上海,以雪梨的赫顿百货公司(Anthony Horderns)为蓝本,策划及协助在上海成立大新百货公司(The Sun Company Department Store),並安装了中国首批两部自动扶梯。在安顿下来之後,他把家人及所有傢俬都搬到上海,凖备定居下来。可是在妻子水土不服而强烈要求之下,在大新百货公司于1936年2月开幕後即返回澳洲经商。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後,他又积极向华侨宣传抗日救国,四处筹募义款,支持祖国抗战,並鼓励他唯一的儿子刘国宝(Dalton Gokbo (Bo) Liu,简称Bo Liu,1917-1999)加入澳洲海军,在HMAS Nepal舰服役参战,为保卫世界和平尽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数百名中国海员流落雪梨避难,战争结束後,澳政府欲将这批海员遣返中国。但这批海员中不少与澳人结婚,已成家立业,而且有了孩子。刘光福挺身而出,为这批海员申诉,要求让其居留澳洲。1947年,他与侨青社发起组织“保卫华人正当权益委员会”及“保卫被解出境华人妻子联合会”,为华人海员请命。1954年,移民部长拒绝所请,並下令把中国海员监禁人狱。事态演变较为严重,但刘光福並不灰心,四处呼吁,直至政府给予海员家属获得来澳团聚的权利为止。
1940年,他在雪梨重返永生公司任职,积极协助该公司经理马亮华,发动澳大利亚华侨踊跃捐输,支持祖国抗战。战後刘光福与友人合伙在雪梨开设中国餐馆,至1949年退休。
1952 年,刘光福与好友创立“澳洲中国协会”。该会是澳中友好协会的前身,其宗旨是寻求扩大与中国的文化和贸易关係,特别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承认。1959年,他应上海市归国华侨协会之邀去参加北京国庆庆典,接着返台山故乡探亲,返澳後如实向华人介绍中国情况。1964年他又应邀,再次回国参加国庆观礼。刘光福在澳土生土长,有中英血缘关係,通晓中英语言,他以此有利条件,在各种会议中介绍中国国情,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支持华人。
1960年代,华人入澳洲籍的期限,須居留住满15年。1958年至1965年,刘每年在澳全国公民大会召开之前,以公开信致该会会长及300多位与会代表,並寄发上下议院全体议员,各报馆、教会、团体等,不懈地呼吁废除白澳政策。1966 年,自由党籍总理霍尔特(Harold Holt,1966-1967在任)有效地拆卸白澳政策,增加非欧洲移民的机会,包括逃离越南战争的难民。同年秋天,终于同意刘光福的反复请愿,使华人能和其他欧洲移民一样在住满五年後申请入籍,並陆续给予其它平等待遇。再过七年之後,工党籍总理惠特拉姆(Gough Whitlam,1972-1975在任)继在1972年访问中国及与中国建交之後,在 1973 年全面合法地结束了白澳政策,並通过修正案来确保所有移民无论出身都有权在居住满三年之後获取公民权。
刘光福一直为促进澳中友好、发展澳中关係而努力,贡献良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刘光福力主中澳建交,为之奔走呼号。1972年12月21日,中澳两国在巴黎发表关于建立大使级外交关係的决定,澳中关係从此步入正常化轨道。这其中自然有刘光福一份功劳。中国驻澳大使馆高度赞扬了他为发展中澳关係所作出的贡献。
1973 年,刘被任命为澳洲-中国委员会的成员,负责向全国人口调查提交意见书。 其中一项成果是新南威尔士州澳洲华人社区协会的成立。 移民部长阿尔·格拉斯比(Al Grassby) 引入了更公平的获得澳洲公民身份的程序。 1976年新南威尔士州澳中总商会(The Australia-China Chamber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of New South Wales,简称ACCCI)成立; 刘是其第一任理事长(Governor)。他的儿子和孙子都曾是这商会的领导层成员。
中国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在1983年4月中旬访澳及获总理霍克(Bob Hawke,1983-1991在任)接见时还对他的健康表示高度关怀。
刘光福秉性温和,平易近人,坐言起行,始终以国家民族为重,是澳洲爱国华人的代表。他因为发展澳中人民友谊和澳中贸易作出的贡献,在1982年初荣获英女王颁授O.B.E.(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勋衔。年届九旬的刘光福在儿子国宝(Bo)和孙子理查(Richard)的陪同下,出席了在雪梨总督府隆重举行的授奖大会。《雪梨晨锋报》发表此消息时,介绍他是在澳洲华人社会中被称为元老政治家(elder statesman)和华人社会之父(father of the Chinese community in Australia)。
英国人很喜欢押韵的名字。例如Will 是 William 的缩写,Bill 与 Will 押韵:Ed 是 Edward 的缩写,Ned 与 Ed 押韵;Rob是Robert的缩写,Bob与Rob押韵。习惯上William被称为Bill,Edward被称为Ned,Robert被称为Bob。因为刘光福的英文名字叫William Liu,所以在澳洲朝野,中西各界人士,通常都在他的晚年亲切地称呼他为Uncle Bill (比尔叔叔或标叔)。他虽不是高官显贵,富商文豪,但却是2 0世纪澳华社会最受人尊敬的知名人士之一。在澳洲,上至总理、部长、州长、厅长、议员,下至警察、工人、平民,都乐于和他交朋友,人人都尊称他为Uncle Bill。
(上图左2是刘光福,右1是他的儿子国宝,左1是他的孙子理查。)
1983年3月9日,新南威尔士州澳中总商会和澳中友好协会的成员,联合中西社团,在雪梨莎瑟街289号的太源皇酒家(Tai Yuen Palace)举行庆祝刘光福90寿辰盛大的祝寿大会。同年4月25日,刘光福因病于雪梨逝世,享年90岁。噩耗传出,澳洲中西人士深表悲伤,中国国务院总理赵紫阳也即时发电报吊唁。5月29日,雪梨各华人团体及各界人士举行刘光福先生追掉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林平,驻雪梨总领事馆崔更生,前任联邦民族及社会关係部主任专员、澳中友协主席以及各社团领袖代表等300多人参加,备极哀荣。
太源皇酒家如今业已改建成高楼大厦
刘光福秉性温良,乐于助人。他虽曾加入过国民党,但从不拘泥于党派之见,一生言行,始终以国家民族为重,以侨胞权益为先。他曾两次会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有一次更特意与澳洲作家西里尔·珀尔(Cyril Pearl)一起和前清逊帝溥仪见面。他一生爱祖国爱华侨,热心社会公益,为祖国民族之尊严,为侨胞之福祉,为中澳人民的友好事业,数十年如一日地奔走劳碌,鞠躬尽瘁,奋斗终生。
新南威尔士大学刘光福中国研究OBE纪念奖(W.J. Liu OBE Memorial Prize for Chinese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NSW,简称W. J. Liu Award,即刘光福奖)是1983 年刘光福 去世後所设立,旨在每年授予在文理学院或经济学院与中国事务相关的学科中取得最佳成绩的本科生。获奖者将获得一笔现金,以及通过商会与中国城市签订的 31 项合作协议,帮助获奖者在中国继续深造或就业。
1988年,在雪梨动力博物馆(Powerhouse Museum)全年开放的二百周年纪念展(Bicentennial Exhibition)的展出中,一篇叙述刘光福一生奋鬥过程的短文也佔了一席之地。到了1989年3月,澳中总商会(ACCCI)的文化委员会提出一个 “纪念卷轴”项目。这项目是製作26 个描绘刘光福生活场景的画作所组成的传统卷轴画,用以纪念刘光福的生平和时代,並通过刘光福一个人的生活和榜样来说明20世纪澳洲和中国之间跨文化贸易的发展。
结合卷轴的製作,该项目于1991年出版了一本名为 《William J. Liu, OBE 1893-1983 – Pathfinder》的书来描述卷轴並解释其背後的含义。那是一本 A4 格式的平装本,共 60 页,中英文双语,用一两段文字描述 26 张关于刘光福的传奇人生的彩色插图。
从1991年开始,“刘光福奖”的得奖者都附加得到这一本书。而且在同年的2月,上述26幅卷轴画开始在全国各大图书馆巡廻展览。並且还计划在1994年5 至 10 月期间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西安和广州等6 个中国城市进行巡廻展出,但结果因旅行资金的短缺而告吹。
刘光福在1914年21岁时就开始进入永生公司当秘书,後来虽然离开了,但经常仍有商业上的来往,永生公司也是当年中澳邮船行的主要合股人之一。直到1940年,他又重返永生公司任职,显然是与该公司有不解之缘。下图为他和永生公司的员工们所留存下来的一张珍贵合照,前排右一就是他年轻时的身影。
刘光福在晚年把他在几十年的社会活动中和社会各界人士间往返的书信和资料加以整理,並接受了一连串的录音採访,述说他的一生经历,每次都坚守着让人相信他的母亲是在1900年就不在了。根据存放于国家图书馆、由Hazel De Berg在1978年对刘光福所作的录音访问和他在1967年写给他的好友Arthur Calwell的信函,及他的侄女Marina Mar在2004年受访时所透露的内情得知,他的父亲名叫刘希林(Liu Hee Lum),姓Liu,人称Ah Lum,Lum被写成Lumb,因中英文姓名排列的顺序不同而变成姓Lumb,子女都姓Lumb,後来才在Lumb之後加个Liu字,改回原来的Liu姓。刘光福的英文全名:William Joseph Lumb Liu。还有:他的弟妹分别出生于1895和1897年,母亲在生下妹妹後可能是因产後忧郁症,再加上娘家的离弃而导致精神错乱,在长子6岁那年被两名警察押离家门,关进精神病院,直到约36年後的1936年5月才离世,期间曾在病情稳定时在週末时分回家小住,和家人作短暂的团聚,並有合照留存。下图的左右两张是刘光福的老年留影。中间那张摄于1923年,右1是刘光福、右2是他的母亲Florence Thomas,右3是他的妻子葉爱玉及儿子国宝,右4是他的胞弟刘光荣。这照片是由他的侄女Marina Mar所提供,背景是精神病院(Parramatta Mental Asylum)的外面:
刘光福是著名的华人社会活动家,他的母亲因父母俩的异族通婚所导致的悲剧,相信就是他常年为了促进中澳友谊,抗拒白澳政策而不懈努力的主要动力所在之一。结果,他赢得了“澳洲华人之父”的美誉,不但白澳政策已在1973年被彻底废除,而且还逐渐演进到澳洲目前的拥有来自世界百多个民族的多元文化的共存境地。他的一生,古道热肠,刚正不阿,堪称是爱国华侨之楷模。
陸礼強
2023年1月16日 – 于澳洲雪梨
Luc61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