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读想

在雪隆生活的那些理由


文 / 谢梓杨(高二文商礼)

        “雪隆不是曼谷、不是首尔,也不是台北,雪隆就是雪隆。”——雪兰莪作为马来西亚十三州中的一员,与身为联邦直辖区的吉隆坡合称“雪隆”。这里不比上述城市般高度发展,也不似它们那样举足轻重。从小生活在这片土地的我,早已习惯这里的衣食住行——雪在这里生活的人们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小日子,也能找到一百种生活下去的方式。

        如果要在马来西亚找一处安逸而又不失生活基调的“避风港”,我会推荐你来雪隆一带。这里风景秀美、交通发达、自然与人文条件俱佳,无论是安居还是乐业,都不失为一处适合人民生活之地。雪隆作为全国拥有最多外州人口的地区——雪这里的文化发展复杂且多元,更遑论籍贯、语言及食物的差异化。八打灵的高楼、新古毛的乡野、雪邦的海边、乌鲁冷岳的高山、适耕庄的农田、瓜拉冷岳的森林,以上种种风景连我这个雪州人都不曾一一见过,因此这里也被称作全马的“大熔炉”。

        适耕庄——雪英殖民时期的新村、现时代的中马谷仓,有着渔米之乡的美称,亦是我童年时的“梦乡”。忆起那些年,我似乎又感受到那股黏人的晚风——雪黄昏时分,汗湿的身子受了风,既不冷也无了燥意。然而,这股风却吹不散时光为记忆带来的雾霾,我逐渐遗忘那些我所珍视的过去,整装待发前往那不为人所知的未来。在雪隆生活的这些日子里,我早已适应自己的节奏,诚如《雪州誌》中所说:雪兰莪难以被定义,也不应该轻易被标签——雪在这里生活的人们从来不需要适应这片土地,因为这里早已包罗万象,任何机会都会在这里生根发芽。

        喜欢一座城,是因为生活在城里的人;而可以让这座城发光的,可能就是那个你。白手起家的父母自适耕庄而来,最后选择在“大港”创造属于他们的天地。于我而言,他们便是让这座城发光的人。靠着他们辛勤挥洒的汗水,我才得以在这片土地上立足,进而于今日分享我心目中的雪隆。我自记事起,才回到父母膝下承欢。这里不比适耕庄般安逸,至少对于幼时的我来说,大港的生活证明我已经远离了襁褓,回不去的是婴孩时的梦乡,是适耕庄难散的淡淡田野味。因此,喜欢雪隆的我,眷念的是生活在这里的亲人。

        随着时间推进,大马各处积极发展,我的家乡亦是如此。我每每回去,大路旁不知何时又建起高楼大厦,记忆之中的老店逐渐荒废,渐渐湮灭于岁月之间。我感受到雪隆一带蓬勃的生命力,但同时逝去的还有那些儿时的记忆——雪得益于《雪州誌》的记录,我好似又回到了那触不可及的童年、回顾了那平淡而又精彩的时光。此处因着时间的积累而不断堆砌的可能性不该被任何人否定,我们早已寻得那独属于我们的个性和理由——雪这些难道不是隐藏在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又或是字里行间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