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圃 / 师生投稿

面对全球化,掌握多种语言更占优势


杨凯丞(高二理信)

在全球化的作用下,跨国贸易与国际文化交流的大量增加催化世界相互联系得愈加紧密。世界再也不是由零零散散的个体所组成,而是在全球化的作用效果下形成一个相互连接且相互影响的矩阵。此时,人类都活在一个围绕在博弈论的现实,世界各个元素都是相互影响且被影响的。提及数次的”相互”,凸显出了搭建关系与熟练沟通的根本—— 语文的重要性。为此,面对全球化,掌握多种语言更占优势。

在一个沟通能力就是一切的世界,掌握多种语言就意味着人脉的多元化与扩大。为什么人脉在当今情况如此重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一个团体或机构的成败关键再也不取决于一个个体,而是构成一个由各个个体发挥各自作用的人员网络。在如此的趋势下,多种语言的掌握不仅可以在知性的情况下理解异族文化,还可以与不同的文化群体建立起良好的外交关系。由史蒂芬•柯维所提出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大习惯中的第五习惯:“知彼解己”充分解释了一切沟通的基础建立于理解与共鸣之上。同理,掌握了多种不同的语文就代表着能在更多的场合下使用对方所属的语言进行沟通,进而打破两者之间本处在的沟通障碍并且让交流过程变得更为圆滑。正是因为掌握更多的语言,才会得到人脉的扩大,进一步让各种事业或生活上的机会在无形中扩大。

“我们全部人,一出生开始就是自由的。”进击的巨人艾伦·耶格尔说过。自由,就是与强决定论对立的自由意志,其哲学主张任何个体都有着影响宇宙因果关系链的能力,可以自由地让事件发生并且做出能发动全新因果关系链的选择。换言之,理论上每个人都有着超过因果律以及突破必然性支配来做出选择的权力。同理,在全球化的效果下,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前往海外或异地发展的难度也已经大幅下降。但是,宁可全球化的语境满足了自由发展的需要,每个人就一定自由吗?答案是不一定,所提及的自由包括了两个层面,第一层是去想的自由而第二层面才是关键,那就是实际去实行的自由。由《原子习惯》中提到的“阻力”,定义为“想要做”与“真正去做”之间的距离,解释了要在当今社会取得真正行动上的自由是必须符合相应的条件方可行。举例,从动漫中对日本产生浓厚的兴趣却不谙日语,就增加了“阻力”,这样的自由仅停留在第一层,够不上真正的自由。为此,从全球化的意义上来说,语文就是自由。掌握语文的多寡,该优势表现于当他人只能在各自的梦中自由时,掌握多种语言者则能自由地在现实中活着他们的梦。

全球化理所当然就与工作与事业脱离不了关系。在全球化的催化下,跨国的交流与不同文化的接洽有着大幅提升的趋势,对于多语种专业人士的需求也从未如此的高。经济上,存在着需求链与供应链之间的平衡关系,倘若供不应求则会由多米诺骨牌效应出现原料与有关产品价格暴涨的效果。同理,当今社会能精通多种语言的专业人士正是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则他们的价值也相应变得更高。为此,掌握多种语言者的价值相对于不谙多种语言者更高,是为极大的竞争优势。此优势主要表现于工作岗位即经济来源的保障,换言之就是在如今极高竞争的资本社会下存活的保障。

“万事通,博而不精。”此主观的说法,或者说是这种活法有着流动性且有争议的定义。虽然表面上看似带有贬义,“博而不精”却是全球化叙事下强调的主张。如今的工作筛选方式都围绕在全能而不是精,故因为需求所迫而导致掌握多种语文者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价值高于精通单一语文者。如今聘请一份工作或是一个岗位强调能达到服务国内客户与在新且扩展中的国际市场与客户沟通的效果。互斥下,清楚可见所述的特征都只有掌握多种语言者所拥有。为此,掌握多种语言在各种场合的竞争下更占优势,譬如更多选择、更可能升级、更具有变通性等一切特征都迎合在生活上更宽阔的自由。

在单一个体的观点下语文是民族的灵魂,语文是文化的载体;在全球化群体的观念下语文是社会的要素。由生活上以及工作上所给予的机会与自由得掌握多种语文在全球化之下更占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