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读想

法国电影《最后一课 La Dernière Leçon》观后感 ——

导演人生的最后一场戏

林齐荟老师

人生的演出到了拉上帷幕的时刻,你会想要怎样导演你的人生?若你年近百岁,身体一天比一天脆弱,像是每一天都有不一样的地方在骤变:细微的、巨大的,日夜不重样,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可能倒在盥洗室里,没办法呼应门外前来探望自己的儿女;不知道会不会因为半夜尿床,而被迫要穿上老人纸尿片,连换床单的力气都没有。这样的窘境,你会选择如何面对?临终的那些时日,你会让自己孤独终老,还是选一个合适的场合与机会,对你终将死去的决定,“好意”地通知你的至亲?

《最后一课》电影中的女主角马蒂(Maddie,全名玛德琳Madeline)在出席自己92岁的生日派对时,郑重地告知了她的子孙:“我把日子订在10月17日,两个月后”之后,在场的所有人都没办法接受母亲/奶奶选择了以安乐死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即将离开自己。除了觉得对马蒂的不舍之外,更觉得马蒂做这样的决定非常不理智、荒唐至极。

于是,子女和大孙子纷纷展开了一系列的挽留计划。而马蒂也“不甘示弱”,继续安排自己的身后事,撰写自己余下的人生剧本。经过一场拉锯战之后,仅有女儿支持她的决定,并且陪同母亲从医院“逃亡”,开始了她人生的“最后一课”,让自己的生命在最得体的时候,完美、善终。

比起儿子皮耶(Pierre)到马蒂的住所大吵大闹,甚至像贼人那样“洗劫”母亲的致死药物,唾骂母亲的自私、没有面对终老的勇气、总是左右自己的人生、让自己难堪,女儿戴安(Dianne)见到母亲的坚持、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自己的人生的巨大无奈感,对母亲的决定尊重、支持,甚至决定与母亲一起“疯癫”,对母亲马蒂来说,是欣慰的,更是一种需要。正如马蒂说的“我现在只要求你,让我平静地死去”那样,马蒂面对自己的衰老,选择有尊严地、体面地“善终”,说起来“轻松”,但事实上,说出这些话、做这些决定是多么的困难,对子女来说,是沉重且悲伤的。

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并非虚设,而是确实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在法国,有这么个女性,她为自己生命的最后一程争取安乐死的权利——前法国总理利昂内尔•乔斯班的母亲兼人权斗士米海尔•乔斯班(Mireille Jospin),就是故事中的主人翁的写照。故事中的亲人和桥段是由帕斯卡莱•普扎杜等人,改编自米海尔的亲生女儿诺艾尔•夏特莱的书(Noëlle Châtelet)《最后一课》1

1 资料查自:https://fr.wikipedia.org/wiki/Mireille_Jospin
https://fr.wikipedia.org/wiki/No%C3%ABlle_Ch%C3%A2telet

生离死别,一向来都是人生的必经旅途。即便我们深知如此,但有些时候,要骤然面对至亲的“死亡通知”,确实是挺难受的,更何况是如此荒谬的消息。我最喜欢的桥段是后期女儿欣然接受母亲的决定,并且陪着母亲走完母亲的最后一刻。因为开始进入母亲的内心世界、试图去了解母亲,照顾年迈的母亲与母亲一起回忆儿时的种种、陪母亲去见初恋的少年郎,完成母亲死前的愿望。而这些画面,正也诠释了“生老病死”——母亲诞下子女、培育子女再到子女反过来照料母亲的生活、陪伴母亲一同面对死亡。

最感人的,就是母亲与戴安翻阅儿时照片忆起母亲抱着她,她总是害怕母亲“丢下”她,母亲总是会安抚她,告诉她“别害怕”。回应母亲的时候,她也讽刺地说“我到现在也害怕您丢下我”,两人尴尬对视,女儿以笑化解尴尬。而在两母女临行的那一刻,戴安也向母亲哭诉“我害怕”,母亲深深地拥抱戴安,并回说“别害怕”,这样的串联,使得剧情更有含义。而剧情的最后,戴安的自白中,“我对死亡的恐惧消失了”貌似映衬了母亲给予她的勇气——“别害怕!”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母亲还在守护着她的宝贝女儿,安抚了女儿害怕失去母亲的情绪。

另外一边,对母亲的极度不理解、不敢面对母亲的死亡通知,甚至怒骂母亲、试图强迫已尿失禁的母亲“即便把屎尿拉到自己的身上,也要跟自己最爱的人呆在一起,直到死亡!”的皮耶,也映照了面对噩耗的另一个面向。皮耶因为不能够接受母亲自私的决定,也一样用自私的态度试图劝说母亲、强迫母亲接受自己不愿意同意母亲“自杀”的决定而与母亲对峙。到了最终,也未能如母亲亲函要求见面并和解的时候与母亲和解、告别,成了他和母亲的遗憾,成了非常大的对比。而“遗憾”往往是最令人痛彻心扉的。有那么一刻,我以为经过戴安诚意邀请相聚于家中等候母亲最后的来电以告别的时候,皮耶能够踏入宅中,与大家伙儿一起等候与母亲约定好的最后一通电话。岂料,故事偏偏不按“欢乐结局”的套路走,不让我们(观众)和皮耶挽救那仅存的机会,让这个遗憾一路错、错得彻彻底底。

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时间悄然地溜走。父母伴着我们长大的同时,也逐渐变老,而这就是生命。你和我所经历的,都必然在这个轨道上,没有一人能脱离这个根本。面对年迈的两老,渐渐褪去健康的体魄,甚至越老就越像个婴儿一般,难以自理自己的生活。这时的我们对他们的陪伴,极为重要,也是必经之路。儿时,父母不顾任何代价,都把我们照料得无微不至,倾出自己所能,拉拔我们、培育我们成人。我相信,戴安最后成全母亲,并且不管别人说什么,都支持母亲、一路陪伴母亲,与母亲一起回忆他们一起经历的一切、一起体验新的感受,直到母亲与其告别的那一日,应该就是戴安选择如何面对母亲离世的勇气吧!换成是我们,我们又会怎么选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