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读想

脉脉温情山中传奇:
电影《那山那人那狗》赏析

文 / 谢锡福副校长

(一) 悠然深情的青绿山水长卷

一份工作不会决定你是否被尊敬,爱才会。打一份工糊一口饭,是平常人生。爱你的工作,献身一份事业;耐得住寂寞,坚守一个信念,你会赢得爱和尊敬。

这电影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曲折迷离的故事;既没有耸动的政治批判,也没有刺激的社会黑暗的揭发,更没有侠义的决斗和宏大理想的追求与实践 。

它只是不时让你看到远近高低或清朗或暗淡、层层迭迭起伏的山峦、郁郁葱葱的树林、崎岖陡峭的山路、云壑碧涧、潺潺流水、薄雾、轻烟、田野、村落、阳光、风、雨以及恬适寥落的乡民生活。可以说每一个画面都宛如悠然深情的青绿山水长卷,足令人低回长咏。

(二) 爸、妈、儿子、老二

这是发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湖南西部山区的故事。题外话是,与诺贝尔文学奖错肩而过的作家沈从文也是湖南人,他的小说《边城》《长河》也都是以湘西为背景写成。

电影中人物就叫:爸、妈、儿子、老二(那狗)...,唯一出现全名的人物是从儿子口中两次提到的“许万昌”,但这人物并没在电影出现。无名,或许表示这是“人之常情”,荀子说:“千人万人之情,一人之情也。”真情无界,放诸四海皆动人。

山里的乡邮员(邮递员,即邮差)因为脚疾不得已提早退休,并要求支局长让儿子接替他的工作。怕儿子不熟山里的路,便带着儿子走一趟三天两夜乡邮员的旅程。电影就呈现这三天两夜跋山涉水的旅程中,父子两人从原本的隔阂、互不了解、误会、拙于沟通,到逐渐理解、释怀的过程。

(三)平常人生,动人在细节

故事简单,细节动人。观影的重点是注意人与人(还有那狗)之间的互动。人物的眼神、表情、语言、身体语言、景物,都会说话。导演的镜头时而用父亲的视角,时而用儿子的视角;用父亲的视角时,表现的是父亲的心思,用儿子的视角时,表现的是儿子的心思。当然,细心一点,你也可以看到老二的心思和天地的心思,这是看这部电影最值得注意和欣赏的地方。

儿子出发前一晚,爸细心帮忙整理邮件、教儿子派信的路程;出发时才决定陪儿子走一趟行程。一路没什么说话,期间儿子发现爸不见,便放下邮包去找爸而被爸责备乱置放邮包。父子间各怀心事、缺乏沟通、欲言还休,又异口同声地问对方“累不累”等情节,把父子间陌生又互爱的一举一动,表露无遗。

父子来到村委会,儿子心里想着爸曾说“村里人几天没见村长没关系,几天没见他可不行。”心想以为会有村民的热烈欢迎,却发现事实似乎并非如此,直到踏出村委会看到父老乡亲已聚集门外等候送迎父子两代乡邮员时,儿子才感受到爸所言不虚。

一路上,经历五婆的牵挂、侗族婚宴、出村、渡溪、篝火、追信、父子睡前对话、回家、再出发。让我们看到爸和乡民亲若家人的点点滴滴。如对村民家庭背景了如指掌、每隔一段时间要去给五婆捏造一封孙子的来信、村民刻意把喜宴安排在爸到来的日子、车娃适时扔下绳索接应父子上坡及彼此一番亲切对话等。其他如逢人就介绍“这是我儿子”、村民都视“那狗”为家人(如五婆问:“老二来啦?”,侗族姑娘呼着“老二,走,咱回家”)及乡邮员途经各处都备有茶水等。过程中也让我们了解爸妈当年的邂逅与妈妈一生的等待、父子间疏离的关系与隔阂的爱等。

(四)脚踏实地,才能仰望星空

父子一路上从勉强交谈、逐渐磨合互动中,也让我们看到两代价值观的差异。如当儿子为父亲多年辛劳却没被升职表扬叫屈时,爸就特别提醒儿子记住 “别自己喊苦邀功”。再如爸提醒儿子每隔段时间得去给五婆“送信念信”时,儿子就质疑爸爸的做法说:“这事是该她孙子做的,你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行。”爸就回他说:“你怎么教训起我来了,我行不行该干的能干的我就干,天花乱坠的想法干不成又有什么用。”

又如当儿子看到半山腰公路上有公交车行驶时,就认为这种没有人家的路段可以搭便车,引发父子间一小段争执。爸认为,邮路就是邮路,该怎么走就怎么走。这么走踏实,有准头;并责备儿子怎天想着投机取巧云云!

上一代人的想法看来固执,但深入去想,人生的路,一步一脚印,比较踏实。抄捷径不走正途,往往是欲速则不达的。脚踏实地,才能仰望星空,似乎也是最稳当的道理。

(五)背得动爹,儿子就长成了

故事中若有高潮,那儿子背父亲渡溪那一幕,应可算整部电影的关键转折点。村里的老人说,背得动爹,儿子就长成了。当儿子背着爸过到对岸时,两人都有点激动得顾左右而言他,儿子说:“你还没这邮包重呢。”爸则在背过身拭去脸颊的泪再转回头说:“你看老二跑得欢,一跑它就暖和了。”父子点燃老二贴心衔来的枯枝,围着小小篝火,先前相对冷漠的关系也就暖和起来了。

在渡溪的过程中,爸看到儿子颈背的疤痕,之后儿子也才知晓爸曾经滚下山坡被全村父老持着火把连夜四处寻找的事故。渡溪后,儿子讲话的语气也证明了他已真正长大成人,而当儿子喊了一声“爸!该走了”时,爸还有点不相信地问:“你说什么?”待儿子重复说“爸!该走了”后,爸还对一旁的老二说:“老二听见了吗?他喊我爸。”

当那扔下绳索接应父子的车娃对着父子喊道,下次要采访他们时,爸哀叹了一声说“没有下次了”;儿子望着爸径自离去的瘦小的背影,感受到爸对工作的不舍。而且,一路上看到爸对乡邮员工作的细心、贴心与责任心,以及对村民的关照与村民对爸的爱戴,也就更能体会爸的心思。他自忖过去对爸的责怪是个误会,终于了解“其实我爸的心里不是没有家、没有我妈。往后他不来了,心里面会装着这大山这条邮路。人的心其实比腿还累。”

当晚夜宿民家时,儿子说起“村民祖祖辈辈住在山里,除了山没有别的”时,爸就说:“谁说没有!想头,也叫理想;愈苦愈有想头,人有想头就什么都有了。没有想头,再好的日子也没滋味,就像咱们跑的这条邮路,说苦够苦的,可干得久了,记挂的人多了,遇上的事多了,就绝对有干头,不冲别的,就冲这些乡亲们,就冲他们住在大山里。”

(六)很多事都可以当大事来做

父子间的心结是一路走一路拆解的;从彼此存在许多刻板印象、隔阂和误解,到逐渐了解及感受到对方的温柔,是一个爱的重新发现、重新理解的历程。一趟大山行旅,化解了两代心结;也传承了老乡邮员视如使命的工作。

离开大山嫁给爸之后的母亲,一辈子都想着山里的家,也一辈子都守候着山外的家。从青春美丽等待到两鬓飘白,在村口的桥上,等待丈夫-爸的归来。那山里的五婆,哭儿子想孙子,想到双眼都盲了。那背着邮包走进大山的爸,为与外界隔绝的村民传送邮件,关照着每一封往来的邮件。每一封信,都代表着一份诚信, 一份盼望,一份爱。妈和五婆代表着对家乡的守望,爸代表的是对工作责任的守望。所有这些守望,都是爱的守望。

片尾,儿子累得睡不醒,爸提醒妈说:“该叫他了。”妈说:“再等会吧!看把孩子累成什么样子了!”然后就埋怨丈夫一个劲地要求支局长让儿子接替他这份乡邮员的工作。丈夫回说:“不交给他我又能交给谁啊?交给别人我也不放心!”母亲的不舍,父亲的信托,回荡在屋里;这时儿子从床上一跃而起,背上邮包(慢镜头),在父母的面前,头也不回地径往村外走去,坚定地扛起了爸交托给他的任务。

母爱似水,父爱如山。两代乡邮员对山里村民的坚守,与那狗儿的善解人意,交织出如诗如画的世间美景。那山水之间的脉脉温情,就像缓缓流淌着的清泉,朴素纯净,入心甘甜。愿这甘甜常在人间。

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有情有爱地做好每一件事,这山水就有了故事,这天地就有了灵魂。导演应该不是要告诉我们“生活中没有大事”;恰恰相反,导演可能想告诉我们的是,生活中,很多事都可以当大事来做。

(七)安静的力量

这部拍摄于1999年的电影,让人想起那些年几部很安静的电影:日本的《铁道员》(1999年)、韩国的《八月照相馆》(1998年)以及希腊的《永恒的一天》(Eternity And A Day,另译《永恒与一天》,1998年)。好像世纪末的不安与反思,让好导演们不约而同地回到生命本质。作为电影,它们的共同点是情节沉郁,格调隽永;剧情则散发一种观照本心、自我反思、内省的力量;那是一种“安静的力量”。人生路上,汲汲营营,让我们都能适时地停下来,听听自己内心的呼声。

值此疫情险恶,世局诡谲,人心浮动当儿;希望藉这电影里的潺潺流水,徐徐清凉,能启发我们涵咏一分反求诸己的安静的力量;使我们能更沉着理性地面对这纷扰的、众声喧哗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