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读想

《你好,李焕英》电影观后感

文 / 林齐荟(教务处助理)

乍看之下,《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的片名,像是一部韩国爱情片。但实际上,“李焕英”是电影主人翁贾晓玲的母亲,也是导演兼主演、中国喜剧演员贾玲的母亲的真实姓名。而这部电影的故事,是贾玲和中国演员陈赫,在参加喜剧竞演综艺节目《喜剧总动员第一季》时表演的小品,也是由贾玲导演的亲身经历所改编,是贾玲对母亲的追念之作。从这部戏的命名、角色安排、剧情的铺陈,就足以证明贾玲对母亲的爱。(电影部分的扮演者也是当初小品角色里的喜剧演员,当中也有喜剧总动员的参与者)《你好,李焕英》这一片名,其实就暗藏着贾玲对母亲的思念,英文戏名译为“Hi,Mom!”,大大地显露出对母亲的呼唤。

故事描述的是贾晓玲与母亲李焕英因交通意外后,贾晓玲在母亲命在旦夕之际、痛苦至极的那一霎那,穿越到其父母相爱时的那个时代(1981年,也是贾晓玲出生的前一年)、母女两成为“闺蜜”(表姐妹)的真情表达。

这作品,利用了穿越的题材作为贾晓玲和母亲李焕英生命的最后一次“旅行”的媒介。贾晓玲“啪”一声掉到了母亲与父亲工作的“胜利化肥厂”外,主要是要让观众从这里开始了解母亲李焕英生下贾晓玲之前所发生的点滴。也让贾晓玲有个机会去探索、体验母亲当时的生活和心境。

然而,这类穿梭时间的旅程,往往都会有试图改变历史的那一个主角,贾晓玲也不例外。贾晓玲以为来到了母亲结婚前的那个时间点上,她可以让母亲碰上母亲的闺蜜玉梅口中所谓的“大好事”转而改变命运。但事实告诉我们,没有一个历史是能够轻易被改写的。正如生活中,我们遇上了令人后悔的事,也必须面对事实,继续前行。这也是电影点出的生命哲学。而这样的哲学(价值观),更是贯穿了整部电影的主轴。

电影中,导演贾玲更巧妙利用了自己的看家本领:利用几处搞笑、诙谐、幽默的故事情节,使得电影情节生动有趣,更展现了贾玲导演的创作天分(贾玲本身在中国广播艺术团的锻炼及演出给予她一身的“财宝”,在电影里,发挥得淋漓尽致),为电影增添了几分色彩,带动了电影情节的节奏。而这些手法,更成为了贾玲作为相声、喜剧演员生涯的加分题(其首次由演员转职及兼任导演,更成为了中国电影历史上第一位票房最高的女导演)。

我们都知道,一个喜剧演员或戏曲、戏剧里的丑角,要能够把“抛包袱”(既是所谓的“埋梗”,我们一般所说的“笑点”)的功力展现得绝妙,是不容易的事。因为有些时候,当这些梗埋得不好,便会弄巧成拙,反而坏了舞台上得趣味性,对演员来说,是大忌。按照一开始的故事情节,剧情理应是走向悲情的,但进入穿越时空后,观众似乎也一同穿越到了一个喜剧舞台之下,电影中三分之二的剧情,几乎是让观众捧腹大笑的。但,欢笑的背后,贾玲并没有忘了把故事原先的主轴带回轨道上,将观众“载”回事实面:既然改变不了命运,“大好事”飞了,意外后的母女又会怎样呢?重伤的母亲痊愈了吗?答案,就在剩下的三分之一里了!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忘了,身边关心我们、爱我们的至亲的重要性。因为太常见面、太习惯对方的存在,甚至有些时候,还会对那样的关爱产生厌倦感。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往往回到了事情来到了无法挽回的时候,才会后悔,跌入伤痛、沉重的深渊。珍惜和懂得感恩,是这部电影的核心价值之一,能够及时对至亲和珍惜的人道出“我爱你”、“谢谢你”和“对不起”,时刻陪伴左右并事事、时时心存感恩,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贾晓玲的母亲李焕英育儿的观念,亦导正了贾晓玲的人生观念—— 贾晓玲从电影一开头就觉得自己一直是一个特别没有出息的人,常常都没办法让母亲脸上添光、不能让母亲开心。所以,在母亲晒儿女成就的场景里,贾晓玲才会试图利用假的录取通知书来蒙骗宴席上的母亲和那些从小看着她长大的叔叔阿姨们。而在回到过去的时候,贾晓玲才会一直一直要“弥补”母亲,试图做一些会让母亲开心的事,甚至希望能够让母亲遇上那个可以带给母亲“大好事”的丈夫,觅得好的归宿,从此开心起来。事实上,贾晓玲并不知道,对母亲李焕英而言,子女赚多少钱、能力有多好、成就有多高等那些所谓的“出息”都是其次的,她要“我的宝儿”(母亲唤贾晓玲)活得自在、健康、快乐,才是作为母亲的她最乐见和期望的!(这个部分,穿梭的那段时光里,都有好几处给观众的暗示)或许,这也是这部电影能够获得大票观众认可的原因吧?

除了因为演员不会利用过于煽情或流于表面的技法来表达喜、怒、哀、乐等情绪,表现自然之外,更主要的是这部电影的故事情景与观众非常贴切,且或多或少是你我正在经历的事(又是贾玲本身的故事),每个细节都演到大家的心坎里,既感动既能带出正确及令人深刻价值观和情感,深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