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的话

师生以“礼”相待 文化的体现

主编 / 陈胜耀老师

近期收到一份学生进行专题研究的问卷调查,研究题目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权力与阶级关系”。学生针对这个研究题目,从多个角度切入,设计了许多问题。其中一题是这样问的:“你在路上遇到老师会不会打招呼?”这样的一个问题,也让我好好思考,打招呼究竟是一个礼仪的表现,还是权力与阶级的关系?

余秋雨在《中国文化的特性》一文中,把中国文化的特性概括成三个“道”,包括在社会模式上,建立了“礼仪之道”;在人格模式上,建立了“君子之道”;在行为模式上,建立了“中庸之道”。其中,他对礼仪之道的解释,是“一种便于固定、便于实行、便于审视、便于继承的生活化了的文化仪式。......荀子说,‘礼者,人道之极也’。意思是,礼仪是人文道德的根本。”

打招呼,在我看来,是礼仪表现的其中一种形式,是人文道德的根本。但或许也不能直接判定,不向老师打招呼的学生,就是没有道德、不懂礼仪的学生。甚至这一礼仪,不是单向由学生对老师行礼,它应该是双向的往来,身为老师其实也可以主动向学生打招呼。虽然中国的价值观中常强调“尊师重道”,但学生尊师与教师展现礼仪,其实并不冲突。若抱持老师主动向学生打招呼是有失身份、尊严的想法,这或许就能进入权力与阶级的讨论了。

若是单向的接受他人行礼,或许就如君主制度的旧社会制度。天子高高在上,所有的臣民都必须行跪拜大礼。在清朝时期,在所有臣民认为是理所应当的礼仪,在外国使节的眼里,确实一种权力与阶级的关系。

龙应台在散文《什么是文化?》中的其中一段写到:“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 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人懂得尊重别人—— 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礼’是重要的—— 也就是一种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尊重。”

所以如果你再问我,打招呼是为了什么?会是一种权力和阶级的关系吗?我想回答,它其实是一种礼仪的表现形式,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不霸道地要求他人必须要向自己行礼。礼仪,是人文道德的根本,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余秋雨与龙应台的两篇文章,特别收录于本期的《人文风景线》栏目中。欢迎师生共同赏析这两篇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