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各地的“关帝庙”及各种“宫”和“庙”
据记载,1830年澳洲人口仅7万人,第一批121名华工在1848年10月2日抵达雪梨,从事垦殖和剪羊毛的工作。他们是第一批来到澳洲的“猪仔”。随後大批福建人从厦门登船“卖猪仔”来到澳洲做苦力。从1848年到1853年这五年间,超过3000名广东华工在雪梨港登陆然後分散到新州各个农场从事农耕劳作。1851年,在澳洲现在的新州和维州几个地方发现了金矿。这个消息传开之後,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淘金者,签约到澳洲金矿当矿工的华工也源源不绝地被送到各个矿区。有的正在各个农场从事农耕劳作的契约华工闻讯後私自毁约逃离,加入淘金者的行列,不少因而被捕入狱。(请参阅《漫谈澳洲华人-23》)。
在弱国无外交的情况之下,远在澳洲的华人先民並没有得到满清政府的保护,他们之中有些人在国内时曾加入三合会或天地会等洪门组织,于是通过团结来自保,先後组成“义兴会”、“联益堂”、“华人共济会”、“致公堂”等,其功能包括调解纠纷,解救生老病死之难,在发生排华暴乱时,领导华人通过请愿和争取社会同情,寻求合法保护等。为生计而奋鬥、劳累之馀,在心灵的慰藉方面,少数改信耶稣基督的人,可以到教堂去参与华人牧师所举办的教会活动,英语好的人甚至可以到纯西人的教堂去;其馀的人主要信奉三国时期那桃园三结义、义薄雲天的关羽(字雲长),他死後获得历代帝皇封为神灵,是忠义的化身,求财的偶像,他获得儒家尊为五文昌之一的文衡帝君,道教奉其为玉皇大帝的近侍,佛教以其忠义而敬之为“盖天古佛”,成为儒、佛、道三教共同承认的神灵,俗称关公,因而具有很大的兼容性,可以满足华侨华人进行宗教祭拜活动的需求。因而墨尔本和雪梨等华人聚居的地方都先後建立了关帝庙,而关帝之称来自明朝皇帝授予关羽的“关圣帝君”封号。
新南威尔士州(New South Wales)首府雪梨(Sydney)在1898年在雪梨内城区格力伯(Glebe)的Edward Street建立了“雪梨四邑同乡会”及一简陋的关帝庙,及至1904年,整座庙宇落成现在之規模。下左图是正门,横额书写着“四邑關聖帝廟”,右图为背面,写着“四邑會館”。主要建筑物有三个殿堂,正殿奉祀关圣帝及观世音菩薩。殿內第一进为前殿,供人们参拜神明,後殿用三对支柱分为三层,纵向支柱将後殿分为左、中、右三室,每对支柱间置放一张木雕神案,最後面正中是关帝神龕,安放关帝坐像。
维多利亚州(Victoria)首府墨尔本(Melbourne)四邑关帝庙的年代更久远,初建于1856年(咸丰六年),现貌的庙宇建筑则重建于1866年。外观混合了西方风格又含有中华元素,屋顶处有着兩隻鳌鱼,以及一个雲日灰塑,凸显了传统的广东色彩,显出了中西文化的合併。庙內大殿协天宮,主祀关帝,右殿财星宮,主祀财帛星君,左边则有3座义祠,专给人们供奉先贤神主牌位,神主牌极多,已经超逾万个了;右边则是2003年新建的观音阁。
维多利亚州(Victoria)首府墨尔本市(Melbourne)东南部的史宾威(Springvale)城区的潮州会馆协天宫关圣帝君庙(Melbourne Teochew Guan Di Temple),建立日期不详,可能不是淘金年代的古建筑:
南澳洲(South Australia)首府阿德雷德市(Adelaide)的潮州乡亲会馆及其关帝庙落成于2019年6月22日,这显然不是淘金年代的古建筑:
塔斯马尼亚州(Tasmania)东北部,距离首府霍巴特市(Hobart)约200公里的朗塞斯顿(Launceston),是该州的第二大城市,市内的维多利亚女皇博物馆(Queen Victoria Museum)裡面陈列着一座完整的关帝庙,庙门两侧是黄底黑字的楹联:“关圣忠义传汉土,帝君仁勇护神州”,红底黑字的匾额“圣泽同沾”悬于正上方。进入後。红底金字的“义冠古今”,“忠昭日月”楹联,竖立在关帝庙大殿两旁,上悬“塞乎天地”金匾。正中的关帝神龛格外醒目,大红底座,金黄香案,身着帝装的关公端坐其中,关平周仓守护两侧。两侧有帅旗和仪仗器具等几十件文物。室内右侧是中国锡矿工人来塔州的简介和历史照片,左侧是精致的工艺品,及关帝庙留存的清代关帝庙精美木雕。
关帝庙怎么会摆在博物馆裡呢?原来据史料记载,1874年,塔岛的东北部发现了锡,锡矿位于朗塞斯顿东北约120公里处的韦尔德伯勒(Weldborough)小镇,当地的欧洲裔矿主开始引进有经验,讲合作,守规则,而且劳务费低的中国劳工。10年之後,华人劳工达到千人,成为最大的非欧洲裔开发者群体。他们在那裡建立了一座关帝庙,以便聚集乡亲,凝聚乡情,解思乡之苦。19世纪90年代,锡价开始下降,于是,中国劳工陆续离开这个地区,有的散落在岛上种菜、洗衣,有的跨过海湾到澳洲大陆,有的回到了中国。到了20世纪30年代初,只有一个名叫Charlie Hee Jarm的中国人留在韦尔德伯勒看守关帝庙,他年岁已高,终日期盼回到中国家乡。1930年,他来到朗塞斯顿,请求市政厅接收这座庙宇。于是,关帝庙的庙殿搬进了维多利亚女皇博物馆,所有文物都按原有格局在馆内陈列着。
至于祭拜其他神灵的“宫”和“庙”则计有:
昆士兰州(Queensland)首府布里斯本市(Brisbane)的阿尔比恩(Albion)城区的三圣宫(Holy Triad Temple),建立于1885–1886年间。
三圣宫通常是供奉三位神祇的庙宇,可以指:蜀汉君臣刘备、关羽、张飞,儒释道三教教主(孔子、释迦牟尼、老子),或金花娘娘、观音大士、华光大帝等等。根据昆士兰遗产登记册(Queensland Heritage Register)的记载,“三圣宫”供奉着figures of the gods of wealth, medicine and knowledge(财神、药神和智慧之神的雕像)。民间信仰的财神中,文武财神和五路财神是最为常见的,武财神包括赵公明、关公等;医神可能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智慧之神可能是文昌帝君、文曲星、魁星。
北领地(Northern Territory)首府达尔文市(Darwin),是澳洲土著族居民最集中的城市,还有很大一部分居民是从东南亚和东亚移居的移民,市内的居民有土著人、希腊人,意大利人、华人等,因此它被称为是“澳洲多元文化的首府”。华人于19世纪50年代到达这裡,1880年金矿的发现使达尔文迅速繁荣起来,市内有中国寺庙列圣宫(Chinese Temple),它原来的建筑曾先後经历过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砲轰和数次飓风袭击的破坏,特别是1974年的龙卷风(翠思号颱风,Cyclone Tracy)几乎毁灭了整个城市。目前座落在这裡的是1977年後重建的新建筑。该庙的门口高挂着写着「列聖宮」的匾额,庙裡供奉着儒释道三教的列位神灵,主要有关圣帝君、至圣先師、财帛星君、观音菩薩等。北澳中华会(Chung Wah Society)就在庙旁。
新南威尔士州(New South Wales)首府雪梨市(Sydney)的要明洪福堂同乡会(Yiu Ming Hung Fook Tong Sociaty)于1885年(光緒元年)在亚力山打(Alexandria)城区创建了洪圣宮(Hung Sheng Gong),又称要明庙(Yiu Ming Temple),供奉的主神是洪圣大王,为来澳谋生的广东高要县和高明县的乡亲解决住宿、生活和心灵上的问题。该宫/庙于1908年重修,並筹建临近两排两层的房舍,给有需要幫助的乡亲居住,這一宗旨 一直延续了一百多年。
洪圣是南海之神的封号,民间认为祂是唐代广州刺史洪熙,以廉洁忠贞闻名。他熟悉天文、地理、数学,曾设立气象台来观察天气,为渔民商旅减低出海的风险。後来他在任内因过劳而死。广州沿海地区的民众将他视为南海之神,並奉为洪圣王。平安来到雪梨的广东高要和高明两地的猪仔们也就建立洪圣宫来祭拜他。
昆士兰州(Queensland)有一个名叫阿瑟顿(Atherton)的小镇,距离北部港口城市凯恩斯(Cairns)西面约80公里,到2006年止,有7000人口居住在这裡。最早来到这裡的广东来客是淘金潮时湧入的,他们从港口登陆後,在徒步走去金矿的途中,发现了这个小镇上的一片檀木林。于是他们靠贩卖檀香和淘金发家、安定下来,建立起华人聚居区或唐人街,最盛时居民竟达到1000多人。侯王庙是他们筹集资金,雇佣国内的工匠,于1903年用木材和锡板建立起来的。他们的名字被记录在建筑内的碑文上。据说,这是中国以外唯一一座供奉侯王的庙宇。庙宇的大部分配件,包括精美的雕刻品、钟和金属器皿,都是在中国製造後运到澳洲的。
1979 年,这座华人庙宇被捐赠给澳洲昆州国家信托基金会(National Trust of Australia-Queensland),经过精心保护,其独特的历史完整性得以保留,以博物馆的形式对外开放。当地人和遊客都可以藉此探索和欣赏其中国文化遗产的意义。侯王庙不仅仅是一座庙宇,它还展示了各种文化文物,让遊客全家人都能参与其中,了解曾经对该地区华人社区具有社会和宗教意义的场所。侯王庙和博物馆新开的礼品店更是遊客留下美好回忆的好去处。受中国文化的启发,遊客会在此发现各种各样的产品,包括茶具、扇子、灯笼,…,这裡正是遊客购买日历上庆祝中国节日所需的一切物品的好地方!
可是,侯王究竟是谁?这裡的先民为什么不像其他各地的先民们,建立关帝庙或祭拜各种知名神灵的宫、庙,而偏偏选择侯王呢?答案就不得而知。
根据百度百科的记载:侯王庙又称杨侯庙,中国民间信仰之一。根据南宋史实考究,查证”侯王”叫“杨亮节”,是南宋的国舅,亦是忠臣,生前封“侯”,死後封“王”,所以叫“侯王”了。
香港九龙城侯王庙早于南宋末年至元朝初年已存在,为一座茅屋,以纪念南宋忠臣杨亮节。现存的侯王庙则建于清朝雍正八年(1730年),並曾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道光二年(1822年)及光绪五年(1879年)进行修缮。目前香港除了九龙城之外,元朗、东涌、大澳及大围等地,皆有所谓侯王庙,据称所祀者即杨亮节。
有关香港九龙城侯王庙的缘起,说法不一。晚清东莞探花、学者陈伯陶指该庙供奉的侯王为南宋功臣杨亮节,並于1917年写成一篇《侯王庙圣史碑记》,碑文载道:“相传神杨姓,佚其名,南宋末忠臣,始封侯,晋封王,故称为侯王。余曰此殆杨亮节也。考杨侯古庙所崇祀者乃宋末忠臣杨亮节,宋帝为元兵追逐至于海隅九龙驻跸,後移师大屿山驻节大澳,亮节侯护驾並禦元军,旋杨侯婴疾,然军为旁午,仍运筹帷幄,求却强敌,带病奉公,不幸药石无灵,薨逝九龙,葬于城西,殁後追封为王,其公忠体国名垂青史,士人为崇功报德,遂建庙奉祀,藉期庇荫。每于农历六月六日侯王宝诞…”。另一说法认为侯王是一位曾为宋帝昺治愈失眠症的杨姓村民。还有人认为侯王是曾协助宋兵抗元的杨姓人家祖先。但隨著研究侯王身份的人越來越多,有人指侯王其实只是一名曾幫助宋帝昺的杨姓村民,有文献更指出当年杨亮节根本沒有逃难到香港,认为「侯王就是杨亮节」的说法只是陈伯陶的个人猜测。
再看有关杨亮节的记载:杨亮节(1243-1324年),南宋度宗朝的国舅,为古琴家杨缵之子,杨淑妃之兄、宋端宗赵昰之舅。1276年(南宋瀛国公德祐2年)南宋将亡,护幼主南迁,藏匿山中七日。至温州,遣使召陈宜中于清澳,复召张世杰于定海。拥益王昰即帝位于福州,改元景炎,封福建处置使。宋亡後,隐居闽南海岛浯洲(今金门县)。
据云侯王诞辰在农历6月6日。而杨亮节生于1243年(南宋淳祐3年)正月26日,仅此一点,足证该说之荒诞。况杨亮节终官福建处置使,係1276年(南宋景炎元年)5月在福州所授。金门杨氏,除极少数近代移入者外,皆宋末护主南迁之杨亮节与其长次二子之後代,也是分衍岛上官澳、湖美、湖下、榜林诸村之大姓。佛潭杨氏,则是杨亮节第三子之後代。自金门而澎湖、台中、新加坡、印尼,自佛潭而宜兰、万隆,已繁衍成极大之宗族。金门官澳杨氏祖庙,名曰达山堂,大厅悬挂“处置使”匾额,大门对联:“翊主南迁矢志冒危惟报宋,思君北向甘心就隐不臣元。”,表明其生前不曾封侯封王。所以,侯王庙所祀的肯定不是杨亮节。看来侯王的真正身份已经无从考证。
基于香港九龙城、元朗、东涌、大澳及大围等地,皆有所谓侯王庙,或许阿瑟顿小镇的华人先民在来澳之前曾是香港居民,因有感于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因而建立侯王庙来纪念具有亡国之痛的杨亮节吧!?可是,不只香港,在广东的番禺也有一座侯王古庙:
再者,根据广东“深圳大鹏新区政府在线”的讯息:大鹏所城侯王古庙是祭祀汉代留侯张良的庙宇,始建年代不详,根据现存建筑遗迹判断,现存建筑为清末重修,六七十年代,侯王古庙被作为公社粮仓并进行了拆改,包括覆盖天井和对一进加建二层小楼等。原为二进三开间两廊一天井的庙宇式建筑,面宽9.2米,进深17.6米,後遭破坏,但下部基础等仍保存完好,庙门的花岗岩石对联尚完整,上阴刻楷书“灭项兴刘多妙计,庇民护国著奇功”。从对联内容来看,应是祭祀汉代留侯张良的庙宇。庙门前置一花岗岩石匾,长1.8米,宽0.67米,边雕忍冬花纹,上行正中有一金钱眼。石匾上书大楷阴文“侯王古庙”四字。(字迹都已十分模糊!)
查张良(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战国时代韩国人,韩国被秦朝灭亡後,曾暗杀秦始皇失败,後成为汉高祖刘邦的谋臣,刘邦赞他“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是汉朝的开国元勋之一,封留侯,死後谥为文成侯,世人尊称他为谋圣。他确实是生前封“侯”,但死後卻並没封“王”。
所以,既然大鹏所城侯王古庙是祭祀汉代留侯张良的庙宇,张良死後並没封王,那“侯王”二字又该作何解释呢?意指侯中之王吗? 众多研究侯王身份的人又怎么都忽略了深圳大鹏所城侯王古庙的存在呢?
陸礼強
2024年10月6日 – 于澳洲雪梨
Luc61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