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波眼蝶
Ypthima praenubila kanonis Matsumura, 1929
Ypthima praenubila neobilia Murayama, 1980
Ypthima praenubila kanonis Matsumura, 1929
Ypthima praenubila neobilia Murayama, 1980
命名由來:本屬種類翅腹有許多白色波狀紋,以此特徵稱為波眼蝶屬;本種是臺灣產波眼蝶屬中體型最為巨大的種類,因此稱之為巨波眼蝶。
習性:一年一世代,成蝶偏好出現於闊葉林內較為陰暗的環境,成蝶飛行緩慢,好訪花、吸水、吸食腐果等。
分布:臺灣特有亞種。在臺灣地區主要分布於臺灣本島海拔1200公尺以下之低、中海拔地區。在臺灣的族群常被分為北臺灣及中南部兩亞種,北臺灣亞種ssp.kanonis主要分布於陽明山山區,每年5~7月常見於大屯山及七星山等以芒草或箭竹為主的開闊地,中南部亞種ssp.neobilia在臺中東勢、和平一代有不少採集記錄,最南分布至屏東山區。
雄雌分辨:雌蝶體型較大,雄蝶前翅背面有暗色性標,雌蝶則無。
外觀近似種:在臺灣地區後翅腹面有4枚眼紋的波眼蝶僅有本種及達邦波眼蝶,本種體型較大,且後翅腹面的末三顆眼紋排列成一直線,而達邦波眼蝶後翅腹面近臀區的眼紋偏外側。
另外,北臺灣與中南部亞種的差異主要為中南部亞種的體型較小、後翅翅腹白紋較明顯,但兩者斑紋差異不大,是否有分為兩亞種的必要,有待進一步探討。
寄主植物:禾本科的基隆短柄草等植物。
附記一:本種由英國昆蟲學家John Henry Leech(1862-1900)於1891年命名,模式產地位於中國四川。北臺灣亞種模式標本雌蝶1隻由日本博物及人文學者鹿野忠雄博士(Tadao Kano,1906-1945)於1928年7月2日採集自今陽明山山區,由日本昆蟲學先驅松村松年(Shōnen Matsumura,1872-1960)於1909年命名,亞種名即獻給採集者鹿野忠雄。日本昆蟲學家村山修一(Shu-Iti Murayama,1914-2010)於1980年依體型大小將亞種ssp.neobilia自ssp.kanonis中分離。
附記二:師大生科系徐堉峰教授指導的陳璋臨碩士論文(2024)針對臺灣巨波眼蝶亞種間之系統分類問題進行探討。研究分別以野外捕獲雌蝶進行人工採卵飼育、檢視不同地區成蟲之形態、利用Natsumushi軟體(Tanahashi&Fukatsu, 2018)進行翅紋形態分析以及檢視不同地區族群間粒線體DNAcox1片段是否存在不同結構組成,以探討兩亞種現行之分類處理是否適當。結果顯示兩亞種間在生活史、成蟲形態與分子生物學特徵上皆呈現高度相似,並未有明顯差異,因此ssp.neobilia應處理為ssp. kanonis之同物異名。此外該研究更比對了ssp. kanonis和ssp. praenubila間粒線體DNA之親緣關係差異,結果顯示臺灣之巨波眼蝶應可視為一獨立物種。
未來待此研究於學術期刊發表後,將更改本頁面之學名及相關資訊。